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2015.1.17

一、关键词解释:

1.文学体裁三分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文学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大类。

2.悲剧:悲剧起源于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唱的“羊人之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其摹仿对象是“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而这种人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马克思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喜剧:喜剧起源于古希腊农民在酒神祭祀仪式上的狂欢歌舞。特征是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动机和效果互相悖谬,从而产生滑稽戏谑效果。它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失去合理性的形式,从而肯定美的成分,“借以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

4.正剧:正剧是18世纪形成的“处在两个戏剧种类之间”的新的戏剧概念和类型。实质是既表现生活的正面,又表现负面,主人公既有悲剧人物的严肃深刻,又有喜剧人物的自足自信,在外部形式上表现为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5.影视文学(第七艺术):影视文学即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具有强大的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6.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手法是指把不同的镜头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方法,运用得妙,会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1925年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首先将其运用到电影理论中。

7.《诗学》:《诗学》共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它针对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的“文艺与现实的实际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做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艺术应高于现实,诗应高于历史”的观点。

8.高雅文学:高雅文学也称雅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是以价值理念为诉求,以艺术原创和探索为目标的文学类型,能给读者以严肃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9.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也称俗文学、大众文学、消费文学,是相对于高雅文学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适合消遣和易于流行的文学类型,往往有着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10.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指长期流传于群众中,以劳动人民为主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形式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歌谣、谚语、谜语、民间曲艺等。特征有:①人民性;②口头性;③集体性;④变异性;⑤传承性;⑥立体性。11.作家文学:作家文学是指跟民间文学相对举的一类书面文学,是复杂、深刻、精致的,在历史逻辑、思想逻辑、审美逻辑和话语逻辑方面更加合理。

12.儿童本位:儿童本位是指站在儿童的的立场上,以儿童为接受主体,用儿童能理解、喜欢的方式将故事表现出来的一种创作原则。

13.动物文学:动物文学是指以动物为本位、立足于动物的生命空间,给予动物以生活感,使之成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形象的文学样式。

14.图画书:图画书是指一种有文又有画的一种特定的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形式,它以飞跃性的表现方法,表现出只是文章或只是图画都难以表达的内容,从

而使得文章的主题完满地表达出来。

15.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有两大含义,一是指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中心的阅读活动(阅读文学),一是指以文学性的思维方式对以文字为载体的所有作品的阅读活动(文学地阅读)。

16.阅读身份:阅读身份是指在整个阅读活动中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以自己的需要和期待、感受和体验来完成阅读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阅读心态和阅读立场。17.阅读心态:阅读心态是指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具有的特殊情绪要求和心理状态,主要包括阅读开始前的阅读期待和实际阅读活动中的阅读心境。

18.阅读立场:阅读立场是指人们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的主观立场及其理论依据,有主观立场和客观立场之分。

19.阅读心境:阅读心境是指伴随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绪状态,会对阅读活动产生影响。

20.阅读先见:阅读先见是读者在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先见和心理定势。

22.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最初的、未经证实的猜想和判断,是一种期待。

2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指文学作品的书写或印刷形式,即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语言艺术形态。

23.隐含作者:隐含作者是美国文学批评家W.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相当于作者的“第二自我”,即作者的“替身”。隐含作者会因作品内容、作品人格化追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非作家本人的全部。

24.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即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5.意图谬见:意图谬见是指将作家创作作品的过程与作品本身相混淆。

26.感受谬见:感受谬见是指将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与作品本身相混淆。

27.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价的能动的意识形态行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28.伦理批评:伦理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产品的道德意识和品味的评价,它通过善、恶等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寓教于乐”是其基本原则。

29.社会批评:社会批评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

30.心理批评:心理批评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来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一种批评形态。

31.语言批评:语言批评本质上属于形式批评范畴,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形式,对其意义、结构功能、象征意蕴、指称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形态。

3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指运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对作品进行分析的一种批评方法。

二、思考题:

1.你是如何看待风格的?

看法:①风格是作家在其创作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创作个性,风格是一面旗帜;②风格是作家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它只能是独创性的徽章,而不能成为局限创作的桎梏;③风格是一种冲击心灵的力量,形成风格是难的,艺术家们都曾努力过;④风格是一座坟墓,它束缚出新,超越风格是难的,艺术家们都在努力着;⑤风格并非作者有意为之,乃是读者自己的发现。

2.你如何理解作家人格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①一般来说,作家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与其文学风格是相对应的,“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是受人们认同的。李白性情爽朗旷达、狂放不羁,故其想象奇特大胆、感情表达酣畅淋漓,追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应;②但是,有时候作家的人格与其文学风格又不完全一致,具有二重性,海明威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现出一种“硬汉子”形象,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软娘们”,很是懦弱;③因此,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考虑作家的复杂个性以及作家出于各种原因的掩饰,不能简单化。

3.你能说出刘勰的“八体”说中的多少种体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多少种诗品?

①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②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4.举例说明诗歌的特点。

特点:①有韵律。如:《弹歌》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念rú)”这首诗的句末都是押韵的,具有音乐美;②表现感受和体验。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就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绪体验,摹写出了塞外的空旷与壮阔。

5.举例说明超验性的诗歌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①违背理性逻辑,对现实作出变形化的反映。如:苏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咏的是杨花,但经由丰富的想象,杨花脱离其本相,最后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②含蓄、朦胧。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的“锦瑟”、“蝴蝶”、“杜鹃”、“沧海”、“蓝田”等意象就给人以似懂非懂、不可捉摸之感;③意象的结构方式呈现跳跃性。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就是如此,它浓缩了诗人丰富的思绪。

6.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小说的特征。

特征:①以虚构的故事(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假的)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史学以事实的名义编造叙事,文学以虚构的名义再现真实);②再现生动的故事与鲜明的人物(如《阿Q正传》中的阿Q、恋爱的悲剧、革命),并有一个权重,突出事情了,就成了情节小说,突出人物了,就成了人物小说;③具有恰当的叙述言语和深刻的对话结构,如:《故事新编》中的《出关》就生动地展示了老子道学的虚伪与孔子的阴险嘴脸;④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7.举例说明戏剧文学的特点。

特点:①表现富有冲突的故事,如:《雷雨》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现在的戏剧”,同时展开着下层妇女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蘩漪个性受压抑

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周冲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②注重舞台化处理——三一律,如:《雷雨》一剧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的复杂矛盾纠葛;③运用动作和独白来完成冲突过程。如:蘩漪的独白:“我希望我今天变成一个火山,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

8.举例说明散文的特点。

特点:①写真纪实,袒露个性(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②以传递感受为中心,题材广泛(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③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鲁迅的《野草》);④说话者与作者同一,不虚构叙事者与抒情主人公。

9.你对文学中的“雅”与“俗”是如何理解的?

①高雅文学是以价值理念为诉求,以艺术原创和探索为目标的文学类型,能给读者以严肃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具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是反思的文学,是文学中的上品;②通俗文学是相对于高雅文学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适合消遣和易于流行的文学类型,往往有着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属于娱乐文学,但也有其存在的理由;③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作为文学的两翼,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存在互动的,文学上有“从俗”和“从雅”的趋势,俗文学可以变成雅文学,雅文学亦可变为俗文学;④一切雅文学都是以俗文学为载体的,正所谓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⑤总之,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各擅胜场,各有千秋,是文学的两翼,相依共存,互补共进,不可或缺,否则文学生态势必失衡。

10.你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①民间文学有生气,有活力,有极大的丰富性,在题材、典型形象、艺术形式、艺术语言方面对作家文学有影响(《九歌》就是屈原根据楚地祭神民俗的需要而写的,是民间祭歌的润色之作;歌、诗、词、曲也都起源于民间;《红楼梦》中也不时运用当时的民间语言,如?‘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如同天然林与人工林;②作家起着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护作用(《诗经》中的《风》),促进和提高作用(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东海孝妇?创作悲剧《窦娥冤》),当然也有消极作用(俞万春写《荡寇志》,污蔑农民起义);

③站在文学专业性评估立场上,两者之间的的纯度落差是明显的是分层的;④总体而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可以相互促进,不断发展,推动文学大繁荣。11.简述民间文学的特征与价值。

特征:①人民性;②口头性;③集体性;④变异性;⑤传承性;⑥立体性。

价值:①实用价值:有助于集体劳动(杭育杭育)与抒发心中的情感(歌节);

②科学价值: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的宝贵价值(藏族《格萨尔》);③文学价值:是文学家族中的重要一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是作家文学的营养库(《诗经》中的《风》、乐府民歌)。

12.你如何看待翻译文学?

①翻译是一门艺术,要讲求信、达、雅,应追求原作的意义,而不苛求形式的一致;②翻译应在准确理解外文的原意之后,以母语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减少洋味、异味;③译者就是叛逆者,对经典、美文的理解不能专靠翻译过来的材料,只能适当参考,要尽量去阅读原著,获得原汁原味的体会;④翻译文学使得本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成为可能。

13.儿童文学作品有何特点?

特点:①立足于儿童成长性立场(成长的生活、游戏的生活);②切近儿童生活的题材;③符合儿童经验习惯的表现形式:A.有便于区分的人物形象与泾渭分明的人物性格;B.故事线索单一;C.事件的完满解决(大团圆结局);④具有浓厚的趣味性:A.引人入胜的惊异故事;B.鲜明生动的性格;⑤文体简洁、明快,句子短小、可读。

14.你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关系?

①不能割裂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倾向于成人中成长,是未来的成人;②儿童最喜爱的儿童文学是成人的写作,说明儿童对成人的天然向往倾向;③儿童与成人对作品的交叉阅读:不仅成人喜欢一些儿童作品,儿童也喜欢成人作品(《三国演义》、《西游记》等);④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都有其不同的趣味诉求,儿童文学是感性的,侧重于游戏性,而成人文学是较为理性的,侧重于娱乐性;⑤儿童过于关注成人文学,会使其较早地失去当有的成长,成人过分醉心于儿童文学,在强化其童心的同时,也会造成跟成人世界的隔阂。

15.儿童文学有哪几种类型?请简要说明。

①韵语儿童文学,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体裁;②幻想儿童文学,包括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③写实儿童文学,包括儿童小说和儿童故事;④纪实儿童文学,包括传记、回忆录、游记、报告文学、散文;⑤科学文艺,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⑥动物文学,包括动物小说、动物故事;⑦图画书。

16.你是否赞成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这一观点?

不赞成。理由:①儿童文学确实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接受主体,用儿童能理解、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无可非议;②但是,儿童文学不应仅仅定格于不变的、静止的儿童本位立场上,这样会遮蔽“成长性”这一关键点,应该立足于儿童“成长性”的立场上,指明其成长方向,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所追求的(澳大利亚作家奈杰尔·格雷文的《长大做个好爷爷》就是如此)。

17.你是否赞成将幻想儿童文学单独分类?

①幻想儿童文学是最能代表儿童文学艺术精神的独特的文学类型,其艺术价值功能主要是靠幻想特征来实现的,营造着人类幻想精神的家园;②幻想儿童文学以独特的幻想方式批评着现代社会的种种扭曲,探求着人类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③幻想儿童文学自有儿童文学的历史以来一直是一枝独秀,支撑着儿童文学的大半壁江山;④儿童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幻想文学,它以其幻想性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将幻想儿童文学单独分类,可以突出儿童文学的特殊面貌。

18.你如何理解阅读先见对阅读活动的影响?

①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对一些带有标签的作家的阅读带有思维定势,如对鲁迅作品的阅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②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③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19.你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误读”?

①误读是指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评价,这往往是由于阅读先见影响的;②误读是读者从作品的阅读当中所获得的意义理解与作者的意图不一致或超出了作者的意图(关于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③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的过程,误读是合法的,因为文学形象体系所

蕴含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存在,并且处在语言符号意向化的过程中,读者通过对作品形象体系的认知也会受作品的艺术手法、修辞结构乃至于自身审美能力的影响,从而与作者的意图产生很大的距离,“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承认“误读”的合法性(如李商隐)。

20.简述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①总结创作经验,帮助作家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②指导阅读欣赏,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③研究新的问题,推动文学理论本身的发展,扶持和培养自己批评队伍;④引导文学向一定的方向发展,促进文学繁荣。

21.你是如何看待文学批评的?

①当下存在着的不少的文学批评文章浮于形式,只有亲近,没有距离,是一种不正之风;②文学需要批评,优秀的文学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作家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促进文学繁荣;

③文学批评还必须懂得包容,要容得下不同的文学观念,艺术形式;④文学批评应就事论事,不能影射、攻击甚至谩骂作者;⑤文学批评还应有一个属于未来性的标准。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中国古典诗论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着作《诗格》中首次使用了“意境”的概念。 2、文学接受的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第二文本”与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之间出现异变的原因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化欣赏能力。 5、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可以称为“零聚焦”叙述,而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故事则是“内聚焦”叙述。 6、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具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二重性特点。 7、高雅文学有时候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8、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批评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9、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给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 10、汉代学者王充在其着作《论衡﹒乱龙》中创造了“意象”这一概念。 11、波兰学者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片化面貌和再现客体。 12、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类。

13、叙事性作品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4、抒情话语的主要修辞方式有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和用典。 15、相对高雅文学,大众文学的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16、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照文学接受主体的状况来划分,包括个性期待视野和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种类型。 17、在文学接受的发展过程中,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第二文本”往往会发生的作品形象异变、情感的异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异变。 18、文学批评的一般实践包括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五个要素。 1、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就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2、典型环境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的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 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 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选择题 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 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纵向) 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 的特殊性质。(横向)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 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三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 摹仿者摹仿的对象: 一、“行动中的人”。——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强调有生命的人生,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和人生。 二、“过去有的(是指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的事,这是已有的事)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想象或可信的事,是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事)、应当有的事(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按情理、按规律而应当存在的事)——是普遍的,更高的真实。 文艺再现世界:诗人是摹仿者,更是创造者,诗人的摹仿是再现和创造。 第二,作者;①主要学说:表现说: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

《文学概论》作业

成绩: 文学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会计学 学号: 1413001250069 姓名:张玲凤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学科。 7、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8、(语言层)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9、(民间文化)文本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 10、(网络媒介)被视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 (B)”倾向。 A 摹仿论 B 实用论C体验论D 文化论 2、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C)之间的矛盾。 A 大众性 B 排他性 C 零散性 D 无序性 3、美国(D)派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 A 结构主义 B 解构主义 C 存在主义 D 新批评 4、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B)、细节逼真性。 A 待解性 B 理智性 C 说理性 D 暗示性 5、(C)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个个体理性沉思和对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 A 大众文化 B 民间文化 C 高雅文化 D 电影文学 6、(D)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A 印刷媒介 B 大众媒介 C 文字媒介 D 口语媒介 7、加拿大学者(A)提出“传播的偏斜”理论。 A 伊尼斯 B 麦克卢汉 C 麦罗维茨 D 麦克斯 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A)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 B 陌生化 C 语境 D 蕴藉 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A)、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 B 内涵性 C 象征性 D 形象性 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B)、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A 富有文采 B 结构跳跃简约 C 陌生化 D 新颖奇特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学体验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或情感的表现,而是对于个体体验的传达;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的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而是对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而在于她的普遍性和可理解性;读者阅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05823]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儿童文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和汉语言文学(专科)的选修课程。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多维的理论性、鲜明的师范性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构成两大基本板块。以文体考察和创作、鉴赏及阅读指导等作为基本理论的延伸和补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充实历史内容;最后选择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配以点评文章帮助理解和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在全面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审美;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佳作;基础理论学习与作品应用实践相结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初步学会儿童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共分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明确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了解儿童文学读者的主要特点及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的原因和意义。把握儿童文学基本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儿童文学的读者。 3.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2)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3)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特点。 2、领会:(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2) 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3)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可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4)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应用:(1)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稚拙美、欢愉美、变幻美、朴素美(任选其中一点)。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文学概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术语: 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 二、知识: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提出者。 3、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的三个层面。 4、常见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三、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种方法加以说明。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一、术语: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二、知识: 1、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政治”的中介作用。 3、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 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 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 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 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第二章文学特征论 一、术语: 形象性赋比兴陌生化典型性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化意境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倾向性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 1、文学的四大特征。 2、…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 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 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 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 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功能论 一、术语: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 二、知识: 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 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乐? 4、为什么既不能将文学理解为仅仅供人消遣的,又不能将其社会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 步? 5、怎样看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 第四章文学发展论 一、术语: 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 二、知识: 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 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3、我们对待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4、我们对待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四、思考题: l、怎样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怎样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