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区域规划大纲

区域规划大纲

区域规划大纲
区域规划大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区域分析与规划》全书可以分为两大块内容,即区域分析部分与区域规划部分。

区域分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领域。近些年来,随着区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它便越来越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区域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为高等院楼、地理学、规划学、资源学、环境学等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我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将此课程确定为专业方向课;城市规划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则将其作为专业基础音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规律,掌握对区域各种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区域发展的分析研究方法,从而为区域规划及其各专业规划打好必要的方法论基础,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原理是规划学的学科分支,亦应成为新兴区域科学的分支。区域规划即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对一定埋藏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总体布署带有明显的综合性、战略性、全局性特点,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区域研究和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目前区域规划课程已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城市规划学、资源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我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列为专业课,城市规划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有关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区域规划的工作性质、特点、方法步骤、重点、难点等,毕业后能承担各类城乡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二、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授课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两大部分内容。其中课堂授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授区域概念与区划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分析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方法程序、区域战略规划等内容。同时贯穿介绍有关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并针对某一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达到巩固科学运用所学区域分析方法的目的。野外实习教学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合并进行,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及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规划的概念。

2. 理解并掌握区域分析的概念、特点,了解区域分析的任务。

3. 了解区域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4. 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演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的概述与区域划分

学习要点:区域的概念及特性;区域的划分方法。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学习要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区域问题;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城市问题的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学习要点: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分析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的分类及评价内容。

2. 了解人口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 理解适度人口和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4. 理解区域技术条件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5. 掌握区域资源综合潜力评价的方法。并能够对具体区域的资源综合潜力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6. 掌握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条件

学习要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性;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学习要点: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人口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劳动力资源供应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学习要点: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引进;技术选择;区域发展技术进步的测度。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2. 掌握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 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

4. 理解并掌握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

5. 理解并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理论对具体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作出分析;

6.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关系;

7. 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作用方式。

8. 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学习要点:区域发展水平分析的指标体系;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学习要点: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学习要点: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概念、内容;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原因、方式、机制;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比较方法、空间成本动态分析、空间要素替代原理。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相关理论,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实际区域分析与规划中的应用;

2、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理解主导产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区域主导产业判定标准,及其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学习要点:劳动地域分工相关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类型及评判标准。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学习要点:主导产业的概念;判定主导产业的指标;确定主导产业的基本原则;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学习要点: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主要内容;

2、了解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3、了解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程序;

4. 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文本的编写方法和区域规划图的制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的概念、特点;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的类型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的不同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的由来;国外的区域规划的发展;中国的区域规划的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学习要点: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区域规划编制的程序。

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掌握战略重点选择的重点领域。

2. 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及确定的思路。

3. 理解七种常见的区域发展战略理论模式。

4. 了解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梯度推移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学习要点: 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学习要点: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战略目标的设计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第三节战略抉择

学习要点: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学习要点:高速增长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自主发展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

第七章区域规划理论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节点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理解线路、网络、域面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 理解空间集聚理论,城市规模理论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空间分异类型理论。

3. 理解并掌握双系统控制理论的内涵,并能够运用该理论分析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4. 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引力理论,了解效应差异理论。

5. 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6. 了解核心边缘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加以应用。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学习要点:增长极概念的发展;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增长极效应分析;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核心 - 边缘理论

学习要点: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 - 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第三节点 - 轴渐进扩散理论

学习要点: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点 - 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点 - 轴开发模式;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点 - 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学习要点: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土地及土地利用的概念;了解衡量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指标。

2. 掌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研究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3. 了解土地的类型,掌握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4. 掌握优势区域的规划要点。

5. 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要点:土地和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要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的供给及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要点: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类型及依据。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要点:规划中需要保护的景观和项目和优势区规划(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区)。

第五节土地保护

要点: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2. 掌握区域工业合理结构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 理解并掌握区域工业规划编制的步骤,并能够开展有关的研究或实际工作。

4. 了解并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影响该产业布局的因素。

5. 理解区域农业资源评价的内容及主要农业部门的布局规划。尤其要注意区域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学习要点:产业的分类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

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学习要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规划内容;区域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农业部门的布局规划。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学习要点:区域工业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区域工业合理结构的研究;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方案的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高技术区的类型;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学习要点:旅游业规划布局。

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

2. 掌握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于以及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

3. 了解区域给水规划中的需水量预测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了解区域排水规划布局和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4. 掌握电力规划和电信规划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要点: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要点: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先行论、滞后论和同步论;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超前型、平行型和随后型。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要点: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要点:区域给水规划中的需水量预测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区域排水规划布局和区域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要点:电力规划的内容和电力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要点:电信规划内容和电信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城镇体系的概念。

2. 理解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对具体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3. 掌握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法。

4. 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重点是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能够针对不同等级尺度的区域做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要点: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要点: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要点:城镇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要点: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要点: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及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掌握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2. 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控制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及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3. 掌握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总量控制技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要点: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及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要点: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要点: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控制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及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要点: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总量控制技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学时计划

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区域分析概论课程计划总学时 54 小时,计 3 个学分。包括课堂授课和考试学时,野外实习学时分行安排。

2 、教材

本课程拟采用面各 21 世纪课程教材—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

3 、主要参考书

[1] 区域科学导论, [ 美 ] 沃尔特 . 艾萨德著,陈宗兴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陈宗兴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区域分析与规划,吴殿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经济空间秩序, [ 德 ] 奥古斯特 . 廖什著,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 1995

[6]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刘再兴等,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4

[7] 1997 , 1999 , 2002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陆大道主编,科学出版社

[8]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3

[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3~2004 ),景体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0]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 1998

[11] 区域经济学导论, [ 美 ] 埃德加 .M. 胡佛著,商务印书馆, 1990

[12]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 瑞典 ] 伯尔蒂尔 . 奥林,商务印书馆 1986

[13]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胡兆量著,北京大学出出版社 2000

[14]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5] 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王梦奎等,商务印书馆, 2000

[16] 地理和贸易, [ 美 ] 克鲁格曼教授( P. Krugman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17] 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系列教材,陈秀山、张可云等编著,商务印书馆, 2003~2004

[18]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vol.1 ,区域经济学,彼得 . 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19] 区域发展规划论,方创琳著,科学出版社, 2001

[20] 区域发展战略论,方创琳著,科学出版社, 2002

[21] 区域科学原理,王铮、丁金宏,科学出版社, 1994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魏后凯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23] 区域经济学原理,张敦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4]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安虎森编著,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5] 区域经济学,周起业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26] 发展经济学,谭崇台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第一版

[27]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 日 ] 速水佑次郎,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8] 经济发展, [ 美 ] 托达罗( Todalo.M.P )著,黄卫平、彭刚等译,陶文达校,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9]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 美 ]H. 钱纳里等,吴奇、王松宝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30] 理论经济地理学,王铮等著,科学出版社, 2002

[31]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32]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

[33] 现代城市规划论,丁 . 赖维著,张阳生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34] 区域经济理论——布局、结构与发展,孙浩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5] 城市和区域规划, [ 英 ]P. 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

[36]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 2000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

2. 试卷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3. 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 30% ,试卷成绩占 70% 。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1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3.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20.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2.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2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24.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5. 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现状评价。 26.规划方案:为实现相同的规划目标,可以采用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27.推荐方案:指由规划编制部门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经过方案的优化)。 28.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 29.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1.集聚规模经济: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2020-07-05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园区规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急剧程度依然偏低,产业布局相对零散。作为内陆经济开发区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设集中化半独立式工业园区,遵循“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概念,对于完善城市工业布局,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有利于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规划仅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规划背景】 1.1 规划范围 漯河市工业园区位于漯河市铁东工业区漯周铁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东南方是驻马店市,南邻,西临解放路。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1.2 特殊的区位环境条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著名的双汇工业园就位于其西北方向。该工业园区位于市郊,园区两侧是南外环路和绕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铁路提速工程扩建,漯河东站就在园区旁边,使园区能通过燕山大道直达高速,通过铁路运输方便顺畅,提前进入中原陆路交通快速网,是源汇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整个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澧两河交汇于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是漯河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之地这就决定了园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性。该工业园区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将成为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市域第二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交通优势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物流配送中心区域规划设计方案

物流配送中心区域规划设计方案物流一班范秋静200908320124 一、规划目的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要求 四、配送中心内部规划 五、配送中心的作业区域 六、规划平面图

一、规划目的 (1)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 (2)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 (3)简化作业流程; (4)缩短配送周期; (5)力求投资最低; (6)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二、规划原则 (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仓库、进货区、存货区、发货区),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配送效率和减少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人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规划要求 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生产纲领,在已确定的空间场所内,按照从原材料的接收、零件和产品的制造,到成品的包装、发运的全过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高纲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行政中心区域方案设计说明

行政中心区域方案设计说明

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方案设计说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05. 前言 纵观整个世界,城市中的各种核心区域一直以来对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和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会受到其主要城市核心的影响。由于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引起城市核心的基本转变以及功能分化,正在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和物质条件的变化产生着根本性的影响。 行政区域,尤其是行政中心,已经成功地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从而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影响全球的政权独尊的因素,诸如一些历史的限制因素,例如地位、财力、级别和制衡等,已经被与时并进的新行政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模式下,效率成为衡量政府的标准,行政区域的优劣在于是否处理好政府与市民的关系。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城市和地区已经在城市核心的定位和发展的开始阶段就取得卓著的效率,行政中心区域是城市在高速发展与建设阶段使政府获得高效率和统筹优势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方式。 从本质上说,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是诸暨在浙江地区、长三角乃至全中国范围内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承认多年以来,成为地区性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往往都需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体系来完善城市的整体功能。 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位于诸暨城关的东部约122公顷的区域,行政中心区域要把行政、文化、金融等功能通过区域规划建设合理的结合起来,其中,行政中心要作为体现这一意图的标志。

行政中心区域的设计必须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亲民高效的复合特性。 本方案试图表达出行政中心区域的发展的大致意向,我们要感谢项目的发起人——诸暨市规划局,他们诚挚地邀请我们参与行政中心区域的概念规划设计,感谢他们所给予的技术上的支持。希望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成为一个长江三角地区的主要政治、文化中心,我们希望为行政中心区域的更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0规划背景分析 1.1城市概况 诸暨市地处浙江中部内陆,建成区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逾16万,规划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属于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行列。诸暨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浦阳江贯穿南北,东白山、龙门山造就了东西部的丘陵起伏,北部湖田平坦,中部城区为河谷盆地。 诸暨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经济总量进入“浙江省十强县(市)”行列。诸暨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块状特色产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交互辉映,已形成了袜业、五金、珍珠、服装、贡缎等在全国知名度的区域性特色产业。 诸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施传奇故事和五泄秀美景色闻名遐迩。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4527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复习资料

04527环境规划学 复习重点: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与方法及应用。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或判断题,简答题,单选题,论述题,计算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 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 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 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 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 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 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 所组成的系统。 20.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21.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 的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增加生 态效益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23.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 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 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6.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 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 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 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9.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 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 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研究阶段 1

北部区域概念规划方案

太原市召开北部区域概念规划方案评审会 2007年01月10日山西青年报徐俊斌 昨日,太原市举行了北部区域规划方案评审会,英国工程设计院和德国(SBA)设计事务所的规划方案参加了评选。经过专家论证,德国(SBA)设计事务所的规划方案胜出。这一方案将结合其他设计方案的优点以及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作进一步的完善。按照德国方案,太原市北区未来在改造搬迁现有重工业的基础上,致力于把北区建成生态环保型区域。 两外国设计单位角逐北区规划 太原市北部区域是太原市重要的重工业区,涉及三个行政辖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和杏花岭区。此次规划范围北起北外环高速,南至兴华街、北涧河一线,东起东山过境高速,西至西外环高速,规划面积约为 147.3 平方公里。太原市发出征集规划设计单位的征集令后,共有57家国内外设计单位报名参加,经过考察,太原市选择了英国工程设计院和德国(SBA)设计事务所做的北部区域规划方案。 搬迁兴华化工厂 按照德国(SBA)设计事务所的规划方案,北区首先要搬迁兴华化工厂。然后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三部分规划。 一、在以尖草坪区政府为中心的基础上,向东向南形成两个综合型副中心,包括商业购物、办公、酒店、居住等多种功能类型。 二、位于柴村大桥两岸的区域是滨水城市活动中心,其功能包括酒店业、文化娱乐、科研、博览、休憩等功能,形成太原市沿滨河区域重要游憩娱乐中心。 三、新华化工厂搬迁后可以形成120公顷的空余城市用地,结合工业建筑的改造,将建成一个商贸办公为核心,兼容高档零售商业、文化教育、体育等城市有机体。为周边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太钢集团提供服务,可以容纳总部行政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销售展览中心、会议中心、高档酒店等多重服务功能。 形成三大居住区 以这三个中心区域为核心,区域内将发展三个大型的居住功能组团。 一、太钢东侧以现有的城市功能改造为主。规划通过南北向的交通干道解决东西向交通出口问题,未来考虑架设高架桥,跨越太钢集团南部用地,形成该区域的西向城市出口。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要点的整理

一概念: 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概念: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来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2. 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 循环经济及三大原则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水环境容量及分类(P195):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1 )按水环境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2)按污染物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分类,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5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 安排 6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7 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 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9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 简答题 1 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个路标: 1972 联合过人类环境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问题;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 我国环境个管理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污染者付费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中国国家级环境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 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资源单行法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 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即在类别上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际上为省级)二级;在类别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五类。 5 其他部门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部门民法中也有一些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6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5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6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7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8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小城镇的发展,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速,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发展和建设最快的时期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建制镇数量从1981年的2173个增加到2009年的19322个,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数量增加了近8倍。然而在小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小城镇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小城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保总部先后提出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经济、环境以及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的政策方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一、城镇规划 何为小城镇规划,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 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根 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 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 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 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 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