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_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_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_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_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

语文高考近几年一直有细微调整,如减少客观题量,加大古诗文的背诵与鉴赏力度,总体趋势是强调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人文素养,说明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渐趋理性。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这里仅就作文谈谈自己对新教材高考备考的一点理解。

高考作文从“改写”到“命题”到“供料”,走过了20多年的漫漫路,才有了为人一时称好的“话题作文”。99年话题作文:假如记忆能够移植。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01年话题作文:关于诚信。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春季高考在此不计)

从这四年的高考作文的研究来看,大家似乎有如下几点认识:(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20多年的限制束缚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尽可能多的自由和开放。(2)文体选择中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解决了,记叙、议论各取所需,考生尽可能扬长避短,一展其才。(3)“海阔凭鱼跃”。题目或材料不再是制约学生思想的“七步”牢房,而是思想自由驰骋之广袤草原,“纵一苇之所如”之大海。(4)命题的特点被概括为“三自一包”。即角度(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题自拟,这是“三自”,所谓“一包”就是所写内容在与话题相关的前提下达到规定的字数。(5)命题的结构呈现出材料(或故事)+提示语(或说引导语)+话题+要求(或注意事项)的基本模式。四年高考题均是如此,各地的模拟题也大致相似。从材料引出观点和判断发展到从材料中引出话题,

这是一大进步,只要“相关”(或“有关”或“范围内”)就行。这样就便于测试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写作能力,让长于议论的同学写说理文,长于记叙的学生写记叙文,长于抒情的学生写散文,让学生创新有了可能,且解决了过去一道命题作文对学生能力测试难以周到照顾的难题。这是高考命题人性化的体现。(6)从命题选材来看,非常注重道德、伦理方面的材料或故事。这样做,事实上就把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作文检测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测试,让学生洗涤灵魂,提纯思想,其功能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检测范围。

随着话题作文的不断被命题专家接受和连续使用,它的负面作用也充分暴露出来了。(1)话题有变伪的趋势。“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一话题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命题本身则遭到大家非议,因为有时答案就是唯一的,尤其是“诚信”,走向了“代圣人立言”的“伪圣化”老路,其用心让人作呕,“心灵的选择”提供的是一个有违常情常理的材料,客观上产生了引导学生说假话、乱编故事的后果。(2)话题过于宽泛,而内容又集中在伦理道德范畴内,客观上无法杜绝抄袭、套作,致使命题者只好加上“不得抄袭”,寄希望于考生的道德良知。事实上学生的套用非常普遍,以前的优秀作文是现成的范文,《读者》《文摘》当然更是顺手拈来,为阅卷带来了难度。(3)由于文体不加限制,淡化了文体要求,于是教学训练中只抓话题作文,学生最起码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的能力都没有了,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非驴非马的“四不象”,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下降。

明乎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命题权威人士指出:“话题从哪来?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的作文训练要重视增强写作的现实意识,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接到一个话题,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思考的方向正确了,文章的生活气息与新鲜活力就容易出来了。生活是源,书本也是源,尤其是对生活积累不厚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通过范文(尤其是高考作文)启发学生,有了熟悉的生活,有了丰富的题材,任何话题都可以得心应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两到三种题材上积累较丰富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源头活水”,这样就不至于拿到作文题无话可说。在此基础上,老师尤其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经济、哲学、美学、历史、未来学、生存学等不同的角度扩展和审视话题,学生的思想才有可能丰富,见解才有可能深刻,这样在考场上才有可能写出高品位的作文。

(二)加强基础,使作文训练有较大的覆盖面。“文无定法”,但任何文章都应有一定章法,高考作文淡化文体要求,但不等于模糊文体界限,各种文体都要训练,新教材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要求与标高其实非常明确,切不可忽视小看。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基本的表达能力和各种文体的写作样式的训练一定要到位,记叙流畅,议论透彻,抒情自然,描写生动,说明清楚,让学生写什么文体就像什么文体。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写

作习惯本就不好,成功率又低,一定要严格规范,使其作文初具规范,至少要保证一个平均分。那么,应试作文的技巧要不要教呢?当然要教,但不能舍本逐末,更不能误导学生套作取巧,这既非为文之道,更非为师之道。我们应当研究高考作文成功的秘诀和闪光处,实事求是地指导学生在基础等级上狠下功夫,要相信功到自然成,规范上去了,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

值得重视的是,据透露,今年高考作文评卷时,会对语言有所侧重。这是新教材实施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背诵篇目很多,《语文读本》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一点必然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其实作文本就是语言的游戏,这一点从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可以看出,在发展等级标准中有“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这两条,这两条都从语言出发,对学生的写作语言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语言正是我校学生的软肋,据我了解,绝大部分同学平时读书极少,思想的贫乏自不待言,连语言也是干瘪粗糙,或干脆句不成句,段不成段,根本谈不上语言的储备,甚至影响到学生政治历史科的学习,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材料丰富、语言精彩,是文化积淀的表现,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作文备考,要加大能够显示文化基础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力度,每周都要准备相当的语言材料,供学生积累。同时要注重运用材料能力的训练,增强考生“调动”和“选用”这两个能力。“调动”是指善于调动课内训练材料这个库存,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材料;“选用”是指灵活选用社会上新鲜材料来用,

力争做到材料丰富。语言的风格多种多样,或俏皮幽默,或庄重大气,或华丽锦绣,或含蓄深沉,但只要特点突出,个性鲜明,作文的语言自会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要求我们平时在训练中提醒学生有所侧重。

(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强调语文的人文熏陶渐染功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普遍认识到语文在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上、在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上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训练题应尽可能地关注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热点与亚热点问题,不能只在伦理道德上做文章。追踪热点,决不是将语文上成政治课,而是进一步拓宽思想内容的范围,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深刻透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的标准,这一点应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在训练中应让学生明确,另外,作文部分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在“发展等级”里新增“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一条,可以预料,从命题方面说,所给话题或标题势必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不光是理性,还有善良、尊重、生存关怀、宽广视野、文化传承、目标与超越等,都应当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面朝大海”等优秀话题的长处,模拟训练时,不妨结合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实际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必每次作文都让学生经受灵魂的拷问和道德的选择。

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明确高考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特别是将发展等级分解,融入平时的教学中,相信学生可以逐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作者邮箱:hyh678@

2016全国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大全及解析

2016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一、北京卷作文题目 2016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老腔”与“神奇的书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 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二、2016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奖惩之后 三、全国卷II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 (试用于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广西、内蒙古、新疆、云南、

陕西、重庆、海南): 今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作文聚焦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作文题大意为:谈如何学习语文,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四、2016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我的青春与阅读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着;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五、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 2016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高考)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中国味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高考作文复习策略

高考作文复习策略 周口店中学诗心 高考复习的一个铁定原则就是求实效,这个实效怎么求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查找问题、寻求策略、统筹安排、适当取舍,最大限度的开发得分点。查找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哪些在考前尚能突破,哪些不好突破,既使突破了也得不偿失;有了这个底儿,不妨大胆取舍,在统筹安排的前题下,给那些最可能得的、得的最多的考点“优先复习权”。60分作文占三分五分之二的分数就甭说了,36分到50分之间可是个不小的发展空间,这个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更何况因审题失误得18分以下不是危言耸听,因发挥出色得50分以上不是天方夜谭呢?因此,对作文的复习要高度重视,任何盲目的放任自流的做法都可能给我们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么,作文备考怎样做效果更好呢?对此见仁见智,我只想谈几个策略来激发同学们的灵感,走出一条自己的光辉的复习之路。 一、稳操胜券 考场如战场,作文打擂也要先攥好入场券,保证登上擂台,不能还没登台 就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先求站稳脚跟,再施左右搏击之术可算第一方略。 这一策略主要是避免作文中的硬伤。作文的硬伤有哪些呢?一是偏,不切题;二是散,材料东拼西凑,中心太模糊;三是假,没有真情实感,胡编乱造;四是短,写不够字数,不但被扣字数分,还常常搭上内容不充实的罪名;五是草,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让人看了先倒胃口。 这里还得说一说审题的问题,“老生常谈”往往是不谈不行有必要谈。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得主——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在2003年高考中写了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人情与季节》,结果只得25分(试题见附页)。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撰文说,费滢滢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偏离了题意。这足以证明了审题的必要。 抽出一些时间,选择最典型的材料,扎扎实实地训练审题,是“花在刀韧儿上”的有用功。话题作文所给的内容一般分四部分:1.背景材料,2.引导语,3.话题,4.注意事项。我们不妨把所给内容看作需要阅读的文章,调动一下阅读所具备的能力:筛选信息、阐释隐语、整合信息、概括主旨。其实,审题又何尝不是在考查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在理解了背景材料后,把目光聚焦在“引导语”和“话题”上,重点审出下面三个问题:第一,导语是否规定或暗示了写作主旨?2003年全国卷导语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直到”“仍然”等词语及《智子疑邻》的寓意,实际上已暗示了主旨的倾向,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就是反弹琵琶、逆向立意,也要摸住这个脉。第二,导语对作文内容作出了怎样的限制?这点很关键。还以上卷为例,题眼“亲疏远近”、“正误深浅”、“关系”限制了写作内容,只写感情与理智显然不够切题。当然导语中不乏启发性的词句,如果思路一时闭塞,可拿它当钥匙。第三,话题的确切内涵是什么?“转折”有“方向、趋势转变”之意,写四季更替等一般变化,也一定是跑题了。 一般材料审题的基本功扎实以后,还要对“诗歌”“图画”等背景材料作分

2020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详细解析

2020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目详细解析全国卷I再次回归看图作文,看图作文难,难在审题立意,必须对图片材料认识清晰,偏向求稳求普遍认知,谨慎求新求变,以免对阅卷组造成认知分歧,影响最终成绩。就笔者而言,此图片展示了以下方面的信息: 1、亲吻和巴掌,教育方式问题。这是个虎爸虎妈盛行的年代,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政策变动之后,尤其要考虑我们的下一代,那么,我们的父母一辈,能否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地教育好下一代,逆向分析,考生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又有怎样的回馈,都是可以做文章的。 2、100-98,55-61,进步和退步,这其实是个标准问题。我们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对于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就像是“唯分数论”和“唯素质论”,两个极端的评价标准都曾给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考生所认可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的孩子,是此角度的关键坐在。 全国卷I的这篇题目,是值得我们点个大大的赞的。父爱母爱,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准备区域,然而这篇命题将传统的父爱母爱提升了一个层次,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要从议论文的角度写好这篇文章,不容易,这是个

可以做论文的题目。所以,针对这篇题目,我相信大多数的考生还是会偏记叙抒情。从第一人称角度,阐发对于家长的期待,或者叙述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自己和父母在教育层面上(不一定非要在知识教育层面)的点点滴滴,都是可行的。这样的话,可以和备考作文有较大交集,关键还是在如何将自己的文章与题目结合,扣题要扣稳。如果是议论文的话,也是要有感而发,标准要明确,立论要稳准,切忌想要和稀泥的心态,利弊得失和观点对错要清晰,尽量不要模棱两可。 综合评价,这篇作文对命题组要点赞,对阅卷组要说声“辛苦了”,对广大的考生们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带着镣铐跳舞的舞台,是真心真心考验水平的,不负责但挺贴切地做个类比:善恶终有报,天道有轮回。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全国I卷,含解析)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全国1卷作文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试题特点 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2、题目解析 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3、写作角度 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从这三个人物分析,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选取其一确定立意,结合素材与论据展开论述即可。要注意的是题目提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要对此进行回答,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主,不可三人平均分配力量。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最终要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这些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4、写法指导 本题适合采用议论文形式,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观点要鲜明,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要求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班级同学,所以,发言稿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容易引起歧义或谐音的词语,最好运用大众语言。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 1

【免费下载】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 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 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

201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例文

201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 “铁路巡查员”材料作文解析及例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解析1】 老计的故事简单平凡,其中却又蕴含着发人深省、动人心魄的淳朴哲理。老计作为一个平凡的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可谓辛苦,可谓坚持;这么一个简单平凡的岗位,他每有火车经过都会敬微笑、招手、敬礼,送以安全的信号;可谓心态良好,可谓敬业负责,可谓对工作、对人生、对他人生命的珍爱和珍惜。而相应的,火车并非飞驰而过,而是鸣笛以示回应和感激,也让老计的生活不那么单调和寂寞,让他的行为更有了理由和动力。那回应的声声汽笛,可谓肯定,可谓感激,可谓尊敬,可谓回报。老计的招手和汽笛的回应,让寂寞幽静的深山霎时生动美丽起来! 【解析2】 一、北京高考作文紧贴社会生活材料来源于生活,在铁道上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巡逻员肩负着铁路安全的和铁路交通轨道畅通的使命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二、北京高考作文体现了雷锋精神本次作文材料充分体现了雷锋精神中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忠于革命,忠于党、钉子精神等雷锋精神的内涵在本材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北京高考作文避开了时事新闻在过去几年的北京高考作文中与时事结合很紧密,2012年的北京高考作文贴近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路途中都能有所见所闻,从平凡中发现伟大,让考生需要关注一些在平凡岗位上的爱岗敬业模范。 总之,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注重精神层面的内容,需要考生关注社会、关注基层、关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使命和责任。本次作文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从平凡中体现了不平凡的人生 【解析3】 一、准确理解材料: (一)理解材料: 第一个内容:老计在铁路上每天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巡查铁路。——责任

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导读:本文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十岁月匆匆,又到高考时;豪情满怀,义薄云天志;同窗载载,探索比聪智;人生漫漫,拼搏有几时? 珍惜所有,莫待转眼逝。高考日,祝把握机会,拥抱成功!高考资讯请关注高考网。 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题主要是谈对预测的看法,总体来说,延续去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风格,既温和又大气,同时有理性思考的空间。 华师大一附中语文教师管维萍:今年的高考作文指向预测,生活可预测的吗,这实际上指向的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学生可以就此展开思考。题目又说,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和视角,展现的是不同的生活视角,年轻学生又该怎么看待。对学生来说,题目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既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有能呈现学生的思维品质。无论是题型、难度或思维品质,今年命题和平时教学的契合度较好,对高中平时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这次作文题,不难。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暨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全国各省份8套语文试卷共命制9道作文题(北京卷是二选一),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他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总体来看,作文试题仍然以材料作文(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为主,积极回应了时代重大主题,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作文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很好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度解读:2019年高考作文题四大主题,今后备考四个意识 一、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地体现关注时代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更强调对社会问题和自我人生的思考。可以说,关注国家、社会及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仍将是2020年乃至接下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追求。 1.注重关注社会,引导考生走出书斋关注伟大的时代 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彰显宏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仍将是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这样安排,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奋斗。 习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这是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青年是有梦想的群体,乐于追梦、勤于圆梦,将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中国梦激扬我们的青春梦,将我们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我们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去关注时事,关注我们的新时代,真正从实践中、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如果到现在还坚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就会落伍于这个时代。 高考作文命题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考查,从而较好地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时代的关口,青年学子没有理由不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浪潮,立志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注重感悟生活,强化作文与做人的有机结合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重视写作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培养情感,畅谈人生体验。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 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还将会以抒写“我”的真实情感为中心。在这一中心的统帅下,侧重写“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我们必须把现实生活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将自己的思考行于作文,从而达到不吐不为快的境地。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是高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有些高中生的作文中则看不到感悟生活的痕迹,相反却存在着伪情感化的现象。我们应当意识到,有了真情实感,文章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章不是无情物,要坚决做到说真实话语,叙真人真事,抒真挚情感的写作思路,反对伪情感、瞎做作、装幼稚的不良文风,努力让真实生活,真挚情感,真切思想的写作观念在心中安营扎寨。 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善待他人,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文中真情人见人爱,文中有我天地宽广;抒真情实感,写自己切身体肤的经历。用心感悟,真情写作,作文先要做人,力求达到作文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完美统一,那么写文章将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小编收集了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欢迎阅读。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上海卷,含解析)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较为简洁明了。立意的核心是回答材料中的问题,明确观点,确定立意。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试题解析: 限制性: 1.写作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4.文体的限制。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2.联想思考自由。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意想不到发生的”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此次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各行各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能让考生联想到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还是大有可为的。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以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上海卷: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一:重要与否,只关乎内心 当你总思考着还有更重要的事在远方等待时,你会如何处理自己已经努力做的认为重要的事? 答案往往是一片迷茫以及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唏嘘和质疑。 “更”字的频繁出现,正体现出你内心的慌乱和不坚定。 所以,很多时候不妨再想想,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真的重要吗?而那些更重要的事因何而来? 因为责任?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将其归入“重要”的事?之所以如此,其实是由于我们自身人格的缺失而造成心灵道德的不健全,从而觉得这些事是等着我们去做的更重要的事。这里的“更”字,是借口,是拖延,是缺失和推卸。 或因为贪心?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生活的紊乱以及对正在付出的努力的消费。人总是想着有更大成效的更重要的事,无限地缩小自己正努力做的事情的价值和重要性。于是“自己认为重要”被无情地打倒,换来的却是一事无成。这里的“更”字,是不满足,是不专注,是盲目的期待。 再有,因为他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一种不约而同的关于成功的价值观,似乎注定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覆上他人的影子。自己认为重要的不重要,父母长辈教导的才是更重要的事。这样会让我们在不自觉中慢慢忘了自己认为重要而付出过努力的事,却在别人理想的生活道路上走向那些似乎更重要的事。这里的“更”字,是独立人格的逐渐缺失,是对他人观

2.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及命题预测之全国新课标卷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及命题预测之全国新课标卷 古人云:“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进行高考作文备考,亦须把握“势”与“时”,了解高考政策,观照当下时代,找准命题趋势。 那么,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的“势”与“时”是什么呢? 1.从国家层面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指标又可分解为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等十项内容。这十项价值指标显然是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命题的大方向。 2.从时代层面看,高考语文卷命题材料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以及情境性,作文更是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命题材料或是当年某个社会热点,或是当年热议的某个问题,甚至多就当年四五月份发生的事情或热点命题。譬如2019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熱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作文就跟社会热点问题、争议问题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高考前几个月,媒体关于“大学新生报到,家长请家政保洁人员打扫宿舍”的报道引发了热议。

3.从语文教育看,当前语文教育基本形成共识,在不废语文诗性的前提下,强调理性与逻辑,就写作而言,则强调交际语境写作。具体而言,作文命题会限定具体的写作任务与指令,即一般会限定写作的背景、目的、作者身份、读者身份、文体等。就文体而言,虽未明确限定写说理文,但近几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试题要求里已经删去“文体不限”等话语;就命题指向看,最佳的文体选择就是说理文,而且要求破立结合。 基于这样的“势”与“时”,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应考策略。 1.心里得有指标和方向。具体来说,高考作文的指标可以用“八度”来呈现,即:扣题的契合度;结构的清晰度;表达的审美度;语料的丰鲜度;论证的力度;思想的深度;感情的热度;书写的靓度。 扣题的契合度,是作文入格的关键。所谓扣题契合,就是指完成了命题所给的任务与指令。完成既定任务与指令,一般就可得平均分——42~44分(满分60分);在此基础上,能做到其他“七度”中的“两度”,一般可得48~49分;做到“三度”,可得50~53分;做到“四度”及以上,一般就是54分及以上了。 2.脑中须有记忆和理解。写是心脑的输出,脑中有丘壑,笔下才有蓊郁林木。考生的普遍问题是记忆不足,尤其是好的语料偏少,加之对语料理解不够深入、

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及解析

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及解析 国卷大纲版高考作文题 题,材料为同学关系,新闻报道中提炼出的主题为“真诚与友善”。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协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作文要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从调查数据起引,强调了求真求实的严谨作风,让同学关系话题显得有话可写。 材料给了多方面能够确定的立意: 1、同窗共读,互相协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能够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能够创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能够攻其一点,也能够多点综合,更能够另抒新见,能够发表议论,也能够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从当前掌握的材料看,不禁诗歌。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作文题目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点意识,或者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作文要求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 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 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 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 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 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 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 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 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 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 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 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 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 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

郭际明2020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郭际明:2020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本周一下午的15:00-16:30,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0余年,曾两次参加高考作文评卷的郭际明老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2020高考作文备考策略》的直播。受疫情影响,直到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正式开学。按往常的情况,现在一模应该已经结束了。如果今年高考不推迟,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做准备。 这种情况下,学生备考压力会比正常情况下大许多。怎么帮助学生减轻压力、科学备考?郭际明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关于高考作文的备考策略。 关于出题方向 老话题,新思路 近几年,文化自信在我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高考试卷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一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当代价值的结合点,这是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大方向。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可以做出预判:是否具有对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认同,是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硬性指标。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这种素养,就要通过作文来体现。 纵观这几年的命题,可以确定的是,今年审题的门槛会比去年更低。因此在剩下两个月时间里,没有必要再在审题上折磨学生,练习题越直白,可能越对考生有好处。有些老师可能会给学生准备好现成的一道或几道作文题,但万一实际的题目和押题内容相差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不建议这样做。关于评卷方式 谁在评,怎么评 近五年各省的阅卷人员主体大部分都是从高等院校抽调的。这个思路其实很容易理解:高考就是要考大学,所以当然由高等院校老师来“面试”。大学老师和高中语文教师之间在思路和审美上有巨大的差异。因此考生要做到的,实际上就是打动这些比自己的老师眼界更高的人。 阅卷人员要面对的试卷数量十分巨大,可能五六秒就要看完一篇作文。怎么在这五六秒里抓住阅卷人的注意,让他再多看几秒? 评卷人基本都特别看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品质。独立思考,即有见地的立意;写作品质很难给出一个非常周密的定义,但是大体上可以罗列几条构成要素:精准雅致的文字,高洁丰厚的意趣,及匠心独运的织文。 独到的见识,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精准简朴,立意和别人不一样但是和大题材切合,做到这几点,高考作文就很难不拿高分。 关于备考策略 备什么,怎么备 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个素材积累本,这是很好的习惯,但是素材的选择非常值得注意。有些老师会让学生背很多的古人名言,但是这些大家都在背,导致学生在作文中的引述如出一辙,很难显得出彩。

2017年高考作文题及审题立意解析汇总

2017年高考作文题汇总 一、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全国卷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三、全国卷I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北京卷 大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国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