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

心理

心理
心理

一、测试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是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韦(S.R.Hathaway)和麦金力(J.C.Mckinley)于40年代制定的,是迄今应用极广、颇富权威的一种纸-笔式人格测验。该问卷的制定方法是分别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行预测,以确定在哪些条目上不同人有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因此该测验最常用于鉴别精神疾病。

适用年龄:16岁以上。形式包括卡片式、手册式、录音带形式及各种简略式(题目少于399个)、计算机施测方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个。编制方法:经验效标法。

(1)量表组成:

①10个临床量表

Hs:疑病(Hypochondriasis)——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

D:抑郁(Depression)——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

Hy:癔病(Hysteria)——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

Pd:精神病态(Psychopathic deviate)——病态人格(反社会、攻击型人格)

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高分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高分妇女看做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极端高分考虑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

Pa:妄想狂(Paranoia)——偏执、不可动摇的妄想、猜疑

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紧张、焦虑、强迫思维

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思维混乱、情感淡漠、行为怪异

Ma:轻躁狂(Hypomania)——联想过多过快、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激昂、情感多变Si:社会内向(Social introversion)——高分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分者外向、爱交际、富于表现、好攻击、冲动、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

②4个效度量表

Q:疑问量表(Question)

没有回答的题数和对“是”和“否”都做反应的题数。如果在前面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566题原始分超过30分,则说明被测试者对问卷的回答不可信。高得分者表示逃避现实。L:说谎量表(Lie)

是追求尽善尽美的回答。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结果不可信。

F:诈病量表(Validity)

高分表示受测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一组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暗示着精神病程度越重[1]

K:校正量表(Correction)

一是判断被试对测验的态度是否隐瞒或防卫;二是修正临床量表的得分。

(2)计分方法

原始分→T分数→剖面图

1.计算Q量表的原始分。超过22分或30分无效。

2.分别计算各量表的原始分。

3.对5个量表加K分校正(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

4.查表把原始分转化为T分;或计算T分。

T = 50 + 10(X - x)/ SD

5.画出剖析图。

MMPI剖析图

二:心灵鸡汤类:

1、语录:

a、世上进化,诚是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只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即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以极精微之道也

b、剃度佛说,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忘记仇怨,记住恩情。

c、尘缘我们都是人间萍客,没有谁注定可以一生平稳。

d、萍踪大千世界纷纷扰扰,我们不断的寻觅,不知道哪里才是最后的归宿。也许最初的地方,就是记忆永远停留的角落。

e、展翅疲惫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清淡而简单的寄托。与其将心托付给名利,不如交付于一株草木、一瓣落花,就算是沉沦,亦不会走向一条毁灭之路。

f、饶恕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其所在的城,喜欢与之相关的一切,因为你会觉得与之相关的事物,都沾染到他的温度和气息。

g、情花当你不能彻底将一个人、一件事遗忘的时候,就好好收藏,封存在某个不容易碰触的角落,午夜阑珊的时候,独自悄悄想起。

h、假若,爱一个人没有回应,与其乞讨爱情,不如骄傲地走开。

i、心情,虽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一切都好;心情差,一切都乱套。

j、从今天起,做一个简单而幸福的人。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不浪费时间,不沉迷过去,不恐惧将来。

k、相信自己,要知道你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是比任何困难都要强大的。

l、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人贵在大气,要学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样说能让你们满足,我愿意接受,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的否定你!

m、一个人可以失败许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别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

n、我们也许抱怨过一个人无助的凄凉,品尝过一个人胜利的喜悦,经历过一个人失落的苦涩。但回首往事,我们最怀念的还是那些一个人走过的道路,那些不为人知的庆幸与悲哀。那些光芒与尘埃累积在我们的肩上,最后都成为了生命中最亮的星。

o、不要悲观地看待生活,更不要自以为是,很多事情不要自以为刚开始就已经看到了结局,许多的一念之间,离结果还是非常遥远的。仔细想一想,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痛苦不堪,也没有真正的难以忍耐。把握住每一个当下的心平气和,我们会发现,其实是没有什么真正值得生气的事情。

p、等与不等,我都等了。在乎与不在乎,我都已在乎了。任何事情,总有答案。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

q、一件事情的发生,衡量不出一颗心的淡定,而一颗心的淡定,却能影响一件事的解决结果;一个人的深度,衡量不了一颗心的从容,而一颗心的从容,却能彰显一个人的深度;让我们豁然开朗的,也许只是一个道理,左右我们心绪的,也许只是一个心结。将心放宽,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世间所有的无常!

r、世上有一种永远亏本的事,那就是发脾气

s、后来你明白,很多事情,说再多都没有用,你脑袋想到了,便要去兑现它,而不是四处张望,你想旅行,去订机票,而不是四处约人,你想画画,就去画,你想去见一个人,花一天的时间去见。只有行动能造就你。

t、别把成熟理解成世故,真正的成熟是看清了种种现实、无奈之后,依然还能保存内心的真实而不丢失自己,左右逢源看似面面俱到,最后还是害了自己。面对世间真相,学会保存自己,学会规避伤害,人活一世,尽量别辜负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2、故事:

a、欲望就是束缚你的绳子(来源:网络作者:赵伯异)

张三和李四是邻居,他们都养了几只猴子,以耍猴谋生。

张三的生意很火,因为猴子很敬业也很听话,所以帮张三赚了不少钱;李四却不行,他的猴子经常消极怠工,还时不时地有猴子逃走。李四请工匠加固了猴舍,还在每个猴子的脖子上都加了一道绳索束缚,但仍然收效不大。无奈之下,他去找张三取经。

在张三家待了半天,李四也没有发现张三有什么绝招,对猴子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和自己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到了吃饭时间李四才发现有些不同,只见张三准备了许多香蕉、葡萄等新鲜水果的模型,惟妙惟肖,比真的还多了几分水灵。吃饭的时候,张三总是先把模型摆出来,然后才拿出真正的水果喂猴子,喂完猴子,就拿起水果模型,向猴子晃一晃,才小心地放回屋里。李四不解地问张三:“你摆这么多水果模型干什么?虽然漂亮,但是既不能吃又不能嚼的啊。”

张三轻轻一笑,说:“虽然不能吃不能嚼,但可以激起猴子的欲望,想着这些新鲜的水果,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和忍受委屈的理由。所以,我的猴子一般不会逃走,因为一旦逃走,它就永远失去了拥有这些新鲜水果的机会。”

李四恍然大悟:束缚猴子最好的手段不是勒紧它脖子上的绳子,而是吊起它心头的欲望,使其贪婪起来。

b、不会太早,也不会太迟(来源:网络作者:张小娴)

一位著名女演员在接受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发表的谢词,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她说:

“世事往往很奇妙,不是来得太早便是太迟。”

美好的东西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来临,这是很多人的遗憾。可是,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呢?我们都是贪婪的,总希望同时拥有一切,总希望时间表是由自己来安排的。可惜,迟或早,根本由不得我们去选择。

工作上,我们不是忙得喘不过气来,便是清闲得要命。忙与闲,从来都是不平均的。我们或许都听过自己所爱的人说:“我们相遇得太迟了。”我们也曾对自己不爱的人说:“太早认识你了,假如晚一点与你相遇,也许我会比现在懂得欣赏你。”

假如我们能够退一步去审视人生的每个时刻,或许会有另一番体悟。

我们在这个时刻相爱,看似太迟,却是适当的时候。因为你来迟了,我才懂得珍惜。所有炽热的激情,只是因为一切好像都太晚了。假如你来早了一步,我也许就不会那么爱你。

世事其实都是在适当的时候降临,只是我们没有适当的心情去迎接它而已。

c、留三分,给优雅(来源:《今晚报》作者:范泽木)

单位有食堂,偶尔也出好菜。所谓好菜,就是我喜欢吃的菜,例如熏鸭肉、红烧土豆、油焖茄子等。一般情况下,我只吃一碗饭,但碰上好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吃完第一碗后又去盛了一碗,我觉得饭少对不起好菜。

吃完后,我一脸满足地走出餐厅。反应随即就来,没走出多远,肚子就开始难过,紧绷绷的,像塞了几块石头。越走,越觉得难过,于是只好手捂肚子,放慢速度。但实在吃撑了,肚子仿佛刀绞般难过,我只能在路边蹲下来缓解难过。简直是乐极生悲,美味的午餐竟然因为自己的不节制而成为罪魁祸首。我后悔不迭,心想,要是只吃七分饱,哪会这么狼狈。工作以后,很少去外公家,少时熟稔的农活也日渐生疏。一次,深秋回家,刚好赶上外公在种小麦,于是我负责把麦籽均匀地撒到沟里。

外公沿着地的边,划出一个大大的方框,然后在框内划出一条条沟。我不由纳闷:“你这是做什么?”外公道:“我要空出一圈种花。”我先是不解,继而佩服起外公的风雅来。

外公却说:“你明年春天来看看我的田地,你会惊讶的。”

他的话果然引起了我的期待。

第二年春天,我见到了外公的杰作。几块方整的地里种着麦子,外围是妖冶的鸢尾花,深深的绿被娇艳的紫拦住去路;也有的地里种着油菜,但中间呈十字形的地种了鸢尾,于是黄色被紫色分割了。

他的庄稼总少不了点缀的东西,或凤仙花、鸡冠花、常春花,又或高大的蓖麻。我没想到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公,竟有如此风情。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上车不久就听到两个男人的争吵声。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要求对号入座,原因是他晕车,特意买了靠窗位置的车票。但位置上已经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中年人说:“对号入座是最起码的规则。”年轻人嚼着口香糖说:“又不是没空位,哪这么麻烦!”不久,中年人妥协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

没过几站,年轻人站起来准备下车。他下车后,中年人突然大喊:“喂,你别急!”众人以为中年人要找年轻人理论,却不曾想,他从座位上拿起一把雨伞对司机说:“师傅,麻烦您停一下,年轻人的雨伞落下了。”他拿着雨伞奔下车,朝年轻人追去。

过了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回到车上。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只知道乘客中有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吃七分饱,留三分给舒适;种七分地,留三分给风华;得七分理,留三分给豁达。无论为人、处世、生活,或许都可以留出三分空地,植一片优雅。

d、朴素源于自信(来源:《福建侨报》作者:小念)

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敬。

一个人倘若连他本人都不欣赏自己,又怎么会以他的真面目示人呢?因此,朴素者都是相信自己“天生丽质”的人。他坦荡磊落地告诉别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不掩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本色和朴素,让人看到一种优雅的自信之美。

矫饰尽管可能会百般峥嵘、千般繁华,但它的底子却是虚伪。好比一张原本丑陋不堪的脸,经过精心的修饰和化妆,也许可以变得美艳动人。但知道它的底细的人,心中终是不屑。外表的朴素尚不是真朴素,真朴素是心灵的朴素。

心灵朴素的人,内心恬淡从容。一个被过盛的欲望烧灼煎熬的人,是朴素不起来的。一个人,只有不怀非分之想,内心一派澄澈,才能安于朴素的生活,也才能享受宁静淡泊日子的快乐与幸福。

因此,朴素者身上总能生出一种纯天然的亲切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朴素者不势利,不虚伪,这样的交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朴素者内心淡定从容,他们不屑于尔虞我诈,争名夺利,言必信,行必果,值得信赖和托付

c、阳光喜欢穿过裂缝亲吻一个人(来源:网络作者:朱成玉)

做编辑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个文学爱好者这样做自我介绍——

笔名:简爱;喜欢做的事情:飘;崇拜:三个火枪手;住址:呼啸山庄……

看到这里,我已经笑出了声,但看到最后,知道了她是一个坚强的残疾人,虽失去了双手,却依然乐观地每天用嘴咬着笔来铺展她的文学梦想时,我的笑里便有了苦涩的味道。

她是个有裂缝的人,但她的裂缝里装着快乐,她用谐谑掩盖悲痛,给我们一个坚强而自信的背影。

我有个远房的表姑,她的小儿子是个先天白痴,智商低于80。这傻子懂得吃穿干体力活,但读书不成。他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似乎暗藏着玄机。

表姑说这傻儿子平时非常孝顺,可那天夜里他犯了邪,半夜里喊叫起来让全家都穿上衣服出去。表姑以为他犯了傻病,劝他别胡闹。他急了,到厨房抄起擀面杖和铁铲。这样,全家人只好一齐到平房外面站着,盼望着这傻子快点恢复正常,好进屋睡觉。好说歹说,这傻子就是把着门谁也不让进。凌晨4点过后,轰隆隆天摇地晃,呼啦啦大厦倾倒。大地震将他们的房子夷为平地后,傻子哈哈大笑跑了,全家人惶惶然不知所措。

表姑这才想起原来这傻子有第六感,跟猴子大象似的,救了全家人。

就像有裂缝的陶罐可以去种花,那些不幸的人也一样,虽然是残缺的,但一样可以如彩虹般美丽。

人生的美满像个喜欢和你玩捉迷藏游戏的孩子,露出白得发亮的牙齿,在暗处的角落里,顽皮地窃笑不止。它在告诉你,这个世界需要不完美的你。

加拿大歌手雷纳德·柯恩说:“每一个生命都有缝隙,如此才会有光线射进来。”是啊,穿过缝隙的阳光是抚慰,是疼爱。

阳光就是这样,喜欢穿过裂缝去亲吻一个人

d、偶尔活得粗糙一点(来源:网络作者:韩浩月)

某天早晨自然醒,窗帘被晨风吹起,忽觉凉风顽皮,空气里弥漫着花香,小女儿在她的小床上以标准的萌姿熟睡着。此刻觉得幸福,也知此心情短暂,因为白昼已至,我们又将冲进人海,开始拥挤忙碌的一天,但我心深知,能有这样瞬间的体会,足以抵御抑郁。

抑郁人人有,按轻重程度依次可以划分为:不高兴、不开心、郁闷、苦闷、压抑、沉重、沉痛等。因抑郁症而自杀,则是身陷某种压力无法走出。

外压是无解的,想要不抑郁,就只能自我解压。解压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活得粗糙一点。一位网友说,觉得郁闷了,去码头扛一天大包,累得像条狗似的回家,喝点酒倒头就睡,根本没空抑郁。心理敏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要看怎样去处理,敏感的人可以感受到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等自然变化带来的美好触动,也会为流水有意、落花无情等小事感到悲愁。当

内心的敏感过剩的时候,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让适当的粗糙感冲刷掉消极的情绪。

听从心灵,是摆脱现实窘境的最好方式。如果真的爱文学或音乐,那么文学和音乐就能带来快乐。如果真的爱杯中物,那么饮酒唱歌就能带来快乐。如果真的爱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让你快乐……哪怕你的心灵是爱钱呢,努力赚钱也会让你开心。把爱投入到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把爱的感受分享出去,心灵就有了寄托,有了生长的土壤,当心灵强大,胆怯自然会退下。

爱,让人心生牵挂,让人感动、感激并感恩,爱让人不舍得离开,爱会带来强烈的信念。爱可以具体到一个个小的点上,也可以宽泛地存在,爱生活的细节,爱自然里的草木,都会壮大人的存在感。“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是属于强者的境界,唯有践行,才会越活越勇

e、轻握一份懂得漫步于红尘(来源:网络作者:雨袂独舞)

这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红尘俗子,食人间烟火,走尘世道路,但就是因为怀揣的心情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踏出的步点不同,所以导致旅途的剧情不同,生命的色彩不同,人生的意义不同。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犹如一叶舟,承载有限,它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若能做到心宽,则天地也能被心所容;若能做到心纯,则万物皆能为我所歌。

人生旅途,总有喧嚣、纷扰、挫折和磨难,但,只要我们轻握一份懂得,便能让自己远离纷扰,给自己一份宁静,远离痛苦和烦忧,悠然漫步于红尘的每一个季节。

烟雨红尘,无论何时,无论何处,其实都需要我们懂得。

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被伤害了依然会选择宽容,被误解了依然会选择原谅,被仇视了依然会选择理解;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方寸,在灾难包围中依然会微笑前行。

懂得是,没有承诺,却更珍惜;无须解释,便已明了;纵然天涯,也如咫尺;哪怕一瞬,也是千年。

懂得就是,若自己如石子一粒,仰高山之巍峨,但不自惭形愧;若自己如小草一棵,慕白杨之伟岸,却不妄自菲薄;若自己如弱水一滴,叹大海之浩淼,也决不自暴自弃。

因为懂得,所以鲁迅才会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为懂得,所以文天祥才会写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懂得,所以自古英雄美女才会决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张爱玲曾说过:“在这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是的,人生是一场修行,如果懂得,我们就不再走入误区,走入错误的深渊;如果懂得,我们就能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些弯路,少经历一些痛苦;如果懂得,英雄将不再悲叹末路,美人也将不再感叹迟暮。

如果懂得,我们就能明白,春天不只有春风的慵懒,还有百花的盛开;夏天不只有夏日的炎热,还有生命的奔放,秋天不只有秋的萧索,还有秋实的收获;冬天不只有冬的苍凉,还有冬景的纯美;如果懂得,我们就能明白有些爱必须深藏,有些人应该原谅,有些事不再纠缠不放。

漫漫人生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若我们懂得,则可美丽了流年,诗化了季节,斑斓了每天。

红尘路上,只要我们时时轻握一份懂得,那么,无论我们走在天之涯,还是海之角,我们一定能聆听到生命的欢快律动,世上的美妙之音。

有懂得的日子,一定会有阳光的普照,鲜花的盛开,青鸟的飞舞。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愿我们轻握一份懂得,怀着博爱柔软的心,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尝尽人间的百味和烟火,守望生命如初的美丽,在似水的流年中,轻依一袭梦的斑斓,让爱溢出,淌成温暖,许岁月静好,永远微笑向暖。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路上,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我们要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到一个适当的坐标,然后,试着去容纳一些不足,懂得感恩,懂得取舍,懂得进退,懂得坚强,懂得知足,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是一片朗朗乾坤。

我们要懂得,泪水是生命的润滑剂,痛苦是人生的必经站,流年岁月里,我们只要不奢求太多,不背负太重,识得进退,懂得回归;识得博爱,懂得宽容;识得追求,懂得取舍,那么,我们就能依着流年的枝头,以惬意逍遥的姿态在春天闲看“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夏天里静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秋天悠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冬天里遥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放弃了烦恼,才能与快乐结缘,淡泊了名利,才能步入超然的境地。若懂得,有些东西即使失去,也是拥有;若懂得,哪怕山穷水尽疑无路,也照样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若懂得,我们就能安然走过红尘四季,闲庭信步笑看花落花开,携一份春的明媚,踩着精彩的旋律,在时光的温润中轻轻走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轻握一份懂得,怀一颗无尘的心,与花香相拥,与时光对饮,将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以淡定从容的姿态,轻舞蹁跹于烟雨红尘之路,悠然泛舟于生命湖水之上,飘扬幸福旗帜,拨动生命之楫,一路踏歌,一路微笑,去领略人生的别样风景和美丽洞天。

f、如何面对诱惑(来源:新浪博客作者:李银河)

“欲望,回归内心。”

修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各种各样的世俗诱惑。人要想让自己的心境真正进入静修状态,须拒斥这些诱惑。

诱惑首先来自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小时有家人呵护,长大就要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要挣钱养活自己是天经地义,问题是挣多少钱就可以打住了?我想应当是够花销就行了。不应当无止境地挣钱挣到死。到60岁就可以停下来了,把挣来的钱花一花,不然只挣不花,到死时钱都给别人留下来,白白便宜了他们。而且败坏了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一生成为辛劳、无趣的一生。

诱惑其次来自名。人不愿默默无闻,喜欢有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但是名声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来说,被许多人知道尤其是喜欢,感觉是好的。但是有时这种知名度也会打扰人的生活,比如在网上被人冒名写文章,被人传谣言,被人谩骂泄愤。所以名望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人快乐,但是也使人受扰,心里不安宁。如果要想保持心灵的宁静,一定要练就对名望不过于焦虑的心态。

大千世界,诱惑多多。归根结底,诱惑还是来自内心的欲望,包括食欲、性欲以及对各种身外之物的占有欲望。只有遏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欲望不除,人无宁日。所以,修行的一个目标就是摈除所有的欲望,回归内心。守着自己的所有之物,不期望自己所无之物,随遇而安。

所谓随遇而安有两个含义,一是外部境遇,一是内部禀赋。无论是贫富贵贱,安于所有外部的境况,不强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无论是智愚妍媸,安于自己身心的境况,不强求自己成为不能成为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这种想法乍听相当消极无为,但非如此,内心永难安宁。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两个月前,Psytopic推荐过一本《拯救乳房》的书籍。由于题材和毕淑敏身份的特殊性,《拯救乳房》成为了国内首部心理治疗小说。小说中,作者将乳房这一女性象征所带来的各种情感问题做了探讨。对于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这身份转变的话题,CCTV的《新闻会客厅》对毕淑敏作了专访,以下是访问的文字内容。对这本书和作者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经过这篇文章与其亲密接触。https://www.sodocs.net/doc/ed10164651.html,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作为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我采访过的成功人士也不下几百个了,问起成功的秘诀,她们会用不同的表示方式来表示一个相同的意思,就是要在一个自己认定的领域当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到底,而今天我们请到的来宾却是一个在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三重身份当中辗转的一个人,可是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关注的视野,她就是毕淑敏女士,您好。 毕淑敏:您好。 主持人:刚才提到您这三个身份,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表面上看不大一样,可是作为是一个人的选择,我想肯定有她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之处是什么? 毕淑敏:常常有朋友仿佛很惊讶,觉得我在做三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它们是一件事情,我想这件事情就是始终对人的

关注。 主持人:这三个身份哪一个更贴近于您那种想作用于社会的那个愿望,哪个更好地去实现? 毕淑敏:在我心中,它们真的是融为一体的,我会觉得我也可能哪一天就会穿上白大褂,又重新去做医生,因为我是一个有执照的医生,我也会在哪一天,比如傍晚突然铺开纸笔,写下我心中的那些不停翻滚的念头,也有可能当我看到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也可能会跟人做这种比较深入的讨论,在我来说它们真没有特别截然不同的分别。 主持人: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一个身份更像一个过程,而另外一个身份更可能是一个结果,一个结论。 毕淑敏:对,我想那个结果就是对人性不断探索,这些行业其实都是过程。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毕淑敏更多的是作为一位作家的身份而被很多人所熟知,但在更早之前,她还曾经做过22年的医生。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当卫生员。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面对巍峨寂寥的雪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毕淑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 主持人:每个人关注到自己内心心理的活动,都有一个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深层心理学

深层心理学 序----何谓深层心理术 “深层心理术”这个名词,对一般人来说,是个相当陌生的新名词,更遑论研究与了解。我个人即由于对人类之深层心理未能获得确切的认识与了解,而有过痛苦的亲身经验。 每个人都有其潜意识的部份,或许是强烈的自卑感,或许是重大的的疑惑,也或许是激烈的欲求不满等种种情况,可见人类的深层心理多幺地复杂,我们应该遵循着深层心理术的原理,对人类深层心理进行切底地了解。 一般而言,容易受到强烈抑压的四种情况是(一)性欲。(二)攻击倾向。(三)幼儿的欲求与感情。(四)痛苦的回忆。这些深层心理极具爆炸性,有时,爆炸性的巨大力量,会冲破抑压的围墙,而向意识的世界外露。 另一种必须了解的深层心理,是欲求不满和纠葛的心理。每个人在产生欲不满之后作何种反应,正是他个性的表现。与欲求不满一样,人生存在有种种纠葛的场面,因此,如何处理纠葛,也是与此人本质有关的重要部份。 根据上述种种深层心理的原理与形态,本书将具体地提出探知人类深层心理的方法,期盼对读者在作深层心理术的研究上,能够有所裨益。 第一章乍看即可了解对方 寒暄时的深层心理 无意识的优越感与自卑感,可由“鞠躬”获知 人与人之间的初次见面,大都由寒暄开始。这时,即使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并不会处于完全虚无的心理,在都存有种种印象。如果,早就约好会见日期,可能会事先打听对方在社会上的人望以及成就概略,大致上而言,在脑进而存有对方的大概轮廓。尚若,这是一项生意交易上的会谈,对对方的猜疑必然更加复杂,直到与对方面对面,更直觉地察觉出“真是惹人讨厌的家伙”或“讨人喜欢的人”。 然而,一般而言,这些感情不会在寒暄中露骨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怀有憎恨或敌意的感情,大部份的人都会将它们加以隐瞒,尽量不使对方察觉出。但是,长期遭受抑压的心情,必须寻找机会向外发泄,因此,在无意识之中,会经由鞠躬或握手方法的变化而向外表露无遗,那是说,即使彼此之间初次见面,经过仔细观察对方寒暄的方法,即可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企图及其为人的线索。 举个实际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咖啡屋等朋友时,看到二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正在相互交换名片,坐在他们身旁的我,抓住这个机会仔细观察二个人的态度,其中一人在鞠躬时稍微哈腰,眼睛一直注视对方的眼睛,但是,另一个人却深深鞠躬,不敢抬起眼睛来,于是,我很快地了解这二个人之间的关系。 看着对方眼睛打招呼的心理,抱有对对方的戒备心理,同时,也有想予对方压迫感的无意识企图,而另一个人深深地弯腰鞠躬,俯下眼睛,像一只忠心耿耿的狗对主人的态度一般,虽然表现出他是个诚实的人,但同时也表示出他对对方怀有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果然,不过二、三分钟,刚才逼视对方眼睛哈腰的人,深深地坐在椅子上,并且跷起二郎腿,状至从容,反之,俯视下方寒暄的人,却浅浅地正襟危坐在椅子上。 寒暄时二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他们的心理距离 由上述的例子可看出,初次见面的二个人,其所抱有的感情和意图,在无意识中会发展成为决定上、下位的争执,这可由鞠躬方式以及视线方

概述心理咨询(作者王路骋)

概述心理咨询(作者王路骋) 概述心理咨询(作者:王路骋)作者简介:王路骋,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意象对话水晶级心理师,自我分析和体验超过八千小时,05年起从事心理咨询,接待来访者超过二百人,咨询小时数超过六千小时。; w6 t/ c# w6 @3 @* N9 ~- U5 x% X 一、心理咨询的缘起和意义最早和心理咨询相类似的,是为了用来安慰不安的灵魂。 人类的先民对天地与大自然的认知极度缺乏,人类的灵魂处于不安之中,人们的内心中,对天地、万物、水火雷电等大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因此通过虔诚敬拜、祭祀和与天地接灵等一些仪式,让人类的心灵得到慰藉。那么,由此发展而来的祭祀、法术、巫术、占星术、算命、炼金术、个别医术、艺术、绘画戏剧音乐、文学等等,都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产物,也可以安慰人们的灵魂、陶冶大家的情操,进而为人类心灵服务。十九世纪末期,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开始在欧美兴起。二三十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也开始从无到有到不断地逐步发展起来。现代心理咨询的起源,是弗洛伊德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人们的心理是被压抑的这一普遍现象,他还发现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区分,并且认识到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和本我,同时研究了失误、意外、疾病、心理病态等问题症状,因而发明

总结了宣泄、自由联想、意识化等疗法,从此开启了对心理疾病治疗和咨询的大幕。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潜意识拓展到无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广度,深刻研究了意识和无意识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以及对人的命运发展的影响。他使心理咨询从为心理疾病治疗和服务,向为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和命运困扰等更广的面向和层次进行服 务与阐释,从而把心理咨询的领域进行了极大扩展。马斯洛和罗杰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发现了人的潜能,因此把心理咨询从心理问题的治疗向以人为本的关爱取向,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朱建军博士,则是发现了中国人心理中,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意象具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因此他发明了意象对话理论和方法,可以使心理咨询既能治疗重性精神病康复、人格障碍、神经性症状、一般性心理问题,还能解决各种的情绪和情感困扰,以及解释人性方面的困扰、人心和文化的关系,从而让心理咨询走向了为个人的人生变化和人类文化中心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治服务。 总之,心理咨询是为人心、人性和灵魂提供服务的。二、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 1 p0 o4 F7 C9 p1 y) e 简 单地说,对自己的情思不能反省的人,需要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如果他不能对自己咨询过程中的情思进行反省,他就需要找督导来帮助自己了。当然,不仅有心理咨询的需要,还有求助意愿的人,才会主动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 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超个人心理学: 归纳起来,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 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 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关于人性的理 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我们在本性上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的(spiritual),但在超个人观点看来,精 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self)提供支撑性的架构。 人类确实具有精神追求的强烈驱力,表现为通过进入个体、社会和超越 意识的深处而寻求全体(wholeness)的倾向。精神的寻求不仅是健康的, 而且是个体的整体健康及其自我实现的实质。心理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精神 的维度才是完整的。 精神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当事人生命的中心。大多数宗教的传统 神秘家也指出,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是精神的追求。心理学已经关注到动 机的层次——生存需要、性与攻击、整合感的需要、亲密关系、形成一种内 聚的自我(cohensive self)、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实现自我的潜能。 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看来,自我实现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精神的 追求。这样动机发展的历程就是从低级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达到精 神的或超越的境界。当然超越的境界又是无止境的。 很难理解以试图发现人类经验的真谛为己任的心理学,却如此长时间地 忽视了精神的领域,因为这一领域始终是每一种文化的贯穿历史的核心所在。西方历史上,天主教会的陈腐思想统治了若干个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 与宗教的分离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怀疑精神,西方科学就逐步将形而上的沉思 放到一边而仅仅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实验上。心理学作为后来兴起的科学,要获得独立科学的地位,效仿其他科学的榜样,对一切宗教与哲学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现在是我们将精神带回到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中来的时 候了。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心理学整合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实验法 定义: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种心理学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两种效应:安慰剂效应(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实验者效应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现代心理学的派别及代表人 ①结构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②功能主义或机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 ③行为主义:华生 ④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 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当代的主要研究取向或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认知观(继人本心理学之后对行为主义的另一种挑战) (2)生物学观 (3)文化观 第二章 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2按功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2)运动神经元-即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3)中间神经元-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 3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1.布洛卡区—说话2.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 4双生子研究的意义:揭示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运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1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型曲线关系。 2母性动机:瓦顿设计了一个障碍箱,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其中母性驱力最强。 3社会性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知动机、权利动机)(1)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两种心理因素。 4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进行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 5社会学习论

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

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浅析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的关系 摘要:隐含作者是美国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引发了叙事学界广泛的争议,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隐含作者的现实作者的关系问题普遍存在争议,学界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在这里我初步探讨一下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的关系,首先对隐含作者的概念进行一下初探,这一概念一提出便引起学术界的大讨论,观点各异,学术界对此关注度很高。其次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一下梳理,在当时以文本为主的叙事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可谓是一个惊雷惊醒了人们,所以对现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争论也很激烈。最后根据各方的观点,我得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关键词:现实作者隐含作者审美创造二者关系 “隐含作者”,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提出来的,他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在作者写作时,他会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1)这就是“隐含作者”。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隐含作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那么作者到底如何创造自己在作品中的隐含形象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 一、隐含作者概念的分析 作者是执笔写作的人,存在于作品之外,隐含作者是作者的创造物,存在于作品之内,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他的“第二自我”—隐含作者形象。为了构建对“隐含作者”的一种理解,有必要从这一概念最初的提出开始进行剖析。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在他(作者)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隐含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我们阅读的东西;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3) 布斯对“隐含作者”的界定,申丹已经作过细致而精微的分析(《何为“隐含作者”》)。布斯一方面将“隐含作者”视为真实作者所创造的“隐含的替身”、“第二自我”,另

心理学三大主流派系

心理学三大主流派系 一,概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世界上的人群主要有三类:正常人、精神病人和天才。其中,天才和精神病是人群中的两个“变态”,正常人是“常态”,以对这三类不同人群的研究为起点(源头),分别形成了世界心理学的三大主流:精神分析学派、反省心理学派和其他心理学派(包括内容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学派)。三大主流学派的起源不同,发展过程和最后的结果也各异。其中,精神分析学派起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是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精神分析学派;反省心理学起源于对“天才”的研究,是中国学者杜向阳先生在对天才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为反省心理学派(杜向阳从1987年开始研究天才,20年后的2007年创立反省心理学);其他学派则是起源于对“正常人”的研究,是在对正常人的研究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如内容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流派。三大主流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应用体系都有所不同· 二,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是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精神分析学派后来产生了分化。其中坚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无意识和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流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什么是精神分析,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精神分析是他“研究和治疗”癔病(神经症)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学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第二部分是关于人的心理过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1)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它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等一切冲突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构成人们心理的深层基础;第二层次是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是保证适合本能,又要服从现实的原则;第三层次是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最外层次部分,是人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2)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三,反省心理学派 反省心理学派成立于2007年12月,创始人是中国学者杜向阳先生,是当今世界上最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目前唯一的由中国人开创的心理学流派,反省心理学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在心理结构、意识流、潜(无)意识、二元心理、智力与天才、天才培养、心理分析、心理调控、心理治疗、创造性思维过程、人工智能、心理的计算机比喻、打开心理黑箱等多项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超越了西方心理学,并做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2020年整合《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名师精品资料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枕叶、颞叶、额叶和顶叶。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普莱尔、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陈鹤琴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10.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11.视敏度即视力,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10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12.入小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年人的水平。 13.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6、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17、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1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9、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再现比再认水平高。 20、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提取信息。 21、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是有效的途径。 2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探索答案的方向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2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2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反应方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26、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批判性。 27、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和初步的本质抽象三级水平。

深度心理型恐怖故事

深度心理型恐怖故事 一:咖啡里的虫 他在一家很有名气的咖啡馆里打工。 管理很严格,薪水很不错。 那天夜班,十二点版,咖啡馆里只有两个客人。 “waiter!我的咖啡里为什么有一条虫!”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客人的咖啡里,真的有一条白胖的蛆虫。 “对不起,我马上为您换一杯!” 客人仍然很不高兴:“为什么有一条虫?我要和那边那位先生一样!” 那边的客人举杯示意,喝剩一半的咖啡杯里,有两条虫。 他机械地拿起杯子,准备去加一条虫。 虫在哪里? 低头看着杯子时,一条虫,从自己的眼眶里掉进了咖啡里 二:化蝶 他和她相爱了。 他配不上她,所有人都这样说,相貌、才华、身世、财富……他都配不上她。他和她的父母都剧烈的反对。 于是他和她决定殉情,发誓来生化为蝴蝶,双双对对。 他和她自杀了,人们被感动了,他们被埋进同一个墓。 惊雷劈中了墓,墓,裂开了。 美丽的蝴蝶,从墓中飞出,古老的神话,再现了。 蝴蝶,只有一只。 他变成了一只蛾子。 原来即使死亡,也不能使他们平等。

原来他,真的配不上她。 三:失忆症 他失忆了。 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失忆了。 除了身边这个面容憔悴、身形瘦小的女人外,他似乎谁都不认识了。 其实这个女人,他也不认识。 他只是从伊的眼睛里,看出了一种深深的羁绊。 女人陪着他,走了很多地方,很多医生。 女人无悔的付出,让他也非常感动。 终于,他恢复了大部分的记忆。 他为她准备了烛光晚餐。 “亲爱的,你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女友?真抱歉,我还是不记得你。”女人羞涩的红了脸,低声说道: “这都不重要, 我只是想问你一件事, 那一天晚上,你为什么要杀我?” 四:长发劫 她有一头及腰长发, 可是她却从来不为之骄傲, 更没有刻意的养护, 即使这样,她的长发依然乌黑亮丽,柔顺如丝, 当有风吹过时, 长发竟会随风微微舞动,不知看呆了多少男子。 她走在偏僻的小路上, 长发随着她的步伐,象山泉般跳跃着。

作者自我检查-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论文自检报告 请您仔细阅读并认真填写以下内容,填写完整后将其粘贴在稿件的首页(请不要另附页上传)。 1 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是什么?(不要抄写研究结论) 答: 2 作者已经投稿或发表的文章中是否采用了与本研究相同的数据或变量?若是,请您把文章寄编辑部来审查(我们不赞成作者用同一数据发表多篇变量相同的文章,或将一系列相关研究拆成多个研究来发表的做法)。 答: 3 国内和国外期刊是否发表过同类研究?若是,请您列出(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卷期和页码),并说明您的研究有何推进之处,且在正文中应作为参考文献来引用。 答: 4 “问题提出”或前言部分中的文献回顾是否完备?(有关研究的背景部分要较为详细,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要叙述清楚,可参看APA期刊同类文章的写法。) 答: 5 统计检验的效应量(effect size)是否给出? (效应量的有关解释,中文可参考:http://118.145.16.229:81/Jweb_xlkxjz/CN/abstract/abstract1151.shtml 英文可参看:https://www.sodocs.net/doc/ed10164651.html,/lbecker/effect-size.html) 答: 6 本研究的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如果存在,是否进行过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消除或降低这种偏差?(用问卷法的研究必须回答,共同方法偏差的有关文献可参见: http://118.145.16.229:81/Jweb_xlkxjz/CN/abstract/abstract882.shtml) 答: 7 是否对照过《应用心理学》网站上的“投稿指南”(https://www.sodocs.net/doc/ed10164651.html,/CN/column/column107.shtml)逐项检查论文的各个部分?(请仔细核对后再做回答) 答: 8文后参考文献与文中的文献引用是否一一对应?(建议使用EndNote、NoteExpress等软件来管理参考文献) 答: 9 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文献不需要翻译为英文文献)?(《应用心理学》参考文献采用APA格式第六版格式) 答: 10 参考文献是否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0、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刚、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5、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疏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8、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增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0、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1、守恒:是指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12、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1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4、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1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系指个体在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16、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7、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8、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9、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20、完形—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领悟和理解,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过程。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