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中学电子教案设计(氧气)

第二中学电子教案设计(氧气)

第二中学电子教案设计(氧气)
第二中学电子教案设计(氧气)

121团第二中学电子导学案(化学)

姓名:

年级:九年级

学科:化学

审核:

授课课题:氧气

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

备课人:秦漪恒

授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硫磺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

学习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

教学用具: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演示】展示一瓶氧气,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指导阅读】帮助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小结】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实验演示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讲述】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演示2】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

气的集气瓶中,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

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总结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提问】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看到同样的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大家分析这是为什么呢?(可提示学生从氧气的含量考虑)

【分析】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2)

气体,并放出热量。反应表示如下:硫+氧气

?

?→

?点燃二氧化硫

【实验演示3】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注意:集气瓶底部要

先放一些水),观察现象

【提问】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 1.防止集气瓶被炸裂。2.引燃。3.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分析】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上述实验中,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表

示如下:铁+氧气

?

?→

?点燃四氧化三铁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提问】从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生么结论?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

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

气的浓度有关。

【讨论与交流】硫和细铁丝跟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5.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 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 反应物:有氧的(氧多的)是氧化剂,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 化

反 生成物:氧化物

应 剧烈氧化:燃烧 分 类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课堂练习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 .氧气能支持燃烧

D .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反应现象是 ( ) A . 产生光彩夺目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铁丝红热,熔化

D .产生蓝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3.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可用来炼钢 B .氧气可用来灭火

C .氧气可用于登山或飞行

D .氧气可提供动植物呼吸 4.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2)锌+盐酸?→?

氯化锌+氢气 (3)氢气+氧气??→?点燃水

(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

氢氧化铁 思考题:

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你分析此实

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若改进可观察到上述实验现象,却发现集气瓶裂,其原因

是什么?

课堂总结: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3、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

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氧化性

课后反思:

作业检测:(氧气)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氧气______溶于水,液态氧为___________色,固态氧为_______色。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A.铁丝 B.木炭 C.红磷 D.蜡烛

3.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铁制品锈蚀

C.食品腐烂 D.电灯发光.放热

4.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5.例:在下列变化中: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镁带在氧气中燃烧,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F.加热水。

1.有火焰产生的是______ ______;

2.有水雾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

3.有白烟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

4.有白光产生的________ ______;

5.属于氧化反应的______ ______;

答:( 1 )E(2)E F (3) B D (4) A B D (5)A B C D E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氧气跟物质反应时都能发光.放热

7.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实验事实()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将盛有硫磺的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D.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8.2003年10月15日,我国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火箭发动机里使用的液态氧的作用是()A.作燃料 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供给宇航员呼吸 D.携带方便

9.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在常温下,硫与氧气不发生反应

C.鱼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0.能使余烬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1.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 __ __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反应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6)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

__________;(2)在空气中____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 __

拓展探究

7.某同学对一个储气桶内存放的气体探究如下:收集满两瓶气体,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木条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该气体可能是

_______它具有的性质是(1)

(2)__ _ Array

甲乙

中国艺术设计史试题整理

填空(每空格1分)? 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类型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单坡)、(平顶)、(囤顶)、(毡包式)、(穹隆顶)等。? 2.古代陶瓷的专着有《陶说》、《陶雅》、《陶录》、《古窑瓷考》、《说瓷》、《瓷史》,?建筑专着有《鲁班经》、《营造法式》,?刺绣专着有《蚕桑萃编》、《存绣堂丝绣录》、《绣谱》。?有关漆器的专着有《髹饰录》,?竹刻工艺专着有《竹人录》,?园林专着有《园冶》,? 刺绣专着有《存素堂丝绣录》、《绣谱》,?工艺专着有《天工开物》《闲情偶寄》《装潢志》。? 3.古代丝织品的纹样组织主要有(二方连续式)、(连续式)、(散点式)、(团花式)、(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几何纹)等。? 3.中国建筑彩画的制作程序分为(衬地)、(衬色)、(细色)、(贴金)4个步骤。? 4.马家窑文化主要有(黑陶文化)、(庙沟底文化)、(龙山文化)三种彩陶文化类型。?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简册)、(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蝴蝶装)、(包背装)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 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 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 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 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 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 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着名的“水晶宫” 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 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 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 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 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 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 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 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 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 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 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土层资料 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 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 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 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 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 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 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 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 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假设屋盖平面内 刚度为无穷大,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代表值G = 1200kN,框架柱线刚度i c =3.0×104 kN.m ,框架刚度 h =5.0m ,跨度l=9.0m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2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 类场地,结构阻尼比为0.05。试求该结构在多遇地 震和罕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16、求图2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已知:m1=m2=m,k1=k2=k 17、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8、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T1=0.467s ,每层的层高均为3.5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MN/m 245=MN/m 195=MN/m 98=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111 附答案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 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 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 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 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 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著名的“水晶宫” 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 15、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 15. 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于1919 年,它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16.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 17、维也纳分离派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 18、《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19、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二是注重材质美,三是注重造型美,四是注重装饰美。 21 哥特式的艺术设计,主要流行于12—15世纪的西欧、中欧。 22、在西方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的是莫里斯 23 罗马式艺术设计是封建王权与宗教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24 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其次是俄国和荷兰。 25 风格派是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 26、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 “风格派”运动。 27、第一次把“工业设计师”这个职业正式提出来的是_罗维 28、装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对对埃及古代装饰风格的借鉴、从传统艺术的创新中获得创作灵感、舞台艺术的影响、汽车设计样式的影响。 29 体现美国“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是好莱坞风格 30、美国新艺术以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和蒂夫尼的玻璃制品为代表。 31 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风行美国乃至世界的新设计风格—“流线型风格”。 32 后现代主义,又称为历史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在建筑界和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33、罗伯特·文丘里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34、最集中反映“波普”风格的艺术设计是英国,并在这个运动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35、英国“波普”设计比较集中反映在时装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

《世界现代设计史》说课稿

《世界现代设计史》说课稿(10分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X,是来自XXX艺术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我的专业是设计艺术学,本学期我承担的课程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三章:新艺术运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设计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了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根据教学大纲,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王受之编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世界现代设计史》,以张夫也的《外国工艺美术史》及方怿的《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为参考教材。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第三章:新艺术运动。是本次课程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结合教学大纲及学情,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源流及主要表现。 2.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的变现 3.英国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 其中,重点是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源流及主要表现;难点是它在欧洲各国的变现,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学情 我们是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和主动意识薄弱,且学生对史论可以说是零基础且学习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略显枯燥,因此,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课程引导、分组讨论和作业展示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提问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PPT进行讲授,图文并茂,以横向纵向两条线索详细列举出各国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期间引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来分析演示,以教师讲解和演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内容讲述结束后就布置课题训练进行讨论,解决疑问和问题,广发思路,目的是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这节课是按90分钟准备的。主要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讨论指导-归纳总结四个部分进行。 1、导入新课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浅析了解艺术设计史的意义

浅析了解艺术设计史的意义 摘要:艺术设计史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把握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与审美能力,为将来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专业基础多元化 现代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仍是现代设计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和认识了解传统的重要途径。 一位日本的设计师曾评论中国设计太珍惜传统了,以致于毫不变化的加以利用。对于讽刺意味如此明显的评价我们应当怎样珍惜传统和最大程度上利用传统呢?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设计传统的继承更多的停留在对传统造型符号与艺术样式的挪用上。造成设计界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设计传统并不了解。面对传统,我们更习惯于向别人炫耀祖先们曾取得的伟大成就。考虑到现状,这倒恰似一个乞丐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家境曾是如何的富有。 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传统中许多好的设计到现在还散发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许多造型要素与形式语言都展现出较强的现代感。而且再现代设计中融进传统的内涵,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和力,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无不受到传统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表象存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继承传统,发展传统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情感。现代设计虽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它与设计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并不矛盾,相反,设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恰是设计作创新与个性化的一大特色。这并不是排斥向国外优秀设计学习的可能性,艺术设计史的学习同样强调对国外某些艺术风格与设计经验的学习借鉴,综合来说,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考虑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向国外学习也更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我们要借鉴的更多是形式上的表现技巧。 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是我们在校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理解传统的最重要、最便捷的途径。艺术设计史的学习能够最终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层次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设计史的学习,可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具有明确的思维导向性,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设计风格。 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有其重要意义,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大多数主要是学习态度及认识态度不正确造成的。学生在艺术设计史等艺术理论课上,表现出轻视及浮躁的认识学习态度,并有“重技轻道”的思想。重视技巧训练与形式表现,轻视历史与理论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在设计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11土木工程1 姓名:******* 学号:30150590110 指导老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任务书 设计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建筑面积6000m2-8000m2,4-6层。房屋的使用功能自拟,柱网布置与房间分隔按照所拟题目合理设置,要求选取计算的横向框架不小于三跨,围护和分隔墙体建议选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开洞情况根据设计建筑物功能自行设置。设计中选用的建筑层高、楼层活载和混凝土标号按照表1选取。7度设防,第二组,二类场地,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0.1g,按照多遇地震计算地震作用。按照要求我选用C30混凝土,楼层活荷载标准值为:2.8-0.12×4=2.32kN/m2。试完成房屋结构的合理布置,并完成以下工作: (1)画出结构方案,绘制结构布置图 (2)底部剪力法计算等效水平地震作用 (3)完成水平荷载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4)进行水平荷载下的位移验算 (5)完成竖向荷载(恒载、活载)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表1 混凝土等级、层高、活荷载值分配表 混凝 土等级层高 楼层活荷载标准值(kN/m2;i=0、1、2、3、4) 2.5-0.1i 2.8-0.12i C303.3(学号1-5)(学号6-10)3.6(学号11-15)(学号16-20) C353.3(学号21-25)(学号26-30)3.6(学号31-35)(学号36-40) C403.3(学号41-45)(学号46-50)3.6(学号51-55)(学号56-60)

1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结构平面布置图见图1,计算简图见图2。 图1 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 计算简图图3 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2荷载标准值计算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design history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 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 1.1“design”——“设计”的定义 1.2 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艺术设计史试题附答案

艺术概论课后题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 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1)艺术的形象性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4、67 (2)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P69、70、71 ①此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②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3)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P73 (4)关系:形象性是高于生活的形象,真实性是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典型性是从这二者中提炼的形象,它们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史,教学大纲

《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08试本1、2班)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 通过对《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系统掌握工业革命之后,传统手工业与机械化工业生产矛盾中诞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结合艺术与技术以及艺术与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艺术设计发展的规律,以及时代和技术的变化对设计艺术理念和风格的影响。 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味,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现代艺术设计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讲授按照课题作业的进度,结合具体的课题分段讲授。突出艺术设计史理论重点,易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并指导学生的实践。 2、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比例,理论讲授一般占教学总学时数的70%-80%,设计史经典案例分析一般占教学课时总数的20%-30%,符合艺术设计史教学的要求,课时的比例分配较为合理。 3、运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相关会展及市场考察等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艺术设计史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4、运用幻灯,VCD/DVD光盘赏析课件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审美水平,进而借鉴并运用于实际的艺术设计中。 5、对课题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教师及时发现并答疑,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把设计史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保证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现代艺术设计史研究方向进行学习。

中外艺术设计史

《中外艺术设计史》教案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用艺术设计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中外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一崭新课题帮助我们了解祖先在造物活动中的设计动机和绵延二十余世纪的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对于中外的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是反映在若干经典中,在诸多层面上从设计的视角予以解释。此外,中外设计史还将系统地对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与古代科技的关系,以及对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对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从理论思辩的深度进行研究并阐释。本课程的任务就是站在理解、分析角度上对中外艺术设计史的演变回顾有一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对处理艺术设计问题有一新的办法及视野。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各主课课程的思想开拓以及对新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的重任,它可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领域,扩大自己对该课程更深层次的探索,所以,它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课程要求在学生入校后就进行授课,把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灌输到同学们脑中,使学生尽快树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促进对专业设计的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代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合理化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理想设计。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及重要进展。一部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物化的文化史,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因此掌握该课程理论非常重要。 3、课程教学改革(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 通过课堂讲授和对中外名作欣赏,并结合幻灯、讲座使该课程更为活跃,避免照本宣科,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中国艺术设计史16学时)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2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1、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2、原始居住设计形式极其意义 思考题:1)从原始的石器制作中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的起源有哪些启示。 2)原始居住设计揭示出中国建筑设计有哪些雏形。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1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1、青铜器 2、古代城建布局与建筑设计 思考题:1)青铜器。 2)晚商都城的建筑格局。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设计(1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1、冶铁的发明与铁器的制作设计极其影响

18M钢结构课程设计电子教案

18M钢结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 通过某工业厂房钢屋架的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钢结构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考已学过的课本及有关资料,遵照国家设计规范要求和规定,按进度独立完成设计计算,并绘制钢屋架施工图。 具体内容包括:进行屋架支撑布置,并画出屋架结构及支撑的布置图;进行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及内力组合,设计各杆件截面;对钢屋架的各个节点进行设计并验算一个下弦节点、一个上弦节点、支座节点、屋脊节点及下弦中央节点;绘制钢屋架运送单元的施工图,包括桁架简图及材料表等。 二、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1、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 学生的课程设计资料包括封面(按学校统一规定格式打印)、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正文及按规定要求折叠的工程图纸,应按以上排序装订后提交。 学生应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概念清楚,设计计算正确,结构设计合理,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绘图符合标准,工程图纸应符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和《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的要求。 2、课程设计数据 (1) 结构形式 某厂房跨度为18m ,总长72m ,柱距6m ,采用梯形钢屋架、1.5×6.0m 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屋架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上,上柱截面450×45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屋面坡度为10:1 i 。地区计算温度高于-200C ,无侵蚀性介质,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屋架下弦标高为18m ;厂房内桥式吊车为2台150/30t (中级工作制)。 (2) 屋架形式及选材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学生用)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学生用) 一、选择题部分(30题) 1. 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 A.凯旋门 B.城市规划 C.雅典卫城 D.金字塔 2.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A.彩绘 B.刻画 C.堆贴 D.拍印 3.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以降低熔点。 A.锡 B.银 C.汞 D.金 4. 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 A.朱砂 B.靛蓝 C.石青 D.石黄 5. 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A.明代 B.清代 C.唐代 D.汉代 6. ,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A.宋代 B.六朝 C.秦 D.元 7.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 A.宋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8.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 A.威廉·莫里斯 B.彼得·贝伦斯 C.格罗佩斯 D.约翰·拉斯金 9. 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于年,它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A.1907 B.1851 C.1919 D.1952 10. 以下哪一位不属于包豪斯的师资。 A.康定期基 B.莱特 C.莫霍里·纳 D.约琴夫·艾伯斯 11. 意大利设计师罗莫齐设计的棒球手套形沙发是的代表作。 A.波普风格 B.宇宙风格 C.现代主义风格 D.国际主义风格 12.在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董仲舒 B.孔子 C.刘安 D.管仲 13.在宋代又称为“生色花”的典型纹样程式的是 A.团花式 B.穿枝花式 C.折枝花式 D.几何纹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出自于 A.《荀子》 B.《老子》 C.《墨子》 D.《庄子》 15.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15 B.16 C.17 D.18 16 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二是注重材质美,三是注重,四是注重 装饰美。 A.造型美 B.色彩美 C.形式美 D.简洁美 17 所谓“深衣”,就是在的基础上将上衣和围裙连接起来。 A.上衣 B.下裳 C.围裙 D.上衣下裳 18 下列不是煮食器的是 A.鼎 B.甗 C.觯 D.鬲 19 哥特式的艺术设计,主要流行于世纪的西欧、中欧。 A.5—10 B.10—12 C.12—15 D.16—17

服装结构设计教案.doc

绪论 一、服装结构设计的性质 服装结构设计学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生产工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艺术和科技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 二、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 1.平面结构设计 将指定的服装款式,结合人体穿衣的动、静及舒适要求,运用一定的计算公式,变化原理通过平面结构制图方法将服装整体结构分解为基本部件或样板的结构设计过程。主要有比例分配法和原型法两种。 比例分配法 原型法 2.立体结构设计 将样布披覆在人体模型上,运用边观察边造型边裁剪的手法,直接裁剪岀指定的服装款式或经整理成服装的基本纸样的设计过程。 单一式 混合式 展平式 三、服装结构的内容 服装人体工学 规格设计 服装设计原理 服装平面、立体结构设计的方法 特体服装的结构处理 计算机辅助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庛病与修改

第一章服装与人体工学 第一节人体的构成 一、人体主要部位的构成 人的基本体型由头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四大部分构成。 二、人体主要基准点的构成 人体主要基准点是服装人体测量、结构设计制图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主要基准点的构成分前面、后面与侧面两大部分。

1.头顶点:人站立时头顶部最高点,位于人体中心线上,是身高测量的基准点。 2.颈围前中心点:连接左右锁骨之中点。 3.颈侧点:位于颈侧面根部,从人体侧面观察,位于颈根部宽度的中心点偏后的位置,此基准点不易确定,宜斟酌而定。 4.肩峰点:肩胛骨肩峰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5.肩端点:位于肩峰点偏前的位置,此点是衣袖缝合线袖山的位置,同样也是肩宽、袖长确定的基准点。 6.前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前面形成绉纹的起点,此点位置因 人而异。7.乳头点(胸高点):胸部最高点即乳头的中点。 8.腰围线前中心点:腰围线与前中心线之交点。 9.腹部前突点:位于前中心线腹部向前最突出点。 10.膝盖骨中点:膝盖骨的中心点。 11.大转子点:大腿股骨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12.颈围后中心点(颈椎点):颈后第6-7颈椎的突出点,是背长测量的基准点。 13.后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后面形成绉纹的起点。 14.腰围线后中心点:腰围线与后中心线之交点。由于人体型的关系腰围后中心点往往比腰围线前中心点稍低。 15.肘点:上肢弯曲时肘关节向外最突出点。 16.臀部后突点:臀部向后最突出点。 17.手根点:位于手腕部后外侧最突出点,是测量袖长的基准点。 18.外踝点:踝关节向外侧突出点。 三、人体主要基准线的构成 人体基准线是结构设计的根基,也是理解人体形体结构的基础。 1.颈根围线:是人体躯干与颈部的分界线。此基准线通过颈部前、后中心点、颈侧点。 颈部前中心点略低颈部后中心点1cm左右。 2.臂根围线:人体躯干与上肢的分界线。 3.肩线:肩端点与颈侧点的连线。 4.胸围线:经过两乳头点的水平围线。 5.腰围线:人体腰部最细部位的水平围线。 6.臀围线:人体臀部最丰满部位的水平围线。 7.袖肘线:通过肘关节的水平线。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附答案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学生用)一、选择题部分(30 题)1. 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C.雅典卫城A.凯旋门B.城市规划C.雅典卫城D.金字塔2. A.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A.彩绘B.刻画C.堆贴D.拍印3.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A.锡,以降低熔点。A.锡B.银C.汞D.金4. 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B.靛蓝A.朱砂B.靛蓝C.石青D.石黄5. A.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A.明代B.清代C.唐代D.汉代6. A.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A.宋代B.六朝C.秦D.元7.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C.唐代A.宋代B.元代C.唐代D.清代8.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D.约翰拉斯金A.威廉莫里斯B.彼得贝伦斯C.格罗佩斯D.约翰拉斯金9. 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于C.1919 年,它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A.1907 B.1851 C.1919 D.1952 10. 以下哪一位不属于包豪斯的师资B.莱特。A.康定期基B.莱特C.莫霍里纳D.约琴夫艾伯斯11. 意大利设计师罗莫齐设计的棒球手套形沙发是C.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A.波普风格B.宇宙风格C.现代主义风格D.国际主义风格12.在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A.董仲舒A.董仲舒B.孔子C.刘安D.管仲13.在宋代又称为“生色花”的典型纹样程式的是C.折枝花式A.团花式B.穿枝花式C.折枝花式D.几何纹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出自于B.《老子》A.《荀子》B.《老子》C.《墨子》D.《庄子》15.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C.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15 B.16 C.17 D.1816 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二是注重材质美,三是注重A.造型美,四是注重装饰美。A.造型美B.色彩美C.形式美D.简洁美17 所谓“深衣”,就是在D.上衣下裳的基础上将上衣和围裙连接起来。A.上衣B.下裳C.围裙D.上衣下裳18 下列不是煮食器的是B.甗A.鼎B.甗C.觯D.鬲19 哥特式的艺术设计,主要流行于C.12—15 世纪的西欧、中欧。A.5—10 B.10—12 C.12—15 D.16—1720 在西方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的是B.莫里斯A.柯尔B.莫里斯C.拉斯金D.布朗21 罗马式艺术设计是封建王权与A.宗教神权相结合的产物。A.宗教神权B.神权C.宫廷骑士文化D.贵族文化22 下列选项中体现表面上的装饰,流于肤浅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是D.巴洛克艺术设计A.新古典主义设计B.新艺术风格C.洛可可艺术设计D.巴洛克艺术设计23 风格派是以_ D.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24 雕塑家B.塔特林是构成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A.马列维奇B.塔特林C.阿瓦托夫D.塔拉布金25 第一次把“工业设计师”这个职业正式提出来的是_ D.罗维A.西奈尔B.提格C.盖迪斯D.罗维26 下列因素中不是影响“装饰艺术运动”形式风格的是C.绘画艺术A.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B.原始艺术C.绘画艺术D.舞台艺术27 下列体现美国“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是A.好莱坞风格A.好莱坞风格B.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C.皇家茉莉式风格D.摩登式风格28 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的特点,是力图通过简单的B.网格结构和近乎标准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

《中外艺术设计史》 教案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用艺术设计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中外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一崭新课题帮助我们了解祖先在造物活动中的设计动机和绵延二十余世纪的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对于中外的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是反映在若干经典中,在诸多层面上从设计的视角予以解释。此外,中外设计史还将系统地对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与古代科技的关系,以及对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对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从理论思辩的深度进行研究并阐释。本课程的任务就是站在理解、分析角度上对中外艺术设计史的演变回顾有一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对处理艺术设计问题有一新的办法及视野。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各主课课程的思想开拓以及对新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的重任,它可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领域,扩大自己对该课程更深层次的探索,所以,它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课程要求在学生入校后就进行授课,把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灌输到同学们脑中,使学生尽快树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促进对专业设计的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代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合理化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理想设计。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及重要进展。一部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物化的文化史,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因此掌握该课程理论非常重要。 3、课程教学改革(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 通过课堂讲授和对中外名作欣赏,并结合幻灯、讲座使该课程更为活跃,避免照本宣科,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结构设计基本流程电子教案

一、结构设计的内容和基本流程 结构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合理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 2.正确的结构计算与内力分析 3.周密合理的细部设计与构造 三方面互为呼应,缺一不可。 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 二、各阶段结构设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方案设计阶段 1)目标 确定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可行性,柱、墙、梁的大体布置,以便建筑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各专业都可行、大体合理的建筑方案。 2)内容: a.结构选型 结构体系及结构材料的确定,如混凝土结构几大体系(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框架—筒体、筒中筒等)、混合结构、钢结构以及个别构件采用组合构件,等等。 b.结构分缝 如建筑群或体型复杂的单体建筑,需要考虑是否分缝,并确定防震缝的宽度。 c.结构布置 柱墙布置及楼面梁板布置。主要确定构件支承和传力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d.结构估算 根据工程设计经验采用手算估计主要柱、墙、梁的间距、尺寸,或构建概念模型进行估算。

2.初步设计阶段 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调整、细化,以确定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以此作为施工图设计实施的依据。 2)内容 ①计算程序的选择(如需要); ②结构各部位抗震等级的确定; ③计算参数选择(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周期折减系数、剪力调整系数、地震调整系数,梁端弯矩调整系数、梁跨中弯矩放大系数、基本风压、梁刚度放大系数、扭矩折减系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地震作用方向、振型组合、偶然偏心等); ④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材类别; ⑤荷载取值(包括隔墙的密度和厚度); ⑥振型数的取值(平扭耦连时取≥15,多层取3n,大底盘多塔楼时取≥9n,n为楼层数); ⑦结构嵌固端的选择。 3)结构计算结果的判断 ①地面以上结构的单位面积重度是否在正常数值范围内,数值太小可能是漏了荷载或荷载取值偏小,数值太大则可能是荷载取值过大,或活载该折减的没折减,计算时建筑结构面积务必准确取值; ②竖向构件(柱、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在此阶段轴压比必须严加控制;③楼层最层 间位移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理想结果是层间位移角略小于规范值,且两个主轴方向侧向位移值相近;④ 周期及周期比;⑤剪重比和刚重比⑥扭转位移比的控制;⑦有转换层时,必须验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 及上下剪切承载力比;等等 4)超限判别:确定超限项目(高度超限、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连续、扭转不规则、复杂结构等)和超限程度是否需要进行抗震超限审查。结构计算中可能需要包括地震的多向作用、多程序验证、多模型包络、弹性时程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转换结构的应力分析、整体稳定分析,等。 a.性能化设计和性能目标的确定(如需) b.基础选型和基础的初步设计 如果是天然地基基础,需确定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础型式、基础埋深、下卧层(强度、沉降)等;如果是桩基础,需确定桩型、桩径、桩长、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等等。并应注意是否存在液化土层、大面积堆载、负摩阻、欠固结土层等特殊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