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的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的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此模式需要注意:

(1)此处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2)“讯息”“信号”认为,无论是通讯还是传播,“发出的”和“收到的”往往不一致。

(3)强调“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

德佛勒的控制论模式

此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德佛勒强调,传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看传者对“反馈”重视的程度如何。提示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

此模式认为,任何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或者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都兼具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并有四种功能:传送、接受、编码和解码。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初级群体(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较大的社会结构:关系较为松散的群体,例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

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乃至世界。

另需注意,“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E.g.“别人家xxx”

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原因在于:

(1)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2)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及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往往只强调一些侧面和维度(3)模式存在容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局限

因此,对各种模式应采取兼容并包、批判吸收的态度,认真地加以思考、对照、补充和发展。

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启示: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也包括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双向性问题:绝大数多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和交互的。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论述题】

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维尔与5W模式(见第一章)

(2)勒温(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勒温认为,传播的内容有无效果,或能否被受众接受,既取决于传者,又取决于在两者之间的那个守门人(把关人)。休梅克重新定义“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霍夫兰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并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霍夫兰认为,态度在解释行为变化方面很有价值,在确认某些情况下态度影响行为,并发现他们什么时候影响,什么时候不影响,是一种重要的说服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5)李普曼与《舆论学》

李普曼提出了“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概念。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

该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G·默多克和P·戈尔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媒介结构及其控制问题,认为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由此支配者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从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

(2)文化研究学派

又称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是集大成者,最著名理论“解码与编码”

理论。他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之后,文化产品进行流通消费环节,也就是信息从编码者向受众转移的过程。此时,受众接受媒介讯息,并根据自身的话语环境,对编码的信息进行解读,就是信息解码的过程。

该学派学者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方法。该学派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文本,透过符号分析,揭示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的争霸。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霸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对社会实行知识和道德导向,并围绕自己的目标建立新的社会联盟系统或新的“历史集团”的能力。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简单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利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意识霸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名词解释】

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媒介偏向: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和羊皮纸,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到额媒介,如草纸等,较适合克服空间障碍。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即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

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等。

【简答题】

印刷传播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们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论述题】

网络传播的影响:从传播角度看,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存在,可以自主地寻找和接受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一员,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

(2)所有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让受众在自己方便的额时候浏览和收听。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

(3)传播呈现出以手机为代表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点对面”“面对点”和“面对面”等新媒体传播模式。这种双向的传播,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进行互动。

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的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只是的增加和累积呈金字塔状发展。

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文字传播使人类传播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印刷传播使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电子传播使人类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间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网络传播使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种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变化。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简答题】

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在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占主导地位的。主要表现为:

(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立场,决定了一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的根本立场;

(2)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对传播的制约制度,一个政治民主的社会,必然重视大众传媒的多

元化发展,尊重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恪守并推动新

闻自由。

新闻专业主义:一种特殊的媒介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也是新闻学的主要概念。其目标是服务全体人民,最突出的特点使对新闻客观性的新年,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二是公共利益至上。

【论述题】

施拉姆等人的“四种报刊理论”:其主要论点认为“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重在研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如何作用于报刊,以及报刊在不同的国家存在形式具有极大差别的原因。

(1)集权主义理论

是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的传播制度理论,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集权

主义理论致力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集中体现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和

权益。该理论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

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主要原则包括:A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

别许可B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

合法的C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

(3)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提出的前提是自由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特殊地位的报刊,就应承

担起作为当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基本框架:A明确否定

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媒介自由也不能例外B大

众自由和大众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C 大众媒介必

须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 D 政府不再是媒介自由的旁观者,当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大众媒介损害时,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的行为。

该理论强调媒介不再是不收任何监管的“无冕之王”,而应当是一种监督

政府、又受民众和政府约束的力量。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该理论是集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变体。三种方式:A任命可靠的党员担任

要职B发出大量的指令和训令C经常的批评和检查,重点在于提高群众

的政治觉悟,号召人民拥护领袖及其纲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

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

【简答题】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大众媒介是高技术的能复制符号的传播工具)

(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

(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作用:

(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2)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

(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

(2)监督市场秩序

(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

(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

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简答题】

人类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至少两人,下限明确,上限模糊。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把社会黏合成型,是实现社会协调的重要纽带

(2)互动性: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作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3)灵活性:可以是直接传播也可以是间接传播

(4)个体性: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具有较为显著的私人性

群体与组织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如家庭、友人等,是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交往,自然而然形成)和次级群体(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提出,指人类有目的、有组织、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如学校、单位等)

区别:

(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而组织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2)从行为的规范来看,群体中其成员互动虽也有一定行为规范,但不严格;

而在组织中,成员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3)从内容的结构看,群体的结构显得松散,往往未形成一定层级;组织通常具有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流言与谣言

流言和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其产生和传播的背景通常是社会突发某类事故,或者突然面临某种危机状态。同时,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不足,状态的暧昧性增加,推动人们通过流言寻求信息。因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保障正式渠道的信息畅通,是一种制止、减弱流言或谣言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组织传播中下行传播可能遇到的问题

(1)信息过载或信息泛滥

(2)传播时间安排不当

(3)信息受到过滤和改变

(4)信息反馈欠缺或不足

传统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

(1)受众的性质: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

(2)传播实践的性质:信息公开而迅速传播,不具有耐久性,往往稍纵即逝(3)传者的性质:一般是复杂的组织,以及在复杂机构中工作的一群人

【论述题】

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表达与传统的差异

(1)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匿名性,双方平等)

(2)网络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去中心化、双向互动性、开放性)

(3)网络公众表达的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个人感情色彩浓厚,情绪化)(4)网络公众表达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引导网络公众舆论形成和走向)

第七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名词解释】

传者:即发布者、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传者极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组织。

【简答题】

传者的义务

(1)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义务

(2)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务

(3)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

(4)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

(5)与职业相关的契约型义务(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送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

(1)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

(2)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

(3)受众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力拓展

传受关系突破出现的问题:

(1)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麻醉作用”吞噬时间

(2)新媒介的信息内容:娱乐至上和深度缺失

(3)新媒体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辨和良莠不齐

(4)新媒介的传播话语权:平等中隐含的不平等

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素养

(1)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以利兴除弊(学习基本知识、加强解读评估信息能力、加强创造和传播信息能力、服务个人和社会)

(2)正确看待网络转型期社会冲突以审时度势(发挥安全阀作用、谨防网络暴力、理性使用网络)

【论述题】

受众的权利

(1)传布权:受众应有的言论自由以及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2)知晓权:知情权,是社会成员有获得关于自身所处环境及变化的信息的权利

(3)媒体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

(4)隐私权:受众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接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

【名词解释】

“有限效果”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各有特点的个体,而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因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深受影响。媒介并非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的因素。

“知沟”理论假设: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自已增长,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趋势。

“第三人效果”:人们普遍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的命名,来自于对受媒体内容影响的主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受媒体影响最大的不是“你”和“我”,而是“他们”,即所谓的“第三人”

【简答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核心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3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_______、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 2. 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包括语言传播革命、书写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_______和互动传播革命。 3. 信息侵略一旦突破了_______的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的横向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_______、系统论方法“三论”方法。 5. 区别和认识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运用_______、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传播过程等六种尺度和标准进行分析。 6. 广播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被人们称为_______媒介。 7. 求新求快、求实重尊、求知得趣、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曲重奇、求深重活、求真重美是受众_______的八种表现。 8. 中国大陆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值得重视的研究倾向是重复性、依赖性、_______、实用性。 9. 运用赞扬法要注意四点:真心诚意、明确具体、符合实际、

_______。 10. _______、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媒介信息的主要特征为新闻性、_______、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2.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有补充作用、_______、强调作用、否定作用、重复作用、调节作用。 13. 对于传播者和决策者,在传播谋略策划中,最困难的不是做决策、想主意,而是充分地占有、正确地把握_______。 14. 因为新闻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完全没有成见、像白纸一般的_______报道是不存在的。 15.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包括价值、信源、知识面、_______、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符号用来代表什么,叫做( )。 A. 符号的形式 B. 符号具 C. 能指 D. 所指 2. 亚历山大·戈德所说的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属于传播的定义的( )。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 议程设置论 C. “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 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 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 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C. 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 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 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D. 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 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 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B.双项直线性C.单项循环性D. 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 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A)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D)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B)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B)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A)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C)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C) 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 A.社会责任理论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 C.集权主义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1.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从语义学的角度归纳了语言的三种特性,其中之一是(D) A.语言是生成的B.语言是演绎的 C.语言是无限的D.语言是静态的 12.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B)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

2019年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4)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ll、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 A、身体语言 B、类语言 C、自然语言 D、生成语言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抽绎的 C、语言是有限的 D、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

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64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上世纪 70 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 受信、 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l 、 A 、 施拉姆 B 、卢因 C 、 拉斯韦尔 D 霍夫兰 A 、 麦克卢汉 B 、 霍夫兰 C 、 布雷多克 D 、 梅罗维茨 3、 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A 、 拉斯韦尔模式 B 、 德福勒模式 C 、 布雷多克模式 D 、 申农—韦弗模式 A 、 信源 B 、传播单位 C 、 信宿 D 反馈机制 5、 A 、 客观、系统、定量 B 、全面、准确、完整 C 、 客观、系统、定性 D 全面、准确、规范 6、 A 、 控制组 B 、 实验观测 C 、 实验组 D 、 实验条件 7、 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丹尼尔 B 、 赖特 C 、 麦奎尔 D 、 怀特 8、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2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ll 、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A 、 工具说” B 、“游戏说” C 、 社交说” D “麻醉说” 9、 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 、 记者 B 、广播电视 C 、 编辑 D 传播媒介 A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 、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 、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A 、身体语言 B 、 类语言 C 、自然语言 D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生成语言 A 、语言是静态的 B 、语言是抽绎的 C 、语言是有限的 D 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A 、兹活里金 B 、费森顿 C 、尼普科夫 D 波波夫 14、麦克卢汉以各种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 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又称( A 、部落前文化时期 B 、部落文化时期 C 、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 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15、有观点认为,人们对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的选择会受到家庭、朋友和熟人等的影响。该 观点属于受众理论中的( A 、个人差异论 B 、社会分类论 C 、社会关系论 D 选择性因素理论 16、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最后一关是受众的 A 、选择性注意 B 、选择性暴露 C 、选择性记忆 D 选择性理解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4月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

2010年4月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4月自考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