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与CPI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李弯高武

摘要: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是否有显著影响等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物价的上涨,通胀率的高企再一次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文利用1996-2013年的数据,采用自回归模型再次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指数有影响但并不是很显著,而且有大约四个季度的滞后期并不断延续。因此我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是有效的,我们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采取“单一规则”来调节物价,管理好宏观经济。

Abstract: The money supply a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is valid, whether the money supply on pric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has been the focus of our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in prices, high inflation caused people to reflect once again. In this paper, data for the year 1996-2013, again using autoregressive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found the money supply impact on the price index but not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re is a lag of about four quarters and continue continuity.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the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is not effective, we should take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 "single rule" to adjust prices, good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CPI 自回归模型单一规则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积极效果。但随着经济回暖,物价水平逐

步上升,CPI、PPI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日渐加大。为防止物价飙升,控制信贷过快增长,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通过提高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收紧银根,以减少通胀压力。鉴于此,我们会不禁思考货币供给能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物价水平,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建国初期我们将传统货币理论观点作为制定货币相关政策的准则之一,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现实中有时候会出现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指数不上涨甚至是下降的现象,对于此现象纯粹的货币数量论无法解释。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长对物价变动的影响不一定显著,但是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作用程度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并进一步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而研究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经有较多学者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CPI间的关系做过研究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关系,只有极少的文献采用理论研究和逻辑演绎的方法进行研究。从所得的结论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理论的演绎或者实证研究得出货币数量论对我国依然适用,应该以此为指导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一类是通过理论研究或者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存在反常规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国之谜”的研究),并且解释了这种反常规关系存在的原因。

一部分学者通过相关的研究从理论或实证的角度得出了货币供应量决定着物价的结论,这完全符合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最后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牛筱颖( 2005 )采用 1994—2004 年的季度数据,分别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在增强,货币供给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有一两年时滞,近期内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政策操作需要有前瞻性。介于中国市场流动性过剩,董玫汐( 2009 )选取 2004 年 1 月至 2008 年3 月的数据,建立 CPI与货币供应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 EXCEL 软件依次对 M 0、 M 1、 M 2 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三种货币供应量与 CPI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比而言 ,其中 M 0 最弱 , M 1 最强。由于M 0 是流通中现金, 因而其受外部相关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它对CPI 的影响程度就有所减弱。因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还是合适的,特别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好 M 1 和 M 2 将会对保持物价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 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 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 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 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 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 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 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 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 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 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 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 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 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 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 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 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19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 率,2019年至2019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19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 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19-2019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SPSS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SPSS分析 摘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我国物价指数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指数,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 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 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银行、证券、保险、制造、商业、市场研究、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也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对其过程有SPSS软件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变动规律。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SPSS;价格变动指数;时间序列;指数平 滑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已经成为一个政府管理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重要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对该指标所表现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规律性是个很好的总结。 一、原始数据及预处理 年份CPI(%)年份CPI(%)年份CPI(%)1978 100.7 1989 118.0 2000 100.4 1979 101.9 1990 103.1 2001 100.7 1980 107.5 1991 103.4 2002 99.2 1981 102.5 1992 106.4 2003 101.2 1982 102.0 1993 114.7 2004 103.9 1983 102.0 1994 124.1 2005 101.8

贴现率与利率的关系

贴现率与利率的关系 贴现的比率就是贴现率。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转让票据兑取现金。银行放款的一种形式。 贴现对持票人来说是出让票据,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货币资金;对贴现公司或银行来说则是向持票人提供银行信用。银行根据市场利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一个贴现率,计算出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贴现利息。 贴现利息=票据面额×贴现率×票据到期期限。 持票人在贴付利息之后,就可以从银行取得等于票面金额减去贴现利息后的余额的现金,票据的所有权则归银行。票据到期时,银行凭票向出票人兑取现款,如遭拒付,可向背书人索取票款。票据贴现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贴现和再贴现两种: 一是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票据贴现业务称贴现, 二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已贴现的未到期工商企业票据再次贴现,称再贴现或重贴现。 贴现率是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化而自发形成的,再贴现率则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

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这是因为,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的再贴现成本,再贴现率提高,再贴现成本增加,自然影响再贴现需求,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再贴现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因而具有一种告示作用:提高再贴现率,呈现紧缩意向,反之,呈现扩张意向,这特别对短期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再贴现率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但也不宜于频繁变动,否则给人以政策意向不明确印象,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率的调节空间有限,且贴现行为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于其他原因对再贴现率缺乏敏感性,则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03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至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许多经济学者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连续上调利率到开始连续下调利率的转折性效果,尚未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由于一定时期的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2. 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货币的供应量;那么,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必然会逐步削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单纯依靠直接行政办法,已经无法控制住投资规模,因而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社会上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货

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分析

辽宁工业大学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分析与预测 院(系):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统计学 091 学号: 090707016 学生姓名:胡迪 指导教师:姜健 教师职称:教授 起止时间: 2011.12.19—12.23

课程设计任务 院(系):经济学院教研室:统计教研室学号090707016 学生姓名胡迪专业班级统计学091班 课程设计 (论文) 题目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分析与预测 课 程设 计(论文)任务1、画出时间序列的时序图,根据所画的时序图粗略判别序列是 否平稳; 2、根据序列的自相关图判别序列是否平稳; 3、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判别序列的平稳性; 4、模型识别。根据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性质和特点, 判别模型属于哪种类型; 5、参数估计。根据选定的模型类别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 6、进行相应的检验。包括模型的稳定性、可逆性的判定;参数 的显著性检验;残差的白噪声检验等; 7、模型优化。对所建立的多个模型,根据AIC准则等进行优化 选择; 9、预测。应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未来5期的预测; 10、模型的评价。应用相关的评价准则,对所选择的模型进行评 价。 11、撰写设计报告。报告一律要求用Word文档纂写,3000字左 右,内容及要求见指导书。

摘要 时间序列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的一列有序数据。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寻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它将来的走势。时间序列分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进行了拟合。通过对196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观察分析,建立合适的ARMA模型,对未来五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预测。然后对预测值和真实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所建立的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从而提供了一个经济预测和结构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时间序列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稳性白噪声单位根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 2012-04-05 13:25:08 ] 02.04--31.设原始存款5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6%,提现率为8%,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书上的公式12-3) 存款总额=500×1/(6%+8%+6%)=500×5 =25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额=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2500-500=2000(万元) 02.04--32.假定中国人民银行某年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数据 为:单位:亿元 (一)各项存款 120645 企业存款 42684 其中:企业活期存款 32356 企业定期存款 5682 自筹基本建设存款 4646 机关团体存款 57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63243 农村存款 2349 其他存款 6610 (二)金融债券 33 (三)流通中现金 13894 (四)对国际金融机构负责 391 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M 1、M 2 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各是多少? 答:(1)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13894+32356+2349+5759 =54358(亿元) (2)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54358+5682+4646+63243+6610 =134539(亿元) (注解:这里是未改版前的公式,与书本上的公式有出入,请大家学习好考试用书就可以了) 03.04--31.某商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5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交存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准备金,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其余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若无现金漏损,请计算商业银行最大可能派生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由题意可知:因为法定准备金为1000万,所以法定准备金率1000/5000=20%,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00/5000=20%。无现金漏损,表示提现率为0%,计算如下: 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5000×1/(20%+20% )=12500万元 派生存款=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12500-5000=7500万元 03.07--31.若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同期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8000亿元,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为多少?如果中央银行实际提供的货币供给量为2000亿元,请问流通中每1元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8000÷5=1600亿元 1元货币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实际货币需求量/名义货币需求量=1600÷2000=0.8 03.07--32.假设某商业银行吸收到100万元的原始存款,经过一段时间后,银行体系最终的派生存款为300万元。若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6%,客户提取现金比率为10%,试计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 答: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下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图1: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与1年期Shibor走势网 2007M072008M012008M072009M012009M07 E王叵亘[三互圈 导致利率政策调控无效.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指出我国应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巾的作用,因为这顺应了全球趋势和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改革方向。利率调控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争鸣的焦点,因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其中从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这一宏观经济背景出发,已有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指出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导致利率调节功效缺失。本文从定量分析出发,利用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我同利率凋控频繁期)的月度数据,通过考察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以对这一问题作出再次审视。,数据来源为巾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网站。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处于管制之中.央行的利率政策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真正的市场基准利率,于2007年1月4El推出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其将来的作用类似于美国联邦基会利率或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要在这一过渡时期分析我国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就应分为两部分:一是考察目前的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二是运用时间序列 图3:隔仅、1周、1个月、6个月 Shibor走势图 f22】《金融发展研究》第11期 图2:6个月期贷款基准利率 与6个月Shibor走势图 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市场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二、管制利率与Shibor的联动性 从银行主体性的角度考虑,此处的管制利率选择金融机构的贷款基准利率。Shibor日前有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八个品种。基于匹配性。此处贷款基准利率选择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和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Shibor选择6个月和1年两种。用EViews5.0得到的图形如图1.2(考虑到节假日因素,Shibor曲线出现个别断点)。 从图1.2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无论是6个月的Shibor还是1年的Shibor都与相应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有着几乎一致的变化步调,这说明央行对于基准利率的人为调整可以准确地控制较长期的市场利率水平。由于Shibor的期限大部分是短期。同时短期利率水平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出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所以有必要对代表Shibor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走向作出比较。这里选取隔夜、l周、1个月和6个月的Shibor数据。图3_4显示,Shibor的期限结构渐趋明显。2007、2008年的短期Shibor波动幅度明显.但从波动轴心看,6个月以下的Shibor水平与6个月的Shi. 图4:隔夜、l周、1个月、6个月 平均Shibor走势图

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四)价格指数计算方法 1.价格指数的概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是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控、价格总水平监测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根据建立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北京市增加了高、中、低收入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组指标。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商业、餐饮业和其他零售企业向居民、机关团体出售生活消费品和办公用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以此反映市场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其目的在于掌握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参考依据。 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是反映城镇居民家庭维持基本生活水准所需消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它从家庭支出角度出发,反映了生活必需消费项目价格变动对特定消费阶层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及最低社会保障线提供重要依据。 2.价格指数的编制单位 市局、总队负责编制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并对区县价格调查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 3. 权数资料来源与计算 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用的权数,根据城市居民家庭住户调查资料整理得出,必要时辅以典型调查数据或专家评估补充和完善。 计算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所用的大类权数,根据商业统计资料整理得出,小类及基本分类的权数参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相关权数进行调整,并辅之以典型调查资料。 计算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所用的权数,根据城市居民家庭支出调查资料中20%的低收入户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确定,必要时辅以典型调查数据或专家评估补充和完善。 4.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1)代表规格品平均价格的计算 代表规格品的月度平均价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方法计算,首先计算规格品在一个调查点的平均价格,再根据各个调查点的价格算出月度平均价。 ∑∑∑=====m j m j n k ijk i Pij m P n m P 1 111)1(1 其中: P ijk 为第i 个规格品在第j 个价格调查点的第k 次调查的价格; P ij 为第i 个规格品第j 个调查点的月度平均价格; m 为调查点的个数,n 为调查次数。 (2)基本分类指数的计算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 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 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 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https://www.sodocs.net/doc/e910851646.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 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我国2011年GDP增速为9.3%,2012年GDP增速为7.8%,2013年GDP增速为7.7%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2000年1月-2012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实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不断攀升,每个月的CPI都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2008年全年CPI指数上涨5.9%(本文中所提到CPI相关数据均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https://www.sodocs.net/doc/e910851646.html,/tjgb/),出现持续通胀现象。虽然从2009年开始,CPI出现了回落,但PPI指标仍然较高,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而且进出口总额占GDP的份额明显过大,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引发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通过传导机制影响食品价格并有引发通胀的可能,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二)国内文献综述 杨建明(2003)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产出、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其经验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孟祥兰、雷茜(2011)用向量误差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短期内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促进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吴军(2004)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经济均衡机制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扩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居民消费指数分析报告

各地居民消费指数聚类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蒋敏王凝煜张乐 一、 2001年社会经济背景:GDP(国内生产总值):95933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6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2254亿元,增长7.4%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0.7% 总人口:127627万人 城镇人口48064万人,占37.7%;乡村人口79563万人,占62.3%。全国男性人口为65672万人,女性为61955万人。0-14岁人口比重为22.5%,15-64岁人口比重为70.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1%,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702万人,出生率为13.38‰;死亡人口818万人,死亡率为6.43‰;全年净增人口88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95‰ 全国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 从业人员:730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 3940万人,增加789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51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2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227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每人) 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实际增长4.2%。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73762亿元 外汇储备:2122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5098亿美元 其中出口总额2662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额2436亿美元,增长8.2%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

原煤:11.1亿吨;钢材:15745万吨;粮食:45262万吨;油料:287 2万吨;卷烟:3402万箱;彩色电视机:3967万部;家用电冰箱:1349万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511亿元,增长10.7%;餐饮业零售额4 369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零售额7716亿元,增长4.9%。 运输 铁路14575亿吨公里,增长6.7%;公路6180亿吨公里,增长0.8%;水运24860亿吨公里,增长4.7%;民航44亿吨公里,增长3.8%。 二、导言 在古老的分类学中,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少利用数学方法。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分类越来越细,以至有事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还不能进行明确分类,于是统计这个有用的工具逐渐被引入分类学中,形成了形成了数值分类学。近些年来,数理统计的多元统计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多远分析的技术自然被引入分类学中,于是从数值分类学中逐渐分离出聚类分析这个新的分支。 我们认为,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亲流关系)。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成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得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最后再把整个分类系统画成一张分群图(又称谱系图),用它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间的亲疏关系表现出来。 在经济,社会,人口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分类研究、构造分类模式的问题。例如在经济研究中,为了研究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生活中得收入及消费状况,往往需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去研究;在人口研究中,需要构造人口生育分类模式、人口死亡分类函数,以此来研究人口的生育和死亡规律。过去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定性分类处理,致使许多分类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很好的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差别和联系,特别是对多因素、多指标的分类问题,定性分类更难以实现准确分类。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一)

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一) 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物价有显著关系、而与产出的变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产出的变化主要由实质部门因素确定。而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都会产生影响。利用我国1978—2008的年度数据,从货币供应量中的M0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M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1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PPI降8.2%。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代表性观点有:(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中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出的枢纽,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主张货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际经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变化;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它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4)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认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解释只是建立在单个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的。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结论。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和长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差别,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的观点。 3货币与经济关系计量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控制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使其按照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同步连续地变化,货币当局就能提供一个可为经济稳定发展的货币背景。对此,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下面,我们选择1978-2008年间的M0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年度数据)作为我们实证的数据区间,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政策的稳定性进行计量考察。

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考虑到当前我国CPI受粮食、能源供给等真实性冲击,以及投资、货币供给等名义性冲击影响。我国人均消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把各个因素对人均消费的影响从定性化转化为定量化?就个消费而言,个人消费主要受到个人收入、商品价格、个人消费偏好的影响。那么,我国人均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确定为人均收入、商品价格、前期消费,上述分析符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于人均消费受到人均收入、商品价格、前期消费因素的影响。本文就从中国统计年鉴找到了从1991-2010年人均消费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物价指数的官方数据,通过建立相应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CPI上涨与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想借此来分析我国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具体是如何对消费产生影响的。 关键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从1978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7174.7元,实际增长8.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5153元,实际增长7.6倍。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均较快,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比值有所缩小。按照收入五等份分组看,农村居民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为20.7%、16.4%、16.0%、15.0%和14.0%。城镇居民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13.1%、13.0%、11.8%、10.3%和9.9%。 (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期间出现过几次通货膨胀。其中。1985年的通货膨胀主要由于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1988年严重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是负利率过高和价格改革;1993年的通货膨胀与股资的高速增长有相当大的关系,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了61.8%;1994年的高通胀集中体现在消费领域,导致与价涨幅过高的原因不是需求拉动而是成本推动。自2003年初开始,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进入新一轮迅速增长周期,通货膨胀的眼里也日益增强,其加速上升的势头似乎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我国CPI指数同比上年有很大增长。因此,分析并把握我国影响因素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二、因素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因素选择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的平衡,影响到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除了食品和服务,大部分属于工业制成品;同时,工业品中的生产资料又是消费品的投入品,是成本的重要构成因素,这是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所 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价格消费指数。 4、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既是CPI主要构成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工业品价格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会影响居民价格消费指数。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 引言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1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利率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数据及分析 从长期来看,我国货币供给量和GDP均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GDP 与M2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M2对GDP 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表明货币供给对产出有影响,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从短期来看,扩大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会逐渐削弱。 货币供应量增长要先于经济增长,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是与时间因素紧密联系的,对实际经济产出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货币沉淀现象,所以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而GDP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经济增长实际受货币有效供给而非名义供给影响。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利率—投资—经济增长。所以,在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不顺畅的时候,货币有效供给才是真正影响经济的因素,而决定有效供给的则是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数据分析 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长期内, 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 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负相关, 而且,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具有回归正常水平的趋势。短期内, 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稳定, 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也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率具有回归正常水平的趋势,通货膨胀率具有持续效应。

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研究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业 05信管小组成员:李雅聪40511018 张伟40511019 喻宇40511088 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研究分析 一.引子提出 200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食品,住房等价格上涨较快,重要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 物价变动对居民有着切身的关系,因此成为人人密切关注的问题。 二.下面列出几个相关的指数的概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居民家庭所购买的

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镇职工货币工资的影响,作为研究职工生活和确定工资政策的依据。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观察农村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直接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分析和研究农村居民生活问题提供依据。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的平衡,影响到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因此,该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数据收集 下面是收集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历年的数据 9-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上年=100) 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地区全省 (区、市) 城市农村全省 (区、市) 城市农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