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传统和文化释义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

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

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大学、小学、书字、私熟等完整教育体系,保证了各级人材的培养和人的品质、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材。

六、文化主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书:

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哲学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2、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3、知道主要的中国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点。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引言――中国哲学的特点

一、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与西方社会、文化和哲学的异同。

西方中心论与中国哲学的答辩

思想、政治自由与哲学。天人合一与哲学。

三、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

1、辩证思维传统

整体性与系统观

生生不息与无限可分

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

中庸与和合

2、哲学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论道以邦,燮理阴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辩,成一家之言。

正蒙与圣功。内圣与外王。格致诚正与修齐治平。

3、宗法伦理道德对哲学的直接影响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三纲五常。

4、发现寓于解释

注疏经典。汉注唐疏。代圣人立言。

注重训诂与发挥微言大义。康有为的"发现"。

温故而知新的一般哲学意义。

第二节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

一、先秦哲学

1、中国哲学的产生

中国哲学萌芽于远古时代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原始人类。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一般情况。主要的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想。

儒家:仁爱,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变易,上道下器。

墨家:兼爱,爱无差等及其爱有差等的对立,三表法。

道家:无为,道生万物,反者道之动,齐物,逍遥游。

名家:合同异与离坚白。

法家:一断于法,治世不一道,计算之心。

阴阳家:阴阳与五行结合。五德始终。

二、汉唐哲学

1、汉初哲学的走向

经学的产生与神学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王充的天道自然。偶然论与王充的智慧。

2、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玄学的基本阶段与内容。重玄与三玄。

名教与自然之辩。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

本末有无之辩。贵无,崇有,独化。

言意之辩。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玄学与佛教的合流和玄学的消解。

3、道教与佛教(略。见《大纲》佛教和道教部分)

4、范缜对佛教神不灭论的批判

神灭与神不灭的争论。刃利之喻及其对形神关系的解决。

5、儒家的元气论、天人观和历史观

元气的统一性和物质性。对玄学和佛教无、空观念的解释。

圣人史观与生人(民)之意。理、势问题。

三、宋元明清哲学

1、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兴起

三教合一与儒学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2、理学与非理学

宋明哲学的主流与非主流。非主流简介。

宋明理学的主流与非主流。正统派与非正统派。

3、北宋五子与濂洛关闽

濂学、洛学、关学、闽学。

4、理学的主要派别和基本理论

理本论派(道学)。二程与朱熹。以理为本,理先气后,理主气从。性即理。心本论派(心学)。陆九渊与王守仁。以心为本,心理为一。心即理。

气本论派(气学)。从张载到王夫之。以气为本,理在气中。天下唯器。5、明末至清中叶对理学的总结批判

理气论的总结。

格物论、知行观的总结。

心性论、理欲观的总结。

以法杀人与以理杀人。

第三节小结――中国哲学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人是"自由"的产物,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体。

自由是人的最高向往和永恒的追求。

二、中国哲学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对自由的历史思考。

中国哲学自由观的主要理论表现。

儒家、道家和佛教对自由的追求。

三、自由与必然

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自由与必然的永恒矛盾。解决必然与自由问题的相对性。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自由史。

思考题:

1、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先秦百家争鸣的基本情况。

3、魏晋玄学讨论的基本问题。

4、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5、为什么说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参考书:

《中国哲学通史》1-3卷,杨宪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90年版。《中华大家读·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哲学卷》,张岱年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儒家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儒家学派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内涵。

2、掌握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认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儒学对古代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体位置。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儒学的含义

儒学的原初含义。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与先秦诸子学的关系。

三、儒学的基本特征

奉孔子为师。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借以维系社会的安宁与群体的稳定。倡导仁义,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宣扬"内圣外王"之道。尊重礼乐文化传统,有浓重的传统意识、文化意识和忧患意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后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通常以注疏经书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

四、儒学文化的发展阶段

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第二节儒学的源头:先秦儒学

一、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生平与著作。孔子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把有生命力的原则发掘出来,建构了儒家学说体系,是文化转轨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礼的基本含义。

从"礼"这一传统观念中引申出、提炼出"仁"这一崭新的观念。仁的基本含义。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儒学即"仁学"或"人学"。

仁与礼的关系。中庸思想。天道观。

二、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生平与著作。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儒家的内圣之学。仁政学说。仁政主张贯穿着"以民为本"的原则。这种民本主义思想虽然没有达到民主主义或民权主义的高度,但在封建时代仍不失为高瞻远瞩的精致设计,对于保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仁政主张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性善论的基本含义。性善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性善论的局限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看待天人关系,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奠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基础。

三、荀子的思想

荀子的生平和著作。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儒家的外王之学,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和理解礼乐文化,说明礼的起源,把礼义视为组织社会群体必不可少的准则。提出王霸杂用、礼法并重的政治学原理,把儒家礼学从理想层面落实到现实层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礼法并重原理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以性恶论说明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的必要性,凸现儒家重教化的思想。强调"性""伪"相分,把化性起伪视为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性恶论的合理因素与局限性。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等精辟论断。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发现人的文化特质,表明儒家对人自身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四、《易传》、《大学》、《中庸》的儒学思想

《易传》对天道、地道、人道的综合研究。《大学》对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了详尽的阐释,使之更加条理化和规范化。《中庸》以"诚"为中心范畴,贯通天人关系,系统地阐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心性修养理论。

第四节儒家的权威化:汉唐经学

一、经学的出现及其理论特色

儒学从汉代开始复兴,逐渐从一家之言跃升为意识形态。儒家经典的搜寻与整理。采取神化的方式、注疏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树立儒学的权威,使之意识形态化。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二、今文经学及其代表人物

今文经学的由来。今文经学的学术风格。董仲舒的生平与著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任德而不任刑"主张、"性三品"说和天人感应说。

三、古文经学及其代表人物

古文经学的由来。古文经学的学术风格。刘歆、许慎思想简介。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的冲突与会通。

四、汉唐经学的衰落。

第五节儒学的哲理化:宋明理学

一、由经学到理学的转折

从对经典的解释到对经典的理解。佛学和道家(及道教)的挑战。魏晋玄学简介。韩愈和李翱对儒学转向的推动。北宋五子奠立理学的基础。心学和理学的分疏。

二、程朱理学(含张〔载〕王〔夫之〕气学)

三、陆王心学

第六节儒学的再整理:清代朴学

一、朴学的兴起

二、吴派的学术思想

三、皖派的学术思想

四、朴学的局限与儒学的终极

思考题: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影响?

2、儒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怎样理解儒家的仁学思想?

4、怎样理解的民本思想?

5、你怎样看待儒学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佛教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

2、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印度佛教发展略史

一、佛教的创立和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二、释伽牟尼的生平和创教活动

释伽牟尼的生平

释伽牟尼的创教活动

三、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

四谛

十二因缘

三法印

第二节部派佛教

一、佛教的根本分裂及部派的分化

佛教根本分裂的原因

佛教的主要部派

二、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的主要分歧

宗教实践方面

宗教理想方面

哲学理论方面

三、大乘佛教

(一)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分裂及其异同

1、大乘与小乘的分裂

2、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分歧

对佛的看法的分歧

最高理想的分歧

修持方法的分歧

理论学说的分歧

3、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批判继承(二)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

1、大乘中观学派

大乘中观学派的形成

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大乘瑜伽行派

大乘瑜伽行派的形成

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

四、密教

1、密教的形成

2、密教的基本特点

五、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1、北传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2、南传佛教

第二节中国佛教略史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代

2、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

陆路

海路

3、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的基本情形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冲突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依附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一)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思潮

1、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的兴起

社会背景分析

思想背景分析

2、六家七宗

本无宗

本无异宗

心无宗

识含宗

幻化宗

缘会宗

即色宗

3、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

(二)晋宋之际的大乘涅pan学

1、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pan学的转向社会原因

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

大乘《涅pan经》的翻译

2、竺道生与涅pan学

3、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学派

涅pan师

毗昙师

成实师

三论师

地论师

摄论师

楞伽师

三、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一)从学派到宗派

1、宗派与学派的异同

2、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历史条件

社会背景分析

佛教寺院经济的独立与发达

佛学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化

(二)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1、天台宗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yi。

天台宗的基本思想

2、三论宗

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

三论宗的基本思想

3、唯识宗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4、华严宗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

5、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惠能

禅宗的基本思想

四、隋唐以后中国佛教的衰微

1、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

佛教诸宗的融合

佛教与儒家、道家(包括道教)的融合

2、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特征

思考题:

1、简述佛教"四谛"说的主要内容。

2、解释佛教术语"缘起"。

3、佛教的"三法印"是什么?

4、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及其创始人名称。道教文化

教学目的:

1、了解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

2、把握道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认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道教史纲要

一、道教的起源

1、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2、道教产生的思想背景

道教与道家

道教与神话传说

道教与鬼神崇拜

两汉之黄老道

二、道德的形成与早期道教

1、甘忠可与《包元太平经》

2、于吉与《太平青领书》之出现

3、张陵、张鲁与五斗米道

4、张角与太平道

5、魏伯阳与金丹道

三、魏晋南北朝道教的盛行与发展

1、曹魏政治与道教

2、葛洪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

3、孙恩"长生人"暴动

4、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

5、楼观道与佛道斗争

6、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与新天师道的形成

7、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8、陶弘景与茅山宗

四、隋唐五代的道教

1、隋唐道教与皇权的结合

2、傅奕与赵归真之誉道毁佛

3、道教在义理化方面的发展

4、钟吕金丹道的崛起

5、道书及《开元道藏》

五、宋元新道派的兴起

1、宋真宗、徽宗之崇道

2、陈抟与张伯端对修丹理论的发展

3、净明道与"忠孝神仙"

4、河北新道派的出现与南北宗的分立

5、正一道之主领三山符箓

6、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及宋、金、元之重修《道藏》

六、明清道教之衰微

1、明代道教与政治

2、武当道与丹法东、西派的出现

3、王常月的《龙门心法》与娄近垣的《黄箓科仪》

4、《正统道藏》及重要道书之编纂刊行

5、道教的衰微

第二节道教的教理教义及道术

一、道教的教理

1、神仙学原理"道"与"德"

2、至尊天神太上老君

3、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4、道教宗元三宝

5、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

6、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7、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二、道教崇奉的神和仙

1、至尊"三清"及诸尊神

2、天地日月星辰等诸大神

3、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

4、真人和仙人

三、道教之斋戒及醮仪

1、斋与斋法

2、戒律及清规

3、坛醮及其仪式

4、其他威仪

四、道教信行的道术

1、占卜、符箓诸术

2、外丹和内丹

3、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

4、服气、行气、胎息、导引诸术

5、辟谷、服饵、守庚申诸术

五、道教的五大道派

1、正一道

2、全真道

3、真大道教

4、太一道

5、净明道

思考题:

1、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解释道教名词"三清"。

3、什么是道教的"外丹"和"内丹"?

4、列举道教的五大道派及其创始人名称。

伦理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

2、掌握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国伦理思想强调天与人的合一,有着与自然相协调的特点

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认识自然、认识"天",与"天时"保持一致,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哲学与伦理学的领域中出现"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回归自然"的观念,就不是偶然的。

二、中国伦理思想强调忠、孝、节、义,有着适应中国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的特点。

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法等级制度,极大地制约和决定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思想。

三、中国伦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际关系的亲爱、和平与和谐

自孔子始,中国伦理思想关注的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天"或"神",也不是人死后的"鬼",而是把自己关注的焦点定位在人自身。

四、中国伦理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特点。

道德修养重在进德和提高人们的人生境界。这一点贯彻到人生需要方面,就表现为重义轻利、重德轻位、重内求而轻外逐、重心安理得而轻身体之逸乐。

五、中国伦理思想强调"民本"和"公平",有着一定的超越具体的时代和阶级伦理的特点。

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公私关系是受到充分注重的,提倡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念。

第二节中国伦理思想的两重性

学习中国伦理思想,要在充分占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伦理思想有一个辩证的分析。中国伦理思想有八大两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有学术形态的特性,又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性。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具有阶级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全民的特性。

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内容,存在着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对立。

四、在中国正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具有家庭宗法伦理与国家政治伦理的对立性。

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具有名与实相分裂、相冲突的特性。

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既具有具体、特殊意义,也具有一般、抽象意义。

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思想,具有精华与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

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思想,从其社会作用上说,既具有积极性,也具有消极性。

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一、天人论

天人关系,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中国伦理思想就是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与调解中起步的。

1、尊天事鬼论

这主要表现在殷商时代,处于鬼神崇拜、民神杂糅阶段。

2、以德配天论

周王朝始,人们的天人观发生了由尊天向重人的转移。

3、远天重人论

这一主张肇始于春秋之际,后被儒家光大,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价值取向。

4、因顺自然论

二、人性论

1、人性善恶无定论

2、人性超善恶论

3、人性善论

4、人性恶论

三、义利论

1、以义制利论

2、贵义贱利论

3、超越义利论

4、公私论

四、人伦论

1、人伦规范论

2、人伦原理论

五、人我论

1、贵己论

2、爱人论

3、无我论

六、治世论

1、德治论

2、无为论

3、礼治论

4、法治论

七、观人论

1、卜相观人论

2、以态观人论

3、循礼观人论

4、志功合一论

5、以功观人论

八、修身论

1、为善去恶论

2、日损论

3、境界论

九、祸福论

1、福善祸淫论

2、命定祸福论

3、人定祸福论

十、生死论

1、贵生论

2、齐生死说

3、生死以义论

思考题:

1、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辩证分析中国伦理思想的双重性?

参考书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2、罗国杰等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焦国成著:《中国伦理学通论》

美学艺术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思想和传统艺术式样。主要为:

1、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性。

2、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何以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

3、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和特殊魅力。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

一、中国原始社会到先秦的艺术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原始仪式(礼)的演变和原始艺术的演变及其里面所包含的审美法则

二、原始彩陶。原始彩陶在原始礼的功能作用,彩陶图案的演化及其里面所包含的中国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三、青铜纹饰。青铜纹饰在上古文化的重要功能,青铜纹饰的演化及其包含的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的艺术的影响。

四、中国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基本定型――文:审美对象理论;观:审美观照理论;乐:审美感受理论。

第二节中国主要艺术门类及其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的门类结构及其美学基础,以美学基本原则讲解艺术

二、诗:诗的形式分析,析出美学原则,析出文化关联。

三、画:两大类中国画的特点,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四、建筑:分析故宫和颐和园,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第三节佛教艺术与美学

一、通过佛教艺术与美学讲解中国美学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吸收与改造

二、塔:从印度到中国

三、石窟:从印度到中国(包括窟型、雕塑、壁画的变化)

四、中国寺庙与中国美学

思考题:

1、青铜纹饰重组变形包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

2、律诗的形式与美学与文化的多重意义。

3、塔在中国产生的美学与文化变化。

结论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

2、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在分别论述了儒、道、佛的传统思想之后,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明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既有排斥性,也有契合性。我们只能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桥梁,由传统走向现代,才是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全民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任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内在契机(或内在根据)。凡是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或者它所包含的绝对真理的颗粒(或者片面性真理),在今天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三、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的根本动力是现代社会实践。只有立足于当代社会,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才能鉴别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不是由人的主观任意选定的,而是由现代社会需要所决定的。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时代精神,才能纠正其错误,补充其不完全性,从而发展自己,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生命的语言和材料,把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谚语、警句、格广州寓言故事等,注入时代精神,加以引申和发挥,用以表述现代理论观点和社会生活内容。除了这种结合形式外,更为重要的是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成份,并将它转换成现代文明的有机部分。

五、揭示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并将它融合于现代精神文明之中,从传统走向现代之路,是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揭示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重新审视一切传统文化。揭示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发掘与弘扬它的积极因素上,切不可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宣传封建迷信之实。发掘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切忌庸俗化与商业化,切忌将古人现代化。在研究方法上,注意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切忌空谈与泛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 本课程学时:72学分:4 学时分配: 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一、传统和文化释义 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 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 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 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 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 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 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 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 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中华民族是中国 文化的创造文体。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 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 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 6 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 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 (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 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 行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 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 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 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因为在本文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 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概况如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281103612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的涵义 2. 文化的分类 3. 文化的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参考

论文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

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 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 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 (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20、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含雾集,竞相争霸。 21、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的洛邑,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谈家乡文化—豫剧 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河南梆子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河南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 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鼎盛时期,除河南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近400年的历史。是在河南民歌,小调及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秦腔等其它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开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号:1630032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学时数:32 学分数: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邱丹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 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 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 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 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 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 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