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方苞之义法

方苞之义法

方苞之义法
方苞之义法

浅谈《左忠毅公逸事》之“义法”说

【内容摘要】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义法”是其文论的思想精髓,也是桐城派文章创作的基石。本文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从言有物、言有序等方面,具体阐述对方苞“义法”说的内涵的认识以及“义法”对当代散文写作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桐城派方苞义法雅洁

桐城派初创于方苞,姚鼐将之发扬光大,又极盛于嘉道之际,绵延至同光年间,屹立于文坛二百余年,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义法”说,从内容和形式上指导了后来者的古文创作,构成了桐城派古文创作体系的起点和基石。

一、“义法”说的精髓

关于“义法”说,方苞在他著名的《又书货殖传后》中这样解释“义法”的来源及含义:“《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1] 这段话集中概述了义法说的源流、内涵及意义,是方苞义法说的纲领性阐释。方苞以为“义法”源于孔子之《春秋》,发明于司马迁之《史记》,是一种源于经,见于史,经纬与文,源远流长的述作传统。对于重在评判、略于记事的《春秋》笔法,方苞不仅了然于心,更难得的是他将通过研读《史记》

等大量文学经典而获得的文章创作原则和笔法,移植应用于古文写作,赋予义法说以深广的内涵,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基石。

方苞别出心裁地使用来自《易经》、《易传》中的内容来界定义法的基本内涵:“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2]简言之,“义法”要求文章内容充实,讲究章法,语言雅洁。

二、谈《左忠毅公逸事》的“义”

“文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3],这是桐城派散文的理论基础。《左忠毅公逸事》的“义”体现在内容上的“言之有物”,有效利用事例充实文章。作者

运用对比等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高尚形象。

首先,作者从正面叙述了左忠毅公的事迹,主要有以下事件:一是左公以京城地区学政官员的身份,在“风雪严寒”的恶劣天气中不畏艰辛,微服私访,为国选拔人才。当他在古寺中发现伏案而卧的史可法,在阅读完史的文章时,“即解貂覆生,为掩户”,爱才之心溢于言表。而当左公在考场中再见史可法时,“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4]并且有言“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5]记述了左光斗奖掖、爱护史可法的事迹。他希望史可法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件事也体现了左公慧眼识英才。另一件是左光斗被阉党陷害,身陷囹圄时,史可法日夜在狱门外探听消息,当他得知左公遭受炮烙之刑、生命朝夕不保之时,便设法买通狱卒进入监狱,以求探望左公,然而却受到左公的怒斥,“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体现了左公对人才的爱惜,对阉党的洞悉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其次,运用对比手法从侧面烘托左忠毅公的形象。作者通过史可法的三件逸事从侧面刻画左光斗:一件是史可法以凤庐道之职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体现史可法身先士卒、忠心报国,也可从中看出左公慧眼识人之智;第二是史可法“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的言谈可以窥见左公对史可法的影响之深;第三是史可法带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这些逸事正面写史可法知恩图报、代左公行孝道,而也是从侧面表现左公的忠肝义胆。可以说,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形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越是写史可法的忠孝,就越能突显出左光斗的光辉形象,以此达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文章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真正体现了“言有物”的要求。

三、论《左忠毅公逸事》的“法”

“法”主要体现在“言之有序”,全文结构严谨,叙事详略得当,材料组织紧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首先,文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体现行文的有序。“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点出文章标题“左忠毅公”,且明确是“逸事”而非正史。从全文来看,左公有忠毅之举,因而称之“忠毅公”。

其次,文章在组织材料上也是有序的。先正面写左公的事迹,后从侧面描写左公的形象。第一、二段写左公忠义为国选拔人才,识才、爱才、护才,皆忠、毅之举也;第三、四段明写史可法逸事,也是先写对国家之忠,再写对家人之孝,这与上文内容形成前后呼应。而侧面描写同样是为烘托人物形象服务的,先正面,后侧面,体现了材料组织的严谨有序。

再次,文章内容前后呼应,呈现结构之有序、严谨。一是文章首尾呼应;二是第二段与第五段相呼应;三是第一段中左公冒着风雪严寒为国家选拔人才,并认为“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与第三段中史可法的尽忠职守相呼应;四是第一段中“召入,使拜夫人”与第四段中“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相呼应。[6]

纵观全文,作者精心组织材料,选取了几个最为典型

的事例展示左公的身世经历,深刻地突出左公的忠毅形象;

文章行文流畅,叙述条理清晰,章法严密,使得左公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雅洁”论

严格地说,“雅洁”论是方苞“义法”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雅洁”论对桐城派文体语言风格的形成,影响深远。

何谓“雅洁”?方苞是这样来阐述“雅洁”的:“南宋、元、明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或杂小说,或沿翰林旧体,无一雅洁者。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7] “雅”主要讨论雅驯规范、辞气远鄙的问题,侧重于语言;“洁”主要讨论澄清疏朗、辞约义丰的问题,侧重于文体。从《左忠毅公逸事》可以看出作者行文力求“雅洁”,文章语言凝练、精当,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无一不体现出方苞文章创作的深厚功底。总而言之,“雅洁”就从作品结构和语言风格方面成为“义法”说的补充。

五、“义法”说之于当代散文

方苞的“义法”说既是对传统“文”、“法”关系问题的总结和深化,又是桐城派文学理论的基石和起点。“义法”说的诞生,一方面是古文理论的巨大成就,是古文自身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义法”说在“义”上给予当代散文创作以指导,主要是引导散文创作必须“言有物”,感情充沛方为文,情至真挚方成篇,须知只有材料充实,文章才能内涵丰富。同时,行文中也要注意尽量做到语言凝练、辞约义丰,以充分展现散文语言应有的诗意、精纯。

在“法”方面,当代散文可以吸收“义法”说所主张的“言有序”原则,这里的“有序”并非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所谓的固定的章法,而是结合散文文体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表达形式来组织材料,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无论如何,“义法”说对当代散文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从内容到形式上给予散文创作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六、结语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8]方苞创立的“义法”说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方苞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成果,又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所创新,方苞“义法”说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义法”的精髓在方苞的文章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言有物,言有序”是“义法”说的精当阐释,这些理论不仅使得桐城派发展壮大,对后世

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桐城派“义法”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

参考文献:

[1][3]方苞《又书货殖传后》,载《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2]关爱和《义法说:桐城派古文艺术论的起点和基石》,

载《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4][5]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载《方苞集》,刘季高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6]胡才众,《左忠毅公逸事》的“义法”,载《文学教育》

2010年07月

[7]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M]∥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9.05.

[8]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篇一:绝对原创.中招真题《桃花源记》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 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 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 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 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 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翻译

《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翻译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代宗即位,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5.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于文雅薄:迫近,靠近 B.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恤:体恤 C.西幸蜀中,避其虿毒幸:帝王到某地 D.适止轻车诣任诣:前往 6.下列句子中,与“其性傲于权贵”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不凝滞于物 B.当其欣于所遇 C.籍独不愧于心乎? D. 春水碧于天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在梁、宋一带客居,靠乞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后被刺史张九皋推荐参加科考,但当时宰相李林甫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被哥舒翰征辟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辅佐哥舒翰守卫南阳,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的官吏大增,使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高适 人生是一场逆袭

高适——人生是一场逆袭 一.回顾 别董大【其一】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知人 《旧唐书?高适传》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游桃花记陈继儒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游桃花记|陈继儒|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 译 游桃花记|陈继儒|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游桃花记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太 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 错如绣。 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 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 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筵前 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洒杯①,老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赢为上下②,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 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 卮脯为寿。 十四日,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甫出关路,途得伯灵、子犹,拉同往。又遇袁长史披鹤氅入城中, 长史得我辈看花消息,遂相与返至桃花溪。至则田先生 方握锄理草根,见余辈,便更衣冠出肃客。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宾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董、徐、

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是时,不速而会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 归骈为十九。榼十一,酒七八壶觞。酒屈兴信,花醉客醒,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 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余辈大喜,赏为韵士。时人各 为队,队各为戏。长史、伯灵角智局上。纷纷诸子,饱 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时酒沥尚馀,乃从 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浇入口中,以 一枝桃花簪入发角:人人得大欢喜吉祥而去。日暮鸟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纱巾缥袖,大都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 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 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 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①花板酒杯:即梨花杯,以形似花瓣而得名。 ②藏钩:古代的一种博戏,也作“藏彄”。晋代周 处《风土记》:“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分为藏彄之戏,分二曹较胜负。”钩,为博具。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方苞《狱中杂记》原文和译文

方苞《狱中杂记》原文和译文 方苞《狱中杂记》原文和译文 狱中杂记方苞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社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 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攵淝耙酝?鳎?菁?写耙源锲?E运氖以蛭拗???登舫6 ?儆唷C勘A合鹿芗??改缃员掌渲杏胍?持??啾 $致《??墩呦?囟?裕?浩???什灰咭印S ?谐煞?拭髌粼浚?揭怪校??擞胨勒卟V喽廿'?裕?蘅尚?埽?怂?匀菊咧谝病S挚晒终撸?蟮粱?簦?比酥库簦??芡??敬苏呤?灰欢??蛩嬗旭?黄滏樗溃?郧嵯导扒A ?糁。了?患罢摺!?BR> 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 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其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三 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 1、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文中第二段描写了乡间美景,请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源人想永久保持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陋室铭》 1、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雅致恬淡。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往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高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适传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窺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剌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禄山乱,召輸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篡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旦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 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琪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悉共才,数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

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节选自《唐书?高适传》)5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B.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C.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D.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倡优,古代指从事歌舞杂戏的艺人。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先秦时,已叫艺人为倡。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等史书有相关记载。B.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又称江左。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 C.节度使官名。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褒奖的称号。高适谥曰

《桃花源记》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1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具答之.盖江北之.俗 B.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C.便舍.船偶舍.骑步行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 128.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2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26.(1)通邀,邀请 (2)全,都 (3)正,正在 (4)遗憾 127.C 128.(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2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方苞《与王昆绳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方苞《与王昆绳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高适传阅读答案

篇一:高适传阅读答案 篇二:高适传阅读答案 篇三:高适传阅读答案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问群臣策安出策:计谋 b. 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雅:刚刚 c. 光远兵不戢,遂大略戢:收敛 d. 所莅,人便之莅:到临 5.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高适义而知变的一项是() ①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②负气敢言,权近侧目。③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④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⑤政宽简,所莅,人便之。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 关于本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谥号有褒有贬,高适死后获得了忠的谥号,表示唐王朝对高适高度认可,认为他忠心大唐。 b. 官员升官用迁字,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员降官可以用谪字,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c. 皇帝所到之处,皆可云幸。这种说法是对皇帝的一种尊敬。另外皇帝去某地,也可以说成巡狩。 d. 传记主要表现作者的身平事迹,同时还起着对人物做盖棺定论的作用。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这里便是对高适一生行事的评价。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5分) (2)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5分) 4、答案b【雅:向来】 5、答案c【首先应该知道义而知变的意思是合乎道义并且是了解时局变化。那么自然就知道选择了。】 6、答案b【迁客骚人是指被贬谪的官员。】 7、(1)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拚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注意日、厌,固、宜】 (2)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着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方苞《白云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方苞《白云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

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文龙将卒反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代宗即位,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5.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薄于文雅薄:迫近,靠近 B.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恤:体恤 C.西幸蜀中,避其虿毒幸:帝王到某地 D.适止轻车诣任诣:前往6.下列句子中,与“其性傲于权贵”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不凝滞于物 B.当其欣于所遇 C.籍独不愧于心乎? D. 春水碧于天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在梁、宋一带客居,靠乞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后被刺史张九皋推荐参加科考,但当时宰相李林甫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被哥舒翰征辟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辅佐哥舒翰守卫南阳,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的官吏大增,使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3分)(2)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4分)(3)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3分)5.(3分)A(薄:轻视。)6.(3分)B(B,对,同例句;A,被;C,在;D,比。)7.(3分)D(原句找不到“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的内容。)8.(1)等到二十岁时(高适)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3分,及冠、以、自高各1分)(2)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高适)被贬官为太子少詹事。(4分,恶、短、介宾短语、左授各1分)(3)(代宗)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他回京,任用他担任刑部侍郎的官职(3分,感、洞明、句意各1分)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 B.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 C.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 D.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原文及译文赏析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原文及译文赏析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

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②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1、先君子:作者对其已过世的父亲方仲舒的称呼。 2、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3、从数骑: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微行:穿着平民衣服出行。 4、庑:廊下小屋。生:指书生。 5、解貂:脱下貂皮裘。 6、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崇祯迸士,南明时任兵部尚书大学士,清军入关时镇守扬州,公元1645年4月25日城破,殉难。 7、瞿然:惊视的样子。 8、面署第一:当面批为第一名。 9、厂狱:明代特务机关东厂所设的监狱。 10、逆阉:叛逆的太监,这里指魏忠贤。

旧唐书·高适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

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薄:轻视 B.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恤:顾及 C.西幸蜀中,避其虿毒幸:帝王到某地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短:缺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气质自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因击沛公于坐 C.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文王拘而演 D.盛称之于上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一组是(3分) ①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②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③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④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⑤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⑥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A.①②⑥B.②⑤⑥C.②④⑤D.③⑤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