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

第一节关于科学与科学教育

一、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辞海》: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英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科学本质的特征是一种人类的认识探索活动

科学的本质特征:(1)科学是一种探究活动,是一个从问题到答案的过程,它具有统一性和预见性;(2)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3)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专门领域;(4)科学既是理性的探索,也是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社会事业

二、科学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1、科学教育是一个有不同层次和类别构成的专门教育系统

2、是有关科学的教育,它以

培养和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有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涵

三、科学教育系统的构成

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系统反映着其科学教育事业的构成及功能,我国科学教育系统主要由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研究与业务管理机构、专业性学术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组成

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又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学科门类课程的开设来实施的,学校设置科学教育的课程门类主要有学科系列、综合系列、实作系列三大系列

四、科学教育的价值

第一科学教育起着促进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竞争水平提高和培养科学事业后继者的重要作用;第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习惯的良好途径;第四,是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关于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

一、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有关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

2.科学教育的实践应用研究

3.科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二、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的

倡导“学习中探究、探究中学习”理念

目标:1.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掌握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形成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设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专业能力 3、养成科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教育价值观,思考怎样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1.收集资料与文献阅读的方法

2.案例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3.调查与研究的方法

4.探究学习的方法

第三章、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标准:指国家发布的关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能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二、性质和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三、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课程的基本概念,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

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五大领域。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是目标动词和案例。

四、设计和思路:

五、1、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整合:a、超越学科界限,北、把不同学科进行融会贯通 b、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和渗透 c、通过设置体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教育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整合)

六、2、构建科学合理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层次(三层次:a、对学习领域的设计(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b、对主题的设计 c、对专题的设计

3、给与富有典型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和教学建议。

五、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a、体现义务教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b、体现义务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

2、立足学生的发展(a、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b、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c、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体现科学本质(a、科学认识论的问题 b、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4、突出科学探究(a、教师引导的课内探究学习(讲解、实验、讨论、学习) b、小组分工合作的探究学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从课外引进的有关生活方面 c、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围绕一个社会或生活主题,师生共同探究)

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六、科学课程的目标解析:

1、对科学素养的解析

2、课程的总目标

3、课程得分目标(a、科学探究 b、知识与技能 c、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d、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七、超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1、《科学课程标准》知识体系的构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2、对知识点的理解(a、问题背景的知识 b、推理规则 c、解题策略)

3、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

八、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属于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九、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十、教科书的功能:

1、课程目标不再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对过程方法的掌控,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一种在有认知图式基础上的意义构建

3、只是星系的快速增长,使得教科书不能完全包容所有部分。

十一、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

1、以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概念为基础构建

2、以科学学上的自然科学概念为基础构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十二、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构建教材体系:

1、以科学主题单元构建

2、以经验主题单元构建

十三、能力本位的教材体系:属于综合科学教材,宗旨是发展学生的认知图式十四、朱自清的《科学》:主题逐级细化: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又采用“精加工策略”:科学入门、存在的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演化的自然(自然界的演化)、自然与人(发展与和谐)

十五、袁运开的《科学》教材:注重教材的整合

1、走进科学,了解自然概貌

2、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

3、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初步认识

4、对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

5、对物质、能量的进一步认识

6、对人、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

7、对自然界的演化的认识

十六、赵峥的《科学》教材: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资源性的统一

第四章、科学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科学教学:普及科学,立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为特征,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学价值、掌握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以及培养科学观念、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科学教学的基本性质:

1、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

2、动手与动脑统一于科学实践过程

3、个人构建和社会构建统一与科学认识过程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教学过程构成及特征:三过程五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查结果、提出新问题)

四、基于探究教学的科学教学过程构成及特征:科学过程的本质是探究(波普尔: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库恩:科学革命(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估以及合作与交流

五、基于构建主义的科学教学过程构成及特征: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指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建构的帮助者(构建过程:准备、聚焦、挑战、应用)(四线基本条件:1、学习问题与环境的创设2、学习者的主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3、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与策略4、教师的支持协作和真实评价)六、科学教学常用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

七、教学的基本模式:启发式教学(设置疑问、循循善诱、探讨解疑、追问揭疑、交流再启)、问题解决教学(领会问题的意义、分析问题、从各种资料中发现与

问题相连的关系、组织获得的资料、解释经组织后的资料、建立假说与验证、得出结论)、探究教学(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导出结论)

八、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立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九、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1、依据科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教育新理念

2、依据科学的内容及其教材编排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的特长和教学风格

十、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保证所教的知识是科学的、所选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是科学的、教学表述和指导是科学的、科学观和认识途径是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建立量的概念、给与变化发展的概念)

2、实践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反映科学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3、培养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原则:寓乐于教之中、寓情与活动之中、寓美与过程之中、寓探究与实践之中

十一、教学实施的特点与过程:

1、课的引入:引入所选教材紧扣题目、从生活走向科学、引入要能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2、课的展开: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探究什么;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讲解要有节奏、逻辑性和条理性,适时进行规奈和讨论;重点需板书或重复;重视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交流

3、课的总结: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把知识再括化一点

十二、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1、促进概念理解和形成的教学策略:选择和恰当运用科学思维;注意观察、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2、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策略:首先确定起始概念和认识发展的线索;构建概念的层次递进关系和相互关系,形成概念发展的中心线;在形成概念发展概念图的基础上,探讨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

3、问题设计与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问题设计(吸引兴趣和吸引注意力、发现问题及检查、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课堂管理、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组织或指导学习)

第6章科学实验教学

第一节科学实验与科学实验教学

一、科学实验的特征与基本方法

1、什么是科学实验?

答:指人们利用科学仪器、设备等,通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来认识自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2、科学实验的特征:

首先,科学实验是以认识实物的本质及规律为直接目的。其次,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再次,科学实验是一种现实的感性活动。最后,科学实验是一种物化的理性活动。

3、科学实验的类型:

?探索性实验:探索未知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内在性质或规律,也称探究性实验。特点是人们对研究对象不了解,实验的结果具有发现性。

?验证性实验:针对科学假说,检验其正确与否而设计的一类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

?析因实验:由已知结果去探寻其产生原因的一类科学实验。特点是追根溯源。

?定性试验:以判定实物的性质及外部联系,或者物质的某种成分、结构等因素是否存在以及他们的作用是什么为基本特征的实验。测定对象的大体性状是其主要特点。

?定量试验:与定性试验相对的以精确测量对象属性为目的的一类科学实验。通过量获取实验的量化数据是其基本特点。

4、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1)设计与分析(2)观测与记录(3)控制变量(4)数据处理

二、科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1、科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技能的重要环节。

?3、科学实验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4、科学实验更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

?5、实验本身是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三、科学实验教学的特征、过程和主要类型

1、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动手与动脑一体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理解知识、学习科学方法。

?第二,在实践中体验与在体验中理解、形成实验技能与学习科学方法相辅相成。

?第三,理论思维起指导作用,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一体化。

2、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1)、提出实验问题(2)、实验设计(3)、实验实施(4)、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5)、实验结论的报告与处理

3、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类型

在学校中施行的比较普遍的实验教学类型主要类型有以下三种:

(1)、课堂演示实验(2)、学生实验室实验(3)、科技实践探究实验

第二节科学实验教学的构成与目标

一、科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构成

?从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来看,各个内容领域中的实验内容和选取都比较重视基础性和探究性,选取了各个学科领域中典型的、具有启发价值和探究价值的基础实验。这些实验不仅体现了各个学科的特点,而且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去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从科学课程和教材编写来看,突出体验和手动是基本的特点。所编选的实验主要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技能,学会管测科学实验现象,运用各学科的实验方法检验科学事实,学会手动制作四方面为目的。同时,各内容领域中所编选的实验本身还具有简单做,注意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特点。

?二、科学课程中的主要实验类型

?1、观察——测量型实验

?这一类实验在科学课程的各个领域中所占比例最大,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获取证据的能力。只要分两种类型:(1)、简单的观察型实验,以观擦“有什么现象”、“是什么现象”为特征,即以定性为主的观擦。例如观擦水的沸腾现象。(2)、观擦的同时要进行测量和记录,强调观察变化的尺度和精度。例如观擦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蚯蚓)。

?2、验证型实验

?这一类实验以验证科学事实、获取科学现象为主要特点,是以手动操作为特征。在实验中往往要涉及运用多种实验方法,不仅有观擦、测量、记录、控制变量,有的实验还要有一定的设计、数据分析和处理等。例如:生物中缺乏水分和一些其他的无机盐(氮、铁、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

?3、探究性实验

?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设计实验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设计与制作型实验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做实验。

2、理解科学实验的价值,认识实验

的过程和特点3、突出科学探究,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一,从提出和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出发;第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选择可靠和简捷的实验探究途径;第三,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和观察、测量;第四,重视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练习;第五,加强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和交流)4、以培养科学实验探究能力为目的5、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精神

四、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1、实验知识与实验技能

(1)、实验知识目标及其学习水平a、实验仪器与药品的知识。b、实验方法知识。c、实验现象和事实知识。d、实验安全知识。

?科学实验的知识的目标层次从低到高划分如下:了解——理解———应用

(2)、实验技能目标及水平层次

a、实验基本工具和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

b、基本操作技能。

c、仪器和药品的选择技

能。

?科学实验技能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划分如下: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2、实验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1)、实验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内容。

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应着重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来落实。其目标的内容包括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相应的科学方法。

?(2)、实验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水平。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因此按学生的心理感受或体验等由低到高划分为:感受——领悟——简单应用

3、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实验兴趣(2)实验态度(3)实验习惯

?与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同。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属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由低到高划分为:接受——反应——体验

第三节科学实验教学的技能与实施策略

一、科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

1、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的技能:第一,提出观察问题的技能。第二、展示和表达演示实验

内容的技能。第三、示范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

2、运用科学工具和技术的技能:主要包括三类:使用手动工具和技术的技能;使用测量工具、仪器的技能;使用计算工具及技术手段的技能。

3实验教学技能的评价与交流技能:(1)对所需要解决的实验问题的理解;(2)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验方法和途径选择的有效性;(3)实验准备的质量;(4)实验中控制变量与条件采取的方式和策略;(5)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的准确性;(6)实验报告与结论的正确性;(7)实验中的合作与交流情况

二、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求

1、演示和实验教学:(1)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演示实验成功;(2)要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性;(3)要增强演示实验的直接观察效果;(4)要善于启发讲解,引发学生思维;(5)充分保证实验的安全;(6)装置力求简单,操作尽量快速

2、学生实验指导要求:(1)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2)加强实验课中的组织和指

导;(3)重视实验报告、交流和评价。

三、科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和实施策略

1、实验探究教学的方式和实施策略

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的实施策略:(1)问题导向、融问题的思考与实验试探于全过程之中的实施策略;(2)创设情境、构思假设,尝试多种试探途径的实施策略

2、合作分组实验及实施策略:(1)集体讨论与个别指导相结合;(2)引导探究与试错相结

合的策略;

3、PEO实验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PEO”是“预测”(prediction)、“观察”(observation)、“解释”(explanation)三个英文的缩写,是指由这三个典型环节构成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环节和特点:预测;观察;解释。

在实验教学中运用PEO模式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1)从营造预测问题的背景出发、提出具体明确的实验任务;(2)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在表达和交流个人想法的氛围中实验(3)集体讨论、结果辩论,重视相关科学概念的学习整合

补充:科学课中的实验很多,实验的成功与否,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呢?

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二是要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三是要注意适当扩大同类实验量。四是要注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五是要注意采用对比实验。六是要重视工具的使用和自制教具、学具、增强直观效果。

当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演示实验课件化、探究实验程序化、分组实验合作化

解决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培训,切实提高科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水平(1)开展实验专项培训,提高认识。(2)开展案例式培训,提高认识。(3)开展读原著活动,提高认识。

2.大力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为实验教学提供物质基础

3.改革实验教学评价,为实验教学提供政策支持

科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学生加深对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2.)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研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生物学原理、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领悟探究生物学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识的思路和方法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活动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6.)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十一章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实施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学教师引导下,学生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

意义:是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在中小学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形成创新精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与类型

一、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1、整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包括:

1、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活动

2、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的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3、有关科学知识与技能探究方面的活动

4、有关学生与自我关系方面的活动

三、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

1、科学课题研究活动

活动环节: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

2、科学考察活动

主要形式:野外考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

注意: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组织严密,保证安全,最后做好总结或写出心得体会。

3、科技实作活动

形式:实验、制作

4、生活科技活动

5、社会中科学实践活动

特征:社会参与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活动之中,融入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第三节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与策略

一、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课题研究”、“参观”、“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最终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针对的是单一性,封闭性,被动性的思维,强调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生多元、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该原则要求以灵活开放的形式来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3、自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始终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的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性,形成主体意识,提升主体性。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指导、协调,不去包揽学生的自主活动。

4、情感性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的热情,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在实施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5、安全性原则: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注意活动的内容、方式、产所等的安全性,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遵守活动的安全规程,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4、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内容和途径。

应遵循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层次性原则。

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1、小组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方式。

小组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要求,由学生自愿组和参加的以某一课题或某一方面为内容的组织方式。

特点:小型分散、机动灵活,宜于发展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应材施教。

2、个人实践活动:个人实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一种科学综合实践方式。

特点:使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的发挥,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应注意的问题:不宜在复杂活动中实施,学生完成后应鼓励与他人分享。

三、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和策略

主要有六条:

1、寻求学校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其规化管理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3、重视信息技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4、积极开发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一是信息资源,如试听资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因特网信息、图书杂志以及本校老师的学术专长等。

二是实物资源,如学校旁边的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社区特色,企业团体等。

5、要注意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程的有机结合

6、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

第 4 节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指导

一、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活动主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技能,以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1)、在初次进行活动时:教师可提供活动的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

(2)、多次活动后: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具体方法:

(1)、从资料处理中发现与分析问题,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

(2)、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讨论,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主题、项目或课题。

2、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在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收集资料”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任务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方法基础。

3、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方案

二、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2、及时了解学生活动进展情况并给予点拨

(1)、在实施科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

(2)、在学生兴趣不能持久时,教师要帮助维持学生的热情。

(3)、在学生不投入其中流于形式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宽研究思路,深入探究,中分挖掘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4)、在活动与计划冲突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灵活处理,使整个活动生机盎然。

3、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三、总结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

方法举例:

1、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

2、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师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3、让学生写反思日记,记录活动心得。

4、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进行交流。

第12章科学教学评价的理念

第一节科学教学评价的发展和目标

一、教学评价概述

1、类型: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

2、形式:主观判断评价→客观测量评价→相对性、真实性评价

3、模式:个体→总体;甄别、选拔→鼓励、发展;静态分数→过程和发展历程结合;师对生→自我、小组互评;客观→相对性;定向、定量→综合、定性评价

二、科学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信息反馈功能

3、鉴别功能

4、激励功能

三、科学教学评价的依据和目标(四个维度)

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科学学习评价的方式

一、书面测试

1、特点与要求:运用导向性、探究性、社会性、综合性

2、类型(1)测验参照标准:标准参考测验、常模参照测验(2)测试时间和作用: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二、实践活动评价

1、含义及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取得的成就,综合评价其科学素养和行为品质发展的情况。

2、运用范围:课堂活动、实验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评价内容设计: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科学实践活动任务、构建科学实践活动评价的评分规则

3.实践活动评价的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过程:准备阶段、搜集评价信息阶段、分析、判断阶段、评价结果的利用阶段

注意事项:第一,使科学实践活动评价同科学课程与教学相结合;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交流和自我评价;第三,要尽可能使评定误差最小化。

三、个人成长记录评价

1、含义及特点:简称档案袋评价法。师生共同合作。

2、内容:学习总结、探究实验报告、习题解答、小论文、小制作...

3、设计:明确个人成长记录评价的目标、选择个人成长记录评价的内容、设计个人成长记

录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科学课程教学评价

一、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

1、淡化评比与选拔的功能,用多样性的评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2、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将自评与他评有机的结合起来

3、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4、在评价标准上,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倡导教师弘扬个人的教学风格,创造型的实施科

学课堂教学

5、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个人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二、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

评价体系三维度: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教学特色评价标准:P、273 三、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实施步骤

对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采用随堂听课

步骤:P、275 1、听课前的准备 2、进入课堂听课 3、课后讨论与反馈

第十三章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第一节科学教学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一、科学教学资源的内涵

1、资源与教学资源

《辞海》;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物。

UNEP;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信息资源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够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

教学资源

广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狭义;除教材外,能在课堂中起辅导作用的教学材料。

2、科学教学资源(科学课程资源)

二、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科学教学资源的内容

1、广泛性

科学教学资源的形式

2、综合性

3、探究性

科学教学资源在空间上是开放的

4、开放性科学教学资源在时间上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科学教学资源的类型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1·按功能划分:素材性教学资源、条件性教学资源2·按载体划分:物化的教学资源、人力教学资源3·按空间分布划分:校内教学资源、校外教学资源4·按存在方式分:显性教学资源、隐形教学资源

二、科学教学资源的类型

1.科学教材系列:包括科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教学辅导资料、练习册、习题集、实验指导书等。

2·科学教学设备设施:包括科学直观教具、科学教学仪器、科学教学标本、科学教学、科学教学挂图、科学教学场所

3·大众传播媒体:包括科普报刊和书籍、科普音像资料、广播和电视中有关科学教学的栏目、网上资源。

4·人力资源:包括科学学科专家、科学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

第三节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一、科学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目标

1.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提供学生进行探究的机会。

3.调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促进学生进行协作性学习,增强人际间的交互性

5.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科学观念的意义建构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价值

1、科学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可以促进学生发展。

2、科学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可以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3、科学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可以推进科学新课程的实施。

三、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特色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四、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策略

(1)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教学资源(2)善于利用社区科学教学资源(3)广泛利用开发各种媒体中的资源(4)合理利用学生家庭中的教学资源(5)挖掘利用隐性科学教学资源五、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模式

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科学教育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相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如何将科学教学资源运用与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模式有以下三种:

1.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工厂,农村,社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操作,观察等活动的科学教学资源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列如在学习“板块运动”时,列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科普读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分小组分门别类收集资料,然后相互交流探讨在这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力得到强调,质疑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重视,主动性与能动性得到发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得到发展。

2.联系生活----实践体验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组织的多样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亲身体验,深化认知过程,提高实践能力的科学教学资源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在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实践能力,从“学会科学技能能力”转变为“会学科学技能能力”。比如学习“气候”后鼓励学生进行气温,降水及风向的测量,试做天气预报;学习完“无土栽培”后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当地的蔬菜基地。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3.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利用音像,图片,网络,校园自然资源等科学教学资源,通过生活现实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画面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不同途径,创设新颖愉快的教育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发展观的科学教学资源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创设丰富愉悦的教学情境。

第15章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发展

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就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哪些基本品质和有优良风范。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教师素养特征简洁明了的概括,这也是身为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2、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等具体要素。

3、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1)专业理念

科学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理念是教师职业和从事科学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专业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和专业理想。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指科学教师形成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教育观念和理想信念。先进教育理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科学教育的实践服务,所谓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于所从事科学教育事业的追求、对所承担工作的种种构想和达到预期目的的良好愿望。

2)专业知识

科学教师应具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当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看,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当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整合的学科专业知识、全面的教育学科知识。

(3)专业能力

所谓专业能力指科学拥有的从事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以职业特征为基础的专门能力。其中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学实践能力、科学教育研究能力。

(4)专业态度和精神

专业态度和精神是科学教师成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标志之一。

(5)专业技能

a、具备研习新课课标的技能;

b、吃透教材的技能;

c、了解学生认知程度的技能;

d、课堂教学技能、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节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一、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199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就专门针对美国未来理科师资的培训问题和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发表了名为《科学教师师范教育改革建议》提出了七方面的建议:形成对科学素养的宽阔视野、强调教学的专业性、使教师能够教所以得美国人、改进大学的教学、增进教师的积学习、改善教师的招聘、进行长期改革的意愿。

二、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P321

三、未来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途径

①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理论知识,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际的感受和了解②重视收集、研读科学教育实践改革的研究成果,逐步建立个人的资料库③积极参加各类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尽量通过体验来增长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素养④组织有关中学科学教学研究的模拟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

四、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措施

1、建立校本教研和进修制度

2、促进科学教师的自主发展和专业交流

3、建立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机制

第三节科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研究素养

一.科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科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是有关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措施等的设计的总和

2.教学实施与调控技能

3.教学评价技能:一是运用鼓励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的技能;二是运用活动表现性评价的技能;三是学习历程及学习成效的总体性评价的技能

二、科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素养:1、教育科研的意识和价值观;2、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能力;

3、科学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4、科学教育研究的态度和探究精神

行动研究包括三个部分: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行动研究鼓励群体的、合作的研究形式,重视理论对分析问题的价值

我国科学课程教师素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A、我国科学课程教师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a.科学观和科学课程观认识上存在偏颇b、知

识面狭窄、缺乏整合的科学专业知识c、缺乏科学课程论知识d、教学技能和能力不足e、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B、我国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认识。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既要有观念上的更新,更要有实际的行动。(1.)要树立实施科学课程的责任感和信心,愿意投入到科学课的教学中。(2.)为了能适应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密切关注科学发展的动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自觉提高从事科学教学的技能与素养。(3.)学会与人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自身首先需要有合作意识。

A、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程教师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学会与其他教师精心协作,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合作精神。

B、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有关部门要在认真总结实验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

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改,增强课程的适切性;

C、高等师范院校要改革传统师范院校的培养机制,尽快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以培养科

学课程教师和科学教育的其他高级人才;教研机构要对科学课程教师加强在职培训,实施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尽快开通科学教育的有关课程远程教育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培养科学课程教师和科学教育人才纳入到议事日程,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教学过程实施

一:什么是科学教学实施

实施科学教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课”。教师上课是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为特征的。上课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也要遵循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更要反映出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科学教学的实施包括课的引入、课的展开、课的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课的引入

需要重视的是:(1)引入所选的材料要紧扣课题;(2)从生活走向科学;(3)引入要能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2、课的展开

教学中应尽量体现的特点:(1)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探究什么;(2)讲解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3)讲解要有节奏、逻辑性和条理性。适时进行讨论和归纳;(4)重点知识、方法要重复、要板书;(5)重视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探究、让学生相互交流,并给出明确结论。

3、课的总结

就是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

二、科学教学过程实施的方法

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①讲述。侧重在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

②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

③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

特点:1.信息量大。2.灵活性大,适应性强。3.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4.讲授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方式:①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谈话。②为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而进行的谈话。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或者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谈话。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注意点: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4、演示法

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类:演示手段和种类日益繁多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等。

5、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配和材料独立的进行实验操作,以获取知识或经验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6、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一般可分为3类:①心智技能的练习,如阅读、作文、计算技能的练习。②动作技能的练习,如体育技能、劳动操作技能的练习。③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的练习。

运用练习法,一般有如下五个要求: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②精选练习材料。③正确的练习方法。④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⑤了解练习的结果。

7、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下列要求:(1)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明确的目的。(2)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切不可放任自流。(3)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认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认

真总结。

三、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1、启发式教学

2、问题解决教学

3、探究教学

基本模式

1.启发式教学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2.问题解决教学

定义:以问题为线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过程:a:领会问题的意义b:分析问题c:从各种资料中发现与问题相连的关系d:组织获得的资料e: 解释经组织后的资料f:建立假说与验证g:得出结论

3、探究教学

定义: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A: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B:开发课题,发觉自主探究潜能C:适时点拔,诱导探究方向D: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E: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四、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有的教学规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循以下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在这里是指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本身的特征和认识规律,保证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正确无误,体现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因此,遵循科学性原则应当使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体现出以下基本要求:(1)保证所教的知识内容是科学的(2)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实验途径是科学的(3)教学表述和指导是科学的(4)科学观和认识途径是科学的。因而在科学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下列几个方面:①重视实验为基础。因为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认识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②建立量的概念。通过量的关系的建立和应用培养学生精确思维和推理的能力,以促进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规律。③给予变化发展的观点。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特征,认识科学也需要有动态的观念

2.实践性原则:

它是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以此为出发地点,科学教学应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重视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尤其是要突出观察、实验、实作,以及调查研究、社会考察、科技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或实践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体现。

(2)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

(3)反映科学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原则

科学以探索和认识自然,服务于社会为特征。所以,如何在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和

普及行事科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因而需要科学教师在在科学的设计上和实施过程中重视以下各方面:

?(1)愚乐与教之中。

?即要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有兴趣的事,能够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2)寓趣味于活动中。

即科学的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积累,注意收集有关的趣味科学实验、科学报道方面的资料,但也要注意增进教学的趣味性不是哗众取宠,更不能把低级趣味的东西带入课堂教学之中。

3)寓美于过程中

科学具有美感、科学也表现美。因此,在科学教学之中教师怀美而教,学生因美而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努力挖掘科学教材中中各种美的因素,收集反映科学美的各类资料,充分运用于科学的教学中。

(4)寓探究于实践之中

即把科学的学习作为一个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理解科学、学会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重视科学教学的全面性、培养科学能力与学习科学方法相结合以及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传统教学原则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它们的运用价值。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行为习惯情况选择性地运用这些原则,能够对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 《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

(2000多年前) 学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 苏格拉底、昆体良 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 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 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 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 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 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 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 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 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 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 合)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 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 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 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课程与教学论 专题三作业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把他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然后,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再次,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的工作量。(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曾经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上述的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个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一般为正常工资率的125%;对完不成工资定额的个人,则以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一般仅为正常工资率的80%。(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泰罗的计划职能实际上就是管理职能,执行职能则是工人的劳动职能。(5)实行职能工长制。即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所有的管理人员(如工长)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一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能。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指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管理,还需要运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处理一般事物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企业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2019浙江杭州师范大学科学教学论考研真题

2019浙江杭州师范大学科学教学论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法律规定严禁种植能提取毒品的植物。下列属于此类植物的是 A.大麻 B.天麻 C.蓖麻 D.亚麻 2.下列广告语中,有明显科学性错误的是 A.本化肥含磷元素,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 B.本洗衣粉含能高效分解油污的蛋白酶,洗涤效果佳 C.本酸奶含乳酸菌,适量饮用有益人体健康 D.本药品含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性感冒 3.右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4.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5.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 B.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重力 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 6.在无菌条件下将铁皮石斛植株的组织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培育出许多与原来的铁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个体。上述培育技术 A.属转基因技术,能大幅度改良后代的性状 B.优点是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 C.与克隆技术相比,二者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完全不同 D.属组织培养技术,能使后代获得比亲本更优良的性状 7.如图为吸盘式挂杆,将吸盘压在瓷砖上排尽其中的空气,挂杆就能被固定在瓷砖上。挂有平底锅的挂钩沿光滑水平横杆从P点开始向吸盘B移动,若吸盘与横杆的重力、吸盘大小均忽略不计,设挂钩与吸盘A的距离为l,则吸盘B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与l的关系图像为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模块 专题四 第五节

1、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行为?结合某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一、遵循基本的教学规范。教学规范: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遵守教学常规,但不拘于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可变的规矩,不适用于对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教学常规是导引性规范,不适用于成熟教师。 教学常规是道德常规,不适用于对教学艺术的探究。 二、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敢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勇于思考。 敢说: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敢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师生。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回馈优化教学行为 教学效能的持续提升来自教学效果的回馈。 教学回馈给教师教学效能的改进提供信息,它是教师调控教学的风向标。 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不断被优化。 教师成长= 经验+反思,有效教学行为= 教学探索+回馈+反思+改进。 四、科学选用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需要选用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二者各有利弊。 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活动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使教学行为目的更容易实现。 教学手段选用的依据具有多样性:科学搭配、优势互补、效果最优。 五、灵活变换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行为需要多样化、变动中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变化中吸引学生。 教学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变化。 六、增强教师的自控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我的教学缺陷。 七、积极创建个性化教学 最优化教学行为是一种个性化教学行为。 个性化教学行为是教师展现自我风格与个性的空间。 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有独特的见解与认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行为? 答: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要改变以往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老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老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执行的现象。(一)全方位的指导向适时指导转变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老师的指导关系要处理的好:首先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分钟的活动思考时间,每个阶段老师讲2-3分钟,学生活动思考7-8分钟,才是真正把学生的位置摆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指导的适时,太早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发现机会,太晚又会使得学生处于无助的状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史上最全复习资料全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 【研究对象】现象论活动论关系论、 规律论(前联和我国认可)、要素论(西方学者认可) 【研究任务】揭示问题;确立价值、观察现象;优化技术。【发展历史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夸美纽斯教学思想】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2)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3)活动原理: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4)直观性教学原则:要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确实的知识,必须由实际观察去获得。(5)“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删减不必要的、不合适的容,开设物理、地理、自然、历史等科,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6)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普通教育学》】 1教学心理化思想:【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涵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称为统觉,统觉的进行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注意、兴趣与统觉联系起来:注意也是观念的一种活动,是使现有观念扩大的一种努力。兴趣是教育的支柱,是传授知识、形成新观念的条件。 明了(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后人评价】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的“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两个“三中心”的对立】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凯洛夫】概括出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1在教学目的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2在课程容上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3在教育时机上主早期教学“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4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适应关系平行关系超越关系 【西德根舍因的例教学理论】 ▲教学容上坚持三个特性:1是基本性,是强调教学容应该选择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规律,需少而精,反对多而杂; 2是基础性,要求教学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水平。既反对过高过难,又反对过于容易。 3例性,是指教给学生的务必是经过精选的,能起例作用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基本性、基础性、例性 ▲教学程序遵循四个阶段:1例地阐明“个”的阶段。即由典型事例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例地阐明“类”的阶段。即通过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通特征。 3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4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即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自觉性。 【教学目的的四个统一】1教育与德育的统一 2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4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理论法;行动研究法 【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理论联系实际,一 . . . .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能够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具有比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修养,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校及中学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3.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音乐理论教学研究 2.钢琴艺术教学研究 3.声乐艺术教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硕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总结。硕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考核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撰写,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学习。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关专家论证并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撰写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三学年(包括外出考查收集资料),资料必须翔实可靠、立论正确、论证充分,并具学术创新意义。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学位论文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经导师同意后定稿,然后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学位。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已正式发表的期刊为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可提出学位申请。需有3份论文评阅意见,至少有1份为校外专家评阅意见。 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人组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至少有一名为校外专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