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_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_陶皖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_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_陶皖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_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_陶皖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_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_陶皖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

陶皖,杨磊

(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大数据时代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也给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带来挑战。首先具体说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大数据时代对信息系统及相应人才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系统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8-6340-03

The Effect of Big Data Age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sing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AO Wan,YANG Lei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features such as huge volume of data,a variety of data types in the big data.The big data age has brought rich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education,and it has given challenge to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too.Firstl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ig data age,and explains the impac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brought by the big data age.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ociety need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in the big data age.At last,it gives some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companied with some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the Big Data Age;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Professional Cultivating Model

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化,以灵活感知为特征的物联网/传感网技术、以3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以泛在为特征的云计算技术等产生了海量的信息数据。据IDC公司统计,2011年全球被创建的数据总量为1.8ZB,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大数据”的概念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并已经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

IBM提出大数据呈现3V的特点:Volume(数据体量巨大),数据量已从TB级上升到PB级,甚至ZB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格式多种多样,从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到地理位置信息等,其中80%为非结构化的数据;Velocity(速度快),强调数据是快速动态变化的,如:每秒钟有500万笔交易发生,每天有5亿个通话记录产生。尔后又有人提出另一个V的概念,即Value(价值),表示数据虽然数量巨大,其价值总量很高,但价值密度却很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断的监控数据中,有用的数据可能仅仅只有一两秒。而IBM 则将第4个V归纳总结为Veracity(真实和准确),即只有真实而准确的数据才能使对数据的管控和治理真正有意义。因此,大数据的主要技术挑战在于数据的异构性和不完备性、数据处理的实效性、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2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教育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且在不断加深,它给高校人才教育带来的影响可以归纳为[1-2]:

1)计算思维与认知模式的改变

计算思维是人们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与方法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计算思维将同数学、物理思维一样,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成为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特别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过程也将从基于猜测假定的设计转变为基于事实和经验的归纳总结。科学发展的范式也将从过去几十年间的计算模拟型转变成数据探索型。各种理论、实验、模拟都统一到信息处理这种数据探索框架之下。

2)海量的学习对象与辅助教学资源

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教学资源。除了政策引导下的各类精品课程和广播电视大学、各类网络学院等远程教育机构提

收稿日期:2013-08-07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xjy35);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陶皖(1972-),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数据挖掘研究;杨磊(1982-),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分析。

第9卷第28期(2013年10月)

Co mp u t e rKn o wl e d g ea n dTe c h n o l o g y电脑知识与技术

供的教学视频,还有师生自由上传的课件,让人应接不暇。不少学校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教学资源库。教育部也倡导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建设。

3)开源课程等新型教育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冲击

开源课程充分利用在线视频进行远程教学,为任何有意者提供学习的平台,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回归学习本质,配合社会化网络,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和讨论,这对传统教育造成冲击并形成有益补充。

4)新媒体模式的社会化互助学习打破教学界限

微博等社交网络的社会化互助学习,并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催生了社会化学习社区,打破了教学的界限,将课堂讨论延伸到网络。比较和交流是学习进步的利器。互助学习可实现学习者内部自我互动。不限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式主动学习或许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教学环境,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常见的被动学习局面。

5)互联网时代产生大数据,同时带来的网络思维拓展了计算机时代的个体思维,对人才培养产生新要求:网络思维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种普适的技能。吉姆.格雷指出,科学研究的方法除了基于实验、基于数学理论和基于计算模拟的三种范式外,基于数据探索的第四范式正在形成[3]。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能力亦是需要注重的问题。

3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及信息系统人才的定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用和行业动态呈现出新趋势和特征:社会网络与社会计算、云计算、协同化软件与技术、新型电子市场与新型电子商务将转变企业运作和组织架构。近些年来,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呈现技术与管理并重的特点。

3.1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

根据信息系统与组织交互的不同层面可归纳为五个主要方向: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个人、信息技术与团队、信息技术与组织、信息技术与市场[4]。

1)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企业的关注点将从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系统、数据库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等方面逐渐转移到以新概念、新技术(如商务智能、开源软件、协同技术、网络搜索、移动通信、RFID等)实行的决策分析、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等领域上。

2)信息技术与个人

1)网站设计得到大量关注,力图通过考察影响网站可用性等因素来改善用户与网站系统的交互。

2)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探讨个人对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判断因素,及对个人的技术接受、持续使用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3)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个人作为网络消费者被研究人员所关注,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网络欺诈与信任机制、个性化与隐私成为重要研究问题。

3)信息技术与团队

关注点始于支持群体工作的各种系统(如:群体决策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影响群体,后期逐渐转移到虚拟团队中的合作、互动、信任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研究的热点包括:在借助信息技术形成的团队中各个成员如何进行知识的转化、发现和创造;如何建立和增强团队中的信任,避免和解决虚拟情境下的冲突,促使虚拟团队开展更有效的合作等。

4)信息技术与组织

关注点包括信息技术给组织带来的竞争优势,如信息系统的战略角色、信息系统投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信息系统对供应链的影响等;信息系统外包中的成本分析、决策、信任、合同等。

5)信息技术与市场和社会

诠释组织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对组织间的关系和整体市场带来的影响乃至对社会伦理等的影响;电子市场上的需求结构、服务、成本、价格、消费者行为和机制等;电子市场上的风险与信任机制、个性化与隐私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系统领域面临一系列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面对极端数据的管理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安全与业务连续性管理、新兴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新型电子市场的信息产品交易机制、新兴技术吸收与企业成长及演化规律等。因此,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应用部门的作用会呈现从过去的辅助决策到能使企业直接获取价值利润的转变,这样的趋势使信息管理类的人才成为企业大量需求的人才。信息系统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新知,将在现代企业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2信息系统人才的定位[3]

信息系统学科关注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以及与之对应的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过程。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在计划、协调和推动公司中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时,既要考虑组织因素,也要考虑技术因素。这些专业人员的最终作用是成为各种机构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今天,信息系统学科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虽然全球对信息系统毕业生有很强的需求,对公司内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研究的需求也在增长,但信息系统学科面临着大学毕业生特色不鲜明,就业压力大的困惑,长期不休的有关信息系统研究的定位和实质意义的学术争论,以及寻找补救方案以应对全球信息技术劳动力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的需求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而信息系统学科的使命应是支持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

Co mp u t e rKn o wl e d g ea n dTe c h n o l o g y电脑知识与技术第9卷第28期(2013年10月)

标。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需掌握一个机构所需要的当代信息技术知识和工具,应从ERP系统、中间件、Web服务、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项目管理的协同工具、内容管理系统、工作流工具,商务智能系统等,再提升到数据和业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即:企业界希望知道如何驾驭信息技术去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运营效率,最终获取收益,而这些需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需要新的分析技术和工具,以及掌握这些技术的多层次人才。

4我校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系统类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调整专业目录,由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背景专业整合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和国内外统称的信息系统人才一致。我校于2002年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已有8届毕业生。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性内容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高校的教育面临着“从传授知识为主到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在多轮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不间断地进行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讨论在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转型问题。

4.1人才的层次和培养的转型需求

企业对IT类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技术层(Technical)、专家层(Specialist)、系统架构层(Architect)、企业应用层(Enter?prise)和高级管理层(C-level,如CIO、CTO)。技术层面的要求包括:数据库管理、内容管理à信息集成、转换和提取(ETL)à应用开发à数据分析à项目管理,而作为IT类人才一支的信息系统本科人才培养现在还多局限于数据库管理、ETL层面的教学。我校多届的教学即如此,实践教学多限于校内小课题的模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是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信管专业的毕业学生的就业曾出现了下滑的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改进,近两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就业率提高了5%左右,就业企业也明显好转,有多名学生进入淘宝、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

4.2专业教学实践

1)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诸如网易公开课等网络资源获得课堂传授类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吸引学生。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改变过去灌输式的培养教育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中改变原来的一人一题,简单地完成模拟系统的设计过程。改为分成4人左右的小组,各小组选出组长,在设计周内由组长分配任务,并组织2-3次的讨论,在任务结束后由教师组织专门的展示会,由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宣讲各自的设计目标、内容和成果。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不但训练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组织、沟通等多种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类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改变以前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的模式,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强调知识的针对性,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如:在“企业资源计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就与某ERP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减少了30%的纯理论的教学时数,增添实验学时,采用商用的实际软件系统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多名学生毕业后即进入了该企业。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达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的目的。如:我校就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提供优秀毕业生等形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4)建设第二课堂,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而言,高校第二课堂是利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校园活动。为了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展开各种科技竞赛、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从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多方面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如:我校就创建了“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实验实训中心”为学生的科研立项、各类科技竞赛等提供充分的软硬件平台,构建网络资源库。多年来,我校在包括“挑战杯”等多种学科竞赛中获奖,并取得了不少科技创新成果,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了良好的实践应用氛围。同时在逐步形成从高年级到低年级递进培养科研能力的实践模式。低年级参加学校各类协会的创新实践活动(如:程序设计大赛、ERP知识竞赛等),高年级在开设专业课后参与到教师的教科研课题中[5]。

5)顺应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和业务分析能力的要求,开设《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通过原理加案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知识,为进入企业后的数据分析应用打下基础。

6)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这样工科系部的优势,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为突出专业技术应用的特色,从2012级开始我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授予学位从“管理学”调整为“工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标明信管专业可授“管理学”或“工学”,这也说明社会对信管专业的技术应用型的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引入工科实践体系,实验实践类课时比例增加了近20%。

4.3师资培养

高校人才教育的具体实施落地于教师,合格的教师是实施合格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对师资的培养需建立一套完整不断线的制度,我校这样的地方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不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得到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现在我们的做法包括:

1)信息系统教学计划应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专家。由研究和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应该造福于我们的组织和社会。

(下转第6347页)

第9卷第28期(2013年10月)

Co mp u t e rKn o wl e d g ea n dTe c h n o l o g y电脑知识与技术

表3

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

最后根据反思与探究中寻求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宣传手册。

6)教学成效:通过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确保了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参与,也能对学习的目标任务全面理解,能够做到课前准备、课中参与、课后温故的良好习惯,因而可以形成的结论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学有所获,对实验非常熟悉,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原有教学习惯存在的弊端,促进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一方面巩固了课本上重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能真正到实际活动中参与设计与实践,研究型教学将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有效作用,这样的结果正是研究性学习后期望达到的效果。

6总结与思考

通过这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开阔,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也能充分理解,在气氛热烈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明显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弊端,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

但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结合,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案例,还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组织教学,做到师生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当然,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不能是单纯的上机操作,由于时间等条件所限,这种方式不能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因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更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考核方式,可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实验技能、期中、期末考核等多方面评价,但这种在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继续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3]黄淑珍.新课改下研究性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知识经济,2010(15).

(上接第6342页)

信息系统学科应该重新与其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姊妹学科建立联系。信息系统和技术学科之间跨学科教师队伍能更好帮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劳动力。我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更有利于教师的跨专业交流。

2)鼓励教师队伍出席和参与各种专业教学会议,同时关注更广泛的技术论题的学术会议,以使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应用到专业教学中。我们多位教师是信息系统学会和计算机学会的成员,实时关注专业的技术和教学的发展情况。

3)从企业聘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如:聘请校外专家和一些成功的企业的信息管理者来学校开设“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讲座,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及时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反应到培养计划中。5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冲击,可以说其影响将无处不在,而与数据信息休戚相关的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的使命远远超过从前,如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减缓毕业生步入社会受到的冲击和出现的不适应,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下人才培养更应着力的环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参考文献:

[1]黄河燕.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教育探讨[J].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12):47-50.

[2]唐.哈达威,理查德.G.马修,理查德.威尔.信息系统学科的一项新使命[J].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9):70-73.

[3]朱培栋,等.网络思维:互联网时代新思维[J].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12):51-53.

[4]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课题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陶皖.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提升实践能力的方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103-105.

大数据人才培养

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贵州省在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新高地,推动大数据产业 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按照“基础构建、集群聚集、创新突破”的思路,科学规划大数据产业布局,建基地、引人才、聚企业、抓应月,贵州印2014年2用、保安全、促创新,建设信息资源聚集地。2014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从亿元资金,贵安新区每年各安排不少于1省和贵阳市、年起连续3年,个大―2年,用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到2017贵州将形成1户50030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引进和培育户大数据龙头企业,聚集亿元,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3000创新型大数据相关企业,名。名,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大数据领军人才1005000年2015年的3年至IDC 一方面,根据的调查报告,全球从2012的26% 的年增长率,超过1/4之间里,云计算的相关工作需求将出现的预测还表明,增长率再次证明了企业对云计算人才的巨大需求。IDC万的云计算相关岗位出现真空,而这方面的求职者年有约1702012值得也都缺乏云计算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不具备完善的培训机制;万,云计算700170警醒的是,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有万上升到亚太地区的云计算人才若以地区来看,产业面临着更大的人才缺口。亚太区的云计算相关人才需求预测,缺失要更加严重一些,根据IDC2015个百分点,到8,超过欧洲、中东等地区32%年增长率将达到.

万。这其中,中国地区也占了很大比例,尤其中年的人才需求是230 国还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另一方面,根据麦肯锡报告,仅仅在美国市场,2018年大数据人才和高级分析专家的人才缺口将高达19万。此外美国企业还需要150万位能够提出正确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大数据相关管理人才。 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大数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等行业据产业健康发展。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 推进基础研究和核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大部分都是然而,目前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打拼的从业者中,在信息周刊的调

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许多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做法。本文参考其他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重点结合河南师范大学“分流培养”模式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分流 一、当前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是许多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有的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 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以赛促教。2007年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部门的期望。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二、河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并逐步探讨实施配套措施,取得实效。 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对本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员工培训体系介绍 (1) 新员工培训 (2) 一、开发流程培训 (2) 二、编程基础培训 (2) 三、业务知识培训 (3) 四、答辩考核 (4) 普通员工培训 (4) 一、经典案例库 (4) 二、培训讲师制 (5) 三、技术等级划分 (5) 四、培训的组织形式 (5) UC新员工培训建议 (6)

本文根据我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介绍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第一部分介绍新员工培训,第二部分介绍普通员工的培训,最后对我们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新员工培训 华为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擅长编写千行以下的小程序,对于规模软件开发缺乏实际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规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包含:1 开发流程培训;2 编程基础培训;3业务知识培训;4转正答辩考核;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大部分员工能够掌握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编程、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的研发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开发流程培训 新员工入职三个月内,质量部会组织开发流程培训,培训形式为5天封闭培训。5天内由培训讲师带队完成一个小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详细讲解公司的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文化,培训结束进行闭卷考核。 这个培训叫做mini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基本对公司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进入项目组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项目开发。 二、编程基础培训 新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必须通过两门基础知识考试:1 编程基础;2 编程规范,试用期满进行答辩,答辩分为A、B、C、D四等,打D的为没有通过试用期,淘汰或延期转正。 1.编程基础考试 根据语言分为c/c++类和java类,每月举行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100分(满分100)为通过。 内容主要包含数据结构、c/c++编程以及公司总结的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具体包含:拷贝/构造函数、运算符/函数重载、虚函数/多态、继承、类成员访问控制、对象模型、模板、内存操作,考察点多,考试题要比面试时的笔试题难。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判断题/填空。 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进行c++基础培训,平时复习主要通过自学,课余时间为主,考试前部门答疑一次;考试试题主要从公司题库中抽取。 2.编程规范考试 编程规范考试每月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90分及格(满分100)。公司有一本整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大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工程师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规划、应用和科学管理决策方法,具有大数据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能力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财经政务部门、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处理、服务、应用和研究工作,亦可从事各行业大数据系统集成、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交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以培养面向大数据工程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兼顾交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事大数据项目设计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高级复合、创新型卓越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个新专业,首先,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地区对于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否有一定的需求;其次,需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岗位需要何种技能,把大数据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弄清楚,列出岗位技能清单,将技能清单转化为课程清单,明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细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本专业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与数据推荐等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 由于大数据涵盖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如下三类关键人才队伍建设: (1)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编程能力,尤其表现在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方面; (2)精通处理大数据分析的人才;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类人才,以适应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大数据技术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我们通过典型的算法展示、算法实现结合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专业实验教学由理论到应用、涵盖原理验证、综合应用及全方位实验的体系。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专业拓展模块——技能考证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大数据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如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大数据系统运维工程师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必须实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策略,将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学习是一种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比较快捷的方式,4年内你派出20余人次国内外高校、大数据企业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4年内拟引进企业大数据工程师4人。 (四)实践平台与科学研究建设

大数据系统架构人才培养方案

大数据培训方案简介 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可以通过在内部遴选相对符合基础条件的员工,打造自己专业的大数据团队,使学员能系统化获取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使学员获得如下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员可以了解云计算、机器学习,文本和语义分析,图计算,可视化分析,以及MapReduce,NoSQL数据库,在并行计算等领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并行文件系统和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组织方式和基本技术,掌握Map-Reduce的编程模型、相关基础和高级编程语言。 ?了解Hadoop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主流模块的架构原理,以及其在典型工业界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的应用场景。使学员掌握海量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特别是面向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的关键技术原理,培养员工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基础能力,学会编写简单数据处理程序。 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培养方案 课程介绍: 该课程将带领学员理解大数据处理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提高大数据技术架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中设计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点均举例说明,让学员更加容易掌握。并在培训过程中与学员交流培训经验与技巧,以帮助学员将大数据技术复制下去。

另外,在实战演练过程中介绍大数据项目开展步骤及项目控制。 课程天数: 3~12天 培训目标: 通过课程培训,让学员掌握: 1、掌握大数据方法体系; 2、掌握Hadoop原理技术; 3、掌握大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4、掌握大数据架构设计思路与方法; 5、掌握大数据架构课程培训技巧; 6、掌握大数据项目的开展步骤及项目控制技巧; 7、授课期间搭建一个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模拟架构平台。 培训对象: 大数据运营、管理和分析人员 参训条件: 管理人员及数据分析人员 课前调研: 在开课之前,与学员和领导进行访谈,进一步明确领导对课程的期望,并了解学员的基础,倾听学员的建议,有针对性的优化培训思路。 课程大纲: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随着信息数据处理、存储能力以及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大数据的已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方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要创新大数据环境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在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模式。 标签:大数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舍恩伯格教授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海量数据是与样本数据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由于记录、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工具限制,我们只能收集少量数招进行分析,就是我们通常采用的随机采样和样本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改变。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处理、存储能力和相应的信息分析技术,使人们能够准确分析处理大量数,大数据分析时代已到来。 一、大数据的特征与内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们已从当初的概念走到了今天真正的大数据时代,顾名思意,“大数据”就是在量数据、海量数据,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都是人类用数字技术对世界的认识与描述。人类认识世界所产生的信息是不断累积的,同是又是不断细分的,所以信息的量是不断地增加,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加深,信息量已远远超过了人们常规的想象,例如云数据已不是常规的数据所能描述的。根据大数据的内涵可以概括其有五方面的特征:即多样性、大容量、高速度、时交性和数据异构性。 二、地方高院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服务等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征,特别是他们的生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与地方的高职院校也不同,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也具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从人才培养上,它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专业设置上,它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结合,更多地考虑地方社会的发展需要,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注重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地方行业需求的匹配性;从课程教学上,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占到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的主要力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明确自己的定位,开展应用型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2020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 2017年大数据技术与及用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大数据行业对应岗位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以大数据系统运维与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为目标,系统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大数据分析挖掘与处理、移动开发与架构、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新兴的“互联网+”专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对象 (一)学制:三年 (二)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职业面向、预期工作岗位名称 1.主要岗位 本专业大数据基础类岗位:大数据文档编写、大数据采集清洗与转换; 大数据技术类岗位:大数据系统搭建与运维、海量数据库管理、大数据软件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 2.相关岗位 大数据销售服务类岗位: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呼叫、大数据售后服务。 3.进阶岗位 大数据技术公司管理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 (二)起薪标准 4500元/月 (三)人才质量标准 1.知识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①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 ②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本专业所使用的常用计算机英语,包 括技术性文档和资料; ③掌握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能适应信息化建设; ④掌握Linux平台下大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库系统搭建、优化、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⑤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基本的专业技能,能满足大数据岗位的基本素质。 2.能力要求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①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 ②具备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判断与定位以及故障排除的能力。 ③具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维护的能力;具备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的能力; ④具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 ⑤具备数据仓库管理基本能力; ⑥具备OOP程序设计能力; ⑦具备Web应用开发能力; ⑧具备Linux Server、Hadoop项目管理维护的能力; ⑨具备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的处理能力。 3.素质要求 ①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②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为人谦逊的文明习惯;具有自尊自强、爱岗敬业、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品格;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勾通和工作协调能力。 ③业务素质: 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及管理、关系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维护及管理、Windows/Linux服务器系统配置管理等方面、各类大数据平台搭建管理维护的专业技能的能力。 (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至少取得下列证书之一: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对此,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设置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随着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使得不少高校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每年全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为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创新意识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只有竭尽全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资源也实现了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当前,不少高校仍然秉承传统的单纯继承性教育理念,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制度方面,都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继承,把学生作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置学生于一种被动的顺从地位,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依赖消极惰性心理,形成不敢提出异议、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模式。“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否善于思考和质疑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很多高校教育恰恰不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校园文化氛围。 2.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专业,文、理、工划分得非常分明,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没有统筹规划,存在明显的趋同性,像会计学、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

1363-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大数据,学界普遍认为是指数据量大,产生速度快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集,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够发现已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实现有效的科学预测。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数据”成为IT 产业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变革。联合国在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也必然波及到教育领域,美国教育部早在2012 年就发布了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世界先进国家正积极筹划数据教育的研究计划,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大数据”对教育决策、教育评估、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智慧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这一方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抓住这场新技术革命为传统教育带来的机遇,培养出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立足现在、面对未来亟须审思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2.课题界定 本课题属于高等教育研究范畴。课题基于当代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大数据的视角,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调查法、对比研究法等,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这一新型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路径,对教育数据挖掘(EDM)和学习分析技术(LA)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及新型数字化管理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课题包含两大关键词,即“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数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议题是教育界一直以来热议的问题,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大数据”同云计算一起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高峰,与智能化生产、无线网络革命共同被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人们已清醒认识到大数据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革命性影响。同时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正是当今国内外学界积极探索的课题。目前国外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研究成果还不足。 但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和角度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目前还属于空白,这也是本选题的意义之一。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选题对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大数据教育计划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向——“智慧教育”及“个性教育”的实现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具体表现在: 理论意义及价值 (1)目前已有成果缺乏从大数据视阈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课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2)本研究对大数据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路径的建设研究。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樊继轩,张锡侯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改革要有特色,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完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04-0053-03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科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6AJG0260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男,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6副主编,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锡侯(1935)),男,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国外概况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何谓模式?《说文解字》称:“模,法也。”[1](P120)“法”即方法。“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摹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及目的 芝诺数据自主研发的高校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实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把控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该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宽广和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大数据行业各个岗位真正的职业技能。 二、功能模块和建设思路 芝诺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构建总体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平台硬件,二是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包括: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三是产品服务体系。 具体如下:

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由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和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构成,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部署在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中。 二、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1、项目建设目标 1)平台的建设能让高校大数据专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培养实用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与就业率,为“大数据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2)平台的建设将支撑大数据去冗降噪、大数据融合、大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能够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助于大数据方向发展和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团队培育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积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3)平台的建设搭建可以发挥学校的行业优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4)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2、项目建设内容 1)模块一:平台相关硬件建设 本模块主要包含: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 技术参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要围绕这一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其内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何文进先生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还有很多种,分析各种表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赞同使用这样的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