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

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

(二)达标自测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仍然是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无规律

B.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激化

C.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D.股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罗斯福新政中既能在当时刺激消费、引导生产,又为将来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A.银行停业整顿,恢复信用B.调整农业,削减产量,稳定价格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举办大型公共工程,以工代赈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不包括()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推行国有化政策

4.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杠杆是:()

①各国政府的宏观管理②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充分利用科技成果④推行国有化政策

⑤加强世界性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的相同点是:()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1

C。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一)体系构建

(二)策略备考

2

3

(四)对点演练

1.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 应该是,当时美国 ( ) A .摇滚、爵士乐盛行 B .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 .社会经济盲目发展

D .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2.《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写道:“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胡佛(政府)在控制税率和联邦开支水平以刺激投资和减少失业方面是一个激进分子。”这主要说明 ( ) A .胡佛完全抛弃了自由主义的政策 B 。胡佛成为军国主义激进分子 C .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D 。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3.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则材料,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 ) A.不相信,因为广告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B.相信,因为它有利于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确信无疑,因为它符合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际状况

D.不轻信,因为所有一家之言都需要其他史料来佐证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以工代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1)依据材料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

课后篇:直击前沿——对接高考

纲、点、题

对照常考考点重要考点未考考点

(二)实战高考

1.(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4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2.(2012·广东文综)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3. (2012·福建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4. (2013·大纲全国)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5.(2012·江苏单科,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5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三)拓展提升

6

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

设计教师:魏皓洁

(二)达标自测

1.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颗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

3.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菜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7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革侧重于() 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

5.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 B。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凋节经济C。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 D。都因改革陷入困境而停止

(一)体系构建

8

(二)策略备考

(四)对点演练

1.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下列哪一项选项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四月提纲》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

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

9

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

3.“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展开种植玉米运动

4.(2011·浙江文综,39,8分)(节选)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10

(二)实战高考

1.(2013·课标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2013·课标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3.(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说:“苏联制度设计的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4.(2010·北京文综)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说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5.(2012·山东文综,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

11

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

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12

1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检验改革理论与方案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是改革实践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业绩: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家财力与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也应该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平衡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改革方案的不成熟、不完整性等方面的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金融资源还不能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加以配置;政府主导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大,政企关系、政资、政事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尚未过大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由于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缺乏约束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一些改革措施没有造成资源在市场化中合理流动与重组,反而导致行政权力介入市场,助长了剥夺消费者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不少民众对改革的怨言、不满、恐慌、抵触情绪,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恶化了改革环境。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成功,局部失误”的结论。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来行业的有序增长,促进了民众利益的增加;而失误较多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或多或少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实现行业的持久性发展,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 分领域看,改革的成效差别较大。总体而言,利益链条较短的行业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利益链条较长的行业改革问题较多;增量改革成功率高,而存量改革矛盾较多;行政权力干预较少的领域改革的成功率高,而行政权力介入较多的领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某些领域的改革成为组织者“改价增费”、“革你利我”的自利性行为。这种现象,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房地产行业,组织者既包括地方政府,还包括开发商。由于从土地征用到出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益,政府部门存在着压低征用价格和提高出让价格以便最大化财政收入的冲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还表明一个地方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贡献的增加、开发商利润的增加和税收贡献的增加。在以GDP和财政收入为追求方向的状况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推高房地产价格方面存在着一致性的利益取向。人们看到,一些城市尽管在房地产价格上从来不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基本需求,但在统计中将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作为人口总基数,以证明本地人均住房面积并不多,说明供求关系仍处于卖方市场;一些城市尽管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承受能力,但政府部门依然强调房地产并不热、没有泡沫,具有投资价值;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城市,政府官员甚至或明或暗地发表与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为本已失衡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 但是,价格不断抬高的房地产业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楼盘的价格上涨虽然表现为GDP数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和企业利润增加,但并没有带来国民财富的实质性提高,表现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典型特征;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负担,对购房者的其他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制约了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实现,并造成政府、房地产商与广大居民利益的严重对立,也使许多消费者购买能力降低甚至出现群体抵制购房的趋势;房地产价格上涨、空置率上升,造成资金沉淀突出、市场投机严重、市场风险不断加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易而难、由外围向核心推进,利益冲突、利益摩擦在不断增加,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中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也更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牢固树立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与方向看,既要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企业的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权,防止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经济现象发生,并形成扶贫、扶弱的社会救济与社会援助制度,要在改革中充分保障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利益,使改革成果为广大民众所共享。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① 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②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外汇、贵金属以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和一定空间内货币资金融通的总和。 2、劳动力市场。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价格。 3、房地产市场。它由三个组成要素: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和交易的行为。 4、信息市场。信息产业部门与信息需求者双方进行有偿转让交易的活动场所和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称之为信息市场。 5、技术市场。就是指买卖技术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年名解,2分) ①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6点: 1、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4年简答) 04简答:市场经济的特点(注意不是我国,答共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的财产权都不可侵犯,都应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搭建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要让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让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题号一二三合计 分值205030100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 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 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 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 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 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 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 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 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 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

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 通过对现实的批判 , 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 基本特征的构想:一 , 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 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 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 行有计划的管理;四, 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 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 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 , 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 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 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 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 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 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 要包括 : 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 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 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以上是传媒研考为考生整理的考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媒研考小编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复习 【学法指导】根据知识线索,全面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梳理】 经济: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政策日益不满,频 发暴动。 1.确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施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实行________的公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管理经济。 3.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 (1)积极影响: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的___________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造成农业、___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___________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③剥夺___________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___的积极性。 【自主复习检测】 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2.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4.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 1 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9.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

2016年3月25日国发〔2016〕21号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6〕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3月25日(本文有删减) 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

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现就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课标要求: 考试要求: 考点梳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 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 (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 历史性的跨越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①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0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doc

20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近日下发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下面是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近日下发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现就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推动面上制度创新。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案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习人:吴起民指导老师:薛凤伟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掌握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识记并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了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识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能力目标:让学生辩证的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正确的态度,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能够理解和认同,并以此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哪些厉害的本事? 生:有筋斗云、火眼金睛还有七十二般变化,还有金箍棒 师:对对,关于这个七十二般变化我是最喜欢的,可以变化出很多不同的东西,让别人认不出你是谁,可是有句话说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孙悟空变成什么样的形式,他还是孙悟空,是不是呀? 生: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厉害的法术,可是我们需要练就火眼金睛的本事,懂得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内容。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95页,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考一下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关系:内容与形式 2、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呢?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性。我们再来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从这二者的定义表述,我们可以判断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体现和服从于经济制度,只有经济体制适用于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师:非常准确,这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适当的形式能够促进内容的发展,因此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转变为适应经济制度发展的形式。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96页的内容,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 【引导过渡】 板书: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 1、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过程 师:同学们,在建国初期我们采用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体制对于恢复生产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有积极贡献的,但他自身也有一些弊端,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小字部分的内容。 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痛得过多过死,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三、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关键点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新四化和关系。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国家有一个新的四化的提法,这个新的四化的突出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强调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它的一种连接作用,就是城镇化前段时间各学者研究社会舆论上都在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有空间,我们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民意上的城镇化,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是刚刚突破50%,按照户籍只有35%左右,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以后还要70、80,这个空间很大,但工业化从份额上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它有一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部分有一段不是很长,就是专门讲到四个化,而且这四化的关系。 这个四化也就是四环,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要靠这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要靠这四个方面来继续推进,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强调一个城镇化,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有一种说法,学者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讲未来增长靠城镇化,过去工业化是创造供给,所以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我们的资金供给,我们的投资的增加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增加某一种产能这个很快就能做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国际的全球化的力量,我们很快能做到,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搞这么多投资最后卖给谁,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需求问题, 我刚才提到需求问题,需求问题的解决最最核心的是要靠需求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这个发展,所以我把城镇化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个亮点,就是这种关系怎么表述呢?我记得10年前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一共讲了八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相应的就提出了下面就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处在一个跟农村发展,农业“三农”问题放在一块的这么一个框架,就是城镇化的作用没有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但工业化我们的基础,是个核心,是最终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更多是要解决需求问题,那就是要加快或者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镇化里面。十六大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业化要加快,要新型,同时把信息化跟工业化,就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