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教学模式

一、模式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规定的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在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引导教师从“教”知识向“教”方法转变,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种新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是由向外生长,而不是由外向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注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兴趣;注重创设情境、发展能力;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能力建构的目的。

4、《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独立设置研究性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推动教学方式的转换。本模式强调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主题活动设计、过程、组织、指导方法、策略的研究,关注选题方法、开展主题活动的方法、指导活动的策略等的研究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把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二、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及操作要点

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成果展示阶段三个阶段,整个主题活动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实践探究----汇报成果----活动评价----活动拓展。

针对主题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四大领域的容特点,相互整合分别设计了起始课教学模式,方案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成果展示课教学模式、手工制作指导课教学模式。

(一)起始课教学模式:

起始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话题’的讨论与交流,提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话题逐步过渡到活动主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对自己要研究的活动容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便于学生确定自己的活动子课题及制定活动计划。具体操作如下:

情境引入---了解旧知---提出问题---整理归纳---提炼主题---选题分组。

情境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如以音像、图片、谜语、故事、游戏、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实物模型、学生生活见闻、科学小实验等创设具体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出要研究容的大致围即“话题”,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

设计情境引入的要求:

(1)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容能够对应起来。

(2)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或能呈现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

(3)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4)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了解旧知:了解学生关于“话题”的容了解、掌握程度,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方法,启发学生对“话题”容的思考。

提出问题:通过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理解、分析,围绕话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存在困惑和疑问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师要了解该话题所涉及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把“话题”分类,即不同容的知识点可以包括哪些问题。(2)针对不懂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如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情境回忆法等。

(3)要适当控制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与方向。质量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可研究性,即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方向是指学生必须在话题容涉及的围提出问题,不能跑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词不达意,没有真正把学生想说的问题表达清楚,教师要适当的引导、调控,要善于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分析出学生的表达意图,然后引导学生把真正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强调避免重复问题的提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当堂回答,匪夷所思,词不达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指向可能是什么。

整理归纳: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类。归纳整理问题的方法:

(1)把简单浅显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的问题舍去

(2)把相类似的、相包含的容归为一类

(3)把有研究价值,但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经济条件下无法开展研究的问题进行归档记录,有研究条件时在研究。

(4)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概括、提炼,标明所属即子课题。

提炼主题:把学生感兴趣、有研究条件,切入口小的一类或几类问题提炼升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选题分组: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划分为一个活动小组,由于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只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二)方案设计指导课:

方案制定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主题活动时间、地点较为分散,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活动计划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动根本,缺少了它,活动就极易陷入随意性,活动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完整的方案有基本的认识,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理解各部分的基本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逐步完善方案的各个环节,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步骤,使学生的活动过程更科学。

制定主题活动方案主要包括:1、研究哪个子课题?2、选择哪种研究方法?3、研究时间怎样安排?4、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5、研究成果采用哪种汇报形式?6、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具体操作模式:

激趣导入---方案预设---合作探究---矫正指引---问题反思---总

结提升

激趣导入: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等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方案预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表。

合作探究:各组学生通过汇报、实物投影等形式,分别交流展示本组研究制定的方法操作方案,让大家共享活动成果的同时,针对活动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组织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辩论等,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矫正指引:对学生普遍存在操作困惑的研究方法或操作细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该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切实掌握该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要领,形成正确、全面的方法操作模型。

问题反思:学生根据大家的建议和教师的引导,反思自己制定的活动方案问题出在哪里?是方法选择不适当,还是操作不够规,还是忽视了某些细节,或是时间安排不合理、人物选择不符合实际、方法操作的不清晰等等,根据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本组的活动方案。

总结提升:师生对全课进行总结。

(三)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是教师根据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制作收集的大量子课题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或把制作的模型、手工艺品等进一步完善,组织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汇报的课型。成果展示课通常是主题活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课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展示与汇报自己的成果,包括是成型的小调查、小论文、幻灯片,实物模型、手工艺品,也可以是过程中产生的体会、经验与疑惑。二是对下一研究主题的拓展,可以在学生交流的时机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具体操作模式:

教师导入---活动准---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教师导入:一般采用谈话导入。

活动准备:各小组拿出所有的相关资料,整理、讨论汇报形式与分工。

小组介绍:各小组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调查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利用大屏幕或直接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幻灯、音像作品、图片、手工作品等

互动评价:1、学生自我反思:学生们在成果展示完成之后,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具体表现,对自我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评价。2、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同一研究小组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也可以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

总结延伸:教师对整个主题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引导学生回忆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开展一个活动需要些什么条件、必须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对活动中新生成的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作为新的活动主题开展个人兴趣研究。

(四)手工制作课:

教学流程:

观赏激趣---原型解剖---要点分析(示讲解)---设计图样---动手制作---评价展示(原理分析)---拓展应用

观赏激趣: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投影或录像等,让学生欣赏本节课要制作的物品或物品群,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原型解剖:

学生通过观察、分解手工作品,了解作品的组成结构、选用的材料、制作技术、衔接方法等。

要点分析(示讲解):

教师示讲解制作要点,学生模仿。师生共同分析制作技术、技巧的操作要点,了解、掌握作品的细节操作技巧及主要注意事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分析、点拨)。

设计图样:

学生个性化的整体局部模型设计、材料选择、衔接技术。

动手制作:

学生按照自己的图样设计动手制作作品,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集体、个别指导。指导的策略是指导的容主要针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焦点问题、指导的时机选择为学生交流后无所得时进行指导、指导的深度要点到为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评价展示(原理分析):

学生作品展示、评价、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错,修正自己的制作技术技巧。评价的主要容有材料的优化、制作技术的体现、作品各部分的组合与设计、制作目标(工作原理)能否实现、个性化部分的展示、新知识的获得、新问题的产生等。

拓展应用:

作品或制作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新问题、新主题的在研究与制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