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

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六月

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

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但当她用有这份爱情时,她的不幸也到来了。他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他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终于有一天高老太爷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把鸣凤送给孔教会的重要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妾,这对于一个仅仅17岁有着纯洁少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痛苦地挣扎着。首先,她想通过太太来救她,于是她苦苦哀求太太帮她取消这门婚事,并表示愿意再高家做一辈子奴仆,真心诚意地服侍太太和少爷,可惜太太救不了她。然后,她想到了那个一直被她当做救星来崇拜的觉慧,希望他把自己救出苦海,然而觉慧在忙着他的事,连话都没更她说上几句。直到最后一夜,她还抱着一丝希望去找他,“看他到底意思怎样”。当他从觉慧的房里出来时,她完全陷入绝望的境地,“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于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她勇敢地选择了最后一条出路,结束了自己珍爱的年轻的生命,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鸣凤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选择跳湖自杀了,这既是被逼,也是一种反抗,想吃人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表示了抗议。这是鸣凤对这个黑暗王国沉痛的抗议和控诉,这是一个努力在死气沉沉的活棺材里所发出的绝望和不平的呐喊!它像一道电光划亮了夜空,照彻到人们的心里,诗人们不得不同情于鸣凤的那种莫大的悲哀。鸣凤的悲剧不仅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其中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鸣凤本身就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对现实只是顺从,没有反抗意识,即使是在高老太爷要把她当做礼物

送给冯乐山有那么一点的反抗意识,在看到爱人觉慧时,看到身份的不同时,她还是选择了放弃反抗,她自身的懦弱与奴性,也是她悲剧的一个原因。

二、屈服于旧礼教的可怜女性。

李瑞珏和钱梅芬出生在贵族家庭中,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她们很有才华,而且还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处处与人为善。爱情本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婚姻则是幸福的归宿。然而,瑞珏和梅芬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幸福,反而因为爱情和婚姻丧失了生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外,也包括她们自己的主观原因。李瑞珏能书绘画、天性善良、温柔敦厚,作为高家的长孙长媳,她与人和睦相处,极宽容别人,以上至老爷,下至仆役、婢女,都说她是一个好人,在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她的丈夫对家很有责任心,所以她有过一段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瑞珏是个深受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熏陶的贤妻良母型妇女,从父亲家到丈夫家,她始终将自己拴在男性身上。她的生活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而是以丈夫和家庭为最大的依靠,她爱觉新胜过爱自己。瑞绝对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关心,她没有受到过“五四”思潮的影响,她始终生活在就环境中,而且始终不敢对旧社会表示反抗,永远屈服在旧礼教旧制度面前,听凭他们的凌虐。当陈姨太等人提出“血光之灾”要她搬出城外时,她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对着自己深爱的丈夫,她就装作没事一样,尽管她心里非常不愿意,非常难受。她也没把家人硬加给她的灾难当作是自己的命不好,结果至难产而死的悲剧结局,而且死也未能与近在咫尺的丈夫见上一面。瑞珏的悲剧在于她心甘情愿地为了那些可笑的封建道德和陈腐观念忍受着种种痛苦,毫不反抗的任人摧残以致;落得个悲惨结局,而且死也不明白正是她恪守并维护的礼教苦了她,是整个制度和迷信丧送了他的一切,使它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在这过程中,如果瑞珏反抗,不离开高家或者不离开那么远,只是在城内,她的悲剧应该也不会发生,她还是幸福的。她的懦弱和那个社会的制度是她的生命走向了悲剧。

钱梅芬自由与觉新青梅竹马,是一对众人都看好的恋人,可是包办婚姻差散了这对好姻缘。觉新娶了别人,而她被嫁到外地去,然而不到一年便成了寡妇,回到娘家。自始至终,梅芬都是强力地忍受着,任凭长辈的安排,把苦独自吞到自己的肚子里。对于自己孤寂、凄凉的居孀生活,她并不怪任何人,相反的,她还处处为别人着想。觉新是她的伤心之源,但她对他绝对没有丝毫的责怪之意,她说“我不怨你,还要他好好保重身体”,还说她也很喜欢瑞珏梅芬与瑞珏可以做的相互理解,成为好姐妹。可见,梅芬也是个与人为善的典型。然而瑞珏梅芬等人的善良、宽容、忍让,以及与人为善的做法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安静和幸福,相反却纵容了那些“伪君子”“侩子手”的长辈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迫害她们,以致把他们推上了绝路。梅芬与觉新是一对恋人,就因他们的父母在牌桌上的“不和”给活生生地拆散了。这看起来很滑稽,父母之间一点小小的矛盾居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拆散一对相爱的恋人,换做今天的人们来说,那根本算不得什么阻力,即使有再大的阻力,哪怕两家是仇敌,只要那对恋人坚持不变,他们最终还是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且有可能让两家冰释前嫌,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确确实实的,梅芬和觉新就是在这么小的阻力下给硬生生的给分开了。固然,这与觉新的懦弱有关,但梅芬也与责任。梅芬是一个受到过“五四”思潮感染的女性,她曾向人说她读《新青年》等刊物时的心情,说是“从中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面的一切跟我们的环境完全不同”,她说她“羡慕这一切,可是我们又明白我自己做不到,所以读了这些书,犹如一个乞丐站在富家花园墙外,听见里面的欢声笑语,或是走在饭馆门口,闻着里面的肉香、饭香,心里不知道如何难受!”话里充满了那么热烈的向往之情,可见,新思潮也触动了她的心,可悲的是她获的仅是新生活的幻影,未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性格力量。面对自己和觉新的纯洁爱情将被封建长辈无情地拆散。她没有勇敢的反抗,主动争取幸福,却将其埋藏心底,等待着双方家长的恩赐。当爱情的希望转化为泡影时他以极大的

痛苦接受了长辈硬加给她的无爱婚姻,而不久有居孀了。对于这一切的不幸,她都把它们视为自己命运的不好,她曾说“如果真有所谓‘薄命女儿’的话,我便是一个”当她知道自己和觉新没有希望时,她就说“这都是我命中注定了的。”看到梅芬凄凉的一生,人们大都会产生一种怜悯和感慨之情,感慨封建礼教对她的爱情和幸福的摧残,岂不知她是死在自己的软弱与顺从之中。在梅芬的意识里,有不可违的母命,有不可放抗的礼教,有至死不从的丈夫,念念不忘的爱人,唯独没有的是她自己应该争取的幸福。传统理念的毒害是她甘愿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知自叹命薄,用强烈的宿命观来承受生活给予她的一切不公平。追求“婚姻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她是遥远而不实现的梦,不愿争取自我,不懂自身还存在着自我生存价值,更不知女性还应该有女性自我意识。最终,她尝到了服从命运的苦果,不可避免的结束了没有自我的短暂人生。

三、觉醒中的青年女性

在家中,做这一方面给我们塑造了梅、瑞珏、鸣凤等众多美丽、善良而结局悲惨的女性形象,给我们带来了沉重心情,另一方面,他又给我们塑造了许倩如和琴等一些正面形象,让能够我们看到了希望和生机。其中的许倩如虽然只是一个影子,他的脸并没有完全露出来,但我们仍能隐约感觉到,她是一个处于新时期的有着进步思、勇敢力量的女性。相对于许倩如而言,琴则是一个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形象,她一个正在觉醒过程中的青年知识女性。

琴与他们的性格不同,可以算作《家》中一个希望。但琴并非就是一位彻底反封建的勇士,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千金大小姐的琴本身就是矛盾的。她一方面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写文章鼓动青年人反抗,鼓动女青年剪发;另一方面自己又受传统观念的熏染和礼教的约束,没有许倩如等人的勇气,连一举手就能做到的剪发,她也不敢亲自实践她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没有许倩如那种彻底反封建的勇气,而且在她身上还有许多大小姐性格特点,对穷苦人也非常的冷漠。如在观看耍龙灯的情节中,作者通过觉慧强烈的同情心,和琴无动于衷的表情的尖锐的对比,刻画了琴的思想觉悟还仅仅停留在“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的“一个千金小姐”的水平上。在她看来,现存的封建秩序是天经地义的,“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不好吗?”她不仅不认为这场以娱乐为名的恶作剧是人吃人的社会制度的具体反映,而且还认为这场悲剧里富人和穷人都“自己所要的东西”,是一种“好”事情。通过这一细节,深刻的表现了琴这一叛逆女性在思想深处对穷苦大众毫不关心的根本弱点。其次,她为了不使母亲受到亲属的责难,为了不是母亲伤心,承认自己是一个没有勇气的女子,还说“为了她她宁可牺牲自己前途。”这也逼真地描绘出她全部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当时的觉悟程度。她的软弱是她阶级自私心里的反映。她自己说的很清楚:“在我看来,与其为那些我甚至不会见面的将来的姐妹们牺牲,还不如为那个爱我而有为我所爱的母亲牺牲更踏实一点。”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样看来,琴跟瑞珏她们差不多,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其实不然,我们前面已提过,她是一位正在觉醒中的女性,这说明她身上还没觉醒的因素依然存在。从这个人物的整体来看。她的积极因素还是多于消极因素的,作者对她的描写充满着人情的赞赏。琴是《家》里的一颗闪光的明珠。有句古诗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句话说,要想见庐山的真面目,就得从庐山中走出来。琴就做到了这一点,她从当时的环境中跳出来,认清了自己。她读新书、进学堂,跟觉民、觉慧一样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女权意识慢慢觉醒,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人,她说:“我的事情应该由我决定,因为我跟你们一样,我也是人。”生活中的一件一件的事情也不断的教训着她,让她的眼睛慢慢睁开。战争和提婚这两件事给了她不小的打击,在那次的战争中,她也恐惧了、害怕了,同时,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脆弱,感觉自己没有一点反抗的力量。而促使琴以不同于小说中其他闺中女性的不同,除了环境因素外还有其性格上的因素。她生活的环境比较宽松,家里只有她和两个人过活她得以在省立女

中读书。但是,虽有母亲庇佑,亲戚们的闲言碎语也时时冷箭一般射过来,使得她的母亲不敢过多的依从女儿的要求。当琴提出要进男女同学的学堂读书时,她的母亲也因为惧怕亲戚们的闲话而拒绝了她。小环境的宽松,大环境的禁锢,并没有使琴消沉、颓废。对她母亲说:“世界是一天一天的变新的。男女都是一样的人。”表达了琴思想上的觉悟。琴在觉民、觉慧兄弟的谈话中明确表示:“我的事情应该由我决定,因为我跟你们一样,我也是人,她把自己摆在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上,去追求人格和独立,实现做“人”的价值。诚然,封建礼教的威压无处不在,这使琴感到“她的前途有很多障碍”,她的处境非常难,她的地位非常孤立,但“她决心不顾一切地向着新的路走去”。琴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她不但走出了家庭,而且支持觉民取得了抗婚的胜利。终于与觉民结成眷属。琴的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

四、自身性格造成其不同命运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知书达理,为什么有的人迈出牢狱的门槛,争取去做一个独立的新的人;而有的人成为美丽的流星,过早的陨落了?我想,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他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有他们自身性格也是造成其不同命的重要因素。

梅芬和瑞珏都属于同一性格类型的人,她们美丽、善良、宽容、信命、任命忍让、处处顺从在婚姻上,恪守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义而不敢逾越一步,他们情愿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也不会积极的改变自己的人生际遇,争取爱情的自由和权力,她们潜意识中的奴性与自卑心理,使她们产生了出于本能而依附男性的心理,她们由此丧失了人格的独立,缺乏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失去了反抗和自卫能力,这是她们性格的缺陷。梅芬和瑞珏性格上的共同点在于听凭恶势力对自己的摧残,她们没发出一声微弱的呼喊和愤怒的控诉!她们既可怜又可悲的做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然而家中还有几个青年,她们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畏的向前迈进。其中,有着坚强性格的琴便是女性中的强者。琴是深受“五四”思想启蒙的人觉醒的封建家庭中的知识女性,她曾对觉慧说:“我的事情应该由我自己决定,因为我跟你们一样,我也是人。”为了争取做“人”的权利她拿起了个性思想的武器,坚决的叛逆了封建束缚,把自己摆在同男子一样的地位上,追求人格的独立,实现“人”的价值;梅芬作为同样受到“五四”思潮感染的女性,却未能将思潮转化为自己的性格力量,她向往新生活、新世界,但却没有勇气反抗,主动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将其埋藏在心底,等待着双方家长的恩赐。与琴争取地位平等和人格独立思想相比,梅芬则产生出本能依附男性的心理的心理,她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相较而言。琴在思想上比她要进步得多,琴的出现昭示了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卫道士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的流去。所以琴最终能冲破封建家庭的罗网,摆脱悲剧命运,完成自我救赎,琴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她不但走出了家庭,而且支持觉民取得抗婚的胜利,终于与觉民终成眷属,琴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双方家长的恩赐。梅芬的悲剧与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结语

巴金的小说,充满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如在《家》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总体上看,大体有以上几个女性类型。这些鲜明女子形象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艺术殿堂,而且通过她们把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尊严、人格、生命的璀璨揭露的更深刻。

左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学号:2012040010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杨润瑾 年级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系班汉语言文学一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年11月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杨润瑾 摘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形象,左传中的女性也很有其特色,《左传》中,作者所描写的贵族女性形象也不少,有一些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佼佼者,而另有一些则是属于骄纵淫乱的,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左丘明当时对妇女的态度,还可以从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蕴。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化意蕴 一.《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 《左传》中描写的妇女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贵族,当她们以自身独有的地位与身份介入政治生活时,便以其各自的性格品质,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精神面貌。[1] 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济师”(增援军队)。武王拒绝了,回宫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 邓曼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莫敖之因前役之胜而骄矜;由斗伯比“济师”二字而知其本意非为增兵,而是请楚王安政固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对朝廷大臣的了解,更深一层明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其识人之明。同时,解释斗伯比之言,也正是阐述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政为军本,政治稳定是军事胜利的根本之所在。并且还对如何固本安民做了具体表述:以诚信安抚百姓;以恩威并施驾驭群臣。经历代君王治世之实践,无不证明邓曼见解的正确与高明。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之于邓曼。 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3] 她从物满而亏、物盈而荡的自然之理,推断出楚武王福禄已尽,并预言此次出征,如果仅仅是武王卒于军中,而军队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就是万幸了。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言:武王死在途中,幸令尹斗祁与莫敖屈重机警,秘不发丧,以楚王的名义入随并与之订盟,功成而返,直到军队渡过了汉水才公布丧事。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文/ 李君兰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

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二、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的确数量不少,从本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女神,她们清心寡欲、爱好和平、在唐僧取经路上给了很多帮助,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一类是世俗女性,她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否则,就要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和封建礼教的枷锁。还有一类是女妖,她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其膨胀,她们热烈的追求唐僧,给唐僧的取经之路造成了很多阻碍,她们最终自食恶果。在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重格理论相稳合。 (一)具有超我人格女神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清心寡欲,她们总是救唐僧师徒于危难之际,对于唐僧师徒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也正应为如此,作为女神的女性,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作者将这些女性塑造的完美高大,代表了作者心目中超我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被当时社会认可,被人们推崇。是当时社会世俗女性学习的楷模。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女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我们对其印象也不深刻,着墨较多的女性是观音、嫦娥等几位女性,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彭维勇 摘要: 从众多研究《围城》中女性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形象进分析,其结果多是对女性的批评和贬低,极少从女性的视角来洞察女性。在吸收、融合、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来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当然,虽然本文是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但不是强调要与男性对抗或与男性搞分裂主义,只是想要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权、话语权。本文通过对这篇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启示读者去读经典作品时应该将那种男权思想避开,尤其提醒女读者应该要客观理性的去读经典作品,以期避免中男权思想的毒。 关键词:男性偏见、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形象 前言 《围城》是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于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它曾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它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悲剧,包含着对恋爱婚姻的讽刺和评论——婚姻如同一座被围困着的“城堡”,里面未必就是幸福。许多研究者和作者一样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围绕在方鸿渐周边的女性,在鄙视方鸿渐懦弱的同时也鄙视和同情那些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的女性们。同为女性,从女性读者的视角,我似乎看到也听到了她们无辜的呐喊声。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她们,注定已不再是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女性,她们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成长于中国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氛围下的,她们又不得不内化了关于婚姻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和方鸿渐有莫大关系的那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被塑造得各有特点。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眼光,根据这四位女性的成长及生活背景剖析她们的情感世界及形成的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妇女形象分析

XX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考籍号 专业年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学院院长 2014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3) 第三章赵五娘人物形象分析 (3) 第四章窦娥与赵五娘人物形象异同点: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摘要 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更是整个文章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基石。而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尤为重要,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突出社会时代的特征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的,一个形神兼备,鲜明生动的人物,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情境,其作品的思想意义也更能被众人所理解,在戏曲教学中,曾经存在着“说主题”“说性格”的分析方式,而这种方式却不被太多的人接受,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时候非常重要方法。 本论文以戏曲中经典之作《窦娥冤》《琵琶记》中所刻画的人物窦娥和赵五娘为例,通过两个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遭遇找出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一次总结出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其意义就在于更好的把握戏曲文学中的精髓,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戏曲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文学世界,领略不同的文学情怀。 关键字:古代戏曲伦理型妇女形象分析

第一章绪论 古代戏曲中有很多出色的篇章,篇章中描绘的伦理型妇女形象也是相当典型的。有典型贵族小姐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反抗形象,有下层妇女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形象,有专制、虚伪、附炎趋势,维护封建专制传统的封建家长形象,有中国传统妇女孝顺婆婆,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形象。而这些典型的妇女形象都是深受封建伦理纲常压迫下催生出来的,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伦理道德如何在使人沦为等级制度牺牲品的时候,还要维护这一不平的的制度。在这些伦理性妇女形象当中,以<窦娥冤>窦娥、<琵琶记>赵五娘最为突出。 本论文主要框架是围绕着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作为分析的中心论点。通过对两个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特色的窦娥和赵五娘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全面客观的分析两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不同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形象,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管中窥豹,从突出的两个人物总结出古代文学中伦理型妇女的形象,其意义是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戏曲文学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操陶冶。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人文学院11级汉语班姜孟克 2011071084 摘要:“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就像张爱玲作品中的那些女人,在笑吟吟的光鲜外表下,内里却是苦涩的挣扎。她以其对女性形象独特的理解突破了新感觉派专注于现代都市的声色感觉描写和性心理发掘的局限,在衰落的封建文化背景下,将笔触伸入到市民现实生存与精神困境的深处,透过对都市市民阶层的日常琐事、饮食男女的服饰描写,揭示了为文明所遮蔽的“洋场社会”的真实面目,暴露出都市女性的灰暗与软弱,基调阴郁而苍凉,颇有深度。 关键词:女性爱情婚姻苍凉

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①而她自己却懂的是女人,讲的是女人,她笔下的女人永远是真实又虚幻、残缺又迷人的,正如周芬玲所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多具有…花旦?的原型,美丽、俏皮、浑身都是戏。”②这类女性形象在《传奇》中表现得尤为典型。下文中,我选取了1947年《传奇(增订本)》收录的中短篇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并结合《流言》散文集中个别文章进行分析,希望能获得一些对张爱玲爱情、婚姻、以及女性的了解,寻找她的作品为何长盛不衰的原因。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为几位张爱玲笔下著名的女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袁芝寿、《心经》中的许太太、《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等》中的奚太太和童太太。为了条理、逻辑性,我想采取分类的方式对以上人物进行分析。我设定的第一种分类标准是这些女性陷入悲剧或者半悲剧命运的原因。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她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物欲、第二类是因为情欲、第三类则是无辜受牵连。第一类为了物欲,非常明显是葛薇龙和曹七巧。葛薇龙,只身处于异乡、禁不住姑母奢靡生活的诱惑、屈服于她明知道是“鬼气森森”③的世界,用自己的身体来为丈夫赚取玩资,直到看到集市上的妓女,联想到自己与她们其实并无什么区别,才瞬间感受到自己已然被抛弃的实质。她的纯真与坚持在灼灼燃烧的杜鹃丛中燃尽,只有放纵物欲以填①张爱玲《有女同车》,《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87页②周芬玲:《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5第220页③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9月第214页

女性形象分析上

女性形象分析上[内容提要]被称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是一部以方鸿渐的恋爱婚姻经历为“主旋律”的“流浪汉体小说”,作品中除了犀利的讽刺、机敏的幽默、奇特的夸张、妙语连珠的比喻和洞烛入微的议论引人注目外,还塑造了一群都市的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尽管“城”中女性众多,但性情各异、品性不一。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位女性形象作一番分析,挖掘出隐伏其后的文化底蕴,试图对女性的发展及人性的弱点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围城》女性文化人性弱点 一、围城中的女人 睿智的钱钟书先生在其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中塑造了一群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然而她们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自己不同于人的性情和个性,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围城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的一面。 首先粉墨登场的是“袅袅婷婷”的戴着太阳镜的苏文纨小姐和“局部的真理”鲍小姐。和才女苏文纨的温柔含蓄不同的是,鲍小姐是位“性”的解放者。“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①①性感而暴露的她对年已二十七虽已订婚却没经过恋爱的训练的方鸿渐来说,无疑是个难以抵挡的诱惑,而为了消除旅途中的寂寞无聊,虽已订婚并靠未婚夫出资留洋的她便开始了她的“勾引计划”。她先是在邮轮的甲板上和方鸿渐借烟接吻。当方鸿渐在船身晃得厉害时,她便装作站不稳,方鸿渐便勾住了她的腰,他嘴馋似得吻她,她的嘴唇就暗示着,身体依顺着。后来她愈发大胆,终于有一次好像不经意地对方鸿渐说:“咱们俩今晚都是一个人睡”。②这一句话后,她的“勾引计划”就宣布成功了!在此之前,她还无耻得对方鸿渐说“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③尽管她的未婚夫李医生是个半秃顶,戴大眼镜子的黑胖子,和方鸿渐没有丝毫的相像之处。方鸿渐听了,又是害羞又是得 ①钱钟书:《围城》,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钱钟书:《围城》,第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钱钟书:《围城》,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 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 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栩如生。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婴宁》中的婴宁爱笑,她让冷漠的封建社会多了点人情味儿,多了些许暖色。她俨然一个未涉世的婴儿,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笑容。家里仆人偶有犯错,只要她在场一笑,马上令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婴宁爱花如命,即使婚后也不改本性,一旦遇到珍奇花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水浒传》不仅塑造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女性形象。这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水浒传》所刻画的女性主要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女英雄,如扈3娘、孙2娘和顾大嫂;一类是淫妇,如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还有一类边缘类弱小女子,如林冲娘子金巧莲等。在他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女性在男性世界中生活的痛苦,也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作者对女性真挚的同情。 【关键词】女性形象影响根源 引言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学家们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才智美貌兼具,但是却受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缺乏独立的人格,总是依附于男性,由男性支配,。同时也饱含作者对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独特感情。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水浒传》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广大农民在贪官逼迫下,无以为生,纷纷占山为王,结盟起义的历史史实,记述了起义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水浒传》一共塑造了七百多个人物形象,女性有七十多位,占了十分之一。她们一般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社会混乱,朝廷腐败,充满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每个人都存在着生命危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百姓惶恐不安,很多女子为了生存,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人格尊严。有的出卖自己的肉体,有的委曲求全,有的奋起反抗加入,造反的行列,成为女中豪杰。作者施耐庵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系列人物形象,为读者描绘一幅历史的画卷,让我们去品味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 一女性形象分析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可以大致地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称赞和歌颂的英雄式女性形象。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 第二类痛恨和蔑视的丑恶式女性形象。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 第三类同情和悲怜的弱者式女性形象。林娘子金翠莲玉莲等 1 正面的英雄式女性形象 (一)正面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1、孙二娘 (1)人物简介:水浒重要人物之一,人称梁山妖艳第一,在水浒传中他是张青的妻子,黑店老板娘,绰号母夜叉。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酒店卖人肉。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遭孙二娘的毒手。武松假装喝醉酒捉住了孙二娘,张青求饶,武松遂与张青、

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在广告学的课程上,通过老师给我们放了很多广告中都有女性形象,正是通过这种女性形象使得这些广告丰富多彩。同时运用女性形象可以诠释企业理念、产品特征,在广告主与消费者传受信息的沟通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也形成了女性独具特色的形象表现。然而,我发现在有些广告中对女性形象是存在误区认识的,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因此在这次结课论文上,我想分析一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特点、形象模式和女性形象的定位误区,从而使得我们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科学和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形象表现特点形象模式定位误区 与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相比,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显得单调贫乏。女性蕴含繁密的审美在广告中模式化,女性灵动飞扬的人格特点简单化为其体态、表情、服饰的婉转多变。通过这种广告中的女性化形象,旨在激发人们对物质产品充沛的热情,唤起人们对于商品爱情般的执著与理想。因此,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特点,从而使得我们更好的认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1.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特点 我的个人理解创意是广告中的精髓。对于创意的理解,一个比较简捷明了的解释是创意等于创异,独具特色是每个广告创意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无论创意者如何自我期许又如何认为与众不同,在广告女性形象的表现上,还是出现了许多相似的类型化的特点,具体如下分析。 1.1 年轻漂亮成为女性形象的第一要素 年轻漂亮体现了激情与活力,也成为众多产品希望给予女性消费者信心与支持的有效选择。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名人明星,还是市井百姓,大都玉颜丽质,倾国倾城。即便她们要展示困扰的现实尴尬,最终肯定会有云开日出的靓丽动人。 根据在我查阅的一份关于《从广告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女人》的调查报告资料显示: 在调查者所进行的517个女性角色调查中,87%是年轻漂亮女性,7.8%是少年儿童,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引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 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张恨水笔下的女子,不论身份背景,不论社会地位,不论性格特征大都是青春的,美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我称这些美丽的女子为张恨水笔下的“红颜”。 (一)“不新不旧”的雅致女子冷清秋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就是一个集古典淑雅和现代清新于一身的美丽女性。“不新不旧的女性”这是文中金燕西追求冷清秋时对她的一段评价。冷清秋无疑是小说中美丽的女性之一。首先,她的名字就颇具古典诗词美,冷清秋是取自柳永的《雨霖铃》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是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呢?我个人偏向后者,清秋婚后并不幸福,她的人和幸福都被锁在了金家的深宅大院里,或者说是锁在了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的牢笼里。无论是取自那种解释,冷清秋在名字上就被预示了其悲剧的命运。其次,我们再来看她的外貌。人如其名,冷清秋的出场和她的名字一样典雅清致。“只见那女子挽

女性形象分析

《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女性形象探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女性就被社会所忽视,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生活中也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摧残。本文通过对30年代小说《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三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探析,展现当时社会不同女性的生产状态,通过女性形象价值的探析,有助于加深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了解,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悲剧人生的启示,唤起当代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关键词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女性形象 《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同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家族小说,都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且写作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反应的社会现实和塑造的人物也有很多共同性,具有合并研究的价值。巴金的《家》以2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创作完成于1938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在在家庭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发表于1926年。作品描写一个普通人家的姑娘冷清秋和内阁总理的儿子金燕西的恋爱及婚变的故事,写出了金、白两大豪门家庭内部矛盾的激烈冲突,和北洋军阀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金”和“粉”的奢华后面,名门世家终将走向衰落。 本文通过对《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三部小说女性形象的探析,展现出当时社会不同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从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两方面对女性形象价值进行探析,有助于加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了解,希望通过对她们的悲剧人生的启示,唤起当代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一、《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中的女性形象 在《家》、《京华烟云》、《金粉世家》这三部小说中,塑造了性格、人生道路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家》中主要描写了瑞珏、梅、琴、鸣凤、陈姨太等5位女性形象。《京

从女性形象分析

从女性形象分析“三言”的市民意识 学号:044172516 姓名:陆文科班级:0404中文 什么是市民意识?在印象里一直是个笼统、抽象的概念,简单地认为市民意识就是表现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都不知详什么是市民的定义,就无法下笔了。所以,查阅了很多资料,尤其《中国市民文学史》,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中国市民社会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随即产生了为市民阶层所喜爱的和表达市民思想意识的通俗文学。例如通俗歌词、话本、诸宫调、杂曲和戏文等。它们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流行于特殊的人群中,决定了通俗文学具有显明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决定了通俗文学属于文学消遣的性质。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就是这样的一部烙上都市的、通俗易懂的时代烙印。 作者冯梦龙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却时常出入烟花风流场所的这么一个人物。矛盾的创作主体决定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是反映的精神、文化都会存在不自然和矛盾冲突。“三言”多数是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善恶伦理观念的作品。但是在时代新思潮的影响下,还是出现了不少与旧式小说不同新的内容,比如歌颂进取冒险精神,歌颂人的聪明才智和对荣华富贵的渴望,抵触社会原有的共同的价值和共同意向,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反封建的市民意识。“三言”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批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冯梦龙对女性的形态、语言、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塑造许多类型的女性形象。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贞洁型、痴情型、才女型、壮志型、放荡型妓女等类别,既有善良、纯朴,多才多艺的正面形象,也有叛逆、大胆追求爱情、表现欲望的反面形象。侧重表现了女性婚恋的自主和平等,而且赞颂了女性为追求人格的尊严和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批判了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也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不合理的婚理制度,抨击了封建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迫切的呼唤着两性关系平等的反封建市民意识。 “三言”中许多市民女性在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卖郎独占花魁》的妓女辛瑶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孙寡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的周胜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王三巧,《金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 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六月

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 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但当她用有这份爱情时,她的不幸也到来了。他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他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终于有一天高老太爷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把鸣凤送给孔教会的重要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妾,这对于一个仅仅17岁有着纯洁少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痛苦地挣扎着。首先,她想通过太太来救她,于是她苦苦哀求太太帮她取消这门婚事,并表示愿意再高家做一辈子奴仆,真心诚意地服侍太太和少爷,可惜太太救不了她。然后,她想到了那个一直被她当做救星来崇拜的觉慧,希望他把自己救出苦海,然而觉慧在忙着他的事,连话都没更她说上几句。直到最后一夜,她还抱着一丝希望去找他,“看他到底意思怎样”。当他从觉慧的房里出来时,她完全陷入绝望的境地,“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于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她勇敢地选择了最后一条出路,结束了自己珍爱的年轻的生命,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鸣凤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选择跳湖自杀了,这既是被逼,也是一种反抗,想吃人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表示了抗议。这是鸣凤对这个黑暗王国沉痛的抗议和控诉,这是一个努力在死气沉沉的活棺材里所发出的绝望和不平的呐喊!它像一道电光划亮了夜空,照彻到人们的心里,诗人们不得不同情于鸣凤的那种莫大的悲哀。鸣凤的悲剧不仅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其中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鸣凤本身就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对现实只是顺从,没有反抗意识,即使是在高老太爷要把她当做礼物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前言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利主体的眼光所过滤,从而体现为刻板、缺乏个性以及被客体化等的特点。这些并不客观的女性形象有悖于现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有利于女性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以往的相关材料、案例,对现代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社会性别理论 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思科特提出了“社会性别”区分于“自然性别”的理论。所谓的“自然性别”是纯粹从生物角度,指男女天生的生理区别;而“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利关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社会性别是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强加给他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比如男刚强、女温柔。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直接”地表现了现实,而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以表现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完全是在一个庞大的社会性别共识的背景下运作着,“她”已经被赋予各种各样社会文化含义和价值观念的复杂的综合体。 (二)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认为:稳定的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方式指导着人的行为,即群体中的人们在相互了解的规范范围内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大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应一种文化规范,从而与受众交流并得到最大

程度的认同,同时大众媒介也是模式化的重要来源,具有建构性别意义或模式的功能。媒介对规范的描述常常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性别认识行为。广告是服从于一个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传播活动,它无法摆脱社会的文化认知来进行传播,只有当它的传播内容与其受众的社会认知达成一定的共识,产生理解的共鸣,广告的影响这才开始。当今时代,男权意识形态仍占主导地位,为迎合男性口味和欣赏习惯及心理需求,女性被明显地置于对象的位置,广告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特征,构成男权价值观下社会期待中的女性形象。 (三)性别刻板印象理论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基于生理性别区别的对男性和女性不同个性特征的一整套看法和要求。这些看法强调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女人该做什么,而不是从具体的男人和女人本身的情况出发。性别刻板印象把男性、女性的角色看作是固定的、有限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7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大众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几下几个主题:1、男性有广泛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活动,女性更容易被表现为家庭角色或仅限于家庭中的活动;2、男性通常是专家和领导者,而女性是从属者;3、男性通常被表现为积极主动、果断和有影响力的,而女性则被动、犹豫、缺少主见,这些刻板印象不利于女性群体的健康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中女性意识理论 女性意识的实质是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人格、独立的存在价值、创造能力以及优势的肯定,是对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女性歧视的否定,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妇女问题、男人问题、社会问题等等。相应地,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广告,广告中存在着大量的角色定型和女性模式化。比如,将女性归为“弱势群体”、男性的附属品等等,扭曲了其独立的个性和各方面的才能。 二、女性形象的类别 在当代中国广告中,社会角色由男女分别承担:所有与事业有关的广告几乎都是由男性来做,反之,所有与消费有关的广告几乎都是由女性来做。广告类别比较显示,女性主要在服装美容类、家庭用品类、食品饮料类的广告中担任主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