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家人的爱(两课时)

家人的爱(两课时)

家人的爱(两课时)
家人的爱(两课时)

课题:10 家人的爱

执教:上海市闵行区鹤北小学陆惠红杨慧慧

一、教学任务与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家人的爱》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编写的,与其他三课《我和我家》、《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虽然四课内容各有侧重,但每一课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和步步推进的。

本课内容由“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3个栏目构成。第一个栏目主要让学生去感受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第二个栏目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家人之间相互的爱也是幸福家庭不可缺少的,第三个栏目是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向父母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课文通过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让学生明白家人的“付出”是爱的行为,但有时家人的“拒绝”也是爱的表现。

本课教材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家人的爱,在理解和体谅家人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为后续课文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干点家务活”作好铺垫。

(二)基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享受家人的爱是理所应当,他们很少能注意到家人为家庭付出的辛劳。他们由于年龄和心智特点,很少能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家人的爱,只要求家人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从没想过如何关心家人,有时甚至会因为父母家人的“拒绝”而认为父母家人不爱自己。多数子女在倍受父母和家人的爱护同时,渐渐变得自私、冷漠,尤其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关爱似乎无动于衷,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给予父母家人爱。

所执教的两个班级中,其中一个班里有一个留守家庭孩子(父母在福州工作),一个离异家庭孩子。这两个孩子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平时都由奶奶接送上下学。另一班级中有三个离异家庭,有一个孩子父母经常不在身边,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

(三)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及其解决思路: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在细节中发现父母长辈的爱。为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活动一”板块,先让学生在“爱的小镜头”照片和礼物分享活动中感受父母家人的爱,再结合教材图片和联系生活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爱,藏在细节中”。在这一板块活动中,我特别关注两个特殊家庭孩子,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去感受家人虽不在身边,但家人的爱一直都在。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爱的体验站”板块,通过贺卡小展览,说说“贺卡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一张用心制作的贺卡,也隐藏着自己对家人的无限爱。通过“爱的加油站”,让孩子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等方式,感受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也体可以体现对家人的爱。对家人的爱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因此,我设计了“爱的传声筒”,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能为家人做到的事写在感恩卡上。

2.学习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长辈。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活动三”板块,先让学生完成“小调查”,请“每天上下学自己背书包的孩子”谈谈想法,再通过绘本《小狐狸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有时家人的“拒绝”也是爱的表现。

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持之以恒地表达对家人的爱。课中,我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通过自评表来检测自己的日常行为,用写一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爱的承诺。在课后实践中,完成“宝贝行动计划”,让学生在行动中关爱家人。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体会家人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爱和辛苦,爱自己的父母长辈,感激和体谅父母。

行为与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养成尊敬父母长辈,自己整理物品,主动分担家务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在细节中发现和感受父母长辈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过程与方法:分享交流,实践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爱家人,尊长辈,感激和体谅父母,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难点:帮助每一个孩子在细节中发现和感受父母长辈的爱。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1.器材:一个布娃娃,情境表演道具,贺卡展示板,感恩卡,亲情树,调查自评表。

2.课件:照片、音频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体会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爱和辛苦,理解和体谅父母长辈。

行为与习惯:有理解和体谅父母长辈的意识,并付之行动。

知识与技能:在细节中发现和感受父母长辈的爱。

过程与方法:在“照片分享”和“扶布娃娃走路”过程中感受父母长辈的爱,在故事聆听中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帮助每一个孩子在细节中发现父母长辈的爱,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长辈。

[教学过程]

活动一:“爱的小镜头”约10分钟

1.了解“家人的爱藏在哪里”。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家人关心你们、爱你们的照片和家人送给你们的有意义的物品。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这些照片和礼物背后的故事吧!

(出示照片或物品,相关学生分享家庭生活故事,教师适机进行引导和小结)

师:看了刚才的照片和礼物,能让我们感受到家人对你们的爱。(板书:家人的爱)其实,在你们成长过程中,家人不仅陪伴你们,给你们买东西,他们还在你们看不见的时候,为你们默默付出。

师:请看《妈妈的早晨》。(播放视频)

师:妈妈不仅为我们准备早饭,(出示P39教材图片,学生交流图意,过程中教师适机引导

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交流,关注班中一留守孩子和一离异家庭孩子,通过引导让他们感受家人对他们的爱,如:一留守孩子的妈妈经常在双休日从福建飞回上海陪伴孩子;离异家庭孩子的妈妈也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等。在交流中,让这两个孩子感受到生活是幸福的。)

2.总结:有些爱是看得见的,有些爱是看不见的,但所有的爱就在我们身边。(板贴:爱,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家人的爱一直都在。

活动二:“爱的放大镜”约8分钟

1.回忆生活,完成表格。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在生活中,你们的家人为你们做过哪些事。这里有一张调查表,请在相应的事情后面打“√”。

(学生完成表格后,指名学生交流)

2.实践体验——“扶布娃娃走路”

师:孩子们,自从我们出生以来,家人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很多事情,比如教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等等。今天我们来试着当一当家长,教我们的“孩子”学走路。

(课件出示“学步”画面)

①请一名学生按照画面里的做法,扶着“布娃娃”走路。

②请这名学生谈了感受之后,全体学生弯腰弓背计时体验三分钟。

3.总结:家长教我们学会走路用了多少个三分钟,多少个日子,我们数也数不清。更何况,他们不仅教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还帮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事,他们的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板贴:爱,在细节中)

活动三:“爱的温度计”约9分钟

1.师:老师想再了解一下,每天上下学,你们的书包是谁背的?

(学生交流实际情况后,请每天上下学家长帮着背书包的孩子说说想法。)

2.师:每天上下学自己背书包的孩子,家长为什么让你自己背书包?他们是不是不爱你?3.师: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家人的爱,可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小狐狸的故事》吧!(课件出示绘本图片,播放音频)

4.学生交流听故事后的感受。

5.总结:一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家人对孩子百依百顺,事事包办代替,那不是爱。有时候,面对家人的拒绝,我们要试着理解和体谅,(板贴:爱,需要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独立,才能更好地成长。

延伸活动:“爱的回报”约8分钟

师: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尽情享受着家人对我们的爱,面对他们给我们的爱,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请看动画《最美味的早餐》。(播放动画)

(学生交流观看感受,教师引导:我们看到动画中的孝孝变了,一开始是姥姥照顾他,他只顾自己玩。后来他学会关心姥姥,照顾姥姥了。你喜欢什么样的孝孝?)

总结:孩子们,我们在一天天长大,长辈们也在慢慢变老。我们要学会关心和体贴他们,就像他们关心和照顾我们那样。(板书:爱,需要回报)让我们好好想想怎么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回报他们,好吗?这,就是留给小朋友们的思考作业,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家人的爱

爱,就在身边爱,在细节中

爱,需要理解

爱,需要回报

第二课时

执教:上海市闵行区鹤北小学杨慧慧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及付出的辛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理解和体谅父母。

2、行为与习惯:养成尊敬与关心父母长辈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4、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与实践体验中,引导孩子从小孝敬父母与长辈。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情境表演道具。

2、贺卡展示板。

3、感恩卡。

4、亲情树。

5、调查自评表。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

播放音乐:《让爱天天住我家》,学生跟着歌曲边跳边唱。

活动一:爱的小喇叭

听故事,明道理。

讲述书本故事1:

播放视频,你们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学生交流。

继续讲述书本故事2:

播放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家人的爱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家人不在身边,也不能阻隔他们对我们的爱。正因为有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才让我们的家更加温暖。

你们的一家人是怎样互相关心的?请你来说说你们家的故事,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家庭成员,贴在亲情树上)

师小结:我们的小朋友都很有心,你们都发现了家人之间的爱的故事。爱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板书:爱就在身边)

活动二:爱的体验站

1、生日小调查。

下发生日调查表,学生填写。

交流:谁能记住自己家人的生日,你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

在家人生日时,你做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2、贺卡小展览。

教师出示班级同学曾经为家人做过的贺卡,说说贺卡后的小故事。(提前准备贺卡展示板)

教师小结:记住家人的生日,记住感恩的节日也是对家人的一种爱,爱就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都能为家人做些什么呢?

活动三:爱的加油站

任务情境1:学习《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

理解涵义:这个世界上,谁最关心孩子?当然是父母,对孩子的安危,父母时刻都是惦记在心的。《弟子规》中的“出必告,反必面”告诉我们心里要时刻装着父母,离开家的时候必须要告诉父母要去哪里,要做些什么,让父母可以放心。回到家,一定要先去见父母,告诉父母平安到家,让父母安心。

你平时有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进校门的时候,你有没有和家人说再见再进校门?

教师自己的例子:老师现在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必须保证一两天就打一个电话,有的时候是每天一个,让父母感觉,我就生活在他们身边,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是我们距离很近,从未分开。老师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师总结:心里时刻装着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也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板书:爱要用行动表达)

2、任务情境2:爸爸妈妈在忙,我有题目不会做,怎么办?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在父母忙时,学会不打扰他们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3、任务情境3:奶奶一个人很孤单,我……

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演一演。

预设:帮奶奶捶捶背,给奶奶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陪奶奶去公园里散步。

教师总结:关心家人,孝敬长辈,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爱的表达方式。

现在我们来评一评自己的行为。

“让家人感受我的爱”日常表现评价单

活动四:爱的传声筒

1、我手写我心。(播放歌曲《感恩的心》作为活动背景)

我们还能用哪些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请你把它写下来。然后将感恩卡贴到亲情树上。

2、聆听爱的诺言。

教师选择代表发言,请2到3个学生读一读感恩卡。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让我们把感恩卡上的文字化作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人的爱吧!自己整理,干点小家务也是爱的表达方式。

3、布置作业:请大家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为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他们为你的表现打分。我们要评出“最佳贴心宝贝”。

(教师分发“贴心宝贝行动计划”卡片)

3、最后让我们用这首歌来感谢家人对我们的爱吧!播放音乐:《让爱天天住我家》,学生跟

着歌曲边跳边唱。

板书:

10 家人的爱爱在我身边爱在行动中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 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 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该 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 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巴班 收稿日期:2012-09-22 作者简介: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CJYJ19)、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J12WH111)的阶段性成果。 881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副院长、教育科学博士。也是苏联当代教育理论界的权威之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与众不同,即他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他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在他的这个系统结构方法论之下,还包括如下一些具体观点:整体观,联系观,矛盾观,综合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系统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教学最优化的定义 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在不同场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或“教学最优化方案”作了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的解释: 1、所谓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所可能最大的效果。 2、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3、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4、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对现有条件来说,对现阶段来说,从其效果和师生的时耗角度看,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通过上述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和教学时耗量,是评定、选择、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教学最优化的标准问题。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在教养、教育、发展上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内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这里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其教养水平可以用五级记分制来作定量评估,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可采用高、中、低三级评定制。 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均遵守卫生学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这种定额在当时苏联统一颁发的《学校章程》中作了具体规定。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аитииович вабаиский,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育 思想 ----04化普朱益周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杰出代表 ---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 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 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 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 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 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 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 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 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 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指“从一定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效果标准指每个学生于某个时间,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水平;时间标准指师生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文件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为使教学过程符合上述标准,他根据辩证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因素进行了新的划分,包括社会(目的、内容),心理(动机、意志等)和控制(计划、调整)方面。他对教学过程的环节亦做了新的划分,制定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方法体系。具体来讲,他提出了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十大教学原则和六项实施办法。巴班斯基认为,应按下列顺序安排课堂教学:提问→讲解→巩固→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概括这些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他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视教学原则为一系统,它所包含成分即每条原则。十大原则在实际运用时,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其六项实施方法是:①综合考虑任务,注意全面发展;②深入了解学生,具体落实任务;③依据教学大纲,分清内容重点;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⑤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⑥确定最优进度,节省师生时间。由此可见,教学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刍议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及其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洪亚丽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巴班斯基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方法,研究、实验“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一课题,撰写了十几部专著,对教学论和教学方法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小学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是依据关于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的方法论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最优化不是泛泛一说,而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条件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发挥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例如: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或者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教学过程最优化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性原则。第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的原则。第三,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第四,教学过程的可接受原则。第五,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认知兴趣和对知识的需要感原则。第六,口头的、直观的和实践的,复现的和探索的等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最优结合的原则。第七,讲课和学生自学以及全班学习、小组合作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优结合原则。第八,创设最优教学条件的原则。第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巩固性和有效性原则。在教学中要综合地实现各项教学原则才能确保工作的成效,保证教学和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优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基本要求:第一,教学内容要具有综合的目的,并划出其中的重点和选择最合理的练习量,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二,教学设计要求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第三,必须认真地考虑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做好重点批注,合理分配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第四,提高课堂教学激情的紧张度,为学生创造出最好的精神心理气氛。第五,要具备区别对待差生和优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苏]巴班斯基 一、内容简介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作。本书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是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全书共六章,以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线索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二、阅读指南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

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六七十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6.创造必要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巴班斯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инович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 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指“从一定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整理稿)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 所谓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显然,优化教学过程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它是在对教学规律与原则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个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 那么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据此,我们确定当前优化的教学过程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优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全面——既有知识、智能应达到的水平,也有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的挖掘和渗透等。具体——对识记、理解、运用等行为要求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适当——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有因材施教措施。明确——即教学目标表述要准确,简明。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第三,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为了使教学内容达到优化,应做到: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高翔 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深切感受到:教育教学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面对当前新的形势,我校在近几年来也尝试了许多改革的方案,请了许多专家来我校讲学。旨在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我校现有的条件下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使每位同学都能“学会做人、立志成才、自强不息、税意进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施改革,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科学成份得到了应用。 一、何谓教学过程最优化? 综合巴班斯基在不同著作中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如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那么,最优化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巴班斯基认为,这两条是基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学生精力的合理使用,教师精力、教学经费的耗用等来考查。根据这样的标准和我们的具体校情,我校从解决现有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在我校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授过程最优化和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因此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选择每个成分的最优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在上个世纪 90年代末以来,我校为响应政府扩召高中的号召,扩大了召生量,我校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明显的有两项:一是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二是高中班数增加一倍。面对如此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呢?经过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的理论分析和研讨,我校提出了实施学生按层次分班按层次教学的方案。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 综合规划教学任务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方法,因为有综合规划,就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不只完成一个,而是同时完成若干个教学教育任务。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担负着三项任务:教养任务----包括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教育任务----包括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等。并且认为这三项任务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助于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校规划了这样的三项教学任务: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优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 全面——既有知识、智能 应达到的水平, 也有思想品德、 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的挖掘和渗透等。 具 体——对识记、理解、运用等行为要求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 具备可测性。适当 ——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 设层次性目标, 有因材施教措施。 明确—— 即教学目标表 述要准确,简明。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 着力使学生掌握基 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 智能的开发点、着 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第三,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 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为了使教学内容达到优化, 应做到: 1、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形成 “立体 ”化的知 识系 统。 巴班斯基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 收到优质效果, 它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素质教育的 主攻方向。 所谓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 可以使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 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 显然,优化教学过程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它是在对教学规律与原则把握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 是 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个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 那么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 ? 巴班斯基认为: 教学过程是否达到 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 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 尽可能 地发挥最大的效率, 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其二是时间标准, 即教师必须 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 据此,我们确定当前优化的教学过程标 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 、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 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012.4.13 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苏联进行教育改革后的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由于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使师生普遍感到负担过重,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劳动训练,即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此外,在前苏联学校历史上,曾出现许多这样的情况,即当出现一种新教学法时,大家都追求这种"时髦"的教学法,而忽视本校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条件的可能性。这样,在评价教师和学生工作时往往出现形式主义。为此,前苏联不少教育思想家十分关注如何提高实际效率的问题,他们不断探索教学与教育的最佳方案,解决怎样从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中,选择最适合本身条件的那些形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使大家知道要如何寻求一种能最恰当地考虑到具体教育情境,能在花费最少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最好效果的方法。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Ю?K?巴班斯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活动和实验工作,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977年,他首先发表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以后又陆续发表了《教学论方法论的若干迫切问题》(苏联《苏维埃教育学》杂志1978年第9期)《现代普通学校的教学原则》(苏联《国民教育》杂志1979 年第2期)《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苏联《苏维埃教育学》杂志1980年第12期)以及《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等许多论著和文章,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一条新的教学论原则,即教学最优化原则,阐述了现代普通学校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实质、准则和研究方法,并较为系统地指明了将最优化思想贯彻到学校实践工作中去的途径。 学习和借鉴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会有益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章拟从四个方面介绍巴班斯基的这一思想理论。 一、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方法论前提 任何一种新的学说的提出,都具有自己的基础、依据和源泉。巴班斯基认为,他的最优化理论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分析了工作方法、管理理论、一般系统论、教育过程的一般法则之后的基础上产生的。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巴斑斯基(1927-1987)是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1977)、《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1982)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原理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在他看来,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有两条衡量标准,第一条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 (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条标准是"学生与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批示所规定的课堂教育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二)教学最优化的方法 巴班斯基分析了教学最优化,提出了一些既能提高教育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的方法。主要有: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以综合的观点来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安排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在拟定某个专题、某个篇章的教学任务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能同时解决几个任务,这就直接促进了教学最优化。 2、在研究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这个具体的任务应"指向消除学生知识中的落后面,解决学生教育和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考虑教学现有的条件和可能性,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以及预见外在条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巴班斯基指出:"不遵守这个办法,就不可能在合理花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下,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当 "教育工作同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吻合,教学教育的效果就会急剧增长。"由于考虑了这些教学可能性,学生就会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师所提出的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教育共鸣"状态,使得教师在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较大的教学教育效果。 3、选择教学内容时,划分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和事实。 4找出在班级教学场合下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课堂

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1927-1987),他是前苏联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巴班斯基不仅培养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而且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 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инович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