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湖南中医药大学潘清平

中药是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的特殊物质,它的使用价值是由其属性所决定的,其属性构成了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而使用价值集中体现为品质(质量)。中药的质量不合格,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必须对其品质进行科学的鉴定、制定出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中药的品质鉴定是一个复杂的关键问题,评价中药品质一定要以疗效为准绳,重视中药药效与形态特征、理化特征和生物基因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根据它们的相关性评价中药品质就比较客观。以往对中药的鉴定多把研究对象局限在中药材上,通常认为中药鉴定就是鉴别药材的真伪,这是一个误区。众所周知,中药绝大多数是以复方或制剂的形式进入临床,所以对中成药的鉴定至关重要。如果鉴定研究脱离了中药应用价值这一基本目标,也就迷失了研究的方向。张贵君教授强调:在中药鉴定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只有把中药材、饮片、复方及其制剂的鉴定方法与鉴别特征联系起来,采用综合的方法评价中药的质量,进行关键技术的整合,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目的”,这是中药鉴定学科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目前,从整体上来综合评价中药品质的研究较少,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研究出现互相脱节的现象,由于客观现实的制约,有些先进技术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我们认为,中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紧密结合中药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实际,建立综合品质鉴定和全面的质量管理(GSP)的科学体系;中药鉴定的对象是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解决方法学的问题,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技术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地精炼和提升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品质评价的方法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没有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的现代化,就不能保证中药的质量。在长期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人们积累有关中药品质评价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为中药品质的评价和质量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就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作一个整理,以期对大家的临床实际工作有所启发。

一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

1、萌芽阶段

无文字记载,以口碑师传为主。

2、性状记述阶段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体例。

3、药图的兴起阶段

?唐代李勣、苏敬等人集体编撰《新修本草》(或《唐本草》),由于是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

4、整理提高阶段

?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发展阶段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于明万历6年(1596年)编成了本草著作——《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

的用药经验和知识。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地方本草

?《滇南本草》(明·兰茂)为地方性本草的代表。该书刊于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记述药物多用土名,收载了一些当时别的医著上根本没有的药物,多数为热带药物,为研究道地药材的光辉范例。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概况(国内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1、研究、仲裁管理机构

?研究机构:中医药研究院和所

?仲裁管理机构:药品检验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

2、法典、文献、教材

⑴法典:

?《中国药典》、部颁标准

⑵文献:

?《生药学》上编(1933),赵橘黄、徐伯均

?《生药学》下编(1937),叶三多,徐伯均

?《中国药用植物志》1955-1965,裴鉴、周太炎

?《药材学》,徐国均、药材634种,生产、鉴定、应用

?《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

?《中药大辞典》(老1977、新1998)上、下册

?《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

?《中药材品种论述》谢万宗

?《中药鉴别手册》(1972)上、中、下册

?《中国药用植物志》八册

?《中国药用动物志》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组:徐国均;北方组:楼之岑?《中药材手册》(1957、1990)

?《药材学》(1960)上、下册《中国药材学》(1998)徐国均

?《生药学》楼之岑

?《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986)徐国均380种

?《中成药显微分析》(1997)徐国均200种

(3)教材

?1977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一版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1980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二版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1986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三版任仁安主编

?1996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四版李家实主编

?2003年出版《中药鉴定学》第五版康廷国主编

二中药鉴定技术的传承

1.来源鉴定(基源鉴定)------观察描述

核对文献(原始文献)

核对标本(模式标本)

来源鉴定:运用动植物分类学知识or矿物学基本知识,对中药原动物、原植物、原矿物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的方法。

原始文献:首次发现该种动植物,描述其特征,予以初次定名的文献。

模式标本:发表新种时描述的动植物标本。

注:代表人物--吴征镒(中国植物活字典)

2.性状鉴定(经验鉴定):用眼看、手模、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鉴

别药材的外观形状。

(1)中药材

方法: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

内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光试

(2)中药饮片:片、段、丝、块

3.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来观药材的组织构造、C.形状以及内含物特征的鉴定方法。

方法:利用显微镜鉴定药材

内容:观察组织构造、C.形状、内含物

技术:横切片、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制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矿物磨片

注:代表人物--徐国均(中药显微鉴定创始人)

赵中振

4.理化鉴定:利用物理的、化学的or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

(1)物理常数的测定:相对密度、熔点、凝点、折光率、比旋度、粘稠度、硬度、碘值、皂

化值、酸值、馏程、溶解度

(2)一般理化鉴定

①微量升华:大黄、首乌、丹皮、大青叶、斑蝥

大黄:菱针状或羽状结晶(黄色)

何首乌:柱状或针簇状结晶(黄色)

丹皮:长柱形、针状、羽状结晶(滴加FeCl3醇sol,结晶溶解而呈暗紫色)

大青叶:小针状或片状结晶(兰色或紫色)

斑蝥:柱形、棱形结晶(白色)

②荧光分析:254~265nm or 365nm

狗脊片μV 紫色

大黄μV 棕红色(正品)

亮兰紫色(伪品)

黄连断面/μV→金黄色

板兰根 H2O sol/μV→兰色

苦参 MeOH sol/μV→黄绿色(新增)

白芷 Et2O sol/μV →兰色

丹参 EtOH sol/μV→亮兰灰色→ NH3·H2O/μV→亮兰绿色

浙贝粉末/μV→亮淡绿色

麦冬断面/μV→浅兰色

钩藤切面/μV →兰色

黄柏断面/μV →亮黄色

麻黄断面/μV→边缘亮白色

→中心亮棕色

③显微化学:黄连、丁香

④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

(3)常规检查

①水分测定

②灰分测定

③膨胀度:北葶苈子(>12)、南葶苈子(>3)、蛤蟆油(>55)

④酸败度

⑤色度

⑥有害物质的检查----黄曲霉素

农药残留量--------有机氯

有机磷

一般杂质限量------重金属

砷盐

铁盐

氯化物

(4)色谱法: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蛋白电泳色谱

(5)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紫外、红外、原子吸收

(6)色谱-分光联用

(7)浸出物测定和含量测定

三中药鉴定技术的创新

(一)数字可视化中药分析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中药形态性状鉴别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为中药真伪优劣特别是道地与非道地药材鉴定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这实际包括两个技术,一是中药形态结构数字可视化技术,简称中药可视化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再现药材的立体形态结构;一是中药组织细胞显微图像体视分析技术,简称中药体视分析,利用该技术可以从二维形态图像"抽象"地推导出三维形态结构参数。这两个技术为我们从组织形态学角度全面客观准确鉴定中药真伪优劣增添了一双"慧眼"。可以说,有了这双"慧眼",我们就可以真正"透视"中药了。

中药可视化技术,又称中药计算机三维重建与显示技术,还可称为中药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计算机三维重建是指通过输入物体的两个以上的二维图像,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以获取该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建立物体的立体模型,并以适当的方式显示出来。具体地说,就是根据组织连续切片图形在量化过程中被赋予的相应的深度信息及其变化,将物体不同切片上的二维图像按照切片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叠加排列而组成物体的三维数据;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图形生成理论及视觉心理学原理,在二维平面上形成直观地显示出具有生动性和立体感的三维图像。

根据中药材的形态结构特点和鉴定要求,肖博士与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开发了基于三角形面元和非均匀有理B样条的三维重建算法,并将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多目标识别过程,率先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中药材数字可视化技术及其图鉴系统,即"数字可视化中药"。该图鉴系统图像生动逼真,显示迅捷灵活,可在任意视角、任意层面、任意距离进行动态旋转观察,既可全方位观察中药外部形态,又可深入地"透视"中药材的内部结构及其空间位置关系。

数字可视化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出现的。数字可视化技术在医学领域特别是人体解剖结构中的应用也并不鲜见。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于1989年就确立了"可视人计划"。

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出现使肖博士深受启发,从1992年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研究。1993年当时还在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工作(今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的肖博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将该技术原理应用于生药学研究,并于同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1996年,世界上第一例可视化人体在美国诞生,与此同时由肖博士领衔的课题组也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可视化中药。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课题组先后成功地建立了郁金类、附子类、麦冬类、姜黄类、白芍类等20多种典型道地药材的数字可视化三维图鉴模型。

中药体视分析,又称中药显微图像定量分析,还可称为中药组织细胞指纹图谱技术,它是运用体视学原理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建立的中药显微图像模式识别系统。它可以全息式描绘中药组织细胞数目、大小、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再结合计算机人工技能分析技术,从组织形态学角度对中药真伪优劣进行综合鉴定和相关评价,可大大提高中药显微鉴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可重复性和智能化程度,在中药鉴定学、植物分类学、生态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面良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该技术特别适合于易混淆和非常近缘的中药品种鉴定及其原植物分类,尤其适合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均十分相似、无明显标识性组织细胞特征或化学成分的中药近缘品种、中药栽培品种以及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的鉴别。可以从不同来源、不同产地(道地)、不同规格(三七多少头的、人参多少支的)、导管的长度、木质化的药材木质化的程度、油细胞的大小多少、淀粉粒的多少等等,分析出药材的质量,使过去经验鉴别的东西变成了形象化的东西。肖博士说,过去在显微镜下我们只知道有什么东西,往往只能看到细胞大点小点的差异,大都差不多,很难明确区分;而现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石细胞、淀粉粒、油细胞、气孔、晶体、纤维、导管等组织细胞及其内含物等的大小、数目、形状,还可以很快地测算出它们的平均值和最大直径、周长、面积、比表面积、体积、体密度(空间比例多少)等,包括平面的和立体的指标都可以非常全面地反映出来,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立体的空间,达到了"透视"其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效果。再比如人参,不管是东北人参,还是中国其他地方的、朝鲜的、韩国的,我们都能分得出来。当然要做很多样品、很多批。

目前他们已完成了麦冬类Radix Ophiopogonis、郁金类Radix Curcumae、黄连类Rhizoma Coptidis(味连、云连、雅连、野连)、蛇床子类(Fructus Cnidii)等道地药材和易混淆中药以及部分常用叶类、花类、细小果实种子类中药材以及仙茅属(Curculigo)、榧属(Torreya)药用植物花粉和姜黄属(Curcuma)药用植物的体视形态学参数测定及其显微图像模式识别。此外,在综合考察中药组织体视形态参数与化学成分含量关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了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评价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品质的新设想。

下一步的工作,肖博士说重点是技术推广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中药鉴定技术系统,增加样本量,丰富数据库。主要推广应用计划有:一是可做成中药和植物解剖教学的数字可视化技术系统,主要用于中药和植物的科研和教学;二是建立常用名贵中药的数字可视化图像库(50-100种中药),主要用于中药和植物学的教学、鉴定、科研等;三是建立常用植物的数字可视化图像库(50-100药食植物),主要面向大、中、小学的自然生物的教学、科普等;四是中药和植物组织细胞指纹图像分析数据库(50-100种中药),主要用于中药和

植物学的教学、鉴定、科研等;以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向数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电泳技术

电泳是指分散系中带电的分子或颗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电极移动的现象。凝胶电泳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在一定pH值的溶液中,不同蛋白质因存在分子大小、空间结构和电荷数目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电泳得到分离。根据动物、植物类中药细胞中普遍含有受遗传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分子,且具有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这一规律,可以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学科相结合,于是在全国率先立项予以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工作和实际应用,创立了“中药电泳鉴别法”新技术,将传统的中药品种鉴别推进到了分子水平,解决了常规中药鉴定方法分辨率低、专属性不强、同属相近品种不易区分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研究,还探讨了同工酶分析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而引入指纹图谱技术,提出了“中药电泳指纹图谱”新理念,2002年底我们已完成了“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专家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药电泳指纹图谱可准确鉴定中药的不同栽培品种,跨越了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障碍,结果稳定、重现性高、操作方法简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经典的电泳技术如纸电泳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不连续非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点聚焦凝胶电泳等在中药鉴定中都已得到应用,通常根据电泳的蛋白谱带数、泳动率、着色深浅、特征性的同工酶谱带、特征蛋白分子量等来区分不同中药品种。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它在多肽、蛋白、核酸、手性化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中显示出广阔的前景。高效毛细管电泳能减少电泳扩散,速度快,灵敏度高,分辨率强,在中药中的应用集中在生物碱和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张朝晖等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对同属海龙科的12种海马、海龙类药材进行了鉴别研究,证明该法重现性好、分辨力强。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阐明了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从而开辟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1977年,Sanger弄清了噬菌体 ×174的全部碱基序列,确立了DNA序列分析的新战略和新方法,使分子生物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85年,Mullis等人首创了一种DNA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1987年逐步完成了PCR自动操作的装置,从而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医药学。在中药鉴定领域,已出现多种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取材少,结果准确,克服了以往中药鉴定中的许多不足,具有其它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3.1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这是一种根据不同生物个体遗传物质DNA的差异来鉴别生物物种的方法。因为生物的外观性状、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蛋白质、血清学等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生物的生长环境、发育阶段、生理状态等有关。而DNA 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别药材的方法比上述方法都更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与可靠性。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FLP)将药材DNA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的种属特异性,如3种苍术的鉴别,5种羽扇豆属药用植物的鉴别。亦要对药材DNA的PCR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找出种属特异性来鉴别中药。②随机扩增多态DNA 技术(RAPD)用任意非特异性的单一引物在低温条件下与模板复性并进行PCR扩增,可对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作多态性分析,获得DNA指纹图谱。通过RAPD技术对真伪药材DNA的多态性分析,找出真品特定的DNA片段,可对此测序并制备DNA探针来检测相应的药材。RAPD技术尤其适用于贵重药材的鉴定,如鉴别不同种的人参及其伪品。RAPD 技术与RFLP技术常被结合起来鉴定中药,如鉴别箭叶淫羊藿、甘草属药材等。③直接对某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找出其种属特异性来鉴别中药,其中常用的基因片段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rRNA基因等,如鉴定人参及其相关药材、鸡内金、鹿鞭等。④RAPD分析产物选择适当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进行酶切位点分析,获得种属特异性的稳定酶切图谱。该方法可将RAPD中扩增条带少的引物再利用,提高了DNA指纹的使用效率,如该方法用于人参的分析鉴别。

3.2mRNA差异显示技术。该方法旨在找出不同组织或细胞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它通过将总RNA反转录成单链cDNA,然后PCR扩增,最后分离不同分子大小的DNA,挑选出有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这样既可以制备探针用于稳定灵敏的检测实验,亦可制备其蛋白产物及其抗体进行免疫检测。借助该技术可以将种植与野生的植物药物、地道药材与普通药材之间的差异鉴别出来,因此该技术可望应用于中药材的质量鉴定。

随着生物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更新,它们也不断地被应用到中药鉴定领域,推动着中药鉴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以药材基因型特征为鉴定指标的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别法以及其他一些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以其准确可靠的特点已在中药鉴定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中药鉴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该

类技术在中药鉴定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和日臻完善,将为革新法定的药品检验方法、提高名贵动植物药材检验技术的准确性和先进性做好理论和物质上的准备。总之,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中药代表着中药鉴定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细胞生物学技术

主要是染色体分类技术。某个特定种群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组型、带型是稳定不变的,代表着该种群的基本遗传特征。根据该特征,可以确定药材的种属。由于染色体形态只能在细胞分裂中后期观察,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果实和种子类药材鉴定,将其培养发芽后,取根尖制片,观察并找到较好的染色体排列,制成核型模式图。测定染色体长臂和短臂长度,计算同源染色体相对长度及臂长比值、着丝点指数、差值,求出核型公式,根据“不对称核型分类”标准确定其核型,与已知该植物染色体的背景资料比较,确定药材种属。该方法已被用于中药栀子等的鉴定。

(五)中药复方基因鉴定法

基因技术,无疑是当今科学的热点。把基因技术用于中药鉴定也是热门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生药系主任张贵君教授介绍说,中药的品质鉴定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手段鉴定、评价中药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环节。现在中药鉴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中药样品和数据信息库的建立、中药鉴定体系和模式的确定,以及研究体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求中药鉴定要讲清楚其专属性的鉴别特征和客观的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以往在中成药方面,人们利用中药鉴定的关键技术对中药复方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工作做得较少,在质量评价方面忽视了中药材及其复方鉴定特征的相关性。张贵君教授认为,由于中药绝大部分是以复方和成药形式进入临床,对复方的质量鉴定研究非常重要,中药鉴定必须注重药材和复方的相关性。

张教授对复方的基因鉴定是在对单味动物中药材基因鉴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前,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蜈蚣等5种动物类中药18SrRNA基因酶切鉴定的初步研究”,为后面的复方研究提供了基础。他们用PCR法(聚合酶链反应)与酶切法,发现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Ⅱ可以一次性鉴别出5种动物性中药,筛选出4个有鉴别意义的内切酶。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以“小儿抽风散”为载体,运用基因鉴定法研究中药复方鉴别技术,通过对用量较多的节肢类动物药遗传标记特征的提炼、整合研究,确立其专属性的评价指标和数据库。通过对5种动物药材18S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设计了5种药材的特异性引物。其鉴定结果表明,这5种合成的引物都能特异性地将复方中5种药材鉴别出来,且具有专属性。这一方法能在

粉末性中成药中检测出有无指定的动物药成分的存在,不会因为有少量DNA污染而对鉴定结果的正确性产生影响。张教授以此为例说明,由于中成药的组分及成分很复杂,干扰因素多,用传统中药鉴定方法鉴定像玉屏风散、大活络丹、龟鳖胶囊等中药制剂的真伪及纯度有较大难度,而基因鉴定法能准确地鉴别出其中的微量中药成分,是一种很有潜力新方法。

(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

在研讨班上,快人快语的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副主任孙素琴以她的中药红外和拉曼图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自称不懂中药的孙素琴是个红外光谱分析专家,谈起红外光谱分析来如数家珍。据她讲,原来的中药鉴定方法,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都要做许多复杂的前处理工作,而经过处理的中药难以保持原来中药的特性,对最终图谱影响很大。她现在找到的这种红外和拉曼光谱法则不用复杂的前处理,可快速测定中药材,并借助模式识别技术(光谱聚类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最后能识别出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的同种药材,初步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别中药材道地性和真伪优劣的检测系统。

孙素琴介绍说,光谱法对中药进行的快速、无损分析将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中药材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其红外和拉曼光谱是中药材所含各成分光谱的叠加,只要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各成分含量的比例不同,就会导致红外和拉曼图谱的差异。

对于不同产地、野生以及栽培的同一种中药材,尽管其红外和拉曼图谱相似,但再采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仍可以达到分类识别的目的。在红外和拉曼检测过程中,样品无需分离提取,中药材的主体成分(纤维素、淀粉、挥发油、多糖、生物碱等)并不干扰药材的鉴别,相反与某些有效成分相结合会增强图谱的识别能力。另外,从中医药的观点看,指标成分的控制,难以真正控制中药功效。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非某个化学成分。所以要控制中药功效,不能只针对某个化学成分,必须对方剂物质群整体予以控制。而中药内含物质群复杂,要把质量控制建立在研究清楚每个内含成分的基础上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在尚不清楚全体化学成分的情况下,实现对整体的控制。红外和拉曼光谱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中药材的信息。与此同时,她引入了化学计量学的方法,通过运用统计学和应用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抽取不同特性样本中的定性、定量化学信息,为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用于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在研究中,孙素琴首先用红外和拉曼光谱法对大量药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包括红外图谱库(1000种)、拉曼图谱库(200种)的红外/拉曼图谱库,对未知的中药材和中成药,通过光谱检索,根据分子光谱的指纹图谱判断真伪。在对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的赤芍、白芍图谱

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的特点,用光谱-聚类分析法将不同样本在化学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反映出来,将差异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的数量化特征,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进行分类决策。她所做的“芍药属、黄芩、玄参三种药材的聚类分析”、“牡丹:栽培与野生的聚类分析”、“黄芩:栽培与野生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属同种的药材由于受药材品种、采收加工、产地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药材总体化学成分会有差异,相对含量也有所不同,而这些差别都会引起光谱的细微区别。利用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从光谱中提取这些差异信息,可以达到同属同种药材道地性检验鉴别的目的。

在数据处理上,她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做了“栽培、野生和粘毛黄芩红外光谱的ANN识别法产地”等研究,开发出“红外指纹图谱库与阵列相关系数比对软件”,用于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表明,采用阵列相关系数阈值控制法,可以正确鉴别未知黄芩样品的产地。对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7个白术样品进行的比对分析表明,阵列相关系数能明显反映生、炒白术的差异,判断白术炮制的程度。

通过以上一系列研究表明,对同种药材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品种可凭借谱线增强技术进行鉴别。同时,各药材所富含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与分子光谱有很大的相关性,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可对药材进行光谱聚类,还可以寻找类同品和代用品,开发新药源。

(七)生物效应鉴定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室的王秀坤所做的“脑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受体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将受体理论与实验技术引向中药鉴定研究领域,从受体角度和中药生物效应入手,提出了中药生物效应鉴定法。

王秀坤认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的归经、功能主治为线索,通过高效液相、液-质联用、气-质联用等现代分离分析手段和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对机体生物分子的作用,可以建立国际承认的中药质量评价、控制方法。王秀坤介绍,受体研究是当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药量学和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的领域之一。中药有效无效最终要由它对生物体的作用来评价,利用生物效应评判中药质量优劣是一种新兴的中药鉴定方法。

中药生物效应鉴定法的目的是通过受体与中药的作用,搞清中药的组成成分、结构性质、体内活性和药效,阐明有效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实现对中药质量和疗效的科学化、规范化评价。生物效应分析高度、灵敏、专一,同时又具备快速、微量、经济的特

点,一天内可同时做数十种受体,测试几百个样品,所得亲和力数据对定量构效关系的计算很有价值。生物效应分析法能使中药鉴定直接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现代化的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

四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药鉴定学同中医药研究一样,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不同专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手段和科学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中药鉴定研究中来。可以看出,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其研究内容已从种间差异深入到种内差异;研究深度从细胞生物学向分子生物学发展,并且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各个水平,全方位展开;研究学科由医学、药物学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渗透;研究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研究方法学追求标准化、快速化、信息化。可以预见,中药鉴定学将同中医中药一起在新的世纪里取得长足的发展,焕发出无限生机。

1、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中医和中药传承

传承中医文化,弘扬民族特色 中医也叫汉医,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传统中医和中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和中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和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以上,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研究中医药也就是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医药和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美术多学科密不可分,只要地球存在,只要中国存在,只要中国人存在,中医就要传承下去,努力加以研究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上工治未病”的记载,此后近两千年来,这一思想在医与儒、道、佛三家交叉、逐步发展,形成今天的养生学说。养生学说的内容丰富,为中国人种的繁衍、疾病预防、强身健体、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作用,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以农村为重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有八亿人口。农民的疾病得到治疗,才能讲中国人的疾病普遍得到治疗;农民

得到健康,才能讲中国人身体普遍健康。这一思想来源于毛泽东老人家,当为永恒之真理。 “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还不富裕,需要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中医的一些单方、验方和针灸、推拿按摩及民间的一些疗法,在临床上有着较好的疗效,方便价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亦是今后研究的课题之一。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两科是不同的科学体系,在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的理论和思维角度存在差异。西医在诊断、各科手术等方面存在优势。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科理、法、方、药较为完备,遣方用药灵活,仅验方的数量就在数百首以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病种均有独到的治法与方剂,很多验方治愈率是西医无法达到的,例如妇科的调经、不孕,外科对疮痈、湿疹的治疗,皮科对扁平疣、牛皮癣的有效方剂等。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很多领域,西医仍然是空白。两科在临床上互补,中西医结合,疾病的治愈率会远远高于纯西医。中医是国粹,虽然有些问题目前还解释不清楚,但要努力研究、传承下去,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到合理的诠释。西医是世界性的,及时吸收国外西医在理论、治疗方法、药物和仪器上的最新科研成果,用于我国临床,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已是共识。“中西医并重”这一思想

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中药材的真伪问题是困扰中药材品种质量的关键问题,本文阐述了近年来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并对中药鉴定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标签:中药;鉴定技术;进展 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万余种中药材存在着诸如品种混乱、真伪难辨等现状,古代仅靠有经验的老药工眼观、手摸、口尝,一些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在中药鉴定领域,包括较为传统的基原鉴定、形态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的方法,近年来常用的光谱技术、同工酶分析技术以及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应用于中药鉴定的PCR技术等等,本文就近年来新发展应用的中药鉴定技术展开综述,以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1 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谱技术与化学技术的新技术,其原理主要是通過分子的振动,测定相应的光谱,利用相关数据库,将未知样本与建立的校正模型进行对比,以达到定性及定量分析的目的[1]。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效率高,花费少,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本技术能够应用于鉴定多种中药药材,结果准确迅速,从而为鉴别其质量的优劣提供基础。另外,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中成药的定性鉴定,原理主要是通过不同组分的指纹图谱之间的差异建立识别模型,以达到对于不同配伍比例的中药复方的鉴别。尽管如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鉴定样本的组分含量要再0.1%以上,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并且在药材鉴定时,需要对原始图谱进行准确的数据处理[2]。 2 同工酶分析技术 同工酶是基因编码的产物,可以反应出编码DNA 的变化,因此能够通过分析同工酶酶谱的变化获得所需的遗传信息。电泳法是同工酶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同工酶电泳的操作方法与蛋白质电泳的原理基本一致。由于不同同工酶的电荷、分子大小以及形状不同,在电泳作用和分子筛作用下,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同工酶会产生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被分离。而同工酶的染色主要是通过酶催化特异性底物发生生化反应形成有色产物而实现的。目前研究的同工酶有数百种,而主要用于中药鉴定的包括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酯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乳酸脱氢酶等十几种[3]。同工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不同种源间遗传的差异。因此,同工酶在真伪鉴别、遗传种质的分离与筛选、药物品种鉴定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3 X射线衍射技术 X线衍射技术作为结构和成分分析的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析快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中药鉴定新技术参考论文汇总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制药与食品科学系中药学专业2008级王维 摘要:通过系统检索相关文献, 从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制备方法、分级纯化等方面,以及多方面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五味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五味子多糖;提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The progress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Maj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and Food Science Grade 2008 WANG Wei Abstract: Objectives To review the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Methods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the extraction, preparation and graded purification of 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Key words:Schisandra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Progress 前言 五味子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位列上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复习课程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 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申遗专家。主编出版《中医美学》、《医史与文明》、《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著作与教材。在中医养生康复、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宗明:近些年来,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为何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问题不仅大众对此 不明,就是中医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您是中医申遗专家,

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留住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1年、2003年,我国的昆曲和古琴相继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目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正如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下仍有举足轻重的医学地位,其临床较高的实用性建立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念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现代服务中的优势以及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现代发展相互结合。其次,拓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创新模式,内容包括建立中医药健康社区、保证公民主体性、提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提高非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性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创新 伴随社会的进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与其他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形成了我国医疗界独具一格的意识形态与生命观。保证当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扬,就要求我们孜孜不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方式进行创新,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木本水源。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经历数千年的岁月

积淀不断传承并积极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与知识,将道家、儒家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融会贯通,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自然观、生活观与健康观。我国中药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明确提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调和致与中天人合一等方面,其整体观可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概括[1]。创新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就是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有价值的实践结果进行传播的 过程。不难看出,实践中的论证、启发与完善赋予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新的活力。中医药文化贯通古今,其核心价值包括医疗中的辨证论治、整体施治以及人文上的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育人以情,授之以渔,培养了古往今来中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 2.1 明确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产品界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始终将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作为主要内容,并补充了市场的配置。例如,中医院以及中医卫生社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公众使用与分享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公共产品作用界限进行明确规定。传统公

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探究

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探究 发表时间:2016-11-29T15:10:05.6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蔡金键[导读] 中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从古代起,中药在治疗疾病上就有很深的造诣。 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 摘要: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医药鉴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药在我国医药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传统中药可以有效调理人们的身体状况,不管是在治疗疾病还是养生方面,中药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中药鉴定是为了保证中药的使用效率,虽然传统中药鉴定方法有很多的,但是传统鉴定方法的准备性还有待提高,随着生物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当前中药鉴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可以提升中药鉴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文就此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从古代起,中药在治疗疾病上就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中药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中药材有很多,中药在使用之前必须要经过鉴定,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中药鉴定需要非常严肃的对待,分析传统中药鉴定技术中的优势所在,结合高科技仪器,提升中药鉴定准确率。 一、传统中药鉴定方法 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往往是从中药的形状入手的,中药之所以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是因为其含有可以治疗疾病的成分,很多中药本身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通常情况下,中药中可以起到治病救人的往往是某一类的化合物,而且同种药材中可能在含有治病成分的情况下也含毒性成分,在用药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外。 在中药鉴定中,不同的中药由于所含成分的不同,其性状与理化性质也会不同,传统中药鉴定往往是将重要的品种与来源作为鉴定的中药部分,在中药材上,我国也发行了相关书籍,例如:《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等,在采用物理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定时,这些书籍都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从中药性状鉴定上来分析,不同中药其物理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比较有经验的中药鉴定者,可以通过中药的颜色、气味、大小或者是中药的某些特定特征来进行鉴别,另外,传统鉴定中比较常见的简单方法就是水试和火试,中药中所含成分往往在水中可以表现出特定现象,例如:红花的鉴别就经常会用到水试,红花浸入到水中后,水会染成金黄色,如果是红色,则说明红花时伪品。火试也是药材在被火烧的情况下出现特殊现象来鉴定药材的真假的,这些鉴定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要用这些方法鉴定,药材本身必须是具有某种特性的。对于在水中或者被火烧没有特殊现象的药材,这些方法并不适用。 二、中药鉴定新技术 1、蛋白质标记技术 植物药材是比较常见的中药材,但是也有很多动物药材也需要进行鉴别,动物药材中会含有蛋白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动物药材的鉴别会使用到蛋白质标记技术。药材中如果含有蛋白质,就可以采用这类方法进行鉴别,蛋白质可以发生电泳反应,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在电泳后用不同的电泳图谱,对药材进行鉴定的时候,提取药材中的蛋白质,然后进行电泳鉴别,将电泳图谱与标准图谱进行对比,就可以鉴别出药材的真假。这种鉴别方法对药材的果实、种子或者是动物类药材都是十分适用的。 2、中药显微鉴定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高科技仪器在中药鉴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显微鉴定技术。传统鉴别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是靠人为完成的,显微鉴定技术借助高科技产品,将植物药材的切片放大一定的倍数,鉴定者可以根据显微镜显示出现的药材结构,对药材进行鉴别。药材的种类繁多,同属的药材也有很多,这些药材在外观或者气味上有很大的相似点,传统的鉴定方法,表现出的现象如果不是特别明显,鉴定就很容易出错。对于中药材的粉末制剂,显微鉴定技术是最合适的鉴定方式,显微鉴定技术操作十分简单,鉴别速度也非常快,药材各种外观上的微小特征都可以在显微镜下放大,例如:药材的切片、组织甚至是细胞,通过显微鉴定技术,都可以有效的将药材进行鉴别。 3、中药光谱鉴定技术 光谱鉴定法是当前中药鉴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中药鉴定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光谱鉴定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是红外线与紫外线,红外线与紫外线有着不同的波长,所以对物体的穿透性不同,采用蛋白质标记技术与显微鉴定技术时,往往会对鉴定药材产生一定的破坏,光谱鉴定技术可以减少对药材的破坏。采用光谱鉴定技术鉴定药材时,将药材放在红外光或者是紫外光的环境下照射,不同品种的药材通过红外、紫外光照射后会出现不同的特征图谱,这些图谱在计算机上反映出来后,鉴定者不仅可以鉴定药物的真假,还可以从特征图谱中得到药物的某些特征数据。 4、中药色谱鉴定技术 在中药鉴定中,经常提取中药中某些有效成分进行鉴定,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市场上很多伪品往往就是药材内某种成分不同,所以对中药成分的鉴定也是非常重要的。色谱鉴定技术是对提取成分进行鉴定最为常用的方法,首先,药材进行鉴定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分离,将不同种类的成分分离出来,然后再逐一对其进行鉴定。在具体的鉴定中,往往会采用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进行鉴定,而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药材的性状进行具体分析。 三、结语 中药是医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药相比,中药的副作用更少,而且重要往往是“治本”,市场上一旦出现了药材伪品,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中药质量的提高,而且中药种类、成分等的复杂都加大了鉴定的难度。当前,从事中药鉴定行业的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系统,将传统中药鉴定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中药鉴定的准确率,进而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立.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求知导刊,2016(04) [2] 陈士林,郭宝林.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08)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就是我国的国粹,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就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就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所以,保护、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创新就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就是少之又少,特别就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她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就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就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与深远,就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就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就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与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就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与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就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就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就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就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就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就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砂

研究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研究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使中药鉴定技术迎来新的进展。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主要有眼观、鼻闻、口尝和手触等方式,而这些往往都是由人们的经验所得,现如今,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例如,关系到基因水平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聚类分析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强了我国中药鉴定的标准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该文就通过研究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从而对新技术的应用特点及未来前景加以综述。 标签:中药;鉴定技术;新进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the modern biotechnology in rising at the same time,also contribu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new progress of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the eye view,nose to smell,taste and touch etc,and these are often obtained by experience,people now,appeared a series of new technology,such a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gene DNA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 technique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not only strengthened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standard,also to a certain exten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In this paper,the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are review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New Progress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上已有不下千年历史,不良反应小是其优于西药的主要特点。但是,在制药时,鉴别中药药材的真伪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促进中药发展及临床应用的前提保障。中药药材种类繁多、品种复杂,为确保中药的质量,就必须拥有一套严格的鉴定技术,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中药鉴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并逐步使其走向信息化、标准化。以下就是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显微鉴别技术 对于生物体而言,其所适应的环境是长期相同的,这就促使药材有着相似的外形。若只观察其大同小异的外形,则是很难对其准确鉴别的,但植物内部的组织构造和细胞形状等,却是大不相同的。若需对中药材的真伪加以鉴别,采用解剖学的方法就要组织解离、切片和制片植物药材的特征部位,再采用观察镜对生物的形态、结构、颜色、大小和表面纹理等进行观察,从而来鉴别中药材的优劣。在中药粉末显微特征这一领域,陈俊华[1]曾对其进行过综述。现如今,为研究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

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着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着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

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9-09-20T15:23:15.2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梁婷 [导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中医药理论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中医药理论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发扬中华人文精神以及扩大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中医药学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宣传等多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医药;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及原因;建议与策略; 1 中医药文化的文化价值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药物、针灸、推拿、导引等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健康的一门科学,涵盖了基础理论、诊断、药物、方剂、针灸、推拿和临床各科。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职业道德、技术方法等各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和专业特点。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巨大使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应用科学。长期以来,中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又因为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浓厚的文化和哲学气息而受世人瞩目。作为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使用价值的传统医学,以及由于它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科学技术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医药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她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特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随着“文化遗产热”在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现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西方科学主义崛起的冲击 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9世纪三大发现以及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人们开始用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及宇宙。尽管中医药与现代医学都是以人体客观的生理、病理现象为研究对象,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为研究目的,但是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历来都是以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为主,而不是采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的方法。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思维。 2.2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思潮使传统文化土壤瓦解 新文化运动对专制主义背景下传播民主自由思想、科学理性精神、促使民众的文化觉醒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矫枉过正的效应。在传统文化土壤被不断批驳的过程中,中医同样失去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失去自己的话语权,走向“失语”状态。 2.3 中医药文化自身的不足 中医药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数千年中不断被后世学者注疏、诊释,不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加之中医药文化自身也存在许多保守、落后的甚至糟粕的内容,阻碍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 2.4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机制及路径未突破自身固有的枷锁 中医自身缺少有意识的文化创新建设,缺乏主动向社会公众积极推介中医药文化传播。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化,质量良秀不齐,缺乏长效机制,严重阻碍了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和传承、传播效果。 2.5 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缺陷 主要原因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不够、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达成度不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创新不足、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保障度不完善等。 2.6 科研“西化”的倾向 中医药工作者在基础理论、医史文献、临床诊疗、中药制剂、针灸原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是大多数科研却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动物实验几乎成了中医药科研的最主要方法,忽略了符合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将导致中医药学术的整体“西化”。 2.7 中医药文化的科普力度不够 中医药科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医药科普不全面、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中医药科普人员数量和专业素养不足、有些中医药科普书籍粗制滥造、中医养生畅销书籍良莠不齐、热播养生电视剧鱼龙混杂、政府对养生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中医药科普缺乏资金投入、我国人民对中医药科普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低、城市与农村中医药知识普及率差距大等[1-3]。 3 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的必要性 3.1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以及存在感的基本依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多的是多样性的文化和不同的价值观,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失去自己文化主体地位的危险,传统文化由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2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扬中华人文精神 中医文化体现着以人为本、仁爱等人文精神,所以继承中医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仁爱精神,不仅仅是传承中医药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3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 中医的疗效正在为世界医学界所认可,在进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中医药学和中医技术的跨文化传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核心内容的传播和推广。这不仅能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搭建了让世界人民熟识中医文化背景、底蕴的桥

PCR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PCR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摘要]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ISSR-PCR 技术、PCR-RFLP 技术、mRNA 差异显示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推动中药鉴定的发展。 [关键词] PCR 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中药鉴定 千百年来,中药在维系国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品种繁多,加之各地的用药品种和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屡见不鲜。为规范药材市场、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的质量与疗效,建立一套准确、简捷、迅速的鉴定方法迫在眉睫。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问世,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向纵深发展[1]。基于 PCR 技术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操作在中药鉴定中得到应用,以其独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中的许多不足,展现出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本文以 PCR 技术为切入点,着重介绍目前在中药鉴定中运用较多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合众人之力增加中药鉴定中的现代元素,推动中药鉴定方法的改进与革新。 1 PCR 技术概述 PCR 技术由美国 Karray 等学者于 1985 年首创,并由美国 Cetus 公司开发研制。 PCR 技术原理是根据已知 DNA片段序列,人工合成与该 DNA 两条链末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在酶促作用下将待检 DNA 序列进行体外扩增。PCR 反应体系基本成分包括模板 DNA (待扩增DNA)、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dNTPs)、DNA 聚合酶和适宜的缓冲液。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原理类似于 DNA 的天然复制过程。在待扩增的 DNA 片段两侧和与其两侧互补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依赖于 DNA 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经变性、退火和延伸若干循环后,DNA 扩增 2n 倍。变性是加热使模板 DNA 在高温下(94℃)变性,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而形成两条单链的过程;退火是使溶液温度降至 50~60℃,模板 DNA 与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互补;延伸是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单链 DNA 为模板,利用四种脱氧核苷酸,按 5’→ 3’方向复制出与模板互补的 DNA 链,上述三步为一个循环。每经过一个循环,样品中的 DNA 量应增加一倍,新形成的链又可作为新一轮循环的模板。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是聚合酶链反应(PCR),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增。由此衍生出新PCR技术,在医学上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意义重大。PCR 技术使人们能够在体外进行 DNA 的复制,它的意义在于 DNA 是遗传密码的载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每种生物都有其固定的遗传密码。只要得到某种物质的微量细胞并将其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再通过PCR 技术将其扩增,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该物质,进而判断该物种。 PCR 技术以其独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中药材基原鉴定和真伪鉴别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2 基于 PCR 技术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 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石,该项技术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

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文章编号:1008-9926(2002)05-0223-03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古 今①,刘 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药房 北京 100853) 摘 要:本文综述了中药鉴定技术的进展,由经验鉴别,发展到显微鉴别、色谱法、光谱法、电脑图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化学模式识别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差热分析法、蛋白电泳法、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X射线衍射法、生物芯片法等及其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特点及前景。 关键词:中药;鉴定 药材的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是临床应用、成药制备、中药科研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我国药材品种繁多,据统计约有12000多种,由于地大物博,南北差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混淆品种极多,疗效也各不相同。而且中药的有效成分和环境、产地、采收季节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加之近年来,假冒伪劣中药充斥市场,为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和有效,需要对中药进行严格鉴定。过去传统的中药鉴定技术,主要是经验性的性状鉴别,如眼观、鼻闻、口尝、手摸、升华、水火试等,对药物的形状、大小、轻重、颜色、表面特征、折断面纹理、气味、粘性、酸碱性等进行正确鉴别和描述。这些方法虽然简便、快速,但对多来源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发展,鉴定新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显微鉴别 由于生物体长期适应相同环境的结果,使药材外形也趋于相似,特别是近源品种,外形大同小异,靠外形直接观察难以准确鉴别,但植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不近相同。解剖学方法将植物药材的特征部位进行组织解离、切片和制片,通过观察镜检物的内容、形态、结构、类型、颜色、大小、数量、及表面纹理等特征来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陈俊华[1]对中药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过综述。目前对生药的石细胞、纤维、气孔、淀粉粒、结晶体、导管、色素块、腺毛等定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拟发展为数据库以供中药鉴别。 2 光谱法 光谱法包括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法等。现已收载各国药典,作为测定方法[2~4]。巫军[5、6]等用紫外光谱法测定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叶中的总黄酮。孙文基等[7]根据许多中药材浸出液具有荧光的性质,测定了秦皮、大黄、贝母、沙苑子及它们的混淆品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药材的荧光光谱特征不同,鉴别效果突出。中药材的IR谱是该药材的叠加光谱,只要中药材中各成分的组成相对稳定,其IR谱也就有一定的重复性,经测定90多种植物药、15种矿物药共近千张IR图表明有较高的特征性和重复性[8、9]。谢晶曦等[10]论述了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对于中药研究和分析有重要参考意义。 3 色谱法 色谱法系物质在不同的两相中,当一相固定另一相流动时,物质就要进行物理化学运动,只要组分有微小差异,就能产生差速移行。根据药材中不同成分所表现的物理化学上的差异,将药材的浸出物进行组分分离和鉴别。目前应用的主要有薄层色谱法包括薄层扫描法[11]、气相色谱法[12]和高效液相色谱法[13]等,展开方式也出现了多次展开、二维二相展开、线形小孔展开、过压薄层展开等。目前色谱法已发展成为中药的重要鉴别方法。 4 电脑图像分析法 采用CC D摄像机在低倍显微镜下直接对标本采样,然后将彩图输入Apollo DN3500图象分析系统,待图象完成格式转化后,再用特定的图象分析程序对得到的系列参数如最大直径、最大横切面、周长、体积、不规则参数等进行分析测定,分别得到参数的象素,然后进行分析。秦路平[14]等应用该技术对15种叶类气孔、22种花类花粉、22种细小果实、20种细小种子类生药进行分析,均取得满意效果。凌云[15]等利用录像机建立了一套中药图象和文字数据库,收载了100多种果实种子类中药的扫描电镜图、原植物和药材彩色图像及有关研究资料。这种电脑图像有技术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可重复性好的特点。 5 聚类分析法 选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数或长短距离计算公式,将一批样品或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动态聚类图,从数图上即可分类、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经学者对木兰科10种花的紫外光谱聚类分析、李慧珍[16]等对马勃等18种真菌显微特征聚类分析、苏薇薇[17]以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为量化特征在计算机上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证明该法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吻合,显示了该技术在中药鉴 ? 3 2 2 ?  解放军药学学报 第18卷第4期 中药鉴定技术的新进展 古 今 ①作者简介:古 今(1974-),女,四川富顺人,药学学士,药师。研究方向:中药鉴定。T el:(010)66937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