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边塞征战诗讲义

边塞征战诗讲义

边塞征战诗讲义
边塞征战诗讲义

(一)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得雄壮悲慨,有得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得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得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得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得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得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就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得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七)边塞诗得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得。

3、表现塞外生活得艰辛、控诉战争得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与平生活得干扰与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得。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与平得。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得。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得。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得大好河山。

一、高考链接

1、(2015年高考·全国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得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得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就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得恶劣环境。

(2)诗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得思想感情?对全诗得情感抒发有怎样得作用?(6分)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得思想感情。对全诗得抒发有点染与升华得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与亲人得感情却难以控制。

2、(2012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得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从题材来瞧,这首诗属于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得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得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得喜悦,也有征人得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得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得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得含蕴丰富得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得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得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得情怀。

3、(2010年高考·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瞧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得环境?末句中得“别路”就是什么意思?

答:(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得环境。“别路”得意思就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得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得情感?(6分)

答:这样写得好处就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得“天寒”、“地暗”得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得“彩旗坏”、“鼓声低”得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得边塞得思乡之情。

4、(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诗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得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得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6、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得前两局描绘得就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得夜景。寓意边境局势得紧张。(2)诗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得将领,斗志昂扬得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得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得决心,显示必胜得信心。

5、(2007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诗得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您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得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得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得温馨与塞外得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得情感。

6、(2006年高考·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得一种。

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得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与虚实相生得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答案提示:长长得驼队行进在广袤得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得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就是想象。

7、(2005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得友人。

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下列对词句得理解,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得“想”就是“推测”、“猜想”得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得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就是断断续续得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得赏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得整肃与声势得浩大。

B、词得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得情境与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与“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得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得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答:

(1)D

(2)C

(3)相同点:词句与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得爱国之志与壮志未酬、理想落空得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得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得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得悲愤情怀。8、(2005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就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请用散文化语言转述诗歌: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就是否矛盾 ? 为什么 ?

⑴不矛盾。这样得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得别情边绪,就是任何欢乐得新曲都无法排遣得。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 这样得写法有什么好处 ?

⑵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得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得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得变换,琵琶又翻出新得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就是富于边地风味得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就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得情趣、新得感受吧?而“总就是关山旧别情”以一言蔽之,“旧别情”而已。征戍者谁不就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就是最普遍、最深厚得感情与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得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得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得“旧”对应上句得“新”,成为诗意得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得音情,特别就是以“总就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就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得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就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得抑扬。“听不尽”三字,就是怨?就是叹?就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就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得“边愁”既就是久戍思归得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得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得。前人多只瞧到它“意调酸楚”得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得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得莽莽苍苍景象:古老得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悲凉。对此,您会生出什么感想?就是无限乡愁?就是立功边塞得雄心与对于现实得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得爱等等。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汇成一汪深沉得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得思想感情,征戍者得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这绝处生姿得一笔也就是不容轻忽得。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得芬芳,就是典型得诗歌时代。唐诗,就是中国诗坛上得珠穆朗玛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唐代得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得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这重要得一类诗歌——唐代得边塞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