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1、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2、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3、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5、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6、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8、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9、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

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他建立了四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仅30部著述:1949《大众传播学》1954《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

1964《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

10、传播学的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加拿大麦克卢汉学说

批判学派注意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燕丽的批判态度。

行为主义学派(经验学派)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以及很多人都是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做研究的。

经验学派的特征: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的,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的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

11、传播的特征:传播的双向性、间接性、传播双方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

12、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去王少的一中基本元素。

13、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多义性和模糊性

14、符号的功能:表达与解释功能、传达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15、符号的二分法:a 信号(冒烟、乌云)b 象征符(树、龙、绿军装)

16、现代传播媒介对符号的再现:a 现代媒介传播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由于技术介入,所有符号最终到达受传者时,都是一种复制性符号;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媒介中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符号相对与语言文字符号来说却具有可以直接把握实现的能力,因而成为便捷的传播手段。b技术介入的另一种影响(诸如电视等拍摄中使用的特定方法,能是镜头相应带上新的含义)是还可能使原有符号或符号系统加上附加含义,我们视之为产生了新的“符号—功能”函项

17、索绪尔的符号研究: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和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18、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a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语速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等

b 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态

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徽章、音乐、建筑、服装、饮食等

19、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存在的广泛性;难以表达抽象意义;多义性;语言依赖

20、传播功能的心理学分析

工具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业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传播愉快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

1.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

2.传播分为工作传播和游戏传播

3.对某些导致行为的传递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二元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分为社交性传播和自我中心传播。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与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使用与满足理论

2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22、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交流。

23、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

1.符号互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社会哲学家米德、库利等人的思

想中萌芽,后经米德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总结提出。这一理论认为,借助于语言、非语言等符号进行的人际传播是构成社会、形成自我意识、获得社会角色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基础,也即它们在形成思想、自我和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理论还强调符号讯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使双方产生相互作用。

2.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只要是六种资源:物品、

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传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

3.舒兹人际传播的需求论包容性人际需求;控制性人际需求;情感性人际需

4.哈瑞斯人际传播的“生活见解论”

人际传播的模式:约哈里之窗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哈姆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

别人了解的信息开诚布公的自我无知的自我

公共区潜在区

别人不了解的信息封闭的自我(私人区)盲目的自我(盲点)

25、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建立人际关系;控制周围环境;进行情感沟通

26、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费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

27、小团体传播:三人以上或相对人数较多的集体,其成员可以相对容易地互相直接传播讯息,彼此以某些共同的目标及某种程度的相互牵涉来从事的传播活动。作用:解决问题;维持人际关系和整体性社会

28、组织传播定义:在组织中个人与个人之间,次系统内部,次系统和次系统之间,次系统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思想、观念、看法、资料、消息与情感的交流。

功能:内部协调,形成整体;控制环境,决策应变;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29、大众传播定义

1.大众媒介——能大量复制承载讯息符号的传播中介

2.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媒介的传播

3.大众社会——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特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机械

团结的社会

30、特点:一切传播的公开性和开放性;接近发送设施的有限性和有控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制度化的安排的介入。

31、把关人理论

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渠道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者等。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以此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把关人的存在使大众媒介不仅扩散讯息,也过滤讯息,大众传播因把关人而成为二者的统一体,这正如施拉姆谈到的:大众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很长的输送管,大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走的道路上的权力很大的把关人。同时,把关人行为也因此成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行为的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之一。而在当代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把关行为的难点在于在苛刻的时间限制中对及其大量的讯息进行取舍。

32、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制度

①极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起源于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现代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②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1.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2.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哲

学思想。

3.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4.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5.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成过程”;依靠法庭。

6.媒介禁忌:诽谤亵渎物理战时煽动叛乱

7.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③社会责任(自我的形式)

1.发源于:20世纪美国

2.思想源泉:孜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时间,媒介自律守则。

3.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把冲突转化为讨论。

4.媒介控制: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

5.媒介禁忌:对公认的个人权利和重要的社会利益的严重侵犯。

6.媒介所有权:私有,除非政府为了保证为公众服务而接管媒介。

④苏维埃——极权主义(国家统管式)

1.产生于前苏联,不过前期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方式。

2.思想根源: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的黑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

俄国人的思想。

3.主要目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值得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

于政党和专政。

4.媒介使用者:忠诚和正统的党员。

5.媒介控制: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脉。

6.媒介禁忌:批评党的目标。

7.媒介所有权:公有。

33、内容分析

①梅尔文-德弗勒

品味的金字塔理论

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的三个方面:低级趣味内容,重复性,受众群广大;

无争议内容;高级趣味内容。

②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

客观环境→拟态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③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不同

3.速度的控制方面程度不同

4.语文符号使用的比率不同

5.保存信心的力量

6.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增值的力量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延伸论媒介即讯息论媒介冷热论

①热媒介指这些媒介提供的信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无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低的媒介

②冷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低,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的媒介

34、大众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

①20-30年代枪弹论

观点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动。缺陷: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②40-50年代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通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渐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缺陷:1.只考虑到传播效果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很少考虑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2.只考虑到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3.只考虑到即时直接的效果,未考虑长期间接效果

4.只从传播者立场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③20世纪60-70年代适度效果论

大众传播对受众仍然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

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与枪弹论不同,而是复杂的、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宏观的社会的效果。

35、大众传播受众分析

大众传播受众具有:人数多、成分杂、分散、隐匿特点

代表性研究劝服效果研究

1.一面说与两面说

2.防疫论

3.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4.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智

对两级传播论的批评和修正:

1.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有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2.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两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到N级传播

3.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

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4.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及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是从受众如何使用大众传媒以及大众传媒如何满足受众需要的两个方面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36、卡次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他们引起对大众传媒或者其他信源的失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往往是非有意的)结果。

37、创新和扩散理论

1962年罗杰斯在《创新的普及》一书中提出,人际之间的影响可能是多级的,如早期采纳者影响早起追随者,早期追随者影响后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影响滞后者等。早起采纳者和革新者往往有与大众传媒极为密切接触的特征。

38、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者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于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媒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围绕议程设置的基本假设即新闻的报道方式影响公众对当时重要议题的感觉扩展开来;第二阶段讲媒介效果研究与“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起来,从原先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媒介议程对公共议程的效果”变成了“为什么某些选民比其他人更乐于接触特定的大众媒介传播媒介的信息”;第三阶段的研究将议程扩展到公共议题之外,并对比各种不同议程之间的区别;第四阶段的研究则已将新闻议程由自变量转为因变量,最初的问题“是谁设置了公共议程”变为“是谁设置了新闻议程”。

39、培养论(涵化理论)P182-183

伯格纳在1966年确认了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手中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这一理论被称为“社会现实建构理论”。

40、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利恩《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41、知识沟理论中的传播效果的探讨:

a、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b、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c、但是不同群体的提高水平是部一样的,而社会的知识沟有增大趋势。

42、依赖模式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鲍尔.洛基奇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系统、其他社会系统和个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依赖关系到目标和资源。媒介系统的资源就是收集、创造、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43、沉默的螺旋理论

德国的社会学家内尔纽曼提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当他发现自己处于优势意见,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念;当他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意见,一般人就会转向沉默和附和;进而,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44、传播学的研究方法P218

A、调查研究法——拉扎斯菲尔德(定量研究)

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者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者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B、内容分析法——拉斯韦尔(定量研究)

对明确传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媒介如何更好地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的,专业媒介如何把握目标受众;媒介内容上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特别是带有阶段、种族和性别歧视色彩的意识形态问题;媒介内容批评的社会理论主题;媒介内容是否反映了社会现实,如果是,那么反映了什么样是社会现实。

C、控制实验法——霍夫拦卢因(定量研究)

指的是在室内进行,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从而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D、个案研究——(定性研究)

个案研究法就是以单一人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机构、事件。

45、三个层次的社会系统对受传者的影响:

1、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

2、更大的社会结构

3、社会总系统

a、基本群体:指与受传者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

b、参照群体:指与受传者未必是其成员,但在其帮助下可以确定其态度、价值

观念和行为的群体,如某个政治组织。

46、个人选择的或然率的概念:

用以指讯息流中个人选择不同的媒介及不同内容的比率。也即,个人在讯息流中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

47、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1、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和转变上,而不是态度的加强。

2、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而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3、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来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4、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的效果。

5、只从传播的立场上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48、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社会发展历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变革。

49、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他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中媒介和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指导思想及原则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是否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历史和现状,认识大众传播的性质、作用、一般规律的特点。 二、考试范围及重点 课程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现状、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大众传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其中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的主体、受众和大众传播的规律是重点。 三、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四、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与论述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论述题1题,12分;卷面满分100分)。 五、复习要点及参考资料 ㈠、单项选择题 1、使人类得以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的标志是() A.火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文字的发明 D.印刷术的发明 2、以下不属于国际传播主体的是() A.政府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国际机构 D.个人 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全球信息化的表现() A.政治全球化 B.讯息全球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全球化 4、研究团体动力学的是() A.卢因 B.施拉姆 C.赖特 D.马莱茨克 5、以下不属于大众传播者的是() A.电视台 B.记者

C.校广播站 D.邮递员 6、与其它研究者相比,施拉姆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经济功能 7、以下不属于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功能的是() A.发展 B.沟通 C.宣传 D.控制 8、是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直接功能的是() A.文化传承 B.环境监视 C.协调关系 D.沟通信息 9、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一项显著的进步是() A.传播学的诞生 B.诞生了四大先驱 C.新闻事业的兴起 D.廉价报纸的出现 10、在威廉斯绘制的传播史表盘上,仅限于最后3分钟的是()时代 A.口语传播 B.文字传播 C.印刷传播 D.电子传播 11、不属于组织内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形式的是() A.下行传播 B.人际传播 C.上性传播 D.平行传播 12、人类传播的主体是() A.人内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13、受制于他人的要求和期望的“我”,在人内传播中属于() A.主我 B.镜中我 C.客我 D.社会我 14、“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 A.情境义 B.接收义 C.外延 D.内涵 15、认为报刊应是“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是()媒介规范理论 A.集权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苏联模式 16、借名人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利用的是()传播效果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学考试题型整理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三 1。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 四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 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 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 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所谓类语言是指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1)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节奏、变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2013年吉珠版大众传播学考试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共20分,4小题,每题5分)【主要是理论的要点】 二、简答题(共30分,3小题,每题10分) 三、论述题(共50分,2小题,每题25分) 一、基础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必考】P248-249 (1)拉斯韦尔,代表作:《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 主要贡献: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总结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两级传播”理论。 (3)卢因,代表性的学术概念:“把关人” 主要贡献: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4)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说服》 主要贡献: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符号P36-40 (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B.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拉斯韦尔模式(5W)P50-51 (1)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W ,故称5W模式。即: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2)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 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3)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既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人际传播——材料分析可能用到. 集合行为P84-86 (1)定义: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媒体分析 大众传播的定义P99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