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计算方法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计算方法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计算方法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计算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年初、年末生产能力是时点指标,即在年初或年末这一时刻达到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是时期指标,是指全年生产量。

2.以生产能力表的产品为基准填报。设备具有通用性的,按照实际生产的品种填写。以生产水泥设备为例,如果企业的设备仅能生产水泥,也能生产水泥熟料,而报告期企业只生产熟料,没有生产水泥,则企业只填水泥熟料的生产能力,不能填报水泥的生产能力。

3.停产企业要继续填报生产能力,破产企业不需填报生产能力。除了破产企业外,其余企业年初年末生产能力均不能为0。

4.表中如“棉纺锭/纺纱量”、“气流纺锭/纺纱量”、“棉布织机/布”、“原油加工能力/原油加工量”、“发电设备容量总计/发电量”等前面填报的是设备生产能力,后面填的是产量,设备能力数据与产量数据区别很大,不要将产量当成设备能力数据填报。

四、指标解释

(一)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概念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

衡能力,即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

备、超重运输设备、动力设备及有关的厂房和生产用建筑物等)

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以及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年产量。

(二)工业产品生产设计能力、核定能力与查定能力的区别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和查定能力。设计能力是指企业进行新建、扩建或技术改造时,设计与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规定的产品生产能力,它是在规定的产品方向与品种构成,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达到的年产量。核定能力是指由于进行设备改造、技术革新等措施,企业产品生产能力已超过原设计能力,或者由于设备条件、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基本建设设计或施工有缺陷,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能力,在主管机关组织领导下,对企业产品生产能力重新进行核定,并经企业主管机关批准后的产品生产能力。查定能力是指企业既没有设计能力,也没有核定能力,或者由于生产技术条件变化较大,使目前生产水平与原设计能力或核定能力相差较大,由企业根据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原则和方法,自行查定后报主管机关备案的产品生产能力。

企业在填报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可以区分以下三种情况来确定:第一种情况是原有设计能力未经重大技术改造的,用设计能力填报;经过技术改造后,有技术改造后设计能力的,填报技术改造后的设计能力。第二种情况,原有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有核定能力的,按核定能力填报。第三种情况,既没有设计能力,也没有核定能力,或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已与实际生产水平相差很大,

按查定能力填报。如果属于新查定的能力低于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的,必须经主管机关批准后才能填报,否则仍按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填报。

(三)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与设备能力、计划产量、实际产量的区别

1、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与单项设备能力的区别。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能力,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综合平衡后可能达到的生产量。而单项设备能力是不考虑与其他设备的平衡问题,它是指某种设备的单位时间内可能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就是说,某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即一般所称的设备效率或设备生产率。

2、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与计划产量的区别。计划产量要考虑国家、部门或企业对这种产品的需要量、自然条件、外运情况,可能供应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劳

动组织的状况等,然后确定计划产量。生产能力则不考虑这些因素。它只考虑全部设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量,因此,不能用计划产量作为生产能力填报。

3、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的区别。实际产量可能因为某些因素(如原

材料供应、劳动组织等)影响达不到生产能力,也可能由于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如计算生产能力规定按两班,而实际开三班;延长设备修理间隔,缩短修理时间等)而超过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

计算不考虑这些外界因素。另外,实际产品产量与生产能力在统计范围上不同,由人力、手工(非生产设备)生产的产品不计算生产能力,而产品产量计算。

因此,企业在填报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既不能用单项设备能力,也不能用计划产量或实际产量代替。

(四)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表示方法

根据不同行业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的具体情况,为较准确地反映其生产能力,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采用三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即产品生产量(实物量或折合量);原料处理量;设备数量(容量或实物量)。

1.用产品生产量表示。是用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实物量或折合量来

表示产品的生产能力。如原煤用吨、机床用台、内燃机用万千瓦、氢氧化钠(折100%)用吨、发电机用台和万千瓦表示等等,它是表示产品生产能力的基本方法,只要能用这种方法表示的产品,就不要用其他表示方法。

用产品生产量表示生产能力有三种具体形式:①用实物量表示:这种形式主要

用于同种产品的规格型号很多,难以用折合量表示,或品种规格质的差异不大,对观察分析产品生产能力情况影响不大的产品。如原煤、原油、钢、铁、机床、汽车等

等;②用折合量表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同种产品的规格型号很多,且质的差异较大,又需要准确分析其生产能力,而且能够计算折合量的产品。如化肥、化工

原料、内燃机等等;③用实物量和折合量表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同种产品的规格型号虽然很多,但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观察分析其生产能力,而又能够计算两种生产产量的产品,如发电机、船舶等等。

2.用原料处理量表示:是用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原料数量来表示产品的生产能力。这种表示方法一般适用于原料单一,但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产出多种产品,且各种产品比重,因原料、工艺和生产要求不同而变化,不便于用产量表示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使用,如铜选矿、洗煤等。

3.用设备数量表示:是用企业在某一时间点已安装的主体设备的数量来表示产品生产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用设备容量表示,如发电企业用配套的发电机装机容量表示;二是用设备实物量表示,如纺织企业用纱绽数表示纺纱的生产能力,用布机数表示织布的生产能力等。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某种产品的主体设备单一的企业。

(五)年初生产能力

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年初全部设备的最大可能年产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企业生产方向和产品品种构成无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年初生产能力一般应等于上年年底的生产能力;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方向已决定改变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改变的情况下,其年

初生产能力应按照本年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构成重新进行核算,以使本年年初能力与本年年底能力可以对比。

(六)本年新增生产能力

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下面三个因素:

1.由于基建新增加的生产能力。

2.由于更新改造新增加的生产能力。

3.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加的生产能力。

(七)本年减少能力

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减少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1.因设备报废、拆除而减少的生产能力。

2.矿山、油田等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减少的能力。

3.企业关停或自然灾害等其他原因而减少的能力。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论这些设备暂时由关闭企业保管、调往其他工业企业,移作另一种用途或已破损不能

使用,均应全部计入减少的生产能力。另外,关闭企业于年底已撤销,生产能力已愉

部废弃不用,因而年底生产能力应作为“0”计算。

凡是减少的能力,一定要经过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八)年末生产能力

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年底企业的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年末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本年减少能力

在开工企业中,年底季节性停工企业和年底临时性停工企业,要按本年内正常

生产时的情况计算年末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中,包括暂时停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包括已经关闭停止生产的企业,也不包括因缩小生产规模而外调的生产能力。

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一)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概念和意义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衡能力,即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力设备及有关的厂房和生产用建筑物等)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以及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年产量。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和查定能力。设计能力是指企业进行新建、扩建或技术改造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规定的产品生产能力。它是在规定的产品方面与品种构成,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达到的年产量。核定能力是指由于进行设备改造、技术革新等措施,企业产品生产能力已超过原设备能力;或者由于设备条件、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基本建设设计或施工有缺陷,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能力,在主管机关组织领导下,对企业产品生产能力重新进行核定,并经企业主管机关批准后的产品生产能力。查定能力是指企业既没有设计能力,也没有核定能力,或者由于生产技术条件变化较大,使目前生产水平与原设计能力或核定能力相差较大,由企业根据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原则和方法,自行查定后报主管机关备案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在填报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有设计能力未经重大技术改造的,用设计能力填报;经过技术改造后,有技术改造后设计能力的,填报技术改造后的设计能力。第二种情况,原有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状况,有核定能力的,按核定能力填报。第三种情况,既没有设计能力,也没有核定能力,或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已与实际生产水平相差很大,按查定能力填报。如果属于后者原因,新查定的能力低于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的,必须经主管机关批准后才能填报,否则仍按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填报。

对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进行统计,是为了取得比较准确、全面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资料,为正确编制生产计划,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以及正确地安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挖掘

企业的生产潜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与设备能力、计划产量、实际产量的区别

1.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同于设备能力。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在一个企业范

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能力,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综合平衡后可能达到的生产量。而设备能力是不考虑与其他设备的平衡问题,它是指某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可能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就是说,某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即一般所称的设备效率,或设备生产率。

2.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同于计划产量、计划产量要考虑国家、部门或企业对

这种产品的需要量、自然条件、外运情况,可能供应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劳动组织的状况等,然后确定计划产量。生产能力则不考虑这些因素。

3.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同于实际产量。实际产量可能因为某些因素(如原材料供应,劳动组织等)影响达不到生产能力,也可能由于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如计算生产能力规定按两班,而实际开三班;延长设备修理间隔,缩短修理时间等)而超过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计算不考虑这些外界因素,计算生产能力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

因此,企业在填报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既不能用单项设备能力,也不能用计划产量和实际产量代替。

(三)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表示方法

根据不同行业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的具体情况,为较准确地反映其生产能力,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采用三种不同的表示方式:1.产品生产量(实物量或折合量);2.原料处理量;3.设备数量(容量或实物量)。

1.用产品生产量表示。是用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实物量或折合量来

表示产品的生产能力。如烧碱(折100%)用吨,轮胎外胎用万条,电影胶片(折35毫米)用万米表示等等。这些表示方法,适用于可以长年生产且产品能够贮存,又不是

联产品的行业的产品。它是表示产品生产能力的基本方法,只要能用这种方法表示的产品,就不要用其他表示方法。

用产品生产量表示生产能力有三种具体形式:①用实物量表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同种产品的规格型号很多,难以用折合量表示,或品种规格质的差异不大,对观察分析产品生产能力情况影响不大的产品;

②用折合量表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同种产品的规格型号很多,且质的差异较大,又需要准确分析其生产能力,而且能够计算折合量的产品,如化学农药、传送带、化肥等等;③用实物量和折合量表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同种产品的规格型号虽然很多,但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观察分析其生产能力,而又能够计算两种生产量的产品。这三种表示形式,第一种和第二种是基本的、常用的形式,第三种是对某些少数产品采用的形式。

2.用原料处理量表示。是用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原料数量来表示产品的生产能力。这种表示方法一般适用于原料单一,但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产出多种产品,且各种产品比重,因原料、工艺和生产要求不同而变化,不便于用产量表示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使用,如炼油、洗煤等。

3.用设备数量表示。是用企业在某一时间点已安装的主体设备的数量来表示产品生产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用设备容量表示,如发电企业用配套的发电机组成装机容量表示;二是用设备实物量表示。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某种产品的主体设备单一的企业。

(四)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原则

工业企业在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一般要遵守下列几项原则:

1.必须将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及其设备进行综合平衡。

化工产品生产能力是工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及其设备协同工作的结果,是经过平衡后的结果。生产过程较复杂的产品一般都由若干个生产环节进行生产。每个生产环节又由若干主体设备和一些辅助设备进行生产。在核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首先要在计算各种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产品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的各种主体设备的能力进行平衡,以确定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一般情况下,当各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完全配套时,可以用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某一环节的生产能力;当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不配套时,应对生产能力薄弱的主体设备采取积极调整设备或工艺流程等技术组织措施,并按采取措施后提高的薄弱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某一环节的生产能力。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确定后,要在此

基础上,对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进行平衡(不考虑次要环节的能力如何),以确定某种产品的企业综合增衡生产能力,即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一般情况下,当主要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完全平衡时,可以用主要生产环节的平衡能力作为企业的某种产品能力;当主要环节的生产能力不平衡时,即有的环节能力高,有的环节能力低,要以薄弱生产环节(如果某一薄弱环节有固定的专业化协作厂或能够发外加工,则不应做为平衡基企业生产能力的薄弱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为基础,积极调整设备或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经验和技术措施,提高薄弱环节的能力,用提高后的薄弱环节生产能力,作为企业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

产品生产过程比较简单,每个环节的主体设备又是单一的企业,只需把全部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综合平衡后,即可作为企业的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不需要进行两次平衡。

2.不考虑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以及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

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达到的产量。所谓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原材料、燃料、运力供应正常,劳动力配备合理。核算生产能力所以不考虑各种不正常的外部因素,是因为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劳动力配备和厂外运输等条件,只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程度,不影响生产能力本身的高低。

3.必须确定企业的产品方向和品种构成。

产品生产能力,大多是用产品的实物量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应按照原设计规定的或上级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生产能力。如果产品方向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不是暂时的)改变,则应按正式改变后的产品或品种构成核算产品生产能力。有些企业原设计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没有改变,由于生产任务不足,增加生产其他产品的设备,并且已经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则这些企业除了核算原设计规定的产品生产能力外,还要核算新增加产品的生产能力。如果产品方向已经确定,只是产品的品种构成不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可按过去一般的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的生产能力。某些企业的生产方向不固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

(五)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具体计算

1.决定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

某种设备的生产能力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设备的数量、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和设备生产率。

(1)设备的数量

生产效率相同的设备一般用台表示,对于生产效率差别较大的设备,则按有效的计算单位表示,例如按容积(如造气炉容积)、按面积(如沸腾炉炉底面积)等等。

计算产品生产能力的设备数量,是生产该产品的某种设备的已安装数,但不包括:①由于严重损坏而不能修复使用的设备;②由于生产任务改变而停止使用、封存待调的设备;③按规定必须配备的备用设备;

④用于机修、工具等辅助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设备;⑤正在进行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尚未验收投产的设备。

(2)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

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指设备全年最大可能运转的时间,它是设备的制度工作时间总数扣除机器修理停工时间。在不同的工业行业、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有些设备是连续开动的,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用下列公式计算:

连续开动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365天×24小时-计算大修理小时。

如果有些连续开动的设备,不按小时而以日为单位,上式则不必乘24。

有些设备是非连续开支,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用下列公式计算;

非连续开支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365-全所节假日天数)×设备开动班次×每班应开动的小时数-计划检修小时

设备开动班次和每班应开动时间,按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计算。

季节性生产的企业,除了要扣除节假日天数外,还要扣除季节性停工的天数。

(3)设备效率

设备效率,通常是指单台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可能产量。在确定产品生产能力时,如果设备的设

计能力(铭牌能力)能反映实际,设备效率可用设备的设计能力;如果设备的设计能力不能反映实际时,设备效率应按正常情况下当年平均先进技术定额或者按前三年平均先进技术定额计计算。某些设备的超负荷运转,造成设备过早损坏的,要按正常负荷计算。设备效率所以要按正常情况下的平均先进技术定额计算,在于使计算的产品生产能力既能反映实际水平,又避免设备超负荷运转。

根据上述三个因素,某种设备生产能力,一般计算公式为:

某种设备的生产能力=生产某种产品的设备数量×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设备效率

2.计算产品生产能力的几个具体问题

(1)产品的代表品种和品种构成的确定。

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绝大多数是用产品的实物量表示。如果产品品种、规格比较单一,确定产品的生产能力可以直接用某种产品的最大可能年产量来表示,例如磷矿的生产能力用磷矿石的吨数来表示。如果生产的品种、规格比较复杂,就要首先确定代表品种或品种构成。原设计条件没有改变的,按设计文件规定的代表品种或品种的构成计算。没有设计文件为根据的,可参照以下方法计算:

①选择占产量比重大的品种作为代表品种,然后将不同的品种折算为某一种代表品种。

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确定标准产品,然后将不同的品种,按照单位产品消耗量的比例或加工工时的比例折算成标准产品。

③根据近几年实际生产的不同品种来确定各品种之间合理比例。

④有的产品由不同的生产线分别生产,可以按批量大的几种主要品种分别计算产品生产能力,然后将主要品种的生产能力相加,作为该产品的生产能力、

(2)联合性企业、生产多种主要产品的非联合性企业以及全能(或整机)企业在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要按国家、部统一规定的化工产品生产能力目录分别计算其产品的生产能力。本企业生产多种产品,虽然在本企业内还要继续加工,这些产品的能力也要填报。企业在计算这些产品的的生产能力时,不考虑这些产品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例如合成氨应按本产品的设备计算能力,不考虑与加工产品之间的平衡,氨加工产品只计算本产品设备的能力,不考虑与氨平衡因素;电解烧碱应按烧碱设备计算能力,氯气产品只计算本产品设备的能力,不考虑氯气平衡的因素,等等。

企业在计算这些产品的生产能力时,不考虑这些产品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也不考虑这些产品的原料(半成品)的供应情况等条件。因为这些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在各企业之间进行产供销平衡,以便协调各企业的生产和建设。

(3)正在基建、技术改造而尚未投产工程,不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但分期投产的基建工程,要计算投产的产品生产能力。

3.计算化工产品生产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包括企业的全部设备,不论这些设备是正在生产还是修理或因某种原因暂进停止生产的,均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报废的设备、不配套的设备以及某些连续生产按规定必须有的备用设备。

连续轮换检修的设备,如烧碱的电解槽,不包括在计算能力的设备中。

②设备效率应按当年的平均先进技术定额计算。某些设备超负荷运转,造成设备过早损坏的,应按正常负荷计算。

③连续生产的化工产品设备的开动时间和工作班次,均按三班生产计算产品生产能力。要考虑设备维护、检修所必要的休止时间,但不考虑由于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不足而开不了三班的因素。非连续生产的产品设备、按正常的开工班次计算生产能力。

④同一套设备可以交替生产两种产品时,应按全年全部生产一种产品可以达到的能力,分别计算两个产品“全能力”。但应注明是一套设备。同时生产多规格的橡胶制品,不用此规定。

某些产品的设备几年大修一次,应将其大修停工日数平均分摊到每年的停工日数内,不能都算在一年内。

⑤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品种构成发生变化,就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应按照原设计规定的或上级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生产能力。如果产品方向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不是暂进性的)改变,则应按正式改变后的品种构成核算其生产能力。若产品方向已经确定,

只是产品的品种构成不固定,可按过去一般的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生产能力。凡由于品种构成的变化而影响生产能力改变的,应加以说明。

(六)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统计指示

1.年初生产能力

年初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初全部设备的最大可能年产量。在企业生产方向和产品品种构成无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年初生产能力一般应等于上年年底的生产能力;在生产方向已决定改变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改变的情况下,其年初生产能力应按照本年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构成重新进行核算,以使本年年初能力与本年年底能力可以对比。

2.本年新增能力

本年新增能力,包括这一年由于基本建设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更新改造措施新增加的能力,以及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加的生产能力等。

基建新增能力,是指利用基建拨款、自筹资金、国内外基本建设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项目及有关工程,并已竣工投产而增加的生产能力。

计算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并正式移交生产部门的工程,也应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1)设计文件或计划方案中规定的形成生产能力所必须的主体工程、主体设备和配套设备均已建成(即产品生产作业线建成),具备生产设计规定的部分产品或全部产品的条件。

(2)经过负荷试运转,并由有关部门验收鉴定合格,或经负荷试运转,证明已具备正常生产(或运转)条件,并正式移交生产部门。

(3)设计规定配套建设的三废治理的环境保护工程同时建成并移交生产。

如果生产作业线已经基本建成,只是其中个别次要生产环节比较薄弱,或附属设备配套不全,采取某些措施后,经过负荷试运转,证明已具备正常生产条件,并正式移交生产部门的工程,也应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下列情况不能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1)主体工程虽已建成,但设备尚不配套或缺乏正常生产的附属辅助工程,因而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

(2)虽然已生产了设计规定的产品,但系采取临时措施(如厂房尚未建成,临时安装部分设备,或缺乏主体配套设备,临时利用代用设备等),不能保证正常生产。

基建新增生产能力原则上应按设计能力计算。设计能力是指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在计算新增生产能力数量时,不论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在本年何月何日建成投入生产,其新增生产能力都应按设计文件规定的全年的生产能力计算,而不应从本年建成投入生产的日期起计算,也不能按照投入生产后实际达到的产品产量计算。

建成投产的工程,各生产环节的设备已经配齐,符合计算新增能力的,应该按工程的全部设计能力计算;各生产环节的设备虽未按设计全部配套建成,但保证生产所需的主体设备、配套设备、主体工程、附属工程都已部分完成,已形成生产作业线,经负荷试运转交付使用单位正式投入生产的,只计算设备配齐部分的能力。改建或

扩建的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新增生产能力,按设计文件规定新增能力计算,即改建、扩建后全部生产能力(或可能达到的年产量)减去改建、扩建前的原有的实际生产能力(或年产量),为改建或扩建项目的新增生产能力。

更新、改造措施新增能力,是指利用企业基本折旧基金、国家更新改造措施预算拨款、企业自有基金、国内外技术改造贷款等资金,对现有企业原有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或更新原有设备而增加的生产能力。

3.本年减少能力

本年减少的能力,包括企业因设备报废、拆除而减少的生产能力,化学矿山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减少的能力,以及由于企业关、停或自然灾害等其他原因而减少的能力。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论这些设备暂时由关闭企业保管、调往其他工业企业、移作另一种用途或已破损不能使用,均应全部计入减少的

生产能力。另外,关闭企业由于年底已撤销,生产能力已全部废弃不用,因而年底生产能力应作为“0”计算。

凡是减少的能力,一定要经过主管机关批准。

4.年底生产能力

年底生产能力,是指在本年年底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年底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本年减少能力

在开工企业中,年底季节性停工企业和年底临时性停工企业,要按本年内正常生产时的情况计算年底生产能力。年底生产能力中,包括暂时停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包括已经关闭停止生产的企业,也不包括因缩小生产规模而外调的生产能力。

5.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全年平均生产能力是研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基础。由于新增加和减少设备的时间有先有后,参加当年生产的时间就有多有少。为了反映新增能力和减少能力对报告年产品生产能力的实际影响,在计算生产能力利用率时,就需要计算年平均生产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当年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当年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

基本建设新增基本建设由基建完工投入生产到年底的月数

的年平均能力=新增能力×───────────────

12

当年新增(减少)新增(减少)设自增加(减少)那一月到年底的月数

的年平均能力=备的年生产能力×────────────────

12

6.生产能力的利用率

工业产品全年平均生产能力,只表明生产某种产品的可能性,与工业产品全年实际生产量进行比较,可以表明产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本年实际生产量

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100%

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高低,可以为进一步挖掘潜力、安排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料。分析时,要结合企业当年生产的具体情况,如当年生产任务的安排,原材料及动力供应情况,劳动力的配备与出勤情况,以及设备的维修质量等等。对此要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利用

第四部分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第四部分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一、表式: 表号:B104-3表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组织机构代码□□□□□□□□-□文号:国统字(2012)84号单位详细名称:20年有效期至:2013年6月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分机号:报出日期:2 0年月日 说明:1.统计范围: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2.报送日期及方式:调查单位次年2月28日24时前网上填报;省辖市和省直管县 统计机构次年3月30日日24时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 3.本表甲栏下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目录》填报。 二、指标解释 1.生产能力的概念 一般指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但也有些产品用设备的容量或实物量来表示。在填报时分为两种情况: (1)产品生产能力:指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 产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力设备及有关的厂房和生产用建筑物等) 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设备正常运转的条 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企业在具体填报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填报设计能力,如原有设计能力未经重大技术改造的直接填报设计能力;经过技术改 造后,有技术改造后设计能力的,填报技术改造后的设计能力。二是 填报核定能力,原有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有核定能力的,

按核定能力填报。三是填报查定能力,既没有设计能力也没有核定能力,或原设计能力(或核定能力)已与实际生产水平相差很大,按查定能力填报。 (2)设备能力:指某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可能生产的产品数量,又称设备效率或设备生产率,它不考虑与其他设备的平衡问题。如棉纺锭、气流纺锭、棉布织机、发电设备容量等。 2.年初生产能力 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初全部设备的最大可能年产量。在企业生产方向和品种构成无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年初生产能力一般应等于上年年底的生产能力。反之,年初生产能力应重新进行核算,以使本年年初能力与本年年末能力可以对比。 3.年末生产能力 是指在本年年末企业所拥有的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年末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本年减少能力 在开工企业中,季节性停产企业和临时性停产企业,应按本年内争产生产似的情况计算年末生产能力。 4.本年新增能力 企业本年由于投资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更新改造措施新增加的生产能力以及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加的生产能力。 5.本年减少能力 企业本年因设备报废、拆除而减少的生产能力,矿山、油田等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减少的能力,以及由于企业关、停或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而减少的能力。 6.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申请书 产品类别: 产品名称: 企业名称:(公章)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申请类别:发证□延续□许可范围变更□名称变更□补领□其他□集团公司□申请日期:年月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制

企业承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本企业承诺如下: 1.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有效,无隐瞒情况。 2.已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通则和申请的产品实施细则规定完成各项准备,随时接受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和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 3.严格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通则和产品实施细则等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保持应当具备的生产许可条件。 4.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本企业不再从事获证产品的生产活动后,及时向企业所在地省级或省级委托的下一级许可证主管部门报告,并办理注销手续。 5.企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要求。 企业法人代表(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单位公章)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填写说明 1 适用范围 1.1《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适用于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的发证、延续、许可范围变更、名称变更、补领、其他、集团公司等类别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2 申请类别 2.1发证包括:企业首次申请提出生产许可、不符合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延续要求且需要重新申请发证或证书有效期满后重新提出申请生产许可的情形。 2.2延续指企业在证书有效期界满前6个月提出生产许可证延续的申请。 2.3许可范围变更包括: 2.3.4 生产条件重大变化指证书有效期内企业重要生产工艺和技术、关键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发生变化后提出生产许可证申请。 2.4名称变更指证书有效期内因企业名称、住所名称、生产地址名称变化而提出生产许可证变更申请。 2.5补领指证书有效期内因生产许可证证书遗失或者损毁提出申请补领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2.6其他是指上述情况之外的生产许可证申请。 2.7集团公司是指集团公司与其所属子公司、分公司或者生产厂点(以下统称所属单位)共同申请办理发证、延续、许可范围变更、名称变更、补领等情形。 2.8申请书必须打印或用钢笔、签字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内容要正确、完整、真实。需要修改的,在修改处对原内容划双线删除、增加修改内容后,加盖本单位公章。 3 封面 3.1 产品类别:填写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目录所列的产品名称。 3.2 产品名称:填写产品实施细则的产品名称。 3.3 企业名称:填写企业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名称,加盖企业公章。 3.4 联系人:填写企业委托负责本次申请的具体工作人员的姓名。 3.5 联系电话:联系人办公座机及手机电话号码。 3.6 申请类别:根据企业申请的情况分别在发证、延续、许可范围变更、名称变更、补领、其他、集团公司后面的“□”中打“√”,如果存在多种情况的,分别在对应项后的“□”打“√”。 3.7申请日期:填写企业将申请材料提交到受理单位的时间。 4 表一企业申请生产许可基本情况 4.1各种申请类别的企业填写表一,申请补领证书的企业除外。集团公司与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善方法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 善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善方法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四、生产线工艺平衡的改善原则方法 1、首先应考虑对瓶颈工序进行作业改善,作业改善的方法,可参照程序分析的改善方法及动作分析、工装自动化等IE方法与手段; 2、将瓶颈工序的作业内容分担给其它工序; 3、增加各作业员,只要平衡率提高了,人均产量就等于提高了,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下降; 4、合并相关工序,重新排布生产工序,相对来讲在作业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容易拉平衡; 6、分解作业时间较短的工序,把该工序安排到其它工序当中去。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方法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方法 1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1.1 生产的主要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 1.2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 2 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 3 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对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 生产的主要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 不同的企业。按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单步骤生产:也叫简单生产,是指生产技术上不间断、不分步骤的生产。如发电、熔铸、采掘工业等。②多步骤生产也叫复杂生产,是指技术上可以间断、由若干步骤组成的生产。如果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不能并存,不能颠倒,要到最后一个步骤完成才能生产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连续式复杂生产。如纺织、冶金、造纸等。如果这些步骤不存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可以同时进行,每个步骤生产出不同的零配件,然后再经过组装成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装配式复杂生产。如机械、电器、船舶等: 2.按生产组织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大量生产。它是指连续不断重复地生产同--品种和规格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一般品种比较少,生产比较稳定。如发电、采煤、冶金等。大量生产的产品需求一般单一稳定,需求数量大。②成批生产;它是指预先确定批别和有限数量进行的生产。这类生产的特点是品种或规格比较多,而且是成批轮番地组织生产。这种生产组织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形式。③单件生产。它是根据订单,按每一件产品来组织生产。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并不多见。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而复杂的产品。如重型机械、造船、专用设备等。 不同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例如,有的企业只要求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有的企业不仅要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且还要计算各个步骤半成品的成本。有的企业要求按月计算成本,而有的企业可能只要求在-批产品完工后才计算成本等。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也是影响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一个因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计算的方法也不--样。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二是成本计算期不同。三是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分配情况不同。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

生产线平衡公式

生产线平衡的定义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二、平衡生产线的意义 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提高作业员及设备工装的工作效率; 2、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消耗,降低成本(等同于提高人均产量); 3、减少工序的在制品,真正实现“一个流”; 4、在平衡的生产线基础上实现单元生产,提高生产应变能力,对应市场变化,实现柔性生产系统;

库存成本计算方法

库存成本计算方法 商品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即购进价格。由于批发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批量、进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的不同,同种规格的商品,前后进货的单价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进价直接确定商品销售成本外,一般情况下,出售的商品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一个适当的进货单价,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确定库存价值,据以核算商品销售损益,以反映经营成果。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X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X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X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加权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 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加权平均单价=(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月初存货成本)/ (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月初存 货数量)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 注:差价计算模块中就是按这种方法处理 月综合差价率=(期初差价+入库差价)/(期初金额+入库金额) 差价=出库金额X月综合差价率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 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 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移动平均法与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加权平均法一个月计算一次单位成本,而移动平均法每收进一次存货,就计算一次单位成本。 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 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本批发出存货成本=本批发出存货数量X存货当前移动平均单价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举例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方法举例 【例6-1】某厂为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企业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还设有一个辅助生产车间-运输车间。基本生产车间生产所需材料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该厂2004年5月份有关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如下: 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 表6-1 月初在产品成本 2、产量资料 表6-2 产量资料(单位:件) 3,该月发生生产费用如下: (1)生产甲产品耗用A材料44000元,生产乙产品耗用B材料16000元,甲乙产品共同耗用C材料4480千克,实际单位成本15元,共计67200元。甲产品C材料定额耗用量为5千克,乙产品C材料定额耗用量为3千克。产品耗用材料均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运输车间耗用材料800元,基本生产车间一般消耗性材料3650元,厂部管理部门耗用材料1200元。 (2)基本生产车间工人工资30000元,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8900元,运输车间人员工资26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15000元。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 (3)运输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为3500元,水电费为200元,办公费为80元;基本生产车间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为15200元,固定资产修理费为1620元,水电费为3900元,办公费为462元;厂部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为8500元,水电费为1200元,办公费为3800元。 (4)甲产品实际耗用工时为3800小时,乙产品实际耗用工时为2200小时。 (5)本月运输车间共完成21000公里运输工作量,其中:基本生产车间耗用6000公里,企业管理部门耗用15000公里。 要求:甲乙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生产工人工资按甲乙产品实际耗用工时比例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按运输公里比例直接分配;制造费用按甲乙产品实际耗用工时比例分配;按约当产量法分配计算甲、乙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材料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材料费用按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数量分配,其他费用按约当产量法分配) 采用品种法计算甲、乙产品成本。 1,分配材料费用 表6-3 材料费用分配表单位:元

生产线平衡效率核算方法

工站布置原則: 保证各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 组合的工序时间不能大于节拍; 各工作地的作业时间应尽量接近或等于节拍; 使工站数目尽量少。 三﹑生产线平衡的分析改善 分析改善步骤﹕ 1.各工站顺序(作业单位)填入生产流动平衡表內. 2.量测各工序作业时间记入表內. 3.清点各工序人数记入表內. 4.根据分配时间划出柱狀图或曲线图. 5.在最高时间点的工序顶点橫向划一条线. 6.计算平衡率. t 各工站工时之和÷(S 瓶颈工站工时×R 工站总数)×100% 确定生产线平衡改善方向 1、5M 方法的改善: 5M :人员,机器设备,物料,作业方法,环境) 减少耗时最长工序作业时间的方法有: 人员(Man):调换作业者;增加作业者;多能工训练;新手避免工作负荷过重,利用作业员熟练程度的差异性,平衡作业流程. 机器设备(Machine):利用或改良工具、机器;人机比合理配置;人机同步作业;提高自动半自动化水平;人机工程分析,提高机械效率. 2、作业方法的改善 %100??-?=∑r S t r S i ε100??-?=∑ r S t r S i ε%100??-?=∑r S t r S i ε100??-?=∑r S t r S i ε

四、改善(IE)七大手法 手法名称简称 (1)防止呆子法(Fool-Proof) 防呆法 (2)动作改善法(动作经济原则) 动改法 (3)流程程序法流程法 (4)5X5WIH(5X5何法) 五五法 (5)人机配合法(多动作法) 人机法 (6)双手操作法双手法 (7)工作抽查法抽查法 IE活动的对象 1.工艺 5.设备 2.作业 6.工装 3.搬运 7.材料 4.生产布局 8.管理程序 现场浪费现象按人、机、物三方面进行概述 人:用人过多,有人不干活,有活没人干,停工等待,员工操作节奏不致,操作动作不标准,无效劳动多,效率低。 机:机器,设备利用率不高。 物:物料消耗高,物料摆放不合理,物流规划不完善。 生产线平衡,广义的来说也应该是涵盖组与组之间的平衡。而所谓的生产线平衡就是指工程流动间或工序流动间负荷之差距最小,流动顺畅,减少因时间差所造成之等待或滞留现象。 1.平衡的目的 ●物流快速,减少生产周期。 ●减少或消除物料或半成品周转场所。 ●消除工程“瓶颈”,提高作业效率。 ●稳定产品品质。 ●提升工作士气,改善作业秩序。 2.生产线平衡表示法 生产线平衡,一般使用生产流动平衡表来表示,纵轴表示渐渐,横轴表示工程顺序,并标出其标准时间,画法可使用曲线图或柱状图。 3.现状生产线平衡分析的主要相关要素 (1)工程名:指本工程的名称或代号; (2)标准时间:指作业指导书上所要求的作业时间; (3)实测时间:指作业者完成操作的实际时间; (4)节拍:根据生产计划量所得出的一个工程所需时间; (5)不平衡率:是指生产线各工程工作分割的不均衡度。 4.分析现状生产线不平衡的步骤 (1)作成统计表。 (2)分别测定和统计各工程的标准时间和实测时间,记录到表格内(以1工程=1人记入,当1工程有2人以上时,则将所得时间除以相应人数)。 (3)根据公式计算出不平衡率,并记入表格中。 (4)绘出图表。 (5)根据图表进行分析,注意以下分析要点: ●有无超出节拍的工程?有几个?初步掌握超出的理由。

企业生产能力

论述扩大生产能力时的注意事项及其对应的策略 企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所输入的资源(Resources)在一定时间内,并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Advanced and Proper Technique and Organization Conditions)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需要通过扩大自身的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带来经济利益上的提高。然而规模经济往往在某种范围内有效,超过特定范围后,管理趋于复杂,分工不易协调,效率降低,成本上升。企业在运用规模经济于自身的生产之中时,应该同时注意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反规模经济效应。由反规模经济带来的影响具体如下:第一,规模扩大同时也意味生产更集中于一处,原料、成品以及运输费用的增加 第二,规模扩大往往使得企业自身机构扩大,在管理,分工等问题上往往需要更多协调。 第三,经营风险随之扩大,企业需要承担的债务危机,亏损危机也随之加大。 第四,为使生产连续进行,必须刺激需求,往往需对产品折价。 针对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常常综合运用规模经验效应和经验曲线效应的结合来防范问题的发生。 产品经验效应利用了随着一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或从事某种业务的累计数量的增加,经验不断地积累,其生产成本不断地下降,呈现出某种下降的规律,达到让累计产量每增大一倍,生产这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将下降到一个固定的百分率的效果。这些效应的本质其实是通过减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形成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大客户对商品的市场需求,刺激企业产品的进一步再生产,从而冲减反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增加导致利润减低的后果。企业应该关注重视自身产品在市场中的市场需求,确保自己的产品能满足客户需要,在产品的设计,性能,售后服务上下功夫,紧随时代潮流,保证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足够的需求量。 论述少品种大批量制造优于多品种小批量制造。

工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工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一、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成本形成的过程。成本计算,就是对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信息进行处理。我们计算成本,总是计算某个具体对象的成本。而企业规模有大有小,经营性质和项目各不相同,因而如何组织成本的计算,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实际情况而定。而一个企业发生的费用种类繁多,制造某个对象的过程又是由各个部门、各项生产要素密切配合,经过很多环节才最终形成的。所以,记录归类汇集和分配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是--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也不论计算什么成本,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般原则和基本程序却是共同的。总的来看,成本计算都要遵守以下要求: 1.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所谓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费用归集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进行成本计算,必须首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果成本计算对象确定得不准确或不恰当,就会大大增加成本计算的难度,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成本计算的任务。 如何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呢?一般来说,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各种耗费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费各种投入品后形成的产出物,是'制造'活动取得的直接成果,即'产品'。如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农场生产的粮食、学校培养的学生、文艺组织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演出的剧目等,都是一种'产品',都是成本的计算对象。 2.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所谓成本计算期,就是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计算期应该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致。但这种情况只适合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一批(件)接一批(件),即第一批(件)完工了再生产第二批(件)的情况。而事实上现代企业的生产大都采用流水线的形式,不是一批接一批地生产,而是不断投产,不断完工,绵延不断,无法分清前后批次。在这种情况下,按批计算成本显然是很困难的,只有人为地划分成本计算期(一般是以一个月作为一个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才有可行性。 3.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形成了几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 恰当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企业的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特点不同,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会不一样。例如,有的企业只生产最终的产成品,而有的企业除生产最终的产成品外,还生产各种各样的半成品。有的企业是采用大批量生产,而有的企业是采用小批量生产,甚至是单件生产等。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是成批生产,且只有一个步骤,一般可以直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品种法。如果产品生产是以按批生产为主,则以批次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批法。 如果产品生产要分成若干个步骤,中间有半成品,并且产品是连续不断的大量生产或大批量的生产,则以每个步骤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步法,:4.合理设置成本项目。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产品的成本耗费情况,使成本计算能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要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且要对总成本按用途分类,以反映产品成本的组成和结构。这样,便于我们对成本进行控制,也便于我们分析产品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和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 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把成本分成三个项目,即:①直接材料;②直接人工;③制造费用。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项目分得比较细。如果单位的规模很小,生产过程也很简单,可以只:划分为两个项目,即:①材料费用;②其他费用。 5.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生产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这样,一-项费用发生后,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善方法

生产线平衡的计算及改善方法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平均化,同时对作业进行标准化,以使生产线能顺畅活动。 “生产线工艺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各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是生产流程设计与作业标准化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生产线工艺平衡的目的是通过平衡生产线使用现场更加容易理解“一个流”的必要性及“小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的编制方法,它是一切新理论新方法的基础。 四、生产线工艺平衡的改善原则方法 1、首先应考虑对瓶颈工序进行作业改善,作业改善的方法,可参照程序分析的改善方法及动作分析、工装自动化等IE方法与手段; 2、将瓶颈工序的作业内容分担给其它工序; 3、增加各作业员,只要平衡率提高了,人均产量就等于提高了,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下降; 4、合并相关工序,重新排布生产工序,相对来讲在作业内容较多的

现行工业统计报表制度与主要指标解释

现行工业统计报表制度与主要指标解 释

第一讲:现行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一、工业统计定期报表的口径、范围、内容 工业定期统计包括十张表。各表的统计口径、范围、调查内容、报 送日期如下: (一)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表号:B201表) 本表为月报,调查范围为辖区内年产品销售收入5 00万元及以上的 工业企业,其中产品产量根据(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录)中列出的产品填 报,重点产品可适当扩大统计范围。调查内容为当年价格工业总产值、 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企业用电量和数百种主要工 业产品产量,并在月度产品产量的基础上编制工业生产指数。上报时间 为月后1 日16时前。 (二)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号:B202表) 本表为月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指标也括:应收帐款 净额、产成品、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资产合 计、负债合计、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 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工业 中间投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上报时间为月后10 日前。 (三)主要工业产品销售量与库存量(表号:B203表) 本表为季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也括:138种主 要产品的年初库存量、累计销智量、企业累计自用及其它、期末库存

量。上报时间为季后4 日前。 (四)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表号:P201表) 本表为季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能源品种的年初库存量、购进量、累计消费量、期末库存量。上报时间为季后4 日前。 (五)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及附表(表号:P201表、P201-1表) 本表的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能源品种的年初库存量、购进量、消费量、年末库存量及能源转换情况。上报时间为季后4 日前。 (六)工业企业水消耗(表号:P206表) 本表为半年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包括各种水的消耗量及金额。上报时间为7月4 日前、下年1月4日前。 (七)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号:P207表) 本表为季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情况。上报时间为季后4 日前。 (八)工业品出厂价格月报表(表号:V201表) 本表为月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包括主要产品的出厂价格。上报时间为当月18 日前。 (九)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月报表(表号:V202表) 本表为月报,调查范围与”B201表”相同。调查内容包括原材料主要品种、动力、燃料的购进价格。上报时间为当月18 日前。 (十)劳动情况(表号:I202表)

成本计算方法习题.doc

分批法: 1.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组织属于小批生产,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 (1)5月份的产品批号有:9414批号:甲产品10台,本月投产,本月完工6台。9415批号:乙产品10台,本月投产,本月完工2台。 (2)5月份各批号生产费用资料见表: 生产费用分配表 9414批号甲产品完工数量较大,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其他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在产品完工程度为50%。 9415批号乙产品完工数量较少,完工产品按计划成本结转。每台产品单位计划成本:原材料费用460元,工资及福利费用350元,制造费用24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分批法,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计算各批产品的完工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2.某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属于小批生产,产品批数多,而且月末有许多批号未完工,因而采用简化的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 (1)9月份生产批号有: 9420号:甲产品5件,8月投产,9月20日全部完工。 9421号:乙产品10件,8月投产,9月完工6件。 9422号:丙产品5件,8月末投产,尚未完工。 9423号:丁产品6件,9月初投产,尚未完工。 (2)各批号9月末累计原材料费用(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和工时为: 9420号:原材料费用18000元,工时9020小时。 9421号:原材料费用24000元,工时21500小时。 9422号:原材料费用15800元,工时8300小时。 9423号:原材料费用11080元,工时8220元小时。

(3)9月末,该厂全部产品累计原材料费用68880元,工时47040小时,工资及福利费18816元,制造费用28224元。 (4)9月末,完工产品工时23020元,其中乙产品14000小时。 要求:1.根据上列资料,登记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和各批产品成本明细账。 2.计算和登记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3.计算各批完工产品成本。 分步法 1.有关资料如下: 产成品成本还原计算表 产品名称:甲产量: 100件单位:元 要求:(1)计算还原分配率。 (2)将还原前产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费用,按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的结构进行还原,计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 2.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分三个步骤连续加工,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各步骤发生的费用已填列在成本计算单中,三个步骤的产量记录如下: 计量单位:件

生产线平衡率

生产线平衡 一、“节拍”、“瓶颈”、“空闲时间”、“工艺平衡”的定义 流程的“节拍”(Cycle time)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 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 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 间的间隔时间。在流程设计中,如果预先给定了一个流程每天(或其它单位时间段)必须的产 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的节拍。 而通常把一个流程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叫做“瓶颈“(Bottleneck)。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 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更广义地讲,所谓瓶颈 是指整个流程中制约产出的各种因素。例如,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利用的人力不足、原材料不 能及时到位、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都有可能成为瓶颈。正如“瓶颈”的字面 含义,一个瓶子瓶口大小决定着液体从中流出的速度,生产运作流程中的瓶颈则制约着整个流 程的产出速度。瓶颈还有可能“漂移”,取决于在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的产品或使用的人力和设 备。因此在流程设计中和日后的日常生产运作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 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 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这就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平衡。制造业的生产线多半是在进行了细分之后的多工序流水化连续 作业生产线,此时由于分工作业,简化了作业难度,使作业熟练度容易提高,从而提高了作业 效率。然而经过了这样的作业细分化之后,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在理论上,现实上都不能完全相 同,这就势必存在工序间节拍不一致出现瓶颈的现象。除了造成的无谓的工时损失外,还造成 大量的工序堆积即存滞品发生,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的中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各工

工业统计

工业统计 一、工业的定义和工业生产活动包括的内容: 1、工业是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半成品等进行加工的生产事业。也就是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活动的部门。 2、工业生产活动包括的内容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森林采伐、晒盐等。 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 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 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 二、工业统计的定义: 工业统计就是对工业行业的有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三、工业统计范围 现行工业统计范围为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四、工业统计中的标识性指标及标准 1、工业行业小类: 是国民经济行业的细分类。 归类依据:由本企业所生产的主产品来确定。 小类码为4位。第一位是0的不能略去。

2、国有控股情况: 国有经济控股企业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并且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包括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 A、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所占比例大于50%(含50%)的企业,包括纯国有企业。 B、国有相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比例不足50%,但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份,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股权的企业(协议控股)。相对控股和协议控股都归入国有相对控股。 3、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本标准是以法人企业或单位作为对企业规模的划分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指标名称计算单位大型中型小型 从业人员数人2000及以上300-2000以下 300以下销售额万元 30000及以上3000-30000以下3000以下资产总额万元 40000及以上4000-40000以下4000以下 五、工业生产方面内容 1、工业总产值 2、工业销售产值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 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 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 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