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把握读写结合契机重视随文练笔训练

把握读写结合契机重视随文练笔训练

把握读写结合契机重视随文练笔训练
把握读写结合契机重视随文练笔训练

把握读写结合契机重视随文练笔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行的教材是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这样的安排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少,阅读与写作相脱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随文练笔”的重要性,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巧妙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现行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描写优美、语言规范的句式、段式、开头、结尾等,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边读边写,读写结合的做法,有利于写作知识的巩固,写作技能的提高。

现在很多老师都很重视随文练笔的训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创设机会,但切入不准

由于一些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对文本的钻研不深,随便找到一个“练笔点”就喜出望外,以为自己已经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就万事大吉了。没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练笔”的切入点,于是出现“切入不准”的现象。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二)注重训练,但形式偏激

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每次“练笔”均采用单一、呆板的形式。如学了写人物的文章后,都要求学生写“,我想对你说”。对于这种消极饱和的练笔方式,学生就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思想上的倦怠,

“敷衍了事”的心理日益滋长。久而久之,导致练笔的结果往往是干涩寡味,各种鲜活灵动的思想感情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思想僵化,个性泯灭。再者,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忽视多与少的统一,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讲到某个关键词或某个重点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照造句,借以拓展思维;还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篇课文的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如法炮制”。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这样的练笔显然是高耗低效的。

(三)重视方法,但忽视内容

有些老师在练笔前的指导往往花时较多,有时整整用了一节课。生怕学生不会写,写不好,于是指导得非常详尽,把写什么,怎样写等等都一一作了详细的交代,甚至列出具体的提纲,提供了一大串词语,所谓词语超市。但这样的指导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详尽的指导,实际上是给学生的练笔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学生就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写出来的习作也往往大同小异。

(四)重视表达,但忽视语言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表达方式讲解到位,练写时,情感的激发,方法的学习,语言的表达都特别重视,但在评价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却只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力求语言的新颖,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等语言表达基本规范受到了忽视。特别是理解性的,或是想象性的训练,语言表达不规范特别严重。

随文练笔的训练是多角度的,有的是写阅读时所想到的,有的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有的则是把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记下来等。在随文练笔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迁移性原则。通常所说的“迁移”,一般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促进的影响。进行“随文练笔”时,教师应充分注意学习对象之间

的共同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起两者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发展。知识、方法、兴趣、态度等都可以通过迁移规律来实现。

2、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方法是把本单元的作文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分解式片断训练,然后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这种由部分到整体的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若教材单元习作的重点不够明确,也需要教师去落实。

3、适度性原则。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必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疲于应付;如果阅读教学的“密度”不够,便来进行练笔训练,也只是空中楼阁,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而不是加起炉灶,自立门户。要做到“适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一般来说,随文练笔训练的全过程大概是10分钟左右。

4、反馈性原则。练笔不可能像平时答问那样容易,很有可能一时无从下笔,或下笔也是思路不清,病句较多。我们除了不能操之过急外,还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随文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在随文练笔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

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方法迁移处。随文练笔点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仿练笔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模仿式练笔可分为三种方式:

1、仿句式

教材中均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从修辞上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从句式上分有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如:课文《小池塘》中,请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话写话。倒映在池塘里,像。倒映在池塘里,像。倒映在里,像。这样的练习比喻句的目的是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将事物写得具体生动。“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单项模仿式。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如学习《天鹅的故事》,当学习完第六自然段写天鹅齐心合力完成任务的场面时,指导学生写一个完成任务的场面(打扫卫生,吵架等)。

3.片断模仿式。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如学习《海底世界》,可模仿海底声音的句子,按总分结构写写:用特别的听音器,你还能听到水下的什么声音。如《大江保卫站》中,学完了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4.全文模仿式。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广玉兰》后,要求学生按课文中写植物的方法,写一种花。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后面一课时进行。

(二)理解练笔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二泉映月》一文中,“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这句话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一段话。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军神》一文,讲的是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右眼受伤,但他坚持不用麻醉剂,强忍剧痛做完手术,

比起关云长刮骨疗伤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沃克医生惊呼为“军神”,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感染了学生。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对刘伯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三) 想像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常用方式有四种:

1.结尾续写式。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如:《乌鸦喝水》结尾叙写,乌鸦喝水新传,当乌鸦第二次落在了井旁。。。。。。学生展开想像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2.情节扩展式。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雪儿》一文,抓住课文中“咕咕直叫”一词,展开想象,“我”和雪儿之间是如何告别的?

3.填补空白式。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金子》一文,彼得是如何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的?作者留下了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这一情节补上,彼得种花艰辛写出来,更突出中心,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收获。

4.插图解说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插图上画的迪拜街头风光,

请学生观察插图,,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用上文中的词语,如:星罗棋布,绿树成阴等将看到的景色写下来。这种练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转换式练笔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方式有三种:

(1)体裁改变式。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祁黄羊》一文人物对话精彩,可改写成话剧;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赠汪伦》可以改写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

(2)词语联珠式。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识字1》春天的词语时,让学生认读词语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春天来了,。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

综上所述,模仿式练笔是基础,理解式练笔是保证,想象式练笔是提升,转换式练笔是创新。在语文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另外,在随文练笔中要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将“随文练笔”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以写“句”为主,中年级以写“段”为主,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各级的训练除强调侧重点以外,还注意了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在训练的过程中要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实践表明,进行“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练笔点需要理

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文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练笔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随文练笔训练过程,由以下四步构成:

“重点导读,体会表达”,主要指有助于学生练笔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句宗其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练习口述,学会表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师生说,同桌说,边说边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说中学会表达。

“课堂练写,当堂完成”有了说的基础,再让学生围绕随文练笔训练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进行课堂练笔。

“交流反馈,及时评讲”,学生练笔结束后,要及时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

“手边之石,亦可攻玉。”总之,巧用随文练笔,就会开辟了一片读写结合的“芳草地”,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读写结合”是我国写作教学中的一条规律,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家遵从的如何呢?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强调“读写结合”,其实,并未在强调两者的“结合”,而仅仅是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乃至于唯一意义,而且往往是不至前提地加以强调,也就是说,“读写结合”在很多情况下只停留于观念,而在写作过程的实际指导中,未真正地找准两者的结合点,结果导致读写分离。 我们通过梳理发现,找不准结合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找到“空间的结合点”,主要在于不能做到“面”与“点”的结合。所谓“面”就是指只泛泛地要求学生“读”,并要求学生做词语卡片、读书摘录、名言警句荟萃、火花集等,作所谓的材料上的、思想上的和语言技巧上的“积蓄”;所谓“点”是指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每次训练的重点。这些“泛读”,这些“积蓄”,这些“面”上的阅读无疑会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具体的某一次写作活动的“点”究竟有何现实的帮助,我们往往缺少思考,导致日常的积累与具体的写作活动相脱节,长此以往,学生也失去了“读”的兴趣。二是找不到“时间的结合点”。

我们要求的“读”常常是历时的,即注重平时的积累,但一到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写”时,“读”的大多派不上用场。三是没有找到“学与教的结合点”。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自己的“读”,学生“读”来的材料如何使用,“读”来的写作技巧如何运用,如何为“写”服务,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具体的指导,或者说指导的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的读写结合要加强读写的针对性、共时性和指导性。 一、加强读写的针对性 我们不仅要学生做些“积蓄”“涵养”式的阅读积累,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也就是说,写作需要训练什么,作文需要写什么,就要求学生读什么,读要围绕写来展开,写又紧扣读来进行。如果是进行某一话题或主题式的作文训练,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一话题或主题来开展阅读阅读,以获取素材,提高认识,丰富思想情感,为写作活动提供思想容方面的准备;如果是进行某一文体或某些写作技法的训练,就要求学生选取某类文体或运用某些技法的文章进行阅读,以获取这类文体的规则、写作技法方面的知识,为写作技能的形成创造迁移的条件;如果是进行社科类小论文的写作,我们可以组织专题阅读,让学生占有材料,形成观点等。一般来说,我们的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至两项目标,就新人教版的必修课程教材编排来看,它的“表

语文(心得)之找准训练点,读写结合

语文论文之找准训练点,读写结合 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如何把课文作为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呢?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仿写是关键。一篇文章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一)抓课文空白点补写。如《少年闰土》中写闰土雪地捕鸟这一段,文中省略了闰土捕捉到的一些鸟的名称,让学生填补。这样“练笔”,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鸟的种类的储备,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如《爬天都峰》第七自然段“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边小泡泡中出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的提示。由于已有前面老爷爷和我的相互鼓励作为铺垫,于是,让学生在小泡泡中写下自己的体会就水到渠成。学生写出了:“他们攀上天都峰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看到天都峰顶那美丽的景色,去触摸那七彩的云端,唯有努力攀登,永不放弃”…… (二)抓范文的特点仿写。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因此,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了《桂林山水》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构篇方式,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又如《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的外貌非常有特色,于是,教师让学生抓同学们最富个性的特征进行仿写,让其他的同学猜。结果,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写得个性十足,而且富有情趣。 (三)抓课文的情境空间续写。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 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区语文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区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区1—5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探索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探索》 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2008-2009下) 转眼间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课题实验的工作,能根据期初的课题工作计划,发挥团队优势,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活动,提高课题实验质量,在不断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围绕专题,组织学习,读好一本书。 本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或重点问题,实验教师进一步梳理思路,细化课题加以研究。第一:在阅读教学上下工夫,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和谐发展;第二:充分理解和领会人教版小语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习作编写理念,将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使学生的习作训练经常化、系列化。平时,坚持自学和集中两种形式,不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或经验文章,读好一本书,做好笔记。如: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是“减负”最佳手段的理论等。教师自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标、业务杂志和报刊等。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会,课题教师相互交流各自实验作开展情况,总结研究方法、体会,共同交流围绕课题进行备课,深度挖掘文本。 2、关注课堂,开展实践,上好每一节课。 1、咬定“文本”不放松——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在教学中,我们语文组老师认真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懂得了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生有了较好的习惯:读文章时能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教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练习,学生们就可以超越文本,驰骋神思妙笔。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语文组教师们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读课文、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们致力于文本的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张晓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语言表现素养、写 作素养的手段和过程。如果学生的写作素材能从生活的内容扩展到语文的课文中来,学生真正学会读写结合,那么 他们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就再也不会害怕写作文,而且写作能力就会跟着随文练笔得到提高。所以说随文练笔是 "阅读与习作"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是达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师实践新课标思想的体现。 1 多文一练,寻找练笔的新视角 终用正义战胜了邪恶,你一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 多文一练就是指多篇文章(可以以一个组为单元的用笔表达一下。又如《扁鹊治病》,请学生写下《跨越 多篇文章)中设计一种类型或一个方面的随文练笔让学时空的对话》:蔡桓公由于不听人的劝告,延误了病 生作书写练习。 1.1 仿写段落或片段 情,最后不治而死,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跨越时空,蔡 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仿写它的开头。该文开头虽只有 2.2 练在拓展延伸点 三句话,但言简意赅,是写人文章非常需要效仿的好方法。 笔者就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一个人物的开头。 1.2 想象练笔 拓展延伸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也是文本理 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 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让学 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空白点,或者有一些"概写" 生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会更开阔。 之处,用笔把空白点补出来,把概写的地方具体起来,如《捉摸春天》,让学生蒙上眼睛在黑暗中感受失去光 就是想象练笔。《中彩那天》是讲父亲把不该属于自己明的恐惧和失明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让学生仿照《假如给 家的中彩奔驰车毫不犹豫地还给叫父亲帮忙买彩票的库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 伯。课文只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天库伯派人来,把奔 3 "投机取巧"是正道 驰车开走了。"笔者设计这样的练笔:"库伯先生把汽 3.1 取题 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怎样?这一家指导学生借风使船,向课文要题目。《乡下人家》 人分别会说什么?应该透过怎样的描写才能突出'父学过之后,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深切感受,再请学生说 亲'的诚实?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 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 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 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 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 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批准文号:JCJY2011099 课题分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所属学科: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张菲 课题组成员:戴春权田光宏李小燕符春艳鲁春梅彭金玲彭英群张桂英彭春蓉胡兴明沈建兵秦淑娴彭湖南刘胜利唐兴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自2012年1月立项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各阶段、各年级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与训练法,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改变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2011年10月,我们通过从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写作机会五个方面对学生习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许多学生存在着“无米难炊”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观察的敏锐,素材的感觉,词汇量和写作技巧的积累,不懂得审题、立意、组材,再加之按教材安排,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六篇大作文,故学生练笔机会有限,所写文章语言生涩,不能自如地表达心中所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研究,旨在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的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的“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符合学生迁移规律的需要

匆匆随文练笔教学案例分析

匆匆随文练笔教学案例分析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新遇到的词就能让你有感受,厉害。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抓住细节处啦,也抓住关键处了。不过建议你把“死而复生”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静心涵咏,切己体察,品味感悟 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读: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导读: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

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

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摘要】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并提供一定的范文作为学生练笔的“例子”,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这比任何解说都清楚明白而易学。加强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读写结合,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三年级的片断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片断练习中,宜以仿写和训练言之有序为重点。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后,有规可循,写起来就不难。 (一)根据三年级教材中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可采用下列几种训练形式进行仿写。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讲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的,然后仿照课文练习写一段话。 (2)按总起分述顺序写。“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了写的门道后,就应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例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 (3)训练描写动植物的顺序。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例如:学习了《翠鸟》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规定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小兔”。学习《爬山虎的脚》,可规定按花、杆、枝、叶的顺序写“三角梅”等。 (4)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换词比较推敲词语用法,接着进行仿写。此外,还可以进行对话仿写等。 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和改写。 学生经过一年时间“言之有序”的片断训练后,到了四五年级,除了继续进行片断仿写外,应进一步把培养想象和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丰富了语言。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高耗”的顽症至今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用时最多,收效甚微,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孩子们虽然在学习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只是在分析一些情节,忽视了让他们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如同过眼烟云,不留痕迹。致使不少学生待到自己要表达时,思路闭塞,胸中虽有物,口中却无词,说话语病多,作文无条理。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正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那样:“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

所以要讲究效率。。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积累一定语言,训练表达,做到:思路畅通,胸中有物,口中有词。中年级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非浅。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常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形 式: 一、读中学写。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在操作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学习写作方法。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情感点等化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例如《放风筝》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说说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风筝;作者是怎样把这几种风筝写具体的(使学生悟道:既写出了风筝的颜色,又写出了风筝在空中的样子;同时还根据风筝放飞的情景又写出了作者的想象);最后让学生想想天

最新《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摘要:随文练笔,是文章阅读与写作训练相互融合的教育手段,实现了信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均衡发展,是符合当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文章由此入手,结合小学语文苏教版案例,探究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对于该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随文练笔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展现出来弊端越来越多,并且已经被界定为效率低下的教学手段,此时就需要树立全心的语文教学观,寻找更加高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而随文练笔就是典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实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融合,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由此积极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两笔的基本形式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选取经典,仿写文本 新编语文教材含金量比较高,有很多宝贵的素材,很多课文都出自于名家,取材范围比较广泛,有很多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可以提供参考,由此将经典的课文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文本仿写工作,是随文练笔贯彻到语文课堂的重要实现方式。详细来讲,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1.1句式仿写 教材中很多的句子都是精挑细选的,属于比较典型的语言表达,可以引导学生以仿写的方式来学习,比如小学语文课程中很多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以及感叹句,这些多样化的句式,都需要学生以

仿写的方式来进行,由此才能够慢慢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继而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去。以苏教版三年级课程《蒲公英》中的句子“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的句子学习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去分析这个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找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由此去开展实际的句子仿写练习,使得学生对于比喻句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知道如何运用这样的句式去巧妙运用比喻句。 1.2段落仿写 段落是多个句子之间的连接,保证句子之间关系的有效处理,是段落仿写中需要做好的工作。由此在进行段落仿写的过程中,需要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为主要目标,在深刻理解不同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等两种。以苏教版五年级《东方明珠》课程学习为例,描写浅水湾,描写海洋公园,描写铜锣湾,三个自然段之间形成了并列的关系,对于单一自然段进行分析会发现,其属于典型的总分关系,可以将其作为段落仿写的精品素材。 1.3篇章仿写 篇章仿写是在句子和段落仿写之后的升级,其需要选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的课程内容,将其作为仿写训练的重要基础,由此可以使得文本表达方式能够更加高效,这是文本写作框架构成的过程。此处我们以说理文文章为例,选择苏教版小学语文《谈礼貌》,其文章中的语言严谨,节奏明快,结构明晰,是进行篇章仿写的重要素材。其详

五年级随文阅读小练笔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确立 一、课题:五年级随文阅读小练笔的策略与研究 二、研究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朱作仁教授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认为这种“意义”,不但是指阅读材料“说什么”的内容,还包括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更是写作的基础。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再者,我们品读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

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研究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于永正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大量范句、范段、范文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有效的将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从而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随文小练笔对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写作实际,容易动笔,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途径,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的发展,所以随文练笔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随文写话研究报告策略[1500字]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随文写话的研究与策略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王乾英 一、课题的提出 二年级的小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写话了,这是为写作文打好基础。我们都知道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话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所以,我认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加写作素材,减缓作文的坡度,让写话有机地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通过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随文写话”可以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挖掘、延伸教材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为方向,解决学生的素材问题,并有效的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期达到“唤醒期待、捕捉时机、提升表达”的效果。 三、课题的界定

随文写话,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一处或几处着笔点,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仿写、续写、补白、改写等方式抒发感想的一种练笔形式,这种练笔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随文写话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在阅读教学中随机设计练笔情境,提供内化语言的机会,开展读写结合实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文读写结合的契机,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增加习作训练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随文练笔符合学习迁移规律。 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文练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在此项迁移中,若产生正迁移,学生能产生表情达意的需求,激发写作的积极性,若是负迁移,则会视写作为畏途。②从说到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