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甘蓝生长关键期小菜蛾蛹的空间变异特征

甘蓝生长关键期小菜蛾蛹的空间变异特征

甘蓝生长关键期小菜蛾蛹的空间变异特征
甘蓝生长关键期小菜蛾蛹的空间变异特征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_蒋艳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1年11月 第42卷第11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1)11-1283-06收稿日期:2011-06-1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9033,40951025);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环集0903) 作者简介:蒋艳(1974-),女,江苏人,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研究。E-mail :jiangyan@https://www.sodocs.net/doc/eb9000766.html,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蒋艳,彭期冬,骆辉煌,马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选取淮河流域的82个水质监测站,对各站点的1986—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全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应用Mann-Kendall 检验法对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变化主要受到入河排污量、上游来水量、闸坝调控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蚌埠站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多年变化规律表明,1995年是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转折点,1995年前水体污染物浓度不断恶化,1995年后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渐好转。DO 浓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到水温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浓度;COD Mn 浓度同时受到闸坝调控方式以及区域来水量的影响,汛期浓度低于非汛期。从全流域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看,有机污染物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淮北支流上,说 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流域进入相对丰水期以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污染联防工作,淮河流域水质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2000年后,随着流域内入河污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间序列;Mann-Kendall ;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淮河流域面积为27万km 2 ,占国土面积的3.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4%,耕地却占到全国的15.2%,人口占全国的16.2%,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60%,超过了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水系形态和地形地貌,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水旱灾害发生最为严重和频繁的地区之一。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为了解决淮河的洪水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截止2000年流域修建了约1.1万座蓄水水库和拦河节制闸蓄水工程,从而引起了天然径流过程的大幅度改变,同时未经过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1-3]。淮河流域天然水化学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大且受人类活动和水污染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4-5]。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将逐渐变为氨氮型污染[6-7]。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众多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对河道径流实行高度调节控制,再加上气候原因与水资源利用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大多数支流雨季行洪,旱季有水无流甚至河道断流的局面,这样的河道水文特征,对水污染物稀释自净能力极为不利,从两个方面加重了河流水质污染:一方面,淮河水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道流量,污染峰值总出现在流量较小的枯季,当淮河流域天然来水量减少时,河道水质可能会严重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闸坝的限制,造成污染物的蓄积,在泄洪时造成污染的集中排放,致使污染排放量在局部时间内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而且这种破坏对水体来说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淮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基础是认— —1283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2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土壤特性在空间分布是非均一的,例如在平面上土壤的质地、剖面上土层的厚度,以及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土壤水基质势(负压)、含盐量等在同一时刻,即使是相距很近的点,其数值也是不同的。这种土壤特性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为了探讨土壤各种因素的变化规律,必须进行田间试验,布设观测点和取样点,由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存在,观测和取样点数目不宜过少,但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也不宜过多,这样,就存在确定合理取样数目、对未观测点进行估值、利用土壤特性的变异规律对田间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分析等问题。以下将分别对这些问题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和合理取样数目 一、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分析[55 ,63,68,69] 土壤特性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多次试验所取得的数值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将土壤特性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Z ,在空间上变化看作是独立的变化,则其变化特征可由其概率密度函数产P (x )表示。 X 为土壤特性x 的可能取值,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为p (x )。发生随机变量X 的取值小于或等于X 的事件的概率为 ?∞ -=≤x dx x p x X p )()( (2-7-1) 概率P (X ≤x )称为累积概率,概率密度函数P (x )为一非负函数,P (x )≥0,且 P (-∞〈x 〈∞〉= ? ∞ ∞ -dx x p )(。累积概率函数P (X ≤x )。有时写成: )()(x P P x F ≤= F (x )称为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 随机变量有多种分布形式,对于土壤特性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正态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概率密度表达式为 2 2 2)(ex p[21 )(σσπm x x p --= ] (2-7-2) 式中δ、m ——常数 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记为X ~N (m ,δ2)。在m=0,δ=1时的正态分布,称之为“标准正态分布”,记为 N (0,l )。

小菜蛾基本知识介绍

小菜蛾基本知识介绍 小菜蛾又叫菜蛾、方块蛾,幼虫叫小青虫、吊死鬼、吊丝虫、两头尖,属于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其中以萝卜、水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芥菜等受害严重。 一、分布 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各省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为害尤为严重。 二、危害特点 小菜蛾以幼虫为害叶片,小龄幼虫食量小,仅啃食叶肉,叶面造成小洼坑,有时头部可潜在叶组织内为害;幼虫稍大后多在叶背面取食叶肉留下一面表皮,成透明斑状如同“小天窗”,3~4龄以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的菜叶成网状。还可为害留种菜的嫩茎幼荚及籽粒,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危害症状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翅展12-15mm,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翅前半部有浅褐色小点,中间从翅基至外缘有一条三度弯曲的黑色波状纹,后面部分灰黄色;停歇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 卵:长约0.5mm,宽0.3mm,椭圆形,出产时淡黄色,具光泽。 幼虫:出孵时深褐色,后变为绿色。体纺锤形。成熟幼虫体长约10 mm。 蛹:体长6-8 mm,颜色变化大,初化蛹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灰褐色。

外被薄茧。 卵幼虫 茧成虫 四、生物学习性 1. 成虫习性: 昼伏夜出,羽化、取食、交尾、产卵等,多在晚上,趋光性较强。 成虫飞行力不强,但可随风远距离迁移。 性诱力强。 产卵:雌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交尾后当晚就能产卵,卵在夜间产于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散产或3‐5粒聚集在一起。 成虫寿命一般为11-28天,雌虫寿命长于雄虫。 2. 幼虫习性:幼虫昼夜都能孵化,共4龄,初孵幼虫钻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啃食叶肉或在叶柄、叶脉内蛀食,形成细小遂道。1龄末或2龄初从潜道退出,取食下表皮厚叶肉,形成透明斑;3、4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

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在种植甘蓝时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或者混作,已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和番茄、莴苣或马铃薯作物轮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有虫菜叶,降低虫口基数;(2)利用小菜蛾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3)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诱杀小菜蛾,亩放置10—15个诱芯,并且710天更换一次;(4)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选择如下用量的药剂:亩用25%菜喜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0.3%苦参碱500倍液喷雾防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防治甘蓝小菜蛾,并且操作简单,效果好,没有额外的成本投入,降低病情的发生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 (1)在种植甘蓝时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或者混作,已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和番茄、莴苣或马铃薯作物轮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有虫菜叶,降低虫口基数; (2)利用小菜蛾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3)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诱杀小菜蛾,亩放置10-15个诱芯,并且7-10天更换一次; (4)当虫口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选择如下用量的药剂:亩用25%菜喜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0.3%苦参碱500倍液喷雾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高温干旱季节7天更换一次诱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选择的药剂任选一

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年级: 2009级 学号:20094644 姓名:曹丰华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老师:刘颖

2013 年6月

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年级2009级姓名曹丰华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 (签章)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 (签章)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月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级 2009级环境三班学生姓名曹丰华学号20094644 发题日期: 2012年11月30日完成日期:月日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水质现状评价是依照水质现状监测资料进行的,目的是对水体的水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水体现状评价能够反映出水体污染程度及要紧污染类不。因此水质现状评价是进行水质治理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水质模拟以及水污染操纵规划的要紧依据之一。本课题旨在依照某流域的近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爱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刻变化规律及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针对该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外文翻译 2)文献资料收集、阅读 3)依照某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评价流域水质现状 4)进行水质污染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5)分析流域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6)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阻碍因素 7)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杨诗定 (谷城县气象局,谷城 441700) 摘要:利用谷城县1959~2007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移动平滑等方法对近49a 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49a谷城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4.3mm/10a),且有23a、21a 的周期变化。夏季降水量增多明显(30.6mm/10a),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21.8mm/10a)。年降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夏季降水增长的贡献。同时,年降水增多、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表明谷城地区强降水的危害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谷城;气候变化;降水 引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气象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特征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区域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IPP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半球亚热带陆地地区每10年减少约0.3%,而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0%[1]。很多学者对我国和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如王英等[2]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降水近50年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陈隆勋和翟盘茂等[3-4]对近40~50年我国降水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而西南一些地区有减少趋势。郑祚芳等[5]对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年降水量有弱的增多趋势。冯明[6]对全省72 个台站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全省降水差异较大, 分布不均, 1980 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西部地区则相反。覃军王海军[7]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指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1959~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932毫米,降水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降水的不均匀性(干旱、暴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降水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对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防灾减灾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该地区49年来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谷城站(站址未迁移过)1959~2007 年人工观测降水资料,按年(1~12月)、汛期(5~9月)、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 月)、冬季(12~次年2 月)组成序列。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降水的气候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R i=a0+bt i,i=1,2,…,n。(1)式中R i为降水量,t i为时间,b×10为气候倾向率,表示降水量每10年的趋势变化率。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第11卷第1期2006年1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1J an 12006 收稿日期 2004209201收到,2005203210收到修定稿 资助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042012作者简介 谢庄,女,1938年12月出生,学士学位,正研级高工,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E 2mail :xiezhuang108@1631com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谢 庄 崔继良 陈大刚 胡保昆 北京市气象局,北京 100089 摘 要 利用最新获取的1998年3月~2001年12月北京地区自动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细致、完整的研究。选取城区的官园站和郊区密云站的气温差作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标。在验证了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岛强度昼夜变化的年、季、月及日变化特征,以及几种极端天气事件的逐时及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最后制作了连续3年的月平均逐时热岛强度变化的三维立体图。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极端天气事件 昼夜变化 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120069207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The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V ariation of U rban H eat Island Intensity in Beijing XIE Zhuang ,CU I Ji 2Liang ,C H EN Da 2Gang ,HU Bao 2Kun B ei j ing Meteorological B ureau ,B ei j ing 100089 Abstract At first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coming f rom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tation was verified.Then the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 HI )were studied.The 32di 2mension diagram was made.Finally ,the hourly U HI of 4kinds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ere also specially inves 2tigated. K ey w ord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extreme weather event ,diurnal variation 1 引言 人类活动影响着气候,尤其是由于工农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能导致全球性气候增暖。另一些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则改变了局地气候。因此全球增暖和城市气候两者都已成为当今大气科学的热点课题。城市气候研究中, 城市热岛效应(简称U H I ,下同)是中心研究论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城市的建筑、交通、住房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U HI 是否也是全球增暖的重要因子?这是学术界一直关注和寻求解答的问题, 在5次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关 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中对U HI 都有专门叙述。由于有着长记录的测站都在城市,因此人们怀疑全球增暖可能并非来自温室气体效应,而是来自U H I ,这就促使了对U H I 的研究。深入研究表明,因为U HI 局限在不大的局部地区,它对全球和半球的气温增加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估计在1900~1999期间对全球和半球陆地气温序列 的影响不超过0105℃[1] 。 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增暖的研究,阐明了夜 间增温大,白天增温小,导致日较差减小的特征[2,3],即发现了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的事

小菜蛾饲养方法

小菜蛾饲养 1 虫源、材料器械和饲养条件 虫源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敏感品系,由贵州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提供。 材料器械蛭石,萝卜种子,甘蓝种子,葡萄糖,毛笔(转移幼虫),小排笔(收集虫蛹),产卵笼(45 cm×45 cm×100 cm),不锈钢饭盒(15 cm×10 cm),养虫架,除湿机,空调,烘箱。 饲养条件温度21±1℃,相对湿度为40﹪-50﹪,每天光照17 h。 2 小菜蛾饲养植物的培植 催芽将萝卜种子用5%的多菌灵药液浸泡6~8 h,去除药液后,再用清水漂洗,除去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后,将其平铺于垫有黑布的塑料方盒中(不宜太厚),覆盖黑布,放入培养箱中,温度30±1 ℃左右,相对湿度70%-75%条件下对其进行催芽约24 h,待种子出芽后即可播种。 种植在长方形金属饭盒中铺一层厚约3 cm的经高温灭菌的蛭石,用水浸透(水量以蛭石吸水饱和但不能流动为准)。然后将已催芽的萝卜种子均匀撒播于蛭石表面上,每饭盒需萝卜种子约21 g(干重),再撒上蛭石将种子覆盖(保温保湿,有助于种子萌发生长),然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条件与催芽时相同(注意浇水),待幼苗长至约3 cm时将其移入小菜蛾人工饲养室中培养。待叶片完全展开后(约播种后5-6天,株高6~7 cm)即可用于成虫产卵或供幼虫取食。 3 小菜蛾的人工饲养 成虫饲养在室内光照充足处设成虫产卵笼,将5盆长至6~7 cm的萝卜苗和收集的小菜蛾虫蛹700~800头放入产卵笼中,产卵上方悬挂5%葡萄糖水饱和的棉球供成虫补充营养,并每天更换。成虫将卵产于萝卜苗也片和茎秆上,每隔两天更换一次萝卜苗,将更换出的萝卜苗直接置于培养环境(温度21±1℃,相对湿度为40﹪-50﹪,每天光照17 h)下饲养。 幼虫饲养将萝卜苗从产卵笼移出后第3~4天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叶片(叶片上出现细小透明的取食小孔),萝卜苗被幼虫吃光后,靠接上新的萝卜苗使其自动转移取食,也可将室外培植的甘蓝叶片覆盖其上,使幼虫转移到甘蓝叶片上,再将甘蓝叶片转移到盆栽的整株甘蓝上,让其自由取食生长。一般幼虫从孵化到达3龄需要7~8 天,此时可用于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测定。

关于土壤空间变异性的几种研究方法

关于土壤空间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一)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要了解土壤空间变异性是什么? 土壤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使在同一农田的不同位置,试验表明的土壤特性(比如说水力特性,物理特性等)也会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属性就是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土壤水力特性是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入渗的参数,它可以刻画土壤水分的入渗情况。土壤特性的变异性普遍存在,是土壤本身存在的一种自然特性,但是变异情况比较复杂。 (二)为什么要研究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1.通过阅读文献可发现一方面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会给农业灌溉,水文学等研究应用带来不便。 2.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等都与土壤的空间变异性有关系,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质条件恶劣且资源性缺水严重,进行土壤质地空间变异性研究能为防治土壤侵蚀提供借鉴等。 (三)下面是几种我从自己找的论文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1. 第一种是经典统计学方法 变异系数Cv的大小反映了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它表示研究随机变量空间变异性的强弱。其中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v = σ/μ 式中:Cv为变异系数;σ为标准差;μ为均值。Cv<0.1表示研究变量具有弱变异;0.1<Cv<1表示研究变量具有中等变异;Cv≥1表示研究变量具有强变异。 2. 第二种是Pearson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考察2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y y 式中:x i,y i 为2个变量的值;x、y为2个变量的平均值;r为相关系数。 0<r<1,表示2变量间为正相关;-1<r<0,表示2变量为负相关;∣r∣越大,2变量的相关程度越密切,r=0,2变量完全无关。 3. 第三种是地统计学法。 半方差函数是地统计分析所特有的基本工具.通过分析研究变量的半方差函数的参数,可以确定研究变量的空间相关范围和空间相关程度等空间变异信息。 公式如下: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摘要: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做了阐述,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发展及不足。通过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方法的分析,认为结合GIS的地统计学方法是现在应用最多的方法。从近年来报道的文献可以知道现在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研究主要分为:第一,对土壤中各养分的变异度的研究;第二,对土壤养分变异原因的研究。 关键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方法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Huang Hai-lv Teacher:Fan Yan-min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udy i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about study methods and content , Research methods for analysi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inadequate from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Think the combination that GIS and Geostatistics method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through analysis for study methods from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Know from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i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 main divided into: First,the study to variability for each nutrient in soil; Second, the study to the cause of variability for soil nutrient. Key words : soil nutrient; Spatial variability; Research Methods 土壤学家将土壤特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属性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 异性。土壤特性的变异性普遍存在,并且情况比较复杂。成土母质、地形、人类活动等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均有较大影响,但在特定区域内,由于气候条件等比较一致,经过长期比较一致的种植和管理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将趋于缓和,即由于母质差异等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减小[1]。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是指的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间,不同点的土壤特性存在着的明显差异性。土壤是一个生命连续体,土壤特性在空间分布上既表现出地质结构特性又表现出统计学的随机特性,因此,土壤属性是区域化变量。土壤养分与作物生产力、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土壤质量变化最基本的表征和核心研究内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植物的生长起关键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空间变异是土壤本身存在的一种自然特性,认识土壤空间变异对于评价和有效地利用土壤,开展精准农业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 1研究方法 1.1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 以往人们在做田间试验时,常常沿用Fisher 创立的古典统计方法,即研究人员先在田间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将之划分成若干小区,然后随机地布置各种不同处理的试验,每个试验至少要有三个重复,以减少随机因素对试验处理的影响。由于气候因素影响,一个试验通常需几个周期或几年,以便从中找出代表性年分的典型数据,然后进行常规统计分析,计算试验数据的均值、方差,以及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试验的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可以在样本少、材料多样和环境多变情况下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我国的大多数土壤工作者至今仍沿用这种方法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但其严重缺陷就是,实际中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