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doc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doc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doc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doc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

第十讲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从信任工具角度出发,了解会计的基本循环中有哪些固有的缺陷;

2、理解会计准则为什么会能够进一步提高会计的价值;

3、初步掌握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4、初步理解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理论

二、学时安排

会计专业学生:4学时

非会计专业学生:2学时

三、授课内容

本讲的知识点就是两大块: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广义理解,会计准则也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但是,本讲对会计准则和会计理论主要是从整体、而不是组成零件角度来介绍。

(一)、会计准则与信任

本讲的开篇讨论问题是渝钛白事件中利息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安然事件中对SPE准则中3%条款的滥用,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一个问题: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公司管理层的经济利益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导致〃此长彼消〃似的会计选择,投资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投资者逐渐会对会计信息的信任程度下降,转而对公司管理层的信任程度下降。

在介绍会计准则与信任之间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交易成本角度展开。

会计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复式簿记等专门技术和方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信任程度。由于会计技术方法存在多重选择、多重处理,会计准则一事先约定一套选择标准一就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的银广夏等事件、美国安然等事件爆发后,会计准则备受指责。讲授过程中,注意讨论准则本身与准则执行之间的区别。

(二)、会计准则介绍

会计准则的作用是提高会计信息的信任度,能够被相关各方普遍接受、遵守,是前提条件。如果相关各方不接受或不遵守,那么,会计准则就不能帮助相关各方对提高会计信息的信任度。而要让会计准则得到普遍遵守,权威性非常重要。实现权威性的两个选择:由政府部门直接制订、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机构来制定。

会计准则还应当能够在面临会计政策多种选择时,帮助相关使用者作出选择。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提供科学原理,帮助使用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二是直接代替使用者进行选择,即:具体规定特定场景下所许可的会计选择。前者构成了原则导向,后者就是规则导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要结合经济人属性等讨论,并将美国目前有关会计准则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的争论,与FASB、IASC等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讨论。

在一般性地讨论会计准则的特征之后,以介绍科学原理的方式,介绍有关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假设的内容相对固定,但原则应当介绍多少,由主讲教师视学时等情况来酌定。注意在介绍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我国和美国资本市场上各上市公司事件展开。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可以分三个阶段来介绍,其中,1992年之前为第一阶段,这部分相对可以简略一点;1992-2000年为第二阶段,所需要介绍的内容多,特别是琼民源事件导致第一个具体准则的发布。这一阶

段具体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特征较浓。当然,这一阶段的很多盈余管理行为、特别是债务重组和资产置换等,都与当时的会计准则有关;2001年之后为第三阶段,表现为会计准则修订和〃统一会计制度〃发布,其特征是禁止使用〃公允价值〃、对计入利润的项目加以限制等。

教学过程中,应当穿插我国具体上市公司的案例来介绍,效果较为理想。

(%1)、关于会计理论

这部分主要有两个关键点:解构主义、会计理论的供给和需求。其中,对解构主义的介绍,涉及到哲学上较为抽象的术语,需要主讲教师关注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主讲教师也可以省略这方面的内容,改而通过会计理论的作用来讨论。这时,需要关于传统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理论关于会计理论作用的不同解释。主讲教师可以参考所附的阅读文献(Watts and Zimmerman, 1979);如果准备知识许可,主讲教师可以阅读《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第一章,并将其理解后,通过比较浅显的语言介绍给学生。

有关会计理论的供给和需求,主要以Watts and Zimmerman (1979) 论文的思想为基础,结合部分关于我国市场的案例以及美国关于会计准则讨论中的案例来进行,包括上面涉及的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来展开。

关于案例讨论

本讲最后的案例,主要想让学生关注会计准则本身的问题、准则执行的问题以及完全造假。其中,银广夏就是一种完全造假,而世纪星源不乏钻准则〃空子〃的现象。

当准则被发现有〃空子〃,乂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准则自身相对比较完善,完全是因为执行者刻意的行为;另外一种是准则自身有较大的空间。本案例讨论中,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这两种不同情况。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关注的问题是:准则修订情况(比如废止公允价值、限定计入利润的项目等)仍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上盈余管理的冲动,需要相关法律惩罚、监管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多层面的建设。

四、重点与难点

1、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会计准则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会计准则与信任的关系;

2、理解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争论背后的实质;

3、理解什么是解构性会计理论。

五、参考及阅读文献

1、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一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重点阅读其中有关安然和世界通信的舞弊案例;

2、葛家渤、刘峰,《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 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重点阅读其中第一章、第八章、第九章;

3、葛家渤、林志军,《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重点阅读第一、二章;

4、蒋义宏等,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演进(1990-2000), 《上市公司》,2001年第1期;

5、S tehpen Zeff,《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年。

6、W atts and Zimmerman, 1979, The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accounting theory: a market for excus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LIV, No. 2. 73-305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记整理

《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概念解释 A、会计的定义:一种管理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提供经济信息为目的。 会计的职能:反映和监督 B、反映职能: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从数量上反映会计主体也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 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是监督职能存在的依据和基础。 监督职能:利用反映职能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提供经营决策。主要表现在货币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C、会计发展的两个标志 1、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2、成本会计的出现,管理会计的形成并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3、管理会计,主要偏重于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它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和 一种经济评估,数据不需要完全真实,可以是估计。 4、财务会计,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核算,所有数据来源必须真实和客观,同时也是主管部门 进行经济审核的依据。 D、会计对象: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也可以称作会计客体。实质上是企业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 计对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六大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F、会计任务 1、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 2、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3、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形成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具有一定 数量的经济资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2、持续经营: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 3、会计分期:对时间范围的具体细分化,会计法将会计分期划分为,会计年,季度,月,为收付实现制和 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提供了比较基础。 4、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反映。 3、有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方便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横向 比较。 5、一贯性原则:同一企业间,在不同会计分期,财务处理方法要一直,方便不同会计分期间的纵向比较。 如有变更需单独备注。 6、及时性原则 7、清晰性原则 8、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 资本性支出:为形成经营能力,在几个会计年度形成收益。 9、配比性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进行比较。 10、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确定本期收入与费用的确定时间。 11、历史成本原则:主要针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课程教学大纲 (Insurance )(宋体小四号)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48;实践总学时0 周学时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0 学分 3学分 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保险学》是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保险的性能、职能和作用。保险合同的签订及保险经营、保险精算、保险营销、保险基金的运用及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的具体运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积极参加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成以下基本要求:明确掌握保险的性能、职能和作用;保险合同的特征要素及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的具体险种的内容及保险经营、保险精算、保险营销及保险基金的运用。保险市场及保险市场监管的相关理论。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原理、会计学。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保险学》,魏华林, 林宝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保险学原理》,许谨良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要求学生功过本课程学习后能够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课程考试。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险、危险的分类。 (二)熟悉:危险管理的方法。 (三)了解:危险与保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危险概述 (一)重点讲解××× 危险的涵义;危险的特征危险的种类; (二)一般介绍××× 危险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危险管理 (一)重点讲解××× 危险管理的概念。如何进行危险处理。 (二)一般介绍××× 危险管理的过程。 第三节危险与保险 (一)重点讲解××× 可保危险 (二)一般介绍××× 危险与保险的关系 第二章保险概述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保险的概念;保险的分类;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二)熟悉: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三)了解:保险的代价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第一节信息与管理信息 一、信息 (一)信息 远在我国唐代,诗人中在《暮春怀故人》诗中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美妙绝句。信息一词,、及其澳门则将其译为“资讯”。我们日常应用的信息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的概念在逐步扩展、渗透和运用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广义的信息定义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目前可以说还没有定论。 人们对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定义: 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 信息是系统有序的度量; 信息表现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是帮助人们做出决策的知识。 信息论者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而控制论者认为:“信息就是人与外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互相交换的容的名称”。一般认为: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讯的知识。 对于信息,我们无需去研究哪一种定义更为确切,但关于信息有两点应该明确: (1)信息在客观上是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的;

(2)信息在主观上是可以接受、利用的,并指导我们的行动。 从本质上讲,信息存在于物质运动和事物运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资源,它和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正如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一首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 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 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信息的作用就在于把物质、能源构成的混浊、杂乱的世界,变成一个有序的世界。减少人的不确定性,增强世界的有序性。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和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资源要素。 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意义,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信息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理解: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信息是可以传递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形成知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变化和状态的客观反映。由于事物及其状态、特征和变化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信息,同样带有客观性。 2、信息的共享性 物质、能量是守恒的,在交换过程中遵循等值交换原则。任何物和能,某人占有了它,别人就没有它。而信息则不同,是可以共享的。交换信息的双方都不会失去原有的信息,反而会增加一些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案

《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案 课程概况: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总学时:18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具有《管理学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基础》、《企业管理》、《数据库理论与应用》等课程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着重于通过上机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系统开发方法与使用技术的学习,提高运用计算机来处理管理业务的能力,使之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维护员、操作员,并具有成为系统管理员和分析设计员的持续学习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 实验主要内容 实验一系统管理 实验二基础档案设置 实验三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实验四总账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 实验五总账管理系统银行对账 实验六总账管理系统期末处理 实验七 UFO报表管理(一) 实验八 UFO报表管理(二) 实验九 UFO报表管理(三) 实验一系统管理 【实验目的】 掌握用友ERP-U8软件中有关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系统管理的相关内容,理解系统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充分理解财务分工的意义。 【实验内容】 1. 建立单位账套 2. 增加操作员 3. 进行财务分工 4. 备份账套数据 5.账套数据引入 6.修改账套数据 【实验资料】 1. 建立新账套 (1) 账套信息

账套号:001;账套名称:北京光明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默认账套路径;启用会计期:2006年1月;会计期间设置:1月1日至12月31日。 (2)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光明科技有限公司;单位简称:光明公司。 (3) 核算类型 该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RMB);企业类型为工业;行业性质为新会计制度;账套主管为学生本人;按行业性质预置科目。 (4) 基础信息 该企业有外币核算,进行经济业务处理时,需要对存货、客户、供应商进行分类。 (5) 分类编码方案 科目编码级次:42222 其他:默认 (6) 数据精度 该企业对存货数量、单价小数位定为2。 2. 财务分工 (1) 学号的后4位学生本人(口令:1)--账套主管 负责财务软件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各项初始设置工作;负责财务软件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系统的有效、安全、正常运行;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审核、记账、账簿查询、月末结账工作;负责报表管理及其财务分析工作。 具有系统所有模块的全部权限。 (2) 002 陈亮(口令:2)--出纳 负责现金、银行账管理工作。 具有“总账-凭证-出纳签字”权限,具有“总账-出纳”的全部操作权限。 (3) 003 赵红(口令:3)--会计 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管理工作以及客户往来和供应商往来管理工作。 具有“总账-凭证-凭证处理”的全部权限,具有“总账-凭证-查询凭证、打印凭证、科目汇总、摘要汇总表、常用凭证、凭证复制”权限,具有“总账-期末-转账设置、转账生成”权限。 【实验要求】 1. 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 【操作指导】 1. 启动系统管理 执行“开始”|“程序”|“用友ERP-U8”|“系统服务”|“系统管理”命令,进入“用友ERP-U8〖系统管理〗”窗口。 2. 登录系统管理 (1) 执行“系统”|“注册”命令,打开“注册〖系统管理〗”对话框。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会计学科得入门课程,也就是财务会计专业得专业基础课,就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得基础。对于其她相关专业得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得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得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得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得定义、会计核算得职能、会计核算得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得基本前提与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得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得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得填制、账簿得登记与会计报表得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得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得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得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得教学方法进行相关得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得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与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得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得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得互动。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得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得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得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得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得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得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得现场化、实验资料得标准化、实验手段得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得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得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四、本课程得总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曲靖师范学院管理信息 系统 教案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掌握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性质及度量、信息系统的发展 2、掌握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结构 3、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以及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 1、信息的度量计算公式 2、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引入:为什么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和公商管理专业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在有的教材上对管理信息系统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企业的神经系统”,这是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它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它的经营和管理,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信息时代,成功的经营管理就离不开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又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呈现海量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海量数据在存储、管理、使用效率上的要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电子工具——计算机,通过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数据库,将企业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从而提高数据管理效率,最终达到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提高企业生产力的目的。而这就是我们现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它们的各个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所以说,管理信息系统它已经象我们人的每一根神经一样布满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第一节信息及其度量 一、信息化概览 根据20世纪中美国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分析劳动力的百分比变化。根据生产力模型比较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不同的资源和生产工具。信息与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的第五种资源。忽视了对信息的管理,就不能提高效率,就难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也谈不上是现代化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是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规划、构筑、运行、管理的过程。 二、信息(Information)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的广义解释: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根据该广义解释看出它包含的三层含义: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特征是指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比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认识事物的。 在MIS中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后并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据。对 接受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比较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Data):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字符、数字、图形等),是信息的表达形式。 信息(Information):指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含义的数据,对决策者行为产生影响,是数据的内涵。并举例说明。 信息的分类: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照管理的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2、按照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 3、按照加工顺序可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4、按照反映形式可分为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和声音信息等。分别简单解释各类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性质: 1、事实性

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 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 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 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 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 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 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

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 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 记录 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 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入-去= 余 │││ 本期收入-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 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 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其计算公式为: 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4.明末清初,在以前“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单式记账方法基 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 算盈亏。其计算公式为: 进-缴=存-该 ││││ 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负债投资 5.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将 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 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 6.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借贷复式记账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 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方法。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至 此,会计已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加工整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成 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所 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 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等。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学分:48/2.5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40/8 授课时间:二(3,4)、双周四(3,4)/1-16周授课地点:6D402 任课教师姓名:董敬然职称:工程师 所属院(系):机械学院 联系电话:Email: dash2012@https://www.sodocs.net/doc/eb9044071.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 1.课间,一对一,或与同学协商时间地点集中答疑; 2.针对作业中的问题,集中讲解。 二、课程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测试、系统实施等的理论,同时也针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操练习,培养学生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特点,此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和特点;掌握系统分析的调查方法、资料分类与整理方法、业务流程的总结方法和系统流程图的分析方法、数据字典的编制方法、业务逻辑表达方法;掌握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功能结构图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信息流程图设计和处理流程图设计;掌握至少一种开发平台的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并对其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了解规范化的测试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了解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及其特点,了解微软项目开发框架MSF的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了解至少一个主流技术的开发案例的所有细节和其运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能将客户的需求与当前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系统规划;能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和系统需求进行详细的业务调查,也能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并根据需求设计出新的数据流程图;能根据当前技术平台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包括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业务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能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中的技术综合应用案例,其根本要义就是将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抽象化、理性化、过程化并转换为一系列的信息流动、处理与存储。所以设计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最终是对设计者理性程度的考验,其中包括:系统规划的技术能力考量、系统调查的切入点与重点的设置、系统分析中信息的变迁与流程的改造、系统设计中架构的扩展与优化等。而在更深层次上也应意识到设计者本身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对系统的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因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知识与信息接纳并以理性予以归化才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终极手段。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数据库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李一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4版。 2.参考书:《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74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选修学时32学分2 适用专业会计学 I 大纲文本 一、课程内容 (一)风险管理和保险 1.定义与种类 2.相关要素 3.对付风险的方法 (二)保险概论 1.本质与发展史 2.保险与赌博、救济、储蓄的关系(课堂讨论) 3.保险种类与保险学的研究对象 4.保险基金 (三)保险的基本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 2.最大诚信原则 3.损失补偿原则 4.近因原则 5.代位原则 6.分摊原则 (四)保险合同 1.概述 2.内容 3.订立、变更、终止与争议 (五)保险合同的数理基础 1.随机事件与概率 2.概率分布与期望报告 3.保费与保费率 4.费率界定方法及财产险与人身险的费率界定 (六)财产保险 1.概述 2.企业财产保险 3.家庭财产保险 (七)人身保险 1.概述 2.案例分析 (八)责任保险 1.责任保险概述 2.产品责任保险 3.公众责任保险

4.雇主责任保险 5.职业责任保险 (九)再保险 1.再保险的概述 2.再保险的作用与发展 (十)社会保险 1.社会保险的功能与特点 2.社会保险制度 3.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课外作业无 三、实验无 四、实习无 五、课程设计无 六、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选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保险学——理论与实务》,吴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书:《农村保险理论与实务》陈万明,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金融与保险》期刊,中国人大 《保险学概论》朱志忠、彭喜锋编著,学苑出版社出版 1999 《保险学导论》许罗平、陈平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保险概论》《保险概论》编写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保险学》徐文虎、曹恒春、周建中主编 2000 II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会计、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选修课之一。计划课时32课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保险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中外保险史及其现状。掌握财险,人身险及责任险的基本条款等等。 二、课程的具体要求 (一)风险管理和保险 掌握风险、纯粹风险、投机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定义;了解风险的组成要素以及在日常实例中的辨别;掌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选择。 (二)保险概论 记住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定义;理解保险与储蓄、救济的区别;重点掌握一般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了解社会后备基金的主要形式;熟悉保险基金的概念和特点;了解保险资金的运动过程。 (三)保险的基本原则 精读全章,灵活掌握各项原则在保险中的运用。 (四)保险合同 了解保险合同的概念、特性;理解保险合同的种类。掌握保险合同的主体和基本内容;掌握保险合同的订立与效力变更;了解合同终止的几种形式。掌握仲裁的定义。 (五)保险合同的数理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完整篇.doc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31 案例3:海尔集团:信息化助力创造世界名牌 1.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22年的发展历程使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成长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销售额最大、生产的产品品种和规格最多、出口量最大的企业集团,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一年一个新台阶,是和海尔集团高度重视、运用、推广、发展信息化工作分不开的。 2.海尔信息化:三个阶段上三个台阶 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应用。从1997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多个销售公司和30个电话中心,实现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海尔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改造海尔集

团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1998~2003年,海尔内部进行了40多次结构调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模式。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 (2)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亿元。 (3)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 (4)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全程跟踪生产质量。 (5)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个服务网点和全国42个大中城市的备品备件管理。 (6)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设计与模具加工系统:应用了业界领先PRO/E、UGII、Cimatron、C-Mold等,可以为用户提供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5学分3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方向课,属于管理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它面向管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利用系统的观念,数学的方法,以信息化管理为重心,研究信息化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影响,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指导学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事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业务管理和决策信息进行收集、存储、组织、检索、分析、设计、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本课程侧重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是一门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本课程阶段并不要求去编写复杂的应用程序,通过上机实验和教学软件的演示拓宽视野,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生产实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操作和使用方法,提高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门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具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设计小型的MIS系统; 3.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基础会计学教案

基础会计学 教案 一、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会计学专业的各门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基本理论部分:要求概括了解会计的掌握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方法部分:要求重点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七大方法;基本技能部分:要求在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复式记账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一整套会计的基本技能。本教案以会计七大核算方法为主线索,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以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具体应用构造内容体系,力求向读者展示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做到理论和实践、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相结合。本教案的显着特点是: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比传统的会计原理教学更加重了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会计法规知识部分。 3、开篇均以小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并列出每章

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以明确各章内容的纲要。 4、课后案例与每章重要知识点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配合课堂教学增加实验室模拟训练,帮助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课程各章学时与分配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1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2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 3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INDE2009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5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库、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高级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窦云霞 大纲执笔人:窦云霞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息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无形的财富、决策的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是本课程依赖的环境与背景。 教学目标:了解MIS的功能和作用;掌握MIS开发要点;熟知MIS结构;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数据搜集、加工和使用的知识,获得管理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重点了解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知道如何根据管理任务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他们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1、信息系统概述(6学时) 1.1信息化与管理 1.2系统与信息系统 1.3管理信息系统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 1.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组织与信息系统; 1.7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1.8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挑战 1.9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建立

基础会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 情景教学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马帅 制定时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任务、目标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这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两个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基础会计实习,将会计核算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企业和社会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 三.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

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会计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他个人的努力,看到了某一会计工作过程的实现,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四.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手工会计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45套,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尺子、算盘、印章、装订机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墙壁悬挂有关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要求等图表。 (3)学生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保险学教学大纲

保险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 第一节风险概述 一、知识点 1.风险的概念 2.风险的特点 3.风险的三要素 4.风险的分类 二、重点与难点 风险的三要素 第二节风险治理 一、知识点 1.风险治理的概念 2.风险治理的差不多程序 3.风险的处理方式 二、重点与难点 风险的处理方式 第二章保险概述 第一节保险的概念 一、知识点 1.保险的含义 2.保险的要素 3.保险的对象 4.保险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保险的要素 第二节保险的职能与作用一、知识点

1.保险的职能 2.保险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 无 第三节保险资本与保险基金 一、知识点 1.保险资本的含义 2.我国保险资本的要求 3.保险基金的含义 4.保险基金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保险基金的特点 第三章保险的分类 第一节保险的宏观分类 一、知识点 1.保险的三种宏观分类 2.各类保险的区不 二、重点与难点 各类保险的区不 第二节商业保险的分类 一、知识点 1.按照保险实施方式分类 2.按照保证主体分类 3.按照保险标的分类 4.按照保证范畴分类 5.按照承保方式分类 二、重点与难点 无 第四章保险合同 第一节保险合同的概念及其特点

1.保险合同的概念 2.保险合同的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保险合同的特点 第二节保险合同的要素 一、知识点 1.保险合同的主体 2.保险合同的客体 3.保险合同的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保险合同的主体 第三节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与履行 一、知识点 1.保险合同的订立 2.保险合同的生效 3.保险合同的履行 4.保险合同的中止 二、重点与难点 保险合同的履行 第四节保险合同的变更与终止 一、知识点 1.保险合同的变更 2.保险合同的终止 二、重点与难点 保险合同的终止 第五节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 一、知识点 1.保险合同的讲明原则 2.保险合同的讲明方法 3.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无 第六节保险合同的种类

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学:电子教案1第一章 会计对象

第一章会计的对象 【教学课题】会计的概念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25#106 【教学班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掌握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 【教学方式与手段】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参考资料】: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葛军主编《会计学原理》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樊行健主编《基础会计》 新会计准则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b9044071.html,/ 中国会计网https://www.sodocs.net/doc/eb9044071.html,/ 无忧会计网https://www.sodocs.net/doc/eb9044071.html,/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会计”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以说各行各业,每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要和会计打交道。比如,在座的每位同学开学时要到学校财务部门缴学费,单位职工每月要在本单位财务部门领取工资,职工的医药费等有关开支需要在会计那报销等等。大家可以想想财务部门的这些会计人员到底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有人说,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认为的会计是什么)那么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再回过头想一下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会计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引出“会计”内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会计是怎么产生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讲授正文】: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会计是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在介绍会计发展历史前,可以先问问学生,他们对会计的历史发展曾有什么样的了解。接着老师介绍发展过程,注意:对于每个阶段可以先介绍一些会计发展史实,再总结本阶段的会计发展特点。 会计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需要。 比如,人们在进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时,需要将生产活动的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并计算生产活动的数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物资投入生产,这些物资怎么分配,耗用多少数量在产品生产上,需要把这些内容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会计:专门方法还没有形成,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会计:复式簿记在理论上的总结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2.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社会化,会计逐渐完善起来,而且越来越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