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第49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49No.5 2009年9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Sep.2009

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研究

张清廉,于长立,王秀丽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低效利用、闲置土地和土地流转过程中/非粮化0现象,阻碍了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科技创新和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土地;优化配置;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9)05-0063-05收稿日期:2009-06-12

基金项目:2007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新农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问题研究0(2007BJJ01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清廉(1955-),男,回族,河南漯河人,平顶山学院教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在新国策的强力支持下,中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时代已经呼之欲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土地低效利用,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等。研究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引导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评述

根据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综合,学界对于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业问题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土地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用地的管理关系到国家的食物安全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整个国家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对全国城乡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属、利益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我国土地管理以保证国家土地资源最合理有效的利用为首要目标,以土地持续利用为基本前提,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土地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征和土地系统原理,依靠一定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向,在空间尺度上多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就其过程而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上是一个确定一整套的土地布局的技巧或活动,来达到一定特殊目标的过程,或被认为是对适合于特定土地利用目标的多种

63

用地类型的合理选择。这里布局的涵义,既是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配置的一种状态,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类别、多部门、多项目交织的网络结构。就土地属性来看,作为一种资源,土地利用配置是区域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宏观构成及其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组合;作为一种资产,它是土地产权在不同财产行为主体之间的分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微观层次上,它是土地与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配投入。[2]土地资源配置时应遵循经济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和综合效益原则。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用地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等方案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条件,从而导致土地价格迅速上升。[3]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稀缺的重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问题,有较多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海鹏从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角度分析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两难问题,提出要遵循科学规律,通过调整相关的土地利益分配来化解这些两难问题。[4]雷爱先依据我国闲置土地的现状和成因,提出运用财税政策解决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与耕地保护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方法,为消化和利用闲置土地、规范土地市场运作提供了较大思索空间。[5]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的实质是协调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土地整理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资源部门分配的重要措施和途径。[6]万年庆提出要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村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优化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配置,全面实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集约用地,走内涵型新村发展的道路。[7]

从相关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很多,但是,以往的土地资源的配置研究大都从财税、规划等方面来阐述,而具体操作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土地的规模经营,使中国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进而向产业化时代迈进,从而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历史性决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农村土地低效利用的现状及原因

(一)居民点闲置

1./空心村0的现状

所谓/空心村0是指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民对宅基地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新建住宅向村外扩张,导致村外新房越建越多,而村中无人居住的老宅却不拆,从而逐步形成村庄外实内空的现象。我国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建房热以来,至今不衰。由于缺乏规划,农民新建房屋很少在原宅基地上进行改建,大多占用耕地建新房。选址随意,布局混乱,占地面积大,容积率低,村落不断扩大,耕地随之减少。而村中大部分旧房却鲜有人住,多用来堆放杂物,圈养牲畜,或完全闲置不用,久而久之形成大量空心村。有人这样形容空心村:/村边建新房,村中弃旧房;远看像村庄,近看一片荒。0空心村造成农村建设用地多,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004年仅河南省村庄闲置土地约250万亩,另外还大量存在着一户多宅及宅基地超标现象,河南省超标面积达350万亩。显而易见,农村耕地开发整理潜力甚大。[8]

2.大量/空心村0存在的原因

(1)新建住宅向外扩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青年人结婚后与老人分居现象增多,而新建住宅多向村外耕地扩展,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建新房的现象不断增加,导致居民点外延年年扩大。此外,一部分人由于进城打工,在城市定居的农民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他们在农村的住宅便长年闲置,另一部分人为了交通便利和长期定居,在新建民房时放弃了交通闭塞的自然村,选择在乡村公路附近新建居民点,导致/空心村0现象日益严重,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规划滞后

由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或不切实际,或执行不力,造成农宅建设布局混乱,农房之间和四周零星土地闲置严重。农村有新房没新街,有新屋没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国土部门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措施不完善,对一户一宅,建新宅还旧宅的政策把关不严等,使超标批建、批少占多、违法占用、不按规定退还旧宅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也导致/空心村0的产生和大量的土地闲置浪费。[9]

(二)耕地撂荒

1.耕地撂荒现状

64

耕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数量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然而,我国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部分地区还相当严重,造成了耕地的大量荒芜。其中,在对河南省进行调查的408份对耕地撂荒现象的看法问卷中,42.35%的农户认为农地存在有隐性土地撂荒;11.76%的农户补充说曾经出现显性抛荒;13.73%的农户认为存在显性撂荒;32.16%的农户认为没有农地撂荒。因此,土地抛荒存在具有普遍性。

2.耕地撂荒的原因

(1)农业比较利益低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加上土地零散、分割,机械耕作和其他先进技术无法普及推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造成农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0有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我国农业投资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在存在其他产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农村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于土地经营时,机会成本将大于实际收益。特别是在城镇郊区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村民非农就业机会多,导致出现了耕地抛荒/平原多,丘陵少,山区无0的现象。这样一来,农户对土地的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就成了一种理性选择。

(2)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大多老化,抗灾能力较差。有些耕地分布在偏远、路途艰险的地区,耕种极为不便。越是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易涝、易旱的地方,农民就越无种田的积极性,担忧有投入无收入,或投入多产出少,风险太大,只得撂荒,异地生财。

(3)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的非农就业门路不断增加,而对土地的依赖性愈趋下降,加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猛增,从事农业收入微薄,甚至为负。在外出打工收入与在家种田收入反差刺激下,农民对种地缺乏兴趣,劳动力流向城市。部分地方外出人数不仅数量大,而且有的举家外出打工。外出大都是青壮年和有一些劳动技能的,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劳动能力和素质都较差,基层组织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或适当调整,导致农民对承包的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

(三)土地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农村工业与相关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造成非农用地面积的扩张。一些城镇在发展中盲目追求外延扩展,大肆圈地,忽视了土地利用内部挖潜的重要性,在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通常直接通过农用地转化的方法来满足非农用地的需求。由于建设用地规模的过度膨胀,造成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极度低下,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更为严重的是扩展占用的边缘区耕地常常是质量最为优良的耕地。并且大多数地方发展规划不合理,城镇发展不集中,企业布局散乱,建筑容积率较低,人均占地普遍偏大,导致土地的严重浪费,也可称之为土地的隐形闲置。

三、规模经营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带来了发展契机,使土地集中到了农业种植的技术能手手中,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土地的利用率。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农产品统购统销,/以粮为纲0,政府可以控制农户的种植行为,从而能够间接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但在市场经济下,农户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是承包法赋予其耕作权的自由,也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必然。农民常说的/什么赚钱种什么0正是农业发展背景变化的反映。因此,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使大量耕地转化为比较效益高的园地、林地(苗木花卉),甚至是畜牧用地和农业生态旅游基地。经营效益提高了,但是耕地减少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随之减少,这种/非粮化0现象,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会诱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四、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

规模经营的解决途径

(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优化部署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和矛盾,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近远期发展之间的用地需求,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皆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农田田间工程、农田景观工程、种植业布局等农田基本建设专项规划,使农田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确保一定的耕地数量,从而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并且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杜绝土地滥占滥用现象的发生。

(二)通过土地整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一,把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紧密结合,通过

65

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梯度转移集中居住,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完善小城镇规划,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条件。第二,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的目标,通过实施土地整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集中居住。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在确保耕地质量提高的同时,结合土地开发复垦,将区域内的低效用地以及一些农村居民点进行统一整理,促进优质农田的集中连片,增加优势农田的连片面积,促进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的建立,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创造条件。第三,统一土地整理和土地置换对农民的补偿、补贴办法和标准。提高土地整理和土地置换费用标准,以及对农民的补偿、补贴标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极0是实现规模经营的突破口

围绕发展农业的优势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加强科技投入与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建立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

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强势的龙头企业,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加快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的建设。围绕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创新农用地规模经营的机制,积极推动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提高素质与水平。以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挖掘现代农业多领域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和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支持和鼓励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基地的建设和加工企业创建品牌和开拓市场;积极引导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基地和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

(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产权调整,进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作用。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采取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的水平。建立农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发挥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险作用。加强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发挥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障作用,维护好农户和业主的合法权益。

五、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查清农村土地资源底数,科学评价

按照国家统一标准,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完成全市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的调绘,查清区域内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查清低效利用土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和规范土地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变化信息的调查、登记、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查清土地资源的综合状况,并做出科学评价,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

(二)土地整理项目要科学规划和设计

土地整理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单位选择、施工质量的保证以及产权调整等各方面做好工作。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当地特定的地形条件,是发挥土地综合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技术活动,合理的设计可以促进土地的优化配置,因而提高规划设计的准入门槛,是保证规划设计合理的必然要求。同时整理规划设计又是地域性很强的一项活动,特别是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地区差异极大,南北生活、生产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农地合理利用的最佳方式。现在有资质的整理设计企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方,这些中介技术力量雄厚,组织管理无可厚非,但毕竟不可能了解整理项目的所有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环节,引入当地的技术力量,特别是整理区农民的参与。可以在设计招标和施工招标的时候,要求设计方和施工方必须与项目所在地有关的设计、施工力量联合。在施工时,项目区内的主要排灌干渠和道路可以交给一般有资质的企业施工,但是通往田间的斗渠、支渠可以交给农户或村集体来完成。因为,农民是最后的使用者,他们对工程质量最关心。在项目验收的时候,农户或者村集体的意见也很重要,应该将其意见作为验收合格的一项重要指标,对那些整理设计不符合农户意愿的不予验收。

66

(三)多方筹集土地优化配置资金

在加强耕地开垦费收取和使用管理方面,还应该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如从农业重点建设资金、耕地占用税留成、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地的开发复垦整理工作。

在充分用好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相结合,争取各类农业和水利建设资金,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原则,将土地整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使各方自己合理利用,并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参与低效土地的改造与建设工作,创造利益共享机制与模式。通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高标准农田,规模利用农田,使各项工程的建设做到高质量、高标准,发挥其最大合力作用。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优化配置提供科技支撑

1.加速农用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耕地保护技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空间时代,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管理工作必须全面广泛地应用新科技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提高农用地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数字国土,依托国家公用信息网络,构建土地资源主干网络和多级数据交换中心,全面建设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运用高效、实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抓紧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耕地资源等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共享;增加耕地管理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对耕地利用的监测能力,设立乡(镇)、村级耕地保护固定观测点,随时掌握耕地变化情况。

2.建立农用地监测预警系统,对农用地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农用地预警是对农用地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范措施。农用地监测主要是监测农用地的数量、质量、环境变化。监测手段有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定点取样测试技术等。建立农用地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可随时获得有关信息,为农用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服务。

总而言之,实现农用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和质量管理并重转变是大势所趋。顺应全国农用地管理工作趋势,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农用地管理的总目标更需要从单纯的数量管理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管理,从对农用地的资源管理转向资源、资产和生态并重的管理,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参考文献:

[1]朱有法,谢德体,骆云中.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

评价模型剖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2]倪绍祥,刘彦随.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

[J].农村生态环境,1999,(2).

[3]陈美球,吴次芳.城镇化土地配置国际比较[J].中国土地,

2002,(8).

[4]张海鹏.实现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两难问题[J].南

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雷爱先,刘维新.论解决我国闲置土地问题的财税对策

[J].中国土地科学,1999,(1).

[6]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

学,1997,(2).

[7]万年庆,吴国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

配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8]于文.中原大地兴起/空心村0治理热[J].河南国土资源,

2004,(3).

[9]潘元庆,刘晓丽,陈伟强,等.孟津县空心村整理及问题分

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9).

[责任编辑韩顺友]

R esearch o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 rces and Scale O pe ration in Rural Areas

ZH ANG Qing-lian,YU Chang-li,W ANG Xiu-li

(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467000,H enan,China)

A bstra ct: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 ces in the process o f new countr yside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r 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improv ement of efficiency.H owever,the pheno menon of neg ative impact emerges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use, such as a lar ge number of inefficient uses of idle land,"non-g rain field"in the process of land transfer,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 operation.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o verall land use planning,land consolidation,technolog ical innovation,manag ement and services in land transfer in order to achieve o 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scale operation.

Key w ords:rural areas;land r esources;idle land;o ptimal allocation;scale o peratio n

67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见

原标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全文如下。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2019年农经站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农经站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 告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期,根据省市的安排,xx农经站及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题调研组,从XX年5月25日至6月8日,利用15天时间先后深入15个乡镇,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利条件。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为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粮食生产更是置于全年工作之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四大补贴”不断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体系。 (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财政投入的递增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方便了大户生产布局、稻田排灌、病虫防治和机械化作业。 (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这些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农业”现象,那么要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远源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和典型模式。 近年来,我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加强土地流转指导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有效形式,通过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集中,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生产经营。据调查,至XX年6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6.1万亩,占全县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4.7%;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1%。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流转形式多样化,出租面积明显增加。按流转形式划分,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据调查,截至XX年6月,转包面积22715亩,占流转面积的37.2%;出租面积29189亩,占流转面积的48%;互换面积达219亩,占流转面积的0.4%;转让面积877亩,占流转面积的1.4%;其他形式流转面积达8000亩,占流转面积的13%。与XX年年底数据相比,出租的面积明显增加。从实践来看,农户将土地通过出租、转包的形式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或大户等,把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有效重组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了显著发挥,相应的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04T09:52:00.7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作者:季晓峰 [导读] 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临沭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700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保障,是农民最基本地生产资料,人类生产生活对土地的依赖与利用是土地成为资源的主要原因。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解决好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土地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这使农村中的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并凸现出来,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的复苏。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整个农村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承载着农民诸多希冀,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就土地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而言,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由于价格上涨具有增值的功能,农民子孙后代对土地拥有继承权。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失去集养老、就业、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土地后,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社会保障。在现行征地货币安置方式中,失地农民极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开展农村土地的规划整理,为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与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可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妥善解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从我国土地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探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 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项法律法规也随之不断完善,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无视法律的存在,有法不依,违背农民群众的意愿,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 1.1 对土地资源认知上的偏差依然存在 强调保增长、保发展的多,保耕地、保红线的意识弱,强调客观因素的多,检查主管因素的少,把扩大内需当成一个筐,什么项目都往里装。一些地方出现重“增长”轻“红线”的倾向,行政违法有所抬头。目前,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类违法现象: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和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当前,有不少建房户采取隐瞒已有房屋、虚报家庭人口、变更户籍等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二是非法转让宅基地,利用集体资产进行隐形交易;三是超面积占地、擅自改变农村宅基地用途现象时有发生。 1.2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这使人地关系呈现紧张的状况,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现象并存。当前的非农建设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的减少。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呈如火如荼之势,许多乡镇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千百年来农民习惯于的“乡土社会”正转型为“城镇社会”,农村“空心村”存在,农民建房弃旧建新,造成村庄渐渐向外扩张,侵占农田。私营企业异军突起,要想建设发展,无疑要占用土地,往往征而不用,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影响到农民的利益。还有就是耕地撂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外出务工致使承包经营土地无人耕种,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徘徊不前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农田被撂荒。还有就是管理失范,在农业收益低下及农民对土地关爱程度偏低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农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资金、技术,租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济,从而导致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名的土地管理乱象,也有增多的迹象。导致失地农民问题日趋严峻。 2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2.1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坚守“四条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计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二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就是农地农用,农地要转为非农用途,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严把宅基地审批关,要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对于新建的房屋,要做到建房用地审批结果公开及审查到场、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及竣工验收到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四是严格土地执法监管。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努力构建“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监管体系,扩大社会监督。 2.2节约用地,挖掘土地潜力。 一是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统筹和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的各类规划都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减少土地纠纷。二是盘活存量用地。存量用地主要有闲置地、空闲地、批而未供地、供而未用地、用而未尽地和储备用地。三是利用废弃地、未利用地。尽可能多地把废弃地整理为耕地或用于建设。四是开发利用低效地。通过提高投入强度、建设容积率和产出率对土地特别是各类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挖掘土地潜力。 结语 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整理关系到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科学规范的土地资源整理,既有助于农村建设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改善我国农村布局混乱的状况,又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促进整个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参考文献: [1]于洋.基层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周洪宝.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3):221-223. [3]朱启臻.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4]于建嵘.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项调查研究.调查世界,2005年.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吉林省四平市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1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1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以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为例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可以从土地的利用效率上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2 土地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 解决对策与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的方向) 摘要: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缺陷却愈发暴露出来,因此,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及其必要性也更加明显。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农业现代化问题已经日益紧迫地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目前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在这一势头带动下,内地也出现了星星之火。为了探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尤其是内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课题组对吉林省四平市所辖区域的农村土地的耕地利用情况和农民收入水平组织了调研。通过对农村的调研,明确提出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发现了内地农村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深刻要求,了解了制约内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这种要求和这些制约因素促使我们对内地农村改革的深化作出思索。

1.1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涵义 经济学理论对经营与规模有着特定的涵义,一般是指生产力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等)在某个生产或经营单位中的集合程度与组合关系,即是指这些要素以一定的配置比例发挥生产或经营效果的范围和数量界限。讨论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就是研究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土地或耕地的数量的合理界限,并探讨在中国土地管理体制下,土地经营与管理界限的变化,以实现最佳经济效果。 1.2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效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规模经济之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即企业经营实体的规模扩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自身产生经济效益,如农业经营的耕地面积扩大,种植的专业化等。二是企业外部互相影响带来的效益,如农业经营中,为适应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产、运、销一条龙,即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效益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如某些农业生产机械与设备。当土地具有一定规模,才可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折损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各生产要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大规模生产更利于分工协作,促进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增进经济效益。外部规模效益,包括市场规模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其它企业规模变化对本企业带来的效益。如原材料供应条件的改变,销售市场的扩大等均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1.3 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演变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发

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中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OP20(TOP3) No.1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Ⅰ本科情况( l) {% [5 M7 _& i! \ A 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政策与法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地产咨询评估决策以及城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土地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地产咨询评估机构、各类银行等投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不动产 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u Q- K3 _, X$ y& ^; W B 主要开设课程, {/ s6 I; c& n! X; \+ e: B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Ⅱ考研相关 A 09年研究生招生一览表 B 08硕士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科目一政治; F$ ~/ z 5 R1 [; m* p8 w$ B 科目二英语或俄语日语或德语 1 q& U$ |) F' f" W/ s, S# W 科目三专业综合(含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 Y+ i+ ]) x# C* g 科目四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4 ?. z6 \/ T 3 B; F 复试备注:复试笔试科目土地管理实务(案例分析)4 E9 E/ f" C+ H9 D2 @+ W9 [ C 09年研院招生平台 5 M' A9 `7 e$ h) h$ , F8 {$ i' g, ?7 Y( }5 ^ * E9 @6 z$ G* _2 W& j& A No.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j. {( y" r$ ~0 X% G; Y+ p: O) K Ⅰ本科情况 A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原名土地资源科学系。全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12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5%。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 D# T( E+ i7 F( E- ^/ m B 主要开设课程( R0 ~ L, @" H Z2 |! l6 K 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 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w7 [) h+ Y" q3 M' B5 `$ `- \0 ^

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他山之石,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纵横2010/1,7-9) 面对我国人均耕地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现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专家开出了一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瓶颈。无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农用土地逐渐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的“登记、确权、颁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民发展诉求的强烈需求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农村经济2010年第l2期53-55)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09-4-3 17:12:06 阅读次数:553次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就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以及妨碍自主流转。流转应坚持等价有偿,确保农民利益和生产生活稳定。 ——集中、规模、增效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应立足于土地资

源的高效利用,实行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并注重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管理、规范、有序的原则。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制度,强化土地流转信息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及时调解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各方利益,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 ——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原则。鼓励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机关干部职工、城镇居民等业主(以下简称土地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扶持辣椒、马 铃薯、烤烟、中药材、莼菜、优质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 发展。 (二)工作目标。2009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达到18%以上,规模经营达到16%以上。 三、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扶持基金,用于鼓励农村耕地流转,扶持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从2009年起,凡通过土地流转,连续3年集中成片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经验收后给予适当奖励。流转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200亩的,每亩奖励40元;201~500亩的,每亩奖励60元;501~1000亩的,每亩奖励8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100元(具体奖励办法另行文)。 (二)强化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增加对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贷款,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浅谈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摘要:积极、稳妥有序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天祝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析;对策及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归纳到一句话,就是“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基本情况及现状 1.1基本情况天祝县共辖9镇10乡、172个村民委员会、774个村民小组。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96.18万亩(标准亩),农牧业人口18.68万人,人均5.15亩(标准亩)。近年来,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全县减少耕地1 2.79万亩(标准亩)。截至2010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8 3.39万亩,农牧户 4.20万户,农牧业人口18.16万多人,人均耕地面积4.60亩,农村劳动力11万多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7万多人,实现农村经济收入6 868.1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4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8 13 5.44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478元。 1.2现状根据调查统计,2009年,我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具雏形,在华藏寺镇出现了少量的规模经营单位和面积,实现规模经营的面积200亩:其中华藏林场租赁阴洼山组农户耕地150亩进行松树育苗;古城林场租赁界牌组农户20亩种植松树苗;寺滩一农户租用阴洼山组农户耕地30亩种植蔬菜。从2010年开始,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如哈溪镇友爱村、松山镇石塘村、华藏寺镇黄草川等一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以日光温室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效益。其它乡镇也根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转包、转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一)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2018土地资源管理热点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强化“钱、地、人”等要素 解决“钱”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定心丸”。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处理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让一部分青年人“留下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吸引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人才。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全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产能。2018年将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必须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施,整治后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二是精准实施“土地整治+健康土地”,。适时启动土地健康体检工程,依据体检结果精准实施土地修复工程,确保健康土地供给。三是实施“土地整治+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共同参与土地整治,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吸引各类主体参与项目区土地流转。四是实施“土地整治+空间格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避免产业“同质化”、规模过大等现象。五是分区实施“土地整治+生态农艺”,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三、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变资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7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7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的通知》(农经发〔2016〕9号)《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15〕58号)等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方式、招标、拍卖、公开协商及其他流转方式取得的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面等(不含林地,林地流转由市林业局依据有关政策执行)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鉴证管理制度。依法形成的流转关系和各方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市农村经营服务站依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农村土

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各乡镇(街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原则和方式 第五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规定: (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人自主决定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流转土地经营权。 (二)流转收益归转出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土地流转收益。 (三)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性质及农业用途。 (四)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第六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可以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等方式,也可依法探索土地信托、抵押担保等方式。 第七条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承包地的,原土地承包权随经营权一同发生转让和互换,当事人可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并依照相关规定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第八条承包方可以书面委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或中介机构流转其承包地经营权。受让方将承包方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实行再流转,应当取得原承包方的同意。 第三章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明晰;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