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

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

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

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

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

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

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

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三、传播学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特征及差别

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为首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根植于科学主义,来源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以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集大成者施拉姆为代表。而批判学派则根植于人本主义,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两大学派的对立,主要在于立场的不同,经验学派的立场总是肯定性的,而批判学派的立场总是否定性的。

具体来说,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在于:

1、研究内容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

2、研究方法不同:经验学派更关注事实判断,强调从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得到实证结论;而批判学派更关注价值判断,带有思辩特征。

3、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性的立场,而批判学派对现状持否定性的立场。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1、符号的定义是: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2、符号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和帮助思维。

二、与信号相比,象征符的主要特征包括:

(1)象征符是人工设定的符号,而不是伴随指示对象自然发生的现象;

(2)与前面一个特点相关,象征符作为人工设定的符号,不是指示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象征符与其指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必然的设定性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因果性关系。

(3)象征符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其使用带有强制性;

(4)信号所代表的大多是比较具体的存在物或比较简单的意思,而象征符则常常用以表示比较抽象、复杂的意思。

三、如何理解意义的定义?意义的分类有哪些?

1、意义的定义是: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对这一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外部世界的存在是意义形成的基础;

(2)积极能动的意识活动是意义形成的条件;

(3)无形的意义可以固化为有形的载体之中,符号便是意义的固化物。

2、意义的分类:

(1)明示义与暗示义;

(2)内涵义与外延义;

(3)概念义与情感义;

(4)精确义与模糊义。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是:1、传播主体2、传播对象,3、讯息,4、媒介,5、反馈。

传播过程的特征是: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二、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主要内容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为这样五个部分,即:(1)谁(传播者)(2)说什么(讯息)(3)通过什么渠道(媒介)(4)给谁(接受者)(5)取得什么效果(效果)。

该模式作为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代表,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模式,对传播学意义重大;其缺陷在于忽略了传播过程的反馈环节,无法揭示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三、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的主要内容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3)评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它代表的是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者出发,凸显了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等特征。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只是把传播过程当成一个封闭的内部过程来考察,而忽略了传播过程之外的许多因素。

四、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是:

(1)是把微观的传播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所以着眼点不在于透视传播过程的内在环节,而在于把握它的外在联系。两个代表性的系统模式是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2)评价:系统模式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循环模式更为完善,它着眼于全局,指出了传播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会牵涉到许多外在社会的和内在心理的因素,因此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把握传播过程。

五、人际传播的概念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两种方式?

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

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六、组织传播的概念是什么?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组织传播分为哪两种类型?

1、组织传播的概念: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

2、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3、组织传播的主要类型有:

组织传播分为组织内的传播和组织外的传播两种类型。

组织内的传播又分为正式渠道的传播和非正式渠道的传播:正式渠道的传播包括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平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各种小群体传播。

组织外的传播分为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种:信息输出,是组织外传播的主体,它包括有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即CIS)三种形式。

 七、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什么

米德认为,人内传播是一个以象征符为中介的互动过程,表现为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主我是个人心中的自我,而客我是他人心目中的自我。人的自我,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这一理论,为解释人内传播的过程提供了经典的思路,

八、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提出“镜中我”理论,用来说明自我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不断形成的过程。“镜中我”其实就是“社会我”,它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具体

说来其概念包括三层内容:(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根据这一理论,自我认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人际传播是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九、什么是群体压力理论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群体压力在传播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钳制群体内部的信息流动,使之朝着有利于群体目标的方向运行;二是抗衡群体外部的信息干扰,使之对群体及其成员发生尽可能小的影响。

十、什么是一致论?

最早的一致论研究开始于海德提出的均衡论。一致论主张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个体态度总是与群体意识力求一致,所谓从众就是这种趋向一致的表现。其基本思想在于,人的认知力求和谐或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紧张,从而促使人们设法去消除或减轻不一致,以便重新达到一致。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大众传媒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而不知不觉地丧失了社会行动力,结果只是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减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与可能)。

第四章大众传播

一、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1、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性质: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组织中工作的一群人。

(2)受众的性质:众多、异质、匿名。

(3)传播实践的性质:信息公开而迅速地传播,不具有耐久性。

另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其他两个特点:一是大众传播的出现和每一次重要的发展,都

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二是大众传播的内容既具有文化属性,也具有商品属性。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哪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学说?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3、施拉姆的功能理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三、信息环境也即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主要具有哪些特征?

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它有如下特性:

1、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象等信息符号。

2、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结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也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3、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

一、社会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

(1)个人信息的直接反馈;

(2)以消费团体的方式施加影响;

(3)诉诸法律手段;

(4)制约媒介市场。

二、社会责任理论主要内容

(1)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

(4)公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信息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是什么?作为信息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哪些种类?

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2、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特指专门用于大众传播活动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图书等六种媒介

3、作为社会组织,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包括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媒介集团。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对人类传播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

(2)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网络化时代。

(3)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传播的活动更加技术化专业化。

2、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

(1)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快速通道。

(2)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3)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机会越来越不均等。

五、媒介控制的概念及主要环节或因素

媒介控制的概念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主要环节或因素有:

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

(1)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

(2)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控制传播媒介的活动:对传播媒介的经营管理做出规定;对传播媒介的业务活动原则做出规定;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相关利益群体对媒介的控制:

(1)政党与团体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2)经济集团对传播媒介的控制,控制方式分为三种:

a、直接创办大型媒介联合企业。

b、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间接地控制和影响传播媒介。

c、通过财团控制的政治集团和其他社会力量间接控制媒介。

3、受众对媒介的监督与控制: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以消费者团体方式施加影响。

(3)诉诸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传播媒介对媒介内部的传播者的控制:

(1)通过制定媒介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控制传播媒介。

(2)通过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调控实现传播者自律和媒介组织的自律。

六、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如何理解我国目前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

1、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媒介和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服务作用。

(2)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什么是大众?大众社会中的大众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1、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2、大众具有如下特点(1)心理隔绝(2)非人格化(3)组织松散(4)个性凸显。

二、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什么是受众)?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具有哪些特征?

1、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2、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鲜明的特征:

(1)差异性(2)分散性(3)大量性(4)匿名性

三、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是什么?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

作为社会成员,受众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时还是重要的权利主体。受众拥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这些权利是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剥夺的。

1、传播权:公众有一般意义上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传播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它包括迄今为止人类已享有的传播方面的权利如知晓权、接近权等。

2、知晓权:是公众有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是对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机构及其活动的知情权。

3、接近权:是公众有权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什么?

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具体来说,受

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根源。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开始接触行为;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五、受众媒介观念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

1、受众媒介观念的主要内容是:受众媒介观念是支配受众使用媒介的基本看法,其本质是受众的媒介理性,通过受众的媒介了解程度、媒介信任程度、媒介参与程度来衡量。

(1)媒介了解程度:

媒介了解程度,指受众对媒介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技术,媒介发展状况。

(2)媒介信任程度:

媒介信任程度是受众对媒介信任感的整体评价,主要标准在于媒介是否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源。判断媒介信任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媒介栏目的忠诚度,二是媒介内容的可信度。

(3)媒介参与程度:

媒介参与程度,衡量的是公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除去信息接受以外的其他参与行为,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制作、主动评价及媒介的发展设计,观察指标有参与频率、参与内容、参与深度三种。

2、我国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

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公众接触媒介的时间,二是公众对媒介刊播内容的兴趣。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传播效果的主要含义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三个层面的效果?

1、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狭义和微观的层面上,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一是在广义和宏观的层面上,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综合。

2、另外,根据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传播效果可分为三个层面:

(1)认知层面的效果。

(2)情感层面的效果。

(3)行为层面的效果。

二、效果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

按照效果的强弱进行判断,人们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的强效果阶段。这个阶段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此阶段以子弹论为代表。

(2)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弱效果阶段。这个阶段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十分有限,媒介并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其间存在着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此阶段以传播流、选择性因素、意见领袖、两极传播理论为代表。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超强效果阶段。这一阶段对强效果论和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仍然强调大众传播的有力性,是左右人们生活的现实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但集中探讨的是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其代表理论是(1)议程设置(2)沉默的螺旋(3)培养分析(4)知识沟理论(5)媒介系统依赖论。

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三个方面: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传播主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大,反之亦然。

(2)但是可信度和权威度带来的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休眠效应”。

2、传播技巧(方式)与传播效果:

传播方式方面,涉及到四组关系:

a、正反之选

b、先后之选

c、明暗之选

d、情理之选。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传播对象不同程度的听从性;

(2)恐惧信息的程度;

(3)免疫论:事先给传播对象注入适当少量的反面信息,以增强其抗拒大规模反面信息的免疫力。

四、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理论观点

传播效果研究分:(1)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效果理论是一种强效果论,即后来常说的“子弹论”、“魔弹论”、“靶子论”或“皮下注射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

(2)第二个时期,是40年代至60年代。这个时期效果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制约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基本结论是大众传播的影响十分有限,媒介并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其间还存在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环节,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故称有限效果论。其代表性理论或观点,包括传播流、选择性因素、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等。

(3)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的效果研究,在对强效果论和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一批新的效果理论,包括“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知识沟”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集中探讨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不同程度地强调大众传播的有利性;密切结合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现实。

五、什么是“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于1974年提出的。该理

论以人的从众心理为依据,由于人们害怕处于孤立状态,当自己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时,便不敢把自己的观点公开。因此,多数人支持的意见便更占优势,影响更加强大,其意见就被逐步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2、“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媒介具有强大的舆论力量,媒介意见往往作为社会的强势意见出现,当大众传播媒介提出并支持某种观点时,具有从众心理的公众会按照媒介的意

见来调整自己的观点。

3、评价:该理论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入手,突出了大众传播在构造意见环境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为大众传播的强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六、知识沟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纳等人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富有者能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

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识沟壑就越大。

第八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的概念及内容

1、概念:指的是跨越两个或两个国家及其文化体系的信息交流,包括透过个人,团体,政治或科技而转移的信息及数据。

2、内容:(1)新闻报道(2)大众文化(3)跨国资料沟通。

二、世界信息生产与流通结构不平衡的表现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是什么?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倡导的所谓“信息自由流通”,结果导致了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严重不平衡:

第一,信息生产的不平衡:

(1)媒介数量的不平衡;

(2)媒介力量的不平衡。

第二,信息流通的不平衡:

(1)国际新闻的垄断;

(2)大众文化的单向传播;

(3)跨国资料传播的不平衡。

第三,传播内容的不平衡:西方媒介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兜售西方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往往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发展视而不见,热衷于报道发展中国家的灾祸犯罪以及恶劣的环境社会动乱等内容,歪曲乃至丑化了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第四,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抢先瓜分了国际公共资源,使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卫星传播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堵”,即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堵住有害于国家发展的外来信息;一是“兴”,即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过程中,弘扬自己的传统和民族的文化。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手段:

(1)语言手段;

(2)行政手段;

(3)法律手段;

(4)经济手段;

(5)文化评论手段;

(6)技术手段。

三、信息主权的定义及内容

1、定义:信息主权是在国家主权概念上演化而来,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2、内容:一是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二是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和传播体制的权利;三是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四、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1、又称媒介帝国主义,是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系统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使之服从帝国主义利益的目的。

2、文化帝国主义有如下三个特征:

(1)形式上主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

(2)内容上主要宣扬后现代文化;

(3)以交流的形式实施文化霸权。

第九章大众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略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察觉权利。 (十一)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运动的权利。 (十二)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十三)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公众(public):社会上环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物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十四)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五)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的各种过程。 (十六)信息主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十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1、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以强大的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第九章受众 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 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2、受众的特点: 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 3、受众的类型: 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 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 “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 “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 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 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 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 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 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3、社会关系论:(“社会分类论”的进步) 该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产生重大影响。 4、满足需要论:(又叫作使用与满足论,由卡茨提出) 该理论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与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把受众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的。 5、社会参与论:与我们最近的理论。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1、传播学中“传播”与传播学、大众传播定义(名词解释) 2、传播的分类:(填空) A 按媒介分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B 按范围和规模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中国传播学第一代的开山人物是张隆栋和郑北渭。(填空或选择题) 4、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选择题) 5、传播学的鼻祖或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填空) 6、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填空或选择题)特别注意:施拉姆不是奠基人!!! 7、拉斯韦尔主要贡献:(选择题) (1)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8、卢因的主要贡献:(选择题) (1)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 (2)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9、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选择题) (1)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破除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 (2)倡导、确立了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经院书斋式研究。 10、霍夫兰主要贡献:(选择题) (1)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形成传播学上的耶鲁学派。 (2)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注:7-8-9-10考选择题 11、传播学中的“传播”与我们平时说的传播不是一回事,仔细理解传播的含义,注意区分。(判断) 第二章传播模式论 1、模式的定义(名词解释) 2、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抽象性和缩略性。(填空题) 3、模式的功能(5个)(填空题或选择题)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和简化功能。 4、最早对传播的过程及模式进行研究的是拉斯韦尔。(选择题) 5、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中文表述是、、、及。(P24)(填空题) 6、提出“七W”模式的是加拿大学者布雷多克。(选择题) 7、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始人分别是申农(香农)、维纳、贝塔朗菲。申农—韦弗模式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噪音的概念。(选择题) 8、传播单位的四种功能(填空或选择题)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