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2-7-31 19:44:04 作者: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浏览量:2337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城乡统筹的基点和重要保证,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市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发挥县域经济在我市经济中的主体作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要求“推动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就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做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各县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

(一) 县域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和基础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完成生产总值1403亿元, 同比增长17.6%,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7年的40.6%提高到52.4%,增加了11.8个百分点。5县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73 亿元, 同比增长31.5%,占全市地方财政收

入的比重达到54%,其中东营区、广饶财政收入突破22亿元,垦利、河口超过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17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7年的68.7%提高到71%,提高了2.3个百分点。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各县区更加重视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优势支柱产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层次均迈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8.8:68.2:23,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为7:61.5:31.5,三产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在一产中,2011年渔业、畜牧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2个,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二产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56亿元,比2007年增加3900亿元;利税697亿元,比2007年增加47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1.6%和33.7%。传统优势工业提升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民营经济快速壮大,崛起了华泰、万达、利华益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2011年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东营有7家企业入围,其中县区有5家,占山东52家入围企业的9.6%。

(三)工业经济成为主导力量,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各县区立足优势工业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积极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涌现出化工、橡胶轮胎、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制造等一批竞争力强、协作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建成了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全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和摩擦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其中新闻纸产量占到全国的1/3左右;橡胶轮胎子午胎产能占到全国的20%;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1/3强。

(四)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各县区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组团式发展思路,加快县区省级开发区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县域高效生态与蓝色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广饶县重点推进县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三大园区”建设,集中培育了造纸、化工、橡胶轮胎等六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垦利县重点推进垦利开发区和胜坨工业园建设,已成为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现代渔业区高标准建成10万亩黄河口大闸蟹和10万亩海参养殖基地。利津县重点推进利津经济开发区和利北蓝色经济园建设,大力发展有机化工、新医药、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东营区胜利工业园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和石油工程服务基地。河口区突出抓好河口经济开发区和蓝色经济开发区“两区”建设,集中布局发展风电装备、

新材料、新环保等高端产业,成为拉动河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园区经济占我市县域经济比重超过42%,比2007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拉开。各县区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宜业之城的定位,加快构筑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县城驻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集聚和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大王镇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镇。胜坨、稻庄、陈庄、牛庄、史口等一批特色乡镇快速崛起,2011年我市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街道)6个,过5000万元的达到12个,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以“乡村—社区”为主要模式,在全市规划了200个左右的农村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025元,同比增长19%。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看到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县域经济规模小。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总体上处于“强县不够强、弱县依然弱”的状态。2012年,江苏省昆山、江阴、张家港、吴江等7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突破百亿元,超过我市县域总和。在2011年度全国百强县中(不含区),我省有26个县市进入,与我们相邻的潍坊有3个县市进入,青岛5个县市、烟台4个县市、威海3个县市进入,而我市仅广饶县一个。从黄蓝经济区的情况看,比较2010年度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三个重要经济指标,我市5县区除广饶县外总体发展水平在黄蓝59个县市区中处于中游或中下游位置,赶超的压力很大。

2010年度我市各县区部分经济指标黄蓝经济区排名一览表

单位:亿元

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很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体,

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在建项目中虽然新兴产业项目所占比重有大幅提升,但规模大、个头大、带动能力强的结构调整项目偏少,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

三是发展不平衡。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总体呈现南强北弱格局。在县区内部强弱乡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也有加大的趋势,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迫切。

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较为紧张。受国内外宏观形势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国家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部分项目因土地问题无法落地;许多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产品市场需求下降,部分企业产品库存增加,效益下滑,开工不足,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对我市橡胶轮胎等主导产业影响较大。

五是城镇化建设任务繁重。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乡镇财政征收渠道窄,平衡收支任务艰巨。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压力,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重。

六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弱。人力资源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难以实现先进适用技术突破和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七是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虽然各县区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很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土小”污染企业前清后建、死灰复燃的问题依然存在,大气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

三、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坚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一)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

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是富民的主要途径。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高效生态,合理划分县域农业产业功能区,各功能区间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开成各有其长、各具特色的专业农业区。二是加强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按照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重点区域规划、有重点工程的思路,以重点园区的突破带动面上农业园区的发展。三是加快培育一批辐射面广、牵动力强、效益好的重点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开发,创新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形式,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建立健全

财政扶持机制,市财政预算每年新增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业特色园区发展;市县财政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金融贷款、税收优惠、项目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主导产业提升、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主攻大项目。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尖端,新上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紧紧抓住当前国家“稳增长”而创造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策划和包装一批项目,推上去争取国家审批准入和资金支持。对确定实施的重点项目,逐个成立推进服务小组,实行主办银行制度,落实责任,靠上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培育大企业。健全完善企业梯次升级动态管理机制,对重点企业在项目用地、资金等方面优先保障,对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担保贷款等方面重点扶持,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扶持大产业。继续扶持壮大我市造纸、化工、橡胶轮胎、纺织、汽车配件、石油装备制造、光伏太阳能等主导产业集群。以大企业为基点,积极招引和培育新项目,拉长拓宽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四是建设大园区。加快推进六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按照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组团式发展思路,每个县区重点建设3-5个产业园区,明确发展

定位,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争取胜坨工业园、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广饶产业基础和滨海未利用地优势,加快推进广饶滨海新区开发,打造以东营港区、市经济开发区、广利港区和滨海新区为支撑的东部沿海经济“隆起带”。依托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在河口区新户镇区域规划新建一处产业园,与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牛庄农民创业园、利北蓝色经济园发展步伐。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原则上新上项目一律进园区建设,引导现有企业有序向园区转移,膨胀园区规模。五是强化财政扶持。市县财政继续增加转方式调结构引导资金,采取贴息或补助的方式,扶持县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人才培训;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补助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的费用,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引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三)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在县(区)城和中心镇,依托大型商业地产开发,积极引进知名专业店和品牌店,培育新的服务业隆起带。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鼓励蓝海集团、银座商城、胜大超市等企业连锁扩张,不断提升县域传统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层次。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服务业连锁企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二是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工业优势培育服务业产业载体,加快壮大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水平

扩张。三是依托县域中心城区、大企业集聚区和德大铁路、荣乌高速、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骨干交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四是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孙子文化旅游区、揽翠湖旅游度假区、垦利桃花园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五是积极引进培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网络购物、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态。六是切实落实市政府《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县域服务业发展。

(四)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按照以县城区为龙头、以小城镇为组团、以农村社区为节点的思路,着力构建“龙头带动、组团辐射、节点集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产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明确分区功能定位,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市财政从本级城市维护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各县区也要安排一定资金,分级做好镇和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在全市选取15个左右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镇,支持其成立城镇开发投资公司,市县镇三级财政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通过融资贷款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建设,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统筹布局建设县域产业园区,在县域区域内实施“飞地”政策,按照“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对各乡镇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税收分成,增加乡镇财力,同时解

决部分乡镇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无法吸引大项目、培植主导产业和以乡镇为单位发展工业带来的布局分散、规模小、层次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结合迁村并点、农民集中居住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五)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1.继续简政放权。合理划分市、县两级事权,按照市县一体、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适当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省授予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原则上一律直接授予县级。

(1)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除矿产开发、重要原材料、两高一资、重要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金融等项目以及国家和省另有明确规定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县。

(2)建设领域审批。地方投资工程项目,其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由县(区)主管部门审批。

(3)环评审批。将环境影响轻微、排污总量较小的编制环境影响报表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环保部门。

(4)工商登记管理。凡县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符合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文件前,项目业主单位

可凭政府有关文件办理筹建登记。在县区各类园区投资设立企业,允许以园区管委会统一指定的集中或合用的办公区作为企业住所登记。2.保障用地需求。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释放建设用地空间,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条件地允许挂钩试点、整治挖潜结余的指标跨县流动使用,切实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设立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基金,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开展未利用地使用试点,对于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建设的未利用地划入建设用地备用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视同符合规划。合理配置土地指标,用地指标分配向工业特别是税收贡献大、拉动力强的项目倾斜。对投资过20亿元的生产性项目,县市区自身解决用地指标有困难的,可由市里统筹协调。建立工业用地价格调节机制,对政策大力支持的重大项目和投资强度与容积率高的项目实行优惠地价,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县域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实行“飞地”财政收入互惠政策,允许项目转出地与转入地协商确定地方税收分享办法,平衡用地矛盾。

3.加大金融创新。深化政银企战略合作,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县区金融分支机构可用资金原则上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支持各商业银行向县市区支行下放业务权限,在中心镇设立营业场所。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

融机构和组织。鼓励县区担保机构采用联合担保、再担保等方式扩大担保规模。扩大县域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各县区设立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支持县域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基础上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 1综合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2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4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2008-12-8 9:41:09 根据市委领导安排,8月下旬,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委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河南漯河市、长葛市、郑州市及所辖的新郑市和巩义市,考察学习当地发展县域经济及加强干部激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实地参观了一批工业企业和园区,并同当地组织部门和经委(中小企业局)进行了座谈。从我们考察学习的情况看,近几年来,河南省以县域经济为发展重点,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一、河南省经济概况 河南是湖北的近邻,地处中原,全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近年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经济总量扩大。2007年河南GDP突破1.5万亿,达15058.1亿元,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1529.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7年,河南人均GDP15257元,居全国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51.6元。 3、工业实力增强。近年来,河南工业由弱变强,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增长68.5%。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4、农业基础雄厚。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往 所辖的县、市)的各指标数据。6。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抽样适度测定值KMO为0.869,说明因子分析可信度较强.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9.85%,由此可见这3个公因子足以反映原指标所含的主要信息. 运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公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公因子得分,并以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可得各县域的综合得分.该得分越高,说明该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2.2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依据全省126个县域经济的综合得分,运用分层聚类法,可将全省县域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落后区4种类型(见表1,图2). 图2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 Fig.2Thespatialdifferentiationofeconomiclevelincounty—levelinHenanprovince(1)发达区.该区包括除商丘、信阳、驻马店3~一0.145之间.这些欠发达区在濮阳市、南阳市、个地级市市区以外的其它14个地级市市区,省直信阳市、新乡市呈相对小片分布,其余分散于其它管市济源市,除中牟县以外郑州市的其它县级市,地区. 洛阳市的新安县,三门峡市的义马市,共22个县域,占总县域数的17.46%,综合得分在0.452~1.986之问.该区除部分地级城市市区零星分布外,其余集中分布在陇海线以北、京广线以西地区.(2)较发达区.该区包括商丘、信阳和驻马店地级市市区,其余多分布在发达地级市市区周围,有郑州市的中牟县,洛阳市的孟津县、栾川县、伊川县和偃师市,平顶山市的宝丰县、舞钢市、汝州市,安阳市的安阳县、林州市,鹤壁市的淇县,新乡市的新乡县、获嘉县、辉县市,除武陟县外焦作市的郊县,平顶山市的鄢陵县、禹州市、长葛市,漯河市的临颍县,除卢氏县、义马市外的三门峡市的其它郊县,南阳市的西峡县、镇平县,商丘市的永城市,信阳市的新县,共33个县市,占总县域的26.19%,综合得分都在一0.104~0.396之间. (3)欠发达区.该区所辖市县数为40个,占全省县域单元数的31.75%,其综合得分在一0.358 (4)落后区.该区包括31个县市,占总县域的24.6%,综合得分在一0.599~一0.375之间.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和驻马店地区,呈相对集中连片分布. 表1河南省县域类型 Tab.1ThekindofecnomiclevelofeouiltiesinHenanprovince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的欠发达型和落后型县域占56.35%,构成河南省县域的主体.并且发达区和欠发达区、落后区相差很大,发达型县域的综合得分最高达1.986,而落后型县域的最低分为一0.599,所以说河南省是由少数的发达型县域和 多数的欠发达型、落后型县域构成.在空间分布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 县域经济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与国民生产总值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县域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对县域经济也更加重视。然而,当下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标签:县域经济新思路发展 2017年1月7日,我国首届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首都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对当下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占贵州总面积的1.43%。本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丈水森林公园、红军南渡乌江旧址、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金沙回沙酒,是中国驰名商标,同时也是贵州十大名酒。清池茶是汉代宫廷贡品,“清水塘”牌子清池翠片更是贵州十大名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金沙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本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一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作为核心、以周边乡镇为依托、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的地理空間内,县级行政机关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县域内的各种资源,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1]。 县域作为中国主要的行政区域,该区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党和国家必须加强县域经济的建设,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的工作重心。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三农问题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016年,金沙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25.43亿元,与2015年比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29.57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12.26亿元,同比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3亿元,同比增长12.3%。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第三产业增加比重为33%,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的经济周转速度明显优于第一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此外,根据公安人口统计显示,金沙县2016年总人口为70068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57894人,非农业人口只有242791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5.34%,三农问题制约了金沙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

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