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已走向全面信息化,教与学的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整合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建构一种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的学习环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以独立、自主、合作与分享的方式完成教学。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探究,我确实感觉到两者的整合不仅是教师授业过程中有效的支柱,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进行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师,我认为信息技术和小学思想品课教学的整合,不仅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且发挥出了其既传统而又现代化的理论优势。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在于能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轻松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同时由于学生不断地在学习的作用下,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从而达到在课堂上师生共赢的教学过程。光靠老师磨破嘴皮子的空洞说教是行不通的,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正好能弥补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的不足。关键字: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班班通及远程教育工程在我们学校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又增添了动力,也增添了紧迫感。长期以来,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就构成了我们简单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厌倦不已,哈欠连天,无法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羸。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才能让师生互动更好,收效更好呢?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导入,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上,信息技术除了辅助完成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在“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上,信息技术更加注重教师教会学生对知识(信息、资料)的搜集、对比、分析和归纳,即不仅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予以整合,我认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必修课,它是一门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为一体的学科,具体说来就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与智,博与专、知与行相统一的学科。所谓德与智的统一是指思想品德与知识的统一。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寓品德养成于认知形成的过程之中。说到博与专的统一,所谓的博就是广度,指思想品德课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就像前面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中都有所涉及,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需要掌握的,但要是一味地注重它的广度,那就会使得思想品德课变成一门毫无自身特色的学科;因此在保持一定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学科目的为核心,用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加以支撑,进而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是所谓的博与专的统一。至于知与行的统一就更不难理解了,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掌握与个人行为的统一,具体点,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形成自己的信念(即世界观、人生观)、支配自己的行动。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几乎就是照课本原有的文字去照本宣科,打消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信息技术在思品学科教学上的整合,就能很好解决思品课内容枯燥、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的印象。信息技术可以将来自报纸、杂志、电视、录音带、VCD上的文字图像,教师自己的拍摄的DV、图片等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信息技术课件介入课堂教学后,能大大增加一堂课的信息密度和接受效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保护地球母亲》这一节时,走老套只能是平

铺直叙,当一个课本的复读机。相反,我把这一节课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先展示地球母亲哭泣的图片及来信,引发学生探寻地球母亲哭泣的原因,再导入本课学习的重点——保护环境。再一一列举展示人们破坏环境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在这一环节里,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国外先进的做法,以此来激励学生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意识到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来保护环境,才能拥有我们所向往的蓝天白云。尤其是那一段《地球你好吗?》的视频中那个小男孩被恶劣环境而污染的双手,不堪入目,惨不忍睹,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更进一步让学生们知道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学生们在课堂表现都很踊跃,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一吐而快。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2、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整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同学)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构建方式而得到。传统的小学思品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来获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思品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个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教育对象(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内容由过去的单一教材变为除教材外辅之以视频、图像、图片、文字、动画等内容。这一理念就是强调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内容和设计互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轻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要适时、适度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整合的时机,也就是要适时。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要把握好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学。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我在讲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这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我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材料,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的时候,国歌响起,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学生们也顿时被这个气氛所感染,鸦雀无声。在这个情境中,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再将五星红旗在联合国上空飘扬的画面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名单加以公示,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我想这些画面足以代表老师过多的讲解,足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从而更加激励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就不需要再进行讲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学习,能过自读课本内容,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们就完全能够想到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且比老师单一讲授的效果会更好。

4、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老夫子这句话不仅适于古时候,在高科技信息时代里同样适用。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人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推荐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甚

至无所适从。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从小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尤为重要。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图、文并茂地与《品德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过程枯燥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思想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形势下,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改进思品课程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思品学科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1.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思品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思品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思品五年级上册《传媒与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反映古今传媒发展的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传媒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还在课前就这个班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使用传媒情况做了一些调查,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思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思品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能力目标是能够引起学生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该民族的成员为自己找到该民族的住所,电脑给出左面一竖是该民族成员,右面一竖是该民族住所,让生

点击鼠标,为该民族成员找出各自的住所,最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共同唱响《爱我中华》,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如在教学《传媒与生活》一节课时,我安排了直观个性的、探究性的问题,有些是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的。如,像报纸、书刊这样能传递信息的媒体,我们一般称它为“传媒”,有些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的,加上他们的相互交流及汇报,如,传媒工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后通过网络在大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与实际生活的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本课程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学科教学整合”专题,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从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多种概念给教师造成的混乱,提出了主流的整合概念:何克抗教授提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并对三种整合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梳理,明确三个概念的外延。

第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整合,有的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教室才是整合,针对教师们的这些认识,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种模式: 1 、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 2 、建构主义“抛锚”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 3 、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 4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澄清了老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认识。

第三,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解决教师在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针对教师们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提出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 1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合; 2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整合; 3 .学教并重开展教学设计; 4 .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我们希望通过具体课例的分析,结合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引发大

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使大家学有所获。

【学习要求】

(一)能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 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义,并正确理解三种整合之间的关系;

2. 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3. 明确新课程对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上提出的新要求;

4. 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特别是认识上的误区;

5. 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提升自己运行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水平;

(二)其他相关要求

1. 能认真完成预习及课后作业。

2. 能认真研读本课程所提供的资源。

3. 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四种模式,分析自己适合的模式有哪些?

4. 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你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状况,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整合水平。

浅谈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将两者巧妙整合到一起?文章强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构思,确定出所有整合点,并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研究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方法:如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繁杂的理论阐述简单化、浅显化;烦琐的例证情境化、通俗化;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缩短认识距离,网络辅助教学更显其最佳效益。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信息技术整合点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途径的实验和知识保持的实验。其结论是: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从两个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要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设法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制造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运用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使学生在听、看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尤其在以抽象、理论性强为特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让信息技术为我们思想品德课辅助和服务,那就需要找准教学整合点。整合点就是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但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应精心构思,确定出所有整合点,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研究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下面,我们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整合点,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的概念、道理都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些枯

燥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平辅直叙,照本宣科,就会使这些概念、道理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学生头脑中转瞬即逝,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这就需要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要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动化、形象化,就不能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确定并解决教学整合点。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题《学会调控情绪》一课中,教学难点是“情绪表达需考虑他人感受”,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情绪发泄的flash,其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影响了周围人的感受和生活,flash诙谐幽默,学生在欢笑中了解了情绪表达时要注意的种种问题及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并记忆深刻,效果极佳。Flash的运用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解决了教学的整合点。

二、繁杂的理论阐述简单化、浅显化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信息技术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叙述简洁,高度概括等特点,它可以使教材的某些繁杂的理论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大量节省了教师对基本事实,理论的介绍分析的时间,又为学生能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练习、讨论交流、践行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繁杂的理论的简化正是教学整合点的体现,这些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题《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中,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有所了解,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包括很多内容:传播知识,讲解方法,关爱学生,讲授道理,奉献敬业,以人格影响人格,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和举例说明这些知识,不会引起学生的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精神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究和设想,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加强。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

(一)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剩余1609字)

整合信息技术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是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以语言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

段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动态,教学内容更加声情并茂,有利于学生在逼真的情景和网络资源中感悟、体验、内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和兴趣,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化为具体,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索

(一)创设、渲染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能把在文本教材中看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开设时政点评台,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校开展时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信息网络的便捷性,开设时政点评台进行点评。当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不是教师或学生单纯的新闻发布,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新闻评说”之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评论,以锻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丰富的动态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情境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情感需求,实现自我教育。如讲授九年级《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可制作课件《地球——我的家》,演示过程中,教师播放地球的博大胸怀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敬意。随着学生对地球的爱的情感升华,教师又播放另一段“被人们砍伐后剩下的树根,有直冒黑烟的烟囱,有干涸的河流”等视频,随后,老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环境建设做些什么等等?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自我发展的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收集的素材编辑成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同时受到熏陶、教育、启发,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

(五)拓宽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在课外进行必要的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有效的资源,既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又拓宽了学生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六)设立师生交流平台,增强师生情感沟通

由于网络交流中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它能消除现实交往的陌生与隔阂,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真实性,这样就把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缩小到最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平台以求得教师的帮助,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真实身份,也可以虚拟身份登陆平台向教师倾诉,与教师进行交流,增强师生间情感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课程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更有效拓

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空间,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1、化虚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教师只作单纯的讲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道德观点,很难激发起道德情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化虚为实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教学达到情理交融的目的。

2、化静为动

思品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但它的画面是静止的。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就能起到刺激感官、形象逼真、激发情趣的作用。

3、变抽象为具体

思品课中的道理或观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有些道德观点甚至表现得空洞、干巴。若通过信息技术,把空洞、抽象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就会激发学生的欲望,便于学生理解和尊重。

(二)、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整合符合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要求。但当前一些老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过分倚重视听效果和信息的容量,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视了对视听资料的思考,脱离了与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材中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超越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更好地发挥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会自主学习”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整合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打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思品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c3730349.html,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23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改革带来的科技发展与变革影响深远。这40年里,每一次前行、发展、飞跃都离不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正如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腾飞都与科技水平的进步相伴而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正是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一曲凯歌。 正是因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才产生了代表着“中国速度”“中国标准”的高铁,塑造了代表着“中国效率”“时代变迁”的移动通信,才实现了科技惠及民生、创新驱动发展。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我们曾不断呼吁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对科技与经济的融合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们需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解决打通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多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难度和深度、广度和精度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 科技与经济融合,一方面科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布局;另一方面要狠抓源头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正如业内人士断言的那样,未来经济的发展将完全取决于科技的能力,科技就是经济本身,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强调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更要避免走到唯利是图、不愿投入、不愿创新的岔路上去。我们历经40年的辛苦积累、厚积薄发才有了今天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果因为追逐短期效益而放弃创新、放弃前沿,不仅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一句空谈,我们也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科技和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原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成果转化做好了,融合才有前途和“钱途”,才能让人民享受到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红利。 必须看到的是,做好科技与经济融合,体制、机制的改革,管理的进步,人员积极性的调动等各方面缺一不可。从第一个维度上讲,要融合,体制是根本。 要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变成自觉行为。从第二个维度上讲,要融合,管理是源头。一定要推进管理部门在思路上实现融合,打破各自固有的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解读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解读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意味着各类型媒体行业要开始新一轮的改革,以适应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优势,同时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此举为了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也另媒体人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新的思考和研究。 自决定发布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强化党的领导,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评估考核,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中国互联网媒体现状; 中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之后,国内的众多的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并介入网络。许多新闻媒体开始发展自己的网络版或电子版。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之后,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的上网,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迈向新的一步。 自1995年以来的5年时间,中国各类新闻媒体上网的数量飞速增长。至1999年底,中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目前国内有独立域名的网上报纸占报纸总数的42.6%;上网的全国性报纸56种,占全国性报纸总数211种的26.5%;全国性报纸中1/4强已经在互联网上安了家。网民人数也迅速增长,至2000年12月,已拥有网民2100万。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大体形成三种模式,一是《人民日报》网络版模式,即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模式。这一模式早先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拷贝到互联网上,很少顾及互联网自身的特性。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它们尽可能地摘掉“网络版”的帽子,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改称为“人民网”,新华社网络版改称为“新华网”等。它代表了单一的传统新闻媒体寻找网络化发展进程中的途径与规律的模式。第二种是千龙新闻网模式,即以千龙新闻、上海东方网为代表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体。这类互联网媒体,依托于地方性传统媒体的联合,并试图按现代企业的规则运营。第三种是新浪网模式,是以新浪网站为代表的综合性商业网站获得发布新闻的权利,登载新闻的一种新型网络新闻传播媒体。这类网站在我国网络媒体发展之初的表现引人注目。 二、将集中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 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发展近20年的传播领域,已经拉开新闻传播的世纪序幕。当前各类网络媒体所进行的各种探索,从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如果一定要对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前景做出某种预言,那么,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业已形成的各种现实因素以及世界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向中去把握。由此言之,未来中国的互联网媒体已经显现出以下前景和趋势: 1、已经形成的三种现有模式,将继续发展,并着力探索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方向。在新闻信息的原创性上下功夫,逐渐壮大“移动端媒体”的实力和特性,满足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服务使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致力于在教育与产业之间搭建起一个资源交换的桥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服务价值: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引入创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将产业资源(工具、工程方法、实战案例等等)转化植入到教育体系中,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创新性、实战性。 提升教育效力的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面向职业资格模型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效力和效率。 产教互动服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产教互动服务,包括应用技术师资培训、职业资格模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推动服务等等。 【专业资源:创新应用技术资源】 我们基于一致的、开放的标准,实现创新应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院系专业建设提供最新的、产业性资源支持,典型资源介绍如下: Unity3D教育服务资源:为Unity相关专业建设提供Unity基础教育资源、Unity 微案例训练资源、Unity3D的游戏以及严肃游戏资源项目实战资源、Untiy厂商培

训及评测中心授权、Unity工具。 BIM 云室内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云室内专业建设提供云室内基础教育子、云室内微技能训练资源、云室内各式家装设计训练资源、在线家具商城微项目合作资源、Autodesk云室内设计工具、Autodesk教育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BIM建模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专业建设提供Autodesk BIM建模工具、BIM 建模教育资源、BIM细分领域微案例训练资源、BIM应用实战案例资源、BIM应用厂商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3D打印实验室教育服务资源:为3D打印教育领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3D建模工具、3D打印设备及原材料、3D打印基础教育资源、3D打印建模微案例训练资源、3D模型实战资源等等。 跨平台移动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移动开发能力是核心支柱能力之一。通过HTML5以及跨平台支撑引擎,实现IOS/Andriod平台的一站式开发。提供跨平台支撑引擎、跨平台开发调试工具、HTML基础教育资源、HTML5微案例训练资源、跨平台移动应用微案例训练资源、移动应用项目实战教育资源等等。 互联网云服务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云服务开发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支柱能力,云服务架构、大数据处理在互联网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地位。提供Java基础教育资源、经典软件工程微案例资源、云架构工程项目教育教育资源、大数据(包括hadoop)工程项目教育资源。 【服务解决方案: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在产教融合领域中提供创新的服务能力,具有职业资格驱动特征、教育信息化融合特征、产教融合互动特征。 (一)职业资格驱动服务模型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1)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

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要求

附件2 教学设计要求 建议按照下图所示思路开展教学设计 应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规律及已有基础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分析教学的困难点及其最佳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 诊断整合点,并根据整合点的需要选择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所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内容、对象、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及实效性强的整合点确 定,整合点支撑软件选择及教学环境确定,教学反思等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 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学生对学习本节课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 力水平、学生学习本节课普遍存在的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 表述。 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具体要求表述。例如,数学的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 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学科本 学习规 律研究 挖掘 整合点」 体研究 根据本体和学 习规律研究教 学方法 怖建理想教 学 过程 构建数 字化学 j 习环境」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重点,一般应为需要学生理解、熟记、系统掌握并转化为相应能力的内容。教学难点,一般应为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或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特别是,应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建议对基础概念类知识,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对方法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控制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根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建议重点关注下列类型整合点: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学生需要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步骤,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可采取以下不同形式描述: 方式一: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说明 把教学的基本结构用流程图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体现教学的基本思路、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特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整合点。 方式二:表格方式 可采用下面样式表格表述教学过程 五、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计 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远程培训学习点滴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摘要]:依托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所需岗位技能,探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有: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室、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创客教育中心。构建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强国梦。随着“制造业强国梦”的提出,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已经悄然来临。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要的模具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 化、高端化为引领,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要把无锡打造成“国内一流制造业强市”。在“中国制造2025”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求我院高职教育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能将我院和新吴区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对我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能与之相匹配的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1.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 坚持“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行动,彰显“双元培养、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围绕无锡高新区建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总体目标,依托无锡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德商会双元制培训中心,构建“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通过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投入机器人先进技术与设备,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发智能制造实训能力体系与实训课程项目,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协同研发纵横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课题,移植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四技服务”;引入创客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由点及面,促进课堂改革;实现“四合作、五对接”,保障“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同步发展。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开放型实训平台,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与示范效应。 2.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1 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 与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开发型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按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要求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建设场地200M2,建有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基础教学工作站、工业机器人多工

信息技术与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②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夯实基础转观念 深度融合促发展

夯实基础转观念深度融合促发展 中国石化沧州炼化公司 沧州炼化公司始建于1971年,1975年10月建成投产。近两年来,公司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在从严治党中凝心聚力,在扭亏脱困中砥砺前行,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紧盯目标、努力拼搏,不但初步扭转了连续亏损的局面,而且开创了“生产经营再创新高、企业管理持续进步、安全环保平稳有序、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员工面貌焕然一新”的良好局面,继2016、2017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之后,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利润1.33亿元。 一、夯实党建基础 党委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将党委会研究讨论作为领导班子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保证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先后制定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基层党支部书记评议述职管理规定》《党建检查考核管理规定》等制度,组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细化完善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责任领导和部门,督促落实。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调整基层党支部设置和运行,推动基层党支部落实好“抓班子、带队伍、强三基、保稳定、促发展”五项任务,全面推进党支部分类定级考评;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围绕组织学习讨论、开展党性分析、民主议事决策、服务党员群众、服务生产经营等强化党员党性观念;完善配齐“六有党员活动

室”,为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提升组织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积极推行“双挂钩”考核,把中心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党支部考核,把党支部工作情况纳入班子绩效考核,推动党政协力谋发展。 二、引领转变观念 由于内外部因素所致,2015年前沧州炼化公司曾一度处于连续亏损状态。但一些干部员工甚至个别班子成员还是心存幻想,对亏损带来的生存危机一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2016年开始,随着国家对僵尸企业界定的明确和国资委处置僵尸企业措施的出台,形势陡然严峻,沧炼党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过综合分析各并广泛调研,明确提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理念和“超越思想理念、超越安全环保现状、超越技术认知、超越管理理念”的具体超越内涵,提出了2016年至2018年“转变观念、深化行动、固化提升”的三年“超越”计划,带领企业全力打好扭亏脱困攻坚战。并决定从解决领导班子认识入手,开展“洗脑”行动,启动头脑风暴,开展“为生存而超越”的全员大讨论,引领全体员工转变观念,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加压。并相继组织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专题培训、中层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点牵头组织讨论、机关干部进驻生产车间开展宣讲督导、各基层党支部以班组为单元反复讨论、组织举办“为生存而超越”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面对面地宣讲,员工发自内心感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如此强烈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进一步凝聚成扭亏脱困的强大力量,2016年公司当年实现利润4.41亿元,一举扭转连续亏损局面。2017年,沧州炼化党委乘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2014-05-11 16:22:21| 分类:课题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媒体深度融合

媒体深度融合、产业与科技创新,广电从何着手?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趋势加剧,美好生活需求迫切要求广播电视改革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品质。新一轮信息科技变革正在重塑媒体传播和服务,为广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提供了科技条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广播电视战胜重大挑战的关键。第一,以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升级,大力增强民众获得感。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正在实施,这是广电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抓住这个机遇,广电需要在夯实基础和提质增效两个方面发力。重点惠民工程是夯实基础的重要抓手,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把基层和边疆民族地区重点惠民工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围绕建设市县融媒体,进一步创新基层广播电视建设理念与模式,推动广播电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是进一步扩展公共服务覆盖,加快升级服务方式。将覆盖重点人群从农村群众扩展到特殊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和社区居民;强化民众参与,统筹推进服务的普惠化和多样化、个性化,保障有效供给。 三是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绩效。中央已部署建设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是打破服务资源分割、提升工程绩效的关键措施。广播电视应定位到综合文化服务的枢纽和龙头,在实施重点工程中实现自身新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精品内容以及高清化、超高清节目频道,巩固扩大用户体验优势。总局提出到2020年省级和较发达地级台要基本实现高清化,央视提出到2021年要完成全台4K超高清制播技术系统建设,今年10月将开设4K超高清试验频道。快速高清化和稳步发展4K超高清,有助于打赢电视“家庭收视保卫战”,推动中国电视进入高清和超高清时代。 第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当前新兴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近年来,各级广电媒体不断深化媒体融合,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持续演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还在路上,差距仍较大。现在广电媒体创新发展主战场在深度融合,决胜也在深度融合。 可以预见,各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共同路径是与信息技术和IT 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以建设平台型媒体为主轴,以创新产品为抓手,在深融合、强交互和重体验上发力,打破条块分割资源的体制约束,建设、整合和利用数据资源,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以巩固舆论阵地为目标,重塑业务架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媒体型综合信息服务主体。 鉴于各台经济技术条件各异、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应加强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推动用户协同、内容协同、技术协同、设备资源协同和人才资源协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