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大卫〃皮亚肖德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1-11 https://www.sodocs.net/doc/ec3821602.html,

《中国的社会政策改革:国内外的不同观点》(Social Policy Reform in China :Viewsfrom Home and Abroad,edited by Catherine Jones Finer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3)一书是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举行的关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讨会的论文集。我们从中选取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大卫·皮亚肖德所写的《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一文,该文作为对中国学者提出的相关论点的回应,对中国社会政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认为中国在经济政策上过于关注效率,而将公平问题完全交付给社会福利政策的做法需要改正。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与英国有许多共同点。至少在某种不完全的意义上,两国政府在其目标上都是提倡社会主义的。在过去的20年里,两个国家一直都在进行实质性的经济自由化。两国都长期而持续地关注不平等与贫困问题。当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与

英国形成了巨大反差。英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人。中国仍然还是农村和农业经济占主导,而英国已经城市化和工业化,其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比制造业和农业要多,而后者在提供就业和产量方面只占了小部分。

随着1997年新的工党政府的上台,对于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关心一直在不断恢复和加强。无情的经济自由主义是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所主张的,这一分裂的时期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公正的关注以及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机会。最特别的是,布莱尔首相确立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除儿童贫困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也在制定过程中。人们的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都获得了提高,就业的好处的提高已经促进人们从依赖社会福利转变为为薪水而工作。那些造成长期贫困的问题,如少女怀孕和低水平的教育,也一直在得到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贫困与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强的关注有着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特点。第一,很清楚,贫困是相对地根据其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某一比例而被界定的,最常用的界定标准就是平均收入的一半或者中间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第二,对长期贫困的发生机制的关注日益增加。持续的贫困比起短期内的低收入应得到更严重的关注。第三,人们不断认识到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贫困是与低水平的教育、不良的健康状况、无工作、糟糕的物质环境以及其他许多

社会不利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低水平的教育、不良的健康状况、无工作也会导致贫困。因此,改善发展环境并不是一件只需一种政策手段的简单事情,它需要覆盖很多领域的改变。第四,人们认可有必要增加社会性投入,并认为这应该优先于减少税收。这与撤切尔夫人执政的时期形成了对比,当时公共福利事业的规模被视为一个主要问题。第五,出现了一种从强调削减贫困到努力预防贫困的转变。解决儿童贫困问题既是削减贫困,又是预防贫困,因为儿童时的贫困经历极有可能会导致其稍后在成年时期的贫困。

当然,尽管政策提议数目很大,但关于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仍有相当多的疑惑。贫困在多大程度上优先于不平等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要提高收入的平等还是要提高机会的平等?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致的答案。

英国的政策制订者和政策分析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如果在规模上不同的话)是与在中国产生的问题相似的。

文章的下面部分将围绕关信平在其重要而富有启发性的文章《适合于解决中国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的政策》*中所提出的论证、讨论与政策议题而进行。

反贫困的计划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反贫困的计划旨在提高地区性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去直接地帮助单个的贫困家庭;旨在加强经济生产能力,而不只是提供社会救济。这种从重视削减贫困到重视预防贫困的转变是很值得称赞的,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福利政策改革所具有的特点。从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般性转变就是这种变化的迹象之一。同样的迹象就是人们认识到社会地位,尤其是那些最贫困的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经济状况。与由不断增加的就业和工资所导致的额外收入相比,可用于社会救济的钱在数量上是很少的。

中国目前10年(2001—2010年)的反贫困行动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最贫困的省和县;第二,主要帮助集体和家庭提高生产;第三,更加重视社会工程。

这样一个计划比起更一般的贫困救济来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是英国的经验也表明,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确定合适的?援助目标?方面可能会出现困难,而准确地确定援助目标所必需的材料收集与分析肯定需要付出成本。其次,援助目标的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刺激:如果省份、集体或者家庭为自己做得更多,它就会失去国家的支持。最后,在选择社会工程时,下面这一点是很

重要的,就是要确定那些能够支持下去而又将有助于发展、而不只是满足当前需要的(尽管它们可能是紧迫的)工程。由于资源有限,那些疾病缠身或贫困的人的需要是急迫而诚恳的,但这些需要必须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和促进发展的需要进行一下权衡,尽管后者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紧迫并且不可能产生直接的利益。

经济改革

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现在也关注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经济效率获得了优先权。从经济改革的一开始,就像关信平所说的:?经济效率应该优先于公平现在成为了官方决策的原则。?最近50年来,大多数的西方新古典经济学著述一直在强调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冲突。它们论证说,效率与公平是相互冲突的,所以政府必须在综合考虑政治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基础上来决定要在这两个目标之间达到什么样的平衡。但是,这种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现在受到了质疑。

现在人们并不怀疑某种程度上的不平等对于在经济发展中保持某些恰当的激励作用是必需的,同样,人们也并不怀疑某些收入上的不平等是公正的,因为它们是对更困难的工作或者更长的工作时间的补偿。但是,从另外一些方面来看,不平等可能会危害到效率,而减少不平等则可能会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一个能保证为所有人提供基础教育的

更加平等的教育体系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相似的,一个公平的医疗卫生体系将能增加劳动力的效率。而且,就像提高公平能够增加效率一样,那些提高效率的政策也能促进公平。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将使穷人和富人同样地受益。通常的情况是,正是那些受较差的社会公共服务与受公共产品损害的穷人在事实上增加了不平等。

在维持收入与预防贫困方面,可能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就业。这是英国政府提出的?为所有能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这一目标的基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对于消除贫困是关键性的条件。因此英国过去的充分就业政策曾经是一项有效的反贫困战略。如果社会保险救济金设臵在较高的水平,那么失业并不必然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但是在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的)国家里,失业的增加导致了贫困的增加。在中国,充分就业政策的结束可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有造成更严重的贫困的危险。

由于市场竞争,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让一些工人下岗。然而,这些下岗工人仍旧保有某些从原来的用人单位领取救济金的权利。与此不同,那些官方承认的失业者则得以进入到失业保险计划中。对于经济效率和贫困来说,下岗工人都是一个问题。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企业必须减少它们的用人。而为了预防贫困,这些下岗工人必须能够得到足够的收入直到他们能够找到新的工作为止。这就要求为所有的事实上的

失业者提供收入保障,与此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能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的再培训或工作计划。

就未来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比减少由城市户籍制施加的控制更重要。关信平说:?毫无疑问,这一改变将有助于减少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巨大差异。?然而,这样一种改变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则受损。人口流动应该会有助于那些流动的人。在城市,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会导致城市工资的降低。在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会导致工资上涨。这样一来,不平等在原则上应该是减少了。但是,这一分析忽略了人口流动可能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大量经过较好教育和最富进取心的年轻人从农村流动到了城市(就像随着自由流动经常发生的那样),这可能会推进城市的发展,而减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其长期的影响将是增加而不是减少不平等。

经济发展对不平等产生的影响决定性地取决于发展的模式。关信平描述了一种双轨发展模式:?一个方向将是在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竞争。这实际上是一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的竞争,这就涉及为这些人提供比一般水平要高的收入。这样,它就参与了一场‘向顶点的赛跑’。而另一场竞争则将在国际市场中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展开,其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国际投资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获得更

大的贸易额。为了赢得这场竞争,无论是中国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其国际竞争者,都会努力保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此,这将是一场‘向底线的赛跑’。?关信平总结道,?除非未来有更多的社会保障措施得到实施?,否则?社会不平等的增加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其他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必须提出质疑的一点是,为了消除原初收入中不断增加的不平等,各种社会保障手段在实际中是否够用。高科技部分(该部分的薪金至少会部分地受到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一国际劳动力市场包括拥有最高技能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企业家)与劳动密集型部分(该部分为了拥有最低的劳动力成本而在国际上层开竞争)的共存将产生一个?高度不平等的社会?。

然而,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它也是不受欢迎的。它不仅意味着一种对社会稳定的威胁,而且它作为一种获得经济效率与发展的道路也是令人质疑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既有反映了有形资本相对稀缺的?适当的技术?,也有反映着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当的人力资本?。不顾一切地追求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并不总是一种明智的经济措施。这一方面的例子就是英国和法国所主持的超音速协和式客机的生产。这一生产无疑是高科技的,但从任何方面来估算,它都不是一项明智的经济投资——大量的税收被用来资助那些极富的飞机乘客。进行那些只可能让少数富人受益的技术的培训

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和人才外流,这是让穷国付出代价而让富国获利。

给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若干建议

关信平说到:?虽然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一直被当作政府的国内事务,但它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方面的介入。这种介入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他国家的思想观念的介入;一是国际上对经济市场中‘公平竞争’的关注。?

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介入这一点看起来确实是极有可能的。然而,这种影响究竟来自何方并不清晰。就意识形态来讲,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观点受到了主流很大的关注。但是,还有一些在欧洲大陆和许多东亚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态,这些思想观念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作用的限制要少得多。就国际竞争而言,一直都存在很多担忧,担心会出现一场?向底线的赛跑?,与之相随的是社会保障被削减,以便维持低成本以及保持竞争力。到目前为止,这一现象还没有普遍出现。虽然全球竞争日益增强,但各国政府并不愿意削减社会保障开支。其原因可能是国内的政治因素,如维持或提高社会保障的压力与要求。但是,这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大量的社会公共开支是一种正确的经济投资,它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与

社会资本的质量。

关信平关于劳动保障标准的分析非常有趣和重要。他写到:?没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自己单独地维持一种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在其他国家降低了社会福利措施的情况下,它还能维持其先前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变。这样,能避免这一两难处境的惟一道路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就社会保障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社会福利标准和国际协调机制。?

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标准的需要是紧迫的。如果另一个贫穷国家有着更低的劳动标准,那么一个穷国如何能在国际市场中有效地展开竞争呢?事例之一就是童工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或者缺少对儿童的法律保护,或者更普遍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地实施这些法律。这一现象经常以如下理由得到辩护,即禁止童工将恶化贫穷儿童的生活状况。因此,如果一些国家在剥削儿童,那么其他国家又如何能做到保护他们呢?所以,一种共同的国际性的社会保护强制标准看来是急需的。

更具争议性的问题是国际劳动标准应该具有何种广度。理想的情况是,任何工人都不应该在不健康或不安全的条件下工作,所有的人都应该拥有受到良好保护的就业权利以及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体面的收入水平。然而,这些理想的目标并不能仅仅通过国家的或国际的法律来实

现。必须有着某些清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先项。比起设立一些在实际中一无所获的覆盖领域广泛但非强制性的标准来,设立一些有着相关目标(如消除童工)、能有效实施的标准更好。一味追求最好往往会坏事,这在劳动标准方面尤其如此。

从英国的经验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被关信平关于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的讨论所证实。如果要消除贫困与不平等,社会福利政策就不能脱离开经济政策来考虑。社会福利政策通常被期待着去解决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损害,这些经济政策在被提出的时候一般很少在意它们在贫困方面造成的后果。这样的一种道路可能只会导致更多的贫困与不平等以及无效的社会福利政策。如果要有效地减少不平等与贫困,那么它们在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当中都必须成为关注的中心。经济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之间的那种破坏性的分裂必须消除。

[中央编译局周守吾译]

*该文也收录于《中国的社会政策改革:国内外的不同观点》一书中。——译者注

文本已被阅读 202 次

文章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6期

中国石拱桥 课后反思

《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 下面我将分别从备课和上课两个方面,对《中国石拱桥》进行课后反思。 一、备课方面。 最开始确定课题的时候,我初步的想法是讲一节比较传统的说明文阅读课。重点就是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讲清楚,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所以我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带着学生梳理文章相关美容,理清两座桥的特点;并通过变换文章的语言顺序,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些词语,看还能不能表达原来的意思等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果。这种课程的设计,虽然比较清晰、细致,但是过于传统,缺少创新点。同时也难以让学生对相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查找资料,反复修改,我确定了第二稿教学设计,即以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说明为重点,以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为难点,让学生自己梳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同时关注其中作者在介绍时候的详略安排,并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进而理解说明文选择实力进行说明的原则——典型、不同;而为什么两座桥的顺序不能调换呢?因为选取事例针对“不同”还有一个原则——古今中外,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所以只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两座最有代表性的桥梁杰作。在说明方法方面,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结构特点的时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大多能想到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所以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出发,通过追问“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能不能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从独一无二到普遍具有(特殊到一般)。 但是通过试讲,我发现这种设计仍然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不愿意深入文章去读书,所以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而学生自己对内容的梳理也显得过于浮于表面,并没有真的理解文章。 通过试讲发现的问题,我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重新调整,转变了思路。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学生活动以及链接材料,引领学生理清两座桥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一节课内容丰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具体形状。 在学习赵州桥特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拼图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发到手中的材料(三个不同形状的大拱,四个小拱),依据文章内容,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赵州桥的形状,并展示到黑板。其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点是桥洞的形状和小拱的位置。自己的作品呈现在黑板上,学生自然就会很关注,不仅是对错,还会更关注对错的原因,所以自然就会回到文章当中去找依据。达到了深入细致阅读的目的。而之后的拱圈及桥身栏杆的美观性的讲解,通过幻灯片模拟拱圈的建造过程,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后两个特点的含义。同时通过补充“拱上加工”这个技术在欧洲的进展,使学生明白文中说的“创造性设计”这个词的含义,并且能够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八年级上《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大李中学:李领兵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4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

“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的。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特征。(播放课文录音)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学生自学找出作者主要以那几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四、再读课文,局部探究。 请学生速读4~8段,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1、找出赵州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迄今保存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灵武二中:杨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等 教具准备:自制中国的气候电脑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春节时的海南和黑龙江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说出两地的景观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地气候不同)过渡:提问气候的要素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板书】中国的气候 【学习目标】展示目标(有学生齐读),说明这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

讲解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自学指导一】(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P32观察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5分钟后进行检测。 1、在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算一算,中国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分别约为多少?(观察教材P32图2-22) 2、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阅读教材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自学指导二】(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P33,观察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4分钟后进行检测。 1、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在图中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为什么这里气温最低?(观察教材P33图2-23) 2 、说一说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形区、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当堂训练(多媒体展示) 1、请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寒假期间,小丽随父母外出旅游,到达目的地时,他们明显感到此地仍然处在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夏日。小丽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哈尔滨 C、从兰州到北京 D、从银川到海口 (2)小华今年13岁他在家乡从未见过下雪,则小华的家可能在()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兰州

人教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2课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 1 不能忘记的屈辱 学习目标: ⒈了解当时列强在侵略时所作所为。 ⒉体会当时侵略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打击与苦难,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⒊感受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进行英勇反抗的原因 ⒋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国家的发展是自己肩上的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 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 第一课时 活动一:破碎的山河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⒈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看看它的成长。(播放短片) ⒉我们的祖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版图,(展示地图)但是他们有些被强行租借,有的被列强强取豪夺,四散飘零。仔细观察,从图中香港、澳门的名称中(放大此地图片名称),你发现了什么? ⒊都是特别行政区。 ⒋是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国土,为什么称为特别行政区呢?因为它们都曾被英国和葡萄牙所占领。在著名的鸦片战争中,我们的国家更是受到了外来国家严重的侵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请大家互相讨论。 ⒌学生互相讨论。首先,让大家先要弄清楚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然后再互相集中其所带来的伤害。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补充完整自己的资料,如:分别有那些国家,进行划分,再在每个国家下方写出其所做出的侵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不同的形式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⒍在同学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更深入的讨论,比如:“我们的国家还有被强占或租借的地方”让学生知道,国土曾因为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被瓜分,中华民族饱受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 ⒎在班级交流基础上,让一些学生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 活动二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⒈师: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所瓜分,随着他们的铁蹄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他们所掠夺,说说你所知道的事件。 ⒉在学生所讲事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的图片对比,让他们从真实的图片中感受当时列强的可耻行为。从而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教材第33页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夺走我们的国宝呢? ⒊联系现在,国家花重金从国外买回了许多国宝,说说当你看到被掠夺的国宝,需要花重金买回时,你的感受和心情怎样? ⒋小组讨论。 ⒌作业设计: ⑴将自己所搜集的关于国土被瓜分的资料,制成图表 ⑵写篇小作文,谈谈自己对于祖国所受侵略的看法,感受。 第二课时 活动三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质疑中探究,在讨论中解惑,在点拨中顿悟,在合作中进步。实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是说明文体。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本文是事物性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采用总分结构,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并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语言丰富、准确、周密,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学好本文,对学习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思维导图:(见附页2) 四、学情分析: 就学生认知水平来看,以前的阅读教学中要求淡化文体,因此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了解较少,说明文因为知识性强、文学性不强,学起来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大。但是学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本文介绍的赵州桥和卢沟桥是名胜古迹,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文字浅显,结构清晰,易于理解。但是,因为农村学生接触外界少,大多数人缺乏直观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以丰富的说明方法和严密的逻辑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美读、品味中感受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结构美、独创美、艺术美、人文美。从而更好的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说明顺序,学会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家乡建筑的说明文。 五、教学目标: (一)积累词语,了解石拱桥的特征,以及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区别。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 3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_16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唤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深化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能力目标: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 3知识目标: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 二、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了解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敬佩爱国志士,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周恩来资料,感动中国视频,侵华图片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点明主题

师:孩子们,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史》曾这样说道: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孩子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生:周恩来 (二)看国之人——与恩来同行 (1)简介周恩来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2)感受中华不振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路过外国租界地,想进去看看,可是他的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直到后来一次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到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12岁小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到底曾经是怎样的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小小年纪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我们一起一起去看看那些背后的故事看看。 (三)体国之难——走进背后的故事 (1)看一看国之难 (播放图片,音乐)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中语文_《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⑴说明事物的特征。 ⑵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课时安排: 两课时。 4、教学方法: ⑴讨论、点拨、自读相结合。 ⑵比较阅读法。 ⑶运用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屏幕显示: 生字 3、给课文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讨论填写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屏幕显示拱圈排列简图,判断正误: AB 明确:图A正确,图B错误。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看图片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略)

《中国石拱桥》名师比赛教案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理清本文结构(分为三部分) 2、明确作者以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并且运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重点) 3、熟知本文运用的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重点) 教学设想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有了初步了解,所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无须再反反复复讲授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本课是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太大难度。我以本课的说明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州桥和泸定桥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和哪些说明方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分析本文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教学课时:2个课时 教学工具 粉笔、黑板、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类型的桥呢?(引出石拱桥,出示石拱桥的图片)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请同学们看看图片,说说你眼中的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呢? 同学们刚刚回答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茅以升先生学习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看看中国石拱桥到底有什么特征,为何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长江大桥的建造。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三、初步感知,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把握课文容。 2、本文的说明事物是什么?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州桥和卢沟桥?(中国石拱桥,州桥和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代表) 3、快速默读课文,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全文可分四部分。

中国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climate types in China

中国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学期总第20 课时本单元第 20 课时授课日期10、24课题第 二节中国的气候类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认识我国气候的优越性。 3、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 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的认识和利用,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气候的分布以及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难点:气候特征。教具 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 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现在就请大 家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解释、回答几个问题:一、出示图表:地点纬度 1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那么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特征:结论:

(1)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冬季我国要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4、我国冬季和夏季的降水量有何不同?10 30步 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三 世界同纬度地区大。 二、那么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一)季风气候显著总结:冬季,我国盛行偏北的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大陆的气流寒冷干燥;夏季,我国主要盛行偏南的夏季风,来自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的气流暖热并且含有丰富的水汽,因此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这种气候叫季风气候。 (二)气候复杂多样总结: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西北距海远,为非季风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由于海拔

2019-2020学年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I)卷

2019-2020学年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I)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清政府被迫签下的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 2 .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孙中山C.李大钊 3 . 到1835年中国已有()万人吸食鸦片。 A.100B.200C.300D.400 4 . “振兴中华”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是()第一次提出的。 A.孙中山B.李大钊C.周恩来 5 .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留下了铁的证据是()。 A.鸦片战争B.圆明园的毁灭C.人民生活在困苦中 6 . 以下哪一时间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A.1945年9月2日B.1946年6月1日C.1949年10月1日 二、填空题 7 . 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__________精神。 8 . 1928年4月,_________等领导的湘南部队和__________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 9 . 孙中山主张通过____________的手段彻底改造中国。

10 . (________)年夏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1 . 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是______。 12 . “祖国陆沉人有责,开涯漂泊我无家”是革命志士__________的著名诗句。 13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施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 14 .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 15 . ________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16 .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______)事变,开始侵华战争。 17 . 在鸦片战争的四十年里,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共有(_________)箱,从中国掠走大约(_______)银元,因吸食鸦片而死亡的中国人有(_______)人。 三、判断题 18 . 吾辈从军爱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这是邓世昌的名言。(_______) 19 . 1862年10月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烧毁了它。(______) 20 .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只和护舰开始的,他们不宣而战。(______) 21 . 英国向近代中国走私和倾销鸦片,是为了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财富。(______) 22 . 面对外国列强的野蛮行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_______) 23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______) 24 .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腐败,它的老百姓就会饱受屈辱,任人宰割。(_____) 四、简答题 25 .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 26 .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革命精神是怎样的?他对革命的贡献有哪些? 五、综合题 27 . 阅读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及教案反思 (一课时) 【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围绕中国石拱桥这一说明对象,按照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说明的写法,提高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情感上,对祖国桥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 (一)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能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体会本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作者对中国石拱桥的喜爱与自豪; .能体会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与歌颂。 (四)教案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五)教案难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秘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作者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精心选取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桥是大地上最真实、最亲切的形象,它总是那样的平凡又像是没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经受千人踩踏,暴洪冲刷,坚贞的挺立是它不变的形象。以上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桥。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又该是怎样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要点提示: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势地形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概况;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概况、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交通状况。我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体会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在气候的成因上了解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体会到我国气候深受季风影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气候类型分布图、干湿区分布图和气候特征图,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图的技能。掌握描述风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上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同学们平时喜欢吃哪些水果?你知道这样水果分别是哪些省份出产的吗?举出三个例子“椰子、荔枝、苹果”,让学生说说它们多产自哪些省份。 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气候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中国的气候,同学们可以在书本53页找到学习资源。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请学生找出来并回答)这些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组队进行考察! 二、新课学习 (四人一小组,按兴趣选择考察路线,五分钟为限) (一)南北线考察 任务一:冬天海口、杭州、北京三地的人们衣着上有何不同? 任务二:海口、杭州的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绿油油的一片,而北京的山上树木都掉了叶子、光秃秃的,这是为什么?——气温的差异 三地冬天的气温有什么差异?看参考资料中的三幅气候特征图来分析。 海口一月均温>15°C ——热带 杭州一月均温>0°C ——亚热带 北京一月均温<0°C ——温带 (二)东西线考察 任务一:夏天沿着40oN 从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再到塔里木盆地,这三地的自然景观冬季南北温差大

中国石拱桥反思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课所教授的是第一课时,以分析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为教学重点。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概念由大到小、说明对象从概括到具体的方式,由“桥”引到“中国石拱桥”,使学生界定了课文说明对象的范围。字词和作者简介等,在课前我都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课件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接下来便进入了本课的学习重点——赵州桥。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赵州桥,所以为了增强直观形象性,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是为学生范读这部分课文内容,然后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卡通视频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清楚,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公开课也留下了些遗憾。比如,开始时认为课的容量较大,因此有意无意的加快了速度,并且还删减了最后一道习题,可实际在最后有了些许富余时间,使整堂课感觉起来前紧后松,不够流畅,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 避免的。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讲得太多,没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展示学

生的思想,并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的课堂,应该说教师都在课前备好,然后再处心积虑地让学生往我们事先设好的圈套中钻,如果他们都在课上被拉进来了,就如同跟着导游游了一遍景点,那么教者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学任务完成了。这其实说穿了还是一种伪课堂。真正的课堂,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并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现将不足分析如下: 一、贪大求全,内容过多,尤其是设计的问题多而碎,让人感觉结构不清晰,使学生容易产生混乱。而且每个问题都浅尝辄止,因为我贪大求全,既想把单元主题理清,又想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说透,结果造成两项都涉入不深,挖掘不透,学生对有些问题理解的不够深刻。 二、粗心毛糙,不注意细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方法决定效果。”我自认为我态度认真,积极备课,但是忽略了细节,问题设计、总结、练习中都有重复现象,这样,不但没有突出重点,反而显得内容过多,时间紧张。我自认为我设计的两个延伸迁移题是一个亮点,应该能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更能检验出学生完成目标情况,但由于自身对主题式教学还有一定理解的误区,所以出现了虎头蛇尾的问题。 三、导入语设计不够精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精彩的导入语是每一堂课的提神之笔,我要更加重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问题设计精巧,结构清晰,合理安排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如当“你还知道哪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这个答案出现时,我能够相机引导:“根据你的游览经验和见闻来谈谈?”那么学生的思路将会更清晰地打开;当学生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而教者又不懂的问题时,我能先请教其它学生有没有人懂这个问题的,如果还没有,我能够引导他们:大千世界奇妙无比,世间的知识无止无境,它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只要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国石拱桥》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教学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为让学生明白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大屏幕展示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分析总结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特点,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步骤。 2、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找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成就突出、结构坚固、分布广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茅以升的基本情况。 2.了解并概括有关石拱桥的知识,理解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本课的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和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在了一起。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并排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是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今天,请大家随着我走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晚年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背景资料。 本文原载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后经作者补充、修改。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

作时说:“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3.知识链接。 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学体裁。 说明文的特点:知识性(指其内容,使人有所“知”)、通俗性(指其语言,让人易懂)、条理性(指其结构,做到言之有序)。 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 说明文语言特点: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简练明确。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全文思路。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3-9):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原因。 第三部分(10):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我国不同城市(海口、上饶、漠河、拉萨)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猜猜为什么我国南北温度差异如此之大。

学生:…… 从而引入新课: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启发引导〕根据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点难拨疑: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地图册冬夏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道德与法制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D卷

道德与法制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1661年,民族英雄()带领两万多名将士,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收复了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岛。A.林则徐B.郑成功C.戚继光 2 . 爱国人士()写了一组诗歌“七子之歌”。 A.邓世昌B.闻一多C.郑成功D.李大钊 3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万人。 A.20B.30C.40 4 . 以()事变为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 A.七七B.九一八C.西安D.推翻蒋家王朝 5 . 1919年北京的“五四运动”,()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毛泽东B.李大钊C.刘少奇 6 .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天津条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123B.132C.321 二、填空题 7 . 抗日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在北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 9 . ______年 _____月 ______日晚, ______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 10 . 回顾过去,中华民族蒙受了__________,我们的国土有的被_______________,有的被们_______________,四散飘零。

11 . ______是清朝北洋舰队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他指挥______奋勇作战。 12 . 《马关条约》,中国割让_______、________给日本,并赔款______两白银。 13 . 抗日英雄有赵一曼、杨靖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1894年,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变法主张,史称_____________。 15 . 1937年,(_________)是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制造的又一惨案。 16 . 鸦片战争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年。 17 .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______)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 三、判断题 18 .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1951年。(________) 19 .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戊戌变法就可能成功(___________)。 20 . 1862年10月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烧毁了它。(______) 21 .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反清斗争迅猛发展。(______) 22 .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_____) 23 . “戊戌变法”又称“辛亥革命”。(_____) 四、简答题 24 . 从1894年起,旧中国历届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强迫下,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至少写出5个) 25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综合题 26 . 探究题。 19世纪,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20世纪,中日战争,初期,中国战败,在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下,在美、苏等反法西斯盟国国的帮助下,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