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位置与方向(二)》公开课优秀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位置与方向(二)》公开课优秀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位置与方向(二)》公开课优秀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位置与方向(二)》公开课优秀教案

《位置与方向(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寻找目标,激活经验

师:某炮兵部队正在进行训练,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门火炮)。现在要命中1号目标,能否击中目标?

生:不行,1号目标的方向不知道。

师:现在可以了吗?(点击课件,出示坐标和方向)

生:可以。

师(点击课件):发射。没有击中目标,怎么回事?

生:不知道1号目标和火炮的距离。

师:距离是8 km,能击中目标吗?(课件出示线段1 cm表示2 km)

生:能。

师:很好,要命中目标,你觉得需要知道什么?

板书:方向、距离。

(二)解决问题,展开新课

1.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热身,我们知道如果要命中一个目标,需要知道目标与发射点的方向和距离。现在2号目标在东北方向,距离火炮发射点6 km。发射后能否命中目标?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反馈。

师:请大家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

生1:可以的。东北方向,就是这样斜过去,6 km的位置。(在地图上指)生2:不可以的。这一片区域都可以叫作东北方向。

师:你的意思就是这片区域的任意一点都可以这样说,而目标只有一个点,所以不行。对吗?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生1:还要增加条件,就是几度的方向。

生2:就是说,东偏北或者北偏东几度。

师:出示添加条件(东偏北30°),请学生在课件上指一指目标大致在什么位置。

学生通过测量,找到2号目标的位置,教师课件演示如何确定目标(位置)。

思考:东偏北30°和北偏东30°是同一个位置吗?

学生讨论并确定位置后,点击课件,显示:发射,成功。

2.尝试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命中了1号和2号目标,现在你能根据提示,找到3、4号目标吗?

出示:

学生独立尝试联系,反馈交流。

3.小结。

怎样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如何确定?)

学生小组交流,反馈。教师小结。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同学们,你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

1.天气预报: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 市将有大到暴雨。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的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

(1)请你在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2)台风中心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成40千米/时,几小时后将到达B 市?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赛课优质课《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单元测试(第六单元)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直接写得数(8分) 8 × 7 = 48÷6 = 54+9 = 4 ×8-5 = 7 × 3 = 45÷5 = 6 + 38 = 3 × 3 × 3 = 1 × 9 = 56-7 = 28÷4 = 56÷8÷1= 49÷7= 4 × 8= 7 × 3 = 30÷6 × 7= 二、填空(30分) ⒈8个6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⒉3个9比30少(),是()。 ⒊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36÷6 8×3 54÷6 4 + 4 42÷6 3×9 54÷9 4×4 ⒋在里填上“>”“<”或“=”。 2 × 9÷ 3 3 1+1 1×1 3×3×3 3+3+3 48÷8 + 4 12 15÷3 × 8 35 3 × 3-7 6×5 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35 ()×8=72 ()÷9=3

6÷()=1 24÷()=6 ()÷4=4 ()×3=()×4 28÷()= 42÷() ()÷3=()÷9 6×7-7=()×() ⒍从6、3、9、54、27中选三个数,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 算式。 ⒎找规律填数。 70、63、56、49、()、()、() 1、3、6、10、()、()、()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5分) ⒈根据乘法口诀“九九八十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 算式。( ) ⒉9÷1的商比81÷9的商小。( ) ⒊4×9和6×6的结果相同,所用的乘法口诀也相同。( ) ⒋计算40÷5和8×5时用同一句口诀。( ) ⒌24个苹果分成3个小朋友,每人一定分到8个。(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圆柱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你有什么感受吗? 现在老师把他们的颜色和图案去掉,把他们的轮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

(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谁来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要和这位老朋友再次握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吗?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大家动手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时间:2011年3月9日 班级:三(2) 执教老师:孟凡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P21-2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发现圆柱侧面展形的形状,推导得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够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具准备 上一课学生自己做的圆柱形模型。教师准备罐头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圆的周长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1)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厘米。 2.圆的面积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1)已知圆的半径是6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分米。 (3)已知圆的周长是62.8厘米。 3.拿出课后做的圆柱形模型。说出在做模型时你先剪下了什么?圆柱的侧面是由什么样图形的纸片围起来的?那么上底面和下底面呢?4.揭示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新知探索 1.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2场景图:一个圆柱形状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纸的接头处忽略不计) (2)教师出示一个侧面围有商标纸的罐头模型。提问:如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3)根据学生回答后指名操作。沿着接缝处竖直剪开,得到什么图形?师根据学生操作与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如下: (4)观察: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联系?根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比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学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性质有哪些?(两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的前面是比的前项,后面是比的后项,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2.求下面两个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12∶16(3/4),18∶24(3/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1)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1是天安门广场升国旗,2是校园里升国旗,3是教室里的国旗,4是谈判桌上的国旗)

(2)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不一样) 这是老师测量的结果第一个国旗长5m,宽10/3m,第二个国旗长2.4m,宽1.6m,第三个国旗长60cm,宽40cm,第四个国旗长15cm,宽10cm 这几面国旗的形状是一样的,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各个国旗的长宽的比值都相同,都是3:2) 2.探究新知 (1)理解比例的意义 实践活动:根据刚才的发现,画一面与这几面国旗长和宽都不同的国旗外形,并保证不变形。 汇报展示:让学生汇报自己所画国旗的长和宽,并说明为什么没有变形。 理解比例的意义: 这些比化简后都是3:2,也就是比值是多少呢?(3/2) 教师边板书边总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一个等式: 2.4:1.6=60:40或2.4/1.6=60/40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页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到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页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哥比例。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六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小寨小学阿怀梅 一、复习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 2、能准确找出数量关系。 3、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系。 四、复习难点: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们已经对分数乘法进行了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 ,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几步去思考?怎样分析这道题?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2)甲的6/7相当于乙。()

(3)乙的5/9与甲相等。() (4)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8。() 2、填空题 (1)、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1/8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2)、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1/2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2/3的。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3、应用题 (1)、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6 ,现在共有煤多少吨? (2)、李庄共有小麦地320公亩,水稻地比小麦地多1/5 ,这个庄的水稻地比小麦地多多少公亩?有水稻地多少公亩? (3)、修一条公路,长1000米,甲队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 ,剩下的由乙队修,乙队修多少米? (4)、教师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数是三居室的1/3 ,一居室的套数是二居室的 3/4。教师公寓有一居室多少套?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赛课《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2页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基本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的从形状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物体的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猜我是谁! 出示小熊的背面图,问:这是一个小动物的背面,猜猜它是谁? 出示小熊的右侧面,师:再来看看它的右侧面,它是谁呢? 再出示小熊的前面,师:看看它的正面,现在我们能肯定它是? 师:看来,要想了解一个物体,不能单看一面,我们还得要全面地观察。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出示教室照片: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请仔细观察,拍的是什么地方?(我们的教室) 2、问:同一个教室,拍得照片一样吗?为什么拍到的照片会不一样? 追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教室的前面拍能拍到教室后面的场景。 问: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为什么呢? 3、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看,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4、练习 下面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的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的里面拍摄的? 学生判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学校的外面拍摄能看到学校里面的场景)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观察物体(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察物体(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学具、教具:学生4人一组,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课件。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听听下面这个故事,想想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师通过课件讲述如下故事,学生看图听故事。 星期天,退休的李奶奶带着她的小孙子东东、明明和外孙女欢欢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东东他们就把李奶奶拉到了象园,李奶奶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过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3人连忙答应?然后向大象跑去。 不一会儿,3个孩子就跑了回来,争先恐后地说开了。东东说:“奶奶,奶奶,大象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明明说:“不对,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欢欢说:“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奶奶听后哈哈大笑。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奶奶为什么哈哈大笑吗?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呢? 教师:虽然是同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配以课件的演示,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渗透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是片面的,自然揭示课题o)(二)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教师:今天,老师为每组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我们看看它是谁。 教师请小组长拿出自己组的熊猫玩偶,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摆正。 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师:请小组里的四位同学分别坐在熊猫的四周,目光正对熊猫,说说你们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看来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熊猫是不同的。 3.换位观察,建立表象 教师:请小组中的同学都坐到熊猫的前面,从这个位置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边说边用手比画比画。 教师:请两名同学再分别说说从这个位置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这时看到的熊猫的样子,把它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顺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其他三个位置的观察同样按照上面的几个层次展开:看、说、想、记。 4.重点观察,对比辨析 教师:刚才有两个位置观察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我们再到这两个位置分别看一看,重点看看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根据熊猫耳朵上的蝴蝶结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手势,指出熊猫脸及四肢的朝向,以帮助区分。) 教师:刚才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对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熊猫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有了清楚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3日 授课人:建中镇白沙小学李万霞 授课地点:建中镇白水小学 教学内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3、列式计算 9÷3=3(个) 4﹑如果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呢?能摆几个?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6根小棒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班级:二年级(1)班执教教师:柳奇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逐步对乘法有初步的认识,体会 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每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并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列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在玩哪些游乐项目? 出示:

生:有玩小飞机的,有玩小火车的,还有玩过山车的……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体会加法含义。 师: 从小朋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咱们先来看看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出示: 师:怎么算出来的?谁来列算式? 生:3+3+3+3+3=15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呢? 生:6+6+6+6=24 师:我们最后来看看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来列式呢? 生:2+2+2+2+2+2+2=14 2.认识“相同加数”和“几个几”。 出示: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称这些加数为“相同加数”。这些算式就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说说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是在求几个几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6+6+6+6=24 4个6相加 2+2+2+2+2+2+2=14 7个2相加 3.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刚才写了这么多个2,算式很长,写起来比较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乘法。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2+2+2+2+2+2+2=14 表示7个2相加等于14,也可以写成:2×7=14 或 7×2=14 师:这是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叫乘号,读作:乘。 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7乘2等于14。

公开课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

公开课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分数乘分数算理,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和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教具、学具准备 1.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 2.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 cm、宽10 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

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下面我们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 教学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优质课《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优质课《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名校资料共享《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玮峰(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中了解并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排列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操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解法交流中体会解法多样化,在巩固提高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的过程,并掌握其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猜一猜 一个密码箱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猜一猜:密码箱的密码可能是多少? 2.做一做 (1)小组内动手操作,用数字卡片来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重点交流:找出密码的方法(交换数字的位置). (2)补充条件,找出密码. ①补充条件: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臵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臵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

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臵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最新公开课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史上最经典

搭配 课前准备:会认红黄蓝、巴南区南川区几个字、复习左右、认识成绩好的摸底 主要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的进行数学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初步渗透排列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达到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注重以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为基本形式,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比如摆数字卡片、图画、列表等。 3.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 4.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写一写、画一画、列举。让他人看清楚,看明白,最后通过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感受他人的思考,感受怎样才能进行有序、全面的思考,逐步学会这种思考方式。 5.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列表等方式,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这些术语,也不需给学生解释这些术语的意思。 内容设计理念及意图: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来感知新知,形成概念,学生充分提现了知识的提现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2.创设问题情景,激情引趣,渗透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新发学生思考,老师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孩子们们喜欢的童话情景,引入新知,通过黄蓝两块钻石摆放顺序的不同,决定能否通往数学王国的有趣情景,使孩子们体会到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钻石才能开启通往智慧宫的大门,初步渗透了排列的思想,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铺垫。 3.注重引导,多重体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用三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区域图上颜色,有多少种涂法,用123三个数字不重复使用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时,老师大胆开放的设计教学,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有的摆数字卡片,有的枚举组数,等多种方法,老师注意把摆数字卡片,组数与给两个区域涂色的方法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孩子们通过多重体验,交流,进一步体会了排列的有序性,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4.巩固延伸,回味拓展,形成基本数学方法,老师在读懂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好教材,在解决三个同学拍照,有几种排座位的方法问题时,孩子们很自然的出现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的连线,用图形,符号,数字等标记代替,是问题解决得更快捷,不仅使孩子们掌握了基本数学方法,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孩子们的符号意思,教学中,老师整体考虑知识间的关联,在最后解决三个同学拍照,有多少种做法后,又引出握手问题,为学习组合埋下了伏笔,总之这节课生动趣味,数学王国的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学评价中,不时的渗透者数学思想和方法,合理运用评价,激励,导向,和调节的功能,教学重难点解决得当,学生乐学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前板书:搭配 课前谈话:5 师:孩子们,还没到上课时间,先聊聊天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今天彭老师和大家一起学数学,心情怎么样? 师:我也特别开心,那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吧(先认识第一横排的同学们(孩子坐者).我和每个同学握一次手,只是彭老师记性不太好,握手过程中如果脑子乱了的话,希望大家提醒提醒我,好吗? 师:边握手边赞美3个,跳到第5个。 生:不行不行。 师:怎么了啊? 生:老师你跳了一下。 师:对不起,对不起,把你给漏掉了。

公开课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

公开课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 分数乘分数》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分数乘分数算理,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和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 2.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 cm、宽10 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4)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 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是多少。求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那么×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下面我们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再涂出的,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小组汇报(把涂出的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可以得到×。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又把这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由此可以得到(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二套)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二套) 目录: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一 二年级数学认识钟表二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公开课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3时半三个时间)(生回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小朋友真能干,你能把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吗?校正答案. 2、再同时出示两个时间(3时5分,10时28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时间,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认识呢?(不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 师引:这两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先放这儿.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 (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 把钟面等分成了几个大格? 2、认识时针的运行.师引:钟面上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4至5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时针走一圈就是走了()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