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

①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在治疗上可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常有助于便秘的解除。

②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如大肠实热,腑气壅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1.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而易复发,治疗上多考虑气虚、血虚、阴虚等。实质便秘病因标在大肠,本在肺脏。因大肠与肺相表里。

2.肺主肃降,在大肠主传导糟粕。如肺的肃降不足,则大肠传导不足,而形成便秘。肺主津液、通调水道,在大肠主津液吸收。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则大肠津液吸收失常,而形成便秘。

3.肺在五行属金,主燥。先天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因金燥为上,主宣发。宣发主阳气,肃降主阴津,也就是说,肺与大肠先天阴津就不足,阴津不足而生虚热,从而便秘。这是根源所在。

4.因而,在治疗便秘上,特别是年久便秘,治法当以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为主。

【方名】半空雪自拟《肃肺养阴通便汤》

【主治】:便秘

【理法】: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

【方药】:瓜蒌仁30g 杏仁15 g 苏子15g 莱菔子15g

槟榔12g 枳实10 g 二丑5g 麦冬15g

知母(盐炒)13 g 胡桃肉12g 麻黄3--5g

【方解】:瓜蒌仁、杏仁、苏子为君药,归肺、大肠经。主肃肺

降气,润肺清热,宽肠通便。莱菔子、槟榔、枳实、

二丑、麦冬为臣药。莱菔子归肺而降气、消食化积通

便,槟榔归大肠而行气消食化积通便,相须为用。枳实

破气消食化积,又能升清,抑制降气太过。二丑、麦冬

微寒抑制诸药辛温太过。知母主滋阴清热、滑肠(见日

华子本草)盐炒味咸,咸味厚降,引药下行,又可入

肾,加强胡桃肉的功效。胡桃肉,主肾不纳气,加强诸

药肃降之功,上有来源,下有接引,又可通便。麻黄,

归肺经,是引经药,不可少。

2. 最近看了不少荨麻疹的案例,发一个典型案例上来,大家讨论!

患者袁某男 40岁

全身瘙痒三年

患者三年来皮肤日夜瘙痒,吃虾、葱、蒜等发物后加重。瘙痒时用手挠,皮肤立即出现白色及淡红色条状隆起。三年前曾在三甲医院做过敏原测定,有二十多种物质过敏,在医院行脱敏疗法治疗两月,病情稍稍缓解,此后每天服用一粒抗过敏药控制,三年来未曾停药,若一天不,则瘙痒难忍,入睡困难。

2010.05经朋友介绍过来就诊,就诊时病史同上,因就诊当天服用过抗过敏药物,就诊时未见抓痕,舌质淡,两侧见齿痕,舌根部苔白,六脉浮弦紧滑,沉取有力。

患者身高165cm左右,体重150斤,血压130/75mmHg.

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本例患者经过中药内服,治疗十五天后,病情完全缓解,自述近期吃龙虾一盆,亦无碍!

战友们可以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我的治疗过程于2010.06.24日公布!虽然用药可能不一定相同,但思路应该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希望借此案例,大家互动交流,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上彼此相互提高!

积分奖励自然有啦,等着大家来领取积分吧!一位是电话来索方,因为是熟人朋友的父亲,肺气肿、老慢支最近因感冒诱发憋闷、气喘加重,输液好几天了不见好转,精神萎靡不振,就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考虑心肺阳虚兼痰,处方:熟附子9g(先煎半小时)麻黄6细辛3鱼腥草25,先用3剂看看,3天之后来电,精神好多了,能吃大半个馒头了,大便也通畅了,要求再进3剂巩固疗效。

另一位是82岁的门诊患者,我给他女儿、女婿看过病,效果不错,所以这次老人肺气肿感冒后打针十来天,手已青紫实在扎不进针了,来找我看看中医,患者自言脘腹觉热,活动气喘,有时汗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用麻黄6杏仁10石膏24甘草4鱼腥草15,5剂,复诊时爬2层楼已不见喘促了,自言以前大便如羊屎球,服药后大便痛快且不干燥,基本无咳嗽,按健脾益肺化痰法善后,大抵是玉屏风二陈四君子之类。

思考这两例肺气肿患者用药,未用推挡通便之药,一是考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得宣,津走大肠;二是麻黄与鱼腥草的配伍,宣肺化痰的同时利水走肠间,起到了通便润肠的效果。可谓引水行舟了。韩某男 67岁

患者自诉便秘1年多,大便质干,排出不畅,小便量多,尚有口苦、口干。余未诉不适。

方:

熟地15g 生地15g 麦冬15g 玄参15g 桔梗6g

杏仁10g 枳壳10g 厚朴10g 当归15g 山药15g

乌药10g 益智仁10g 桑螵蛸10g

方解:方用增液汤加熟地以润滑肠道,其增水行舟之效,桔梗开宣肺气,杏仁以肃降肺气,此处之用在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得宣降,大肠之气自然得通。枳壳、厚扑其推动波助澜之效,唯恐厚朴太

燥,加当归、火麻仁以制约厚朴之燥,同时当归有活血之效起到增进胃肠蠕动之效。山药大补肺脾肾之气,用于增强肺气宣发肃降。最后加入缩泉丸桑螵蛸以缩小便利大便。本人看病,脉诊为先;先切其脉,次望面舌,五脏虚实,邪气盛衰,经此二诊,可明七分,随后问之所苦,闻之所言,与切诊之结果相参,则病机可了,立法可明,遣方用药,紧随其后。

常人脉象,一般五脏各有盛衰,六部脉象必然各有虚实,找其郁结之处,即可明了邪克何脏。

此患者六脉浮弦紧滑,沉取有力,观其体型偏胖,舌质齿痕,舌根苔白……

六脉皆浮,乃卫气充于表,与风邪相争!

脉见滑利,为痰湿作祟!

脉见弦紧,为寒邪束缚经脉所致!

大凡脉沉,其病必深!患者脉象沉取有力,为病邪由表入里,已有伏藏!观其舌象,可知脾肾阳虚;正虚于此,邪方可入……

于是告知病人,风寒湿邪郁于体表,病程长久,部分已入内伏藏。

患者于是描述三年来的治疗经过……因皮肤瘙痒三年,手抓后皮肤隆起,经激素、抗过敏药物、脱敏疗法、中药治疗未能治愈,特来就诊。

三年来病人定然服用过祛风解表之剂,之所以未能彻底治愈,因其伏藏之邪未除,此乃瘙痒之根源。祛风解表犹如扬汤止沸,可以缓解一时;激素加抗过敏,犹如掩耳盗铃,将邪气向内层层逼入;如此治疗,何有尽时!

此病人历时三年未愈,治疗当分三步。

第一步,解表散寒除湿,调和营卫,祛风止痒——治其标

第二步,解表清里——治其本

第三步,温补脾肾,益气固表——扶其正

分析完病情,然后开方下药。

桂枝15克赤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切开)

苦杏仁20克白蔻仁12克薏米仁25克蝉蜕15克

石菖蒲15克生甘草12克浮萍30克荆芥穗12克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桂枝、赤芍、生姜、大枣取桂枝汤之意,调和营卫,用赤芍代替白芍,取其流通血脉之意。

苦杏仁、白蔻仁、薏米仁、蝉蜕取三仁汤之意,苦杏仁从上焦敛肺气,白蔻仁疏中焦,薏米仁从下焦利湿邪,一敛、一疏、一利,将人体湿邪从上向下逐,蝉蜕以皮治皮,引药入皮,配合三仁,利皮下之湿邪。

菖蒲,《本经》谓,“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窃以为,此物入心经,开心窍,散心经之风。临床中可见,“凡痒胜者,必心烦闷”;经云,俱痛痒疮皆属于心。此乃风邪入心经,非此物不能除。浮萍者,浮于水面而生,善祛水湿所夹之风邪,凡风湿郁于肌表,皆可佐以用之。荆芥穗,散寒祛风,解表而已。甘草调和药性。

二诊:上方服用三剂,患者反应每日小便量多,服完三剂,自觉周身轻松,皮肤瘙痒大减,痒时抓痕很浅,可以耐受,切脉时六脉浮滑,沉取有力。守方三剂。

三诊:服用三剂后,周身偶尔作痒,程度很轻,自述服中药之日始,抗过敏西药未在服用,目前自觉良好,切脉时六脉稍浮,沉取滑而有力。当采用解表清理法。

生首乌30克大黄20克苦参12克胡麻仁20克威灵仙15克石菖蒲15克

荆芥穗10克蝉蜕15克浮萍20克防风20克黄芪20克生甘草12克

三剂水煎内服日一剂

《奇效良方》中有一首诗:“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

本人运用此方治疗对于顽固性皮肤瘙痒证几年,收效甚佳。方中重用生何首乌,即能祛风止痒,又能

排毒通便,使伏藏之风、痰、湿自大便而出。

四诊:病人服用上方三剂后,每日腹泻两至三次,大便粘腻,便尾有泡沫状粘液,三天后自觉身体安泰,神清气爽,瘙痒痒未再发作。切脉时六脉不浮不沉,唯右尺细软,齿痕舌,舌根白依旧,脾肾阳虚存在。

附子20克(先煎1小时)白术2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防风20克菖蒲15克苦参12克生甘草12克

上方连用六剂后停药,一月后电话随访,未再复发;患者有意进食曾经过敏的食物,也为发作。

按:中医有句老话:治啥不治皮。

这是说皮肤病不易治,而且容易复发。

这几年来反复琢磨皮肤病容易复发的原因,其实就三点:

第一:卫气不足,易感外邪。患者大多脾肺气虚,疾病治愈后,外邪再次入体,疾病再次发作。

第二: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肺的宣发肃降失调,湿邪自内而生,皮下湿邪来源不绝。

第三:伏藏于脏腑之邪未清。只治其表,未治其本。再次发作,自然而然。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不用下法,反而失正了。

此案之后,又治疗几例类似病例,均以上法为参考,收效颇捷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 ①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在治疗上可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常有助于便秘的解除。 ②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如大肠实热,腑气壅 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1.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而易复发,治疗上多考虑气虚、血虚、阴虚等。实质便秘病因标在大肠,本在 2. 肺主肃降,在大肠主传导糟粕。如肺的肃降不足,则大肠传导不足,而形成便秘。肺主津液、通调水道,在大肠主津液吸收。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则大肠津液吸收失常,而形成便秘。 3. 肺在五行属金,主燥。先天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因金燥为上,主宣发。宣发主阳气,肃降主阴津,也就是说,肺与大肠先天阴津就不足,阴津不足而生虚热,从而便秘。这是根源所在。 4?因而,在治疗便秘上,特别是年久便秘,治法当以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为主。 【方名】半空雪自拟《肃肺养阴通便汤》 【主治】:便秘 【理法】: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 【方药】:瓜蒌仁30g 杏仁15 g 苏子15g 莱菔子15g 槟榔12g 枳实10 g 二丑5g 麦冬15g " 知母(盐炒)13 g 胡桃肉12g 麻黄3--5g 【方解】:瓜蒌仁、杏仁、苏子为君药,归肺、大肠经。主肃肺 降气,润肺清热,宽肠通便。莱菔子、槟榔、枳实、二丑、麦冬为臣药。莱菔子归肺而降气、 消食化积通便,槟榔归大肠而行气消食化积通便,相须为用。枳实破气消食化积,又能升 清,抑制降气太过。二丑、麦冬微寒抑制诸药辛温太过。知母主滋阴清热、滑肠(见日华子 本草)盐炒味咸,咸味厚降,弓I药下行,又可入肾,加强胡桃肉的功效。胡桃肉,主肾不纳 气,加强诸药肃降之功,上有来源,下有接引,又可通便。麻黄,归肺经,是引经药,不可 少。 2.最近看了不少荨麻疹的案例,发一个典型案例上来,大家讨论!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 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 (1)心气足面有光华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导语: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 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建议大家平常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基本常识,然后自己生病的时候就能早点知道了,希望大家通过小编的介绍,大家能够有所认识,从而早点治疗。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 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1理论探讨在《内经》的《灵枢·本输》和《灵枢·本脏》中分别载有“肺合大肠”,这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雏形。另有《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可见,《内经》中采用经脉络属较合理的解释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内经》以降,该理论又在临床实践和各家学术争鸣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至明清时期基本定论。今人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理论研究焦点多集中于何为中医的“肺”与“大肠”,以及“肺”到底与何为表里。 1理论探讨 1.1中医“肺”与“大肠”是什么中医“肺”、“大肠”到底为何?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与西医解剖脏器等同。胡剑北[1]认为中医肺与人体解剖学的肺同名同脏,其理论与肺脏形体密切相关。第二,基于解剖脏器的功能单元。很多学者认为中医的肺与大肠是基于解剖脏器形态基础之上的,又通过思外揣内、推演络绎等方法总结归纳出的有中医整体特色的功能单元。第三,超越解剖脏器的人体功能划分[2]。张启明[3]对古代医案22459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中医肺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和支配该系统的神经系统。另外,泌尿系统、免疫器官、皮肤、心、肝、食管、胃、甲状腺、血液等与中医肺间接相关。具体包括:与中医肺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有气管、支气管和肺;鼻、咽、喉、胸膜、纵膈、膈肌、腹肌、肋间肌大脑皮层、呼吸中枢、咳嗽中枢、迷走神经、膈神经、脊神经与中医肺直接相关;泌尿系统、免疫器官、皮肤、心、肝、食管、胃、甲状腺、血液与中医肺间接相关。 1.2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什么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争议还有:“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什么?今人对其阐释与发挥则往往从大肠入手,探讨肺到底与何为表里?目前说法不同,甚至有颠覆前人观点,另创新说之势。如,认为肺与大小肠相表里[4],肺与食管相表里[5],肺与气管相合[6],甚至否定肺与大肠之间存在表里关系,认为脏腑关系问题本就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脏腑相合的配置关系也不一定一成不变的[7]。这些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讲,也许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立论依据却不够充分。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病理观察之基础上,通过推演而总结出的。因此,“肺与大肠相表里”亦不例外。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脏腑表里关系的同时,也就把这种关系转化成了分析病症发生机理,指导治疗疾病的抽象原则。此时,理论本身已经失去了实体性,而是作为宏观概念而存在,应用并指导着临床。 2实验研究 2.1动物模型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经典动物模型经历了王今达的肠系膜上动脉结扎模型,冯学瑞的直肠全结扎模型,韩国栋的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模型,天津南开医院的次碳酸铋过度收敛模型以及韩国栋的内毒素模型5个阶段[8]。另有,韩春生[9]以大剂量次碳酸铋灌胃加lps雾化吸入,将疾病模型与中医证候相结合,造成“肺热腑实证”动物模型。王月兰[10]等通过建立家兔肺心病模型,观察模型复制前后家兔心电、胸腔阻抗图、肺阻抗图、膈肌放电以及肠电的变化,证明本模型对探讨肺与大肠的关系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建立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 2.2物质基础胚胎源:肺、气管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11]。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这种肺部功能性蛋白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被看成是肺肠具有共同胚胎起源的后果[12]。 黏膜免疫:靳文学[13]等从黏膜免疫系统siga、归巢机制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探究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研究;生理病理;治则;临床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脉互相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生理与病理方面互相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下降,大肠才能传递糟粕,大便得以通畅。二者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表里的互相联系上极为密切,而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也在现代生理、病理及临床实践中经不断探索研究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拓展,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近年对这一-古老理论的现代生理、病理及治则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代医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病理阐述颇详。最早说明这种关系的当数(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以后许多医家无不师从《灵枢》在生理病理上加以发挥、验证,如《素灵微蕴》:“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医精经义》:“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皇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证因脉治.卷三》:“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是中医理论脏腑联系最为密切的器官。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水道,是大肠润燥的枢纽。一但发生病变,肺肠之病可以相互传变.累及,恶性循环。 2“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 2.1生理研究2.1.1免疫相关:身体各处的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彼此传变。周氏等认为胃肠和呼吸道的黏膜两者都是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的途径影响传变至另一处,即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ALT)与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BALT)以及其他部位黏膜的淋巴样组织共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免疫应答网络,共同调节人体几百平方米黏膜的免疫应答。肺.与大肠表里就是通过黏膜免疫细胞的迁徙而使公共黏膜免疫系统中和外界接触最多,黏膜面积最大的消化和呼吸道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彼此传变。 2.1.2神经相关 2:大脑参与肺肠的联系和调控。因为神经系统除具有传统功能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而免疫系统也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的感受和调节系统。亦即气道的神经调节系统除了经典的胆碱能和肾上腺能神经系统外,还存在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肠道除了消化作用,还是一个巨大的内分泌器官,一些神经肽素物质过去一致认为主要存在于肠胃神经系统和脑内,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等,它们通过相应受体介导,调整胃肠运动及内分泌功能。实际上这些物质的受体和免疫阳性纤维,广泛分布于气道、肺血管及肺泡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脑参与了肺肠相关的联系和调控。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建议大家平常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基本常识,然后自己生病的时候就能早点知道了,希望大家通过的介绍,大家能够有所认识,从而早点治疗。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 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

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

肺与大肠相表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应用. 沈斐斐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46)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充分地证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肺肠系疾病治疗中的要地位。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应用 1概述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之一- ,手太阴经络肺属大肠,手阳明经络大肠属肺。这种表里关系为中医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的治疗体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肯定。 2临床应用 2.1脏病治腑 关瑞锋川用通利清泄大肠的方法治疗3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痰热壅肺型的病人,显效22例(73.3%),有效5例(16.7%),无效2例(6.7%),死亡1例(3.3%). 病人肺功能明显改善。赵聚凯(21根据肺气喜降恶逆,大肠以通为顺的特性,运用泻下法治疗肺系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咯血、渗出性胸膜炎等取得了- -定的疗效。《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日:“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历代医家如任石山,陆祖恩等用大黄治疗咳嗽者;基于当归的润肠通便作用治疗“咳逆上气”;针刺商阳,合谷,扶突等大肠经穴治疗肺系疾病等都是缘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腑气不通,大肠积滞不行,浊气上逆于肺,则肺失宣降。这种肺病从肠论治的方法为现代肺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恩路。 2.2腑病治脏 牛洽君团等人治疗91例功能性便秘,治疗组68例,对照组23例,分别给予补气宜肺汤和中成药嘛仁丸,三天后观察治疗组近期治愈率23例(33. 83%),显效35例(51 .47%).有效 10例(14.70%),无效0例,向对照组近期治愈率2例(8.68%).显效9例(39. 13%).有效10健(43.47%),无效2例(8.68%)。很明显治疗组的效果更突出。王武强[41认为肺为娇脏,外邪侵袭,肺先受之,失其宣发肃降,影响脾的升清而导致泄泻,故其采用解表宣肺的方法治疗小儿泄泻52例,取得显著疗效:痊愈36例(69.2%); 好转13例(25%); 无效3例(5.8%); 总有效49例(94.2%)。张书生[91根据“肺主一一身之气,肺失宣肃则-一身之气皆滞”的理论,在治疔肠易激综合征时皆从肺而治,患者症状大大改善。《医经精义》日:“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布下达,引起腑气不通,大肠失于漏润,肠燥便秘。这就不难解释肠道疾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短气等肺部症状,临床上通过调畅肺的宣发肃降来恢复大肠的传导,燥化的治疗方法确实有相当的疗效。 2.3脏腑同治 汪丙柱6治疗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照组26 例,单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治疗,治疗组32例,给予补肺 通腑汤内服联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治疗,剂量同对照组。 治疗6个月治疗组肺功能恢复较好,呼吸困难改善较好,急性 加重发作情况明显减少。 于雪峰[1运用肺肠同拾法(清肺通腑颖粒)治疗36例侵 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显效24例(66.67%),有效11例 (30.55%},无效土例{0.27%),总有效35例(97. 22%)。 杨胜兰[0n等人用开宣肺气与通腑导浦法治疗30例小儿外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与治疗便秘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与治疗便秘 1.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 肺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大肠如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类块,定时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宫,变化出焉。”《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这从经络上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密切相关。 1.1 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这使大肠不致燥气过而便秘,犹如“河道不枯,舟能行之”,大便自然通畅无碍,顺利导下。 1.2 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肺藏魄,肛门又称“魄门”,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故可谓“肺上开窍于鼻,下施于魄门”。 1.3 肺之通调,是大肠主燥气的条件由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又能通调水道,有促进水液代谢和维持水液平衡的作用,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从而使大肠水分不致过多,保证大肠的“燥化”功能,大便不至因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而成溏泻。 2.肺与大肠的病理关系: 2.1 肺热壅盛,大肠燥结临床常见高热病人,面部红赤,呼吸气粗,或咳嗽喘促,或咳吐黄稠粘液,甚或神昏谵语,而兼见阳明热盛之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等大肠燥结之象,若单纯清肺热,或单纯泻大便,效果均不理想,而余用清热兼泻阳明,则可迅速奏效。 2.2 肺阴不足,肠枯便秘临床上因久咳耗伤肺阴,或脾虚不能为胃为其津液而上输入肺,肺不布津(母病及子);或热病后期,或产后耗伤肾精,肺肾阴虚(子病及母)等,常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口渴思饮,皮肤不泽,毛发憔悴,手足心热,而兼见大便秘结,行便困难。此时,养阴润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滋养肺阴,即可润肠通便,大便通利,肺之宣降才能得以恢复。否则单纯滋养肺阴,大便不得通利。或单纯润肠通便,肺气不得宣降,均会效果不理想。 2.3 肺气不足,大肠虚秘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或失于调养,或久咳耗伤肺气,肺气不足,失于肃降,使大肠传导失职,而致大肠虚秘。此时倘若单纯通泄大肠,效果不佳,且通后复秘,亦易伤正气。若采用:“塞因塞用”之法,补肺降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功,每每可以获效,常见老年人或体弱之人,肠蠕动减慢,即属此类证候。 2.4 肺气上逆,大肠气秘哮喘之人,胸闷气逆,张口抬肩,喘息不得卧,另耗气伤阴,肺气上逆,失于宣发,津液不得濡润大肠,大肠枯燥,传导不利,易肺气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受阻,而致大肠“气秘”。此时除宣肺平喘外,兼降气通利大肠,以促大肠传导之功能,可收到满意效果。 2.5 肺失通调,大肠泄泻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一旦肺脾肾三脏气虚,水合精微失于运化,肾失于气化,肺失于通调,使水液代谢失常,清浊不分,大肠失于燥化,而泄泻,临床常见脾肾阴虚,肾不纳气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文献整理

“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文献整理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在生理与病理等方面肺与大肠二者多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因此为临床中许多治疗原则及具体用药皆以此理论为依据。下面我就通过以下几方面将整理的文献资料进行说明: 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联系: 首先中医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灵枢经脉篇》云:“肺太阴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这是肺、大肠经脉的直接联系。再者肺与大肠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肺主宣发, 大肠得以濡润,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气,司呼吸,通过肺的宣发,把清气布散全身,内而脏腑;把浊气肃除体外。呼气是肃除浊气的主要途经;另外肺外合皮毛,通过气门散气,调节呼吸,同时也通过大肠传导输化将浊气(矢气)肃除体外。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 参与水液代谢,同时大肠亦参与水液代谢,能吸收大肠中之水分,使大便成形。另外,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热壅盛,则大肠易燥结;肺阴不足,则肠枯便秘;肺气不足,大肠虚秘;肺气上逆,大肠气秘;肺 失通调,大肠泄泻;大肠实热秘结,肺气不利而喘咳满闷。因此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包涵了三层含义,经脉的络属、生理、病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机理研究 1、从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肺、气管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这可能成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的结构基础。 2、从体内气体排泄途径看,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由肺部排出。肠内气体经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出的量较由肛门排泄的量高出20多倍。如肺的排泄气体功能因肺炎或支气管哮喘等病变而发生障碍时,胃肠道气体的排泄也受到影响,因而引起腹胀。此时若使用药物排便并排出气体,使肠道气压下降,不但对肠道组织和功能恢 复有利,而且可减轻肺部排泄气机的负担,间接改善微循环和肺功能,促进肺部病变的好转。3、从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看,大肠内的细菌与毒素如果大量繁殖增加并吸收入血,通过肠源性内毒素导致肺损害。有报道表明,以大剂量内毒素静脉注射于大鼠时,可引起急性肺损伤。4、从解剖生理学角度看,肠源性内毒素经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并经肺动脉和毛细血管首先到达肺脏,而后才经左心房和动脉灌流到其他脏器,所以肺脏受内毒素的影响较大。5、从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来看,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两者都是组成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的途径影响到另一处。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其肺病证型如下: 肺气虚 症状: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致。 肺阴虚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邪热恋肺,耗损肺阴,或因劳损等所致。 风寒束肺 症状:咳嗽声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此证由外感风寒,邪袭肺卫所致,肺合皮毛而主卫外,风寒外袭,则营卫不利。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病机:此系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喘促,呼吸气粗,发热胸痛,口渴,尿黄,便秘,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咳唾脓血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火热炼液成痰,热与痰结,壅阻于肺而成。 痰浊阻肺 症状: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闷,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滑。 病因病机:此多因长期咳嗽,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虚生湿,凝而生痰,上渍于肺所致。 燥邪犯肺 症状: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或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病因病机: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有因风温诸邪伤津化燥而成。 大肠湿热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大肠津亏 症状:大便干结,甚如羊粪,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病因病机:多见于老年人或产妇,或由阴亏血虚,或由热病伤津耗液所致。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浅谈COVID-19肺肠同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4), 293-29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e314785899.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e314785899.html,/10.12677/tcm.2020.94044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Lung Intestine from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Lijie Shi1*, Xuewei Li2, Yanying Li2, Min Sha1, Huiyi Zhu1, Jin He1, Tiansheng Huang2#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Shanghai Guanghua Hospital, Shanghai Received: Apr. 24th, 2020; accepted: May 26th, 2020; published: Jun. 8th, 2020 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lthough the disease has been spread to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rol,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pecific drug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intestin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pneumonia.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by studying ancient and modern theorie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etc.,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 from the intes-tine” or a way to reduce the in vivo SARS-CoV-2 infection, reduce the mild disease into severe dis-ease, reduce the death rate, and increase the cure rate. Keywords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Exterior of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Lung and Intestine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浅谈COVID-19肺肠同治 石莉杰1*,李雪微2,李艳英2,沙敏1,诸慧怡1,何进1,黄天生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6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8日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