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双酶切鉴定

双酶切鉴定

双酶切鉴定
双酶切鉴定

四、双酶切鉴定

㈠双酶切反应(Double Digests)

1、同步双酶切

同步双酶切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常用方法。选择能让两种酶同时作用的最佳缓冲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NEB每一种酶都随酶提供相应的最佳NEBuffer,以保证100%的酶活性。NEBuffer的组成及内切酶在不同缓冲液中的活性见《内切酶在不同缓冲液里的活性表》及每支酶的说明书。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两种酶活性的缓冲液即可用于双酶切。由于内切酶在非最佳缓冲液条件下的切割速率会减缓,因此使用时可根据每种酶在非最优缓冲液中的具体活性相应调整酶量和反应时间。

2、分步酶切

如果找不到一种可以同时适合两种酶的缓冲液,就只能采用分步酶切。分步酶切应从反应要求盐浓度低的酶开始,酶切完毕后再调整盐浓度直至满足第二种酶的要求,然后加入第二种酶完成双酶切反应。

3、使用配有特殊缓冲液的酶进行双酶切(图)

使用配有特殊缓冲液的酶进行双酶切也不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标准缓冲液的酶也能在这些特殊缓冲液中进行酶切。这保证了对缓冲液有特殊要求的酶也能良好工作。由于内切酶在非最佳缓冲液中进行酶切反应时,反应速度会减缓,因此需要增加酶量或延长反应时间。通过《内切酶在不同缓冲液里的活性表》可查看第二种酶在特殊缓冲液相应盐浓度下的作用活性。

双酶切建议缓冲液

注:

只要其中一种酶需要添加BSA,则应在双酶切反应体系中加入BSA。BSA不会影响任何内切酶的活性。

注意将甘油的终浓度控制在10%以下,以避免出现星号活性,详见《星号活性》。可通过增加反应体系的总体积的方法实现这一要求。

某些内切酶的组合不能采用同步双酶切法,只能采用分步法进行双酶切。上表中这些组合以“seq”标注。

㈡连接反应

1、回收PCR产物:

在进行PCR扩增时候,给引物两端设计好酶切位点,一般说来,限制酶的选择非常重要,尽量选择粘端酶切和那些酶切效率高的限制酶,如BamHI,HindIII,提前看好各公司的双切酶所用公用的BUFFER,以及各酶在公用BUFFER里的效率。选好酶切位点后,在各个酶的两边加上保护碱基。

双酶切时间及其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建议酶切过夜,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一般酶切3个小时,其实1个小时已经足够。应用大体系,如100微升。

纯化问题:纯化PCR产物割胶还是柱式,我推荐柱式,因为割胶手法不准,很容易割下大块的胶,影响纯化效率。现在的柱式纯化号称可以祛除引物,既然如此,酶切掉的几个碱基肯定也会被纯化掉了。所以,PCR产物和双酶切产物的纯化均可应用柱式纯化。我用的是TAKARA的纯化柱试剂盒

酶量的问题:以TAKARA的为例,其对1单位酶的定义如下:在50 μl 反应液中,37℃温度下反应1小时,将1 μg 的λDNA完全分解的酶量定义为1个活性单位(U)。而该酶浓度约为15单位/微升,在除外酶降解的因素外,该酶可分解15μg的DNA,而一般从1-4ml菌液提出的DNA约为3μg,而PCR纯化后的产物(50体系)约为3μg,所以即便全部加进去,只要纯化的质量好,酶切完全切得动。

2、酶切、回收后的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摩尔比的计算,很多人凭经验也可以。但对于初学者从头认真计算则非常有必要。回收的载体片段:回收的PCR产物片段=1:3到1:10,一般取前者0.03pmol,后者取0.3pmol。

pmol为单位的DNA转换为为μg单位的DNA:(X pmoles×长度bp×650)/ 1,000,000 (注:长度bp×650是该双链DNA的分子量)所得数值即为μg,也可以直接用这个公式套.1pmol 1000bp DNA=0.66μg,如载体是5380bp,则0.03pmol为

0.03×5.38×0.66=0.106524μg。

测DNA浓度测定可使用微量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者可以使用艾本德的BioPhotometer核酸蛋白分析仪,注意OD值,一般约1.7-1.9.的说明写的过夜,而其对连接酶单位的定义为:在20 μl的连接反应体系中,6 μg的λDNA-Hind III的分解物在16℃下反应30分钟时,有90%以上的DNa段被连接所需要的酶量定义为1个活性单位(U)。而它的浓度为350 U/μl ,所以完全够用。连接酶容易失活,注意低温操作,最好在冰上。时间3个小时足已。

3、转化:

a、一般转化仅需要加入2 μl加入至100 μl 正常的TOP10感受态细胞中,冰浴放置30分钟。

b、再在水浴中42℃热激一般90~120秒钟后,再在冰中放置3分钟。

c、加入800 μl 无抗生素培养基,37℃全温振荡摇床培养40分钟。

取100μl涂布平板。一般转化质粒不建议离心涂布(除非感受态效价特别低),

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做转化质粒的时候一般不加连接酶。对PCR产物进行酶连接反应时,注意保持低温状态,因为T4连接酶长时间放置在常温下容易活性降低,建议在冰盒中操作。

2 对含有AMP-RESISTENCE的质粒涂布时,一般培养基会放置在培养箱中一段时间后才会到感受态中,

3对照的设立:

为验证双酶切是否成功,可做如下对照:

A 酶切反应时加各单酶分别切,两管,用同一种BUFFER,跑胶,看单切的两管是否成线性.如两管均成线性可初步判断双酶切成功.

做转化时,也要进行对照.设4个:

A.即拿双酶切的质粒产物也进行连接反应,这个对照可进一步看双酶切是否成功,如果长出克隆,说明很有可能只进行了单酶切,如没长出克隆,则证明双酶切成功,当然要保证感受态,培基,连接酶都'正常'的情况下.

B.酶切过的未进行连接反应的双酶切产物,进行转化,这一步可以证明是否有残留的未被任何酶切的原始质粒

C.设原始质粒为对照,意为检测整个操作过程中是否有误.

D.AMP阴性板上用同一批感受态细胞铺板20微升足够,检测感受态状况.

4.所有的试剂切记低温保存.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偷懒,图省事最后却更费事.注意设立对照。

经PCR鉴定,克隆90%-100%的阳性率,所以在后面的挑克隆中,我只挑选4个就足够了。然后双酶切鉴定,测序。

㈢注意事项

1、做转化的时候,进行酶连接反应时,注意保持低温状态,因为LIGASE酶很容易降解.为保险起见,一般连接3小时,16度。

2、对含有AMP-RESISTENCE的质粒铺板时,注意加AMP时的温度,温度过高,会使克隆株无法筛选出来.我的方法是培基高温消毒后放在烤箱里,烤箱一般温度为55-60度,然后做的时候拿出来,这样好掌握温度。铺板前后注意用吹风机吹干。

3、对照的设立:为验证双酶切是否成功,可做如下对照:

酶切反应时加各单酶分别切,两管,用同一种BUFFER,跑胶,看单切的两管是否成线性.如两管均成线性可初步判断双酶切成功.做转化时,也要进行对照。

㈣双酶切反应体系

1.反应体系尽可能的小。

2.酶切缓冲液为整个体系的十分之一,本实验室内切酶为NEB公司,缓冲液的选择,可

参照该公司的使用说明。

3.内切酶的用量为反应体系的十至二十分之一(若为双酶切,则两种酶的总量占总反应体

系的十至二十分之一),酶用量过大可能反而不利于酶切(因为内切酶中含有甘油)。 4. DNA总量不宜大于2-3ug,否则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会产生拖尾现象。 5.一般酶切温度为37℃水浴1-2h (小样鉴定1-2h,如要酶切回收,应切5-8h,特别是单酶切

的载体,一定要切全,还应加去磷酸酶1-2h)。 6.一般小样鉴定为20ul总体系(酶一般用0.5ul),酶切回收为50-100ul总体系(酶一般用

2-3ul,酶切3-4h后,可补加酶1ul)。

7.一般65℃水浴15分钟,灭活内切酶(也可不灭或,因为加入溴酚蓝后酶就失活了)。 8.用0.8-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双酶切连接反应

1、回收PCR产物:在进行PCR扩增时候,给引物两端设计好酶切位点,一般说来,限制酶的选择非常重要,尽量选择粘端酶切和那些酶切效率高的限制酶,如BamHI,HindIII,提前看好各公司的双切酶所用公用的BUFFER,以及各酶在公用BUFFER里的效率。选好酶切位点后,在各个酶的两边加上保护碱基。

双酶切时间及其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建议酶切过夜,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一般酶切3个小时,其实1个小时已经足够。应用大体系,如100微升。

纯化问题:纯化PCR产物割胶还是柱式,我推荐柱式,因为割胶手法不准,很容易割下大块的胶,影响纯化效率。现在的柱式纯化号称可以祛除引物,既然如此,酶切掉的几个碱基肯定也会被纯化掉了。所以,PCR产物和双酶切产物的纯化均可应用柱式纯化。我用的是TAKARA的纯化柱试剂盒

酶量的问题:以TAKARA的为例,其对1单位酶的定义如下:在50 μl 反应液中,30℃温度下反应1小时,将1 μg 的λDNA完全分解的酶量定义为1个活性单位(U)。而该酶浓度约为15单位/微升,在除外酶降解的因素外,该酶可分解15μg的DNA,而一般从1-4ml菌液提出的 DNA约为3μg,而PCR纯化后的产物(50体系)约为3μg,所以即便全部加进去,只要纯化的质量好,酶切完全切得动。

2、酶切、回收后的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摩尔比的计算,很多人凭经验也可以。但对于初学者从头认真计算则非常有必要。回收的载体片段:回收的PCR产物片段=1:10 ,一般取前者0.03pmol,后者取0.3pmol。

pmol为单位的DNA转换为为μg单位的DNA:(X pmoles×长度bp×650)/ 1,000,000 (注:长度bp×650是该双链DNA的分子量)所得数值即为μg,也可以直接用这个公式套.1pmol 1000bp

DNA=0.66μg,如载体是5380bp,则0.03pmol为

0.03×5.38×0.66=0.106524μg。

测DNA浓度可以在专用机子上测,注意OD值,一般约1.8-2.0.另外,如果嫌麻烦,也可用MARKER 进行估测,如MARKER2000,5微升的 MARKER每个条带约50ng。

连接反应:TAKARA的连接酶上的说明写的过夜,而其对连接酶单位的定义为:在20 μl的连接反应体系中,6 μg的λDNA-Hind III的分解物在16℃下反应30分钟时,有90%以上的DNa段被连接所需要的酶量定义为1个活性单位(U)。而它的浓度为350 U/μl ,所以完全够用。连接酶容易失活,注意低温操作,最好在冰上。时间3个小时足已。

3、转化:

a、全量(10 μl)加入至100 μl JM109感受态细胞中,冰中放置30分钟。

b、42℃加热45秒钟后,再在冰中放置1分钟。

c、加入890 μl AMP阴性培养基,37℃振荡培养60分钟。

取100μl铺板。也可离心后余100μl

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做转化的时候,进行酶连接反应时,注意保持低温状态,因为LIGASE酶很容易降解.为保险起见,一般连接3小时,16度.

2 对含有AMP-RESISTENCE的质粒铺板时,注意加AMP时的温度,温度过高,会使克隆株无法筛选出来.我的方法是培基高温消毒后放在烤箱里,烤箱一般温度为55-60度,然后做的时候拿出来,这样好掌握温度。铺板前后注意用吹风机吹干

3对照的设立:

为验证双酶切是否成功,可做如下对照:

A 酶切反应时加各单酶分别切,两管,用同一种BUFFER,跑胶,看单切的两管是否成线性.如两管均成线性可初步判断双酶切成功.

做转化时,也要进行对照.

设4个:

A.即拿双酶切的质粒产物也进行连接反应,这个对照可进一步看双酶切是否成功,如果长出克隆,说明很有可能只进行了单酶切,如没长出克隆,则证明双酶切成功,当然要保证感受态,培基,连接酶都'正常'的情况下.

B.酶切过的未进行连接反应的双酶切产物,进行转化,这一步可以证明是否有残留的未被任何酶切的原始质粒

C.设原始质粒为对照,意为检测整个操作过程中是否有误.

D.AMP阴性板上用同一批感受态细胞铺板20微升足够,检测感受态状况.

4.所有的试剂切记低温保存.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偷懒,图省事最后却更费事.注意设立对照。

经PCR鉴定,克隆90%-100%的阳性率,所以在后面的挑克隆中,我只挑选4个就足够了。然后双酶切鉴定,测序。。。。。。

@@

一个很好的双酶切方法

双酶切实验如果两个酶有公共buffer的话,娜就很方便,直接酶切,回收就可以了.

但是往往碰到没有公共buffer 的双酶切总是感觉比较头疼.第一个酶切后,还得回收,再加第二个酶切.有时候,本来酶切产物就不多,经过第一次纯化,损失不少,再经第二次酶切,又损失一些,最后得到的产物就会很少,导致实验无法向下进行.

如果两个酶没有公共buffer,但又要双酶切的话.你可以采取下述方法:

首先用比较难切的酶在它自己专有的buffer里切,保证切完全.

然后将最终体系稀释为开始的三倍,加入另一种酶buffer,加入另一种酶.在进行酶切,往往会得到不错的效果.

如KPNI与ECORI双酶切,可以如下操作:

先切KPNI:

质粒UL

10*BUFFER KPNI 5UL

KPNI: 1UL

水: 补水到50ul

切完全后,再用ECORI:

在KPNI的酶切体系中直接加样:

10*buffer EcoRI 15UL

EcoRI 1UL

水: 最终体积150ul

酶切后回收.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第一次酶切后回收而造成的酶切产物的损失.很不错的,我已用过多次,跟大家分享.

不错的方法,我以前是先用盐浓度低的,然后再补盐调整后切的。

不知道这个方法对于PCR产物作用怎么样?

实验二 阳性重组质粒的抽提及双酶切鉴定

实验二阳性重组质粒的抽提及双酶切鉴定 实验目的:练习质粒的抽提及双酶切的实验过程,熟悉相关操作。 实验材料及设备 pMD-T重组质粒;内切酶Xba I 及Pst I;10×M Buffe r;琼脂糖;电泳仪及电泳所需试剂。 实验步骤 A 大肠杆菌的扩繁及质粒DNA碱裂解法抽提 挑取筛选平板上的白色菌落, 接种到5ml LB液体培养基(含100μg/ml Amp)中, 37℃振荡培养约12小时至对数生长后期 ↓ 取培养液倒入2 ml eppendorf管中,4℃下12000 rpm离心2分钟,去上清 ↓ 沉淀中加入150 μl溶液I(50 mmol/L 葡萄糖,25 mmol/L Tris.Cl (pH8.0),10mmol/L EDTA (pH8.0)), 剧烈振荡使菌体悬浮,室温下放置5分钟 ↓ 加入250 μl新配制的溶液II (0.2 mol/L NaOH, 1%SDS, 临用前配制) 盖紧管口,快速温和颠倒eppendorf管数次, 以混匀内容物(千万不要振荡),室温下放置5分钟 ↓ 加入180 μl预冷的溶液III (5 mol/L KAc 60ml, 冰醋酸11.5ml, H2O 28.5ml, 定容至100ml , 并高压灭菌) 盖紧管口,并倒置离心管,温和振荡10秒,使沉淀混匀 ↓ 冰浴10分钟,4℃下12000rpm离心10分钟 ↓ 上清液移入干净eppendorf管中,计算体积 ↓ 加入各1/2体积的Tris-饱和酚以及氯仿/异戊醇(24:1),混匀 20℃下12000 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 计算体积 ↓ 加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12000 rpm离心10分钟 ↓ 将上清移入干净eppendorf管中,计算体积 ↓ 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 ↓ 混匀后置于-20℃冰箱中30分钟

双酶切实验

双酶切概述 双酶切反应(Double Digests) 1、同步双酶切 同步双酶切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常用方法。选择能让两种酶同时作用的最佳缓冲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NEB每一种酶都随酶提供相应的最佳NEBuffer,以保证100%的酶活性。NEBuffer的组成及内切酶在不同缓冲液中的活性见《内切酶在不同缓冲液里的活性表》及每支酶的说明书。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两种酶活性的缓冲液即可用于双酶切。由于内切酶在非最佳缓冲液条件下的切割速率会减缓,因此使用时可根据每种酶在非最优缓冲液中的具体活性相应调整酶量和反应时间。 2、分步酶切 如果找不到一种可以同时适合两种酶的缓冲液,就只能采用分步酶切。分步酶切应从反应要求盐浓度低的酶开始,酶切完毕后再调整盐浓度直至满足第二种酶的要求,然后加入第二种酶完成双酶切反应。 3、使用配有特殊缓冲液的酶进行双酶切(图) 使用配有特殊缓冲液的酶进行双酶切也不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标准缓冲液的酶也能在这些特殊缓冲液中进行酶切。这保证了对缓冲液有特殊要求的酶也能良好工作。由于内切酶在非最佳缓冲液中进行酶切反应时,反应速度会减缓,因此需要增加酶量或延长反应时间。通过《内切酶在不同缓冲液里的活性表》可查看第二种酶在特殊缓冲液相应盐浓度下的作用活性。 双酶切建议缓冲液 注: 只要其中一种酶需要添加BSA,则应在双酶切反应体系中加入BSA。BSA不会影响任何内切酶的活性。 注意将甘油的终浓度控制在10%以下,以避免出现星号活性,详见《星号活性》。可通过增加反应体系的总体积的方法实现这一要求。 某些内切酶的组合不能采用同步双酶切法,只能采用分步法进行双酶切。上表中这些组合以“se q”标注。 [编辑本段] 双酶切的注意事项 1、做转化的时候,进行酶连接反应时,注意保持低温状态,因为LIGASE酶很容易降解.为保险起见,一般连接3小时,16度。 2、对含有AMP-RESISTENCE的质粒铺板时,注意加AMP时的温度,温度过高,会使克隆株无法筛选出来.我的方法是培基高温消毒后放在烤箱里,烤箱一般温度为55-60度,然后做的时候拿出来,这样好掌握温度。铺板前后注意用吹风机吹干。 3、对照的设立:为验证双酶切是否成功,可做如下对照: 酶切反应时加各单酶分别切,两管,用同一种BUFFER,跑胶,看单切的两管是否成线性.如两管均成线性可初步判断双酶切成功.做转化时,也要进行对照。 [编辑本段] 双酶切连接反应之全攻略 1、回收PCR产物:

质粒DNA的制备和酶切

实验十五质粒DNA的制备和酶切 一、实验目的及背景 质粒时细菌内的共生型遗传因子,它能在细菌中垂直遗传并且赋予宿主细胞一些表型,是比病毒更简单的原始生命。质粒通过细菌的结合作用,从雄性体转移到雌性体,是细菌有性繁殖的性因子,1952年由Lederburg正式命名为质粒。质粒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菌中扩增或表达的重要媒介物,这种基因运载工具在基因工程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本实验要求掌握最常用的质粒的提取方法。 从大肠杆菌中分离质粒DNA方法众多,目前常用的如碱变性法、煮沸法、SDS法、羟基磷灰石栏层析法等。各个方法分离是依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及结构等特点加以选择的,其中碱变性法既经济且得率较高,获得的质粒可以用于酶切,连接与转化。 碱变性法基本原理是,在pH为12.0-12.6的碱性环境中,线性的大分子量细菌染色体DNA变性,而共价闭环质粒DNA仍为自然状态。将pH调至中性并有高盐浓度存在的条件下,染色体DNA之间交联形成不溶性网状结构,大部分DNA 和蛋白质在去污剂SDS的作用下形成沉淀,而质粒DNA仍为可溶状态,通过离心可去除大部分细胞碎片,染色体DNA,RNA及蛋白质,质粒DNA尚在上清中,再用酚氯仿抽提进一步纯化质粒DNA。 在获得较纯的质粒后,我们常常会利用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进行酶切,就可以达到在体外有目的地对遗传物质DNA进行改造。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碱基顺序的核酸水解酶,能够以内切方式水解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产生的DNA片段5’端为P,3’端为OH。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可分为I/II/III型三大类,II型酶就是通常指的DNA限制性内切酶,他们能识别双链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这个序列内进行切割,产生特异的DNA片段。II型酶分子量较小,仅需Mg2+作为催化反应的辅助因子,识别序列一般为4~6个碱基对的反转重复序列,可以切割DNA 产生三种不同的切口:①5’端突出②3’端突出③平末端。在酶切反应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内切酶的纯度和用量、内切酶底物(DNA)的纯度和浓度、反应缓冲液、酶解温度与时间。 二、实验试剂 1.LB培养基: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定容至1L,调节 pH至7.5 2.STE溶液:0.1M NaCl、10mM Tris-HCl(pH8.0)、1mM EDTA 3.Amp抗生素:50mg/ml 4.溶菌酶:10mg/ml(用10mM Tris- HCl pH8.0新鲜配制) 5.溶液I:50mM 葡萄糖、25mM Tris-HCl(pH8.0)、10mM EDTA 6.溶液II(新鲜配制):0.2M NaOH、1% SDS

质粒DNA的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PCR基因扩增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 3、了解紫外吸收法检测DNA浓度和纯度的原理、方法; 4、学习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 二、实验原理 1.PCR: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DNA为模板,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在体外复制DNA 的过程。 ①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中温72℃,在 Taq酶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引物为复制起点,模板DNA的一条单链在解链和退火之后延伸为一条双链; ②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下90℃-95变性,双链解链; ③退火: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35-70℃,一般低于模板Tm值的5℃左右),与模板DNA互补退火形成部分双链。 2. 质粒DNA的提取与定量——碱裂解法: A、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 B、高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变性;

C、当以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复性并保存在溶液中,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形成沉沉淀去除。 D、定量检测原理: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 而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 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 3.酶切鉴定: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4、琼脂糖凝胶电泳: A、琼脂糖是一种天然聚合长链状分子,可以形成具有刚性的滤孔,凝胶孔径的大小决定于琼脂糖的浓度; B、DNA分子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正极泳动; C、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与分子筛效应。不同的DNA,分子量大小及构型不同,电泳时的泳动率就不同,从而分出不同的区带(迁移速度与分子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样品: 菌液(大肠杆菌DH5a菌株)、引物、2*Premix Taq、灭菌离子水、含pMD19-T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 2、试剂: LB培养基、AXYGEN试剂盒(溶液S1、S2、S3、去蛋白液W1、漂洗液W2、洗脱液EB)、电泳指示剂、Gelview、TBE、琼脂糖、DNA Marker 500、无菌水、10*M酶切缓冲液Buf R、HindⅢ(15U/ul)、EcoR I (12U/ul) 3、仪器与器材: PCR仪、台式离心机、微量加样枪、灭菌的薄壁离心管、凝胶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

质粒DNA及λDNA的酶切分子生物学实验

质粒DNA及λDNA的酶切、连接、转化及重组子的筛选、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 2、掌握对重组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利用CaCl2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4、学习和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5、掌握α互补筛选法的原理 6、学习用试剂盒提取重组质粒DNA的方法 7、复习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即为DNA重组技术,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分子叫做重组子。重组的DNA分子式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酶切酶切酶切的载体分子和外源DNA分子连接连接连接连接起来。将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将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可以通过αααα互补筛选法互补筛选法互补筛选法互补筛选法筛选出重组子,并可通过酶切酶切酶切酶切电泳电泳电泳电泳及PCRPCRPCRPCR检验检验检验检验的方法进行重组子的鉴定。 1.重组子的构建 酶切时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工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单酶切法简单易行单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去最佳反应条件,最主要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在双酶切体系中,限制性内切酶在使用时应遵循“先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的原则进行反应。(要达到高效率的连接,必须酶切完全,酶切的DNA数量要适当。另外,酶切反应的规模也取决于需要酶切的DNA的量,以及相应的所需酶的量。可以适当增加酶的用量,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0%,因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是保存在50%甘油的缓冲液中,如果酶切反应体系中甘油的含量超过5%,就会抑制酶的活性。) 连接反应总是紧跟酶切反应,外源DNA片段与载体分子连接的方法即DNA分子体外重组技术主要依赖限制性核算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催化完成的。DNA连接酶催化两双链DNA片段相邻的5'-磷酸和3'-OH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它可以连接酶,T4DNA噬菌体的T4连接酶是来自DNA在分子克隆中最有用的.

酶切反应条件的优化

当建立内切酶酶切反应体系时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比如如何在正确的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DNA、内切酶和缓冲液,就可以获得最佳酶切效果。根据定义,在50μl体系中,1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在60分钟内完全切割1μg的底物DNA。上述酶、DNA与总反应体积的比值可以做为建立反应体系的参考数据。但是,目前大多数科研人员会遵循下表中所列的标准反应条件,使用5-10倍的过量酶切割DNA,这样有利于克服由于DNA来源不同、质量和纯度不同而造成的实验失败。 “标准”反应体系 内切酶 ?从冰箱取出后请一直置于冰上。 ?酶最后加入到反应体系中。 ?加入酶之前将反应混合物混匀,可以用移液枪上下吹打或轻弹管壁,然后在离心机中快速离心。切忌振荡混匀! ?当切割超螺旋质粒和琼脂糖包埋DNA时,通常需要超过1unit/μg的酶量以达到完全酶切。DNA ?避免酚、氯仿、酒精、EDTA、变性剂或过多盐离子的污染。 ?甲基化的DNA会抑制某些酶的切割效率。 缓冲液 ?使用终浓度为1X的缓冲液。 ?根据实验需要加入终浓度为100μg/ml的BSA(1:100稀释)。 ?在不需要BSA即可达到最佳活性的酶切反应中如果加入BSA也不会影响酶切效果。 反应总体积 ?建议在50μl反应体系中消化1μg底物DNA。 ?为避免星号活性,甘油浓度应<5%。 ?加入内切酶(贮存于50%甘油中)的量应不超过总体积的10%。 ?使用以下技术,内切酶的反应条件可能未达到最佳反应条件:克隆、基因分型、突变检测、基因定位、探针制备、测序和甲基化检测等。 ?内切酶贮存液中的添加物(如:甘油和盐)和底物溶液中尚存的残余物(如:盐、EDTA 或乙醇)会导致小体积反应体系出现问题。NEB提供了一系列高保真内切酶(方便建立反应体系。下述为小体积反应体系反应指南。 酶切反应体系的选择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实验七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实验原理】 分离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碱裂解法、煮沸法、SDS法、羟基磷灰石层析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和结构等特点以及质粒DNA的用途进行选择。 本实验采用SDS碱裂解法提取重组质粒DNA,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既能使细菌细胞裂解,又能使一些蛋白质变性。 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长度一般为4~8个呈回文序列的特异核苷酸对。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特性不同,分子生物学中主要用到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置在识别序列内部)。 对质粒进行酶切,通过跑胶观察片段大小,从而鉴定质粒。 【实验步骤】 本次实验所用的质粒提取试剂盒为天根的质粒小提试剂盒,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 吸附柱中加500ul 平衡液(BL),12000rpm离心1min ,弃收集管中的液体。 2.取1.5ml菌液至2ml离心管中,12,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 3. 加250ul solution Ⅰ(P1),vortex。 4. 加250 solution Ⅱ(P2),上下颠倒混匀。操作时间不能超过5min 注:此步骤不宜超过5 min。 5. 加350 solution Ⅲ(P3),立即颠倒混匀几次。12000rpm离心10min。 6. 吸取上清加入吸附柱中,尽量不要吸出沉淀12000rpm离心1min ,弃收集管中的液体。注:此时4℃离心不利于沉淀沉降。 7. 加入600μL漂洗液(PW)于离心吸附柱中,12000rpm离心1min ,倒掉废液。 8. 重复上一步, 9. 空管离2min。将吸附柱放入1.5ml离心管中,在超净台中晾5min。10. 将700 μl的Rinse B加入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30 sec,弃滤液。 10. 滴加50ul elution buffer(EB)至膜中央,室温放置2min后,12000rpm离心1min。离心管中即为纯化后的质粒。 11.构建重组质粒酶切体系,限制性内切酶反应一般在灭菌的15 ml PCR离心管中进行。 在冰浴上建立酶切反应体系(20 μl)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鉴定

实验二十一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鉴定 一、质粒DNA的提取 [原理]分离质粒DNA的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本实验采用碱变性法抽提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pH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 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的醋酸钾高盐缓冲液去调节其pH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试剂] 1.溶液I: 50mmol/L葡萄糖、10mmol/L EDTA、25mmol/L Tris-HCl pH8.0;用前加溶菌酶4mg/ml。 2.溶液II: 200mmol/L NaOH 、1% SDS。 3.溶液III: pH4.8醋酸钾缓冲液(60 ml 5mol/L 醋酸钾、11.5ml冰醋酸、28.5ml 蒸馏水) 4.TE缓冲液pH8.0 5.含RNaseA的TE缓冲液:TE缓冲液含20μg/ml RNaseA。 6.苯酚:氯仿(1:1,v/v):酚需在160℃重蒸,加入抗氧化剂8-羟基喹啉,使体积分数为0.1%,并用Tris-HCl缓冲液平衡两次。氯仿中加入异戊醇,氯仿/异戊醇为24:1(v/v)。 7.1×LB溶液 8.100μg/ml氨苄青霉素 [器材] 1.TGL-16型台式高速离心机

2.1.5ml塑料离心管 3.离心管架 4.微量移液器 5.常用玻璃器皿 [操作步骤] 1.培养细菌将带有质粒pUC19的大肠杆菌接种于5ml含100μg/ml氨苄青霉素的1×LB中,37℃培养过夜。 2.取液体培养菌液1.5ml置塑料离心管中,10 000r/min离心lmin,去掉上清液。加入150μl溶液I,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0min。 3.加入200μl新配制的溶液II,加盖后温和颠倒5~10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2min。 4.加入150μl冰冷的溶液III,加盖后温和颠倒5~10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10min。 5.用台式高速离心机,10 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移入干净的离心管中。 6.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酚/氯仿(1:1,v/v),振荡混匀,转速10 000r/min,离心2min,将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 7.向上清液加5mol/LNaCl至终浓度为0.3mol/L,混匀,再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混匀,室温放置2min,离心5min,倒去上清乙醇溶液,把离心管倒扣在吸水纸上,吸干液体。 8.加0.5ml 70%乙醇,振荡并离心,倒去上清液,真空抽干或室温自然干燥。 9.加入50μl含RNase A 20μg/ml的TE缓冲液溶解提取物,室温放置30min以上,使DNA充分溶解待用或置-20℃备用。 二、质粒DNA 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鉴定 [原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也可称限制性内切酶)是在细菌对噬菌体的限制和修饰现象中发现的。细菌内同时存在一对酶,分别为限制性内切酶(限制作用)和DNA甲基化酶(修饰作用)。它们对DNA底物有相同的识别顺序,但生物功能却相反。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具有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的

质粒DNA 酶切鉴定

实验五质粒DNA的微量提取及酶切鉴定 字体: 质粒是一类在细菌细胞内发现的独立于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 分子。 一、质粒DNA的提取,它们都包括三个基本的步骤:细菌的生长和质粒的扩增;菌体的收集裂解;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1、细菌的生长和质粒的扩增 从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到含适当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对于高拷贝的质粒(pUC系列)来说,只要将培养物放到标准的LB或TB培养基中生长到对数晚期,就可以大量提取质粒,而不必选择性地扩增质粒DNA。但对于拷贝数较低的质粒(如pBR322)来说,则需在得到部分生长的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氯霉素继续培养若干小时,以便对质粒进行选择性扩增。因为氯霉素可以抑制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了细菌染色体的复制,但是质粒则仍可继续复制,在若干小时内,其拷贝数持续上升。 (问题:提取质粒时,对于不同拷贝的质粒,应如何进行细菌的培养?为什么?)2、细菌的收集、裂解和质粒DNA的分离 细菌的收集可通过离心来进行,而细菌的裂解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用非离子型去污剂、有机溶剂或碱处理及加热处理等。 质粒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宿主菌(一般是大肠杆菌菌株)DNA与质粒DNA之间的两种主要性质差异: a.大肠杆菌的染色体较一般的载体质粒DNA大得多。 b.从细胞中提取得到的大肠杆菌DNA主体是变性的线性分子,而大多数质粒DNA 是共价闭合的环状分子。 利用溶菌酶和加热处理的方法,使细菌的线状染色体DNA变性,通过离心,可以使染色体DNA和变性蛋白质、RNA分子一起沉淀下来,而质粒分子仍留于上清中。问题1:某些大肠杆菌的菌株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裂解。 (1)易产生多糖的如大肠杆菌菌株,如HB101和TG1等。尤其是HB101的一些变种和衍生物,在用去污剂或加热裂解时可释放处相对大量的糖,从而影响质粒的纯化,抑制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 (2)表达内切核酸酶A的大肠杆菌菌株(endA+),如HB101。因为煮沸不能完全灭活内切核酸酶A,以后在Mg2+存在下温育(如用限制酶消化)时,质粒DNA 会被降解。但通过一个附加步骤(用酚:氯仿进行抽提)可易避免此问题。 3、质粒DNA的纯化 纯化质粒DNA的方法很多,通常使用的方法都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和共价闭合环状这两个基本性质。多年来,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一直是制备大量质粒DNA的方法,然而该过程既昂贵又费时,为此发展了许多代替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分级沉淀(聚乙二醇和LiCI 分级沉淀法)等分离质粒DNA和宿主DNA的方法。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经过苯酚抽提、RNA酶消化和酒精沉淀等简单步骤除去残余蛋白和RNA,达到纯化的目的。

质粒提取与酶切电泳实验报告

Preparation of Plasmid DNA,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2014/10/14-21 1 Intro 1.1 Objective To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smid DNA ?The method of plasmid DNA mini-preparation by alkaline lysi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DNA concentration by spectrophotome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How to us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o separate DNAs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pur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mid DNA 1.2 Principle 1.2.1 Plasmid and Vector Plasmid is a small, independently replicating, piece of extrachromosomal cytoplasmic DNA( double stranded and usually circular ) that is capable of autonomous replication and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one organism to another. Vector serve as carriers to allow replication of recombinant DNA in the host cell, usually a vector covers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such as ampicillin resistant gene, kanamycine resistant gene, and etc. ?Origin of replication (ori ). ?Multiple cloning site (MSC) or polylinker ?Marker genes: such as LacZ gene. 1.2.2 Alkaline Lysis ( 0.2molNaOH + 1%SDS ) SDS is a kind of anionic detergent. It can break bacterial cells and denature proteins. When bacterial cell wall is broken, the plasmid DNA and genomic DNA will be released out and be denatured in alkali environment. When the solution is neutralized by acidic reagent (such as KAc) , the plasmid DNA will be renatured rapidly due to its smaller size. After centrifugation, the plasmid DNA will be in supernatant, while the genomic DNA will stay in the sedim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tubes together with other cell debris. 1.2.3 DNA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strong absorbance of base pairs (A-T, G-C) at 260nm UV, the concentration of DNA can be measured by spectrophotometry. When detected under neutral condition, A260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nucleic acid concentration where as the ratio of A260/A280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purity of nucleic acid (1.8 for pure DNA). 1.2.4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TypeII RE cuts dsDNA at specific restriction sites on specific sequence, producing restriction fragments. 1.2.5 Gel Electrophoresis

(完整word版)质粒的提取酶切 实验报告

实验一质粒的提取酶切 实验目的 掌握质粒小量快速提取法。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其纯度。 实验原理 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在1~200kb之间,具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他可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却赋予宿主细胞的某些表型。 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可使细胞壁裂解,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细菌DNA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上清液中。用酒精沉淀洗涤,可得到质粒DNA。 在细胞内,共价闭环DNA(cccDNA)常以超螺旋形式存在。若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的分子叫作开环DNA(ocDNA)。在电泳时,同一质粒如以cccDNA形式存在,它比其开环和线状DNA的泳动速度都快,因此在本实验中,质粒DNA在电泳凝胶中呈现3条区带。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工具酶,这类酶的特点是具有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的能力,能在这个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内,切断DNA的双链,形成一定长度和顺序DNA片段。EcoR I和Bgl II的识别序列和切口是:EcoR I:G↓AATTC Bgl II: A↓GATCT G,A等核苷酸表示酶的识别序列,箭头表示酶切口。限制性内切酶对环状质粒DNA有多少切口,就能产生多少酶切片段,因此鉴定酶切后的片段在电泳凝胶的区带数,就可以推断酶切口的数目,从片段的迁移率可以大致判断酶切片段大小的差别。用已知分子量的线状DNA为对照,通过电泳迁移率的比较,就可以粗略推测分子形状相同的未知DNA的分子量。

质粒DNA的提取、定量、酶切与PCR鉴定实验报告

质粒 DNA 的提取、定量、酶切与PCR 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DNA 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了解质粒酶切鉴定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紫外吸收检测 DNA 浓度和纯度的原理和方法; 4.学习并掌握 PCR 基因扩增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5.学习并掌握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 在 DNA 聚合酶催化下,可以 DNA 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以 dNTP 为原料,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在体外(缓冲液中)复制DNA ,使目的 DNA 按 2n方式呈指数形式扩增。 PCR一次循环的具体反应步骤为: A. 变性:加热反应系统至95℃,使模板 DNA 在高温下完全变性,双链解链。 B. 退火:逐渐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 35-70℃, 一般低于模板 Tm 值的 5℃ 左右),与模板DNA 互补退火形成部分双链。 C. 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中温72℃,在Taq 酶作用下,以dNTP 为原料,引物为复 制起点,模板 DNA 的一条单链在解链和退火之后延伸为一条双链。 2.质粒 DNA 的提取与制备 (1). 碱裂解法: 染色体 DNA 与质粒 DNA 的变性与复性存在差异: A. 高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 和质粒 DNA 均变性;

B. 当以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 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 复性并保存在溶液中,染色体 DNA 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可通过离心形成沉沉淀去除。 (2). 离心层析柱: A. 硅基质膜在高盐、低 pH 值状态下可选择性地结合溶液中的质粒DNA ,而不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B.通过去蛋白液和漂洗液将杂质和其它细菌成分去除; C.低盐,高 pH 值的洗脱缓冲液将纯净质粒 DNA 从硅基质膜上洗脱。 3.质粒 DNA 的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A.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且其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 B.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 : DNA 分对波长 260nm 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 蛋白质对波长 280nm 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 碳水化合物对 230nm 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 C. A260/A280 及 A260/A230 的比值可以反应DNA 的纯度; A260/A280=1.8DNA 纯净 A260/A280<1.8表示样品中含蛋白质(芳香族)或酚类物质 A260/A280>1.8含 RNA 杂质,用 RNA 酶去除。 4.质粒 DNA 的酶切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是DNA 重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性地与 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殊DNA 序列结合,或是与其附近的特异位点结合,并 在结合位点切割双链DNA 。

实验3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实验三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 2、学习酶解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技术的关键工具 3、进一步熟练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工具酶,这类酶的特点是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特异性核酸序列,并能在这个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内切断DNA双链,形成一定长度和顺序的DNA 片段。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体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具,与核酸聚合酶、连接酶以及末端修饰酶等一起称为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仅是DNA重组中重要的工具,而且还可以用于基因组酶切图谱的鉴定。 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限制与修饰系统是细胞的一种防卫手段。各种细菌都能合成一种或几种能够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它们以此来限制外源DNA存在于自身细胞内,但合成这种酶的细胞自身的DNA不受影响,因为这种细胞还合成了一种修饰酶,对自身的DNA进行了修饰,限制性酶对修饰过的DNA不能起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类型及特性 按限制酶的组成、与修饰酶活性关系以及切断核酸的情况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或克隆基因。这类酶如EcoB、EcoK等。 第二类(I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该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由于这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专一的。因此,这种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技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酶之一。这种酶识别的专一核苷酸顺序最常见的是4个或6个核苷酸,少数也有识别5个核苷酸以及7个、8个、9个、10

酶切注意事项及问题

1、建立一个标准的酶切反应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遵循一条规则,即10个单位的内切酶可以切割1μg不同来源和纯度的DNA。通常,一个50μl的反应体系中,1μl的酶在1X NEBuffer终浓度及相应温度条件下反应1小时即可降解1μg已纯化好的DNA。如果加入更多的酶,则可相应缩短反应时间;如果减少酶的用量,对许多酶来说,相应延长反应时间(不超过16小时)也可完全反应。 二、选择正确的酶 不言而喻,选择的酶在底物DNA上必须至少有一个相应的识别位点。识别碱基数目少的酶比碱基数目多的酶更频繁地切割底物。假设一个GC含量50%的DNA链,一个识别4个碱基的酶将平均在每44(256)个碱基中切割一次;而一个识别6个碱基的酶将平均在每46(4096)碱基切割一次。内切酶的产物可以是粘端的(3’或5’突出端),也可以是平端的片段。粘端产物可以与相容的其它内切酶产物连接,而所有的平端产物都可以互相连接。相关信息参见目录的 Compatible Cohesive Ends And Recleavable Blunt Ends一文。 三、酶 内切酶一旦拿出冰箱后应当立即置于冰上。酶应当是最后一个被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在加入酶之前所有的其它反应物都应当已经加好并已预混合)。酶的用量视在底物上的切割频率而 定。例如,超螺旋和包埋法切割的DNA通常需要超过1U/μg的酶才能被完全切割。参见目录第244和264之"切割质粒DNA"和"包埋法切割DNA"。 四、 DNA 待切割的DNA应当已去除酚、氯仿、乙醇、EDTA、去污剂或过多盐离子的污染,以免干扰酶的活性。DNA的甲基化也应该是酶切要考虑到的因素。关于甲基化的内容,参见第252页至 253页之甲基化相关内容。 五、缓冲液 对于每一种酶NEB都提供相应的最佳缓冲液,可保证几乎100%的酶活性。使用时的缓冲液浓度应为1X。有的酶要求100μg/ml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酶切鉴定重组质粒插入片段的大小; 2、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原理】 1、PCR反应基本原理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 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 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PCR反应原理图 2、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1) 标准的PCR反应体系

①PCR反应的缓冲液提供合适的酸碱度与某些离子 ②镁离子浓度总量应比dNTPs的浓度高,常用1.5mmol/L ③底物浓度 dNTP以等摩尔浓度配制,20~200umol/L ④TaqDNA聚合酶 2.5U(100ul) ⑤引物浓度一般为0.1 ~ 0.5umol/L ⑥反应温度和循环次数 变性温度和时间95℃,30s 退火温度和时间低于引物Tm值5 ℃左右,一般在45~55℃ 延伸温度和时间72℃,1min/kb(10kb内) Tm值=4(G+C) +2(A+T) 循环次数:一般为25 ~ 30次。循环数决定PCR扩增的产量。模板初始浓度低,可增加循环数以便达到有效的扩增量。但循环数并不是可以无限增加的。一般循环数为30个左右,循环数超过30个以后,DNA聚合酶活性逐渐达到饱和,产物的量不再随循环数的增加而增加,出现了所谓的“平台期”。 3、PCR的循环参数 (!)预变性(Initial denaturation) 模板DNA完全变性与PCR酶的完全激活对PCR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建议加热时间参考试剂说明书,一般未修饰的Taq酶激活时间为两分钟。 (2)循环中的变性步骤 循环中一般95℃,30秒足以使各种靶DNA序列完全变性,可能的情况下可缩短该步骤时间。变性时间过长损害酶活性,过短靶序列变性不彻底,易造成扩增失败。 (3)引物退火(Primer annealing) 退火温度需要从多方面去决定,一般根据引物的Tm值为参考,根据扩增的长度适当下调作为退火温度。然后在此次实验基础上做出预估。退火温度对PCR 的特异性有较大影响。 (4)引物延伸 引物延伸一般在72℃进行(Taq酶最适温度)。但在扩增长度较短且退火温度较高时,本步骤可省略。延伸时间随扩增片段长短而定,一般推荐在 1000bp以上,含Pfu及其衍生物的衍生设定为1min/kbp。 (5)循环数 大多数PCR含25-40循环,过多易产生非特异扩增。 (6)最后延伸 在最后一个循环后,反应在72℃维持5-15分钟.使引物延伸完全,并使单链产物退火成双链。 三、【实验步骤】 1、重组质粒的酶切、电泳检测 (1)按下表进行加样后置于37℃水浴锅中反应1h

酶切体系及PCR体系

酶切反应体系 1.反应体系尽可能的小。 2.酶切缓冲液为整个体系的十分之一,本实验室内切酶为NEB公司,缓冲液的选择,可参照该公司的使用说明。 3.内切酶的用量为反应体系的十至二十分之一(若为双酶切,则两种酶的总量占总反应体系的十至二十分之一),酶用量过大可能反而不利于酶切(因为内切酶中含有甘油)。4.DNA总量不宜大于2-3ug,否则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会产生拖尾现象。 5.一般酶切温度为37℃水浴1-2h (小样鉴定1-2h,如要酶切回收,应切5-8h,特别是单酶切的载体,一定要切全,还应加去磷酸酶1-2h)。 6.一般小样鉴定为20ul总体系(酶一般用0.5ul),酶切回收为50-100ul总体系(酶一般用2-3ul,酶切3-4h后,可补加酶1ul)。 7.一般65℃水浴15分钟,灭活内切酶(也可不灭或,因为加入溴酚蓝后酶就失活了)。8.用0.8-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PCR反应体系 1.反应体系一般为20-25ul 2.摸板:菌液2-5ul,质粒0.5-1ul,病毒DNA3-5ul 3.引物:25umol/l 各0.5ul 4.dNTP : 0.5ul 5.10X Buffer: 如含Mgcl2的为总体系的十分之一(2-2.5ul),如不含Mg cl2,应加入Mgcl2溶液1.5ul 6.Taq酶:0.5ul 7.加入Milli Q水,补齐至20-25ul PCR参数 1.95-96℃3-5 min 2. 95-96℃30-40 Sec 3. (TM-5℃)一般为45-60℃30-40 Sec 4.72℃ 30-180 Sec(一般一分钟为1000个碱基)5.72℃链延伸10 min 6. 10℃保存 以上只用于普通PCR,一般为鉴定用。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检验重组质粒的插入片段的大小 2.学习PCR技术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一)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将含有外源DNA的转化子的E.coliDH5α菌株进行培养,并用试剂盒提取其质粒DNA,将所提取的DNA用切pUC19质粒的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以验证所插入的外源DNA的大小。 (二)PCR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1986 年由Kallis Mullis 发现。这项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还可用于突变体和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等方面。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验证重组质粒插入片段大小。 1.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 PCR是一种利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附着于靶DNA两侧的寡核苷酸引物,经酶促合成特异的DNA 片段的体外方法。反应过程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然后反复进行,使目的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置待扩增DNA 于高温下解链成为单链DNA 模板,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条件下分别与目的片段两侧的两条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DNA 新链。由于每一循环所产生的DNA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所以PCR 产物以指数方式增加,经25—30次周期之后,理论上可增加109倍,实际上可增加107倍。 PCR 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对原始材料质量要求低等优点,但由于所用的TaqDNA 聚合酶缺乏5'—3'核酶外切酶活性,不能纠正反应中发生的错误核苷酸掺入,估计每9000个核苷酸会导致一个掺入错误,但是错误掺入的碱基有终止链延伸的作用倾向,使得错误不会扩大。 2.PCR的反应动力学 PCR技术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 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