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形跑道问题

环形跑道问题

环形跑道问题
环形跑道问题

五年级数学培优假期课程(行程之环形跑道问题问题1.27)

姓名:

同学们,龟兔赛跑的故事一定听说过吧,实际上龟兔赛跑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情况它是一种同向行程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同向前进,必定有一个运动物体速度较快,另一个运动物体速度较慢。如果慢的走往前,快的就能追上慢的,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主要研究下面三种量之问的关系:速度差:快车比慢车单位时间内多行的路程。

追及时间:快车追上慢车所用的时间。

追及路程:快车开始和慢车相差的距离,即路程差。

2.主要的数量关系式: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3.解题技巧。

利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寻找速度差及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追及问题时必须注意:

①要弄清题意:对具体问题要做仔细分析,必要时作一条线段图帮助理解。

②要弄清距离、速度(速度差)、时间之间的联系,紧扣数量关系式。

例1、一条环形跑道长6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行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跑250米

(1)若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经过多少分两人首次相遇?

(2)若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出发,经过多少分两人首次相遇?

练习:

1、甲、乙两人在周长720米的湖边同时、同地背相而行,甲每分行55米,乙每分行65米,经过多少分两人在湖边相遇?

2、小明和爸爸绕一个周长为400米的跑道进行晨练,爸爸每分跑200米,小明每分跑16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至少要经过几分钟两人才能相遇?相遇时各跑了几圈?

3、小张和小王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每分跑180米。(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相遇,求小张的速度。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跑步,经过多少分两人第一次在途中相遇?

典型范例剖析:

例2:甲、乙二人在周长是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竞走,已知乙每分钟走60米,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在乙前面100米,多少分钟后甲追上乙?

练习:小明和小小两人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小明每分钟走125米,小小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现在小明在小小后面250米,小小追上小明需要多少分钟?

例3、一个长方形跑道长150米,宽60米,王天和叶晓雨同时从一个顶点同向起跑,王天每分跑500米,叶晓雨每分跑450米,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各跑了多少米?

例4:两名同学在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250米,乙每分钟跑210米,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2分钟后相遇,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甲追上乙?

家庭作业

1、A、B两地相距80米,甲在A地,乙在B地。他们同时同向出发,甲每秒跑5米,以每秒跑3米,甲追上乙要用多少秒?

2、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长200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甲每分钟行140米,乙每分钟行120米,经过多少分钟甲、乙相遇?

3、爸爸和小名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方向在环形跑道上跑步。爸爸每分钟跑150米,小名每分钟跑120米,如果跑道全长900米,问至少经过几分钟爸爸从小名身后追上小名?

4、两名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23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2分钟后相遇: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分钟后甲追上乙?

5、在周长400米的圆的一条直径的两端,甲、乙两人分别以每分钟60米和每分钟50米的速度,同时同向出发,沿圆周行驶,问2小时内,甲追上乙多少次?

6、在周长300米的圆的一条直径的两端,甲、乙两人分别以每秒7米和每秒5米的速度同时同沿顺时针方向行驶,20分钟内甲追上乙几次?

追击相遇问题分析方法

追击相遇问题分析方法 追击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最难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也深感有种说不清理还乱,教案经过多次修改才感觉将此问题理顺,现整理如下。 一、追击问题理解(如甲追乙) 1、甲是否在追乙? 在此问题讨论的是v甲是否等于0,若v甲0,则甲在追乙;若v甲=0,则甲不追乙。 2、甲是否能追上乙? 在此问题中讨论的是v甲与v乙的大小关系,若v甲v乙,则甲一定能追上乙;若v甲v乙,则甲一定追不上乙。因此从速度方面讨论甲是否能追上乙,应分析分析v甲=v乙时甲乙位置关系,由此确定甲能否追上乙。 3、甲在何阶段追上乙? 甲在追上乙的过程,甲或乙可能会经历不同性质的运动,应分析运动性质转折点时甲乙的位置关系,由此确定甲追上乙时具体在哪一阶段。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有:(1)学生将第1、2两个讨论的问题混为一谈,即在甲减速追乙过程,常错误分析v甲=0时甲乙的位置关系来确定甲是否能追上乙。(2)学生在第3问题不晓得从转折点分析,常因过程多无法直接确定在甲在哪一阶段追上乙而无从下手。

二、追击相遇的实质 两运动物体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同一位置,在此强调了两物体运动的末状态,该时刻与初始时刻差即为时间,该位置与初始位置差即为位移。因此在追击相遇问题必不可少的要列 x-t关系式。 三、追击相遇解析方法 1、常列3个关系式(临界速度法) 式1:两物时间关系式;若两物运动不同步进行要列此式。式2:两物速度相等关系式;由此确定速度相等时刻(间)。式3:两物的x-t关系式;由此确定速度相等时两物的位置关系。 2、常画2图(辅助分析问题方法) 图1:两物运动的位置草图,方便建立两物位移之间的联系。图2:两物运动的v-t图,主要用来分析较复杂的追击。3、常讨论1通式(△x-t讨论法) 通式:两物位置差△x-t关系式,式中常会有t的二次方。讨论1:确定相遇,△x = 0。若相遇两次,则差别式△ 0;若只相遇一次,则△= 0;若不相遇,则△ 0。 讨论2:不相遇,由△x/ = 0(△x/表示△x-t关系式对t 的导数)确定两物之间的距离出现最值的时间。 讨论3:不论何式解出,t 0;若有物体减速到静止,则在运动过程中的t ≤ t停。

行程之相遇问题环形跑道相遇问题

六、环形跑道相遇问题 例1.在一个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8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行一周需要多久? 解析:设跑到全长为S,甲乙第一次相遇共同走了AB,第二次相遇走了S+AB,第一次相遇两人走了8分钟,第二次相遇又走了6+10=16分钟,故两人共同走AB时间是走全长S时间的一半,根据速度和不变情况下,时间与路程成正比,故AB=,甲走AB用时6+8=14分钟,故甲环形一周用时28分钟。 (16+6)÷8=2 (全程是AB的2倍) (6+8)×2=28(分钟) 答:甲环行一周需要28分钟。 2.甲、乙二人以匀速绕圆形跑道相向跑步,出发点在圆直径的两端。如果他们同时出发,并在甲跑完60米时第一次相遇,在乙跑一圈还差80米时两人第二次相遇,求跑道的长度? 解析,由上题的方法可知,甲乙二人第二次相遇共跑了一圈半,而此时甲跑了60*3=180米,已跑了全长减去80米,故=S-80+180,解得全长S等于200米。 解:设全长为x米。 =x-80+60×3 X=200 答:跑道的长度为200米。 例3.甲乙两人在相距9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钟3米,乙的速度是每秒钟2米。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出发,10分钟内共相遇了几次? 分析:第一次相遇时行一个全程,用时:90÷(2+3)=18S;此后每次相遇都行两个全程,都用时18×2=36秒,(600-18)÷36=16……4,故10分钟内二者相遇了16+1=17次。 90÷(2+3)=18(秒) (10×60-18)÷(18×2)=16 (4) 16+1=17(次) 答:10分钟内共相遇了17次 例4.甲、乙在椭圆形跑道上训练,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回到出发点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圈。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2/3,甲跑第二圈时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1/3,乙跑第二圈时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1/5,已知甲、乙二人第二次相遇点距第一次相遇点190米,这条椭圆形跑道多长? 解析:如下图所示,A点为出发点,因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2/3,故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行程应用题举一反三:第4讲 环形行程问题1

典型例题1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绕一环形跑道赛跑,甲每秒跑4米,乙每秒跑6米,过了4分钟,乙追上了甲,问跑道一周长多少米? 举一反三1 1、小玲和小兰绕一环形跑道赛跑,她们同时同地同向起跑,小玲每分钟跑80米,小兰每分钟跑50米,过了20分钟小玲追上了小兰,问跑道一周的长是多少米? 2、王叔叔和李叔叔同时从运动场的同一地点出发,同向绕运动场跑道赛跑,王叔叔每分钟跑300米,李叔叔每分钟跑280米,过了20分钟,王叔叔追上了李叔叔,问跑道一周长多少米? 3、两名运动员同时同地出发,同向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第一位运动员每分钟走125米,第二位运动员的速度是第一位运动员的2倍。第二位运动员追上第一位运动员需要多少分钟? 典型例题2 兄妹二人在周长60米的圆形水池边玩,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绕水池行走,兄每秒走1.3米,妹每秒走1.2米。他们第10次相遇时需要多长时间? 举一反三2 1、姐弟二人在周长420米的圆形花圃边玩,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绕水池行走,姐姐每分钟走60米,弟弟每分钟走40米。他们第五次相遇时需要多长时间? 2、小红和小玲绕一环形跑道骑自行车。她们从同一地点背向绕水池行进。小红每分钟行200米,小玲每分钟行160米。已知环形跑道一周的长为1080米。他们第8次相遇小红走了多少米? 3、甲、乙二人绕圆形场地跑步。场地一周的长是300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出发背向而行。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70米,他们第6次相遇时甲比乙一共多走多少米? 典型例题3 一个圆形荷花池的周长为400米,甲、乙两人绕荷花池顺时针跑步。甲每分钟跑250,乙每分钟跑200米,现在甲在以后面50米,甲第二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 举一反三3 1、甲、乙二人绕一环形跑道顺时针跑步,圆形跑道的长是600米,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80米,现在甲在乙后面40米,

追击相遇问题专题总结

追及相遇问题专题总结 一、 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关键 (1)时间关系 :0t t t B A ±= (2)位移关系:0A B x x x =± (3)速度关系: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二、追及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2、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 (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仍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2)若两者速度相等时恰能追上,这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3)若追者追上被追者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即会相遇两次。 二、图像法:画出v t -图象。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一定追上)

追击与相遇问题专项典型例题分析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大;v1= v2时, 两者距离最大;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1= x2+Δx,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针对练习】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驶过的货车(以8m/s的速度匀速行驶)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2.5s将警车发动起来,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追赶。求:①发现后经多长时间能追上违章货车?②追上前,两车最大间距是多少?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1= v2时,①若满足x1< x2+Δx,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1=x2+Δx,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1> x2+Δx,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使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在汽车后方相距20m的地方以6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自行车能否追上汽车?若追不上,两车间的最小间距是多少? 例2中若汽车在自行车前方4m的地方,则自行车能否追上汽车?若能,两车经多长时间相遇?

环形跑道中的相遇追及问题教学内容

第九讲:环形跑道问题 教学目标:理解环形跑道问题即是一个封闭线路上的追及问题 ,通过对环形跑道 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环形跑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跑道问题,第一次相遇时,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圈 需要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将环形跑道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 解题关键:环形跑道问题就是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关键是要掌握从并行到下 次追及的路程差恰好是一圈的长度。 例1:环形跑道的周长是800米,甲、乙两名运动员同时顺时针自起点出发,甲 的速度是每分钟400米,乙的速度是每分钟375米,多少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甲、乙两名运动员各跑了多少米?甲、乙两名运动员各跑了多少圈? 思路点拨: 在环形跑道上,这是一道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第一次相遇时,快 的应比慢的多跑一圈,环形跑道的周长就是追及路程,已知了两人的速度,追及 时间即是两人相遇的时间。 400-375=25(米) 800÷25=32(分钟) 甲:400×32=12800(米) 乙:375×32=12000(米) 甲:12800÷800=16(圈) 乙:16-1=15(圈) 例2 :幸福村小学有一条200米长的环形跑道,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 冬冬每秒钟跑6米,晶晶每秒钟跑4米,问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 少米,第2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圈? 解:①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所需要的时间:200÷(6-4)=100(秒)②冬 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他所跑的路程应为:6×100=600(米)③晶晶第一次被 追上时所跑的路程:4×100=400(米) ④冬冬第二次追上晶晶时所跑的圈数:(600×2)÷200=6(圈)

事业单位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事业单位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无论在国考省考还是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考试中,属于必考专题,所以大家要想把理科答好,行程问题是我们学习的关键,也是我们拿高分的关键,所以怎么样学好行程问题,如何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拿高分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下事业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常见题型 1.相遇问题 【例题1】一列火车于中午12时离开A地驶往B地,另一列火车则于40分钟后离开B 地驶往A地。若两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在同一路线上行驶,全程需要3个半小时。问两列火车何时相遇?( ) A.13∶55 B.14∶00 C.14∶05 D.14∶10 【答案】C。解析:一列火车行驶40分钟,相当于两列火车相向行驶20分钟;若两列火车同时12时出发,需要1小时45分钟相遇,所以现在两列火车应该在12时之后的1小时45分钟+20分钟=2小时5分钟相遇,即在14:05相遇。 2.追及问题 【例题2】小张同学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个测速仪,小张先测得一辆车,以5米每秒的速度通过,5分钟之后,又有一辆车,以10米每秒的速度通过,问第二辆车要( )分钟可以追上第一辆车? A.4 B.5 C.7 D.10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行程-追及问题,其中追及的距离为小张先跑的5分钟的路程为5300=1500米,则追及时间=1500(10-5)=300秒,为5分钟。 二、行程问题常见解题方法 1.比例法 【例题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汽车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相遇时,甲车已行驶了全路程的2/3少20公里,相遇后甲车再行9/8个小时到达B汽车站,乙车再行2个小时到达A汽车站,则AB两汽车站相距( )公里

五年级数学—环形路上及行程问题

五年级奥数——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1、环形运动问题: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的时间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的时间 环形运动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同时同向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圈。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向,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不是封闭的跑道追及问题,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1.两名运动员在沿湖的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分钟跑25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45分钟后甲追上了乙,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跑,经过多少钟 后两人相遇? 2.甲,乙两运动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同向竞走,已知乙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80米,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1.25倍,甲在乙前面100米处,问几分钟后,甲第1次追上乙? 3.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军在A点,小勇在B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俩第1次在C点相遇,C离A点50米;第2次在D点相遇,D点离B点3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米? 4.在一个长800米的环行湖边上,小明,小张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反向跑步,5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明每分钟跑100米,张静每分钟跑多少米?如果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跑步,多少分钟后小明能追上张静?(湘麓P29) 5.有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出发,反向而行,1分钟后第一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则10钟后第一次相遇,若甲比乙快,那第甲乙二人的 速度分别是多少米?(湘麓P29)

6.跑马场一周之长为1080。甲乙两人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朝同一方向行驶, 经过45分钟,甲追上乙,如果甲的速度分钟减少50米,乙的速度每分钟增加30米,从 同一地点同时背向而行,则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求原来甲,乙两人每分钟各行多少米?(湘麓P30) ※7.在3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从同时从起跑线出发反向而跑,甲每秒跑4米,乙每秒跑6米,当他们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点时,他们已在途中想遇多少次?(湘麓P30) 8.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①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 多少米/分②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 追上小王? 9.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10.甲和乙在环湖路上晨跑,环湖路一周是1800米,甲分钟跑160米,乙分钟跑的路程是甲的1.25倍,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需要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如果两人同 时同地反向出发,需要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湘麓P31) 11.甲,乙两名自行车运动员在周长为6000米的湖边道路上进行训练,甲每分钟行400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6分钟相遇,问乙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湘麓P31) 12.甲,乙两人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甲分钟走125米,乙的速度是甲的 2倍。现在甲在乙的后面250米,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钟?(湘麓P31)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S1 →∣←S2 ←︳乙

《环形跑道》行程问题

第二十五讲环形跑道行程问题 知识要点 在封闭的环形道上(圆形)同向运动属于追及问题,反向运动属于相遇问题。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其追及路程就是环形道一周的长。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在一圆形跑道上。小明从A点出发,小强从B点同时出发,相向行走。6分钟后,小明与小强相遇,再过4分钟,小明到达B点,又再过8分钟,小明与小强再次相遇。问小明环形一周要多少时间? 例2 甲、乙两运动员在周长为400米环形跑道上同向竞走,已知乙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米,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1.25倍,甲在乙前面100米处。问几分钟后,甲第1次追上乙? (400-100)÷(100-80)=15(分)

例3 如图,两名运动员在沿湖的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25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45分钟后甲追上了乙。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跑,经过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 例4 甲乙从360米的环形跑道上的同一地点同向跑步。甲每分钟跑305米,乙每分钟跑275米。两人起跑后,第一次相遇在离起点多少米处?

例5 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为360米,甲从A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前进,每分钟走55米,乙从BC边上D点(距C点30米)出发,按顺时针方向前进,每分钟走50米。两人同时出发,几分钟相遇?当乙到达A点时,甲在哪条边上,离C 点多远?(上海奉贤小升初口奥试题)

例6 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跑道,甲乙二人分别在跑道相对的两个顶点逆时针同时起跑,甲的速度是每秒7米,乙的速度是每秒5米,他们在转弯处都要耽误5秒,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乙跑了几米

例6.三个环形跑道相切排列,每个环形跑道的周长均为210厘米。甲、乙两只爬虫分别从A、B两地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出发,甲爬虫绕1、2号环形跑道作“8”字形循环运动,乙爬虫绕3、2号环形跑道作“8”字形循环运动,甲、乙两只爬虫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20、15厘米。问甲、乙两爬虫第二次相遇时,甲爬虫爬了多少厘米? ?甲乙爬虫第一次相遇时,它们位于2号环形道的上方。它们共爬行了3个“半环形”。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基本公式有: 追及(或领先)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 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要正确解答有关“行程问题”,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如:运动的方向(相向、相背、同向),出发的时间(同时、不同时),出发的地点(同地、不同地)、运动的路线(封闭、不封闭),运动的结果(相遇、相距多少、追及)常用公式: 行程问题基本恒等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即S=vt. 行程问题基本比例关系式: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 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 、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四、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 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 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奥数都只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生考取重点中学实验班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而要想在行程上一点问题没有,则要求学生达到第四种境界。即系统学习,还要能深刻理解,刻苦钻研。而这四种境界则是学习行程的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好的方法。

行程问题之环形跑道

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1、环形运动问题: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的时间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的时间 环形运动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同时同向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圈。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向,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不是封闭的跑道追及问题,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1.两名运动员在沿湖的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分钟跑25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45分钟后甲追上了乙,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跑,经过多少钟后两人相遇? 2.甲,乙两运动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同向竞走,已知乙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米,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1.25倍,甲在乙前面100米处,问几分钟后,甲第1次追上乙? 3.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军在A点,小勇在B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俩第1次在C点相遇,C离A点50米;第2次在D点相遇,D点离B点3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米? 4.在一个长800米的环行湖边上,小明,小张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反向跑步,5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明每分钟跑100米,张静每分钟跑多少米?如果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跑步,多少分钟后小明能追上张静?(湘麓P29) 5.有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出发,反向而行,1分钟后第一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则10钟后第一次相遇,若甲比乙快,那第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米?(湘麓P29)

6.跑马场一周之长为1080。甲乙两人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朝同一方向行驶,经过45分钟,甲追上乙,如果甲的速度分钟减少50米,乙的速度每分钟增加30米,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而行,则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求原来甲,乙两人每分钟各行多少米?(湘麓P30) ※7.在3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从同时从起跑线出发反向而跑,甲每秒跑4米,乙每秒跑6米,当他们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点时,他们已在途中想遇多少次?(湘麓P30) 8.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①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②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9.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10.甲和乙在环湖路上晨跑,环湖路一周是1800米,甲分钟跑160米,乙分钟跑的路程是甲的1.25倍,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需要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需要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湘麓P31) 11.甲,乙两名自行车运动员在周长为6000米的湖边道路上进行训练,甲每分钟行400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6分钟相遇,问乙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湘麓P31) 12.甲,乙两人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甲分钟走125米,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现在甲在乙的后面250米,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钟?(湘麓P31)

常见的相遇问题及追及问题等计算公式

小学常用公式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植树问题 1 单条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棵数=全长÷间隔长+1=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棵数=全长÷间隔长-1=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2 双边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也有三种情形: 参考单条线路上的植树问题,注意要除以2。 3 环形或叫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棵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题目】一游泳池道长100米,甲乙两个运动员从泳道的两端同时下水做往返训练15分钟,甲每分钟游81米,乙每分钟游89米。甲运动员一共从乙运动员身边经过了多少次? 【解答】从身边经过,包括迎面和追上两种情况。 能迎面相遇【(81+89)×15+100】÷200,取整是13次。 第一次追上用100÷(89-81)=分钟, 以后每次追上需要×2=25分钟,显然15分钟只能追上一次。 因此经过13+1=14次。 如果甲乙从A,B两点出发,甲乙第n次迎面相遇时,路程和为全长的2n-1倍,而此时甲走的路程也是第一次相遇时甲走的路程的2n-1倍(乙也是如此)。 总结:若两人走的一个全程中甲走1份M米, 两人走3个全程中甲就走3份M米。 (含义是说,第一次相遇时,甲乙实际就是走了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时,根据上面的公式,甲乙走了 2x2-1=3个全程,如果在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m米,那么第二次相遇时甲就走了3个m米) 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看一道例题。 湖中有A,B两岛,甲、乙二人都要在两岛间游一个来回。两人分别从A,B两岛同时出发,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距A岛700米,第二次相遇时距B岛400米。问:

(完整版)最全的走停行程问题总结

走走停停的行程问题 1、骑车人沿公共汽车路线前进,他每分行300米,当他离始发站3000米时,一辆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出发,公共汽车每分行700米,并且每行3分到达 一站停车1分。问:公共汽车多长时间追上骑车人? 方法一:11分。提示:列表计算: 方法二: 3*(700-300)=1200(米)即当人车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200米时,汽车与人的速度差是700-300=400(米/分);当人车的距离大于1200米时,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0×3/4=525(米/分)这时汽车与人的速度差是 525-300=225(米/分)因为:3000>1200 3000-225*4=2100>1200; 3000-225*8=1200(米); 1200/400=3(分钟) 8+3=11(分钟)公共汽车11分钟追上骑车人。 方法三: 假设汽车不停, 那么汽车追上骑车人至少需要: 3000/(700-300)=7.5(分钟) 所以可以知道在此时间内汽车至少要停两次,花费8分钟. 汽车8分钟行驶距离: 700*(8-2)=4200(米),骑车人8分钟行驶距离: 300*8=2400(米) , 8分钟后 人车相距: 3000+2400-4200=1200(米),1200米小于汽车三分钟行驶距离, 因此, 汽车追上骑车人还需要: 1200/(700-300)=3(分钟) 结论: 汽车追上骑车人需要: 8+3=11(分钟) 方法四: 700-300=400(m) (400+400+400-300)+(400+400+400-300)+(400+400+400)=3000(m)

4 + 4 + 3 =11(分)答:公共汽车11分追上骑车人。

奥数行程问题--环形跑道

行程问题——环形跑道 环形跑道问题就是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关键是要掌握从并行到下次追及的路程差恰好是一圈的长度。 1、相遇问题: 题型特点:甲、乙两人同时从同地反向出发。 解题规律:两人相遇时一起走一圈(跑道周长)。之后每见面一次,就一起走1圈;见面n次,两人一起走n个周长。 2、追及问题: 题型特点:甲、乙两人同时从同地同向出发。 解题规律:开始出发时由于速度不同两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之后快的会追上慢的,此时快的人比慢的人多走1圈(路程差为跑道周长)。之后每追上一次,就多走1圈;追上n次,快的就比慢的多走n个周长。 3、需要处理的问题: a、环形跑道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处理。 b、多次追及问题的处理。 c、不同地点出发的追及问题。 1、一个圆形荷花池的周长为400米,甲、乙两人绕荷花池顺时针跑步。甲每分钟跑25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现在甲在乙后面50米,甲第二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 2、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青每分钟跑260米,小兰每分钟跑140米,两人同时反向出发,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3、上海小学有一长300米长的环形跑道,小亚和小胖同时从起跑线 起跑,小亚每秒钟跑6米,小胖每秒钟跑4米,小亚第一次追上小胖时,小胖跑了多少米? 4、幸福村小学有一条200米长的环形跑道,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 线起跑,冬冬每秒钟跑6米,晶晶每秒钟跑4米,问冬冬第2次追上晶晶时,冬冬跑了多少圈? 5、甲、乙二人骑自行车从环形公路上的同一地点出发,背向而行。 现在已知甲走一圈的时间为75分钟,如果在出发后第50分钟甲、乙两人相遇,那么乙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6、甲、乙二人骑自行车从环形公路上同一地点同时出发,背向而行.现在已知甲走一圈的时间是70 分钟,如果在出发后45分钟甲、乙二人相遇,那么乙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7、两名运动员在湖的周围环形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250米, 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45分钟甲追上乙;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8、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同地起跑,如果同向而 行3分20秒相遇,如果背向而行40秒相遇,已知甲比乙快,求甲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9、环形跑道的周长是800米,甲乙两名运动员同时顺时针自起点出发,甲的速度是每分钟400米,乙的速度是每分钟375米。多少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甲乙两名运动员各跑了多少米?甲乙两名运动 员各跑了多少圈?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关于行程问题 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 1、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 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 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⑹ 假设法:在速度发生变化、或提前(晚)出发等数值发生变化的的行程问题中,假设速度没变或时间统一,往往非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其有利于解决行程问题。 三、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奥数都只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生考取

学生-行程问题之环形跑道问题

行程问题之环形跑道问题

2 、幸福村小学有一条200米长的环形跑道,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冬冬每秒钟跑6米,晶晶每秒钟跑4米,问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第2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圈? 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青每分钟跑260米,小兰每分钟跑210米,两人同时出发,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 4、两人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每秒跑3米,小雅每秒跑4米,反向而行,45秒后两人相遇。如果同向而行,几秒后两人再次相遇 5、林玲在45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跑一圈,已知他前一半时间每秒跑5米,后一半时间每秒跑4米,那么他后一半路程跑了多少秒? 6、甲乙两人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跑道广场竞走,已知甲每分钟走125米,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现在甲在乙后面250米,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钟?

求此圆形场地的周长? 举一反三 1、如图,A 、B 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 点,小王在B 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 点第一次相遇,C 离A 点80米;在D 点第二次相遇,D 点离B 点6O 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2、如图,有一个圆,两只小虫分别从直径的两端A 与C 同时出发,绕圆周相 向而行.它们第一次相遇在离A 点8厘米处的B 点,第二次相遇在离C 点处6厘米的D 点,问,这个圆周的长是多少?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D C B A 3、A 、B 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甲在A 点,乙在B 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两人在C 点第一次相遇,在D 点第二次相遇.已知C 离A 有75米,D 离B 有55米,求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环形跑道——变道问题 【例 1】如图是一个跑道的示意图,沿ACBEA 走一圈是400米,沿ACBDA 走一圈是275米,其中A 到B 的直线距离是75米.甲、乙二人同时从A 点出发练习长跑,甲沿ACBDA 的小圈跑,每100米用24秒,乙沿ACBEA 的大圈跑,每100米用21秒,问: ⑴ 乙跑第几圈时第一次与甲相遇? ⑵ 发多长时间甲、乙再次在A 相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