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夜郎与乌江的渊源小识

夜郎与乌江的渊源小识

夜郎与乌江的渊源小识
夜郎与乌江的渊源小识

夜郎与乌江的渊源小识

郑荐

两千多年前的夜郎像一缕轻纱,曾经真实地掠过贵州这片土地。当年的夜郎国国王,跟滇王一样,向汉朝使者发问:“汉孰与我大?”结果,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使这个名少见经传的夜郎古国,留在了人们的印象中。

邻省都在争抢贵州“夜郎”的拥有权,那么,夜郎国的中心究竟在贵州哪里呢?

近来,细读田维华、肖忠明、刘渝安、秦礼显等前辈的相关论著,受益非浅。诸多前辈的考释结果,让人信服。笔者不揣浅陋, 抛砖引玉,试着从五个层面进一步佐证,古夜郎国的中心就在乌江中下游。

一、夜郎归属成为争论焦点的原因

提及夜郎,必然牵涉牂牁。秦汉时期托管仲之名而作的《管子?

小匡》记载:“葵秋(丘,今河南兰考)之会,天子使大夫宰孔胙(一种祭肉)于桓公……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这是文献中关于牂牁古国的最早记录。

省史学会范同寿“关于牂牁的疑惑”一文说:在“鬼方”消亡以后,古夜郎国出现之前,今贵州地区曾经有一个被称为牂牁的古国。郑珍、莫友芝等人,根据《管子.小匡》的记载,认为牂牁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古国。后世学者们描述道:春秋时期的贵州被泛称为“南蛮”或“荆蛮”。

前有鬼方,后有夜郎,兴于春秋,亡于战国的牂牁国,借助中原战乱,向四周拓展势力,以至齐桓公称霸时,能与南方诸国并肩参与

中原事务。春秋之后,牂牁被南越和新兴的夜郎袭领其地,失势的牂牁国君被降削到夜郎旁小邑居住。

然而,一些学者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管子》一书,不可尽信。

《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记载:“楚顷襄王遣庄蹻溯沅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牂牁”。

牂牁江在哪里呢?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马迁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并安抚西南夷,以后写下了《西南夷列传》,首次提到与贵州历史密切关联的牂牁江:“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夜郎临牂牁江,可通舟船。

由于明清以前的典籍对贵州历史的记录过于粗略,特别是自晚清以来,人们受“牂牁江必非贵州东部诸水”之说的影响,造成一些史料对牂牁江记载其说不一。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所列有乌江说、盘江说等。但是,哪一种说法才符合《史记》、《汉书》的记载呢?

清康熙时,贵州巡抚田雯著的《黔书》、清嘉庆年间进士张澍的《续黔书》、清代学者晏斯盛的《黔中水道考》、贵州学政洪亮吉《延江水考》都认定:“牂牁江即今乌江”。《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几次把牂牁江同镂零(大娄山)相提并论:“故乃关沐,若(水)缴牂牁镂零山(牂牁江与大娄山、武陵山相搂相依)。”“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清楚说明夜郎所临的牂牁江,不是一般的小河。古人称双步为一步,按每步一米五左右算,这条江面的宽度应该在一百

五十米以上。在贵州,符合上述条件的河流自然是乌江,贵州省水利厅、林业厅提供的数据表明:乌江年平均径流量530亿立方米,水量同黄河相当。而南、北盘江的年平均径流量加起来,也只有173亿立米。因为,不具备相对稳定且要达到一定水位的流量,以及相对平缓的河床这三个条件,显然难以胜任一定载重量的船只往来。

长江师范学院余继平、贵州省文联刘渝安、写《夜郎国志》的四川人罗家祥也是主张乌江说。

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乌江属于长江水系,不能直通番禺。

有人认为,牂牁江是现在的盘江。前人对盘江中的哪一支属于牂牁江,本身又有不同的看法。道光年间邹汉勋主纂的《大定府志》以红水河为牂牁江,认为“今红水江在册亨地可以行船,通番禺,是其证矣”;陈澧《西南水道考》以今北盘江为牂牁江;明万历年间郑旼《牂牁江解》把南北盘江合称牂牁江。

需要注意的是,北盘江的中、上游两岸陡峻,江流狭窄,不能行船,只有少数渡口可以横渡,与《史记》、《汉书》所记“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的情况不符。还有,发源于宣威的革香河、可渡河在今水城汇合,流经古安顺府的郎岱厅、永宁州,纵然有白水河、打邦河、宁谷河汇入,其江面宽度符合“江广百余步”吗,其水流量可以保证“足可行船”这一史实认定吗?有人因此提出了疑问。

《三国志·蜀志》说得很清楚,盘江与牂牁江各是一条江:“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征南中)马忠破牂牁,诛牂牁太

守朱褒。李恢自平夷至益州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接。”

也有人认为,牂牁江是濛江。明万历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写的《黔记》说:“定番(即惠水)有牂牁江”。濛江虽可通达番禺,但涟江多为伏流,格凸河两岸陡峻,水流湍急,更难行船。同样是这位郭子章,万历二十八年(1600)到思南府城中和山华严寺题下、至今还保存的一首史诗中,就有:“山绕牂牁水满溪,五郡年前忆旧题”的描述。

还有人认为,牂牁江是都江。清乾隆年间的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爱必达在《黔南识略》称“都柳江即古之豚水”,道光年间的贵州按察使吴振棫《黔语》云:“遯江,今都江也”。胡翯《牂牁丛考》说:“牂牁江者,今贵州三合县(三都)之都江”。史学家们考证,此江与蜀贾窃市、汉武发兵等史实涉及的方位不合。因为秦汉时牂牁江流域已置郡、县设官。

晚清以来,由于部分学者认为牂牁江是南、北盘江,又据此设定离北盘江200多里地的安顺是夜郎首府,并且还“定调”说“牂牁江必非贵州东部诸水”。由此导致200多年来,牂牁江被人们弄成了一条“糊涂江”,夜郎都城的归属也成为一个众说纷争的话题,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也打了折衷牌。当代少数学人,也将“北盘江、红水河、黔江等,全长四千余里,误考为‘古总称牂牁江’”,这样的“折衷”既不科学、更经不起检验。

2011年第12期《艺文论丛》刊载王德埙“贵州夜郎研究二十年”一文,文章列出了当今值得注意的几种声音:夜郎首府的认定分“临牂牁江方向”、“唐蒙符关方向”;围绕争夜郎都城这个热点,王子尧、刘金才出版的《夜郎史传》,坚持自己生造的“邑符津”之说,主张黔南说的(王义全)设定蒙江为牂牁江,公元前111年唐蒙杀夜郎王兴时,推测夜郎中心在今福泉的杨老寨。文章说,曹波建议对贵州古墓葬、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骸,不妨采用DNA鉴定。这个意见值得重视。

这里就其中几个不敢苟同的观点作一粗浅分析:多家史料同载的“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怎么变成了“临牂牁江方向”?还说“只是言夜郎国边界达到‘牂牁江’而已”!不知持此种观点的人士,如何解释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在堪舆术已经成形的秦汉时期,人们多临江临河建州立郡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是夜郎的首府临牂牁江。

其二,“唐蒙符关方向”一说,为何省略史料记载的一个关键的“巴”字?唐蒙出使夜郎,走的是哪条路呢?《史记.西南夷列传》说‘从巴蜀筰关入’,《汉书》改作‘从巴符关入’。为什么要改呢?因筰关在今成都以西的汉源县,不属于巴,自古为蜀道通往滇国而不是夜郎国的路道。《汉书》改作‘巴符关’,不变的是“巴”(今重庆)。“巴符关”在哪里?清一统志推测为四川合江,实际上西汉在今彭水置涪陵县,“涪”、“符”同音,“巴涪水”即今乌江,“巴符关”

即当时涪陵的乌江山峡。《水经注》也是采用《汉书》这一说法(引2011第6期《铜仁职院学报》第16页)。

其三,主张蒙江说的学者,推测前111年唐蒙杀夜郎王兴时,夜郎的中心在今天的福泉。人们要问夜郎王到底有几个叫兴的名字,这与多家史料记载的“公元前27年,牂牁太守斩夜郎王兴”显然相悖。

四、主张盘江说的,认为南越人回答唐蒙“道西北牂牁江,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这句话是其理由。这个倒装句的意思是:“牂牁江的西北道”,指的是牂牁江的西北面经红水河,可以通珠江的番禺城下。1995年9月成立的贵州省夜郎考古领导小组,实地踏勘了黔西南4个县市的240多个自然村寨,但是用作者的话说“尚无重大突破”。这个考古结论值得坚持“盘江说”的学者思考。相反在乌江流域的赫章发现了奇特的“套头葬”(后面还要说在沿河等地发现的大量文物)。笔者认为,针对五花八门的新说,贵州省应尽快组成夜郎考古领导小组,对黔东北、黔北进行重点的考古调查,必要时采用DNA鉴定。

二、历代夜郎郡、县的行政区划及地方史书的记载,揭示了夜郎在乌江流域的沿革演化线索。

大家知道,自秦汉到唐宋时代,朝廷在贵州多个地方设置过夜郎郡或县。首先要分清广义的夜郎和狭义的夜郎。1985年版的《贵州省志》说:广义的夜郎,是“南夷”的泛称。《水经注》称的“大夜郎国”,有且兰、夜郎、鄨、同并、漏卧、勾町、进桑七侯邑。狭义的夜郎专指夜郎国,“临牂牁江”,西有滇国,西南有钩町,南有漏

卧。《贵州省志》说,“今兴义地区或恐有部分属漏卧”。夜郎王兴被杀后,其地归夜郎、谈指县。

其次,要弄准不同朝代设置的夜郎郡、县,这样,才能把后期的夜郎郡县同公元前27年以前的夜郎古国区别开来。

我们先来看历史上的“夜郎”:秦国夜郎县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国、苴国、巴国。前311年,秦国“欲得楚黔中地,以武关之外易之”。秦国夜郎县设置于此时,夜郎氏改对楚称臣为对秦称臣。前223年,秦国灭楚国。秦代,夜郎地区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象郡徼外之地。

刘瑜安考证的材料说,秦在今贵州境内先后设置的县有镡成(今

黎平)、毋敛(今都匀、独山)、且兰(1985年成书的《贵州省志.地理志》暂定为今天的福泉)、夜郎(今石阡,前219年设置,隶属象郡)、汉阳(今赫章、威宁)、鄨县(今遵义东)等六个。

《太平御览》引唐代梁载言“《十道志》说:播州,播川郡。秦夜郎县之西南隅”。表明秦夜郎县治所在唐初播州之东北;而唐代播州属于秦夜郎县之西南一角。

秦末大乱,夜郎复国。其国界“东(实际上应为南接)接交趾(今广西及越南北部),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秦末汉初的七、八十年光景是夜郎国最强盛的时代。

西汉中期的夜郎县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拜唐蒙为中郎将,出使夜郎。唐蒙与夜郎王多同达成借兵十万攻打南越等共识。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川南

设犍为郡,作为经营“南夷”的据点。元朔三年(前126年)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令犍为郡兼管。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夜郎、且兰等部,设牂牁郡,辖今贵州及云南、广西一部分,郡治和都尉治均在贵州境内。

汉武帝建元年间,犍为郡只设南夷、夜郎两县,其余都为郡国。夜郎县治所在鳖邑(郑珍、莫友芝认为在今遵义东),南夷县治所在且兰邑,后世误认为犍为郡都尉驻地是西汉早期的夜郎县治所。这时的犍为郡虽然只有两县,实际包括西汉晚期犍为郡、牂柯郡、及武陵郡西部。史料多是记载西汉晚期的犍为郡12县,造成后世学者忽略了这个认识夜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

西汉晚期的夜郎县

《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都载: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攻打南越,多同夜郎发兵协战。凯旋班师后,汉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且兰国按兵不动,汉八校尉斩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随后,逐渐将大夜郎县及附属郡国地修成15县,仍属犍为郡。又将犍为郡鳖县、夜郎县、平夷县划属牂柯郡,牂牁郡辖且兰、鄨、平夷(郑珍暂定为今天的毕节)、毋敛(莫与俦推断为黎平、都匀二府)、夜郎、同并、漏卧、钩町等17 县,郡治且兰。这是西汉晚期及东汉时的牂牁郡。所以西汉晚期犍为郡12县,牂柯郡17县。

罗家祥等考证,西汉晚期的夜郎县,为西汉早期大夜郎县的最南角。今安顺宁谷遗址一带,属西汉晚期及东汉时代的夜郎县。

此后大夜郎县和大南夷县分别被修成犍为15县、牂牁14县。其中犍为郡鳖县、夜郎县、平夷县在西汉晚期划入牂柯郡,所以,西汉末年犍为郡12县、牂柯郡17县(当时牂牁郡管辖北起大娄山以北,南至进桑关以南地方)。这一时期开始,夜郎国犍为都尉也移驻汉阳(今赫章可乐、威宁中水一带)。

东汉基本沿袭西汉晚期的建制。

晋代夜郎县。

《华阳国志》:“晋元帝世,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逊怒,分鄨半为平夷郡,夜郎以南为夜郎郡”。

《晋书.地理志》载:牂牁郡领且兰、夜郎等八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 分牂柯置平夷、牂牁、夜郎三郡。其中夜郎郡领夜郎、谈指两县。洪亮吉《补东晋疆域志》云:牂牁郡领且兰、毋敛等五县(引《贵州省志》)。《水经注》的记载,夜郎临牂牁江,通广郁,通番禺,就是指这个西晋所设置的夜郎县。

唐宋夜郎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珍州为夜郎郡,领夜郎(今桐梓,从贞观十六年到北宋宣和二年废止,历时478年)等5县,明万历《贵州通志》卷十七载:充州治所在今石阡西,领牂牁、思王、平蛮等7县”。唐代在新晃也设过夜郎县。

以上夜郎郡或县的建制变化,已清楚表明夜郎国的中心多在乌江流域。秦国夜郎县为置换楚国黔中郡土地而建立,西汉中期夜郎县为

汉武帝派遣唐蒙与夜郎王谈判后建立,与夜郎国关系最紧密的应该是秦国夜郎县和西汉中期的夜郎县。

三、乌江中下游作为夜郎国中心的历史依据

一个不争的史实是,在南船北马的中国古代,乌江是贵州重要的盐道、商道。换句话说,千百年来,黔中内外物资多凭乌江贸易,主流文化多赖乌江输入。

战国时期,乌江是秦楚争夺黔中郡的战略要道。《华阳国志.巴志》: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侯,遂伐蜀,灭之。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前303年,秦又使司马错率马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史记.秦本纪》说“前280年,司马错再次伐楚,夺回黔中”。

隋代的田宗显(582年)率陕、晋、陇的十大姓创建黔中地,隋大业二年(606)在乌江流域的彭水创建黔安郡(618年改为黔州),其子田世康在收复谭州(长沙)、渝州(重庆)后,就向乌江流域南部进军,公元630年改务州(今务川)为思州,步步为营,控制乌江流域的北部。

佛教文化也是凭借乌江这条黄金水道,溯江而上传播到贵州。公元639年,侯弘仁开辟牂牁道。北宋李昉《太平广记》载:“唐武后垂拱元年(685),牛腾被贬任牂牁建安丞,谪居贵州三年,大布佛教。在黔北、黔东建寺庙数座。”这是史志关于佛教传入贵州的最早记载。

《思南府志》记载,在唐、五代时,贵州西部的‘乌蛮’来淇滩,武德四年,昆弥(今洱海)遣使经黔州(今彭水)到长安朝贡,以后多取此路…贞元九年(793),南诏(今大理)异罗寻遣使由乌江经黔州到长安朝贡。”这些史料足以证明,乌江水道在古代贵州的枢纽地位。

回到主题上来,《史记》、《汉书》均载:“汉成帝时,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 牂柯太守请发兵诛兴,议者以为道远不可击,遣太中大夫张匡持节和解,兴等不从命。”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牂柯太守陈立设计诱斩了夜郎王兴。兴的岳父翁指和儿子邪务,集合22邑之兵反汉。

《元和郡县志》、《广舆记》也载:“汉时,陈丘(立)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明弘治七年改为印江),汉将夜郎王(兵)数万破丘(立)于此”。

陈立发朝廷之兵,据思邛水平叛。前26年夏,谈指被斩首,邪务下落不明。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卷一引用了上述史料:牂牁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后,兴的岳父等人不服,组织余兵并胁迫二十二邑的夜郎兵反叛。陈立奏请汉成帝批准,在夷部地区招募兵源,和汉官都尉长史共同攻击翁指、邪务。翁指以石筑墙,继续抵抗,“立使奇兵绝其饷道,纵反间以诱其众”。到第二年的夏天,战事出现转机,“时天大旱,立绝其水道”,断其粮、水,迫使夜郎兵内讧。“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说的是,陈立随后又用反间计,诱惑一些夜郎将兵捕杀了酋首翁指,夜郎兵还提着他的首级投降了汉将。

清代张澍《续黔书》讲:“今石阡、思南为夷州之夜郎;今黎平、镇远为龙标之夜郎也;今桐梓、正安为珍州之夜郎也;若秦汉时之夜郎,则西距邓雀,东(南)接交趾,地凡数千里。今人徒知遵义之为夜郎,亦不知夜郎之大矣。”可见:清代人们沿袭认为夜郎就是乌江流域,其它的说法属于新说。产生新说的原因在于晚清和近代少数学者,没系统观察夜郎历史而误读了汉晋文献中关于夜郎的记载。如“通番禺”,实际指汉晋夜郎县。

明.嘉靖《思南府志》载:唐朝时,“招慰使冉安昌奏:‘务川(今沿河)贞观四年(621)改思州,又称夷宁郡,领今沿河、思南、印江等地。)当牂牁要道,请置郡以抚之’。其后, 思夷等州土地之辟,夷民之附。

田维华考证《汉书》、《元和郡县志》的记载,与《铜仁府志》记载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铜仁在夜郎东南”这话,换个说法就是“夜郎在铜仁西北”,这印证了公元前279年,庄蹻之兵溯沅水而上攻打的夜郎国,就在铜仁西北面的思邛附近,而思邛正好是乌江流域。

其实,《三国志·蜀志》的记载,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盘江与牂牁江各是一条江。

还有,《后汉书.郡国志》说“夜郎,出雄黄、雌黄”,也说“谈指(郑珍推断在今天的兴义一带),出丹”,又引《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宛温县)县北三百里有盘江…此江有毒气。钱坫《新校注地理志》认为,(宛温)恐在今兴义、盘县及云南沾益、罗平。(引自《贵州省志》)

由于少数晚清学者误解了“道西北牂牁江”这句话,一段时间内又掌握了贵州的话语权,才有了《御批通鉴辑览》在“贵州以西”的误判、有了清《一统志》的推测,才有了赤水河至蒙江到红水河之说,甚至也就有了将沿河到榕江以东排除在夜郎国之外的界线。直到2003年湖南举全省之力,宣称其西部为夜郎故土,沿河至榕江这条线,才又作为夜郎南北转运中轴线的地位重新浮出水面!

当代历史学研究员史继忠说“长期以来,人们把研究贵州史的重心放在(了)西半部,而于东部地区多有忽视”(《当代贵州》2012.14期)。

四、从史料叙述的方位顺序、民族特征看,古夜郎国的中心在乌江中下游。

北魏郦道元《水经?郁水注》记载了牂牁江的水道情况:“郁水即夜郎豚水也。豚水东北流迳谈藁县东,迳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

《史记》载:建元六年…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公羊传》记载:楚国是巴人建立三苗土地的国家,为巴、苗共同体。商朝时期,夏朝王族的后代建立大隗国(鬼方),前634年被

楚所灭。鬼方的主体也是濮人,与夜郎类似,被楚所灭之前的鬼方,就是夜郎的前身。

《贵州通志》卷一350页载: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田佑恭)南开黔中,取牂牁夜郎。成书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的《黔南田氏宗谱》也有“(田佑恭拿下)川东半壁、湖南一隅、夜郎全幅(土地)”的记载。353—354页又载:“大观元年(1107),番部长田佑恭入朝,置黔南路,始建思州(思南州)。”

洪亮吉《延江水考》引《汉书.地理志》“牂牁郡鳖县”下,班固注云“不狼山,鳖水所出,东入延(乌江在唐以前称为延江,唐以后称巴涪水、涪陵江)过郡二(指牂牁、犍为)、行七百三十里。”《水经》注:“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东至牂牁鳖县,又东屈北流,至巴郡涪陵注更始水”。郦道元注:“温水,黯水并出符县,俱南入鳖水。鳖水于其县而东注延江。”(宋代的)《元丰九域志》:知威宁州东北境,在汉为南广县地。至宋时已为苗蛮所占,故云南广蛮也。至大定、黔西、修文、开州、瓮安、余庆、石阡皆汉牂牁郡地,毕节、遵义又汉牂牁郡鳖县地。《元和郡县志》讲:黔州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牁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长江,也称大江);今考唐废播州在今遵义,费州在思南府界,思州即今思南、思州二府境,黔州即今酉阳州及彭水县等地)…黄宗羲今《水经》,田雯《黔书》皆以乌江为牂牁江…宋时也名巴江。

清代学者晏斯盛《黔中水道考》:乌江即夜郎水…又东过修文养龙司北是为乌江,唐李士白流夜郎,有《乌江留别宗十六景》…又东得

鹦鹉溪水,其西有石门,唐史载牂牁境内有石门山,此其是耶?又有思邛水从印江西(应为“东”)北部郎溪流来注之。

罗家祥等人考证,战国时代,鳖人夜郎氏以“苴”为姓。夜郎国有且同亭,即多同神庙。而苴姓为古代巴人姓氏,这是关于夜郎国的主体为鳖人最为清晰的历史印记。《华阳国志?南中志》:“(夜郎)氏以竹为姓”,其实应该是以“苴”为姓。

《南史.夷貊传下》载:“居武陵者有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亦称武陵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何沙滩考证,西汉晚期夜郎国灭之后,活跃在武陵山及临近地区的夜郎余部就是五溪蛮,而活跃在大娄山周围的夜郎余部就是涪陵蛮。《史记》讲的唐蒙修道,略通夜郎,未通南夷。此夜郎与秦夜郎县大致重叠,不在乌江以南。

何沙滩还考证,《安顺府志.沿革》:“秦夜郎县与汉夜郎县异”。汉武帝初设置的夜郎县在乌江以北,与秦朝夜郎县基本重叠。且同夜郎和且兰夜郎,与仡佬族、土家族的生活空间重叠,今天土家族、仡佬族在贵州乌江流域的分布格局,与古夜郎国的势力范围重叠。

康熙二十七年(1688)出任思南知府的淮安人刘谦吉,在康熙三十二的“思南府志序”中写道:思南府…牂牁有守,蕃部有长,非游宦也。清雍正时,思南知府冯咏在“蛮夷司上渡记”一文中说:自铜仁江口历提溪司二百余里,至郡得胜关、德水界之为蛮夷司上渡…即所称夜郎之要道。《思南府志》点校本218页云:唐武德二年(619)

牂牁首领东谢谢龙羽,遣使入朝封夜郎郡,公以其地为牂州。贞观中南谢首领谢疆来朝,授刺史,以其地为庄州。牂与庄皆思南地。

《印江县志》载: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充州。充州故夜郎侯邑,牂牁都慰住地,今石阡东北、印江朗溪、缠溪是其属地。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置牂牁郡。武德三年(620)复充州,以牂牁蛮别部置平蛮、牂牁、辰水、思王(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改为朗水司)等7县。《印江书法志》载:十九年(599)置牂州,统牂牁、宾化二县,当时,印江与宾化北部毗邻。

2002年第10期《文史天地》引《辞海》记载:“安史之乱中,李白因李辚的牵累被贬夜郎,中途便获释东还”。数年之后,河北人李嘉祜来到了乌江,并且留下《送上官侍御赴黔中》这首诗:莫向黔中路,令人到欲迷。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

五、从出土文物、人文积淀等方面看,也可以判定夜郎旧地的中心在乌江流域。

章武元年(221)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南部置汉复县(治所今沿河),太康元年(280)涪陵郡治所迁往汉复县。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置奉州,建德三年(574)改为黔州(治所今彭水境内)。武德二年(619)置洪杜县。乾元元年(758),由黔中道演变来的黔中郡复称黔州,领彭水、洪杜等6县。嘉佑八年(1063)废洪杜、洋水、都濡、信宁四县为镇,并入彭水县。从置到废历时444年的洪杜县,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遗》:“弘治初年,有渔人于地名暮溪得一铜钟,约围四尺,柄有孔可贯如锋状,四面告有乳数十,乳各长寸余,叩之音有清浊,重可百余斤,类南和钟之制,篆文莫识……”

贵州省博物馆王海平等撰写的《务川大坪出土的秦国青铜器》:“务川大坪出土的这批青铜器,特别是蒜头壶它起源于秦,为秦人所创造,可能是秦人迁入黔中地区后遗留下的文物。”

《印江书法志》89页载:清嘉庆五年(1800)三月,思邛江北岸之尖峰山,岩崩出土一商代编钟,高4尺,直径尺许,中空呈椭园形,外着三十六钉,用铜、木物体敲击而现不同声音。1972年县文化馆馆长令人(田兴邦)以大锤击碎,内见青铜(在场证人冯享铭口述)。有人认定,明清和当代在乌江流域几次出土的周代编钟,70厘米高度的规格在古代不是谁都能够使用的,在这一带唯有夜郎王。这个文物应该属于夜郎王室,是西南本土特别是乌江流域一带早期人文的重要见证。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印江天堂中学老校址门口有一块石碑,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镌刻的原牂牁郡入川辟路功德碑,碑文开头就讲明:“牂牁天堂哨,地处边隅,路通川广,自康熙开设斯场以来……”(现存印江文管所),秦礼显等人考证,这是迄今在贵州发现的唯一记载“牂牁”地名的清代碑记。

专家考证,1996年12月在正安务本堂附近大城寺出土蟠螭纹青铜甬钟(现存贵州省博物馆),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宫廷乐器。明代思南记载出土的青铜甬钟与1996年正安出土的青铜甬钟形制相

当,属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文物。青铜甬钟为远古祭祀乐器,不同规格反映不同等级,今各地出土编钟高度多在20--50厘米。高度70厘米的周代青铜甬钟规格极高,属贵州之重宝。

2003.12.15《中国台湾网》说:沿河洪渡镇,首次发现罕见的汉代陶窑,15座陶窑中有13座保存完好。张体珍在《土家族研究》发文说:2006---2007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与彭水、酉阳、务川交界的沿河洪渡及周边发掘商、周、汉时期的文物点30多处,其中在黑獭乡神坝渡遗址出土一枚巴蜀符号印,这在贵州是首次发现。洪渡出土的有青铜器、大量石刻、汉砖汉瓦,古墓群出土的有五铢钱(西汉王莽时期铸造)、陶盆等残片,6座汉砖瓦窑有残损的汉花纹公母榫砖、绳纹筒瓦等。

当代在洪渡河与芙蓉江一带还发现青铜鼎、蒜头壶、錞于、鍪、提梁壶、青铜箭簇、铜铣、五株钱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的年代,经鉴定都在周朝和汉朝之间,有的是中原地区至今都还未发现。2007

年发现的德江县中寨古城遗址,出土的青黑石狮,专家们考证是汉代以前的文物。

2010年第2期《乌江论丛》第16页,把唐代思王县误说为今德江县,其实是今天印江郎溪。据《东华录》记载:思王县(武德三年置,620年)地在思南府属之朗溪司。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地名思王山、思王洞、城隍庙遗址。据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汉时陈立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兵数万,破立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后废。”清道光《思南府志》引《广舆记》云:

“汉牂牁太守陈立据思邛以叛,诏夜郎王,将兵破立,安抚其地,人思慕之,号曰思王城”。

思王旧地,今印江河西村居洞沟103岁的田景和老人回忆说:从古以来,朗溪是叫郎溪,属于思王县管。后面这座山本来叫琴德山,是纪念打死的那个人,就喊思王山了。他们居洞沟营盘和干川营盘、孟溪坎营盘修得很早,最初是驻兵。他伯伯(田应忠)讲,以前河里水大,有些兵还是从船上来。修营盘时人多缺菜,部队煮豌豆籽当菜。居洞沟营盘有二道城墙,第三层是榨子门,后面是挑水门,城墙上有垛口,里面有房子。一有毛咀进寨,就有人喊暗号,男男女女马上就去营盘或藏兵洞(熬硝洞)、米神洞躲。后来的土司官都是“将就现窝窝(用现成的营盘)”。

肖忠明关于印江周边古战场及乌江、思邛水通航历史的考释一文,已经用详实的史料佐证了夜郎国的中心就在乌江中下游,这里不赘述。

另外,早在唐宋以前,夜郎地区就是中国的茶叶主产区之一。今贵州科学院向应海、南京农业大学鲁新成《老鹰茶——贵州大娄山民族民间古茶种》讲:“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大娄山脉及邻近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是今天的遵义和铜仁西部。

结语

在文化旅游产业已经热身的今天,大家都来关注、都来“争抢”原本就属于贵州,属于乌江流域的“夜郎文化”品牌,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要让历史上的夜郎正本清源,一方面还得从已纪录在册的历史文献中,实事求是的找答案,而不是揉捏面团似的炒作,因为历史毕竟不是可以嫁接的故事。另一方面,加大文物景点保护力度的同时,借助DNA等现代科技,对一些古墓葬的遗骸进行鉴定,并邀请全国知名的行家监督,提高检测的公信力,这样,让夜郎早一天走出迷宫!

《史记》、《汉书》同对“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的描述,《元和郡县志》、《广舆记》的记载:公元前27年,汉将牂牁太守陈立以保据思邛水,破败夜郎数万兵于思邛(今印江);还有《三国志·蜀志》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在诸葛亮征南中境内,盘江与牂牁江各是一条江,以及印江天堂哨的“牂柯碑记”,这些史料,已经清楚的把牂牁江的本来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有力的佐证,古夜郎国的中心就在乌江中下游。

山绕牂牁水满溪,佛佑夜郎弥勒地。生活在乌江中下游的牂柯人,更要有用文化促旅游的底气,在夜郎最后一战的印江河流域,配合岩口综合整治工程,尽早规划朗溪石坪至甘川大坪的台地。同时,整合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及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在天庆寺、护国寺再现明、清两朝就有的特色“药街”,并逐步开通两地的农村客运,这既是为了文化的保存,又是把原生态文化卖出去的举措。

2012.7.(11218字)

(贵刊若用,请以此修改稿为准啊)

思南县基本情况介绍

思南县基本情况介绍 思南县位于铜仁地区西部,乌江流域中心地带。全县总面积2230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辖13个镇、14个民族乡、526个行政村。 思南历史源远流长。汉末置永宁县,元设宣慰司,明清建思南府,民国设专员公署,司、府、署治历经600多年。因得乌江航运之便,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是乌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中心,为贵州省开发最早的县份之一,素有“黔中首郡”之称。县城临江而建,依山傍水,具有浓郁的山城特色。思南自古以来受巴蜀和荆楚文化影响,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古有明代开贵州科举教育先河的田秋、理学家李渭;近有红军高级将领旷继勋将军;现有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思南中学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思南职校为全国示范中职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思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是贵州重要的商品粮、商品猪、商品牛基地县。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思林水电站已建成发电。思南交通便利。随着杭瑞、酉剑两条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和乌江航道提级整治、思南枢纽港建成,将形成思南通往遵义、重庆、贵阳、怀化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1-4小时经济圈,缩短思南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 思南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神奇瑰丽的乌江山峡,千娇百媚的思林电站库区风光,千姿百态的天然溶洞,民俗古朴、风光旖旎的清代八卦民居——郝家湾,享誉全国的土家花灯艺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单井流量最大、冷热互动、极具开发价值的思南温泉(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巧夺天工的迄今中国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发育类型最齐全、极具观赏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景观(思南乌江喀斯特地质公园)。思南县城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享有“小重庆”之称。

简爱

读《简?爱》有感 《简?爱》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夏洛特?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该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当中主人公简爱的故事被认为是作者诗意的生平写照。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简爱出身便成为孤儿,在凶狠的舅母家寄居十年,而后进入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学习了六年,当了两年教师。她聪明、果敢决绝、独立、善良的家庭教师形象让她的主人罗彻斯特先生为之倾倒。在当时,贫富差距束缚着社会婚姻恋爱自由,人们一味追求着如何能博得自身最大的利益,男主人公罗彻斯特先生便是被捆绑其中的受害者。他的癫疯的妻子缠绕了他多年,令他痛苦不堪。虽然罗彻斯特憎恨这个惹事的女人,但在大火中依旧挺身而出去救她,自己却落得残疾。昔日高大挺拔的身影变为痛苦残喘的可怜人,简爱深受感动,走到了他身边,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满着阅读的趣味与思考的深度。简爱在那样的年代以及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依旧能够保持着如此多的高贵品质实属难得。而这部小说虽已历经这么多年,但它身上的价值确是我们永远都值得借鉴学习的。 简爱她独立。她始终有着自己清晰的判断去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人,她都会通过睿智的眼睛去观察他们的面貌与言行。尽管她自己并不漂亮,但她拥有着丰富的内心与机智的头脑,与他人交流时,

始终能够用直截了当的语言直击对方的内心。她如此决绝,在知道罗彻斯特先生拥有一位妻子后,她拒绝他悲痛的哀求毅然离开。她知道罗彻斯特先生的困境与痛苦,她也知道她对这位男士深深的爱和不舍,但是她的理智让她保持清醒:他的前妻——那个疯癫的女人会是他们之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后来,约翰——一位虔诚的传教士极力劝说简和他一起前往印度去实现为主尽职的道路,并希望能结为夫妻。约翰认为只有简与自己结婚,他们才会最虔诚且心无旁骛地为上帝奉献。而简认为她可以忍受传教道路对她身心的伤害,她也可以尽心尽力地和他一起实现伟大理想,但他们不可能结为夫妻,因为她在约翰身上感受到只是崇拜与敬仰,并非夫妻之情。简最终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没有前往印度,这位女性一直用冷静的思考去辨别左右为难的选择,坚持自己主见的同时也坚守住了可贵的幸福。 她敢于反抗。童年面对里德太太一家的欺凌与虐待,这位小简爱并没有忍气吞声。她蔑视里德太太,与她顶嘴反抗,她觉得宁肯在洛伍德学校忍饥挨饿,也不愿在这里吃饱穿暖却遭受辱骂与鄙视。后来,在罗彻斯特家中看到绅士贵妇的傲慢狭隘时,她虽然表面平静镇定,内心却充满了嘲讽与鄙夷;在与罗彻斯特先生的婚姻中,她一无所有,却没有接受家财万贯的罗彻斯特先生任何的贵重礼品;在以为罗彻斯特先生即将娶一个贵妇人为妻时,她直接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愤怒:是不是就因为我贫穷、低微、其貌不扬、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像你一样健全,我的心灵像你一样丰富!

思南县乌江三桥工程西岸引道综合管网开工报告

整的函(思中天函【2011】15号); 13、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三、施工组织机构: 基排水沟、截水沟,采用M7.5浆现场主要施工人员及职务表姓名职务 熊平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施工进度质量 徐帅项目总工,主要负责质量问题 李斌辉工程部长主要负责施工进度及协调工作 王俊杰质检工程师,主要负责报检及质量检验工作 赵磊测量队队长,主要负责测量放样工作 王明、王俊杰技术员,主要负责现场施工质量进度及技术工作 四、施工方案

1、施工前准备:施工前要由测量人员进行高程测量及位置放样。施工技术人员对高程及宽度复核后,对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施工队依据交底高程进行施工开挖或填筑修补。开挖后弃土不得原地堆放。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将弃土转运至指定弃土场。 2、施工原材料及机具设备准备。 3、技术要求: (1)、排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片石砌筑。石料强度不小于Mu20,沟底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2cm厚)。 (2)、沟渠最小纵坡一般不小于5%,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3%。 (3)、截水沟离开路基顶的距离,对于一般土层应不小于5.0m,土质不良路段酌情增大。 (4)、截水沟中水流应避免排入边沟,应尽量排入自然沟中或直接引至桥涵进口处。 (5)、施工时应结合地形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沟渠的位置以更好的与天然沟渠衔接。 (6)、一式急流槽用于深路堑,挖方边坡上有截水沟,支线边沟或排水沟且无低洼处排泄时,将水引入路堑边沟。 ( 7)急流槽槽身每隔5-10m设置一处变形缝,缝宽2cm 并填沥青麻絮。 (8)、一式急流槽纵剖面为按1:1.00边坡坡率绘制。 (9)、工程数量表中每米槽身圬工体积按每米水平投影长度

对项羽的看法

“项羽”形象之我见 是谁,二十四岁时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是谁,在雍丘之战中与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战,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大败秦军。 是谁,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气吞如虎,横扫秦军。 是谁,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尽歼对方56万,长途奔波,设局偷袭,成就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是谁,在四面楚歌之时,作歌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谁,在爱妾虞姬凄然自刎之后,流下热泪,上演历史上凄绝无比的霸王别姬。 是谁,为了捍卫“霸王”的英雄气节,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辉煌壮烈的一生。 ——西楚霸王,项羽。 纵观历史的漫漫长河,英雄随着时势的变化应运而生。项羽,我认为是无数英雄中最令人纠结的一位了。项羽年少时不爱读书,但他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志向极为远大。面对秦始皇的车驾,他敢于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随叔父项梁举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时,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具备了强大的勇气和志气,这些在项羽之后的事迹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巨鹿之战使项羽一战成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对秦军进行了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覆没,身死当场;而赢则大秦的天下。天才不愧是天才,面临这场似乎是时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项羽还是发现了秦军的弱点,最后他赌赢了!项羽的确是是一个兵上天才,他拥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勇武非凡。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彭城之战,在面临腹背受敌、兵力悬殊,后方沦陷,孤军深入,长途奔波,盟友背叛等种种险恶的环境下,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事实上,项羽真的做到了,项羽3万兵力在刘邦军尚未全部入彭城时,已经到达彭城西南断其后路,等待刘邦全部入彭城给刘邦联军致命一击。而长途奔波,绕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是何等出众的战场观察力和耐性,又是何等的英勇与智慧!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项羽,乃是真男儿、真英雄! 当项羽败北之时,如果他选择横渡乌江,卷土重来,最终的结局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仰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其实,渡与不渡,一切尽在项羽的一念之间。此时的项羽,傲然独立于乌江边,做着一个英雄的抉择。最终,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我不禁深思,如果当时站在乌江边的人是我,我会如何抉择。我认为,宁死不屈是一种在面对有损人格和尊严的屈辱时,所表现出的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屈服的英勇气节。而项羽的自刎,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气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而是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项羽用悲壮自刎报答江东父老的恩情,以英勇赴死证明自己不屈的尊严,如此气节,在他英雄的身躯倒地之时,化为一曲曲豪情万丈的战歌,流传千里,摧人至今。项羽宁可无

《夏日绝句》习题2

《夏日绝句》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释。 1、人杰: 2、鬼雄: 3、思: 4、江东: 二、解释下列句子。 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古诗知识选择题。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A、王勃 B、李白 C、白居易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A、汉青 B、汗青 C、汗清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4、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风雨中 C、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古诗地名园:(填地名) 1、山外青山楼外楼,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3、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4、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对比阅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杨万里 不但春妍夏亦佳, 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 金凤仍开最小花。 宋代诗人杨万里和李清照都写过以“夏日绝句”为题目的诗。试分析比较这两首诗蕴含的诗意。 六、诗歌赏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背景提示】《夏日绝句》写于北宋南逃时期。当时北宋尚有力胜金人、收复中原的机会,但胆小怯懦的宋高宗无心御敌,致使中原蹂躏于金人铁蹄之下。李清照便是受难中的一员。《题乌江亭》写于会昌年间,当时杜牧遭受朝臣排挤,被贬为地方刺史,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变法。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叠题乌江亭》就写于这个时期。 针对项羽,后人评说不一,原因在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个人际遇不同而致。请结合李、杜、王三人生活背景提示,分析三首诗的写作当时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 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从诗与人生的关系略谈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情与景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 的千古名篇。两诗都借写洞庭湖的浩淼,来抒发感情,但由于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虽对着同样壮观的洞庭湖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本文主要围绕诗歌与人生的关系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如何歌咏洞庭湖以此来抒发感情的。 关键词:孟浩然、杜甫、诗歌、人生、借景抒情 在我国,早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了“诗言志”之说,其广义就是诗歌能表现思想感情,而“志”可以理解为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怀抱。往往许多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人生不能得意时更是每每以创作诗歌为寄托,为补偿。也就是说,其实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诗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是有影响的。 一、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对此诗后人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说这是一首某政诗,是一份非常高明的举荐书,而有的说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关于此种种说法,我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来以及对此诗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孟浩然到底是如何写洞庭湖来表现他的感情,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 首先,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由于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其实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以看出他表达那种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复杂感情。虽然隐居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但他并没有失去求士之心,他与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而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张九龄被贬荆州,诗人陪其游岳阳时所作的。 其次,从分析诗的文本看,此诗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气势雄伟的场面,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颔联描写湖水声势。一个“蒸”一个“撼”读之使人备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先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其实是委婉的说明自己非常希望自己被荐举出仕。尾联化用典故来“卒章显志”。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进一步深化诗人那种有志难酬的苦闷。 因此,孟浩然是通过通过对洞庭藏阔大浩瀚的描写,重在洞庭水的“气势”, 感情上的共鸣,以此抒发作者欲积极用世而天人引荐,欲碌禄无为又感到愧于圣明时代,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自责自怨。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望之余的愤慨之情。 二、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生活经历中,相对于孟浩然的仕途而言。杜甫要好一些,他曾被肃宗重视,任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后有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还是颠沛流离的,但不管怎样,他始终忠君爱国,“每饭不忘君”之说。关爱人民,心怀天下的圣人。缘于这样的一些经历,他的

简爱写作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介绍: 《简·爱》1847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在写作风格上,夏洛蒂也独树一帜。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 在当今文坛中,有人批评小说缺乏对社会现实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小说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限她只活了39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

思南名胜简介

思南名胜简介 城头盖 1858年,清咸丰七年,在思南境内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因起义军以头裹白布为号,故称为白号军。这支起义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曾发展到数十万人,驰骋千余里,勇战十多年,占领了贵州大部分农村,建立了以城头盖、荆竹园等为主的大小根据地几百个。 思南城西百余里的六池河畔,有个四面绝壁,山顶平坦开阔,周围达三十里的天然营盘。此地称城头盖,又名岑头盖,铁桶盖,是号军秦王政权的皇城。那片宽阔的平坝,是刘义顺、朱明月的阅兵场。阅兵场上方,高高耸立着一座泥石结构的点将台,那是号军从四川、湖北、贵州各个战场带来泥石筑成的,远远望去,高大宏伟。 城头盖四周鬼斧神工,竹木葱茏。下临六池河,东西南三面峭壁悬崖,北面有一小路可以顺崖攀登,山上有泉有溪有池,终年不旱,天生一个扎营险隘。东有三台寺,西有中岑,南有岗家寨、秦家寨和乌江天险,东北有牧羊山、望天营、饶铸顶、太和营、碓窝山等号军大营。城头盖处于号军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最安全,最有利于指挥征战的地利之处。城头盖只有一条险路可上,即白虎岩。要上城头盖,必经白虎岩;上白虎岩必进白虎嘴。白虎嘴险陡非常,稍一脚虚,便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至咸丰八年二月,白号军在思南杨家坳的城头盖建立号军的大本营。城头盖,是一个独立的山头,突起在群山之中,海拔900多米,面广6000多亩。其中有1200亩良田、活土可耕种,更可贵的是山顶上有一股能直冲水碾的泉水和若干小水。既能保庄稼旱涝获丰收,又可供人畜饮水用。今城头盖号军存各类遗物很多,城墙、碓磨、水池、水缸、水碾、油榨等物至今残存依旧。此也正为兵家必争之场所。城头盖后来也成为各路号军的政治军事中心。 据史料记载,城头盖唐代为酋豪首领都集之所,都上县城宋为金头和尚聚众反朝廷之地,咸丰八年 1858 二月,白号军进驻城头盖,修补城墙,修建营房三千多间。九年建造宫殿府署,建立政教合一号军政权,立帝称王,封官晋爵,铸印铸钱,发布《誊黄》,后为各路号军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治三年,号军政权中心迁至秦家寨后,由黔阳王何继述,将军覃五、王德兴等领军二万余驻守。同治六年元帅安景泰,又名擂钵与何继述不和,被清军利用,诱降了安景泰,安仍以号军元帅身份领军入城头盖,使长达十年之久,又驻有重兵的城头盖,未费一枪一刀,落人清军手中。 荆竹园 荆竹园位于思南与石阡交界处,西部山脚是滔滔不绝的乌江,北与龙泉县相距百余里;东与石阡府城距离八十里;东北与思南府城相隔一百一十里。荆竹园山脚横顺三十余里,山顶四周石壁高耸,成圆柱顶立。顶上横顺五里,四面高中间低,象蛮大一口铁锅安放于山头。山上山下古树与竹林相间,一片片梯田散布于坡坡岭岭。东西南北都只有羊肠小道可攀登而上,唯北卡石崖下面坡度稍缓。岩石拱卫成城,荆竹繁花成园,巍然一柱顶天立地。迎面看去,群山如浪,荆竹园突出于众山之上,似一艘巨舟。登上荆竹园山顶,俯瞰山下,白云缭绕,如玉一围,群山如坟,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如进蓬莱之岛。在荆竹园卡门外,石壁中有一龙洞,水大如黄桶,灌溉千亩良田。最奇巧的是,高高的荆竹园荆竹丛生成林,故称荆竹园。 号军以荆竹园的优势,将其作为据点,在此抗击了清军多年的围剿。据清军的奏报中说,在思南、石阡、凤冈交界地方,“数十里内贼巢环布,以荆竹园为巨巢,以大小屯为门户,又有罗家岩、板凳场三十余处分巢,皆归荆竹园黄号萧继盛调遣。” 清廷派布政史李元度率万余湘军来黔,围剿号军,攻下大坝场大、小二屯后,几次攻打

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说课材料

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精品文档 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很高兴和对方辩友探讨项羽应不应该乌江自刎这一问题。 斯人已逝,往事定格,历史已有既定轨迹,刘项之争终以项羽自刎乌江宣告刘邦的胜利。以史为鉴,今天我们讨论应不应该的标准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停留在在历史角度上评判项羽乌江自刎这一行为,更重要的是从现代角度考虑项羽乌江自刎这一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当今社会价值体系。我方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从历史上看项羽乌江自刎的确保留了西楚霸王最后的尊严,保全了气节,但也仅此而已,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私行为,而不自刎则会有多种有价值的可能。正如对方辩友提到的相对于他杀与臣服,自刎的确保留了西楚霸王最后的尊严与气节,而至于对方辩友提到项羽之死客观结束战争带来和平,实属无稽之谈。我们不能因客观结果的进步性就肯定赞扬具有反动性的主观目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洋务运动客观推动中国近代化就无比肯定以镇压农民起义为主观目的。项羽的死是自私的,他只想着自己尊严与气节,抛弃了他身为国君将帅的责任,辜负楚民楚军的忠心!老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垓下之战后虽败暂处势微,但他仍据五郡与鲁地,拥季布钟离两军和长沙临江两王,域内子民将帅忠心耿耿;反观刘邦集团内部分裂渐显,韩信英布屡屡爽约,异姓王也虎视眈眈,齐有田横反抗。两厢比较不难看出项羽依旧有卷土重来甚至问鼎中原的实力,依旧有实现一统天下雄心抱负的希望。他自以为无脸见江东父老就以死逃避,自以为谢罪,殊不知这样才是真正愧对于对他忠心耿耿的百姓和军队,令自己身陷自私自利、不信不义之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题 乌 江 亭》教 案

《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认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分析法。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疑难问题。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放到《项羽本纪》,《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从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二、诗文讲解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诗文,注意字音。 2、介绍写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

时渡江经过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个别提问,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正确地对待羞耻,能忍受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江东虽小,但子弟中有很多才俊勇士,如果能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事情的结局也许会更好。) 三、赏析诗歌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抱怎样的态度? 明确: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四、各抒己见话项羽 请结合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看他们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小组讨论) 明确: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要有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气概。 (总结:三个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与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都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这其实是咏史怀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还有几种类型呢?让我门先来回忆一下过去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再来总结。) 五、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 大家一起回顾记忆中的咏史怀古诗: 《石头城》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

小说《简爱》研究的文献综述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 适用年级:2012级学年学期:2012-2013 -1 考生学号:M12130500011 考生姓名:高翔考生专业:设计学 ----------------------------------------------------------------------------------------------------------- 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 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 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 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文献综述 一、前言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浪漫主义”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成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通常包含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他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思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种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想。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笔者想通过对浪漫主义的分析与探讨,分析《简·爱》中的一些浪漫主义的因素。作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简·爱》和浪漫主义在同一个大环境中,彼此相互影响互相借鉴。《简·爱》中的很多场景描述,都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不仅仅是从文学手法上,甚至是在描述的场景的色调,背景,冷暖度,角度以及人物表情上等等视觉因素上,都深受当时浪漫主义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一)国内 国内对《简·爱》研究,以文学作品中文学分析研究居多。现在社会越来越在偏向视觉效果,对多种文学作品的视觉效果分析,能更好的使一个文学作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了解一个作品的时代,一个作品所属的时代风格,才能让读者以作者的视点去看一个作品,感同身受的去体会作品。 国内对《简·爱》相关研究的文献有:潘红的《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袁敏的《<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美学追求之比较》,李佳玉的《从<呼啸

乌江流域

乌江流域 乌江流域民族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又是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这些民资民间美术不仅改善了乌江流域各族的生活条件,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乌江流域民资民间美术分为供奉类、装饰类、游艺类、起居类、穿戴类、器用类、尤其突出的是服饰对艺术的影响。乌江流域民族服饰艺术丰富多彩、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古老深厚,是乌江流域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载体,是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物。折射出乌江流域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服饰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地理生态环境、宗教哲学、民俗间领域相互吸引,相互渗透,体现各民族的观念意识和心理素质。 服饰源于对人的保护,为了美观和装饰自己的本能冲动,羞耻观念的支配,对异性吸引的本能,源于护身的说法,源于巫术活动,人的求生本能,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的护符说,服饰艺术定义为"衣服和装饰"它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的外化形式,同一民族的人以此而产生一种认同感。乌江流域服饰艺术是一种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法。一般都以精湛的刺绣、蜡染、挑花、织花、银饰传统工艺加工完成,呈现出物质活动和精神生活相互交融的双重性,具有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服饰在礼仪习俗中体现出实用功用并将其款式顺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协调和谐,在劳动中即耐脏又与自然环境搭配和谐,同时还具有辟邪祈福的吉祥观念,民间美术包括服饰艺术在

内都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从乌江流域服饰艺术的吉祥观念所表现的内容,如意吉祥图案在民族服饰纹样之中运用的非常广泛,其寓意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是'“吉祥”它是中国民间美术延绵了千万年的求恒性主题、是直抒胸臆的文字纹样的表现,人们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的长期交流,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人们也直接运用吉祥的文字表达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民族服饰的花色款式与各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文化。民族心里与民族精神的外化形式,明显地反映出原始宗教文化的特征,相互攀比的民俗心里。 到了阶段社会,服饰品就用来作为表示穿着的阶段,身份,宗教信仰类别的饰件,特别是作为统治者地位的象征。在唐代,有皇后十二钿,“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这说明钿数越多,地位越高。中国历代帝王以冕服来象征其威严。明清的文官用不同的鸟类图案缀于服装的胸背来区分品级,武官则采用不同的兽类图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里所说的花钿,翠翘、玉搔头等物,都是贵妃杨玉环头上戴的饰物。 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贵州,重庆和湖北四省市,化层基以五为上游,层基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乌江流域居住区,居住着苗族,而依族、彝族、土家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迁,本流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和特色,产生于异于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服饰特征,本流域服饰外观特征解读服饰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一个民族外在的特征可以透

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_辩论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项羽究竟该不该自杀。我方同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富于建设性的论断: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 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 项羽不应该自杀,这是我方的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永不放弃!(项羽不该自杀。下面我将再从客观方面进一步阐明我方观点: 首先,项羽作为秦未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对推翻秦的暴政,实现全国安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与刘邦争夺关中时,若不是项羽遇上秦的主力军,让刘邦投了机取了巧,那么,项羽与刘邦的位置也许就该倒置。 其次,项羽的死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三国、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多个国家并存,使中国南方、西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三国时的吴、蜀,南北朝时的南朝在历史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刘邦建汉后,由于政权在北方,因此只注重北方经济,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成了畸形儿,这难道不能说是可悲吗?项羽若不被刘邦杀死,回到江东,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必要发展经济,这样就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贡献不可谓不大。 一个对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心胸博大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会的损失,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 关于项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我想在这里说,项羽也好、刘邦也好,成功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取决于有多大的本事,而更重要的倒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遥想当年周瑜,在笑谈之中就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如此盖世英豪,竟然不能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过分张扬了诸葛亮的机巧,而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找死如归的实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法国哲学家蒙因说:“一个人因发生的事情而受到的伤害,比不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曾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琉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说到此,我不得不重提千古贤相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论项羽之死 刘雪 项羽,楚霸王也。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言尽霸王死得其所。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 邢琳 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 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既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 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 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 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这位不幸的女词人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大彻大悟。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一定会成为知己。我认为易安居士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评价并不为过。 夕阳媚俗的金色洒满了苍穹,天边的晚霞瑰丽多彩。这少有的美艳附着地面上蜿蜒逶迤的血流和倒地不起的将军构成了一幅永远定格的画面。悲怆之歌响起,但又和着豪迈之气,江上升起雾气,我仿佛看到项羽和众将士一起走向雾的深处,一路欢歌! 苟活于世,非霸王所为! 由颖 横剑,自刎,眼望江东。 残阳如血,映红了乌江的水面。谢绝了亭长渡他过江的好意,自刎于此。悔?不!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可惜可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那又如何?苟活于世,心里难安!心中自认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颜面对!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糊涂糊涂。那越王勾践不就忍辱复国吗?然那非霸王所为。既称霸王,便有霸王之风范,心中自有一番傲气,傲立天下!

评价项羽和鸿门宴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乌江亭》(王安石)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