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感受可能性》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感受可能性》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感受可能性》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感受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会在简单情境下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例2中较复杂问题情境的分析、探究,渗透科学统

计思想和概率模型,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同时,

体会数学的方法和加强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

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需要统计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数,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请试一试

下面第一行表示了扑克牌中的黑桃、红桃的张数情况,请用第二行的语言来描述拿到黑桃的可能性大小,并用线连接起来。

出课题)。

二、回顾与思考:

1.填空:

生活中,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些事件为;(必然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有些事件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这些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指出: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

2.想一想

判断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

1)打开电视机,正在播广告;(不确定事件)

2)我市每年都会下雨;(必然事件)

3)一辆车子行使到十字路口,遇到黄灯;(不确定事件)

4)掷两个骰子两个6朝上;(不确定事件)

5)异号两数相乘,积为正数;(不可能事件)

三、合作学习

(1)如果你和象棋职业棋手下一盘象棋,谁赢的可能性大?

(2)有一批成品西装,经质量检验,正品率达98%.从这批西装中任意抽出1件,是正品的可能

性大,还是次品的可能性大?

(3)任意抛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吗?

(4)一个游戏转盘如图,红、黄、蓝、绿四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分别是

90°,60°,90°,120°.让转盘自由转动,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

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大?落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有可能性相等的

情况吗?为什么?

(让学生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1)不一定,看棋艺水平

(2)抽到正品的可能性

(3)可能性相等

(4)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落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黄色和绿色的区域大小相同, 所以指针落在这两个区域的可能性相等.

设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指出:

必然事件是确定会发生的(即100%会发生),不可能事件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其大小是由发生事件的条件来决定的.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所占的区域面积的大小)有关:

数量多(所占的区域面积大)?可能性大

数量少(所占的区域面积小)?可能性小

四、智力大冲浪(一)

例1.某路口红绿灯的设置为: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

秒。当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大?

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小?根据什么?

让学生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条件来比较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的大小。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完成此题。但是学生在回答时要求学生分清事件发生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事件发生的条件

“遇到红灯”“红灯时间设置40秒”

“遇到绿灯”“绿灯时间设置60秒”

“遇到黄灯”“黄灯时间设置4秒”

解:因为绿灯持续的时间最长,黄灯持续的时间最短,所以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绿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黄灯的可能性最小。

五、做一做

1、从放有9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这些球除顔色外都相同),问哪一种顔色的球被摸到的可能性较大?请说明理由。(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红球的个数比较多)

2、从你班中任选一名同学去参加一项问卷调查,抽到男同学的可能

性大,还是抽到女同学的可能性大?(男、女同学中人数较多者可能

性大)

3、有一些写有号码的卡片,它们的背面都相同。现将它们背面朝上,

从中任意摸出一张。

(1)摸到几号卡片的可能性最大?摸到几号卡片的可能性最小?

(2)摸到的号码是奇数和摸到的号码是偶数的可能性,哪个大?

(3)摸到的号码是素数和摸到的号码是合数的可能性,哪个大?

摸到1号卡片的可能性最大,摸到4号卡片的可能性最小。

摸到的号码是素数的可能性比较大

摸到的号码是奇数的可能性比较大

4.一个布袋里装有7个红球,2个黑球,1个白球,它们除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并用字母A ,B ,C ,D , E 表示以下各事件:

A:摸出一个,是红球,或白球,或黑球 B:摸出一个,是红球

C:摸出一个,是黑球 D:摸出一个,是白球

E:摸出一个,是绿球

(1)比较A,B,C ,D ,E 五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按可能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

(2)用“必然” “很可能” “不大可能” “不可能”等词句来描述上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六、智力大冲浪(二)

例2.某旅游区的游览路线图如图所示.小明通过入口后,每逢路口都任选一条道.问他进入A 景区或B 景区的可能性哪个较大?请说明理由?

解:进入A景区有2种可能,进入B景区有4种可能,所以进入B 景区的可能性较大.

七、游戏公平吗

1.掷骰子实验

小明和小聪一起玩掷骰子游戏,规则如下:若骰子朝上一面的数字是6,则小聪得10分;若骰子朝上一面的数字不是6,则小明得10分。谁先得到100分,谁就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2.捡石子实验

有20颗小石子,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各方每次只准拿1颗或2颗.规定其中一方先拿,拿到最后一颗石子者赢.这个游戏机会均等吗?

? 你有克敌制胜的好办法吗?

八、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课本P71作业题1---6

3、课本P72阅读材料

左 B B

中 A B 右 A B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 学习目标: ①通过折、剪纸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 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计论、分析、类比、归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菱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的理解及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活动一: 自学课本例题以上的容,完成下列问题: 1. 如何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 的四边形叫做菱形,生活中的菱形有 。 2. 按探究步骤剪下一个四边形。 ①所得四边形为什么一定是菱形? 平行四边形 菱形 ?

②菱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有对称轴。 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图中相等的角有: ③你能从菱形的轴对称性中得到菱形所具有的特有的性质吗?自己完成证明。 性质: 证明: 活动二:对比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菱形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的对角线: 活动三:菱形性质的应用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cm,∠ABC=60° 沿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 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课效检测: 一、填空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2cm,16cm,它的周长等于,面积等于。 (2)菱形的一条边与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夹的角比是3:2,菱形的四个角是。 (3)已知:菱形的周长是20cm,两个相邻的角的度数比为1:2,则较短的对角线

长是 。 (4)已知:菱形的周长是52 cm ,一条对角线长是24 cm ,则它的面积是 。 二、解答题 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 中,周长为8cm ,∠BAD=1200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容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是本节的知识基础。关于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就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条件得到的。A B C D O

北师大版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几何专题

北师大版数学中考专题复习——几何专题 【题型一】考察概念基础知识点型 例1如图1,等腰△ABC 的周长为21,底边BC = 5,AB 的垂直平分线是DE ,则△BEC 的周长为 。 例2 如图2,菱形ABCD 中,60A ∠=°,E 、F 是AB 、AD 的中点,若2EF =,菱形边长是______. 图 1 图 2 图3 例3 (切线)已知AB 是⊙O 的直径,PB 是⊙O 的切线,AB =3cm ,PB =4cm ,则BC = . 【题型二】折叠题型:折叠题要从中找到对就相等的关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例4(09绍兴)D E ,分别为AC ,BC 边的中点,沿DE 折叠,若48CDE ∠=°,则APD ∠等于 。 例5如图4.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AB =4,AD =2.将矩形纸片沿 EF 折叠, 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叠后在其 一面着色(图),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 A . 8 B . 11 2 C . 4 D .52 图4 图5 图6 【题型三】涉及计算题型:常见的有应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求弧长,扇形面积及圆锥体积,侧面积,三角函数计算等。 例6如图3,P 为⊙O 外一点,PA 切⊙O 于A ,AB 是⊙O 的直径,PB 交⊙O 于C , PA =2cm ,PC =1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是 ( ) A. 2235cm π- B 2435cm π- C 24235cm π- D 22 32cm π - 图3 【题型四】证明题型: (一)三角形全等 【判定方法1:SAS 】 例 1 (2011广州)如图,AC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点E 、F 分别在边 AB 、AD 上,且 AE=AF 。 求证:△ACE ≌△ACF A D F E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下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与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 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1)代数式b a 23 1的系数就是 代数式-24mn 的系数就是 (2)代数式4 2b a -的系数就是 代数式543 st 的系数就是 (3)代数式c b a ab 423-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就是 、 , 项就是________________、 (4)代数式z x xy y x 23274 1-+-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就是 、 、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1的基础上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就是_______ 2.小红、小兰与小明的房间的窗户从左到右如下图所示, 其上方的装饰(它们的半径相同) (1) 装饰物所占的面积分别就是_____ ______ _______ (2) 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就是__________ _____ a a 二、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与其次数 注意:(1)区分判别字母在分子中与字母在分母中的式子就是否整式。 (2)多项式就是“几个单项式的与”中的与如何理解。

(3)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就是单项式,而单独一个非零的次数就是0。 (4)单独一个字母的次数就是1。 (5)常见错误多项式的次数就就是把多项式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相加。 与单项式的次数混淆。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在代数式-231a ,52243b a -,ab,)(1y x a +,)(2 1b a +,712+x 中,其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__它们各自的系数分别为_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 2.单项式的次数: 3x 225ab - bc a 2- rr 22π- 3、多项式的次数: 16b ab π - bc a 32- 22 12++y y x b a c ab -+2223 三、整式的名称: 根据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而命名。(其中数字一定要大写) 例:216 b ab π - 就是二次二项式 巩固练习: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就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y y x 就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就是____次_____项式 小 结:(1)这节课,您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1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 引导—探索法.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 B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22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 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 A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 吗? 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 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 ,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

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 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_米.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 的夹角为θ,则tanθ=______. 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 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 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后练习: 1、在Rt△ABC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 2、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 3、在△ABC中,AB=AC=3,BC=4,则tanC=______. 4、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24,c= 25,求tanA、tanB的值. 5、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25:24:7,求最小角的正切值.

3、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几何压轴题专项训练(旋转、平移、折叠)

压轴题几何专项训练(三) ——有关旋转、平移、折叠问题 (旋转)1、如图,点O 是等边ABC △内一点,110AOB BOC α∠=∠=,.将 BOC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 △,连接OD . (1)求证:COD △是等边三角形; (2)当150α=时,试判断AO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 △是等腰三角形? A B C D O 110 α

(旋转)2、如图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ABC 和DEC 重合放置,其中∠C =90°, ∠B =∠E =30°. (1)操作发现 如图2,固定△ABC ,使△DEC 绕点C 旋转,当点D 恰好落在AB 边上时,填空: ①线段DE 与A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②设△BDC 的面积为S 1,△AEC 的面积为S 2,则S 1与S 2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 (2)猜想论证 当△DEC 绕点C 旋转到图3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猜想(1)中S 1与S 2的数量关系仍 然成立,并尝试分别作出了△BDC 和△AEC 中BC 、CE 边上的高,请你证明小明的 猜想. (3)拓展探究 已知∠ABC =60°,点D 是其角平分线上一点,BD =CD =4,DE //AB 交BC 于点E (如 图4).若在射线BA 上存在点F ,使BDE DCF S S ??=,请直接写出....相应的BF 的长. A (D ) B (E ) C 图 1 图 2 图3 图4

(平移)3、如图(1)所示,一张三角形纸片ABC , ACB =90o,AC =8,BC =6.沿斜边AB 的中线CD 把这张纸片剪成△AC 1D 1和△BC 2D 2两个三角形,如图(2)所示.将纸片△AC 1D 1沿直线D 2B (AB )方向平移(点A 、D 1、D 2、B 始终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点D 1与点B 重合时,停止平移.在平移的过程中,C 1D 1与BC 2交于点E ,AC 1与C 2D 2、BC 2分别交于点F 、P . (1)当△AC 1D 1平移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猜想图中D 1E 与D 2F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设平移距离D 2D 1为x ,△AC 1D 1和△BC 2D 2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请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对于(2)中的结论是否存在这样的x ,使得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原△ABC 纸片面积的1 4 ?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简单的空间几何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力: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那些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在生活你还见到那些几何体? 2.学生设疑 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提问 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①生活常见的几何体有那些? ②这些几何体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体与棱柱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④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⑤棱柱的分类 ⑥几何体的分类 4.学生自探(并有简明的自学方法指导)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物体那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 说说它们的区别 二.解疑合探 1.针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特征的认识不彻底进行再探 2、对这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分类 2.活动原则: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引领点拨提升总结。 三.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 请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简单基本的几何体,并说说其特征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 3.课堂小结 4.作业布置 五、教后反思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点、线、面的运动后会产生什么的几何体 2、能力:通过点、线、面的运动的认识几何体的产生什么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期末数学压轴题系列专题练习(含答案)

图3 E D B A 图2 E D B A 图1E D C B A 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上)八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压轴题系列1 1、如图,已知:点D 是△ABC 的边BC 上一动点,且AB =AC ,DA =DE ,∠BAC =∠ADE =α. ⑴如图1,当α=60°时,∠BCE = ; ⑵如图2,当α=90°时,试判断∠BCE 的度数是否发生改变,若变化,请指出其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求出其值,并给出证明; (图1) (图2) (图3) ⑶如图3,当α=120°时,则∠BCE = ; 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6y x =+与x 轴交于A ,与y 轴交于B ,BC ⊥AB 交x 轴于C 。①求△ABC 的面积。如图2,②D 为OA 延长线上一动点,以BD 为直角边做等腰直角三角形BDE ,连结EA .求直线EA 的解析式. ③点E 是y 轴正半轴上一点,且∠OAE =30°,上一动点,是判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 、N ,使得OM +NM 的值最小,若存在,请写出其最小值,并加以说明.

3. 如图,直线1l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直线2l 与直线1l 关于x 轴对称,已知直线1l 的解析式为 3y x =+,(1)求直线2l 的解析式; (2)过A 点在△ABC 的外部作一条直线3l ,过点B 作BE ⊥3l 于E ,过点C 作CF ⊥3l 于F 分别,请画出图形并求证:BE +CF =EF (3)△ABC 沿y 轴向下平移,AB 边交x 轴于点P ,过P 点的直线与AC 边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 ,与y 轴相交与点M ,且BP =CQ ,在△ABC 平移的过程中,①OM 为定值;②MC 为定值。在这两个结论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模式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模式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分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年级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了上节的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年级中,占据的地位。这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很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掌握………… (2)数学思考:建立…………观念,体会…………,感受…………; (3)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情感态度: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养成…………,形成…………; 3:重点,难点: 本节课中是重点,是难点。 二、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下列方法选择一个或多个) 1:先学后教:看书----练习----议论-----讲评。-----巩固 2:讲练结合: 3:分组讨论:

4:多媒体辅助: 5:一题一议: ㈡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三、说学情: 根据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只有学生真正领会了………,才能为本节课打好基础。 2:情景导入:运用……情景导入,让学生领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新课学习激发了兴趣。 3、讲授新课:(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略讲,重点、难点详细讲、透彻讲。) 3:课堂练习:我设置……作为练习,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理解…… 4:中考链接:我设置与本节有关的近两年中考试题,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认识中考动向,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5:作业布置;为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分层设置。 五:说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体会了……,感受了……,学会……,懂得了……,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简单的空间几何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力: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那些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在生活你还见到那些几何体? 2.学生设疑 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提问 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①生活常见的几何体有那些?

②这些几何体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体与棱柱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④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⑤棱柱的分类 ⑥几何体的分类 4.学生自探(并有简明的自学方法指导)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物体那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 说说它们的区别 二.解疑合探 1.针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特征的认识不彻底进行再 探 2、对这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分类 2.活动原则: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引领点拨提升总结。 三.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

请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简单基本的几何体,并说说其特征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 3.课堂小结 4.作业布置 五、教后反思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点、线、面的运动后会产生什么的几何体 2、能力:通过点、线、面的运动的认识几何体的产生什么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基本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形成的呢?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之中考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北师大版初三中考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BC △中,10 AB AC ==厘米,8 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 (2 2 点P (1 (2 式; (3)当 48 5 S=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 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 是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 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 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案全集(共140页)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一课时介绍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北师版八上数学一次函数说课稿

北师版八上数学一次函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07号考生,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教材分析,我谈三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看,变量和函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从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而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整个初中阶段,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存在于一次函数中。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也为方程、不等式、函数解法的补充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接下来我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导——自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理特征,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我说课的重点,也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整节课我共设为四个环节:

北师大版中考数学规律专题(分类)

规律专题 【数字规律】 1.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1,1,□, ,,,…请你仔细观察,按照此规律方框内的数字应为 2.(2015临沂中考)观察下列关于x 的单项式,探索其规律 ,.......11,9,7,5,3,65432x x x x x x 按照上述规律,第2015个单项式是( ) A.x 20152015 B.x 20144029 C.x 20154029 D.x 20154031 3.(2017滨州)观察下列式子: 22221312; 7918; 2527126;7981180; ..... ?+=?+=?+=?+= 可猜想第2016个式子为 4.(2016枣庄中考)一列数123,,....a a a 满足条件:11 11,(2)21n n a a n n a -= =-≥,且为整数则,2016a = 5.(2016山东德州中考)一组数1,1,2,,5,.....x y 满足“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之和”,那么这组数中y 表示的数为( ) A.8 B.9 C.13 D.15 6.观察规律:222211;132;1353,13574.....=+=++=+++=则135....2015++++的值为 7.(2017.安徽宿州)观察下列各式: 223324(1)(1)1; (1)(1)1 (1)(+21)1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1)请根据以上规律,则65432(1)(1)x x x x x x x -++++++=

(2)你能否由此归纳出一般性规律:1(1)(.....1)n n x x x x --++++= (3)根据(2)求出:23435 122...22+++++的结果. 【图形规律】 1.观察下列图形: (1)依照此规律,第20个图形共有几个五角星? (2)摆成第n 个图形需要几个五角星? (3)摆成第2015个图形需要几个五角星? 2.如图,用黑白两种颜色的菱形纸片,将黑色纸片数逐渐增加1的规律拼成下列图案,若第n 个图案中有2017个白色纸片,则n 的值为( ) A.671 B.672 C.673 D.674 3(2016山东青州).如图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它们由边长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部分小正方形涂有阴影,以此规律,第n 个图案有个涂有阴影的小正方形。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变化,基于学生和我们老师在使用时出现的情况,下面我将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关于七上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教材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抛砖引玉,给老师们有所启发。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标的主要变化 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1.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2.掌握有理数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3.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1.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掌握有理数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3.删除了目标3 这是教材变化前后关于这一章总的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和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1加入,知道︱a︱的含义,加强对绝对值符号语言的要求,为下一章字母表示数做好铺垫。 新课标的2将以三步为主改为以三步以内为主,可见,对混合运算的要求更重于简单的基础。 下面一起看一下章节中有变化的2.6一节的新课标变化 适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改为新目标:列式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由此,运用运算律看重的是运算技巧,而列式是需要建模的,可以看出,新教材放低了对运算技巧的要求,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再来看教材方面的主要变化: 变化一:3处结构的调整。 1、相反数的位置由2.2与数轴一起,改为2.3与绝对值一起, 2、由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两课时和2.7“水位变化”而水位变化就是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两节内容,改为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节3课时。 3、把第六章的“科学记数法”作为一节,乘方的应用,加入到2.10。 通过3处结构的处理,使知识更成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变化二:几处表述的调整

新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矩形及其性质

新版数学北师大版精品资料 矩形及其性质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矩形的概念,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内容解析 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作基础,教科书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角特殊化得到矩形的概念.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从四边形的要素即边、角、对角线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矩形的性质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这也是研究其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路.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绕一个端点旋转,当一个角变为直角时,其余三个角也变为直角,对角线由不等变为相等,这样利用图形的变换从一般到特殊进行演变,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猜想,之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进行证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有借鉴作用. 在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时,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把三角形中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成矩形后,三角形也特殊化成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自然可以通过矩形的性质得到,进一步体现了四边形与三角形间的联系.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矩形特殊性质的发现、证明与初步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矩形的概念. 2.探索并证明矩形的性质,会用矩形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矩形是将一个角特殊化成直角的平行四边形.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从边、角、对角线方面通过合情推理提出性质猜想,并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能运用矩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能构造矩形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能运用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时,学生对矩形已有初步认识,但是往往只是把矩形当作独立的个体,未将其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教学时要从图形变换出发,从一般到特殊的角度

(完整版)学生初中数学函数专题复习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初三数学函数专题复习北师大版 (一)一次函数 1. 定义:在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y =kx +b 中,k 、b 为常数,且k ≠0,x 的指数一定为1。 2. 图象及其性质 (1)形状:直线 ()时,随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一定过一、三象限时,随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一定过二、四象限 200k y x k y x >0时直线与y 轴交于原点上方;当b<0时,直线与y 轴交于原点的下方。 (5)当b=0时,y =kx (k ≠0)为正比例函数,其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两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的坐标即为所对应方程组的解。 3. 应用:要点是(1)会通过图象得信息;(2)能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写出表达式。 【例题分析】 例1. 已知一次函数y =kx +2的图象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x 、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O 为原点,若ΔAOB 的面积为2,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例2. 小明用的练习本可以在甲商店买,也可以在乙店买,已知两店的标价都是每本1元,但甲店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本以上从第11本开始按标价的70%卖,乙店的优惠条件是:从第1本开始就按标价的85%卖。 (1)小明买练习本若干本(多于10)设购买x 本,在甲店买付款数为y 1元,在乙店买付款数为y 2元,请分别写出在两家店购练习本的付款数与练习本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小明买20本到哪个商店购买更合算? (3)小明现有24元钱,最多可买多少本? (二)反比例函数 1. 定义: 应注意的问题:中()是不为的常数;()的指数一定为“”y k x k x =-1021 2. 图象及其性质: (1)形状:双曲线 ()对称性: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线和212()()y x y x ==-???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三角形 的面积为_________;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 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1)代数式b a 23 1 的系数是 代数式-24mn 的系数是 (2)代数式4 2 b a -的系数是 代数式5 43 st 的系数是 (3)代数式c b a ab 423-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 , 项是________________. (4)代数式z x xy y x 23274 1 -+-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 、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1的基础上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_______ 2.小红、小兰和小明的房间的窗户从左到右如下图所示, 其上方的装饰(它们的半径相同) (1) 装饰物所占的面积分别是_____ ______ _______ (2) 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 a 二、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与其次数 注意:(1)区分判别字母在分子中与字母在分母中的式子是否整式。 (2)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中的和如何理解。

(3)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而单独一个非零的次数是0。 (4)单独一个字母的次数是1。 (5)常见错误多项式的次数就是把多项式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相加。 与单项式的次数混淆。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在代数式-231a ,522 43b a -,ab,)(1y x a +,)(2 1b a +,712+x 中,其中单项式有 ____________它们各自的系数分别为_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 2.单项式的次数: 3x 22 5 ab - bc a 2- rr 22π- 3、多项式的次数: 16 ab π - bc a 32- 22 12 ++y y x b a c ab -+2223 三、整式的名称: 根据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而命名。(其中数字一定要大写) 例:216b ab π - 是二次二项式 巩固练习: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 ++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 小 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