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上课前几分钟,视频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上课铃响起)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生:(七嘴八舌地)尊敬,爱戴,理解,敬佩……

师:其实,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愈却大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师:题目“师说”如何理解?我们以前学过带“说”的什么文章?

生:(异口同声地)《马说》。

师:马说者,说马也;师说者——说师也(学生齐答),愈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从师之道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了解信息。

生:自由朗读课文

几分钟后,学生读完停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了几遍之后,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生:“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知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蟠的十七岁年轻人的。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蟠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生: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多媒体展示)

师: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蟠?“学于余”,我们说向愈这样一个文坛领

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师:这一段在文章的最后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是谁写给谁的?

生:愈写给蟠

师:老师写给学生的,寄托着老师对学生怎样的情感?

生:赞赏、期望、谆谆教诲

师:如何读出愈的这种心理呢

生:语速慢,语调稍高

师:这样,我们齐读这一段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吧。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怎样的?课文体现在哪里?

生1:第一段

生2:第三段

生3:第二段

师:集中描写古人从师之道的,再思考一下

生:第一段和第三段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读这两段?(片刻,有学生举手)好的,坤,有请! 生:读(其他学生听读)

师:好,请坐下。坤读得基本流畅,只是有点小问题,在哪里?

生:(集体回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解决了这个小问题之后,我们思考这两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师:“学者”如何理解?

生:求学的人

师:因此这是一个——

生:(异口同声地)古今异义词

师:我们求学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有老师呢?大家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原因来。生:大声地朗读

师:谁能告诉我你的答案是什么?(几个学生举手)

师:女士优先吧,来,茈宁说说你的答案

生:我认为有两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概括的很全面,请坐。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同学们要结合一、三两段用原文语句回答(学生讨论合作)

(讨论结束)师:谁能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几个学生举手)

师:我们给没有发言的同学一个机会吧,凯你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生:我认为择师的原则应该有两个方面: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他回答的正确吗?

生:正确

师:很好,(示意学生坐下)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师:前面说过,愈为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思考这个问题

生:齐读

师:读完了,发现问题的答案了吗?

生:(集体回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作者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列举了哪些人,他们从师态度如何,结果怎样,同学们再次重读第二段,找出答案来,小组合作,争取概括的全面、准确。

学生积极讨论、概括,老师巡查,不时地停下和学生交流。

师:时间差不多了,大家的讨论也该有了结果了吧,哪一组先来

师:好的,第一组,你们概括的人有哪些?

生:一共有五类,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还有一个是童子之父

师:对,童子之父是正确的,可是他在从事时态度却不同,对子和对己是吧?那就是——于其身、对其子。(示意坐下)

师:这些人的从师态度怎样呢?哪一组解决这个问题?(一三组都有举手)师:好,第三组来吧

生:回答,完成下表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于其子择师而教小学

于其身耻学于师大遗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本段中的哪些句子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师: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师:读到这里我们回头来看,这篇文章仅仅是写给蟠的吗?

生:不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师:理解了这一点,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除此之外,愈还写给那些人呢?

生:也是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师:是呀,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师: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同样读一篇好文,我们的灵魂也会得到一次洗礼。学过本文同学们有哪些感悟和启发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我们做学生的首先要尊敬老师

生:三人则必有我师,我们应该向所有强于我们的人学习,应该不耻下问。生:我们要认识到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老师有问题不能解决也是正常的。

师:时间过去了1200多年,今天的我们仍能得到很多感悟和启发,要想学而知之,就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我们多多地阅读经典,让我们的心灵有不尽的源头活水。课下作业:背诵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下课!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学生回答: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烛之武)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大家都连连摇摇头。(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预设情境,引出悬疑) 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上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公布统计结果)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了一下,由易到难,看看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否疏通这些字词? 在检测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幻灯片:字词检测:字词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 (一)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 (幻灯片: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退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生:晋侯秦伯围郑) 师明确;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学院09级8班李菊 0811 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 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 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 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 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 实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丹徒高级中学张爱侠 生:起立!敬礼! 师:请坐! 师:请看投影,齐读! 【投影: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师: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哪句可以看出来? 生:史之极也。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师:先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师:请打开导学案,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生1积累了“贰、军、鄙、远、焉、说、知、其、东”等词用法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补充了“行李、共、阙、盟、之、东道主、因”等词的用法。 注: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如“害”,有学生把它当成了活用词,“所害”是个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词组。所以翻译为“坏处”,但“害”本身不是名词,不属词类活用。 师:刚才两位同学积累工作做得很好,学习文言文一定要重视积累,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文中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吗? 生齐答:没有! 师:好!那我来考考你们! 师出示两个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夫晋,何厌之有 生1: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它的困难,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生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注:师归纳“两定法”:首先定词语,其次定句式。 师:打开课本,请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学案上第4个问题。 【投影: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师指名一生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一生对照朗读要求进行点评。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跟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

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泉州九中戴小彬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 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到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和语言美的前提。【学情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设计思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因而我在设计此篇课文时注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在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和字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结果以及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劝谏艺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句式及实虚词,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烛之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3、了解劝谏艺术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 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 公开课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做好公开课评课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这篇《烛之武退秦师》评课,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踏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三年多了这几年来,自己开过几节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公开课但无论是自己开课还是看别人开课,总有一点小小的疑惑,那就是准备这样一堂课往往要花去老师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而为了追求效果,往往是音乐小品齐上阵,这方唱罢那方登场,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绝于耳最后,下课铃响,圆满收场在课堂上,好像少了配乐朗诵,少了小组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体现在这期间,其它课时必定受到影响,而且即使是这样一场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能否达到老师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近年来,公开课由表演向本色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公开课中保持本色教学并取得较好效果成为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今年又恰逢福建省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在各种新观念的 冲击之下,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成为每个老师思考的问题

王之峰老师人生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在这样的转变与探索中进行的一种尝试我就其中的几个小点谈谈我的一些看法1.知识讲授 选择文言文进行公开教学应当说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毕竟,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字词句的梳理, 而如果停留在字词的梳理上又很难展现学生与老师的风采,所以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预习结果,进行字词归纳的方式来处理文言文公开课上的字词教学 我们可以看到,在王之峰老师的原先教学设想中,也是打算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是,当第一次试讲之后发现,不少学生预习工作做的很好,在对文言字次进行归纳的时候很认真,可是也有一些同学预习不充分,在其他同学进行字词归纳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跟上同学的思路的,而且这样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毕竟,在各个科目课业繁重,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难要求每位同学都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归纳教学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但就真正的教学效果而言,是不够理想的而教师的教学面对的应当是学生的整体而非个体所以,王老师调整了上课的思路,在第一课时中扎实地讲授了字词知识,并在第二课时(公开课)设置了复习环节,精心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复习这个环节虽然不够华丽却很实在,真正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毕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微课里讲授这篇文章的文言知识,历史散文阅读鉴赏的四个方面。 1、语言:人物辞令叙事述言 2、人物形象 3、故事情节 4、经验教训。 二、鉴赏人物辞令 导入: 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鉴赏烛之武说秦的辞令:准备一张《春秋形势图》 烛之武成功原因分析: 1、科学的角色定位:摆正姿态、位置,处处替秦着想。烛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 2、逻辑严密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补充:泛舟之役 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一个重大事件,泛舟之役发生在晋惠公在位期间,惠公在位期间晋国连年大旱,庄稼收成很低,人民饿着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惠公就派遣大臣和秦国借粮食,秦国当时和晋国虽然有些矛盾,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把粮食借给晋国,从秦国的都城雍装载粮食上船,经过渭河东下进入黄河的河道,再从黄河河道拐弯北上沿着汾河河道进入浍水,进入到晋国的都城绛, 4、抓住人物心理,准确把握秦穆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展开论辩。因为他深知秦穆是何许人也?有称霸之心的杰出政治家。在位三十九年,一心成为天下之主:郑在秦之东,秦有事于诸侯,必须向东行,多半要经过郑国,则郑可以尽招待之责,秦国使者(其实为军队)往来时资粮方面的缺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印路路 【教学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讲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