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甘肃省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毕业论文

甘肃省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毕业论文

甘肃省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毕业论文
甘肃省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毕业论文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010 级旅游英语专业

题目: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

游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毕业时间: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班级:

二〇一三年三月九日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2013 届各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姓名班级专业旅游英语

指导教

师第一

次指导

意见年月日

指导教

师第二

次指导

意见年月日

指导教

师第三

次指导

意见年月日

指导教

师评语

及评分

成绩:签字(盖章)年月日

答辩小

组评价

意见及

评分

成绩:签字(盖章)年月日

教学系

毕业实

践环节

指导小

签字(盖章)年月日

组意见

学院毕

业实践

环节指

导委员

会审核

意见签字(盖章)年月日说明:1、以上各栏必须按要求逐项填写。2、此表附于毕业论文(设计)封面之后。

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趋势摘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肃省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甘肃省将旅游业

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省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甘肃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一、绪论

(一)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特点

1.旅游景观总体特征

有八千多年历史的甘肃,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甘肃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

甘肃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3处、自然保护区6处、风景名胜区3处。迄今甘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旅游文化名城4座。其中以石窟、古长城、史前文化遗址、简牍与彩陶最具优势。位于敦煌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存佛教艺术宝库。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石窟等都是丝绸之路沿线散布的颗颗璀璨明珠。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故里,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距今4000年~7500年,出土各类文物8000多件,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价值。甘肃的东乡、保安、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甘肃也是回族和藏族分布省份之一。多民族的共同生活给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风情各异的民俗景观,如甘南藏族的锅庄舞,汉、回、藏、东乡和保安等多民族的花儿盛会,裕固族的服饰礼仪等。

2.特色旅游景观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甘肃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和打造了诸多具有甘肃区域文化和自然的特色旅游景观,然而文化特色景观是彰显甘肃形象的主题元素。其中,1998年以来我省共有敦煌、嘉峪关、天水、兰州、张掖、武威、酒泉、平凉8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有28处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和5A级景区,它们分别是嘉峪关文物景区、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敦煌阳关文物景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西汉酒泉胜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兰州水车博览园、兰州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风景区、武威文庙、武威市雷台公园、肃南马蹄寺风景名胜区、松鸣岩风景名胜区、冶力关风景区、拉卜楞寺、成县《西狭颂》风景区、陇南市万象

洞风景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官鹅沟风景区、卓尼县大峪沟景区、景泰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武威沙漠公园等。此外,我省的特色商品景观主要有洮砚、夜光杯、庆阳香包、兰州百合、武威铜奔马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有陇东道情、皮影戏、兰州鼓子等。

(二)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环境分析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肃省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甘肃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省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旅游业以敦煌为依托发展,在经过不少的挫折后,终于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国内旅游势头强劲的阶段。以2010年为例,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973.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3%,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为55.2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23.67万人次,增长133%,旅游外汇收入4378万美元,增长107%,达到和超过了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

甘肃旅游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已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目前,甘肃旅游业发展状况正常,旅游总收入在GDP 中所占比例正不断增加。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甘肃旅游业发展滞后,处在第三集团的末尾位置,基本处于初级旅游发展阶段。

2.问题诊断

(1)甘肃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接待能力差、没有市场知名度,很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优秀资源长期停留在原始状态,不具备旅游接待能力,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

(2)资源整合难度大,规划滞后,产品单一,活动内容单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配套不够完善,且旅游景点开发及其配套服务没有明显特色。

(4)旅游资本积累渠道单一,投入不足,观念保守,在招商引资、股份吸引、合作开发景点等方面缺乏高招、实招和胆略,旅游投入的市场机制至今尚未真正形成。

(5)现有旅游企业规模小,制度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3.比较优势

传统的以敦煌旅游为主的发展基点,与甘肃多文化系列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出现了强盛的态势,树立甘肃旅游业的主题形象,优良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利于甘肃旅游开发实现多元化。国内国际潜在的客源市场庞大,基本客源市场多元,崭新的旅游战略意识逐步形成,基本设施的不断改善,这都为甘肃旅游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即有闻名世界的人文景观,又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很多资源是世界独有或者全国第一,加快旅游开发,有雄厚的资源基础,同时,我省也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多年的努力,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以兰州为枢纽,由空港、铁路、公路并举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撑保障。以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重点,宾馆、饭店、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等接待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水平有较大提高,旅游景区公路不断完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已具备。我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已有360处,具有基本接待条件的旅游景区景点有185处,全省星级以上旅游宾馆、饭店增加到156个,全省旅行社发展到242家,导游队伍发展到2700人,景区讲解员队伍发展到3048人,全省旅游产业单位1745家,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7.58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28.7万人,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69%和103.8%。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已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4.制约因素

(1)甘肃省经济实力不足,总量偏小,没有太多的资金来用于旅游资源开发。这一问题是关键因素。

(2)甘肃省重视不够,导致旅游管理机构不配套,工作机制不健全。目前,甘肃省旅游局是全国旅游系统仅有的几家不具有行政执法权限的省级旅游部门之一。

(3)交通制约严重。甘肃许多景区无路可走,基础建设明显滞后。

(4)是宣传严重滞后。据了解,仅浙江杭州市旅委去年的旅游促销费用就高达7000万元。而甘肃在2009年经过多方努力,宣传费用才达到150万元。

(5)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甘肃省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旅游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产品体系渐趋完善,旅游市场得到较大程度拓展,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带动功能和民生效应逐渐扩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日益显著,特别是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9〕40号)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努力,2010年全省旅游人数达到42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2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圆满完成了“三年翻番”的目标任务。

2.“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目前,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民生基础更加稳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旅游需求将更加旺盛,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具有雄厚的市场基础。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的缓解,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国民休闲计划逐步实施,旅游业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

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业发展环境更加友好,国内旅游业将进入大众化全面发展阶段,并逐步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旅游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国家提出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战略,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晰了旅游业的地位和战略目标。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甘肃旅游业的提速发展。

3.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全国知名大景区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旅游资金投入,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旅游饭店建设工程、旅游宣传促销系统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力争全社会对旅游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200亿元,确保各项目标实现。

4.“十二五”甘肃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实施“321”战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产品,实施“321”战略,构建优势区位集聚的产业布局体系。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及兰州—武威—张掖红色旅游,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集中力量打造百个重点建设项目,突出特色、组团发展,实现旅游业布局的整合优化。

(2)建设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1.提升优化丝绸之路旅游线。

着力提升优化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强化其龙头产品地位。以天定高速公路和天巉路为交通干线,以天水为目的地,合理布局天定公路沿线景区和项目,重点开发甘谷大像山、姜维墓、武山拉稍寺—水帘洞、武山温泉、陇西李氏堂等高品质资

源,构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环线。大力开发特色突出、参与体验性强、品位高、吸引力大的新一代复合型旅游产品,实现兰州至敦煌丝绸之路西段的提升转型。以祁连山腹地旅游线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丝绸之路河西环线。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大漠戈壁、丹霞砂林、冰川雪峰、森林草原、丝路文化、民族风情等多彩魅力,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2.拓展延伸大香格里拉旅游线。

以“回藏风情、草原风光”为主题,积极发展临夏、甘南民族旅游。重点建设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松鸣岩、夏河拉卜楞寺、尕海—则岔石林景区、碌曲郎木寺等旅游景区,着力提升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组合产品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打通陇南至九寨沟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大陇南与天水、九寨沟等相关旅游景区的联动,建设大香格里拉甘肃境内的旅游大环线。

3.开发建设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

着力建设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深度开发崆峒山道教文化、周祖农耕文化、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展示甘肃深厚的华夏文明,带动区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凉崆峒山、庆城周祖陵、庆阳公刘庙、农耕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景区,打造“道家养生”、“崆峒武术”、“庆阳民俗”等系列品牌旅游产品,形成集多元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4.培育两条成长型旅游线路。

(1)大力发展红色主题旅游线路。

根据《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11〕10号),编制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重点建设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等7个国家红色旅游二期项目。进一步完善国家红色旅游一期工程中的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8个经典景区旅游要素配置条件,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全面改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有效保护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广大人民群

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增强景区综合效益。

(2)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

积极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重点建设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祁山堡、西和“空城计”、秦安街亭古战场、甘谷姜维墓等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丰富景区内涵,增强景区吸引力,初步构建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5.培育现代旅游目的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旅游示范区、旅游名镇、重点旅游景区,培育甘肃省现代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全省旅游业发展高地。着力打造兰州、天水、平凉、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6个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改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星级饭店,完善城市旅游要素配置,整合城市资源,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挖掘城市文脉机理,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加大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景区畅游工程。进一步加强景区内旅游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景区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厕所、公共信息服务标识、安全信息服务、环境整治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重点提升高速公路沿线和A级景区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的视觉效果和引导作用。完成1000座旅游厕所的改扩建任务,落实2000个以上专门用于旅游厕所管理的公益性岗位。

实施交通畅通工程。重点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等瓶颈问题。打通干线交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力争将高速公路延伸到4A级景区。4A级景区与交通主干道连接公路达到2级以上,3A级景区与交通主干道连接公路达到3级以上,形成完善的旅游公路交通体系。

以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庆阳、夏河、金昌(武威)、张掖、陇南、平凉机场建设为契机,协调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

度,构建甘肃省航空旅游运输网。将兰州、敦煌、嘉峪关机场建设成为国际口岸机场,积极开辟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旅游航线,努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包机业务,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航空旅游交通体系。

以兰新铁路二线、兰成、兰渝铁路、西安—宝鸡—兰州高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铁路旅游。逐步形成以兰新铁路、兰成铁路、兰渝铁路及陇海线为骨架的铁路旅游网络。建设省内各高铁、客运专线、铁路客站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旅游旺季增开到达省内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专列,形成快捷的铁路旅游交通体系。

加大对黄河兰州段、白银段、永靖段、洮河临洮段、嘉陵江徽县段的开发力度,打造水上旅游项目,推出水上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水运旅游交通体系。

7.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旅游富民功能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作用,利用“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的多元机制,构建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特色化建设、组织化经营,科学编制《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整合利用“农业、农村、农民”等资源,凸显乡村旅游的“三农”本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高科技农业产业、农产品播种与采摘、乡村民俗特色节庆、歌舞娱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努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及文体综合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发挥乡村旅游惠及民生的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创业援助计划、旅游扶贫行动、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等政策措施。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集居住、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项目。规范提升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大力促进休闲农庄、养老基地、有机农庄、葡萄酒庄园、乡

村俱乐部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以张掖石岗墩高新农业旅游示范点、永登引大入秦水利灌溉农业示范点、临洮新美花卉高科技示范园区、凉州城东生态农业示范点、古浪马路滩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水伟业生态观光园7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培育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10000户农家乐,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业全面发展。

8.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扩大旅游经济收益

着力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服饰、旅游食品、旅游营养保健品、旅游装备及旅游活动用品等旅游商品,使旅游购物成为甘肃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省级旅游商品专业研发、销售机构。创新机制,挖掘、策划、制作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商品;大力开发地方土特产品,使其成为甘肃旅游商品的主力军,带动农业、工业、手工业、包装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创意设计,赋予传统工艺品新的理念和表达方式;挖掘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旅游商品,实现甘肃旅游商品的推陈出新;按照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制作复合礼品,打好旅游商品的“组合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支持发展兰州百合、青城水烟、党参、黄芪、牦牛肉干、土豆制品等土特产品,祁连玉、鸳鸯玉、雕刻葫芦、洮砚、天水雕漆、环县皮影、庆阳香包、保安腰刀等旅游工艺品及敦煌壁画临摹制品、彩陶、铜奔马等文物仿制品,唐卡等宗教艺术品和反映地方传说、民俗、故事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影像制品。通过统一商品品牌、统一市场运作、统一服务规范,实现效益最大化、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化和品牌化。

9.着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才兴旅战略

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专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匹配。成立甘肃旅游研究院,集聚、整合、吸引国内外旅游产业高端研究人才;完善旅游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建设旅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导游、

旅游专家等人才数据库。建立机制健全、信息灵敏、运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完善旅游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完善旅游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旅游服务人才;强化培训工作,加快远程教育体系和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化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初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完善旅游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实行导游人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大力实施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开发工程。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为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景区(点)、农家乐经营户提供优良的旅游培训服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旅游人才,支撑民族旅游产业发展。

10.发展旅游新兴业态,拓宽产业融合领域

深度推进旅游与体育的结合,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登山、赛马、滑翔、户外探险、自驾体验等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兰州国际马拉松、嘉峪关铁人三项、丝绸之路汽车(越野)拉力赛、会宁·华池红色运动会、酒泉全国轮滑赛、瓜州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阿克塞全国赛马大会、丝绸之路自行车多日赛、华池全国钓鱼邀请赛、嘉峪关国际滑翔节、永靖黄河三峡龙舟赛、临潭冶力关中国拔河大赛及漳县贵清山攀岩等体育赛事,逐步打造甘肃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以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酒泉钢铁、金川镍都、兰州炼化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以全省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商务、会议、会展、大型节事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区域知名会展旅游品牌;支持企业开展奖励旅游活动,积极发展奖励旅游。

(二)甘肃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文化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表现为种种具体的市场需求,而旅游营销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文化因素,必须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促进文化的变化。旅游企业在开展国际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时,不能以本国文化为参照系,而要自觉地考虑异国文化的特点,使旅游营销与社会文化因素两者之间相互适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2.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人口因素与旅游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旅游市场营销的人口环境因素包括了人口的数量、密度、居住地点、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和职业等情况。例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的特点,宏观上决定了东南沿海一带为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人口的地理分布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逐次推进,人口的地理分布就会出现流动状况;与资源年龄结构的变化为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口因素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种属性。从种种因素的地位看,人不但是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中的主体,而且是组成要素,这些人口因素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研究人口因素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制定与人口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构成了经济因素的主体。这两个因素直接与旅游市场消费有关。此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消费者支出模式等也与旅游市场及其市场营销紧密相关。经济发达程度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起核心作用。没有经济的促进和推动,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经济效益的实现者是解决可持续发

展的可操作性的关键。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4.科学技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必然引起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旅游的营销活动。科技发展一方面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装备,另一方面也对旅游企业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旅游市场营销中要注意科学技术环境的变化发展趋势及科学技术的特征在当今世界表现为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步伐大为加快。同时,科学技术增加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机会,而生态环境、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更是离不开科技环境。科学技术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营销技巧,并在旅游者购买力允许的范围内,将新技术产品导入目标市场,否则科学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应有的价值,因而难以做到科学技术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可持续发展。

5.政策与法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政策对旅游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鼓励旅游还是限制旅游,旅游政策的变化对旅游营销有利还是不利。旅游政策是由政府决定的。在分析政治环境时,绝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点,无论哪个国家,都会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出具体的鼓励或限制旅游的政策,从而对旅游营销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旅游市场营销行为而言,了解和研究本国和各客源国的旅游法规的许多共性的规定,不能因为对特性缺乏了解而引起失误。一些宗教信仰和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政策法律与其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网织在一起而具有独特之处。

(1).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

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2).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3).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

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4).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永凯,尚正永.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杨阿莉. 甘肃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0(01).

[3]杨文华.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5).

[4]王吟其.甘肃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2006](11).

[5]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J].旅游学刊,2002(1).

[6]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

报,1999(2):14-16.

[7]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

志,1996(2):5-10.

[8]刘家明, 杨新军.]论生态旅游与中国旅游业可持续旅游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报,2006(11).

[9]吴必虎.]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4(5).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最新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最新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 告_调研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县文化发展特色资源,找准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近期,县政协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相关文化院团、文化企业、旅游景区、学校,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有田野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省级4处,县级保护文物47处。骆驼城古遗址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4个,

即:高台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工团,在职职工44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即: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现有职工10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面积1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700多万元,其中文化传媒公司2家,网吧9家,kvt娱乐场所10家,音像制品零售经营户8家,电脑打字复印43家,印刷企业3家,图书零售(出租)8家,祁连玉奇石馆2家,还有一些分散的文化产业经营户,如字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器乐制作等。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摸索徘徊、低层次、低水平始发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XX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81.3万元,占全县gdp的0.85%,除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和旅游外,其它文化产品销售、广告印刷复制业、互联网经营与娱乐、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5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4%,与全国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在XX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红色带动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目标、既定的任务,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党的xx 届六中全会决定、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年资本乐投新模式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资本乐投新模式! 现今随着旅游和地产两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结合农业与文化、休闲与度假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形成,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愈加明显,也是未来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休闲农业地产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在经营休闲农业项目时,引入房地产的经营思维,从产品规划、景区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地产化运作,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产品的市场潜力。 休闲农业地产是休闲农业同地产业的一个嫁接,涉及到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地产业,要对其进行分类是一个综合的提炼和概括过程,以休闲农业的分类为理论基础,与房地产业进行融合、对接,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地产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模式,是以农家为重点,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以农家乐为基础的旅游地产开发可以称之为农家乐升级版,它整合乡村旅游与旅游地产,使旅游经济和地产经济相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凭借

旅游地产提升内涵,旅游地产依托乡村旅游提高品牌价值。 农业观光园是以高科技农业或者成规模种植、养殖农业为主体吸引物来满足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相关物质与 精神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因为农业观光园本身是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可以某项农作物、养殖业或手工副业为卖点,综合餐饮、住宿、采摘、游乐等多项休憩内容,采用“庄园式”地产开发,如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等系列农庄、酒庄、水庄、山庄。 古村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而完全或部分保 留下来的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些村落集中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劳作状态,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此类产品是田园旅游房地产中资源条件最好的产品,以保留过往鲜活的生活方式为最佳卖点。 景区是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探险、休闲、科考等服务的盈利性机构。以景区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房地产:一种是在自然风景周围的度假型地产,另一种是与景区融合进行地产开发的项目。 随着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饱和,众多开发商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但是迄今农村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政府连续颁发了几个一号文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绿色生态观光游 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 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 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 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 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 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 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 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 3.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 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 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 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 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4.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2013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对**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元法的指示精神,在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的协助下,我委主动与市旅游局和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在征求意见后,拟定了调研计划和方案。在市内调研、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又分别赴开封、洛阳、驻马店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并收集整理了国内一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成功的城市经验资料。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快速、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表现形式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和旅游的有机融合后形成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体验经济成熟、知识经济发展、文化和创新得到全球重视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前景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欧盟旅行委员会等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中国的旅游业,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景区为依托,以旅行社团队旅游为运行方式,旅游景区大体分三类:一类是自然景区,二类是近代和古代景区,三类是人造景区。但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旅游的需求也在改变。中国由点线旅游体系转变成板块旅游体系,旅游载体变成一个城市。以景区开发为主转向旅游目的地开发,这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合,所以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后形成的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旅游业主要有四 。 摘节、石榴采摘节等各种节庆活动,涵盖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四种表现形式。我市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是比较好的。 **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悠久的传统城市,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无限希望的发展中城市。近年来,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在全省挑大梁”的工作思路,依托**文化积淀和工业科技基础,以重大项目带动,以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研究制定《打造**市国家文化动漫创意中心实施方案》,结合**文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重点谋划动漫业、演艺娱乐业、数字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46个,总投资达282.136亿元。目前,加快建设**嵩山文化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市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着力培育登封嵩山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区、石佛艺术公社文化产业园、《快乐星球》文化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量每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率,旅游总收入每年保持13.7%以上的增长率。2012年共接待游客6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将超过6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左右;旅游总收入将达到7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左右。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开展“三走进,三**”活动中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2013年09月省旅游局正式出台《关于旅游业支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把实验区建设成为以旅游业为驱动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全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会成为政 策制定相关部门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相对滞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薄弱,文化旅游发展的理念相对陈旧,趋于保守,通过广泛调研总结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的实践经验和经 典案例,提出适合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文化、旅游、影视、出版、体育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文化旅游的具体业态及其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出台具体鼓励和扶持性的政策将会成为今后文化旅游发展政 策的重要内容,作为相对独立、特征鲜明、潜力巨大的新型旅游形态,文化旅游具有强劲发展势头,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对贯彻落实文 化强国战略,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振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具有引导、调节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政策支持 力度,尤其是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旅 游市场和文化旅游企业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对文化旅游特色产 业集聚区、全国文化旅游实验区,国际知名旅游演艺品牌建设,历 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文化旅游活动 品牌建设等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举措,要出台更具体的实施办法及 扶持政策细则,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把制度理性转化为技术理性,切实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 推动我国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 3、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 势必带来文化的各种形态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尤其是在高科技浪潮 之中,文化产业不断升级换代,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必然催生文化 旅游更丰富的业态,这就对深化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客观 要求,完善和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政策,需要加快文化、旅游系统管 理体制机制改革,以使两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协调一致,从现实条件 来看,地市级及以下的文广新局与旅游局的合并将会成为文化体制

绿维创景:2013文化和旅游地产的创新发展

2013文化和旅游地产的创新发展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sodocs.net/doc/ed6834420.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013文化和旅游地产的创新发展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本文内容摘自由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发布、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执笔的《2013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内容由全经联文化和旅游地产委员会协助提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概念,文化产业迎来改革巨大推力,旅游业也迎来了多重的利好。文化和旅游地产领域作为房地产行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进一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一、2013年文化和旅游地产发展特征 1、政策导向更加明确,使其从房地产开发的另类领域向主流领域转变 十八大报告八次提到“文化强国”,六次提到“美丽中国”,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国家成为当今中国发展建设的主题。各地政府也希望通过文化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底蕴,获得更多的人文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驻足、消费,以此提升地方的GDP和形象。 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被看作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会议后,旅游地产迎来新的机遇,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结合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创意地产,正在从另类地产开发领域向主流领域转变,成为下一个抢手的目标。 2、国内市场对文化和旅游地产的需求有显著提升,扩大内需的作用突显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旅游地产发展迅猛,其体量之大、投资额之大,在旅游界和房地产界引起极大关注。而“十八大”所力推的城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也无形中促进了文化旅游地产的开发。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十三五”发展下的新亮点

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十三五”发展下的新亮点文旅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文化行为、体验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伴随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旅游市场领跑经济。 一、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将使文旅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1、文旅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起推动作用。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调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传统服务产业中派生出新的门类,并有利于传统服务产业的升级。 2、文旅产业的发展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拉动能力,形成持续不断的消费热点,同时对促进就业也有积极作用。 3、文旅产业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增值有促进作用。比如书店和咖啡馆结合而成的书吧,不仅可以整合书店和咖啡店的原有市场,也将带动两者的结合派生新的消费模式。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航之年,对于中国旅游业发展而言,意义更加重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因而,从今年起至2020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由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关键5年。中国文旅强化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但中国文旅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提升与改进的内容,并需与城市特色和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这亦成为中国文旅发展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经济转型引发文旅产业备受商业资本追捧 当下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渐入大资本时代,包括汇率上升、资本外流、股市震荡、出口幅减、投资滞缓、产能过剩、新兴经济放缓、资源和环境容量逼近极限等一系列的因素促进着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外需不振、生产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现实倒逼机制下,中国经济亟需为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因而,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伴随中国大休闲时代的到来,文旅结合的产品因其业态丰富,客群明确,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渐入蛰伏、寻求转型时期,文旅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新稿)

文化旅游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工作发展之路,积极找准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的突破口,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文化发展特色,取得了全面发展。 一、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建县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彭阳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坚持以改善基础条件为切入点,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文化旅游工作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繁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县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艺术中心等办公楼和栖凤山公园、怡园广场、茹河生态文化园、皇甫谧文化广场、乔家渠民俗风情园暨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全县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56个农家书屋,28个村级文化室,27个农民文艺队,41个农民文化中心户;17个旅游景点。现有各类文物遗址294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区保单位7处,县保单位70处,有馆藏文物5200余件,已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三级文物726件,是全区

典型的文物大县。又有刺绣、根雕、剪纸等10余门类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阳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我们组织编制了《彭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彭阳县任山河红色文化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和《彭阳县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细规划设计方案》。对彭阳旅游进行了形象定位,即“生态彭阳,花果之乡”。先后编制了《小岔沟毛泽东红军长征宿营地开发项目方案》《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方案》《乔家渠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彭阳百里香茶园建设方案》《彭阳纸臶画项目方案》《彭阳县泥塑彩绘项目建设方案》等旅游项目方案文本,积极申报,争取旅游建设项目。注册成立了彭阳县盛达旅游开发服务公司、宁夏中铁青年旅行社彭阳分公司。积极筹集资金近80万元,对无量山石窟、古朝那遗址城墙进行了维修保护,筹资380万元,建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一期工程。 另外,根据彭阳实际,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旅游品牌的开发方向。一是以“长征足迹-彭阳精神”为主题,开发以任山河战场遗址(烈士陵园)、毛泽东小岔沟和乔家渠长征宿营地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项目;二是以“历史天空-文化之乡”为主题,开发以战国秦长城、皇甫谧故里(朝那古城)、无量山石窟和旧石器遗址等为重点的人文旅游项目;三是以“清

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陈晓霞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激活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正视融资难题,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企业是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对以抵押担保为融资先决条件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障碍。产业特点和体制的约束,使文化旅游产业难以实现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不仅影响了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

进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竞争力的需要。 拓展业务功能,多方面满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拓展融“资”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融资。通过独立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和信息,促进银行、社会资本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克服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营机构创新业务,为发展文化旅游专业性银行积累经验;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开辟上市专业通道,为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提供舞台。在财政方面,建立新兴产业扶持机制,借助产业政策引导,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以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 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为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模式,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及旅游事业单位改制,形成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与上市公司开展合作,鼓励“壳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和资产重组,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从资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一一以无锡市为例-旅游管理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一一以无锡市为例 邓斐乐 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 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影响力的窗口,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产业即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礼仪等)进行开发、营销和推广的过程。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 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影响力的窗口,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二)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助力 以文兴旅,以文促旅”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并进的基本模式,文化旅游产业作为

一项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融大众性、亲和性、品位性、易传播性于一体,是旅游业借以“造势”、展示形象、树立品牌的有效途径。 (三)文化旅游产业是传统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十五”期间乃至相当长时期内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单一的度假旅游形式已经逐步被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探险旅游所代替,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文化旅游,说明文化才是旅游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必须凭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实现传统旅游产业的升级。 三、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无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旅游产品单一、城市吸引力减弱、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市旅游产业后继乏力,形势不容乐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不清,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制约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产业观念、管理体制和立法缺 失。产业观念的概念泛化误区模糊了文化旅游产业特性和主体,管理体制的冲突和障碍 耽误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立,旅游业非独立产业地位和行业综合立法 的缺失,直接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统领作用,阻碍了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二)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管理、保护利用水平不高 无锡文化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为多部门管理,难于协调。在各种同类型上,同级别上,各文化旅游景区面临着同市其他景区的竞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上,灵山、電头渚、三国城三大文化旅游景区占据了无锡旅游的半壁江山,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三)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缺失,产品创新能力不够

文化传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pdf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SWOT分析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优势 2.禹羌文化旅游资源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其出生地一直都是历史及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禹生西羌”已经得到考古界权威的确认,国家相关机构授予北川“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北川县内相关的禹迹众多,包含大禹故里、北川及禹穴沟大禹文化遗迹,建有大禹纪念馆、禹王庙,每年六月初六大禹生日,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祭拜大禹的活动。 3.地震旅游资源北川老县城完整的地震废墟遗址和唐家山堰塞湖一起构成全世界最大的现代地震遗址,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其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在全世界具有垄断性,为研究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可供游人观光,纪念亡灵。 4.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羌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北川县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文化在这里保存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羌文物在这里保存最多。打造了一个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实验区的主要地域为关内北川漩坪以上乡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劣势 1.北川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化和内生能力北川文化资源丰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众多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个小的单点,没有形成方向、空间、意象等相近的网络和集群,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因此,难以产生内生力量,难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力。 2.北川文化产业没有龙头和市场北川文化资源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社会的认可,但是,没有最具影响力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来带动,所有的文化都是静态的,活态化程度低,因此,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自然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货币化。 (三)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机遇 “5·12”地震对北川人民是一场浩劫,但却让北川一下子成为全球人人皆知、人人关注的地方。同时地震后出现的具有全球垄断性的地震城市废墟遗址资源及堰塞湖等其他的旅游资源,也为北川打造新的地震观光市场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1.发展产业链结合自身现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开发与羌族民俗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链,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周边产业共同繁荣的产业链,打造整体品牌,创造规模效益。既无形中宣扬了羌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北川旅游业增添了有灵魂作用的核心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2.将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北川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北川文化和民俗特色风情为内涵,涵盖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等领域。扩大和提升文化大援建,增加两家有创意实力的文化企业投资北川文化市场,并向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扩展辐射,建设文化北川。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1.发挥药王谷景区、九皇山景区位于九环精品旅游线上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优美的自然生态、优越的气候条件,构建九环线北川段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线。 2.将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一线打造成为以地震大爱文化为主题的纪念、缅怀旅游线。 3.充分利用禹里——小寨子沟沿线的自然风光及禹羌文化特色,打造禹羌文化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构建古羌文化旅游走廊。 (三)加快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1.大幅度提升旅游交通水平。打造新老县城的主题景观大道。按照分段、分主题展示北川形象的要求,完成新老县城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和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打通青叠路,完成新县城及全县各主要道路沿线、重要节点旅游导视系统和景观小品的设计安装。 2.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依托北川原生态的物产资源,吸纳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大爱文化等元素,结合特殊的地震题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尤其是重点开发地震纪念品、羌绣文化纪念品、影像印刷品;利用我县丰富的土特产品,民间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创意思维,开发西羌水磨漆、山核桃工艺品、古羌茶叶等独具北川特色的旅游商品,使购物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启动“旅游提升计划”一是研究制定北川旅游产业整体包装策划方案,打造精品旅游品牌;二是推出宣传准确,有吸引力、影响力、涵盖面广、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语(如:大禹故里,中国羌城);三是拍摄制作一部高品位、有震撼力、短而精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四是在川内交通干线醒目位置设置大型户外旅游宣传广告牌,包括成渝路、成绵路、辽宁大道、“九黄”环线、山东大道等;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加强网络宣传;六是坚持举办一年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d6834420.html,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作者:杨开东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9期 [摘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通过分析我市在历史文化、神仙文化、葡萄酒文化以及当前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喜人形势,提出了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108-01 1 导言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上近几年来的新议题。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 我市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资源优势 2.1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山东蓬莱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成为烟台市唯 一一个、山东省第八个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城市。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城至今,蓬莱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唐神龙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明清海防遗存廊道的重要节点,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2.1.1 州府文化。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登州辖一州九县(宁海州、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达到最大管辖范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州府文化或政治文化。蓬莱曾建有州(府)署、县署、按察司署、兵巡道署、守备署、备倭都司府等行政和军事署衙。为了适应对外交流,加强涉外管理建有新罗馆、新罗坊、开元寺等朝鲜、日本涉外街区、建筑群及寺庙,设立过勾当新罗所等涉外管理机构。 2.1.2 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登州古港的所在地,是“海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是古代胶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隘。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发展,尤其以“丝绸之路”为纽

文化旅游地产和产业地产的现状与未来(张飚)

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张飚12课时) 课程特色: 1、政策红利:结合宏观政策、提出开发企业利用产业地产获得获得政策红利的直接方法 2、低价拿地:结合区域经济、提出开发企业推动城市发展低价拿地的路径和举措 3、运营模式:结合个人案例、提出开发企业开发产业地产的运营技术和操盘要点 4、产业资源:结合行业标杆、提出开发企业转型所需产业资源的获取方式和整合技巧 5、操盘要点:结合本人操作、提出开发企业转型产业地产所面临的难点和化解措施 课程提纲: 一、文化旅游地产面临的背景变化已经改变 1、中央政府的转型举措 1)调控,从调企业、调产品到调行业:陈政高主政周期的去微观调控 2)用集约杀死“城市运营商”:国土资源部61号文 3)密集的棚户区政策 4)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 5)三十天诞生一百座崭新的城市:十一部委联合下达试点通知 6)围剿住宅开发商,破围之路:产业地产与文化旅游 2、政策解读:中央政府的目的 1)病重的北京城和京津冀一体化 2)什么是政策,什么是模式,什么是转型 3)中央政府要做什么?产业和人口 3、城市的转型之路:产城一体远远不够 1)中国城市的发展标准, 2)文化旅游在新型城镇化之中的作用 4、背景变化给文旅地产带来的巨大的机遇 二、房地产新常态-------决定文化旅游企业战略的三种基本形态 1、精明增长------全新的中国城镇格局的样本标准 1)精明增长的城市标准体系 2)精明增长对整个中国2014年的政策影响的验证 3)精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导向与未来:住宅型房企转型的必然性 2、农地变革,文化和旅游-------农地上的产业化方向 1)中国农地所有权变革历程和趋势 2)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农地导向和后续举措: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3)从农地到建设用地:农业地产项目技巧和路径 4)传统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的崩溃-----案例:万科良渚的不可复制 5)产业升级:农地变革下的房地产产业化必由之路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一)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和产业富县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了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旅游景点和文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色文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为落脚点,根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加强"一区两园"(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93家。省级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按照"三大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心地质游览板块、丝路文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文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入口门景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山、丹霞广场和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以红色圣地、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同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 自20xx年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