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反思

摘 要: 学习西学是挽救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然而,近代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虽然开展了学习西学的活动,但他们的努力并未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概括来说,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属于被动式的学习;(二)清政府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三)只强调学习技艺,忽视人文精神的学习。这些特点对近代乃至现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学习西学 历史经验

历史表明,学习西学是挽救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然而,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并未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因此,对我们来说,深入探究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历史经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近代中国对西学的态度或者学习西学的特点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可以说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属于被动性的学习

在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主要群体是包括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在内的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层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他们的思想活动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有机会参与国家和社会政策的决策。因此,近代中国的士大夫们对西学的态度必定会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从整体而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基本是一种被动性的学习。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一直有贸易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中国士大夫也发现这些来华贸易的西方人具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然而,虽然有少数士大夫对西方各国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解,但根本没想过去对西方人的文化进行学习和关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为防备英国发动战争,林则徐才开始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这是中国士大夫接触西学的开始。在鸦片战争惨败后,林则徐等一些士大夫认识到了西方在武器方面的优势,因而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学习西学的主张。然而,这一正确主张虽然得到一些士大夫的赞同,但从整体而言,绝大多数士大夫依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沉重打击下,一些士大夫又不得不捡起二十年前林则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开展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虽然一些士大夫开展了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但更多的士大夫并不接受,而是诋毁西学,反对中国学习西学,并抨击中国的学习西学者是“士林败类”、“名教罪人”,对学习西学

活动和事业进行冷嘲热讽,阻挠学习西学的各种活动。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给“蕞尔小国”的日本,震惊了整个中国,以往那些反对学习西学的士大夫才意识到学习西学的重要性,因而纷纷上奏折提倡学习西学,重新振作。康有为等一千多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标志着整个中国士大夫阶层走上了学习西学之路。然而,西学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猛烈冲击又使一些士大夫的这一急促转向产生了种种忧虑和不安,并转而对西学产生警惕,进而反对,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

1900年,中国惨败给八国联军,中华民族日益衰落。在民族存亡之际,包括所有士大夫在内的整个中国不得不再次承认学习西学的必要性。反对学习西学者从此几乎绝迹。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转向学习西学的士大夫的每一次增多,都是中国在战争方面不断惨败之后的结果,中国学习西学活动从提出主张到付诸实践也是在战败的打击下才实现的,而且学习西学的内容从技艺的学习转向制度的学习也是中国在甲午战败后才提出的。也就是说,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学习西学活动的每一次激烈变化都是受到中国战败于外国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这显示出了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学习西学是一种被动性的学习。

学习西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活动,这就要求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学习西学,这样才能使学习西学的活动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但遗憾的是,近代中国士大夫们学习西学的消极被动性的特点使学习西学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严重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政府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新事业,因此它的顺利、快速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积极和大力的支持。然而,在近代中国,清政府对学习西学活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采取了极为消极的态度。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消极态度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人就提出了中国要“师夷长技”、学习西学的主张。然而,这并未引起清政府的注意。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政府不得不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全部洋务事宜。次年创立同文馆,培养掌握外国语言文字人才。然而,这只是学习外国语言。从1866年起,清政府才相继在同文馆添设算学馆、化学馆、格致馆和医学馆,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这算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动开展学习西学的活动,此时离林则徐等人学习西学的主张已有二十多年之久。然而,清政府的下一次主动开展学习西学的活动则要等到三十二年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

但是,学习西学的变法运动刚刚开展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太后镇压取消了。1901年,在惨败给八国联军后,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慈禧太后不得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提出采用西学的主张。至此,在中国门户被打开了六十年之后,清政府才真正走上学习西学的道路。可见,清政府在开展学习西学活动方面是非常消极的。

2.不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虽然清政府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展的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保持默认态度,但并不予以积极和大力支持。如1871年,曾国藩等奏准派幼童留学美国,先后派遣幼童120名,计划留学期限为15年。由于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结果清廷在1881年下令撤回全部留学生。又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修建铁路以增强国家实力的主张,但朝廷却在顽固派的极力反对下未予以支持。正是因此,李鸿章等洋务派对清政府这一消极态度屡屡表示不满和愤慨。正是由于清政府不积极和大力支持洋务运动,洋务事业只能举步维艰。

3.不鼓励人们积极学习西学。在近代中国,由于受“华夷之别”等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官员、士大夫不仅拒绝与洋人接触交往,而且反对学习西学,反对、讥讽并阻挠洋务派等学习西学者的活动。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学习西学活动的重要性。因此,不仅不积极鼓励人们积极接受并学习西学,有时反而是接受反对学习西学者的主张,使得近代中国反对学习西学者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致使西学传入中国几十年以后,大多中国人对西学依然是没有太多认识,中国学习西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也非常少。

由此可见,在近代中国,清政府既不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又不大力支持学习西学的洋务运动,也不鼓励人们积极学习西学,反而有时是接受反对学习西学的主张。这就使西学难以在中国深入传播,使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其实,拥有最高权力和威望的清政府如果对学习西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那么它就完全有能力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并对洋务运动鼎力支持,也能够排除来自反对学习西学者的反对压力,并鼓励人们积极学习西学,要求官员们积极开展学习西学活动。这样,西学就会在中国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并大大地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也就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三、只强调学习技艺,忽视人文精神的学习

在现在看来,与传统的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存在依赖于两个基石:发达的物质生产和自由的社会精神。因此,近代落后国家要想从落后走向发展和先进,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就必须积极努力学习西学,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社会经济,为国家社会建立现代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学习西学中的某些社会人文思想,以造就人们的自由的现代思想意识,为国家社会建立现代社会提供精神基础,也为现代社会的持续存在和稳固提供保障。因此,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也必须如此。但是,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基本上只强调学习西方的技艺,而忽视了人文思想精神的培养。

在近代早期中国学习西学的主张者看来,西方列强只是在枪炮、轮船、机械制造等技艺方面比中国强大,而西学优于中学之处也在于此,因此他们主张学习有关技艺的西学,并付诸实施。

近代早期中国学习西学的主张者的这一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中国人首先是在战争中发现外国人在兵器方面的优越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学习也不断增多,但他们对西方强大原因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技艺方面。这种情况可以从洋务运动以及时人冯桂芬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观点得到反映。冯氏的这一主张后来被发展成著名的“中体西用”思想,这可以看做是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基本主张。

不仅如此,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也对他们所认识到的西方列强强大的其他原因进行“技艺性”的理解。近代中国有些知识分子甚至官员提出学习西方的某些社会制度,要求中国在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但是,他们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官员积极学习西学,但清政府却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经常不采纳学习西学的建议,造成了朝廷上下“上下不同心”的局面,使中国学习西学的活动难以开展。为了使政府与他们在学习西学方面“上下同心”,他们提出设立诸如议院等以供朝野上下一起商讨、决定国策。(二)一些积极学习西学者通过对西方社会考察发现“西洋立国有本末,其本在朝廷政教”,看出西方列强强大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制度,因而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可见,近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从强国的角度提出的。因此,从根本来说,他们的变革制度主张也只能算是一种强国的“技艺”。张之洞在维新运动期间把“西政”纳入到“中体西用”的“用”的范畴就说明了这一点。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的制度改革也是如此。

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只是从强国的角度对西学中的西方制度进

行“技艺”式的理解和利用,而没能真正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作用,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生是西方人从他们自

身需要获得社会权利的目的的结果,而由此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则使人们有了不断获得社会权利的自由,并由此造就出社会的自由精神。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未能认识到西学中的人文思想精神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密切关系,不懂得自由的社会精神是西方社会制度形成与存在的原因,从而忽视了对西学中人文思想精神的学习,他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要从西学中寻找出造就人民大众的自由的社会精神的学说,以使国人培育出争取社会权利的自由思想精神。

总之,正是由于无法使近代中国的民众培育出争取社会权利的自由思想精神——这是现代社会政治制度得以产生与存在的真正原因,因此,近代中国学习西学者的单纯的改革制度的政治思想不可能使中国建立起稳固的类似西方的现代社会政治制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近代或现代中国学习并仿效了一些西方社会制度,那也只是“皮毛”而已,不可能给予人们真正的社会权利,也不可能培育出自由的社会精神,最终是难以维持存在的。正是因此,近代中国也就无法真正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

历史1000字检讨与反思

历史1000字检讨与反思 历史考试没考好,历史老师很生气要求写考不好的同学写检讨书,那么历史没考好的检讨书到底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历史检讨100字的模板,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检讨100字篇一 尊敬的XX: 这次历史考试,我考的非常差,由于我平时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上历史课时经常发呆睡觉,导致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差,我深刻的检讨,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听讲,好好学习。 检讨人:XX XXXX年XX月XX日 历史检讨100字篇二 尊敬的历史老师: 老师,我错了,我历史考试没有考好,请原谅我的过错!其实我考的不好是因为我笨,资质不够,可我也认真地考虑过,其实更多的是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学。平时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而我在开小差。作业也是马马虎虎对待。你对我的期望很好,也给予我很大的信心,总是鼓励着我去奋斗,而我却无心向学,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惭愧!!你说得对,现在努力还来得及时,我定会

认真地分析这次考试考不好的原因,以及在日后倍加努力,去超赶同学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检讨人:XX XXXX年XX月XX日 历史检讨100字篇三 尊敬的历史老师: 今天,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写下这份检查。以向您表示我的决心和悔改之意,只希望历史老师能够给我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散漫和无知,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导致我考试没考好。 现在我十分重视,并从内心上谴责自己,反省自己。要从自己身上找错误,查不足,深刻的反醒。 我知道,错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做错事的时候,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道如何改过自身,所以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格外的严格要求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要求。 我一定不会在同一地方摔倒。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学习更是一样,不能够半途而废。 我现在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所以,我要感谢老师让我写了这份检查,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在这种措施下,这次期中考试,历史进步最大,但是离我心目中满意的成绩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在期末考试之前,我要继续之前好的办法,勤背,多预习,多复习,巩固,通过练题来促进背题,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好办法。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欢迎阅读。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1 进入初中后历史一直以来还算我的强项,初一,初二那会,每章节过后都会收到老师发的学案,然后开始死记硬背,成绩倒也还说的过去,谁知进入初三,先是换了老师,讲课方式,风格都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接着中国历史也变为了世界历史,每章节过后,也不会再收到学案,懵懵中就参加了月考,从考场下来,我就彻底懵了,感觉什么也不会,答案可想而知。 月考过后,我仔细分析了自己了历史丢分,平时上课老师知识渊博,所以讲课风趣幽默。自己呢光是听乐子了,可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一点没记住,同时思维还停留在之前初一,初二等着背学案的模式。这样以来,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痛定思痛,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些措施。每节课上过后自己仔细阅读教材全解,老师上课提到的要点,重点,仔细再过一遍。之后,有空就翻历史五三,会的题口头

回答,有困难的,不知道的就动手写一写,最后呢,和其他班的同学借来学案进行巩固。 在这种措施下,这次期中考试,历史进步最大,但是离我心目中满意的成绩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在期末考试之前,我要继续之前好的办法,勤背,多预习,多复习,巩固,通过练题来促进背题,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的好办法。 期末考试也就剩下四十多天了,我一定要好好利用好这宝贵的时间,合理分配,有效,高效地完成各科目地学习,复习,将以前段老师给我们讲地时间宝典利用上,使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充足,让自己做到劳逸结合。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送给自己,激励自己,努力,为了最后的成功,加油!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2 期中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历史考试反思 发布时间:2015-11-17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一、学生方面: 1.有一大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 就不去认真学了。 2.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3..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历史备课组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历史备课组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本次期中测试在紧张而有序的组织中结束了。为了让下一段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质量分析如下: 一、试题分析 本次测试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试题由资深老师精心选取,纵观试题,题型规范,知识点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考查了部分优等生对于知识的拓展程度。唯一不足的是试题采用答题卡形式,不便于判卷老师掌握学生错题情况。 二、试卷分析 本次测试我们采取不同年级相互交叉的形式,考场秩序良好,成绩真实有效。从各班级的成绩来看,还不是太理想。三年一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低分率是三年二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低分率是三年五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6%,低分率是三年六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低分率是三年七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低分率是三年八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低分率是三年九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三年十班及格率是,优秀率为0,低分率是各班优秀率也不是很高。面对这样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我们每位老师都认真进行了分析,并召开了期中质量分析研讨会。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学困生关注不够,和优生差距大。 2、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 3、数学训练少,在校时间有限,回去不能好好巩固。 4、学生粗心马虎,不会审题,理解能力差

5、材料题做的差。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拟定了措施如下: 1、仍然要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关注学困生,关心学困生,不打骂,不体罚,用教师的爱来唤醒他们,促其进步。在对待后进生上,要坚持“有进步就好”这样的原则,进步多少无所谓。 2、继续研究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利用40 分钟上好光盘课,利用多媒体,空中课堂等弥补我们课堂的不足。 3、在召开家长会时,和家长一起探讨,怎样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湖北咸宁四校联考)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解析:题干反映龚自珍头脑中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C项正确。A项题干未能体现;B、D两项虽然提及朝贡,但是对题干的曲解。 答案: C 2.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 解析: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冲击了国人“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 答案: A 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往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儒家观念,更没有是古非今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到“比较”的范围,并没有提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中西比较范围的扩大及领域的增多等信息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不再片面和局限,故C项正确;虽然提到与西方对比范围的扩大,但是并不能证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千古变局”。 2.产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此一思想后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3.目的: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4.实践: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5.评价: ①冲击了保守的观念,促进了西学新知传播和社会观念变革,中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②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③从实践上来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败于日本,渐趋沉寂,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的目的。其思想被维新思想取代。 (二)、进化论的输入(B) 1.背景: ①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②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增,有志之士皆想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2.严复及其《天演论》 ①翻译的时间、内容:1897年,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②作用:进化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天演论》的影响极为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为中国青年所接受,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小结: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表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历史考试后反思.doc

历史考试后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仅考了八十二分并没有到瓶均分,原因很多,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没考好的原因: 平时基础没有打好,该背的也没有背熟,书本上的许多知识点都没有记住或者记得有偏差,知识点之间也出现了混淆,没有形成记忆的体系。这些都导致了考试时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丢分。 2.做选择题时没看仔细材料,对于材料背景和反映的知识点理解不够,并且难以联系书本上的知识,导致失分。 3.做材料分析题时,对各材料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思考地也比较片面,对于知识没能做到灵活运用,导致扣分比较严重。 今后的改进的方法: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

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

历史考试不及格检讨书

历史考试不及格检讨书 1、历史考试不及格检讨书 敬爱的老师: 您好!由于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的心里万分愧疚。我有负您一直以来对我的深切教诲和深深期盼,但是我已经努力了。这个成绩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也曾在考前做过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也许是我平时真的练习和认真上有些不够的话,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弥补过去的不足。我知道上课的时候我有时候没有认真的抄笔记,课后也没有和同学去交流,但是我以后会把这些都做好,不会再考出这样的成绩来让您担心。 我知道您对我的关心和关注,所以,我不会让您再对我担心和失望。虽然我这次考试失败了,但是我并不会放弃以后等待您表扬的机会,我会继续努力,因为我想看到您对我赞赏的眼光。老师,对于这场考试,我知道说对不起是没用的。所以,希望您给我一次证明的机会,证明我可以考出更好的成绩。我明白您也会一直支持我的。在此说声谢谢您。老师,请您原谅我这次的失误,也希望您下次看到我的试卷给我一个欣慰的眼光。谢谢。 您的好学生:xxx 2、历史考试不及格的检讨书 尊敬的历史老师: 我怀着深深懊悔的心情向您做出检讨,反省我此次历史考试不及格的错误。 回顾本次历史考试经过,我本人在前一阶段学习当中思想散漫,经常上课迟到,作业没有及时完成并上交,并且多次在历史课上睡觉、偷懒。我这一切的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我历史考试不及格。 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懊悔与自责,我要向您表示深刻的歉意,也对自己的不好好学习感到惭愧。学习本应该是自己的事情,可是我历史成绩不及格拖累了全班平均成绩,并且我学习态度傲慢,显然是不对的。面对53分的成绩,我感到羞愧,也让班级蒙羞,给历史老师造成了极大困扰,给班级同学树了不好范例。 现如今,经过您的严肃批评,我已经幡然醒悟。我决心认真努力读书,不能再让自己颓废下去,我一定要奋发向上。为此: 第一,我要严肃面对承认此次错误,并且向您保证今后一定重视历史科目学习。

期末历史考试反思

期末历史考试反思 期末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学生方面:从试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学生理解有误,没有抓住中心内容,第一问应是文艺复兴就错,其它问题就全错了;材料2(但这道题不是会考内容)和材料3两个作用和意义。问答题主要失在美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word)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 1.(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2.“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 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5.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也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八年级历史考试反思

八年级历史考试反思 很多,但是我看到了希望,对他们也开始有了一些信心。 郭大平,95分;吉靖,96分。还有几个男孩子,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全班16个男孩子,有12个男孩子在80分以上,值得欣慰。从他们的答题来看,确实花了功夫,知识点也记得比较清楚。对于他们,我以后可以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思考,开放他们的思维。 朱凌慧,91分。这是个非常聪慧的女孩子。据我了解,这个女孩子各科成绩都不错。6个女孩子中,唯有她进入了优秀的行列。值得肯定与表扬。在上课时,她不太喜欢讨论问题,从她的成绩来看,也是用心去学习了。学习历史这东西,除了要识记一些知识点外,还是要从多方面获取历史知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我想,对于他们班,还是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朱勇健与刘文雄,倒是出乎我的意料,考得不太理想。但从我平时的观察来看,这两个人还是很有潜力,很有希望进入优秀行列。可能对朱勇健过于放松了,才让他对历史松懈了。今后要注意调整方式。而刘文雄是第一个主动要求购买学习参考书的,说明这孩子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从平时的学习来看,他还没有完全利用好这本参考书,以后得加强辅导。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 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 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其他方面: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1.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串联知识体系,使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能力的提高。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李乐彬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6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 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 1. 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 期末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历史考试后反思

历史考试后反思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仅考了八十二分并没有到瓶均分,原因很多,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没考好的原因: 平时基础没有打好,该背的也没有背熟,书本上的许多知识点都没有记住或者记得有偏差,知识点之间也出现了混淆,没有形成记忆的体系。这些都导致了考试时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丢分。 2?做选择题时没看仔细材料,对于材料背景和反映的知识点理解不够,并且难以联系书本上的知识,导致失分。 3?做材料分析题时,对各材料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思考地也比较片面, 对于知识没能做到灵活运用,导致扣分比较严重。 今后的改进的方法: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 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 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 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 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 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 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 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 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 行记忆。 (3) 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这表明蔡元培( )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 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 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 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 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 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这说明( )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 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 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

高一历史期中考总结及反思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余志华 一、考试成绩分析及经验小结: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现将前期工作总结如下: 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二、存在的问题: 1.态度问题 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2.不重视基础 学生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落实基础知识,无课前预习,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 三、下阶段学法指导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每一门课都要紧跟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 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 4.学案认真完成,不会做的题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整理

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等书 籍。 2.右图是魏源编撰的著作,图中文字属于小篆(书法字体), 该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24. 康有为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出版《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6.严复于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8.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9、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同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3 二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4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李大钊指出: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②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5、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积极性: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 1880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1000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从1881年到1884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1891年10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第三,强化了广学会会刊《万国公报》对维新变法的宣传意识。第四,加大了广学会宣传变法书籍的出版量。《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名著,都是在他主持广学会工作以后出版的。与此同时,他本人加强了对中国上层人物和关键人物的联系与活动。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翁同稣、孙家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有接触。张之洞资助他以大笔经费,李鸿章对他相当器重,梁启超当过他的中文秘书。甲午战争期间、戊戌变法期间、义和团运动期间,他都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员之间,企图影响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如愿。义和团运动以后,他提出利用山西的赔款银五十万两,在山西开设学堂,讲授中西学问。山西大学堂缘此办成,李提摩太成为这个学堂的首任西学专斋总理。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办学堂,这是首倡,它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的几年,李提摩太往来于上海、太原之间,既负责广学会,又兼管山西大学堂。 历史进入民国以后,李提摩太年事渐高,精力不济,社会活动渐少。1916年他辞去广学会总干事之职,返回英国。1919年去世。李提摩太比较集中传播西学、宣传变法,始于80年代,即他的传教方式发生变化以后。 80年代初,他的变法主张集中地反映在《近事要务》中。《近事要务》连载于从1881年11月12日至1882年1月28日的《万国公报》上,署名’“中西友”。这是短札式的变法提纲,凡98则,每则几十到一二百字,举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以及宗教、道德、外交、立法等涉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有涉及。我们只要列举一些题目,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之大概了:广集益以振国脉,继制作以比前圣,广善法以助不及,悟水气以尽地利,筹新法以备凶荒,创化食以养余丁,广学校以谋民生,通有无以便民用,查日点以防旱涝,辟草莱以尽地力,究格致以得新界,设报馆以博见闻,广著作以利物我,究水利以救洲荒,兴大工以利万世,辟水谷以救燃眉,尽心思以免劳力,通水陆以便往来,稽各国以求治道,立普试以求贤能,立学会以兴大

历史考试后反思

历史考试后反思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历史考试后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仅考了八十二分并没有到瓶均分,原因很多,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没考好的原因: 平时基础没有打好,该背的也没有背熟,书本上的许多知识点都没有记住或者记得有偏差,知识点之间也出现了混淆,没有形成记忆的体系。这些都导致了考试时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丢分。 2.做选择题时没看仔细材料,对于材料背景和反映的知识点理解不够,并且难以联系书本上的知识,导致失分。 3.做材料分析题时,对各材料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思考地也比较片面,对于知识没能做到灵活运用,导致扣分比较严重。 今后的改进的方法: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观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查找资料、台词设计、舞台设计等程序都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