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节 水 灌 溉 技 术 规 范

节 水 灌 溉 技 术 规 范

节 水 灌 溉 技 术 规 范
节 水 灌 溉 技 术 规 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2.0.3节水灌溉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环境评价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

2.0.4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hm2、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 50hm2的节水灌溉工程,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工程可合为一个(设计)阶段进行。

2.0.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在333hm2(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2.0.6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以及居民点的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3 灌溉水源

3.0.1节水灌溉工程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3.0.2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

3.0.3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用工业或生活污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方可用于灌溉。

3.0.4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250mm的旱地农业区,采取措施集蓄雨水作为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规模必须经过论证,满足雨季能集蓄灌溉要求的水量。

4 灌溉用水量

4.0.1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正常水文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约20%以上。

4.0.2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

4.0.3旱作物、果树、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

4.0.4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采用灌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5.0.1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5;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5;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5;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不应低于0.9,采用管道输水不应低于0.95。

5.0.2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区不宜低于0.95;旱作物灌区不宜低于0.90。

5.0.3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5.0.4井渠结合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根据井、渠用水量加权平均按附录B

公式(B4)计算确定。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6.0.1渠道防渗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防渗渠道断面应通过水力汁算确定,地下水位较高和有防冻要求时,可采用宽浅式断面。

2地下水位高于渠底时,应设置排水设施。

3防渗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选定。

4采用刚性材料防渗时,应设置伸缩缝。

5标准冻深大于10cm的地区,应考虑采用防治冻胀的技术措施。

6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应低于4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5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70%;井灌区如采用固定渠道输水,应全部防渗。

7大、中型灌区宜优先对骨干渠道进行防渗。

6.0.2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田间固定管道用量不应低于 90m/hm2。

2支管间距,单向布置时不应大于75m,双向布置时不应大于150m。

3出水口(给水栓)间距不应大于100 m,宜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

4应设有安全保护装置。严寒地区应布设排水、泄空及防冻害装置。

5对规划中将要实施喷灌的输水管道系统,应按照喷灌工程的技术要求。

6.0.3喷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喷灌应满足均匀度要求,不得漏喷,不得产生地表径流。

2喷灌雾化指标应满足作物要求。

3管道式喷灌系统应有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

4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灌机组应保证运行安全、可靠。

5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单机控制面积以3hm2和6hm2为宜。

6.0.4微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微灌用水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处理。

2灌溉时应满足均匀度要求,不得产生地表径流。

3应安装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

4条播作物移动式滴灌系统灌水毛管用量不应少于900m/hm2。

6.0.5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稻灌区应格田化,不得串灌。格田规格平原区以长60~120m、宽20~40m为宜,山丘区可根据地形作适当调整。

2旱作物灌区应平整土地,其畦田长度不宜超过75m;畦宽不宜大于3m,并应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相适应。

3灌水沟长不宜超过100m。

6.0.6注水灌(含坐水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可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注水灌设备和供水量应满足作物在最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均匀。

2水源的控制面积应按每次用水量不少于75 m3/hm2计算。

3水源至田间的运水距离,采用畜力运水,不宜大于200m,采用机械运水,不宜大于500m。

6.0.7雨水集蓄工程用于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包括集流、输水、沉淀、蓄存、节水灌溉等设施,且配套合理。

2专用集流面应采用集流效率高的防渗材料铺设,蓄水窖(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3采用滴灌或膜上灌时工程规模宜按每次灌水量不少于150m3/hm2确定。

6.0.8膜上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畦田规格应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2灌溉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7。

3对废弃塑膜应有收集处理措施。

6.0.9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可靠水源,机、泵、管配套合理。

2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00m。

3田间工程应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7 效益

7.0.1节水灌溉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7.0.2节水灌溉应使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提高灌溉水的产出效益。

7.0.3实现节水灌溉后,粮、棉总产量应增加15%以上,水分生产率应提高20%以上,且不应低于1.2kg/m3。

7.0.4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应大于l.2。

8 节水灌溉面积

8.0.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其他指标达到本规范规定,可认定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1渠道输水灌溉工程,渠道符合本规范5.0.l或6.0.l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5.0.2或6.0.5的规定。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管道符合本规范5.0.l或6.0.2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5.0.2或6.0.5的规定。

3喷灌工程符合本规范5.0.3或6.0.3的规定。

4微灌工程符合本规范5.0.3或6.0.4的规定。

8.0.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

1渠道防渗工程符合本规范5.0.l或6.0.1的规定。

2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符合本规范5.0.l或6.0.2的规定。

3田间工程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4水稻采用“薄、浅、湿、晒”控制灌溉模式。

5注水灌(含坐水种)符合本规范6.0.6的规定。

6雨水集蓄工程用于灌溉符合本规范6.0.7的规定。

7膜上灌符合本规范6.0.8的规定。

8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符合本规范6.0.9的规定。

8.0.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在同一灌溉面积上,采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或措施时,只能依主要工程或措施统计一种。

附录A 名词解释

1节水灌溉——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模式,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水灌溉的内涵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

2灌溉回归水——在农田灌溉中,流经渠系和田间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渗流回流到下游沟渠或河道中的灌溉余水。

3“薄、浅、湿、晒”灌溉——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是:薄水插秧、浅水返青、薄湿分蘖、晒田蹲苗、回水攻胎、浅薄扬花、湿润灌浆、落干黄熟。

4控制灌溉——在水稻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水层,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的节水灌溉模式。

5水分生产率——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的比值。

6关键水——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最敏感时期的灌水。

7非充分灌溉——在作物全生育期内不能全部满足需水要求、旨在获得总体最佳效益的灌溉模式。

8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的水量(或流量)与渠道引入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

9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10田间水利用系数——净灌水定额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单位面积灌水量的比值。

11渠道防渗率——灌区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中防渗面积与总表面积比值,以百分数计。

12膜上灌——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水方法。

13注水灌(含坐水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土中,提高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

14大型灌区——控制面积在20000 hm2以上的灌区。

15中型灌区——控制面积为667~20000 hm2的灌区。

16小型灌区——控制面积在667hm2以下的灌区。

17井灌区——以井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

18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源既有井水,又有地表水的灌区。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定方法

B.0.1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定。

1动水测定法。根据渠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渠段,中间无支流,观测上、下游两个断面同一时段的流量其差值即为损失水量。在选择典型渠段时,其长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流量小于lm3/s时,渠道长不小于1km;

2)流量为1~10m3/s时,渠道长不小于3km;

3)流量为10~30m3/s时,渠道长不小于5km;

4)流量大于30m3/s时,渠道长不小于10km。

2静水测定法。应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渠段,长度为50~100m,两端堵死,渠道中间设置水位标志,然后向渠中充水,观测该渠段内水位下降过程,根据水位的变化即可计算出损失水量和渠系水利用系数。

B.0.2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1计算法。

(B1)

式中——田间水利用系数;

m——设计灌水定额,m3/hm2;

A——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hm2;

W——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m3。

2实测法。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实测灌水前后(1~3 d 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净灌水定额,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B2)

式中β1、β2——分别为灌水前后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土的干容重,t/m3;

H ——计划湿润深度,m。

B.0.3土壤含水率应按下列方法测定。

1操作步骤;

1)将盛士用的铝盒(直径60mm,高30mm)洗净烘干,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迅速用感量为1/100g的普通天秤准确称重(W1)。

2)按采样要求采土,取新鲜潮湿土样约25g放入铝盒中,平铺后盖好,迅速称重(要有三个重复),湿土加铝盒重为 (W2 )。

3)将装入湿土的铝盒的盖子打开,铝盒的盖子平放在盒下,一同放入烘箱内保持105~110C,烘烤8h,取出加盖,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迅速称重(W3)。

2分析计算:

(B3)

式中W——土壤含水量,即单位重量干土中含有的水分重量,%;

W1 ——铝盒重量,g;

W2 ——湿土加上铝盒重量,g;

W3 ——干土加上铝盒重量,g。

B.0.4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按公式(B4)计算。

ηz=(ηj W j+ηq W q)/W (B4)

式中ηz ——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 η

j ——井灌水利用系数;

W j——地下水用量,m3;

??? η

q ——渠灌水利用系数;

W q——地表水用量,m3;

W——井渠灌区总用水量,m3。

B.0.5渠道防渗率应按公式(B5)计算。

E=∑S f/∑S×100

(B5)

式中E——渠道防渗率,%;

∑S f——灌区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中已防渗面积,m2;

∑S ——灌区全部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m2;

S fg、S fz、S fd、S fn——分别为灌区干、支、斗、农渠已防渗的面积,m2;

S g、S z、S d、S 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最大过水表面积,m2;

λg、λz、λd、λn——分别为、支、斗、农渠最大过水断面湿周,m;

L fg、L fz、L fd、L f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的防渗长度,m;

L g、L z、L d、L 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道的长度,m。

B.0.6水分生产率应按公式(B6)计算。

I = y/(m+p十d)(B6)

式中I——水分生产率,kg/m3;

y——作物生产量,kg/hm2;

m——净灌溉水量,m3/hm2;

p——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m3/hm2;

d——地下水补给量,m3/hm2。

净灌溉水量为作物生育期内设计灌水定额之和。当实际灌水定额小于设计值,应采用实测法确定。具体方法是,每次灌水前后在典型地块取土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出该次灌水的实际净灌水定额,将全生育期历次灌水的净灌水定额累加起来即可。

有效降水量是指能保持在田间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降水量,为总降水量与地表径流量、深层渗漏量之差值。降雨的有效性取决于降水强度、土壤质地、植被覆盖情况等。统计分析时,可参照有关资料。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作物种类有关,可参照有关资料确定。

B.0.7效益费用比应按公式(B7)计算。

(B7)

式中R——效益费用比;

B——节水灌溉工程多年平均增产值,元/a;

C——节水灌溉工程多年平均运行费,元/a;

K——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元;

n——节水灌溉工程使用年限,a;

i——资金年利率,%。

主页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条文说明

SL207—98

目次主页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1 总则

1.0.1~1.0.3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列世界109位。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灌溉是用水大户,是节水的重点。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水危机的加剧,节水灌溉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新中国成立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标准,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全国各地都在发展节水灌溉,急需制定相关规范。为从宏观上指导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统一节水灌溉的技术要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使新建、扩建或改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特制定本规范。

1.0.4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必须严把设计、施工质量关,使用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为此,规定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应有水利工程安装许可证,材料设备应通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1.0.5工程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鉴于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

1.0.6我国已颁布的与节水灌溉有关的规范和标准,有:《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微灌工程技术规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泵站技术规范》、《农用机井技术规范》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也应符合这些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规划设计前除应调查收集水源、气象、地形、作物等资料,还应收集当地或条件类似地区的灌溉试验资料以及能源、设备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与农村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技术措施之一,因此进行节水灌溉工程总体规划时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避免工程建设的盲目性。

2.0.3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和产出受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水土资源特点千差万别,规划时必须进行方案比较。在确定采用何种节水灌溉形式时,不能盲目照搬异地的做法和经验,一定要因地制宜,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4参照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l.3作出的规定。

2.0.5参照《喷灌工程设计手册》和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1.5作出的规定。

2.0.6灌溉与排水密不可分。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会导致灌区发生涝渍盐碱灾害;灌溉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及居民点也密切关联,应统筹兼顾作出技术和经济上有利于全局的合理设计。

3 灌溉水源

3.0.1~3.0.3节水灌溉应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灌溉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回归水及经过净化的污废水。合理开发利用是指采用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机井测试改造,回归水、微咸水利用,污废水净化,雨水集蓄等方法,对自然状态下的水进行控

制和改造,为灌溉提供可靠水源。采取上述措施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用污水作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

3.0.4参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495—1997《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3.5作出的规定。

4 灌溉用水量

4.0.1节水灌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节约用水,但不能以降低产量为代价。据调查,国内运行正常的节水灌溉工程,在相同产量水平情况下,平水年比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之前可节水20%以上。

4.0.2广西、山东、浙江等地生产实践证明,在土壤、品种、施肥、栽培、耕作技术及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能充分满足需水要求,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调节田间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达到节水增产之目的。这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易为群众掌握,应大力推广。

4.0.3作物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表明: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并不呈线性关系,随着单产的增加,单位体积水量产生的干物质呈下降趋势,即越是接近最高产量,水分的生产效率越低。因此不能单纯强调高产或单纯强调高水分生产率,而应在高产、优质前提下获得高的水分生产率,以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4.0.4我国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对农业生产举足轻重,有水就有收成,无水则欠收或绝收。实践证明,这些地方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最敏感的时期进行灌溉,其他时期少灌或不灌,能使有限的水发挥最大效益。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5.0.1渠道输水损失包括渗漏、蒸发损失和泄水、退水损失,故渠系水利用系数既反映了输配水工程质量,也反映了水源调度及渠系管理水平。考虑到不同类型灌区渠道规模、渠系组成、输配水工程质量及管理水平有较大差异,参照《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3.1.11,分别规定了不同规模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

5.0.2根据对我国现有灌区的水稻田及水浇地田间水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参照《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分别规定了水稻田及水浇地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值。

5.0.3~5.0.4根据国外先进水平和我国现状,按照本规范5.0.2和5.0.3的取值范围,给出了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求值,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是针对风速小于3.4m/s而言的,附录B公式(B4)中的井灌水利用系数是指井水就地利用的情况。全面达到这一个水平,可使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体由现在的0.45提高到0.6以上。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求要求

6.0.1渠道防渗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有效手段。渠道防渗率越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也越高。没有测定渠系水利用系数的灌区可用相应的渠道防渗率来表示渠系水利用程度。根据对部分灌区资料分析并经概化处理,提出了不同类型灌区的渠道防渗率规定值。并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提出了有关技术要求。

6.0.2根据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经验,并参照SL/T153一95《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2.4.5、2.4.6和2.4.7的规定提出了田间固定管道用量、支管间距、给水拴间距等技术要求。

6.0.3参照GBJ85—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3.0.7、3.0.9和3.0.10的规定,提出了喷灌均匀度、喷灌强度、雾化指标等技术要求,并根据不同类型系统的特点和我国实际运用状况,分别作出了技术规定。

6.0.4参照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2.5、3.0.3的规定,提出水质净化、微灌强度和配套等技术要求,并根据对河南、甘肃、宁夏等省(区)移动式滴灌工程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对毛管用量作了规定。

6.0.5水稻灌区格田化,旱作物灌溉平整土地、采用短畦、窄畦、短沟,有利于保证灌溉质量和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格田、畦田和灌水沟尺寸的取值范围。

6.0.6东北地区春季玉米播种时经常出现严重干旱,影响出苗,种子出苗后一般能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因此保证出全苗、壮苗成为生产中的关键一环。吉林、黑龙江省的经验表明,只要水源和设备有保证,采取注水灌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据此规定了水源控制面积和对设备供水的要求。

6.0.7参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495-1997 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制定。

6.0.8膜上灌是我国新疆地区群众在地膜栽培基础上发明的一种节水灌溉措施,其灌溉均匀系数是节水增产的主要技术要素。根据新疆有关试验资料,对灌溉均匀系数作了规定。

6.0.9地面移动软管灌溉俗称“小白龙”、“小黑龙”,在北方井灌区应用较多。当前主要问题是水源无保证,机、泵、管配套不合理,软管长度过长等。根据华北、东北地区运用情况的经验总结,对上述几方面作了要求。

7 效益

7.0.1节水灌溉的效益体现在许多方面,除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效益及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等综合效益。

7.0.2节水灌溉的最终目的是节水增产。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多种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应与耕作栽培等农艺措施相结合,做到既节水又增产,发挥最大效益。

7.0.3水分生产率是集中反映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耕作栽培等农业措施产生的节水效果。目前世界上以色列的水分生产率最高,每立方米水可生产2.32kg粮食,我国平均不足1kg。由于水分生产率不宜在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和单产悬殊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根据农田灌溉研究所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资料整编成果的分析和参考已建节水灌溉工程有关产量资料,要求节水灌溉后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率都应有所提高。

7.0.4没有效益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节水灌溉也不例外。节水灌溉项目的投入产出(或效益费用比)能直观反映出其可行性。效益费用比的极限值为1,国外要求大于2,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既考虑增产、增收,又有利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规定该值应大于1.2。

8 节水灌溉面积

8.0.1~8.0.3为便于国家有关部门宏观把握全国节水灌溉事业的现状,对其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必须准确统计节水灌溉面积。考虑到我国各地目前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推广应用的实际情况,可分两个层次对节水灌溉进行统计:第一个层次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第二个层次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主页目录

起重机作业安全技术规定(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起重机作业安全技术规定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174-78 起重机作业安全技术规定(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检查钢丝绳是否有损伤,各紧固螺钉是否松动及皮带松紧程度。 2.作业地面应坚实平整,支脚必须支垫牢靠(轮胎均需离开地面),回转半径及有效高度以外5m内不得有障碍物。 3.工作前必须发出信号,空负荷运行5min以上,检查工作机构是否正常,安全装置是否牢靠。 4.起重机驾驶员、起重工必须听从指挥人员指挥,不得各行其事,工作现场只许由一名指挥人员指挥。 5.吊起重物时,应先将重物吊离地面10cm左右,停机检查制动器灵敏性和可靠性以及重物绑扎的牢固程度,确认情况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 6.经常注意架空电线,工作场地应尽量远离高压网线,如必须在输电线路下作业时,起重臂、吊具、

辅具、钢丝绳等与输电线的距离不得小于如下数据: 7.输电线路电压1kv以下,最小距离为1.5m。 8.输电线路电压1-35kv,最小距离为3m。 9.输电线路电压≥60kv,最小距离为[0.01(V-50)+3]m。 10.不准让起吊的货物从人的头上、汽车和拖盘车驾驶室上经过。工作中,任何人不准上下机械,提升物体时,禁止猛起,急转弯和突然制动。 11.吊重行走时,上吊部分应全部制动,吊杆应置于起重机正前上方,起吊量轮胎式不得超过额定起重量的60%、履带式不得超过额定起重量的70%,路面要平整、坚实,防止吊物或起重机与其它任何物体碰撞。 12.起重物不准长时间滞留空中;起重机满负荷时,禁止复合操作;风速大于10m/s时,不准起吊任何物体。 13.两台或多台起重机吊运同一重物时,钢丝绳应保持垂直,各台起重机升降应同步,各台起重机不得超过各自的额定起重能力。

固井对钻井要求

需要钻井单位配合内容 1)井底发生漏失的井,固井前进行堵漏作业,堵漏后要求做地层承压试验,满足水泥浆上返要求; 2)井队提供真实地破试验数据,钻进过程中发生漏失和堵漏情况,下套管前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做地层承压试验; 3)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通井、下套管、循环洗井等工作,为固井提供一个良好的井眼; 4)为保证固井套管居中度,177.8mm技术套管要求目的层每3根安放一个弹性扶正器,非目的层每10根安放一个弹性扶正器;139.7mm套管目的层每3根安放一个树脂扶正器,非目的层段每10根安放一个弹性扶正器。由于2019年测井新添SBT测井项目,对套管居中度要求较高,因此井队严格按照要求加放扶正器; 5)下套管过程及中途循环过程发生漏失、遇阻等复杂情况,井队记录好套管下入位置,漏失情况,及时汇报; 6)固井前循环期间,若发生漏失,钻井队及时请示甲方下一步施工方案;若无法建立循环的井,经甲方批准后采取正注反挤技术措施,井队提供不少于30m3的泥浆,用于大排量冲刷目的层井段; 7)固井前循环要求:套管到位后,小排量低泵压顶通,0.3-0.5m3/min小排量循环出环空泥浆量,泵压和排量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提升排量,达到循环泥浆上返速度不低于1.2m/s,原则上循环时间不低于2个循环周,循环过程中调整钻井液性能,在保证钻井液密度波动在±0.02g/cm3基础上,降低粘度至45-50s,钻井液循环均匀,循环压力稳定,振动筛无泥饼、岩屑后进行固井施工; 8)固井前,井队保证备水充足,满足固井施工要求,备好多余泥浆罐收集固井返出的泥浆和水泥浆; 9)按设计要求生产套管固井,替浆采取清水替浆,井队提前清洗泥浆罐,做好备水准备,按设计排量替浆,若井队因泥浆罐无法单独隔离储备清水,导致无法实现大泵替清水,需提前告知固井队,经固井队更改固井方案,经甲方审批后采用双车替浆; 10)固井期间,井队电工现场值班,保证供电连续;

水闸设计规范(SL_265-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 265-2001 水闸设计规范 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 2001-02-28发布 2001-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闸设计规范 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 SL 265-2001 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施行日期:2001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的通知 水国科[2001]62号 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以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水闸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代替SD133-84). 本标准自2001年4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规设字(1995)0037号"关于开展《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修订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规局技[1997]7号"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修订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对SD133-84,(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修订. 修订后的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主要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水闸的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水闸的闸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水闸的水力设计和防渗排水设计; ---水闸的结构设计; ---水闸的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 ---水闸的观测设计等. 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拓宽了原规范的适用范围,在各章节中增加了有关山区,丘陵区水闸及建于岩石地基上水闸设计的若干规定; ---增加了有关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 ---对有关水闸闸址选择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 ---增加了有关水闸枢纽布置的规定,并对有关水闸闸室结构,防渗排水设施,消能防冲设施

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方案(常规参数)20150707

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方案 编制单位:榆林兴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5年07月

目录 一、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2) 二、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依据 (3) 三、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详述 (4) 3.1 采配水单元 (4) 3.2 预处理单元 (4) 3.3 清洗单元 (6) 3.4系统控制单元 (6) 3.5 数据采集、传输和远程监控 (9) 四、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器 (10) 4.1 五参数分析仪(德国科泽 K100 W系列) (10) 4.2 高锰酸盐指数(德国科泽 K301 COD Mn A) (13) 4.3 氨氮分析仪 (德国科泽K301 NH4 A ) (16) 五、项目预算 (18)

一、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以自动监测设备——在线水质分析仪为核心,结合现代的计算机(包括软件)技术、自控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流体取样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高度集成的一套完整的自动分析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分析来水的各项水质参数,并对水样进行自动留样。同时可利用水质模型功能软件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预警,也可以根据实时水质参数之间的关联组合所表现的综合性质,为决策人员提供大量客观详实的有效数据和判断依据。 通常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包括自动分析仪器、取样单元、配水单元、预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通讯单元和控制单元;除此以外,还包括清洗除藻、纯水、供电、防雷等辅助单元。水样通过取样设备自动抽取到指定位置,由中控设备控制相应的管路和阀门对水样进行初步的预处理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处理,合理分配给相应的水质分析设备,分析设备采用符合国家统一颁布的标准方法对水样进行分析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结果传输到数据采集设备,最后由数据采集设备统一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在现场,中控设备通常可以对各个系统进行简单的控制,并将测量结果实时显示在中控监视器上。在远程控制中心,一方面通过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平台,可以把接收来自各站点的监控系统相关信息,汇总得到各种数据报表,并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先进的数据平台还能结合水质模型功能软件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以及预测、预警。 本项目监测以下7个常规参数:水温、PH、电导率、DO、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固井工艺技术

固井工艺技术 常规固井工艺 内管法固井工艺 尾管固井工艺 尾管回接固井工艺 分级固井工艺 选择式注水泥固井工艺 筛管(裸眼)顶部注水泥固井工艺 封隔器完井及水泥充填封隔器固井工艺 注水泥塞工艺 预应力固井工艺 挤水泥补救工艺技术 漏失井固井技术 高压井固井技术 大斜度井固井技术 深井及超深井固井技术 长封固段井固井技术 小间隙井固井技术 糖葫芦井眼固井技术 气井固井技术

(一)常规固井工艺 常规固井工艺是指在井身质量较好,且井下无特殊复杂情况,封固段较短的封固要求下,将配制好的水泥浆,通过前置液、下胶塞(隔离塞)与钻井液隔离后,一次性地通过高压管汇、水泥头、套管串注入井内,从管串底部进入环空,到达设计位置,以达到设计井段的套管与井壁间的有效封固。套管串结构:引鞋+旋流短节+2根套管+浮箍+套管串。 施工流程:注前置液→注水泥浆→压碰压塞(上胶塞)→替钻井液→碰压→候凝。 保证施工安全和固井质量的基本条件: (1)井眼畅通。 (2)井底干净。 (3)井径规则,井径扩大率小于15%。 (4)固井前井下不漏失。 (5)钻井液中无严重油气侵,油气上窜速度小于10m/h。 (6)套管居中,居中度不小于75%。 (7)套管与井壁环形间隙大于20mm。 (8)钻井液性能在不影响井壁稳定、保证井下压稳的情况下,应保证低粘度、低切力、低密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 (9)水泥浆稠化时间、流动度等物理性能应满足施工要求。 (10)水泥浆和钻井液要有一定密度差,一般要大于0.2。 (11)下灰设备、供水设备、注水泥设备、替泥浆设备及高低

压管汇等,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二)内管法固井工艺 内管法固井工艺是用下部连接有浮箍插头的小直径钻杆插入套管的插座式浮箍(或插座式浮鞋),与环空建立循环,用水泥车通过钻杆向套管外环空注水泥。采用该工艺注水泥能减少水泥浆在套管内与钻井液的掺混,缩短顶替钻井液时间。用该工艺进行表层时,水泥浆可提前返出,从而减少因附加水泥量过大而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该工艺一般用于大直径套管固井。 套管串结构:插入式浮鞋+套管串(或:引鞋+1根套管+插入式浮箍+套管串)。 钻杆串结构:插头+钻杆扶正器+钻杆串。 工艺流程:注入前置液→注水泥浆→替钻井液(替入量比钻杆内容积少0.5m3)→放回压检查回压凡尔是否倒流→上提钻杆循环出多余的水泥浆。 (三)尾管固井工艺 尾管固井是指不延伸至井口的套管固井,这段不到井口的套管称做尾管。较短的尾管可座于井底,但绝大部分必须要求实施尾管悬挂,这样管柱不至于大幅度弯曲,利于保证固井质量,便于进行增产作业。悬挂器装在尾管顶部,尾管由尾管悬挂器悬挂于上层套管内壁。尾管固井的主要目的有:经济性;满足使用复合钻具或复合油管;改善钻井或注水泥环空水力条件等。 最常用的尾管悬挂器是液压式尾管悬挂器。

天然气集团公司固井技术规范标准

固井技术规 (试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009年5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固井设计1 第一节设计依据和容1 第二节压力和温度2 第三节管柱和工具、附件3 第四节前置液和水泥浆5 第五节下套管和注水泥6 第六节应急预案和施工组织8 第三章固井准备8 第一节钻井设备8 第二节井口准备9 第三节井眼准备9 第四节套管和工具、附件11 第五节水泥和外加剂13 第六节固井设备及井口工具14 第七节仪器仪表16 第四章固井施工17 第一节下套管作业17 第二节注水泥作业18 第三节固井过程质量评价20 第五章固井质量评价20

第一节基本要求21 第二节水泥环评价22 第三节质量鉴定23 第四节管柱试压和井口装定24 第六章特殊井固井25 第一节天然气井25 第二节深井超深井27 第三节热采井28 第四节定向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28 第五节调整井29 第七章挤水泥和注水泥塞30 第一节挤水泥30 第二节注水泥塞32 第八章特殊固井工艺34 第一节分级注水泥34 第二节尾管注水泥35 第三节管注水泥37 第九章附则3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固井技术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固井是钻井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固井质量对于延长油气井寿命和发挥油气井产能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固井管理和技术水平,保障作业安全和质量,更好地为勘探开发服务,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规。 第二条固井工程应从设计、准备、施工和检验环节严格把关,采用适应地质和油气藏特点及钻井工艺的先进适用固井技术,实现安全、优质、经济、可靠的目的。 第三条固井作业应严格按照固井设计执行。 第二章固井设计 第一节设计依据和容 第四条应以钻井地质设计、钻井工程设计、实钻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依据有关技术规定、规、标准进行固井设计并在施工前按审批程序完成设计审批。 第五条进行固井设计时应从井身质量、井眼稳定、井底清洁、钻井液和水泥浆性能、固井施工等方面考虑影响施工安全和固井质量的因素。 第六条固井设计中至少应包含以下容: (1)构造名称、井位、井别、井型、井号等信息。 (2)实钻地质和工程、录井、测井资料等基础数据。

水闸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2) (一)项目概况 (2) (二)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三、施工部署 (3) (一)组织机构 (3) (二)劳动力安排计划 (4) (三)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4) (四)技术准备 (5) 四、施工进度计划 (5) 五、主要施工方法 (5) (一)施工工艺流程 (5) (二)施工方法 (6) 六、安全施工措施 (14) 七、文明施工措施 (15)

一、工程概况 (一)项目概况 珠海市金凤路翠屏段市政道路工程作为连接珠海市主城区南北向的重要道路,它的实施将会有效的缓解主城区的交通压力,改善明珠路交通拥堵状况,开辟新的北部城区和中山地区通往南湾地区、澳门及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珠海市金凤路翠屏段共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为高速公路部分;二期工程为市政部分,主要包括市政道路、排洪渠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设计范围与高速公路一致。 本排洪渠工程是珠海市金凤路翠屏段市政道路工程的子项,该排洪渠在上游上冲检查站处与金凤路排洪渠相接,下游在造贝路与现状造贝路排洪渠相接,最终汇入前山河,全长4.209km。翠屏路现状排洪渠现状并没有贯通,自人民路立交处至翠微路为现状土渠,从翠微路到造贝路现状已经渠化;现状金凤路排洪渠自上冲检查站处进入中山境内,最终汇入中山灌溉渠;现状梅华西路排洪渠经长沙圩汇入中山灌溉渠;现状东大路排洪渠自上冲汽车总站处汇入中山灌溉渠。规划排洪渠沿线共承接四条汇入支渠,分别是位于梅华立交处的梅华西路支渠、位于东大路的东大支渠、位于翠景工业区的翠景工业区排洪渠和位于翠微路的翠微排洪渠。由于现状用地及下游排洪渠行

洪能力限制,规划排洪渠沿线共设三道承担一部分洪水流量的分洪渠,分别是位于上游起点处的下坑冲分洪渠、位于梅华立交处的长沙圩分洪渠和位于上冲汽车总站的上冲分洪渠。 为防止在设计洪水重现期时,洪水对分洪渠及其下游造成影响,现规划在三道分洪渠上分别设置水闸,以控制洪水流量。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有3座水闸,分别为下坑涌水闸、长沙圩水闸、上冲坑水闸。下坑涌水闸闸孔为3孔,过流净宽15m,水闸总宽19m;长沙圩水闸闸孔为2孔,过流净宽10m,水闸总宽12.8m;上冲坑水闸闸孔为3孔,过流净宽15m,水闸总宽19m。 二、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建设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4)《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L/T5018-2004) (5)《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6)金凤路翠屏段市政道路工程T1段水闸施工图 三、施工部署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优质、高速、安全、文明地完成本工程建设,我公司本着科学管理,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已选派了具有开拓进取

起重机械技术规范书

检索号 37-F2792CB-J40 ***********************************************************嘉峪关宏晟电热有限责任公司二期 2×300MW机组工程 ********************************************** 起重机械技术规范书

1、概述 嘉峪关宏晟电热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安装两台300MW引进型汽轮发电机组,和两台1025t/h燃煤锅炉,根据工艺系统及辅助车间设备配置要求,两台机组需设置有关起重设施。特编制本技术规范书。 2、安装条件:

3、起重机规格(空格由投标方填写):

1

3.技术要求: 3.1工作级别:A5 3.2电源:三相交流、380V、50Hz 3.3大车导电形式采用:“H”型节能滑线(用户自备) 3.4 起重机的结构和机构部件的设计全部应考虑承受动静载荷以及由于碰击所引起的外力。 3.5起重机的小车运行机构的设计应允许在空载全速运行时,在断掉电源的情况下缓冲器碰撞。 3.6吊钩材料应允许采用优质碳素钢锻制,并经热处理。吊全速运行时,在断掉电源的情况下与缓冲器碰撞。 3.7 起吊绳应是具有挠性的钢丝绳,长度应满足在最大起吊高度时,吊绳在卷筒上还应留有不小于两圈的足够安全圈数 3.8 卷筒、锻造卷筒的毛胚件在加工前应进行应力消除,卷筒的直径和长度要满足当起吊在最低极限位置时能使钢丝绳在卷筒上留有不小于两圈的安全圈数和三圈固定圈。压板及螺栓紧固可靠。 3.9轴承(包括电机轴承)应具有不小于5000小时的工作寿命,可以是滚珠轴承或滚柱轴承。 3.10起重机在制动闸失灵时,吊件应在控制速度下降落,起升机构采用双液制动器,每个制动器的安全系数不低于1.25倍。 3.11起重机的操作余量:100%额定负荷下,只要需方适当调节起吊装置的制动闸,能正确操作。 3.12电气设备包括电动机及其控制设备,起动性能应与机械部分相匹配。 3.12电气设备包括必要的电动机操作器、制动闸控制器等以及某些便于必要的电磁开关、电阻器、保护电器、限位开关、电缆、照明检修的设施等。行车本题上装设供夜间工作使用的探照灯,功率不小于1KW。 3.13电动机(包括控制设备等)的电源为380V三相三线50Hz 电压波动为85%-110%UH,电动机额定力矩应符合国家有关起重机电气设备配备标准。 3.14每个起吊装置内有一个自动复位式限位开关,保证控制起吊电机主电路起升限位,当吊钩达到移动上限时,起吊电机电路就被断开。 3.15行车限轨器装置、限位开关(大车)装置由需方提供。 3.16起重机所有钢材须经喷丸处理。 3.17起重机油漆标准厚度为2遍底漆,3遍面漆,漆膜厚度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4质量标准

侧钻井钻井液施工技术规范

编号:AQ-JS-02867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侧钻井钻井液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idetracking drilling fluid construction

侧钻井钻井液施工技术规范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 套管开窗侧钻是老油田盘活报废井,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侧钻井与常规石油钻井相比,有如下特点:1.辅助时间长,纯钻时间短;2.开窗后即进入深部地层,没有快速钻进;3.受钻井液泵功率及钻具内径影响,钻井液排量仅为常规钻机泵排量的l/3-1/4左右;4.一般采用31/2”钻杆施工,钻杆柔性大,限制了钻压、转盘转速的提高,机械钻速较低。泥浆公司从2005年开始和原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进行侧钻井技术服务,到目前为止,在油区内共完成侧钻井180口。公司通过近几年的现场施工,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大港油区的侧钻井钻井液技术措施 二、施工技术措施 2.1钻井液准备 开窗前首先要进行钻井液准备,可以用2种方法:

2.1.1配浆 配方:清水+4-6%膨润土+0.5%纯碱 循环系统按标准要求安装完毕后进行配浆作业,基浆配好并充分水化后按设计要求补充各类处理剂,把钻井液性能调整到设计范围之内(粘度应走设计上限,以便开窗时能有效携带铁屑)。 2.1.2倒运回收浆 若现场不具备配浆条件,可从公司倒运回收浆。泥浆上井后开启固控设备清除固相,使坂含和固相控制在设计要求之内,然后按补充各种处理剂,使钻井液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2.2开窗钻进 2.2.1开窗时钻井液粘度应维持在设计上限,以便能有效携带铁屑,钻井液出口槽处应放一块强磁铁吸附铁屑。 2.2.2开窗后地层若是明化镇地层,泥浆粘度应逐渐降低到设计的中下限,以利于冲刷井壁;在馆陶组及以下地层,泥浆粘度应控制在设计的中上限,以利于保护井壁稳定、防止井塌。 2.2.3定向过程中保证钻井液中含油量达到3-5%,加入适量的

水闸工程资料集锦

水闸工程资料集锦 水闸:主要利用闸门挡水和泄水的中低水头水工建筑物。 水闸 sluice,建在河道、渠道及水库、湖泊岸边,具有挡水和泄水功能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关闭闸门,可以拦洪、挡潮、抬高水位,以满足上游取水或通航的需要;开启闸门,可以泄洪、排涝、冲沙、取水或根据下游用水需要调节流量。水闸由闸室、上游连接段和下游连接段组成。 水闸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篇从水闸混凝土工程施工、止水设施的施工、平面闸门门槽施工讲解水闸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详细 水闸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水闸工程作为引水和排涝建筑物,在现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而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保证,大部分水闸工程甚至成为旅游景点。>>>详细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建设设计要点 有实测流量资料的采用实测资料计算,没有实测流量资料时可采用雨量资料或等查值线图推算。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详细 箱涵拍门水闸及计算说明书 启闭架计算书,水闸箱涵计算书,水闸闸室计算书等等>>>

详细 水闸和灌注桩施工方案 闸底板砼设计强度为C25,一块大底板,平面尺寸为19×,底板厚,上下游齿槽深,每块底板约170m3。>>>详细 闸室是水闸的主体,设有底板、闸门、启闭机、闸墩、胸墙、工作桥、交通桥等。闸门用来挡水和控制过闸流量,闸墩用以分隔闸孔和支承闸门、胸墙、工作桥、交通桥等。底板是闸室的基础,将闸室上部结构的重量及荷载向地基传递,兼有防渗和防冲作用。闸室分别与上下游连接段和两岸或其他建筑物连接。 某水闸设计图 某水闸设计图:水闸平面布置图,剖视图,检修闸槽门框装配图及材料表,吊耳装配图及结构图,闸门配筋图及材料表,工作闸槽门框装配图及材料表,闸门门体装配图及材料表等等>>>详细 大型水闸设计图 节制分水闸平面图,节制分水闸剖面图,渠首电站节制分水闸平面图,渠首电站节制分水闸剖面图等等>>>详细 小型节制闸结构图 包括养殖池东闸平面布置图、养殖池东闸纵剖面图、进水池段挡墙剖面图、断面配筋图、钢闸门设计图等>>>详细 分水闸门及配筋图

水文专业检测设备标准

3.1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3.1.1 水质系统建设任务 建设一个10个水质参数的水质监测站,它包括常规五项(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浊度)与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及流量。现在该站通讯采用光纤通讯。 3.1.2 水质系统技术标准 《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试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水质数据库表结构与标枳符规定》(SL325-2005)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98-2003)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 《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6-2003) 《电导率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7-2003) 《浊度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8-2003) 《溶解氧(DO)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9-2003)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0-2003) 《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1-2003) 《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3-2003) 《声学多普勒流量测验规范》(SL337-2006)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技术规定》(GBJ42-81)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

3.1.3 水质系统功能要求及技术条件 3.1.3.1 中心站功能要求 (1)应有数据接收、监控、信息查询服务的功能。 (2)能够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入库。 (3)应有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合理性检查,对异常数据提醒的功能。 (4)应有对存入数据库的监测数据修改的功能。 (5)可以实时显示自动监测站现场数据、分析结果、所有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取水过程、水泵运行、阀门运行、清洗过程、反吹过程等),诊断系统运行状态等,并能对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查询。 (6)能够实时接收处理和显示水质自动监测站各类报警信息,应有超限值、报警方式用户自定义功能。 (7)应能远程对监测站进行配置管理。 (8)数据接收系统控制软件应具有用户自定义功能。在系统增加或减少数据采集点(测站)时,无需修改系统即可实现监测站数据的接收和监控。 (9)数据接收系统控制软件应能从无线与有线通信信道接收数据。 (10)系统控制软件水质监测数据库表按照水利部最新水质数据库库表结构统一编码。 3.1.3.2 十参数监测站功能要求 (1)应能进行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每日监测次数和自报次数可以本地设置也可以远程设置,监测采用定时自报和召测工作方式。 (2)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 (3)能将采集的监测信息和测站状态信息通过光纤或无线网桥发送到中心站。 (4)应有定期自动清洗和自动校正等功能。 (5)应能现场显示测量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

固井工艺简介

固井工艺简 井深结构图 固井按井深结构可分为:1·表层套管固井 2·技术套管固井 3·油层套管固井 4.回接套管固井 1表层套管固井:一般通俗指20 ”133/8”或95/8”套管的固井,其目的是为了封固松软,易垮塔地层,为下部继续钻进作准备。 固井工艺一般采用单级固井或内插管固井 A)单级固井指一次性注完设计水泥浆并按设计替浆到位。 B)内插管固井指用专用工具内插管插入插入座后,注浆按设计 量返出后,按设计量替浆,起钻循环 固井工序

2技术套管固井 一般通俗指7”133/8”或95/8”套管的固井,其目的是为了封固下部复杂地层,为下部钻开油气层,做好准备。 固井工艺一般采用单级固井,双级固井,悬挂固井。 A)单级固井与表层单级固井相同。 B)双级固井:指由于所封固地层的地层压力相差较大或由于封 固断较长所采用的一种特殊固井工艺。采用分级箍分两次注浆的固井工艺。

C)悬挂固井:指由于封固段较长,所下套管悬重较大或由于钻 井成本考虑。所采用的一种特殊固井工艺,采用固井专用工具-悬挂器与上层套管下部的连接达到技术固井的目的 固井工序

3油层套管固井 一般通俗指7”,5”,51/2”或41/2”套管的固井,其目的是为了分隔下部各油气层或油水层,为下部分层开采做好准备。 固井工艺一般采用单级固井,双级固井,悬挂固井。 其固井工艺过程与技术套管固井相同,但技术措施不同。 4回接固井 一般川内常见的是7”回接,其目的是为满足下部油气层开发所需要的套管强度。其固井过程采用固井专用工具-插入筒插入到回接筒内,在固井时必须上提套管建立循环通道。按设计注浆,替浆完后下放套管插入回接筒形成密封。 固井工序

固井技术规定

固井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固井是钻井工程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钻井工程的成败和油气井的寿命,而且影响到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整体效果。为保证固井工程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固井工程必须从设计、准备、施工、检验四个环节严格把关,采用适合地质特点及各种井型的先进固井工艺技术,确保质量,达到安全、可靠、经济。 第三条固井作业必须按固井设计执行,否则不得施工。 第二章固井设计 第一节设计格式与审批 第四条固井设计格式按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发布的《xx井xx套(尾)管固井设计》要求执行。 第五条固井审批程序按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发布的《中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技术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节套管柱强度要求 第六条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SY/5322-2000执行。其中,在高压气井和超深井的强度设计时,必须考虑密封因素。 对安全系数的要求见下表数据。 系数名称安全系数 抗挤安全系数≥1.125 抗内压安全系数≥1.10

抗拉安全系数管体屈服强度≥1.25 螺纹连接强度直径244.5mm及以上套管≥1.6 直径244.5mm以下套管≥1.8 第七章套管柱抗挤载荷计算在正常情况下按已知产层压力梯度、钻井液压力梯度或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值计算。遇到盐岩层等特殊地层时,该井段套管抗挤载荷计算取上覆地层压力梯度值,且该段高强度套管柱长度在盐岩层段上下至少附加50m 第八条套管柱强度设计应考虑热采高温注蒸汽过程中套管受循环热应力的影响。 第九条对含有硫化氢等酸性气体井的套管柱强度设计,在材质选择上应明确提出抗酸性气体腐蚀的要求。有关压裂酸化、注水、开采方面对套管柱的技术要求,应由采油和地质部门在区块开发方案中提出,作为设计依据。 第三节冲洗液、隔离液和水泥浆要求 第十条冲洗液及隔离液 1、使用量:在不造成油气侵及垮塌的原则下,一般占环空高度的300~500m。 2、性能要求:冲洗液和隔离液能有效冲洗、稀释、隔离、缓冲钻井液,与钻井液及水泥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能控制失水量,不腐蚀套管,不影响水泥环的胶结强度。 第十一条水泥浆试验按SY/T5546-92执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稠化时间、滤失水、流变性能、抗压强度等。

荷载计算与组合规定—水闸设计规范.

荷载计算与组合规定——水闸设计规范 (1)作用在水闸上的荷载可分为基本荷载和特殊荷载两类. 基本荷载主要有下列各项: 1)水闸结构及其上部填料和永久设备的自重; 2)相应于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情况下水闸底板上的水重; 3)相应于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情况下的静水压力; 4)相应于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情况下的扬压力(即浮托力与渗透压力之和); 5)土压力; 6)淤沙压力; 7)风压力; 8)相应于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情况下的浪压力; 9)冰压力; 10)土的冻胀力; 11)其它出现机会较多的荷载等. 特殊荷载主要有下列各项: 1)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情况下水闸底板上的水重; 2)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静水压力; 3)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扬压力; 4)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浪压力; 5)地震荷载; 6)其他出现机会较少的荷载等. (2)水闸结构及其上部填料的自重应按其几何尺寸及材料重度计算确定.闸门,启闭机及其他永久设备应尽量采用实际重量. (3)作用在水闸底板上的水重应按其实际体积及水的重度计算确定.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还应考虑含沙量对水的重度的影响. (4)作用在水闸上的静水压力应根据水闸不同运用情况时的上,下游水位组合条件

计算确定.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还应考虑含沙量对水的重度的影响. (5)作用在水闸基础底面的扬压力应根据地基类别,防渗排水布置及水闸上,下游水位组合条件计算确定. (6)作用在水闸上的土压力应根据填土性质,挡土高度,填土内的地下水位,填土顶面坡角及超荷载等计算确定.对于向外侧移动或转动的挡土结构,可按主动土压力计算;对于保持静止不动的挡土结构,可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公式见附录D. (7)作用在水闸上的淤沙压力应根据水闸上,下游可能淤积的厚度及泥沙重度等计算确定. (8)作用在水闸上的风压力应根据当地气象台站提供的风向,风速和水闸受风面积等计算确定.计算风压力时应考虑水闸周围地形,地貌及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9)作用在水闸上的浪压力应根据水闸闸前风向,风速,风区长度(吹程),风区内的平均水深以及闸前实际波态的判别等计算确定.浪压力计算公式见附录E. (10)作用在水闸上的冰压力,土的冻胀力,地震荷载以及其他荷载,可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计算确定.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临时荷载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11)设计水闸时,应将可能同时作用的各种荷载进行组合.荷载组合可分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两类.基本组合由基本荷载组成;特殊组合由基本荷载和一种或几种特殊荷载组成,但地震荷载只应与正常蓄水位情况下的相应荷载组合. 计算闸室稳定和应力时的荷载组合可按表1的规定采用.必要时还可考虑其他可能的不利组合. 表1 荷载组合表 荷 载组合计算情况 荷 载 沙 压 力 压 力 压 力 压 力 冻 胀 力 震 荷 载 其 它 说明 基本组合 完建情况√ - - - √ - - - - - - √必要时,可考虑地下水产生的扬压力正常蓄水位 情况 √√√√√√√√ - - - √ 按正常蓄水位组合计算水重,静水压 力,扬压力及浪压力 设计洪水位 情况 √√√√√√√√ - - - - 按设计洪水位组合计算水重,静水压 力,扬压力及浪压力 冰冻情况√√√√√√√ - √√ - √ 按正常蓄水位组合计算水重,静水压 力,扬压力及冰压力 特殊施工情况√ - - - √ - - - - - - √ 应考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临时荷 载

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安全资料】.doc

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11.1 一般规定 1.1参加起重吊装作业人员,包括司机、起重工、信号指挥、电焊工等均应属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是经专业培训、考核取得合格证、并经体检确认可进行高处作业的人员。 1.2 起重吊装作业前应详细勘察现场,按照工程特点及作业环境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其内容应包括:现场环境及措施、工程概况及施工工艺、起重机械的选型依据、起重扒杆的设计计算、地锚设计、钢丝绳及索具的设计选用、地耐力及道路的要求、构件堆放就位图以及吊装过程中的各种防护措施等。 1.3 起重机械进入现场后应经检查验收,重新组装的起重机械应按规定进行试运转,包括静载、动载试验,并对各种安全装置进行灵敏度可靠度的测试。扒杆按方案组装后应经试吊检验,确认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1.4 汽车式起重机除应按规定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外,还应每年定期进行运转试验,包括额定荷载、超载试验,检验其机械性能、结构变形及负荷能力,达不到规定时,应减载使用。 1.5 起重吊装索具吊具使用前应按施工方案设计要求进行逐件检查验收。 1.6起重机运行道路应进行检查,达不到地耐力要求时应采用路基箱等铺垫措施。 1.7 起重吊装各种防护措施用料、脚手架的搭设以及危险作业区的围圈等准

备工作应符合方案要求。 1.8 起重吊装作业前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包括吊装工艺、构件重量及注意事项。 1.9 当进行高处吊装作业或司机不能清楚地看到作业地点或信号时,应设置信号传递人员。 1.10 起重吊装高处作业人员应佩带工具袋,工具及另配件应装入工具袋内,不得抛掷物品。 11.2 索具设备 2.1 起重吊装钢丝绳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钢丝绳允许拉力时,应根据不同的用途按表2.1选用安全系数。 表2.1 钢丝绳安全系数 用途安全系数 缆风绳 3.5 手动起重设备 4.5 卷扬机起重 5~6 吊索 6~7 2 钢丝绳的连接强度不得小于其破断拉力的80%;当采用绳卡连接时,应按照钢丝绳直径选用绳卡规格及数量,绳卡压板应在钢丝绳长头一边,当采用编结连接时,编结长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0mm。 3 钢丝绳出现磨损断丝时,应减载使用,当磨损断丝达到报废标准时,应及

固井工艺技术

固井工艺技术 常规固井工艺内管法固井工艺尾管固井工艺尾管回接固井工艺分级固井工艺选择式注水泥固井工艺筛管(裸眼)顶部注水泥固井工艺封隔器完井及水泥充填封隔器固井工艺注水泥塞工艺预应力固井工艺挤水泥补救工艺技术漏失井固井技术高压井固井技术大斜度井固井技术深井及超深井固井技术长封固段井固井技术小间隙井固井技术糖葫芦井眼固井技术气井固井技术

(一) 常规固井工艺 常规固井工艺是指在井身质量较好,且井下无特殊复杂情况, 封固段 较短的封固要求下,将配制好的水泥浆,通过前置液、下胶 塞(隔离塞)与钻井液隔离后,一次性地通过高压管汇、水泥头、 套管串注入井内,从管串底部进入环空,到达设计位置,以达到设 计井段的套管与井壁间的有效封固。套管串结构:引鞋 +旋流短节 +2根套管+浮箍+套管串。 施工流程:注前置液7注水泥浆7压碰压塞(上胶塞)7替钻井液 保证施工安全和固井质量的基本条件: 井眼畅通。 井底干净。 井径规则,井径扩大率小于15% 固井前井下不漏失。 套管居中,居中度不小于 75% 钻井液性能在不影响井壁稳定、保证井下压稳的情况下,应 保证低粘度、低切力、低密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 (9)水泥浆稠化时间、流动度等物理性能应满足施工要求。 (11 )下灰设备、供水设备、注水泥设备、替泥浆设备及高低压管 钻井液中无严重油气侵,油气上窜速度小于 10m/h 。 (7) 套管与井壁环形间隙大于 20mm (8) (10)水泥浆和钻井液要有一定密度差,一般要大于 0.2。

汇等,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二)内管法固井工艺 内管法固井工艺是用下部连接有浮箍插头的小直径钻杆插入套管的插座式浮箍(或插座式浮鞋),与环空建立循环,用水泥车通过钻杆向套管外环空注水泥。采用该工艺注水泥能减少水泥浆在套管内与钻井液的掺混,缩短顶替钻井液时间。用该工艺进行表层时,水泥浆可提前返出,从而减少因附加水泥量过大而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该工艺一般用于大直径套管固井。 套管串结构:插入式浮鞋+套管串(或:引鞋+1根套管+插入式浮箍+套管串)。 钻杆串结构:插头+钻杆扶正器+钻杆串。 工艺流程:注入前置液T注水泥浆T替钻井液(替入量比钻杆内容积少 0.5m3)T放回压检查回压凡尔是否倒流T上提钻杆循环出多余的水泥浆。 (三)尾管固井工艺 尾管固井是指不延伸至井口的套管固井,这段不到井口的套管称做尾管。较短的尾管可座于井底,但绝大部分必须要求实施尾管悬挂,这样管柱不至于大幅度弯曲,利于保证固井质量,便于进行增产作业。悬挂器装在尾管顶部,尾管由尾管悬挂器悬挂于上层套管内壁。尾管固井的主要目的有:经济性;满足使用复合钻具或复合油管;改善钻井或注水泥环空水力条件等。 最常用的尾管悬挂器是液压式尾管悬挂器。 套管串结构:引鞋+1根套管+ 浮箍+1根套管+浮箍+1根套管+球座短节(含托篮)+尾管串+尾管悬挂器总成+送入钻杆。 工艺流程:按作业规程下入尾管及送入钻杆到设计位置T开泵循环 7投球7憋压剪断座挂销钉悬挂器座挂7倒扣7憋压剪断球座销 钉循环钻井液T注前置液T注水泥浆T释放钻杆胶塞T替钻井液 7碰压7上提中心管循环出多余的水泥浆7起钻候凝。 (四)尾管回接固井工艺

泵站水闸施工编制原则及依据

泵站水闸施工编制原则及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是编制工程报价和组织工程施工和管理 的指导性文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指导正常施工。本工程按以下编制依据和原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 第一节编制原则 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证施工目标的圆满实现。 2.据工期要求,在保持人、材、机均衡安排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 3.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尽量减少工程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4.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增加工程产品的科技含量。 5.采用平行、流水施工和网络计划组织施工,进行有序、均衡、连续的施工。 第二节编制依据 1.由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及地质勘察报告。 2.工程招投标文件 3.现行《水利水电设计及施工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及规

程》以及其他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招标文件技术条款。 4.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5.我司拥有的机械机具设备、管理水平、技术设备以及多年积累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6.现行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和施工验收规程: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SL631~ SL 637-201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一2008); 《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SL317-2004) 《水闸施工规范》(SL27-2004) 《水利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1033-20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一200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一1993)。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6号)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8一2007); 《水利水电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L399一2007); 《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SL400一2007); 《水利水电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L401一2007);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一2002);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练习题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一、填空题: 1、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_______。 答案:二次(丰、枯水期) 2.、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网前,应收集当地有关_______、_______资料。 答案:水文地质 3、监测井应设明显标识牌,井(孔)扣应高出地面_______m,井(孔)扣安装盖(保护帽),孔口地面应采取_______措施,井周围应有防护栏。 答案:0.5-1.0 防渗 4、地下水采样前,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监测项目外,应先用被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采样容器2-3次后再采集水样。 答案:五日生化需要量有机物细菌类 5、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_____类。 答案:Ⅱ 6、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______采样1次。 答案:枯水期 7、污染控制监测井逢_____采样1次,全年____次。 答案:单月 6 8、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采样____次。 答案:1 9、从井中采集水样,采样深度应在地下水水面以下,以保证水样能代表地下水水质。 答案:0.5m 10、地下水污染控制监测井全年监测次。 答案:六 11、每年测量监测井井深,当监测井内淤积物淤没滤水管或井内水深小于1m 时,应及时清淤或换井。 答案:两 12、为了解地下水体未受人为影响条件下的水质状况,需在研究区域的地段设置地下水背景值监测井(对照井)。 答案:非污染 13、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________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答案:一个 14、国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一般不少于每100km2________眼井,每个县至少应有________眼井,平原(含盆地)地区一般为每100km2________眼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