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碚区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北碚区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北碚区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北碚区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重庆市北碚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目标与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

第四章北碚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E组团绿地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动因为了建设北碚风景旅游文化城市,补充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有据可依,争创“国家园林城区”,特制定北碚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

《重庆市北碚区城市总体规划》(1998)

《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1997)

《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996)

《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

第三条规划范围北碚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保持与《重庆市北碚区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一致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扩大了外围生态保护圈的规划范围,包括缙云山、北温泉(含二岩)及嘉陵江小三峡地区。考虑了三个层次的范围:

城市建设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指标计算的基础;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面积为54.93平方公里;

城市外围生态圈:面积为108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期限本次专项规划期限与《重庆市北碚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期限基本保持一致,为: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本次绿地系统规划。实现“人—

—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使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北碚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应该具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性格和形象;

人类住区与自然融合、城乡一体化本次北碚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模式,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类住区与自然融合、区域一体化的思想。

第六条规划方法本次规划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框架(大环境绿化);运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通过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筛选出骨干树种,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高标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章目标与指标

第七条目标

第八条指标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九条总体布局的立意构思

1、城市外围生态保护圈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包括西山—缙云山、飞蛾山—鸡公山两山山脉和南北一定宽度绿带围合的范围;

2、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区是在城市建设区基础上东西延伸到中、近景视觉范围,扩大周边生态保护地带,具体范围南北与建设区同,东西扩展到四山(西山、缙云山、飞蛾山、鸡公山)第一层山头,面积54.93平方公里;

3、城市建设区面积24平方公里。是1998年《重庆市北碚区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建设范围。规划范围为北起规划212国道,南到回龙水库,西以缙云山为界,东到鸡公山、飞蛾山一带。

第十条城市绿地结构

●一江过境,生态走廊:北碚区位于长江主干支流嘉陵江的下游,嘉陵江从西北切穿沥鼻峡背斜

进入本区转龙乡炭坝,经澄江向斜后,切穿温塘峡背斜进入北碚向斜,再切观音峡背斜后绕蔡家向斜从北碚区东南同兴乡出境,在北碚区境内长约45公里。沿着嘉陵江,形成绿色走廊,生态走廊。●两圈近境,近郊宜居:市域内东西两圈分别为两个公园组成的绿地系统。东为北温泉公园和缙

云山森林公园,西为北碚公园和龙凤溪公园,两生态圈提供居民生活娱乐休闲放松空间,更好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形成宜居生活圈。

●四条绿带,南北贯穿:市域中,从西往东一次分布缙云山森林公园,歌乐山森林公园,南山植

物园,飞鹅山鸡公山。形成四天绿色带状廊道,是的市域绿地分布均匀,服务范围广布,贯穿南北各区域,提供居民假期休闲出游踏青等休憩需求。

●多点分布,景点众多:北碚市域内除了主要的大山大水外,还遍布类公园及景点,如观音峡张

自忠陵园、复旦旧址、金刚碑、雅舍、老舍旧居、晏阳初故居、贺龙旧居、白家洋房、绍隆寺等,此众多的公园与历史文化古迹也在无形当中为北碚市域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绿地,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第四章北碚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北碚区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第十一条北碚城区绿地系统总体构思

(一)总体立意:依据北碚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一江过境、四条绿带的绿地结构特点,着力打造山水环抱,多点分布的城市绿地体系。

(二)规划重点:兼顾城区绿地规划的前提下,重点对北碚E组团进行规划,改善老城区现有绿地情况,突出其“一廊防护,三带穿城,多块散布,珠落玉盘”的绿地系统结构特点。

第二节北碚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第十二条公共绿地规划

公共绿地分为区级以上公园、片区级公园、小游园、林荫路(花园路)。

(一)区级及其以上公园,景点及设施在全区,甚至全市和全国都有吸引力,因此,其服务范围为全区,全市,甚至全国范围。包括:北温泉风景名胜公园、北碚公园、张自忠陵园、复旦大学旧址纪念公园、世纪公园等。

(二)片区级公园规划,景点及设施服务于片区范围。包括:龙凤溪桥头公园、映山公园、马鞍溪公园、状元碑公园等。

(三)小游园根据北碚的具体情况,规划的小游园是片区公园下一级的公共绿地,其服务半径为250米。按此原则,各居住片区在主或次干道附近应该增加多个面积不小于400—800㎡的小游园。(四)林荫路(花园路)沿城市道路布置的带状公园。要求结合街道景观、购物、休息、儿童游乐等,形成城市亮丽风景线。包括:北部城区林荫路、碚峡东、西路林荫路、碚峡路林荫路、东阳镇林荫路、政府路景观大道、碚南大道林荫路。

第十三条防护绿地规划

防护绿地包括卫生防护绿地、水土保持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河岸湖岸防护绿地、风沙防护林、防灾绿地、避灾绿地以及污染严重的厂区环保型生态隔离林带等。

(一)城市水域防护绿地嘉陵江江岸及滩涂防护绿地具体保护带有两条:嘉陵江北岸约34.4公顷;嘉陵江南岸46公顷。规划建设要求:保护沿江防护绿地,防治环境破坏,保护上游区林地,保证饮水水源的质量,禁止污水排放和垃圾的倾倒。保护防洪区内的滩涂、植被、礁石等自然要素。大量种植芦苇等耐水淹植物,创造野生鸟类的生境。

(二)城市溪河防护绿地主要包括龙凤溪、马鞍溪、明家溪和车盘溪四条重要城市溪河水系。

第十四条道路交通绿化

(一)道路交通系统绿化应选用树冠大、无污染、病害少、耐贫瘠、绿量高的树种,建设绿色步行通道,进行全面绿化设计。

(二)加强立交桥的立体绿化,充分利用立交桥下和周围空间,进行立体绿化,有条件的立交桥应该尽量在护栏两侧加建花槽,美化城市环境。

(三)对不同类型的道路选择不同绿化模式。例如一板模式、二板模式、三板模式等。

(四)道路两旁的树木应适时修剪,不应阻碍交通、遮挡车辆行驶视线,不应遮蔽交通管理标志。(五)对道路转弯处或者十字交叉路口处,适当放置花坛,结合行道树,增添道路绿化景观。

第十五条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是北碚城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碚城区绿地系统格局有重要意义,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起着重要作用。应对单位附属绿地的古树、大树要做好保护工作,完善单位绿地格局,做好扩建单位的绿地规划。

第十六条居住区绿地

增加居住区公园绿地的面积,另外加设小游园。还可以在居住绿地内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文景观,使绿化与文化相结合,寓教育于游憩之中。整个居住区的外部环境,成为丰富城市景观,体现时代特点的缩影。同时增加立体绿化,如屋顶花园的建立,墙体的绿化等。增加小区绿化量,是小区环境更适合人们居住。

第三节北碚城区树种规划

第十七条主要树种比例规划

根据北碚的情况,主要树种比例规划如下:乔灌木比例:7:3;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6:4。

第十八条行道树定量规划

到2020年建设区内的城市主次道路长度达到112公里,需要行道树约22498株;建设区外,规划区内达到22.4公里,需行道树约5000株,两者和为27000株。如果考虑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总数约为50000株。

第十九条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一)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要严格按照《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的要求,登记造册,挂牌明示,划出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详见附表九)。

(二)对古树名木周边的环境进行整顿,对影响古树生长的违章建筑要进行拆除,改善其生长环境。严禁毁损、砍伐和擅自修剪、移植古树名木,违者应依法惩处。

(三)园林、林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重视并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四)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市民认识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古树。

第二十条北碚区主要树种选择

(特色树种北碚的特色树种规划有五个:悬铃木、黄葛树、银杏、楠木(桢楠)和北碚榕。其中悬铃木、黄葛树为目前表现特好的树种。悬铃木形成特色街景,黄葛树在滨江地区长势好,形成特色。银杏、楠木(桢楠)和北碚榕为乡土树种,经试种后可广泛使用。

骨干树种选出十三种:黄葛树、小叶榕(细叶榕)、香樟、天竺桂、悬铃木、重阳木、复羽叶栾树、银杏、楠木(桢楠)、北碚榕、雪松、水杉、枫香(枫树)。

主要灌木红继木、金叶女贞、海桐、南天竺、山茶、红叶李、紫叶桃、腊梅、木槿、迎春、夹竹桃、杜鹃、栀子、蔷薇、黄杨、卫矛、二乔玉兰、紫玉兰、绣线菊、紫荆等。

主要藤本紫藤、爬山虎、薜荔、常春藤等。

第五章E组团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北碚E组团绿地总体布局

第二十一条E组团总体结构

●E组团绿地结构总体上呈“点—线—面”的模型。

●西南至东北方向上,四条线型绿地横亘于区域间。E组团内,较北地段上分布几个面型绿地。

其次,各小型点状绿地依次洒落在E组团内。

●规划的总体思想是:一廊防护,三带穿城,多块散布,珠落玉盘。

第二十二条规划建设要求如下:

●在块状绿地量少的南段区域增添面状块型绿地,提高绿地覆盖率和绿地服务范围,使得块状绿

地能够均布在E组团间。

●在九院后污水处理厂周围区域内规划出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减缓污水排放可能会造成的对环境

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改进彼处嘉陵江畔的小环境,利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增加点状绿地的数量,使其能够呈现“珠落玉盘”,点缀在E组团间的局势。也因此增加了整个

E组团的绿地覆盖率和绿地间的联系,使绿地服务范围增加,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E组团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区级及以上公园、片区级公园、小游园、林荫路。

(一)区级及以上公园景点及设施在全区,甚至全市和全国都有吸引力,因此,其服务范围为全区,全市,甚至全国范围。包括2个公园:

(二)北碚公园始建于1930年,面积10.3公顷。极富山地公园特色,已成为城市极其重要的天际轮廓线。“城之翡翠”成为北碚十三景之一。

世纪公园位于龙凤溪两侧,为北碚的中央公园,面积34.9公顷。(三)片区公园景点及设施服务于片区范围,包括2个公园:

龙凤溪桥头公园龙凤桥头至高岚垭苗圃的沿龙凤溪流域,是主城区重要的城市景观走廊。规划面积将达到31.6公顷。

荷花池公园位于胜利路南侧、碚峡西路东侧是城市中心重要的休憩、游玩场所。规划面积12000平方米

(四)小游园根据北碚的具体情况,规划的小游园是片区公园下一级的公共绿地,其服务半径为250米。按此原则,各居住片区在主或次干道附近应该增加多个面积不小于400—800㎡的小游园。(五)林荫路(花园路)沿城市道路布置的带状公园。要求结合街道景观、购物、休息、儿童游乐等,形成城市亮丽风景线。

规划的林荫路如下:

1、北部城区林荫路规划面积1.88公顷道路两旁各20米的带状公园;

2、碚峡东、西路林荫路规划面积1.2公顷道路两侧各10米的带状公园;

3、碚峡路林荫路规划面积 2.6公顷的带状公园

规划建设要求如下:

1、应当符《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种植用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70%,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的用地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5%。城市公园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要求以及增设群众性体育设施,如跑步路径、健身器材及设施等,缓解北碚文化设施较少的压力。

3、将部分防护绿地改建为供居民休憩娱乐的公园绿地;对已有的公园绿地应加强对其的养护管理(比如荷花池公园)。

4、对于处于E组团边界并且居民活动极少的公园绿地可改建为生产绿地。

5、对于处于居民区中心地带的防护绿地可部分合理的改建为开放公园。

6、加强公园绿地的管理与维护,增加一些功能使用,做到彻底服务居民。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7、考虑公园绿地的规模、主题与服务半径。在规划期内,消灭公园绿地服务盲区。

第三节 E组团单位附属绿地规划

北碚区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全区园林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是北碚区城市绿化的基础,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起着重要作用。

规划建设控制要求如下:

附属区内的规划建设、树木砍伐和移植必须严格按照法规条例执行;保护大树古树、最好能挂牌保护;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可栽植不同的植物物种,以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绿地资源,建设相应的休闲设施,服务群众。

第四节 E组团防护绿地规划

防护绿地是指为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卫生条件而设置的防护林地。如为保持城市饮用水源、保持水土、保护野生生物栖息地,以及城市防风、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卫生隔离带等而营造的各种林地。由于嘉陵江切割地面深,形成水低、岸高,提水工程扬程高,造价昂。本区过境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成本高。而且地表水的水质都有污染加重的趋势,水资源的重新配置应该提上政府的重要日程。保护自然水系的汇水线和汇水面,是保护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对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条城市水域防护绿地嘉陵江江岸及滩涂防护绿地属于E组团的只有嘉陵江南岸46公顷。规划建设控制要求如下:

1、严格保护行洪区内(高程200.3米以下)的滩涂、植被、礁石等自然要素。大量种植芦苇等耐水淹植物,创造野生鸟类的生境。不得有任何构筑物。

2、旧城滨江路应是唯一人工堤坝,其他滨江段不得再建人工堤坝,应以自然坡岸为主,特别要注意江边黄桷树的保护,形成特色。

3、尽量把山坡造地,河滩地用作生产防护绿地。

4、可以把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结合起来,既起到防护的效果又发挥其经济效益。

3、加强滨江防护绿地的管理和美化,避免倾倒垃圾,污染环境。

第二条城市溪河防护绿地主要包括龙凤溪河岸及周围防护绿地56.2公顷。规划建设控制要求如下:

1、30-100米范围内为控建区,原则上只能容许低密度的建设行为。

2、结合游憩、晨练等活动整治河道和环境,修筑小路,提供休息设施。植被自然化,水道严禁渠化。

第三条城市景观防护绿地

一、城市景观防护绿地包括城区的龙岗、火焰山岗、马儿石岗及山脊轮廓线绿地保护禁建点。具体面积如下:

水井湾防护绿地7.0公顷

狮子岩—月亮田36.1公顷

光荣村山头0.127公顷

区五金公司后山头0.316公顷

二、规划建设控制要求如下:

保护地形和植被,严禁开山采石和取土;

在城市景观防护绿地周边30m内严禁一切开发建设行为,现有的建筑要逐步拆除;遵循先绿化后美化原则,加强绿化,在居住区内的,条件成熟后可以改造成游园;

第五节居住绿地规划

居住区绿地是最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城市绿地,是群众朝夕相处的人居环境。居民每时每刻都从这里呼吸着自己塑造出来的文化、生活气息,接受它的影响。良好的、充满人类文化艺术结晶的绿色环境,会让人充满朝气、热爱生活,懂得礼貌、与人合作,富于追求和进取。在令人宽松而惬意的气氛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孕育美好的道德情操,而完善人的心理素质与品格,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的提高。居住区规划建设控制要求如下:

(1)确定居住区绿地率标准,应根据建筑层次高低而定;多层(4~6)为30~40%;高层(8层以上)40~45%;低层花园住宅45%以上。

(2)居住区绿地中10%为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的人均面积,居住区不低于1.5m2,居住小区不低于1m2,居住组团不低于0.5m2。

(3)居住区公园面积应在2ha以上;小区游园面积应在4000m2以上;居住组团级公园不应小于400平方米。

(4)居住区绿地绿化种植面积,不低于其绿地总面积的75%。

(5)在绿化比较好的居住区注重管理防护,住宅周围以丰富的植物资源创造各有特色的景观,构成多变的空间,达到自然生态,绿地功能和优美景观融为一体。增加居住区公园绿地的面积,另外加设小游园。还可以在居住绿地内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文景观,使绿化与文化相结合,寓教育于游憩之中。整个居住区的外部环境,成为丰富城市景观,体现时代特点的缩影。

(6)在绿化差的社区进行系统规划,使其达到居住区绿地率标准。对土地面积不够的居住区注重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做到少占土地的情况下增加绿量。

第六章分期建设规划

根据城市远景发展要求,合理安排园林绿地的建设时序,注重近、远期有机结合,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条近期建设目标为,在2015年前,建设老舍故居主题公园,新增朝阳中学旁的公园,改善并扩大荷花池公园,将龙凤溪桥头公园改建为更适应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园。新增多块居民区附属绿地。在北碚污水处理厂后增加防护绿地带。将文星湾附近两块防护绿地改建为具有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生产绿地。

第二条远期建设为15年,全面启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共绿地、生产绿地的建设。完善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地系统,改造部分防护绿地适合于旅游和休闲。提高居住区绿地的质量和档次。形成集生态与防护、游憩与运动、旅游与观光的多功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远期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苗圃用地面积分别达到:72.57%、61.68%、22.49平方米、3.5公顷。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规划成果由图纸、文本和说明书组成。图纸和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十四条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五条本规划由北碚区人民政府负责解释。如需要对本规划中的条款进行调整或修改,应按有关的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讲课讲稿

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 文本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二、现状分析 三、绿化系统规划四、近期建设 五、实施对策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 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19.1%,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1)98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近2年努力,全市共建了140块。 (2)99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努力建成了120块。 (3)2000年起,实施中心城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块4ha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目前已建成了约20块。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 (4)2000年起,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计划》。在三年内,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将从目前的500种增加到800种。 2001年底,上海市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3319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7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已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19.1%提高到23.5%。四年间绿地年均增长1260公顷,四年所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过了过去49年的总和(98-2001年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过去49年共建公共绿地2483公顷)。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到重要作用。 4、全市林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郊区的林业建设得到逐年完善和加强。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郊区林地面积从146.4平方公里增加到373.3平方公里。上海林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桃、梨、柑桔、葡萄、竹等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

安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教学文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绿地系统划是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二条城市性质: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的现代绿色工业强市和休闲养生名城,现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三条规划范围: 规划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14519.14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014.60公顷,城市发展备用地面积1010.35公顷,昆钢生产用地面积500.25公顷,特殊用地(军事用地)面积194.12公顷,水域及其他用地7799.82公顷(其中:水域及其他用地354.98公顷,耕地3273.65公顷,林地4000.57公顷,村镇建设用地170.62公顷)。 第四条城市发展规模: 据《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2),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为: 一、人口规模 近期:2012年至2017年,城区城镇人口达36万人。 远期:2018年至2022年,城区城镇人口达39.8万人。 二、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2年至2017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约 5.015km2。 远期:2018年至2022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约 6.056km2。 第五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国家和云南省、安宁市有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重要依据还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第六条技术标准、规范 1、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10.16) 2、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2007) 3、国务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6、建设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7、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8、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定》(CJJ 75—97) 9、建设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10、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2年) 11、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12、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 第七条其它有关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2、《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3、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容貌标准》 4、《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5、《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6、《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7、《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8、《云南省城市园林绿地专业规划技术要求暂行规定》 9、《昆明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20)》 10、《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 11、《现代新昆明地区网络城市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绿地规划文本编制

绿地规划文本编制 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永川新区绿地有了显著增加,绿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建设了一批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城市形象、城市景观更加亮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2007年主城区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3785公顷,公园绿地面达到4709公顷,园林绿化三大指标中,建成区绿地率32.86%,绿化覆盖率36.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 1、城区生态环境还较脆弱。森林树种单一,导致森林群落出现不断退化、生物群落逆向演替加速,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频繁发生,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能力下降。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活动加剧,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和破坏,存在毁林开山,违法建设的现象。 2、现有绿化成果存在被破坏的现象。近年来,侵占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城市园林式单位的绿地因地产开发存在侵绿毁绿的现象。 3、部分规划绿地也遭到蚕食。近年来,城市绿化建设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建设配套绿地未能完全跟上,部分规划绿地也遭到蚕食,改为他用。 二、绿地规划总则 (一) 编制目的 为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促进永川区绿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规范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尤其突出景观、文化功能,特编制《永川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及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城市绿化条例》 (5)《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6)《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民权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民权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文本

12)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13)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14) 公园设计规范》 1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6)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7)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促 进民权县绿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达到国家 园林城市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 要(试行)的通知 >》,规范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 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尤其突出景观、文化功 能,特编制《民权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6-2030)》,以下简称规 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及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城市绿化条例》 10)《关于印发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方法 >、<国家园林城 市标准 >的通知》 关于印发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 第一章 总则 5) 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6)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7)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8)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11)

18)《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2、地方法规与行政规章 河南省城市规划指引: 《区域绿地规划指引》 河南省城市规划指引: 《环城绿带规划指引》 商丘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3、相关城市规划文件 商丘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005- 2030)》 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5)》 商丘市民权县分区规划( 2002-2030)》 商丘市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2006-2010)》 民权志》 10)民权县政府相关构想 第3条 规划范围 第4条 规划期限 近期: 2016-2030 年 中期: 2021-2025 1) 河南省城市绿化条例》 5) 商丘市公园管理办法》 6) 商丘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7) 商丘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8) 商丘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4) 5) 商丘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6-2030)》 6) 商丘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7) 民权县“十一五”规划》 9) 民权县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 民权县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民权县行政区划范围,包括 个社区, 总面积为 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为 平方公里, 2030 年规 划建成区为 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 2016-2030年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文本资料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 摘要:在高科技、高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 大学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 荟萃了人类众多的科技与文明[1]。大学校园绿地环境, 作为校园物质文明的一个侧面, 必须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校园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地;以人为本 1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的含义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是在高校特定区域内, 利用其空间形态、植物配置、园林小品、环境品格、人文景观, 运用传统园林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知识, 营造符合师生员工行为与精神需求的优美环境的一门学问, 同时也是一项专业工作[2]。高校中心绿地集中反映和代表该校的整体绿化风貌, 具有统率全校绿化的核心作用, 并可以直接作为该高校外观形象和一定内涵的标志。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工作的内容包括①收集基础资料。自然资料即地形图、气象资料、土壤资料现状资料即现有的绿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水系分布情况植物资源资料。②编制图纸和撰写材料说明。 2 大学校园绿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2.1 基本原理 2.1.1园林景观艺术原理 运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原理, 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 因地制宜, 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 学校园环境。 2.1.2 景观生态学原理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 2.1.3环境行为学与心理学原理 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 研究大学校园师生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及心理特征,从而创造出与之相符的校园环境。[3] 2.2 基本原则 2.2.1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强调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 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并保留原有的地形、地势、水系、植被,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奇妙构 思, 精心设计, 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2.2.2 时代性原则 不同时期大学校园绿化风格也不尽相同,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校园绿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莱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莱芜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山东省和莱芜市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莱芜市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律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切相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1 、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从维持规划范围内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出发,确立市域大环境概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 2 、与城市的职能特性相结合。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相配合。 3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整体协调、统筹兼顾城市各发展片区,探索适合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两中心、多组团的中小山水城市的生态绿地体系。 第4条规划原则 1、持续原则:从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制定分期规划,兼顾规划的超前性和弹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原则: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绿地体系,真正服务于民。 3、多元原则:完善城市绿地类型,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绿量原则:生态优先、绿地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挖掘潜力,增加城市绿量,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保障。 5、特色原则:尊重城市结构,强化“一城、两区、多组团”的城市形态,挖掘区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体系。 第5条规划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将“鲁中山水园林城市”和“绿色钢城”作为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把莱芜市逐步建设成为:山水优美、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良好、各种绿化衔接合理,各项绿地指标一流、居民生活品质高尚的城市。 2、近期目标: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2005——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7)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14)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控制 (17) 第四章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控制 (24) 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控制 (29) 第六章树种规划控制 (49) 第七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要求 (53) 第八章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控制 (55) 第九章分期建设规划 (62)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72) 第十一章附则 (7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柳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三部分

组成,批准后的规划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城市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开发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规划需要进行修编时,必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条本规划所界定规划范围与《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相一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总面积18707.25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882.2平方公里; 主城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市域范围包括: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六个县和市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柳州市市区及市区外围紧密相连的邻县、镇的部分区域,具体为:拉堡镇、进德镇的部分用地;雒容镇的部分用地和古亭山开发区。 主城区范围:为城市的整体布局结构,即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结构格局。 中心城区由若干城市片区组成,城市片区、组团间有风景区、山体、河流等绿色空间自然契入、渗透。 中心城区为相对集中紧凑的布局形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大片城市分区,即城中、柳东、柳西、柳南、柳北五个城市片区,各片区由城市快速环路贯穿、连接。 北部的沙塘和东南部的阳和为城市的两个外围组团,结合城市东部的三门江森林公园,和城市南部的龙潭——都乐岩风景区,规划两片风景区。 第四条主要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 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条例; 三、建设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完整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 1、开放空间(open space) 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1906《开放空间法》) 开放空间的特性: ?使用目的为娱乐休息的空地 ?使用者为公众,即具有公众性 ?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 2、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 背景: ?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 ?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 ?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51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 代表作品: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 ?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 Plan)” ?特点: 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 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 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 3、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 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 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公园路(Parkway)的特征: ?有两个地方车道绕山分成了不同的高度,这一做法后来成了技术标准。 ?尽量加大公园路的宽度,以防止两侧出现广告牌。 ?公园路延伸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在道路两侧采用大量乡土植物材料间或夹杂着成片的野生花卉,整体效 果就是要尽量减少任何公园路与周围地形的可见边界,从视觉上让人感到公园路就是乡村景观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点。 ?拥有不同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纵向上的视觉阻挡来有效地防眩。 ?由多家工程公司通力合作。 代表作品: 芝加哥公园系统 意义: ?芝加哥公园系统由于被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公园区分别进行建设,管理主体分散而且协调不够,没有能够建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绿地规划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绿地功能 1.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1)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和范围面积及内容。 2)根据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3)对总体规划中更换曾是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调整、充实、改造和提高的意见,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化用地的绿线 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城区绿地系统、城郊绿地系统和市域绿地系统 3.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义: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景观、游憩、文化和防灾避险五大功能的活动。 4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公园游人容量:即公园的游览旺季游人高峰每小时的在园人数,这是公园的功能分区,设施数量内容和用地面积大小的依据。 2、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花圃、苗圃、草圃等圃地,是城市绿地生产基地。 3、永久性生产绿地:绿地系统规划中规定为生产绿地的城市绿

地。 4、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表现植被特色、反映城市风格、作为城市景观的标志树种。多位乡土树种或经多代驯化以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能达到绿化设计要求的树种。 5、骨干树种:指具有优异的特点、在各类城市绿地种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数量大、有发展潜力的树种。 6、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 7、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 8、绿化率:指的是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9、绿化覆盖率:是绿化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占地面积的百分比。 10、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二、填空题 1.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生态区划要根据市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划定4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农业保护区、生态恢复区。 2.公园绿地为公众提供了游憩休闲的场所,公园绿地的规划原则均布性、丰富性、多样性、生态型、人文性。 3.市级综合公园面积一般在10hm2以上,区级综合公园面积可在10hm2以下,居民可进行半日以上的活动服务半径为2-3km,步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永川新区)

重庆市永川区新城区 (部分) 规 划 文 本 班级:08级园林景观设计一班 姓名:陈瑶

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概况 (一)、永川新城位于永川区的东北部,占地面积约为265016㎡,人口约为5万人,红旗河流经新城东南部,新区是在政府的同意规划下建设的,所以较老城区而言,新区有更多的优势。例如地形平坦,道路系统规划合理,居住区绿地规划符合国家标准,是永川区即将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二)、气候条件 新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年平均降雨量1042.2㎜,平均日照1298.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 (一)、城市绿地调查汇总表

(二)、区域指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70÷1500≈6㎡ 人均绿地面积:(8970+32930)÷1500≈27.9㎡ 绿地率:(8970+32930)∕164500×100%≈25.5% (三)、发展优势 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有河流穿越,地形平坦,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期规划合理,后期建设有利。政府的投入较高,政策支持较大。 (四)、制约因素 新区现在的人口入住率不高,导致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人气相对老城区而言要少一些。有些地方发展还不成熟。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的意义 促进新城区的建设,让人民过上舒适的生活,享受安全合理的配套设施。有利于从局部出发,把握整体,将永川区发展成一个全新的合理的现代化城市。 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一)﹑规划依据遵照《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二)﹑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 (三)﹑规划范围为昌州大道﹑汇龙大道﹑学府大道﹑红河大道所围合的区域。 (四)﹑规划规模为占地面积约为270000㎡,将起建设成为集行政﹑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的建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活工作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永川区为出发点,将局部与整体相联系,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地区。 (二)、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第三章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以绿化建设为基础、植树造林为手段、重点工程为突破,打造地区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把建设现代化新城作为中心,为提高永川区综合实力贡献力量。 二、规划指标 1﹑近期(2012年):绿地率33%﹑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园绿地10㎡; 2﹑中期(2015年):绿地率36%﹑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12㎡; 3﹑远期(2020年):绿地率39%﹑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园绿地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