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考试须知: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第Ⅰ卷7页,单选共60题,占60分;第Ⅱ卷3页,综合题共5题,共 4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有6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选对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 D.日本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回答6~7题。

6.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

A.地形 B.气候C.土壤D.农业技术

7.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

A.提高粮食总产量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发展农业技术D.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读右图4回答8~10题。

8.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

A.A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B.A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C.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9.如果图示曲线表示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发展速度,则()

A.曲线A代表新工业的发展过程

B.曲线A所代表的工业往往要求分散分布

C.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产品特点是“轻、薄、短、小”

D.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多是接近原料产地或动力基地

10.下列工业地域中,可作为曲线B所示工业的典型代表的是()

A.德国鲁尔区 B.日本神户 C.中国攀枝花 D.美国“硅

谷”

右图是铁路、水运、公路、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回答11~

12题。

11.表示水运运输方式的是()

A.X B.Y C.Z D.W

12.宜采用铁路运输的距离区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下图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14.“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

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B.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C.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5~17题。

15.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 D.节省城市用地

16.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17.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图7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7回答18~20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 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 D.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属于密集型农业

19.该生态园()

A.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C.摆脱了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 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0.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21~23题。

人口转变曲线示意图

21.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十五”计划中要求我国人口控制在13.3亿,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24.下列属于人口超过1亿且政府仍然大力推广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英国

25.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欧洲 B.拉丁美洲 C.西亚和北非 D.北美

26.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27.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是()

A.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 B.大面积地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和草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28.右图为商业、工业、居住三种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活动A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活动B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活动C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

D.活动A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29.读“印度半岛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处就近利用煤矿建一火电厂

B.在②处建一化工厂,既可就近排污入河,废气对城区污染也较小

C.在③处抽取河水建一水厂

D.在④处防护带内利用绿化空地可建一所幼儿园

30.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右图是“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回答31~32题。

31.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

3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

33.目前,许多大城市生态失调的关键在于()

A.人口过度膨胀 B.绿化面积少 C.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严重

3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①增加建筑密度,解决住房问题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③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④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区位选择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首选考虑的问题,据此回答35~36题。

35.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36.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37.右图中阴影所表示的农业区域属于()

A.种植园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农业 D.混合农业

背景材料: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白色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根据以上资料,回答38~39题。

38.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应大力推广()A.白色农业 B.绿色农业 C.彩色农业 D.蓝色农业

39.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原料虽丰富,但分布是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A.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B.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

C.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D.接近土地贫瘠、缺粮严重的地区

40.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4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下表是我国四个地区建厂的区位优势比较(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据此回答44~45题。

地点优势比较

原料市场工资

甲 4 1 4

乙 1 4 l

丙 2 3 2

丁 3 2 3

44.最适宜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5.影响甲地工业布局最不利因素可能是()

A.生产成本高 B.原材料缺乏 C.能源不足 D.市场狭小

46.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 D.非物质联系

47“第三意大利”分布在()

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 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48.有关下列国家建立新兴电子工业基地的连线正确的是()

A.德国——“硅谷” B.英国——英格兰 C.日本——九州岛 D.美国——慕尼黑

49.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承担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周转和联系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在下图所示区的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分析回答50~51题。

50.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A.① B.②C.③D

51.一般说来,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 C.气候因素 D

下图的新建铁路被称为“第二通道”。据此判断52~53题。

52.该铁路穿越的最大障碍在()

A.① B.② C.③ D.④

5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其起点在我国最大产煤省 B.其终点将建成综合性港口

C.它将与海运一起完成大范围资源调运 D.它是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

今天,“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热门话题。据此回答34题。

54.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 B

C D.尽量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美国布什政府却宣布将不执行《京都议定书》,这将使得《京都议定书》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一致谴责。而大量燃烧煤和使用电冰箱等制冷设备,对环境具有极大危害。根据材料,完成55—56题:

55.《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A B.氟氯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C D

56.要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主要生物措施是()

A.控制全球人口增长 B C.植树造林 D.减少煤、石油的燃烧

北京申奥成功的基础工作,就是塑造了北京的新形象,特别是北京奥申委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更是打响了北京申奥品牌。北京市政府在“2002年首都绿化建设总动员大会”上提出,在五、六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据此回答57—60题

57.“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属性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58.在2007年以前,北京市的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人均绿地50平方米。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林木覆盖和人均绿地的是()

A.善待树木,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59.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是()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到2008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

60.下列就北京市应结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①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特色,如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绿色食品业

②发展传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使之成为政治、文化、工业中心

③调整第二产业,限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把污染企业迁出,发展建筑业,可适当发展食品加工业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商业、信息业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Ⅱ卷前,必须在答题卡左边的密封线内写上班级、姓名和学号。

2.除画图题可用铅笔外,其他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圆珠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61.读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1)上图中人口迁移,是__ _____ 历史上和 ________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属于推力的是_ ____,属于中间阻力的是___ __。(填字母)

(3)对于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移缓解了当地________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________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_______ 有积极作用。

(4)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_ __ 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的 ______造成巨大的压力。

62.内地某大型铁矿区附近有焦煤、石灰石、粘土矿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还有河流和铁路干线,周围盛产小麦、棉花。根据上述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将建焦化厂、钢铁厂、发电厂和水泥厂,请把四个工厂填入右图空白处。

(2)该地主导工业部门是 ______ _ 工业。

(3)下列四厂中,与该主要工业联系密切的是()

A.重型机械厂

B.精密仪表厂

C.造船厂

D.纯碱厂

(4)从当地农业需要和综合利用资源方面考虑,该地还将建氮肥厂,其原料供应的有利条件有______ 。

(5)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该地还可建立轻工业有_ _____、 ______等。

63.读“昆明附近产业转化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 _。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_ __。

(3)要解决保鲜、开花品种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是()

A.减少运输成本

B.使卷烟产量升高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环境

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64.读图,回答问题。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是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迅速发展而成的工业区。与我国乡镇企业相比,发展的主要条件基本相似的是:

①;

②;

③。

(2)我国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生产特点相似之处有:

①;②;

③;④。

(3)从上述两幅图可以看出,我国某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是:

(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借鉴的是:

65.读下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农产品的名称,按图中字母所示的产地填入后面的空格内。

乳制品、燕麦、小麦、水稻、牛肉、天然橡胶、油棕、玉米

A__ ____,B__ ___,C___ ___,D____ ___,E____ ___,F____ _。

(2)图中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是_ _(填字母),该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 ___;严重缺粮的地区是________(填字母),该地农业生产的特征是__ __。

(3)图中属于自给农业类型的地区是_______(填字母),牧牛业占重要地位的是__ ___地区。

(4)C、D、E三地区都可以大规模进行商品性生产的共同条件有__ ____和__ __。

(5)F地气候的重要特征是_ ____,适宜_ ____的生长;

__ ___和__ __是影响该地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6)D、E两地的农业生产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5:DADDB 6~10:DBACD 11~15:CBCAC 16~20:DDDBB 21~25:BDCAB

26~30:DABAA 36~40:DDBCC 41~45:ABAAD 46~50:CDCBC

51~55:DBCDC 56~60:CBDDD

61:(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2).CDE; FG; AB

(3).人多地少(人地);土地;自然环境(4).社会经济;环境

62:(1).从上到下:发电厂,焦化厂,钢铁厂,水泥厂(2).钢铁(3).A

(4).焦化厂;回收焦炉中的氨气制氮肥(5).食品加工厂;棉纺厂

63:( 1).四季如春降水丰富 (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比较低 (3).技术创新 (4).CD

64:( 1).大批廉价的劳动力;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

(2).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为主;资本集中程度地;工业大多数分散与小城镇

(3).我国乡镇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机构完整,彼此联系的企业,而意大利形成了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网络体系,实现了规模生产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和生产企业密切联系,逐步使乡镇企业形成功能齐全的联合企业,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65:(1).A:水稻 B:天然橡胶,油棕 C:玉米 D:牛肉 E:小麦 F:乳制品,燕麦(2).A:水稻种植业 B:以单一的初级产品 (3).A; D (4).地广人稀;土地租金比较低

(5).冬冷夏凉,年将水均匀;多汁牧草;市场和饲料供应

(6).D 大牧场放牧业F 为混合农业;我国草场面积广大,可学习该地经验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马上就要来到的期中考试,大家要放松心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及时查漏补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 B.荒漠土 C.红壤 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 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C 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 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 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 ),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2.I 是金山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7-8题。 图2 图1 图3

作 物 项 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5 2 0.8 0.4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 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 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C 、D 代表的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建厂的原因是 ( ) 图4 图5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朝高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文科地理试卷 高一班;: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读我国劳动人口(15—64岁)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1——2问题。 1.我国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大约是() A.1965年前后 B.1990年前后 C.2015年前后 D.2045年前后 2.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 多胞胎,即可生二胎。此政策将使我国今后几十年中() A.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 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C.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D.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缓解 2012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重治理年。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年—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据此完成3——4题。 3.迁移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50%以上的年龄段() A.10岁~20岁 B.28岁~60岁 C.23岁~65岁 D.30岁~52岁 4.市是劳务输入较大的地区之一,人口迁入对的影响() A.造成人才流失 B.利于城市化建设 C.造成失业人数增多 D.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5.有关下图的说确的是()

人口增长 A:无控制的人口增长方式 B:环境人口容量 C:合理的人口增长方式 ①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 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③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先谷底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 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 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城市首位度是之区域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咏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于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A. B. C. D.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 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外来人口迁入 C.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D.逆城市化发展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唐城市群 1.62 1.5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35 2.2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模拟试题

高一地理期末模拟试题 2013.6.2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第1页至第8页,第二卷第9页至第11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右图为?广东省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时间段内,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是( ) A .持续增长 B .持续下降 C .先降后升 D .先升后降 2.近年,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 A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B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C .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D .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根据下表,回答以下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 .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 .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 .全国流入人口前5均在东部地区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涌入。但是2005年广东民工短缺数量超 出生率 死亡率 10 20 30 40 ‰ 1952 1972 1992 年

过 100万人,形成“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劳动人口大量减少B.民工迁出地经济条件比广东好 C.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农村地区较低D.民工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提高 5.下图是N、M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关于两类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N类国家因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而人口增长快 B.M类国家因人口数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而导致 人口萎缩 C.N类国家因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M类国家因经济、科技发达所以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高低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6~7题。 6.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7.有关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会永远很小 右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在图中,③区()

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铁岭朝高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文科地理试卷 高一班;姓名: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读我国劳动人口(15—64岁)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1——2问题。 1.我国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大约是() A.1965年前后 B.1990年前后 C.2015年前后 D.2045年前后 2.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 多胞胎,即可生二胎。此政策将使我国今后几十年中() A.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 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C.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D.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缓解 2012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重治理年。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年—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据此完成3——4题。 3.迁移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50%以上的年龄段() A.10岁~20岁 B.28岁~60岁 C.23岁~65岁 D.30岁~52岁 4.上海市是劳务输入较大的地区之一,人口迁入对上海的影响() A.造成人才流失 B.利于城市化建设

C.造成失业人数增多 D.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5.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人口增长 A:无控制的人口增长方式 B:环境人口容量 C:合理的人口增长方式 ①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 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③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先谷底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 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城市首位度是之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咏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于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沈阳 D.广州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 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外来人口迁入 C.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唐城市群 1.62 1.5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35 2.2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新编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 题新编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高一地理必修二试卷<2>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北美洲 2.下列因素中,一般情况下往往对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 A.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D.迁入区优美的环境 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图”,该市工业以茶叶、食品加工为主, 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距市中心直线距离40多千米),读图回答4—5题。4.为增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优先扩大() A.绿色用地B.工业用地C.交通用地D.商业用地 5.从完善该城市主要功能出发,需合理布置功能,新建住宅区应选在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 6.划分城市等级的主要依据是 A.城市的人均收入B.城市的建筑特色C.城市的布局形式D.城市的服 务范围 7.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迁移B.自然条件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 8.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生产,主要改变的生产条件是 A.地形条件B.光热条件C.土壤条件D.市场条件 9.我国的商品粮主要来自于 A.江淮地区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10.当前,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其原因是 A.大城市周围有充足的牧草供应 B.由于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C.大城市周围劳动力充足 D.大城市周围土地租金低 11.在季风区内,每年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因素是 A.地质灾害B.寒潮侵袭C.水旱灾害D.台风侵袭 12.从2000年开始,伊利集团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落户,影响这些基地落成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交通运输D.劳动力低廉13.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先后进入我国汽车工业,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世界汽车工业生产更趋于集聚B.汽车工业需大量劳动力投入 C.汽车工业技术与管理的空间集中 D.跨国公司需寻找最优区位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 的,多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的大洲是B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北美洲 2.下列因素中,一般情况下往往对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A A.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D.迁入区优美的环境 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图”,该市工业以茶叶、食品加工为主,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距市中心直线距离40多千米),读图回答4—5题。 4.为增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优先扩大(D) A.绿色用地B.工业用地C.交通用地D.商业用地 5.从完善该城市主要功能出发,需合理布置功能,新建住宅区应选在D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

6.划分城市等级的主要依据是D A.城市的人均收入B.城市的建筑特色 C.城市的布局形式D.城市的服务范围 7.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D A.人口迁移B.自然条件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 8.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生产,主要改变的生产条件是B A.地形条件B.光热条件C.土壤条件D.市场条件 9.我国的商品粮主要来自于C A.江淮地区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 10.当前,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其原因是B A.大城市周围有充足的牧草供应 B.由于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C.大城市周围劳动力充足 D.大城市周围土地租金低 11.在季风区内,每年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因素是C A.地质灾害B.寒潮侵袭C.水旱灾害D.台风侵袭 12.从2000年开始,伊利集团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落户,影响这些基地落成的主导因素是B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交通运输D.劳动力低廉 13.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先后进入我国汽车工业,这种现象反映了D A.世界汽车工业生产更趋于集聚B.汽车工业需大量劳动力投入 C.汽车工业技术与管理的空间集中D.跨国公司需寻找最优区位 14.与新兴工业相比,传统工业的明显特点是C ①企业以中小型为主②工业集中分布 ③工业分散布局④技术高度集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 版)复习提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 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 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 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期末试题

高一下学期联考地理试题(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完成l~3题。 1.阶段(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阶段(2)世界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缓慢增长 B.迅速增长 C.迅速减少 D.保持不变 3.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阶段(1)B.阶段(2)C.阶段(3)D.阶段(2)和(3)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对外开放程度 5.全球人口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迁移 D.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美国轮廓图,回答6~7题。 6.M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混合农业

7.M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先进的科技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廉价的劳动力 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8.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青藏铁路的建设表明 A.自然条件是影响铁路区位选择的唯一因素 B.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C.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地区空白 D.社会经济因素对铁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 9.下列工业部门属于原料导向型的是 A.糕点加工B.炼铝厂C.制糖厂D.飞机制造 如图所示,忻州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且粮食、蔬菜和养猪的产值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回答10~12题。 10.该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属于____农业地域类型 A.季风水田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1.该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主要改善 A.地形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12.最终决定该种农业生产数量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气候 C.地形 D.土壤 13.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1949年~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情况图”,完成1~3题。 1.据图判断我国在1949年~1990年之间人口增长特点是() A.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D.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2.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A.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B.未成年人比重不断加大 C.青壮年比重不断降低D.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 3.应对我国人口这一变化特点的可行对策是() 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B.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C.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D.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密度(人/ ㎞2) X国1084218 Y国27567 4.具有X国人口状况特征的国家最多分布于() 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 5.Y国可能位于() 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 6.造成X、Y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条件B.气候条件C.历史条件D.地形条件 读“我国部分省区的人口承载状况(某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密度之比)及20世纪末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7~9题。

7.影响一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的丰歉程度 8.图示区域单位面积环境人口承载力最大的省区是() A.四川B.福建 C.湖南D.广东 9.引起图中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B.人口分布差异 C.自然环境差异D.消费水平差异 读“某城市体系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 流 D.资源 11.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交 通 D.市场 12、下面四幅城市规划示意图,布局不合理的是() A.①②B.② C.①③ ④ D.①②③④ 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3~14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人教版(含答案)

崖城高级中学13?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试题 学科:地理 (必修一)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老师:周秀云 审核人: 第一卷 2.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C.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 3.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 A. 气旋与反气旋 B. 热力环流 4. 我国夏季的台风来自太平洋,成因是 ( D.冰川和生物水 A.干燥 B.狂风暴雨 C. 读图“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完成6?9题 6. 关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 大陆东岸为寒流 D. 大洋东岸为暖流 7. 洋流对海洋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 图中最有 可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8. 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减湿 B .降温减湿 C.增温增湿 D .降温增湿 9. 能将①处被污染的海水带到②处的洋流是 A. A B . B C. C 10. 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 ) A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A.地下水、湖沼水和土壤水 B.海洋水和冰川水 A.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5.台风一般会带来 天气。 (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排列正确的是( A.光球、日冕、色球 B. ) 色球、光 日冕 C.光球、色球、日冕 D. 日冕、色球、 光球 .大气垂直运动 ) D .大气水平运动 以上都不是 D. 晴朗 图10

地理必修二期末测试

必修二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连续三年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信息反映了该省( ) ①养老保障压力较大②人口外迁现象明显 ③人口容量逐年下降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促使该省( ) A. 城市等级提升 B. 逆城市化加剧 C. 相关产业发展 D. 人口承载力变小 预计在2030年前后建成通车的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下图为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 修建川藏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是 A. 多台风暴雨 B. 地质条件复杂 C. 河流汛期长 D. 紫外线强烈 4. 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道路密度不同,其自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地形 B. 降水 C. 热量 D. 光照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其城市人口比重达68%。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造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增长模式 B. 城市化速度慢 C. 经济发展水平 D. 城市功能分区 6. 长江三角洲城镇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苏州与杭州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 B. 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范围最大 C. 南京和宁波在行政管理上是隶属关系 D. 上海的城市服务范围被杭州覆盖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 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 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 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 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8. 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迁入 B. 放开二胎 C. 出生率持续较低 D. 城市化水平提高 9. 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A. 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 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 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 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17年5月5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首飞。读“C919飞机部分零部件厂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 各零部件与飞机总装厂之间地域城联系方式主要是A. 生产协作联系 B. 区际贸易联系 C. 科技信息联系 D. 产品物流联系 11. 大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分布在不同地区,这有利于 A. 降低零部件运输成本 B. 促进各企业间的合作 C. 发挥各地的技术优势 D. 扩大飞机的市场范围 从国家层面看,城市化率等于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读2010年城市化率与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的关系表(增加值比例为占GDP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12. 结合表格,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率与经济结构无明显关系 B. 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呈正相关 C. 城市化率与人均国民收入无关 D. 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之间呈正相关 13. 2016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7.4%并稳定发展。下列描述不符合我国城市化趋势的是( ) A. 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B. 圈地运动,农民脱离土地进城 C. 践行“健康城市”理念,医治城市病 D. 信息化成为城市管理重要手段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也使农村耕地低效益趋势越来越突出。为提高农业收益,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耕地流转。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4. 上述材料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最科学的表述是: A. 男性比例降低 B. 女性比例降低 C. 青壮年比例降低 D. 村中心人口减少 15. 推测耕地流转将会带来的变化是: A. 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B. 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C. 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 D. 人口大量向农村回流 下表为区域人口抽样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A. 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 B. 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C. 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D.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 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总数 B. 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 C. 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D.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大于发达国家 3. 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①城市迁往农村 ②农村迁往城市 ③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 ④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 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 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 ②③⑥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4. 2004年,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户籍总人数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 户籍人数计算,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 A. 27. 7% B. 57. 6% C. 67. 5% D. 72. 3%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回答5~6题: 5.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A. 混合农业 B. 乳畜业 C. 水果园艺业 D. 商品谷物农业 6. 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A. 农业技术改进 B. 劳动力的转移 C. 市场需求的变化 D. 自然条件改变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7~8题: 7. 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 A. 同心圆模式 B. 扇形模式 C. 多核心模式 D. 块状模式 8. 为改善伦敦的城市环境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 增加伦敦的城市职能 B. 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 禁止使用私人小汽车 D. 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9. 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各选项中所列工业部门依次与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对应正确的是 A. 精密仪表、电子装配、水果罐头、家具 B. 集成电路、甘蔗制糖、粮食加工、印刷

地理必修二期末测精彩试题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必修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题,60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由下到上年龄逐渐增大;左边表示男性,右边表示女性。图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 1、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 A、尼日利亚 B、印度 C、日本 D、泰国2.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读右图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 3.甲、乙曲线表示的国家可能是() A.在世界新增人口中,甲类国家所占比重大

B.乙类国家大部分已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C.甲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过渡型 D.在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行动中,甲类国家应承担的义务更大 4.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5.关于“卫生防护带”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立“卫生防护带” B.只能利用绿地(含种树种草)作为卫生防护带,别无选择 C.卫生防护带内严禁设置任何建筑 D.卫生防护带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6、有关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正确的是( ) A、世界大江大河两岸都是城市密集地带

B、在边境地区由于政局不稳,一般不会形成城市 C、在多条铁路、公路的交汇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D、沿海地区的城市较多,而且纬度越高,城市越密集 7.下图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合理的是()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正确的是( ) ①城市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②控制环境污染,限制中心大城市的发展③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④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是() ①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经济活动频繁 ②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④中心商务区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属于工业地域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