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动物词语隐喻规律探津

汉语动物词语隐喻规律探津

汉语动物范畴词汇隐喻规律探津

——一项基于统计的词汇研究

(张孝飞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中文系南宁 530226)摘要动物既是人类重要的伙伴,也是人类认识复杂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造成各国语言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的深层原因。然而受具体文化的影响,各国语言中的动物词汇又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常见的汉语动物范畴词汇系统地统计分析,发现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凸显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动物自身的特征。三是民族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深刻理解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隐喻;汉语动物词汇;映射规律;

Animals are not only mankind's significant companion but also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way to know the complex human world, which has been the deep reason resulting in abundant animal words in each human language. Influenced by specific different cultures animal words vary with different countrie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tatistics analysis of common animal category vocabularies in Chinese language this, we find that the metaphor prominence of animal words is mainly affected by metaphor mainly by three factors,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animal’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l economy, culture, customs and mentality. Our discovery will not only help us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cultures, but als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that metaphor is a universal cognitive style for human.

Key words metaphor; Chinese vocabulary of animal areas; mapping law

一、研究意义及现状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它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1998年美国学者Mark Turner 和Fauconnier又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这一理论有力地解释了隐喻的运作机制。Cameron 和Lo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论文集《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开始将隐喻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儿童第一语言学习、学习障碍者的语言学习等方面。此书标志着隐喻研究步入应用性研究阶段,隐喻研究开始注重与语言教学的联系。

动物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为

人类提供肉食、皮毛、药材,为人类提供畜力,供人骑乘,替人看家护院等。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动物与人类结成了亦敌亦友的关系,长期的相处使人们逐步发现动物的外貌、生理、行为、习惯、性格与人类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人类开始用动物词汇来描绘人的脾气、性格等,以此来传情达意、阐述事理。它们既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该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动物词汇的隐喻规律,对于认识早期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及深刻理解该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动物和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各国语言都有很多动物隐喻词汇。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Riegler对野生动物的习语进行了收集、整理,研究了动物名称和动物语句表达的来源。Wierzbicka指出“栖息”、“大小”、“外表”、“行为”及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等涉及动物的话题在人们的概念中十分重要。Low和Newmark的研究表明:动物隐喻在某种程度上用来描写人不希望的或低劣的行为和态度。Davies和Bentahila考察了英语和摩洛哥阿拉伯语中的动物词汇,利用“相似性”、“相关性”理论以及“突显”理论给动物隐喻作了归类。Hsieh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研究了汉语普通话和德语的动物词汇。她推断动物语句反映了我们如何思考个体和人类的关系及如何评估社会施加给我们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动物习语是我们的价值观在词汇上的反映。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语言中有关性别歧视和失衡现象。Fraser考察了英语以外的语言中侮辱性动物习语,看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否存在着类似的表达。Sutton(1995)发现,“女人是动物”这一隐喻与女性歧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文化对动物隐喻的产生和解释有显著的影响。Talebinejad 和Dastjerdi比较了英语和波斯语中44种动物的隐喻后,发现二者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但很多方面都是特定文化独有的。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主导和通用类型都有差异。总之,动物隐喻的方式必然受到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运用隐喻理论开展语言教学研究,特别是在二语教学领域。束定芳和汤本庆指出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主要是语言教学的应用,尤其是词汇教学。汉语中的动物词汇特别丰富,如何运用隐喻理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从事动物范畴词汇的研究不少,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搜索了最近几年(1994-2010)的研究成果,搜到期刊论文23篇,硕士论文17篇。根据论文的

当前的研究以文化对比居多,兼及英语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居多,这些大多通过列举几种典型动物词汇做定性分析,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的较少,更缺少在系统地统计分析基础上,探究其内在隐喻规律的。鉴于此,笔者尝试利用隐喻理论对汉语动物范畴的词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映射规律。

二、隐理论述略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量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英国I.A.Richards:“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据一些语言学家估计,可能所有的词都源于隐喻。可见,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之密切。蓝纯在提到隐喻时说:“隐喻成为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的新宠儿”。这话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句,可见隐喻对我们的影响之大。

然而对于什么是“隐喻”?不同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回答。修辞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认知语言学家从自己的角度将隐喻分别定义为“修辞方式、范畴错置、语言根本、认知方式”等。就语言学而言,隐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狭义的隐喻是指修辞学中的暗喻,广义上指:“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另一事物”。这一定义不仅包含了修辞学的暗喻,还包括明喻和转喻。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外在世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Lakoff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资料发现,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如“山脚”、“河口”、“针眼”、“桌腿”等日常用语,其实都隐喻性的,只不过现在已不再为人们所意识到。参议员在演说中每两到三分钟就会使用一次新奇隐喻;电视辩论和新闻评论中每25个词汇就有一个独创的隐喻。

不仅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中充满了大量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越是抽象的,越需要借助隐喻表达。Whorf说:“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Burke指出:“隐喻是通过某事理解另一事物的机制”。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我们认知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仅仅是隐喻本质的表现方式之一。隐喻之所以会成为认知的工具,这和人类早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人类思维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而他们所处的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人类对此只能借助简单的、具体事物来逐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他们身边最为熟悉的事物就成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早客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人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隐喻把熟悉的、具体事物的特征投向不熟悉、抽象的事物,借以达到认识新事物,反映在语言上即基本词汇通过引申不断地扩大新词汇和词义。

隐喻不仅具有普遍性和认知性,而且具有系统性和跨域映射性。

隐喻的系统性主要指喻体向本体映射的过程中,喻体的特征被系统地、有选择地映射到本体上。多数情况下,是数个特征被系统地投射到本体上。比如谈到“辩论”,我们很难不使用“占了上风”、“展开攻势”、“捍卫观点”等。实际上

统性。

从词源角度看,“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意思是“carry”,所以“metaphor”含有“由此及彼的运动”的意

思,是一种转换。也就是说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一个是目的地,Lakoff称前者为源域,后者为目标域,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如空间概念的“上”,可以分别投向时间、数量、社会地位等领域。“上周、上次、上辈子、上一代”等词汇皆是时间在空间中沿着纵坐标流动后的印记在人脑中映射产生的结果。“上紧、上膘、上升、上岁数、上涨”等属于数量增加,此为空间概念的“上”在数量范畴映射的结果;“上报、上宾、上层、上等、上方、上峰、上级、上缴、上调、上校”等属于社会地位较重要或比较高。动物词汇中也有很多隐喻性词汇,如“牛”字:“蠢牛、铁牛、顶牛、牛脾气、老黄牛、孺子牛、力大如牛、如牛负重、多如牛毛、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都是描述人的外貌、动作、性格、气质等特征,即把牛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铁牛、力大如牛”是用牛力大形容人力大,“蠢牛、顶牛、牛脾气”是以牛的固执来形容人执拗的性格。

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所以能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相似性是隐喻使用和理解的基础。这种相似性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物理的相似性指事物之间形状、外表等方面的相似。如陕西民俗说:“面条如腰带”,就是面条和腰带在形状上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相似,如“历史的骨架”。即心理的相似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即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它主要体现在空间隐喻中。如“Happy is up ,Sad is down ;More is up ,less is down.这类相似性其实也是建立在物理基础之上的:人高兴时往往昂首挺胸,悲伤时多脑袋低垂,双肩下垂。

隐喻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熟悉的事物。隐喻的选择往往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一是人类共有的身体及物质经验,这就是各国语言中很多隐喻都相同或相似的原因;二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经验。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对隐喻关注和凸显的焦点也不同,这就使得各国的语言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研究主要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服务,因此在动物的选择上,将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中涉及的动物为主,同时结合汉民族较为熟悉的文化动物词,在此基础上,逐一梳理相关的词汇,再根据隐喻理论探究其映射规律。

情况,我们把猪、牛、羊、马、兔、鸡、狗、驴、(老)鼠、(老)虎、龟、熊、狼、鹤、蛇、龟、雁、乌鸦(喜鹊)、猴、鱼、龙、凤凰定为研究对象:。

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根据动物是否真实存在于自然界,分为现实类和虚拟类。虚拟类有龙、凤(凰);根据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类再细分为驯化类和野生类。驯化类有:猪、牛、羊、马、狗、鸡、兔、驴。野生类有:(老)鼠、(老)虎、熊、狼、鹤、蛇、龟、雁、鹰、乌鸦(喜鹊)、猴、鱼。

四、汉语动物词汇隐喻规律探津

现实类动物真实存在于自然界,它们和人类相伴而生,息息相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最熟悉的生命体。与此相关的词汇最多,使用最广。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牛和鼠作为驯化类和野生类动物的代表进行具体分析。其他动物的映射规律仅将统计结果附后,具体分析从略。

(一)驯化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及映射分析举例——牛《现代汉语词典》中“牛”的释义:“哺乳动物,反刍类,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我国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牦牛。”

因其力大,善于负重拉车等,牛在农耕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牛性格倔强。其生物学特征与词汇之间的映射归类如下:

(1)源自外貌、生理特征:铁牛①、牛力、如牛负重、牛市、牛人、吞牛、牛角尖、

钻牛角、鼠入牛角、壮气吞牛、童牛角马、争猫丢牛、

一牛吼地、束如牛腰、鲸吸牛饮、兔角牛翼、牛角挂

书、马面牛头、牛鬼蛇神、多如牛毛、九牛一毛、茧

丝牛毛、牛耕田,马吃谷、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

出、九牛二虎之力、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2)源自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黄牛、老牛拖破车、老黄牛、孺子牛、老牛舐犊、

牛套马,累死俩、蜗行牛步、快牛、鞭打快牛、

猕猴骑土牛

(3)源自脾气、性格:蠢牛、顶牛、磨牛、牛脾气、吴牛喘月、犀牛望月、牛不

喝水强按头

(4)源自牛与人(或动物)的关系:刑牛、享牛、牺牛、牛后、田牛、汗牛、鸡口牛后、

对牛弹琴、问牛知马、休牛归马、服牛乘马、目

无全牛、牛马不如、瞎吹牛、吹牛皮、吹牛拍马、

初生牛犊不怕虎、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尸牛从、小试牛刀、抓牛

鼻子、椎牛发冢、椎牛歃血、执牛耳、有牛使牛,

无牛使犊、以羊易牛、无牛捉了马耕田、屠所牛羊、

饭牛屠狗、马牛走、牛骥同槽

(5)其它:问牛、眠牛、刘表牛、饮牛津、丙吉问牛、木牛流马、牛衣对泣、

其次是牛的外貌和生理特征;从具体内容看,牛与人之间的关系、牛作为祭品和畜力成为隐喻的焦点。此外,牛的力气、牛角以及执拗的性格都被凸显出来,成为隐喻的重要来源。关于牛的典故也颇多,说明牛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研究语料主要来自《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及在线新华字典。

其它类指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下同。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牛”字词语多是褒义,共38个,达40%。

(二)野生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及映射分析举例——(老)鼠

《现代汉语词典》中“鼠”的释义:“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长,门齿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危害

较大。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鼠繁殖快,生命力强。虽然一直受到人类的打压,但分布依然广泛。鼠体格微小、善于潜逃,嗅觉敏感,胆小多疑,警惕性高。在人们心中,鼠形貌猥琐、

鬼鬼祟祟、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心胸狭小,往往被看成是得势小人的形象。其

实鼠是一种灵活善变的动物,智商很高。民间还认为鼠性通灵,能预知吉凶灾祸。

鼠的生物学特征与词汇之间的映射归类如下:

(1)源自外貌、生理特征:鼠胎、鼠肚、鼠辈、鼠眼、鼠目、鼠牙、鼠耳、鼠无

牙、目光如鼠、鼠目寸光、鼠心狼肺、鼠肚鸡肠、鼠

牙雀角、贼眉鼠眼、蛇头鼠眼、狗头鼠脑、獐头鼠目、

无名鼠辈、梧鼠之技、老鼠尾巴、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鼠上秤钩——自称自、一粒老

鼠屎,坏了一锅汤、鼠摆尾巴——小玩意、老鼠看天

——小见识

(2)源自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鼠偷、鼠伏、蝇营鼠窥、鼠啮虫穿、鼠穴寻羊、

鼠入牛角、蚁溃鼠骇、老鼠搬姜、十鼠争穴、抱

头鼠窜、狼奔鼠窜、相鼠有皮、庙垣之鼠、鼠窃

狗盗、蛇行鼠步、老鼠留不住隔夜粮、老鼠看仓,

看得精光、捂着脑袋赶老鼠——抱头鼠窜、老鼠

钻书箱——咬文嚼字、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老鼠进碗柜——满嘴瓷(词)儿、风箱里的老鼠

——两头受气、老鼠掉进米缸里——因祸得福

(3)源自脾气、性格:鼠思、鼠胆、胆小如鼠、进退首鼠

(4)源自鼠与人(或动物)的关系:掷鼠、鼠雀之辈、三蛇七鼠、蛇入鼠出、

蛇鼠横行、猫鼠同床、猫鼠同眠、过街老鼠、

投鼠忌器、老鼠见猫、雀鼠之争、滚汤泼

老鼠、猫哭老鼠、猫咬猫,老鼠笑、多鸣之

猫,捕鼠必少、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

鼠咬象鼻——不识大体、老鼠逗猫——没事

找事

另外鼠和其它动物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占25%;从具体内容看,大多集中在鼠的

脑袋、眼睛以及逃窜时的狼狈相。另外老鼠与猫、蛇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隐喻的焦

点。这是由于蛇、猫都以鼠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食物链关系;从感情色

彩看,“鼠”字词汇多含负面、贬义色彩。共54个,高达70%。这和老鼠形象猥

琐、偷盗粮食、传播瘟疫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汉语动物范畴词汇的隐喻规律

自然界的动物成千上万,千姿百态,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这无疑会在人类的头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人类会有选择地将动物的部分特征作为隐喻凸显的焦点。被选中的这部分被凸显出来,其它特征则被抑制或隐藏。

但是哪些特征能引起认知主体的注意,并成功进入词汇中,成为隐喻凸显的焦点,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本身的外貌特征、动物和人类关系的亲疏远近、人类对动物的感情态度及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思维模式等。这都会影响到隐喻凸显的选择。因此,为系统探讨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凸显规律,我

(1) 驯化类动物词语隐喻突显的焦点是动物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含有猪、牛、羊、马、兔、鸡、狗、驴的词汇中,隐喻来源于动物和人之间关系的词汇分别占到各自词汇总量的42%、38%、53%、43%、39%、42%、37%、16%,远高于其它特征。(只有驴略低,仅占16%。可能是因为驴执拗的性格和长长的面部特征被人充分注意到,成为隐喻的焦点。)这是因为驯化类动物距离人较近,和野生动物相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含“鱼”字词汇也是取源于人鱼关系的较多,尽管鱼是野生动物,但和人类的关系却较为密切,鱼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人类捕鱼的方法等等都成为隐喻的焦点。这说明动物词汇的来源与人类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离人类关系越近,越容易成为隐喻的焦点和来源。

(2) 野生类动物(鹤、雁、雀除外)词汇更多地源自动物本身的特征,比如

外貌、生活习性及性格特征。如果把这三方面的特征加在一起,含有鼠、虎、龟、熊、狼、蛇、鸦、猴等动物的词语各自占全部词汇的比例分别为72%、79%、68%、71%、87%、75%、85%、57%。我们推断这是因为野生动物离人的生活相对远些。与人类的关系远没有驯化动物那么密切,早期人类对这类动物的认识仅限于对其外部的观察,包括外貌、习性、性格等等。这其实是动物和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在语言上的体现。

含“鹤、雁、雀”字词语所占比例稍少了些,这是因为这类动物是汉语中文化含义丰富的词语,所以取源于动物自身的特征少了些,而社会赋予的文化含义稍多些。

(3) 龙和凤与龟、雁、鹤、鹊都属于含义丰富的文化动物,这类动物词汇取向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既有源于动物外貌、生理特征的,如龟、鹤、鸦、凤,这类词所占比例分别为55%、37%、45%、31%。也有取源于生活习性的,如雁,占49%。但这类词语均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4)某些动物成对出现的几率较高。比如,猪和狗、鼠和蛇、牛和马、龙和凤、羊和虎狼等等。猪和狗出现在一起,是因二者在汉民族中同属于地位较低者,鼠和蛇出现在一起,是因二者生活环境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皆有相似之处。羊和虎狼出现在一起,因羊与虎狼存在着食物链关系,狼和虎皆性格残忍。龙和凤则是因二者同为虚拟动物,同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同为封建皇权之象征,在汉族人心中皆为高贵的象征。总之,能在经常一起出现的动物,其间必定存在着相似或相关的关系。

(5)汉语动物词汇还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人们用这些词汇表达吉祥如意的良好心愿。如众所周知的猴、鱼、羊。“猴”谐音“侯”,“鱼”谐音“余”等。

(6)从动物的意识程度看,意识程度越高的动物,性格特征越明显,取源于此的词汇也越多,反之亦然。我们将源于动物性格特征的词语占各自词语的比例

这与动物性格的鲜明程度和其意识的层次和水平有关。没有意识或意识程度低的动物,自然无性可像,因此,这类动物取源于性格特征的词语特别少。反之,意识程度高的动物,其性格特别丰富,很容易引起认知主体的注意,因而较容易成为人类隐喻取向的来源。由此可见,动物本身的意识程度和隐喻凸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语

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是并非动物所有的特征都会被注意到并加以凸显。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通过系统地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动物词汇隐喻凸显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驯化类动物和人接触较为密切,与人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因此,这类词汇突出的焦点多是动物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二是动物自身的特征。野生类动物距人较疏远,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没有驯化类动物那么密切,因此,这类词汇隐喻更多凸显的是动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外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性格等;三是民族的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因素。汉语中很多动物词汇都受到汉民族经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关于汉语动物词汇隐喻规律成因的阐释将另文分析)。

通过分析影响词汇隐喻凸显的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汉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规律,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词汇与文化等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urke,K.A Grammar of Motives.New York:Prentice Hall,1945.

[2]Cameron&Low.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1.

[3]Chen,Yushiu.A Semantic Study of Animal Metaphors in Mandarin and Taiwanese.

Taipei: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95.

[4]Davies, E&E. Bentahila. A. Familiar and Less Familiar Metaphor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1989.

[4]Faueonnier.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Fraser,B.Insulting Problems in a Second Language.TESOL Quarterly.1981.

[6]Hsieh.A Corpus——based Study on Animal Express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German.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

[7]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8]Lakoff.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9]Lakoff &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11]Sutton.Bitches and Skankly Hobags:The Place of Women in Contemporary

Slang.In K.Hall&M.Burholtz(Eds) .Gender Articulated.London:Routledge.

1995.

[12]Talebinejad & Dastjerdi.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Animal Metaphors : When

Owls Are Not Wise. Metaphor and Symbol , 2005.

[13] Whorf.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and Behaviour to Language.Cambrige

Mass:MIT Press,1939.

[14] Wierzbieka, A. Semantics: Primes and Primitives.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

[15]A.格特力.〔英〕人类、动物与隐喻[J].国外社会科学,2007(1).

[16]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8]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7). [16]

[19]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2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2]威廉·冯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5]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1986.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年第五版.

[27]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

纲(修订版)[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网络资源:在线新华字典https://www.sodocs.net/doc/e117609460.html,/cy/z1962m9056j12419.html

作者简介:张孝飞(1981-)男,安徽萧县人,汉族,201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学院

师园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明阳工业区明阳大道15号邮编:230039

联系电话:133******** 158********

E-mail: Happyzhxf2009@https://www.sodocs.net/doc/e117609460.html,

QQ: 10237301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