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

谋全局:在反思与探索中研判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危机远未过去,继续往下走的压力还很大。”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在2016年渐入尾声之际,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研判经济下一程的发展走势,对国家、企业及个人都别具意义。在《思客讲堂》上,几位专家分别从全球经济整体现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政府调控政策等层面出发,直面痛点、探索解决方案,全面解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刘尚希首先提出,谈宏观经济形势,最重要就是增长问题,而社会因素对长期稳增长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稳增长的思路要从依靠货币、依靠财政,更多转向思考社会层面问题。”他同时谈到,社会化改革要从身份的社会化改革、组织的社会化改革、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三个层面来推进。连平聚焦L型增长的动力与压力,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及走势做出严谨分析。他认为,看待经济下行压力要从外部环境、结构性问题、周期性影响等因素出发,进行综合考量。“如果保持住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保持住民间投资的基本增速,我们走出L型的增长就有希望。”

宗庆后则从全球经济的视角出发,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看法。“尽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但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放缓了。”宗庆后提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转向以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如何迈向高端制造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是中国经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宗庆后信心十足。他表示,只要解决好分配问题,拉动好消费,相信中国经济又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 如今,每每谈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都离不开互联网。而过去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话题都是根据国家政策泛泛而谈,没有从根本上谈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今天中国经济需要站在互联网角度论经济形势,互联网发展之快影响之广已毋庸置疑。最近两年我听得最多关于经济资讯的就是:新的经济格局就要来了;现在经济必然遭遇重新洗牌,少则3年。多则7年。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的改革方案无不与互联网直接或间接挂钩。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的一轮的经济格局中,我们也许成不了经济运作的制定者,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跟风者。 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三大互联网龙头企业,逐渐形成中国互联网的三鼎足立。目前,作为互联网基本骨干之一——数据显示,腾讯以7亿多的用户确保其互联网的霸主地位;搜索引擎老大百度更是占据了70%以上的用户搜索量;而刚过去一个月的双11,阿里更是以其不断刷新的记录明示着互联网巨大的威力。一些嗅觉敏锐的传统企业似乎已经嗅到互联网的甜头也都纷纷向互联网进军,围着几位互联网老大转、争分着互联网的一杯羹。的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殊不知,当树足够大时便会遮挡更多的阳光,生长于大树下的各个企业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命资源,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最近非常瞩目的3Q大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对比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从十年来上市公司的现市值来看,中国企业十几年来都是三大互联网在领跑,而2007年以后更是荒漠到没有一家新生的互联网大企业,或许这就是互联网垄断带给小企业的冲击;而美国的上市企业,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生企业都能得到很好很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google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后来的facebook;没有欧盟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现在的youtube。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对互联网发展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互联网发展之快速是不容置疑的,而发展互联网并不是越快越好,互联网发展需要稳妥渐进推进,要统筹兼顾,形成一个健康平衡态势;否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式。 互联网发展已成大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产生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潜在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纷纷进军到互联网上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格局应互联网而产生;一场自创的“消费者节”双“11”,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班级:2008021 姓名:姜武学号:2010701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其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市场逐步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3年中国经济结束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速度在7%~~8%之间徘徊,内需不足,物价下降,失业率持续上升状态,GDP 增长速度达到9.3%。政府虽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但仍未改变中国经济旺盛的增长势头,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高速增长周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由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这个大市场,中国政府的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在对所有制的调整问题上的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并存。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独自发展,中国政府也正是基于这而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自身的特点,在世界市场中努力地争取与合作,发展自己。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正以一个强有力的姿态向世界证明,中国这头睡狮已经觉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含着诸多的不利因素。总体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畸形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过热:一、由于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反映出投资率已经在高位上进一步提高,这是过热的典型症状。二、能源供应紧张,这表明基础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前列,而人均却很少。特别是煤、石油、水资源等方面。能源的供应紧张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产业已高消耗为主,这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符的。基础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三、局部地区和局部产业存在过热现象。由于重化工导致的经济增长特点所决定,这一轮经济增长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产业的需求恢复较快,价格的调整使得这些基础产业盈利好转,城市化的加快对房地产需求上升较快。基础产业都是资源和能源大户,它们的过快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形成了局部过热。、 从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还是好的饿,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明天依旧光明。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GDP增长速度会有降低,并且逐步趋于平稳。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与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自己。

论中国经济的几个阶段和发展方向 文/修欢(公约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完全的计划向半市场半计划的转变是中国在几乎走投无路时的一种选择,也表现出了那个阶段中国政府的决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让大部分中国人不知所措的改革中,一些不安分的人抓住了时机,创业致富。也有一些人比较保守,等回过神来,时机已经过去。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趟列车已过。在这个阶段,虽然在大的方面有宏观调控,但整个的经济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并衍生出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第二次的经济模式的推动看似风平浪静,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没感觉到它的出现。当时,中国政府随然在形式上推行了所谓的经济特区,开发区,等让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起来,以便能较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以邓小平为带头的中国政府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是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全民富裕的战略口号。很多的人几乎都没感觉到什么,但就这么一个战略口号,却造就了现在的中国经济格局。 在这一阶段,中国在体制上虽然还是社会主义,但中国就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初步的完成了“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打造出了很多可以与国际经济集团相竞争的民 族企业。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发展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基本上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和头绪。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是下狠心心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国走的是一条通过牺牲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而扶持中国的私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路子。这需要相当的魄力,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似乎是必由之路,因为中国要融入到整个国际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去,就必须得有一些能在国际市场的浪涛中立的住脚的中国企业。在这一阶段,垄断、暴利,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原始积累。粗放是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 为了能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不得不采取了以牺牲绝大部分劳动者的利益、以垄断和暴利的方式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在这种粗放的模式下打造出的市场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都必然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主要体现在:1,市场不健全,2.企业本身在管理和生产上,在企业发展方向的定位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商勾结瓜分社会财富、各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问题为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埋下了隐患。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 前一段日子,有好多国家对“中国制造”进行攻击,说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差。一些外国媒体更是恶意的诋毁中国制造,且恶意报道不断。其用心可想而知。虽然粗放的中国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制造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但这种恶意诋毁

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日期:

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2、中印继续引领增长 3、经济复苏挑战仍存 (二)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2、工业生产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3、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 4、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6、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7、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结构改善 8、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9、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10、“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全球贸易增长依然缓慢,保护主义阴霾仍在 2、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动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风险 3、各国债务风险继续上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尚显不足 2、民间投资依然比较乏力 3、金融风险有所显现 4、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 5、南北分化态势显现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继续改善。发达经济体总体复苏平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普遍回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继续引领增长。但全球复苏并不平衡,结构性强劲增长仍未出现,依然面临不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1)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但增速仍差强人意。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占美国经济比重约七成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强劲。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按年率计算增长1.4%,高于此前预计的1.2%。市场预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高于首季。 (2)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虽弱于美国,但增速已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为近10年来最佳表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1.9%。除希腊外,欧元区成员国均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经济正增长。德国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主要引擎。 (3)日本经历了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据日本政府统计,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2.2%,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不过,日本仍未彻底摆脱滞涨阴影,缺乏持续增长基础。政府债务高企、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等因素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国经济形式的发展方向专业班级:工商管理 姓名:郭子傲 学号:014414210876 指导老师: 2016年5月20日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工程管理 作者学号:014214212277 作者签名:郭子傲 2016年5月50日

中国经济形式的发展方向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form 2016年5月20日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现在的经济问题是积累了很久的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那些压抑下来的经济问题正在寻找突破口。就这一方面来看,中国经济问题是很严重的。 人口红利问题则包含了中国劳动力纵向分布问题,人才市场供需关系问题,劳动力待遇问题等。 金融体制问题则包括银行贷款中的坏账问题,国家投入市场的刺激性资金的不良后果问题,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问题等。 关键词:国内经济情况,发展方向,三农,镇企业

目录 绪论 (1) 一三农问题 (2)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实质是增收问题 2.农民收入结构单一 3. 单纯依靠提高粮食价格增收的空间有限 二房地产市场问题 (5) 三城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7) 1. 资金紧张(融资难、信贷难) 2.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3. 我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国内背景 4. 镇企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十大趋势 一、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8.8% 从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是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从决定潜力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2006年,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不会慢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3%的水平,潜在生产能力在9.5%左右,与改革开放26年的潜在增长水平基本接近。因此,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6年,国际国内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很多。 首先,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增长4.3%左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达到7.6%。国际金融市场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跨国直接投资还将继续回升,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对华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掌握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主动权。当然,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 其次,近年来,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重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 再次,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有较大扩张空间。当然,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新问题,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日渐突出,贸易顺差过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影响显现。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 ? ?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

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 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 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趋势 一、引言 中国自1979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有大量文献试图解释中国GDP保持高增长率的原因以及减少贫困问题。①促使中国取得高出口增长率的三个关键因素依次是:第一,受高投资—产出比率驱动的高速资本积累;第二,出口主导型增长政策影响下的显著的外向型经济;②第三,追求工业化(尤其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这是快速发展和增长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奇迹就是它已经将经济的高速增长保持了30年。③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的演变来探究它的发展原因,特别是出口产品如何变得多元化,以及它如何转型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认为1979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尤其重要,因为实行了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并为私营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否认。分析表明,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相当复杂,这为中国未来的高速增长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体系改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我们强调发展的路径依赖,并且强调改革开始之前的重要知识积累。 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亚洲国家如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

发展必须从对农业活动(尤其是种植业)的依赖转向对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依赖上来。这种转变被称为结构转型,正是它引起了快速、持续的增长。也就是说,要变成一个发达国家需要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通过重要的结构转变。④ 更确切地说,结构转变的过程就是国家改变它们的生产以及怎样去做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怎样从较低的生产力和较低的薪资活动转向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薪资活动。结构转变包括三个部分:(一)产出结构的转变,从生产力相对低的活动转向生产力相对高的活动。(二)就业结构的转变,特别是农业在就业中的比率下降。 ⑤(三)生产和出口产品的升级和多样化。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并不明显,除所有成功的案例之外,还存在一定形式的政府干预。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这个过程一开始并没有大规模地发生,而是发生在共产主义革命之后。⑥ 沿着这条思路,一些学者近来都认为,增长和发展是结构转变的结果,而且结构转变在其中至关重要。结果显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⑦现实情况是,发展中国家,当它们试图拥有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尝试进入一个新市场以及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和出口转变的时候,将面临严重的问题。豪斯曼等人(2007)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系列产品对于发展的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被证明是一个预测未来增长的好方法。基于上述理由,伊达尔戈在2007年认为,发展必须被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