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1、√ 2、× 3、√ 4、√ 5、×

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兄妹开荒》的作者是( ),( )人 2.柴科夫斯基是( )国人.作品《》《》《》. 3《.小白菜》是( )民歌.属于( )合唱. 4.巴赫是( )国人,他在( )音乐与和声的发展及( )的提倡和运用都做出卓越的贡献.主要作品《》《》 5《.春节序曲》的曲作者( )作品有《》《》. 6.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作者是( )国作曲家( ). 7.《黛玉葬花》是( )剧选自《》 8.《饮酒歌》是( ) 歌剧《》选曲.作曲是( ). 9.《快乐的女战士》是现代( )舞剧《》选曲 10. 《春之歌》是( )独奏曲是( )国作曲家( )所写.作品有《》《》 11.《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 )合奏作曲是( )他的作品《》《》. 12.《葬礼进行曲》是( )独奏.作曲是( )波兰作曲家( )家.作品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歌剧《五洲人民齐欢笑》选自( ) A.《江姐》 B 《白毛女》 C 《红珊瑚》 D 《刘胡兰》

2.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 ) A 琵琶协奏曲 B.小提琴协奏曲 C 管弦乐 D.电子音乐 3.乐曲《杜鹃圆舞曲》是一首( ) A.钢琴独奏B小提琴独奏 C .箫独奏 D.巴扬独奏 4.《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 )乐章. A.二 B. 四 C. 六 D.三. 5.《吉卜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是( )的作品. A. 威尔第 B. 萨拉萨帝 C. 西贝柳斯 D.门德尔松 . 6.《阿尔波拉达》是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的第( )乐章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7.《芳草青青晨风爽》是( )剧《皇亲国戚》的选段. A. 越剧 B.京剧 C.龙江剧 D.评剧 8.《赫哲人的春天》是( )独奏曲. A. 箫 B.筝 C.琵琶 D.笛子 9.《买花姑娘》是( )电影《买花姑娘》的插曲. A. 中国 B.日本 C.朝鲜 D.美国 10 .《爱我中华》是( )作词作曲. A . 乔羽词刘治曲. B. 乔羽词徐沛东曲 C.张和平词冯晓泉曲 D.周振天词王付林曲. 三.判断题.(共5分)1.《告别》是《长征组歌》曲二. ( )2.《埃格蒙特序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 ).3.《松花江上》是解放以后的作品( ).4.《霓裳羽衣曲》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水平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准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注重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准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注重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表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有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实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理应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准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但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

中小学音乐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音乐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2分) 1、《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原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 人。 2、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3、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4、《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者是贺渌 丁;《赛马》是一首二胡 独奏曲。 5、《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6、《义务教育法》要求: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得分评卷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红星歌》适于下列哪种情况时演唱( B ) A、跑步 B、行进 C、跳舞 2、《四小天鹅舞曲》的情绪是( C ) A、悲伤的 B、热烈的 C、欢快的 3、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表达你对台湾民歌《天黑黑》的感受( C ) A、风趣 B、欢快 C、优美 4、《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作者是( B ) A、瞿希贤 B、刘炽 C、郑律成 5、《欢乐的罗嗦》是一首(A) A、弹拨乐曲 B、管弦乐曲 C、打击乐曲 6、《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乐曲( B ) A、进行曲 B、舞曲 C、摇篮曲 7、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是( B ) A、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B、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C、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8、课程目标包含哪三个层面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法与学法知识与技能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审美与体验 9、《黄河船夫曲》创作的素材是( C ) A、山歌 B、小调 C、劳动号子 10、《卡门序曲》的作者是( A ) A、比才 B、莫扎特 C、刘天华 三、写出下列常用记号的名称(每个2分共10分) f 强p 弱 b 降- 保持▼顿音 四、划线连接题 (每个1分共10分) 1、区分情绪 《摇篮曲》雄壮 《铃儿响叮当》亲切

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二、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二)课程结构框架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 ◆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最新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 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西安市教科所王利 一、品德与生活课标修订背景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 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又面临了新的问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 此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始于2006年。作为修订的前奏,教育部曾对全国29个省、4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2274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了抽样调查。陕西省教科所于2010年12月中旬组织各地市教研员级骨干教师就品德与生活课标(实 验稿)使用情况征询了大家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看法。省教科所邵亚茹老师总结了大家的意见并呈报给课标修订组。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标准获得了较高的肯定和认同,据此,修订组作出了“微调”的决定。即基于调查结果、各方面意见以及课程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实、完善、提高。 二、品德与生活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 品德与生活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2、坚持德育的科学性。3、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三、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由于是“微调”,2011版课标的基本架构与内容均无大的修改。这里仅就相对明显的 变化做以说明。 (一)前言的修改 1、在课程设置的背景上修订后的“前言”增加了世界形势变化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要求, 2、修订后的“前言”特别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强调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 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

小学音乐考试题及答案

2011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试卷音乐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曲作者是。 2.贝多芬是国作曲家,他的《英雄》、《命运》和《合唱》交响曲是他的 第、、交响曲。 3.《天鹅湖》是国作曲 家创作的舞剧音乐。 4.《蓝色多瑙河》是国作曲 家创作的圆舞曲。 5.《黄河大合唱》是作 词,作曲的优秀合唱作品。 6.我国民歌有很多种体裁和形式,最主要的 是、、。 7.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由和作曲。 8.《伏尔加船夫曲》是国民歌,《拉网小调》是国的民谣,《沂蒙山小调》是我国省

民歌。 二、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小字组b至小字一组d之间共包含()个半音。 A.2个B.3 个 C.4 个D.5个。 2.以E音为下方音向上构成大七度音程,其上方音应是()。 A.C B.升 D C.降 C D.降D。 3.将纯四度音程的下方音降低增一度后,它应成为 ()。 A.大三度B.减四 度C.增四度D.减五度。 4.在主音相同的情况下,确定大调式还是小调式的关键音级是()。 A.ⅠB.Ⅲ C.ⅤD.Ⅵ。 5.下列调性中()属于A宫系统。 A、G商调 B、C角调 C、升F羽调 D、F羽调。

6.下列()力度记号是由弱到强排列的。 A.p—mf—mp B.mp—p—mf C.mf—mp—p D.p—mp—mf。 7.下列速度术语中,()是最慢的。 A.Moderato B.Lento C.Presto D.Andante。 8.调号相同的调称为()。 A.关系大小调 B.等音调C.同主音调D.同名调。 9.下列音程中,音数是4的有()。 A.增五度B.大三 度C.减七度D.小六度。 10.将大小七和弦的根音升高半音后,其应成为()。 A.减七和弦B.大七和 弦C.半减七和弦 D.小七和弦。 三、写出下列全音或半音的类别(6分) 四、在每个音下方写出音名及组别(10分) 五、根据调号在括号内填写调名(8分) ()大调()小调()大 调()小调 ()大调()小调()大 调()小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

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4分) 1、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交往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2、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3、从民歌的体裁形式来讲,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 4、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节拍、曲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黄自是我国近代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家之一,他在从事教 育工作的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作品,如清唱剧《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现代京剧《___________________》第 三场杨子荣在“深山问苦”中,猎户女儿常宝的一个唱段。 7、是属于大合唱性质的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其特点基本上与大合唱 相同。 8、《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著名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写作的一首民乐小品,全曲为三段式结构,取材于《卖膏药》、《碾糕面》两个主题。

9、贺绿汀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其中作品《____________》在1934年亚历山大 ? 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一等奖。 10、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是选自写的歌剧《》,这部歌剧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元朝都城北京的故事。 11、咏叙调是融咏叹调与宣叙调为一体,篇幅不大,与小咏叹调相似的 曲。 12、____________一生写有一百多首交响曲,号称“交响曲之王”。 1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 ? 施特劳斯于1867年创作的,为典型的____________结构,由序曲、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 14、《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74年为其突然早逝的朋友,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中的十幅画而创作的钢琴组曲。 15、1817年至1823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乐》。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是该作品的第四乐章。 16、《码头工人歌》作于1934年,是田汉与聂耳两人合作的舞台剧 《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一首歌曲。 17、《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朱践耳1952年为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而写作的一首插曲,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 18、优秀的琵琶古曲《阳春白雪》是由民间曲牌《》发展而成。它以清新、快捷的旋律和节奏,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生辉的初春景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视障儿童教育规律,改革和加强盲校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视障儿童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盲校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视障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视障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盲校小学中高年级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本课程根据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身残志坚和心理卫生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视障儿童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意志、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视障儿童平等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自强不息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视障儿童的成长,发展视障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身残志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视障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视障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视障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视障儿童的生活,反映视障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视障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视障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视障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视障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有效性和缺陷补偿性是课程的追求 视障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视障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视障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视障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视障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视障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