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讲座: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文稿

讲座: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文稿

讲座: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文稿
讲座: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文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假期接受了对新课标解读的任务,深知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很难.但一想正好借此机会好好逼迫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越学越感到自己差的太远,但同时也感到自己真正得到了提高,因此,真的很感谢领导布置的任务,体会到人无压力轻飘飘.一假期我认真研读了课标,也通过网络学习了众多同仁的学习心得,先将自己学习所得与大家分享,希望不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注重启发式: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关于基本思想方法,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他系统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7.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符号感(Symbol Sense)

●原课标: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8.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

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

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模式是:情境实例(提出问题、想一想)--寻找解决问题

的出发点途径(观察比较、说一说)---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做一做)

练习巩固(练一练)---- 小结

核心:①解决问题的策略②相关的知识、方法

1、计算课的教学

计算课教学的一般方法是:从具体的问题中寻找计算规律与技巧(学习策略)

----巩固------归纳一般方法

案例1、用7的口诀求商(二年级)

教学学习的策略:

1、3×7=21

口诀:三七二十一体现除法是乘

21÷7=3 法的逆运算

想:()七二十一策略:想乘

21÷3=7 法,做除法

三()二十一

2、一般化: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变为除法算式中的除式或商。乘法算式中的积变为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式。

3、迁移:做大量的巩固性练习。

案例2、乘法的一些简单算法(四年级)

教学与学习的策略:

1、通过实例说明简便算法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简便算法的规律:

1°三个数连乘,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乘,

再与另一数相乘;

2°两个数相乘,有时可以将其中一个数分解为两个因数,如:

25×16=(25×4)×4=100×4=400 25×16=(25×8)×2=200×2=400

3、迁移:做大量的巩固性练习

教学策略:凑整;教学方法:观察—思考—下结论—巩固

⑥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则偏重“建构式”。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必须帮

助学生发展更有力的“思考方法”和“思考工具”。教学活动包括有意义的主动操

作,包括在数学环境中结合数学对象的建构工作,包括自我反省和对思维模式的

英国数学教育家利贝克1984年提出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序列:

经验—语言—图像—符号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也体现着这样的序列。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应把握:学习速度,学习情绪体验,理解能力。克服强记苦练,不注重理解。

案例3、关于对“时、分、秒”的教学(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发给学生每组两张纸,让学生填充,并具体写出要求:数一数、填一填。

钟表上

一共有()大格

1大格有()小格

一共有()小格

合作要求:

(1)先2人一组,互相说一说;

(2)再4人一小组,共同记录表格;

(3)使得合作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

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以免“责任扩散”,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案例4、关于“估算”的教学

教师提问:小红的妈妈要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大概需要多少钱?

学生由于习惯了笔算,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估算,并且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小华:可以将3025元看成3000元,204元看成200元,这样大概需要3200元。小芳:也可以把3025元看成3030元,204元看成200元,这样大概需要3230元。小明:还可以把3025元看成3050元,204元看出200元,这样大概需要3250元。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结果,教师应该多交流,看哪种估计比较接近准确值。

教师又问:请同学们估计1粒米的质量?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计算课案例】年、月、日

课前准备

教具:年历卡(共有九种)2001~2009

教师问:关于“单数”、“双数”的认识?

8、121、138、1369等各是什么数?

学生:8是双数,121是单数

教师问:如何判断单数、双数?

学生:看个位数。

开始上课

教师:请问同学们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生甲:1998年10月5日

生乙:1998年8月22日

教师:请问你们都用了什么时间单位?

学生:年、月、日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年、月、日”。

问题:

1、你们手上是什么?

学生:年历卡

2、你们能说出是什么时候的吗?

学生:2005年、2006年、……

3、你们能发现什么?

学生:2005年有12个月,但是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

教师马上归纳:一年有12个月

4、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几个月的天数超过30天。

教师又及时归纳:大月和小月

大月31天,小月30天。

5、你们都能找到哪些大月?

学生:1月、3月、5月……

6、同学们注意到2月和其他月的不同之处?

学生丙:29天

学生丁:28天

教师归纳:一年中大月是1、3、5、7、8、10、12;小月是4、6、9、11。

7、同学们有没有好的记忆方法?

学生一:我可以编成电话号码。

学生二:我认为大月都是单数,小月都是双数。

教师:同学们,老师介绍一种“拳头记忆法”。(教师演示,请看拳头图)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记记。

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拳头记忆法”

接着,教师介绍儿歌来帮助记忆

(教师演示下面的课件)

大月小月助记歌谣:

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

教师补充小知识:

请同学们看多媒体。

(教师演示下面的材料)

请同学们完成后面的统计表:

小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

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

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

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

叫做闰年。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2月份的天数

教师接着问:从中你们可以学到什么知识?

学生:一年有时候365天,有时候366天。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很好,365天为平年,366天为闰年。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统计表,有何发现?

学生:2004年的2月29天,2008年的2月29天,……

教师:同学们很好,教师接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来判断闰年和平年?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张统计表:

练一练

1、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年份哪些是闰年?

1949、1982、1992、1999、2009、2100

介绍“排除法”

整百数--除400看余数

2、判断

1、一年中有 7个大月,5个小月()

2、1997年是闰年()

3、闰年的2月份有29天()

试一试判断下列年份哪些是闰年.

1949 1982 1992

1999 2009 2100

判断

1 、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

2 、1997年是闰年. ( )

3 、闰年的二月份有29天. ( )

猜一猜

小明的爸爸、妈妈出差去了,小明只好到奶奶家去住,他连续住了两个月共62天。猜一猜,小明是哪两个月在奶奶家住?

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评析

教学过程设计:

游戏-说一说-观察、表述、概括-进一步探索-迁移

重点

教学设计合理,问题树设置有特色,但是在处理学生答案时不够灵活,按部就(2)教学中的数学思维、方法为:

观察: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数学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某些规律或性质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要注意:

①观察的知识准备;

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③变换角度抓住问题的特征;

④形成或产生直觉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一个不足是对观察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无效观察。

(3)加涅于20世纪60年代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事实和原理-由概念和命题的学习掌握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和

技能-由“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

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①内化阶段:即过程的操作脱离了相对具体的情境,转变或上升为心理上的操作,不再完全依赖具体的被操作对象和实际问题.

②凝聚阶段:将运算压缩为一个更容易操作的程序或单元,使过程逐步向对象过渡.

③客体化阶段:在压缩的基础上,概念、命题达到结构化、整体化、形成概念和命题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赖“观察”判断“除法计算”等手段,逐步实现对年、月、日的内化和凝聚,实现一定的客体化。

(4)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将数学教学理解为活动、思维和过程。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互动交流表面上很热闹,实质上交流不够。

2、空间观念课教学的探索

小学几何教学目的是什么?是形成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课程标准认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几何学习的核心。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

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几何:

具体概念——定义概念——画图以反映对几何概念的理解——积木游戏或立体模型认识立体图形——理解图形不变的原则,即图形无论怎样移动,其形状和大小都不变化。

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其基本途径为:

生活经验的再现→观察→操作活动(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交流活动→几何推理→创造活动

【几何课案例】确定位置(一)

组织教学:

首先和学生交流(借班上课),相互认识,克服课堂紧张气氛。

教师问:同学们在自我介绍时可以说出自己在什么位置?(约定从左到右是第1列,第2列……)

学生甲:我在第4列的第3个位置……

教师问: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记录你们的位置吗?

(同学们纷纷在纸上表示)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出现了各种方法,有图表法、格子法等等)。

教师问:别人这样表示,你能找到他(她)吗?

学生开始根据汇报的情况来找同学。

教师又问: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请同学们参看课本

看懂的请举手(强调教材的重要性)

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的位置

教师请同学将自己的位置表示在多媒体课件上(flash动画)

请问你的位置在哪?学生在上面找自己的位置数对的概念(5,2)(6,3)

同学们用数对汇报自己的位置

教师问(1,1)(1,2)(1,3)…的什么相同?

学生:列

教师问(2,1)(2,2)(2,3)…的什么相同?

学生:行

教师归纳“先行后竖”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见课本,想想数对的其他作用?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

数对可以在地图上表示场所的位置

在更复杂的地图上,可以确定位置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演示五子棋电脑动画)

请会下的同学介绍这个游戏的规则

你们告诉老师每步棋下在哪,请用数对告诉老师好吗?(活学活用,画龙点睛)最后,(时间到)教师进行短暂的小结。

昆明市明通小学李彦旋老师讲同一节课时,对“位置”的建构更加注意。

教学过程为:

(1)创设情境:让同学抽签确定位置。

(2)提出问题:有两个同学都抽到“第四组1号”,怎么确定座位?

(3)解决问题:

①规定“组”,“个”。

②第x组o个对应学生姓名表示为:(x,o);

解释数对(x,o),

阅读教材79页

③同学们按抽到的新位置重新找位置。

(4)发展问题

先由学生总结出确定位置的方法

将位置的确定扩大到确定地图上的位置

——区域定位法

介绍球面上位置的确定——经度和纬度

(5)小结

评析:

(1)本节课部分设计改动了教材,但改动部分更显自然;

(2)教师教学的过程是:

游戏-情境-活动(学生活动的展现与比较教材阅读交流与教师概括)-随堂练习-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表示方法:文字描述转化坐标(x,y)实现方格纸

(3)本节课中的情境:“学生的位置”,其表述方法是先“纵”后“横”,而生活中或数学中描述位置则习惯于先“横”后“纵”。对比二年级的课《看望老人》,其描述位置的方法又是先“方向”后“距离”。如果教师在小结中对表述位置的方法做必要的概括,对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效果更好。

(4)小学几何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

位置抽象点移动线(直线或曲线)移动面(平面或曲面)。点、线、面组合成丰富的图形。

①“位置”抽象成“点”,其关键问题是怎么描述,方法是利用“数对”。

②点移动成线,线移动成面,反映了两个基本的几何变换:“平移”,“旋转”。

③几何学就是研究在几何变换下图形的不变性质、不变量。

3、概率与统计课的教学探索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统计与概率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把握统计与概率的联系;

3°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并能读懂数据信息;

概率课教学案例

【概率课案例】可能性

课前分析

关于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目标(教材的解读与提炼):

1、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存在;

2、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和数量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前过程设计:

师生了解---导入---演示---小组体验活动 ----小结

体验活动一:可能性的存在

体验活动二:可能性的大小

体验活动三:综合体验

开始上课了!

导入:

约定: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套活动道具(扑克牌20张,每种花色5张;一张统计表),每次活动时,一起把过程结果记在统计表上。

教师演示游戏《猜硬币的正反面》

教师问:老师手下的硬币会有几种可能?

学生:两种。

教师问:为什么不是一种,三种?

学生:因为硬币有两个面

请同学们观察,记录,正面记“+”,反面记“-”,老师演示20次。

经过演示后,其中共出现11次正面;9次反面。(初步体验)

教师点题---可能性

教师组织体验活动一:

教师:我这有两色牌红桃与黑桃,请一个同学来抽一张。

一同学抽取一张

教师问:你们猜猜这张牌可能是什么?

学生甲:黑桃,不红桃。

学生乙:红桃……

教师:很好,有同学说是红桃;也有同学说是黑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学生:没有,老师手上只有这两种花色。

教师接着增加了梅花进来。

教师:我再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抽。

同学丙抽完

教师问:大家猜猜同学丙抽到什么花色?

学生们:红桃,梅花,黑桃

教师问:你们大家的意见为什么不一致?为何有猜红桃,也有猜黑桃,还有猜梅

学生:因为老师手上有三种花色

教师问:如果老师手上有四种花色,抽出的牌有几种可能性?

学生:四种

教师:如果我手上只有红桃,你们能不能抽出黑桃?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没有的怎么可能?

教师:很好!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有何感受?

学生:老师有几种花色,就有可能抽出几种牌。(体验多维性,不限定)

教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玩游戏

体验活动二:

大家按如下方式玩:

1、取出1张红桃,3张黑桃,5张方片混合在一起,同组内大家抽牌,抽完放回;

2、每次结果请记录在统计表上(共20次)。

教师请各个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次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记录方红方方黑方方黑方黑红方黑黑方方方黑方黑

统计结果

红桃2次;黑桃7次;方片11次

教师问:同学观察统计结果,有何体会?

学生:牌的数目越多,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教师安排体验活动三:

请第1、2、3小组翻书:翻到尾数是1、2记A,翻到尾数是3、4、5记B,翻到尾数是6、7、8、9记C

请第4、5、6小组翻书,翻到尾数是1、2、3、4、5、6记A,翻到尾数是7、8、9记B。

开始,共20次,记在统计表上

教师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85作业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们的体会。

本节课教材设计:

(1)情境:9个白色乒乓球,1个黄色乒乓球

想一想:摸到的球是( )球和( )球,

摸到( )球的可能性更大。

(2)摸一摸:做摸球游戏,记录

(3)试一试:①8个白色乒乓球,4个黄色乒乓球,2个红色乒乓球,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哪种结果?列举出来。

②指针最有可能指到什么颜色?

(4)练一练:①找朋友(感受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

②武汉、哈尔滨、海南,冬天下雪吗?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③用“一定”、“经常”、“偶然”、“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中)有些事件一定发生,有些事件一定不发生,有些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另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2)教学的过程是:

情境——试验、记录——体验——上升为新的感性经验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习一种数学研究的方法:用统计的方法搜集、处理、分析信息,形成对事物的判断。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课“推理”做铺垫。

“推理”的教学过程是:

情境——信息搜集——信息分析——判断

游戏公平

教材设计

(1)情境:小明和小华下棋,谁先走?

(2)尝试与思考:

掷骰子: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小华先走。

掷硬币:正面朝上,小明先走;反面朝上,小华先走。

问:是否公平?

试一试:石头、剪刀、布决定输赢,是否公平?

(3)转盘游戏:笑笑和淘气分别设计了下面的转盘

请确定规则,使游戏公平

请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在小组内玩一玩。

(4)实践活动:

①掷瓶盖并记录结果

②摸扑克:点数为1、2的牌各两张反扣在桌上;

每次摸两张,点数和大于3赢,点数和小于3则输.

问:游戏公平吗?

教学过程:

(1)课前4人小组做游戏

(2)创设情境: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同学:好!

教师:盒子里面放有黄白两色的乒乓球,男同学和女同学各派个代表上来摸球十次,请学习委员做好记录。摸到黄球多则男同学赢;摸到白球多则女同学赢。同学们做摸球游戏,结果是女同学赢。教师请同学判断,此游戏是否公平?

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得到如下结论:盒子里如果黄白两色乒乓球个数相同,则游戏公平;个数不相同,游戏不公平。刚才盒子里白色乒乓球多了5个,女同学获胜,不公平。

(3)教师活动: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掷骰子、掷硬币、抽签和用石头、剪刀、布都是确定赢输的方法,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否公平。

教师将同学每4人分为一组,由同学选出小组长,阅读课文后做如下活动:

1、掷骰子(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进行统计)

小明获胜有()种可能,小华获胜有()种可能。

他们获胜的可能性()

这个游戏(公平、不公平)?

各学习小组再设计一个游戏(利用掷骰子、掷硬币、石头剪子布)各学习小组汇报他们的游戏设计,教师逐一点评。

4、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同学们利用直觉思维得出如下判断:掷硬币和石头、剪子、布是公平的,掷骰子是否公平要看游戏规则。

5、分析摸扑克牌的游戏是否公平。

(4)小结

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分析一下,商场里售货员收钱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顾客是否公平?

2、请小朋友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评析:

①英国学者比格斯是数学教师职后培训的专家。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一种“实验室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通过做、试验和发现的学习。今日中国的数学新课程中,也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此方法。这从本节课的教学程序:

游戏—思考—判断—下结论可见一斑。

②英国教育家迪恩斯总结了“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六个阶段”:

自由游戏阶段

受游戏规则限制阶段

同构游戏阶段

表示阶段

考查阶段

将以上各阶段通过某种方法组成有限的领域,发现其中规律并构成一个形式体系,遵循“游戏规则”最终可以推得这个“体系的定理”。

③从义务教育阶段概率课的教学特点看,通过9年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体验,让学生最终理解“古典概率”的结构:

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古典概率:

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随着随机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的出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叫做频率.

频率的极限即为概率:P(A)=M/N

其中:N为试验总次数,M为随机事件A出现的次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比格斯和迪恩斯的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求古典概率的方法.

? 例如,情境中,小明先走的概率是1/2,小华先走的概率是1/3;摸扑克牌的游戏,点数和大于3 的概率是1/4,点数和大于3的概率是1/4,点数和等于3 的概率是1/2

④美国学者戴维斯等人(1990)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结论是:

数学看成是一系列的对运算符号的约定,一旦建立了约定和相应规则,那么就有了体系和结构.规则和结构是逐渐被发明的,从心理学来看,它们是被重新建构或再被发现.

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复制式,另一种是建构式.我们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偏重复制式,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然后运用测试手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

以上是自己通过学习后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定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共同研讨,目的是为了大家在实际教学中能按课程保准的要求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愿我们共同进步!

家庭教育讲座主持稿教学文案

“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家庭教育讲座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今晚的家庭教育讲座。可以说,今天各位的到来,是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也是各位对学校工作支持配合的最好表现。为了提升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受国务院的委托,成立了主题为“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家庭教育讲座。 这次我们邀请到的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题组成员鞠艳梅老师。鞠老师有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曾应各地关工委、团委、妇联和教育部门的邀请,做过“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等几百场专题报告。今天,鞠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工委新课题——“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目的是通过报告,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有更大的收益。 在听报告之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鞠老师讲座的时间大约为45分钟,在此期间希望各位家长将手机关闭或调到震动状态,不要随意走动。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鞠老师为我们做精彩的报告! 感谢鞠艳梅老师,刚才鞠老师结合实际,围绕“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主题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报告。鞠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具体而鲜活的事例和互动的方式,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相信家长们一定获益良多。 接下来,有请我们学校的赵耀文校长为这次活动做总结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感谢赵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相信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活动,我们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掌握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今天我们的讲座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有哪些家长对教育孩子方面还有什么疑惑的,会后可以移步到教室外面的咨询台去跟鞠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咨询。 家长们回去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谢谢大家,再见!

课标学习讲稿

一、课标的功能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三、课程多种功能及奠基作用 四、课程性质 五、课程基本理念 六、课程设计思路 七、总体目标和内容 八、学段目标和内容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一、课标的功能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 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陈卫东 一、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 1、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 (2)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提倡课程的综合性 2、改革的主要理念及实施 (1)强调人文素养 (2)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 (3)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 (4)理念实施的四大要求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 (4)关于语文素养 ①言语信息的积累 主要有音、字词、句、修、逻等,主要属识记的知识。而对于“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王荣生、韩雪屏编著的《初中语言知识新观点》有新的概括: ②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 含课文、名著的阅读、理解、识记等。

③语文智慧及运用技能 如语感能力、发音、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能力等。 ④语文认知策略 关于学习程序、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如记忆理解汉字、文体阅读法、构思取材法等。 ⑤语文情感与态度 含个性、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学习态度等。 三、关于学分制管理和语文学分的建议 1、高中毕业学分要求 (1)必修116+选修28(其中选修=至少为6)=144(基本学分)(2)必修116+选修60≈180(理想学分:上大学深造者) 2、语文学分设想(18—22) (1)必修(1)—(5)=10学分 按9周每周4学时,每模块36学时/2学分,共10学分,实际一般每周开5—6学时。 (2)选修4—7个模块=8—12学分 ①建议我市全体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1模块=10学分 ②欲深造或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2--3模块=12--14学分 △至于具体的选修建议与安排,放在“选修课的设置”部分再论。

家庭教育讲座稿-表扬孩子的艺术

家庭教育讲座稿-表扬孩子的艺术

海拉尔区铁路第一小学教育实验校 《表扬孩子的艺术》教案 一、教学时间:2012年4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家长认识到不断的表扬孩子会比不断的批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学会正确的表扬孩子的方法,从而让孩子在赞美声中快乐成长、不断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要说我是一名老师,但同时也是一名孩子的母亲,很高兴能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表扬孩子的艺术。在开始讲座之前我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吗?经常表扬我们的孩子吗?做一下调查,每天都表扬的请举手,偶尔表扬的请举手,已经很久没有表扬孩子的请举手!好,谢谢大家! 让我们来看一个来自新华报业网曾统计过的一组数字:据介绍,不久前,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对全国3671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询问他们最希望做的事是什么。本来杂志社的工作人员都猜想,这些小孩子们最希望的无非是吃喝玩乐,没想到出来的结果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竟有56.82%的学生最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能肯定自己;而另有超出40%的学生最希望的是家长不要总拿别人跟自己比,不要总是说别人比自

己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专家坦言,这种调查结果证明,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们的夸奖,而不是处处否定。要知道,父母们随口的否定,很可能让孩子失去竞争的勇气,时间久了,还会与家长间产生逆反心理。 曾有一位母亲在报告会现场失声痛哭,她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得了一种怪病,每逢周一至周五,早晨一起床就犯恶心,但一到周末又完全正常。经检查,竟是患了“上学恐惧症”。原来,这位母亲平时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严厉,孩子每次考试回来,她都要询问,谁比孩子考得更好,排名更前,而全然看不到孩子自己本身的进步,并且常常因为孩子不如别人而打骂他。 那么表扬是对是错呢?请各位家长在我的讲座中来寻找答案。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表扬,成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表扬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表扬更是一门艺术。很多家长就有这样的困惑,有时表扬多了,孩子觉得无所谓了;有时表扬孩子他会变得开心懂事,有时明明得到奖励或肯定他却闷闷不乐;有时家长很注重表扬, 孩子却骄傲自满起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一: 星期天,妈妈出门逛商场。小明也嚷着要去。前几天小明逛商场就要买这买那,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妈妈对小明说:“一起去可以,但要听话,该买的妈妈自然会给你,不该买的,不要

最新整理《病理学》课程标准讲课稿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代码:010501506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 课内实践学时8 独立实践学时8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与归转,重点是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组织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病理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 (2)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3)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 3.素质目标 (1)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2)具有独立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二、病理学的内容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第一章疾病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和原因 二、疾病发生和条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 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了解《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使广大教师尽快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文教体育局举办了这次新理念、新教材培训,我承担的是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这里我着重从.关键词,新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这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关键词点击是对与课程改革精神息息相关一些 重要词语的解释,理念解读是对语文课程的解释,理念解读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到有关小学语文教育理解进行了深入浅出 的分析,并安排了有关教学案例,课程目标解读是与大纲对照起来进行解读。为老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提供感性材料,希望通过这次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够帮助广大教师系统、全面深入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 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 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 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 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 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 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 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 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 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 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 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努力建设 与现代社会发展想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 挥应有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 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层面,一个是身心发展层面。0-12岁孩子 处于成长中的基础性阶段,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再好的老师和学校,也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国内有一本畅销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想要强调的就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感到这个题目对老师的作用有失公允,也许换一个说法更客观,那就是“好父母就是好老师”。好父母不但关注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开发,而且有很强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将教育贯穿于生活中的细节和机会。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长不等人。父母工作、事业再忙碌,也不能忽略了 孩子身心发展中所需要的关注和扶助。亲子关系是一条链子,需要父母细心维护才能不脱节。 当我们事业和工作繁忙紧张时,容易忽略了孩子,只要孩子身体和功课还可以,在学校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就算了。其实,当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减少,亲子关系就会出现潜在的问题。亲情是在关心、爱护、理解中建立和维护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等到父母有空、有闲、有钱再去关注孩子,就已经错过了他们成长中最需要的时刻。经常听到过来人父母谈对孩子的内疚,当孩子小的时候太忙,对他们关心太少,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有些事情错过就错过了,难以弥补。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无论多忙都要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要忙得松开了牵着他们的小手。 ?家庭教育贯穿于生活中,孩子具有良好的家教是长期努力的成果。培养孩子 的情商(EQ)跟开发他们的智力(IQ)同样重要。父母的言行身教、生活 的环境氛围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任务,童年和少年时期,孩子身心尚未定型,是施以教育的关键阶段。有些父母效法孟母三迁,务求让孩子进入好学校,体现出重视知识型教育的一片苦心。不过,对于建立家庭教育氛围却没有同样的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的态度,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因为事实证明,要在社会上成功,EQ往往比IQ更重要。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父母要了解才能理解, 要理解才能采用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因此父母也要不断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当孩子的阶段,但是不等于每个父母都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子女教育中,有时候觉得孩子不听话、故意作对,用尽办法、耗尽耐心都无效。如果大人能多了解一些孩子的阶段性生理和心理特点,就会增加对他们的理解,减少盲目的尝试和冲突。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个难题,都需要父母去学习解决,不但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

解读《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讲座稿

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南康市第三小学古岳龙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部在总结数年来全国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个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 最大的改变: “双基”→“四基”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从更多方位拓展了数学基础教育的内涵,在更高层面增益了数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让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都更好地反映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2011版)》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具体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修改。主要修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课程性质”。强调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增加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篇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

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几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 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家庭教育讲座演讲稿

家校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为什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天,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而中华传统美德正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对起码的道德要求知之不多,因此极需要告诉你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告诉你们过去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传统美德,又是在这种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更需要将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基伟业。 二、为什么要实现家校合作?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单方面力量是难以克服的。然而,我们发挥家庭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相互利用、相互补正、相互促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家校合作的意义所在。如何对学校以往积累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延伸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家校合作的方法多元化,为探究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育人环境,优化家校双方的教育并使之形成合力,避免家校教育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大教学观》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大教学观》专题 讲座:新课程背景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专题讲座许冰老师是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河西区首届特级教师,河西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今天他给我们作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的专题讲座。他的观点是:跳出本学科(课程)的圈子,再看本学科(课程)。在许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他有提到:为什么语文研究课上得又累又没有效益呢?针对这个问题,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根据他们的专业评出了几点,如数学专业的老师:看不出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上了这堂课后,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不明显,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撑握了什么?),那么要想让这个增长点突出、明显,那么就应该抓住三个学习点,最好是做到读、写一致,结合适当。既然要上研究课,那么很多老师都会运用多媒体,制作课,那么针对上课的课,又有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提出了:朗读配乐不合适;课的冷暖色调不合适。那么要想让这堂课上得有很好的效果,那么我们老师在制作课时,可以虚心的请教一下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师,那么这样制作出来的课,在研究课上就会大放光彩,成为我们上研究课的一大助力。许冰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务,什么是专

务?专务就是专门的任务,只有这个学科的任务。那么语文学科的专务是语感;数学学科的专务是数感;音乐学科的专务是乐感;美术学科的专务是美感。语文专务可以从学语言,学朗读这两点来体现,其中学朗读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改革到何种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是吧,没有读,你如何理解?没有读,你如何去解读里面表达的意情?如果你能从读到的是文字话,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那么你语文专务就做得很好了。同时,我们语文老师还应该多向其他科目的老师学习。许冰老师还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要懂一点艺术,并引用了京剧里的“紧咬”唱法和相声里的“三番四抖”法驾驭到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科的角度去观察欣赏艺术,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收获。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是的,没错!生活中到处都是由语言文字形成的一种形态,我们须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正如罗丹说的:“语文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语文,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用心的去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吧!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稿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稿 1、批评与表扬的艺术 2、做成功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成才素质 3、孩子撒谎怎么办? (一) 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开始接受外界事物的大量信号刺激,这些刺激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了各种条件反射。这些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经过成人的赞许得以巩固,并按照成人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心理学看来,人的社会动机之一是赞许动机,即指人们期望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赞扬、肯定、承认和鼓励,以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社会赞许动机对人的行为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中的表扬同赏识、夸奖、赞许等方丑同类,都是对孩子的积极评价,是对其行为的“良性刺激”。 父母常常以点头、微笑、拍手、抚摸等动作表示对孩子行为的赞许,而这些赞许巩固着儿童对于社会行为标准的理解,是他们在社会和生活中学习的一种方式。 儿童长大以后,对其行为的赞许方法和手段更多的是语言的肯定,以及伴随语言而出现的各种表情、某些物质鼓励。这样,儿童就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将某些行为建立和巩固起来。因此,对孩子的赞许不仅仅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某一个行为的肯定,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产生一时的愉悦,而是关系到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为其规定怎样的标准,设立怎样的目标,以及孩子是否为达到这一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怎样去努力。这些赞许就其本身而言有时可能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或是极其平常的,未必会产生什么成就。之所以这样做,在于对孩子行为产生的效果,尤其是孩子的成就需要是建立在需要赢得他人的重视和赞许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为取得成功所作的努力得不到他人的赞许,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努力去争取成功。 表扬,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家长大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社会所期望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运用表扬的方式不同。那么,应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把握表扬的科学性 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勿庸置疑,但是表扬孩子不能没有原则、不讲科学。不恰当的表扬不仅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能激励孩子,相反会挫伤孩子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讲座稿 驻马店市第七小学刘峰 尊敬的各位同行: 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标》进行了再次研读,每一次研读都会有着不同的收获。今天既然是以“诗”为课例,我就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些体会。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结果,本来意蕴深厚、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简化成解词、背诵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效率低下而无趣。我校以“激行、探行、导行、行动”为模式开展“行为课堂”的研究,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激行——以情感做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热爱之情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在古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课、每一节,都要找准激情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充满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绪;《赠汪伦》充溢着对深厚友情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的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和感召下去学习语言,去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营养,进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探行——着眼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积累诗文,《课标》有了具体要求。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是最好的教材。我在“行为课堂”中,注重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积累,培养语感。比如,我在班上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每日一诗、每节课前3分钟诗词句积累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在说话或习作时也能用上一两句古诗。教学过程中还采用讲诗词中包含的故事、诵读接龙和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学校开设了每周一次以诵读古诗文为主的晨读活动,由全校语文老师来承担这个任务,每周通过学校广播给全校学生推荐一首唐诗或

家庭教育讲座领导讲话稿.doc

家庭教育讲座领导讲话稿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篇1 各位家长: 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谈两个话题1、我们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2、家庭教育中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我们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 一、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二、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遗传不好。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问题太多。你每一次

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整个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我们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五、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很多父母小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考试,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

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目录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 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 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 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 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跑道” ?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 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 课程是: 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 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 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 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 2.课程价值: (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 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

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讲座稿

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部在总结数年来全国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个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 最大的改变: “双基”→“四基”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从更多方位拓展了数学基础教育的内涵,在更高层面增益了数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让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都更好地反映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2011版)》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具体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修改。主要修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课程性质”。强调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增加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专题讲座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 学观》专题讲座 感悟许冰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专题讲座 许冰老师是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河西区首届特级教师,河西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今天他给我们作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大教学观》的专题讲座。他的观点是:跳出本学科(课程)的圈子,再看本学科(课程)。在许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他有提到:为什么语文研究课上得又累又没有效益呢?针对这个问题,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根据他们的专业评出了几点,如数学专业的老师:看不出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上了这堂课后,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不明显,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撑握了什么?),那么要想让这个增长点突出、明显,那么就应该抓住三个学习点,最好是做到读、写一致,结合适当。既然要上研究课,那么很多老师都会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那么针对上课的课件,又有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提出了:朗读配乐不合适;课件的冷暖色调不合适。那么要想让这堂课上得有

很好的效果,那么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虚心的请教一下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师,那么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在研究课上就会大放光彩,成为我们上研究课的一大助力。 许冰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务,什么是专务?专务就是专门的任务,只有这个学科的任务。那么语文学科的专务是语感;数学学科的专务是数感;音乐学科的专务是乐感;美术学科的专务是美感。语文专务可以从学语言,学朗读这两点来体现,其中学朗读又是最为重要的,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改革到何种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是吧,没有读,你如何理解?没有读,你如何去解读里面表达的意情?如果你能从读到的是文字话,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那么你语文专务就做得很好了。同时,我们语文老师还应该多向其他科目的老师学习。 许冰老师还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要懂一点艺术,并引用了京剧里的“紧咬”唱法和相声里的“三番四抖”法驾驭到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科的角度去观察欣赏艺术,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生活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一、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长?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呢?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发现孩子撕了刚给他买的新书,中国家长的反应一般是首先批评他的行为本身,然后再强调书的价值,“新新的书你就撕破了,以为是白来的?十来块钱呢?”不顾忌孩子的抵触情绪,强迫孩子说“我错了,今后改正。” 还有一种谴责方法,更象审问罪犯:“对书有什么仇么?为什么刚买来就撕了?”这样做的意图是希望孩子诚实,坦言撕书的原因,结果是把孩子推向对立面。他们对这种挑衅往往有自己的常规武器,那就是梗子脖子死不开口。 遇到这种情况,美国的家长们会怎样处理呢?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通常会这样问孩子:“我看到你撕坏了刚买的新书,你不喜欢它了么?(这时孩子也许会是点点头,或者说是不当心撕坏的。)或许过几天你又会喜欢它呢,因为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妈妈还没来得及给你讲呢。来,我们把它粘起来。” 孩子发现妈妈并不因为他闯的祸动怒,首先关心的是他的感受,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情形告诉妈妈,这样,在内疚的心情下,他就有可能在以后认真保存大人送给他的礼物。 以上这个例子,关系孩子健全的心理,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因沿袭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二、家长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与家长,是一世的关系。家长的形象要经得起时间的检查,父母应该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1、正直,是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不管孩子是大是小,家长在处理一些表现一个人人格高低的大小事情时,一定不要忘了旁边有一双孩子的眼睛,那也是一台精确的录像机,你留在那里的言行要和他的记忆共存。 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 2、责任心,是一个文明人有教养的表现。这是世界上联系人与人关系除情感之外的另一纽带。父母的责任感,孩子不仅可以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而且还可体味他们在工作中表现的乐观和上进--这是人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同时鼓励周围人也同样生气勃勃的秘诀。您在孩子面前,要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满怀希望,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的明天,将自己应该担的担子,稳稳地放在肩上。 3、言行一致,是家长取信于孩子的前提。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说不负责任的话,尤其不能吹嘘自己的历史,不要为了急于达到某一目的而向孩子许空愿。凡对孩子允诺的,一定是自己能做到的,如果一时做不到,也要给孩子解释清楚。要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只图教育孩子而一大堆一大堆的说道理,而落到实际时,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是最容易让孩子产生撒谎的心理基础,因为他在父母身上已无意识地体会出:有的话只是说给别人听罢了! 4、守时惜时,这是参加社会竞争的必要意识。家庭生活,本是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比较松宽、自由的领域,如果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是比较容易表现出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