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类——生态农业技术510106专业教学标准

农业类——生态农业技术510106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生态农业技术(510106)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生态农业,能够从事生态农业开发、农村及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具有学农、爱农的职业理念和服务“三农”的职业理想;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等知识;

3.掌握生态农业及生态修复以及农村及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基本知识;

4.掌握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与园区建设与维护的基本知识;

5.掌握无公害农产品与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知识;

6.掌握识土、改土、科学施肥的基本知识;

7.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有生态农业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

4.熟悉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能开展农村及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

5.能够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产品

开发、管理及申报、农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6.能够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规划设计农业生态工程;

7.具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能力;

8.能够识土、改土,并进行科学施肥;

9.识别常见病虫草害,能够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预测、防治。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

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可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

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

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

学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

一般设置6~8 门。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植

物保护、农业标准化与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

境等。

(2)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设置6~8 门。包括:作物栽培、种子产业化技术、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业环境保护、农资营销与推广等。

(3)专业拓展课程

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企业管理、农机使用管理、生态管理工程、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等。

4.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习实训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实验实训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由学校组织可在农作物与种子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生态农业园区、企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机构开展完成。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有农业基本劳动技能认知,生态农业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能实训,农村及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技能实训,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技能实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能实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技能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岗位实习等。

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5.相关要求

学校应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

总学时一般为2800 学时,每18 学时折算1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 个月,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生态农业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生态农业技术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态势,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对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3.兼职教师

主要从生态农业相关机构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农艺师以上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必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满足电源、光照、温控、安全条件,配置课桌、黑板、基本教具、网络接口或网络环境。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地)基本要求

(1)生态农业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能实训室

投影设备、白板、电子显微镜、蒸馏水器、恒温水浴锅、光照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干燥箱和冰箱、酸度计(PH 计)、盐度计、溶氧计、离心机、电子天平、透明度盘、有机玻璃采水器和彼得逊采泥器、水下照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用于农业生态学,生态管理工程、生态农

业技术应用等课程的项目与教学与实训。

(2)农村及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技能实训室

投影设备、白板、气象色谱仪、ECD 检测器、原子吸收光谱仪、

烘箱、电炉、水浴、蒸馏器;恒温箱、冷藏箱;真空泵、离心机、振荡器、微波洗涤器;普通天平;采气真空管、储气罐、大气采样器、水

体采样器、分级筛、粉碎机;不锈钢套聚四氟乙烯消解器;臭氧消毒仪、紫外消毒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微生物采样器、分析天平、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环境保护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技能实训室

投影设备、白板、安装CAD 操作系统电脑每人1 套、WiFi 覆盖

用于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能实训室

投影设备、白板、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高压灭菌锅、消煮炉、蒸馏仪、显微镜(生物、体显)、土壤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快

速测定仪、电热恒温干燥箱,培养箱,磁力搅拌机,离心机,分析天平,土壤张力计,土壤粉碎机,植物样本粉碎机,旋比真空泵,水浴

锅等用于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保护、作物栽培、种

子产业化技术、农业标准化与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检测、测

土配方施肥等课程的项目和教学实训。

学校可按照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农作物与种子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生态农业园区、企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等机构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基地规模要与实训学生规模相适应,实

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

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涵盖当前生态农业技术的主流技术,

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安排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

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

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

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

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

应建立有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

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

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其中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行业政策法规资料,有关职业标准,有关生态农业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

实务案例类图书等。

3.数字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建设和配置与专业相关的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九、质量保障

(一)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

成人才培养规格。

(二)学校、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四)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