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_黄德青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_黄德青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_黄德青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_黄德青

文章编号:1001-4675(2011)06-1025-06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黄德青1,2,于兰3,张耀生1,赵新全1

(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1;

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广西桂林541002;3.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利用祁连山北坡5类天然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5类草地的根冠比(R/S)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类草地生物量为山地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荒漠草原,除高寒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类之间差异显著(P<0.05);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的R/S分别为9.3,8.7,5.1,7.0和7.1;5类草地R/S的季节变化均呈反抛物线型,但变化不尽相同;高寒草原的月R/S随上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月R/S随上月潜在蒸散量的增加也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山地草甸和山地荒漠草原的月R/S与前期的水热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根冠比;气候因子;祁连山

中图分类号:Q948.11文献标识码:A

草地植被生物量的80%以上都分布于地下〔1〕,地下生物量是草地植被碳蓄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定草地地下生物量是确定草地植被源汇功能的基础〔2〕。然而,由于地下部分一直缺乏较好的研究方法,因此人们对地下生物量的认识相对薄弱,致使目前对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估计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3〕。

由于根冠比(R/S,即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不仅能反映植物体光合作用产物的分配比例,而且对地下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4〕。朴世龙等〔5〕根据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关系,分析了中国草地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李克让等〔6〕依据植被、土壤和大气碳交换(CEVSA)模型,采用叶、茎和根之间的分配,按固定分配参数估算了中国植被的碳储量,因此利用R/S估算地下生物量和碳储量是比较实际有效的方法。

目前,有关草地生物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多有报道〔3-11〕,尽管如此,R/S数据仍然较为缺乏〔3,5〕;在祁连山区,天然草地生物量方面的相关资料甚少〔12-13〕,尤其是该区天然草地R/S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祁连山北坡5类天然草地2004年生长季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当地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草地生物量、R/S、季节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这对估算该区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和碳储量、预测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动态关系,以及草地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黑河上游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北坡中段,位于97?20' 102?13'E,37?28' 39?49'N,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本研究以占肃南县草地总面积63.2%的5种主要的天然草地类型,即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各草地类型设立相应观测点,各草地类型立地条件的基本概况和群落主要植物分别见表1和表2。

2研究方法

2.1生物量调查

为了揭示气象因子与天然草地R/S的关系,试

第28卷第6期2011年11月

干旱区研究

ARID ZONE RESEARCH

Vol.28No.6

Nov.2011

*收稿日期:2010-09-22;修订日期:2011-05-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C61B03-1,2006BAC01A02);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09-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知识创新重点研究领域项目(cjc020144)作者简介:黄德青(1980-),男,山东定陶人,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系统进化和生态适应方面的研究.E-mail:huangdeqing2008@ 163.com

通讯作者:张耀生.E-mail:zys@nwipb.ac.cn

验样地均选择相对开阔和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天然草地群落。于2004年5月牧草返青至2004年10月下旬生长末期,每月下旬在所选样地内随机设置面积0.25m?0.25m的样方5个,每次每区共计15个样方。采用收获法(齐地刈割)〔14〕测定各样方的地上生物量,然后带回室内在80?恒温下烘干称重(精度0.01g);同时,在收割后的样方内采用挖土块法〔15〕取样,测深为30cm,每10cm一层,样品按层装入布袋中,将带根的土样置于沙网(0.5mm)中,用水冲洗后带回室内,在80?恒温下烘干称重(精度0.01g)。本文的地下生物量指地表以下的全部生物量(包括植物的活根和死根)。每个样地所有小样方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的平均值作为样地的R/S。

表15个观测点的基本概况

Tab.1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ve observation stations

草地类型经纬度海拔/m土壤类型年均降水量/mm年均气温/?高寒草原98?14'E,39?06'N3445高山草原土252-3.1山地草甸99?48'E,38?46'N3134亚高山灌丛草甸土300 5000 -5.4山地草甸草原99?49'E,38?48'N2950山地暗栗钙土370 4500山地草原99?54'E,38?49'N2785山地栗钙土260 4910.2 2.1山地荒漠草原98?00'E,39?11'N2861山地棕钙土254≥3.6注: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引自《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牧业区划报告汇编》

表25种草地的主要植物种组成

Tab.2Main plant species in five types of grasslands

草地类型主要植物种

高寒草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异针茅S.aliena、薹草Carex spp.、早熟禾Poa annu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山地草甸金露梅P.fruticosa、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黑褐穗苔草C.atrofusca subsp.minor、二裂委陵菜P.bifurc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直梗唐松草Thalictrum przewalskii、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紫菀Aster tataricus、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

山地草甸草原大针茅S.grandis、赖草Leymus secalinus、垂穗披碱草E.nutans、早熟禾P.annua、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长柱灯心草Juncus przewalskii、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醉马草A.inebrians

山地草原西北针茅S.sareptana var.krylovii、短花针茅S.breviflora、多茎委陵菜P.multicaulis、扁穗冰草A.cristatum、野决明Ther-mopsis lupinoides、紫菀A.tataricus、早熟禾P.annua、天山鸢尾Iris loczyi、赖草A.dasystachys、碱韭Allium polyrhizum

山地荒漠草原米蒿Artemisia dalai-lamae、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芨芨草A.splendens、赖草A.dasystachys、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

2.2土壤水分测定

与生物量同时测定。每月下旬测定1次,采用土钻法〔15〕分层取样。为了便于探讨R/S比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土壤水分的取样深度与地下生物量取样深度一致,即每10cm一层,测深为30cm,共3个层次,每层重复取样5次,然后用烘干法(105?)烘干称重,取其平均值为该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土壤含水量=(土壤湿重-

土壤干重)

土壤干重?100%(1)2.3气象要素观测

在5类天然草地定位实验区设立小型自动气象站和降水量观测点,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和试验研究的需要进行各气象要素的观测。观测包括气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太阳辐射、风速、降水量等,观测步长为30min,观测方法是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自动记录。提取2004年的观测数据,取其平均值用于数据分析。

降水量采用气象站常规雨量筒测定。

本文选取标准化、统一化后FAO推荐的P-M公式〔16〕来计算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生长季的潜在蒸散量:

LE=

0.408Δ(R

n

-G)+

C

n

·γ·μ

s

·(e

s

-e

a

(T+273)

Δ+γ(1+C d·μs)

(2)式中:L为汽化潜热(MJ/kg);E为蒸散量(mm/h);Δ为饱和水汽压曲线对温度的斜率(kPa/?);R n 为净辐射〔MJ/(m2·h)〕;G为地热通量〔MJ/(m2·

h)〕;γ为干湿表常数(kPa/?);C

n

和C

d

分别以小时

6201干旱区研究28卷

和一天为步长的彭曼公式设置常数;μ

s

为风速

(m/s);e

s 和e

a

分别为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

2.4数据处理

用Excel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和作图;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R/S与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并进行回归分析;潜在蒸散量的计算通过SAS8.1统计软件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生物量与根冠比

在5类草地群落中,除高寒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类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5类草地中,山地草甸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最大(表3),分别为78.1g/m2和848.1g/m2。山地荒漠草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最小,分别为11.0g/m2和119.3g/m2。各类草地的生物量绝大部分分布于地下,地下生物量约为地上生物量的10倍。巨大的地下生物量是草地植被碳蓄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定地下生物量是确定草地植被源汇功能的基础〔3〕。

表35类草地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

量(BGB)和根冠比(R/S)

Tab.3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biomasses and the root-shoot ratios of five types of grasslands

草地类型样本

AGB/(g·m-2)

平均值(标准差)

BGB/(g·m-2)

平均值(标准差)

R/S

中值范围

高寒草原3031.7(17.8)379.9(102.0)9.37.5 141.2山地草甸2578.1(17.6)848.1(208.7)8.78.2 15.5山地草甸草原3046.7(20.9)430.1(152.5)5.13.7 40.6山地草原3042.8(24.5)464.3(140.1)7.05.9 111.6山地荒漠草原3011.0(8.0)119.3(27.0)7.15.3 78.0

由表3得知,5类草地除山地草甸R/S(8.2 15.5)变化较小外,其他各类草地R/S变化较大。5类草地R/S的分布区域在6 9和9 12(图1),中值为10。

由于R/S属于非正态分布,平均值比中值偏高,中值更适合反映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生物量的分配〔1〕。在研究范围内,高寒草原与山地草甸的R/S较高,且两者差异不明显,中值分别为9.3和8.7,其生物量格局把较多的干物质分配到地下,可能是低温胁迫所致,植物光合能力有限,地上部生长受到限制,通过其根部贮藏物质保证其正常生长,这也是高海拔地区植物长期适应恶劣生境的结果。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4〕。而在山地草甸草原(R/ S中值5.1)有显著不同,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植被类型以高株型为主,加之发育较好的暗栗钙土,生境条件有利于地上部分生长,因而分配到地下的光合产物就相对较少。但在山地草原(R/S中值7.0),因为水分条件没有草甸草原好,限制了地上部增长,植株较矮小,偏向于地下部生长,所以其R/S比草甸草原高。山地荒漠草原的R/S中值为7.1,与马文红等〔3〕在内蒙古荒漠草原测定的R/S (中值为6.7)基本接近,其取样深度为30 60cm,而本试验的取样深度较浅(0 30cm),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区的草地植被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差异有关

图15类天然草地根冠比的频率分布

Fig.1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root-shoot ratios

in five types of grasslands

3.2根冠比的季节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5类草地R/S的季节变化变幅较大,大致呈反抛物线型。在生长季内,各草地群落R/S均表现为越接近于生长的初期和末期其值越大,除山地草甸的R/S在9月下旬达最小值外,其余均出现在8月下旬。F检验表明,除山地草甸与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之间不显著外,其余各类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

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在生长季始末两者同时增长和衰退,在生长中后期两者互为消长关系〔17-18〕。本研究中,R/S在生长季初期都比较大,主要因为此时牧草刚刚返青,其生物量积累较少,而地下部却是多年生长的累计值,所以R/S较大。但随着植物生长发育节律、气温的回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土壤温度亦随之升高,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地下部根系也开始加快生长,但此时地上部成为主要生长中心,其持续快速的生长,使其生成生物量占总体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大;同时,地上部生长消耗大量地下部贮存的营养和能量,导致

7201

6期黄德青等: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地下生物量持续减少,

R /S 呈现持续减小趋势。在5类草地群落中,从5月下旬至8月下旬(山地草甸在9月下旬)R /S 都在降低,说明此期植物的生长偏向于地上。而到生长季末期,牧草因受低温的影响进入枯黄期,地上部营养和能量向地下转移进行能量储存,从而使R /S 又逐渐增大,这也有利于植物

的越冬和翌年植物萌发生长。但由于各草地群落的生境条件、种类组成以及优势种植物的差异性较大,其R /S 的季节变化也不尽相同,如在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在生殖生长完成后,地上部分继续维持生长,这就是10月下旬的R /S 比9月下旬低的缘故

图2

5类草地生长季R /S 的季节变化

Fig.2

Seasonal variation of root-shoot ratios of five types of grasslands in growing season

3.3根冠比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植物在每一个生境条件下,其生长和生物量分

配均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8〕

。利用相关

分析法分析了R /S 与水分(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相对湿度)、

温度(气温和土壤温度)和潜在蒸散量的关系,发现当月的R /S 与同期的各气象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考虑到草地群落生物量相对于水热条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8〕

,采用当月的R /S

与前期的水热条件分析,结果发现:高寒草原的R /S 与上月土壤含水量(r =-0.929,

P <0.05)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均不显著,说明随着上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其R /S 显著降低,其回

归方程为:)

Y =21.352-0.731X (式中:)

Y 为根冠比,X 为上月土壤含水量);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R /S 与上月潜在蒸散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0.948,

r =-0.926,说明两类草地的R /S 随着上月潜在蒸散量的增加均显著降低,其回

归方程分别为)

Y =23.666-2.150X ,

)

Y =21.056-1.526X (式中:)

Y 为根冠比,X 为上月潜在蒸散量),

其他气象因子对两类草地R /S 的影响均不显著;而在山地草甸和山地荒漠草原,其R /S 与前期各气象因子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温度和水分不是影响山地草甸和山地荒漠草原R /S 的主要因素。

4结论与讨论

总体来看,祁连山北坡5类天然草地生物量大

小依次为:山地草甸(地上/地下:78.1/848.1g /m 2

)>山地草原(42.8/464.3g /m 2)>山地草甸草原

(46.7/430.1g /m 2)>高寒草原(31.7/379.9g /m 2)>山地荒漠草原(11.0/119.3g /m 2)。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相比〔3〕

该区5类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普遍偏低。这可能与祁连山区的干旱气候、植被的物种组成、长期的人类活动等有关。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R /S 主要分布区域在6

9和9 12,这比王娓等〔4〕研究的我国北方天然草地

的R /S 偏高,

可能与祁连山北坡草地的生境条件(如高海拔、低温、干旱等)有关,因为在胁迫的生境条件下,植物能够分配更多的干物质到地下。在5

8

201干旱区研究28卷

类草地中,高寒草原(R/S中值为9.3)和山地草甸(8.7)之间、山地草原(7.0)和荒漠草原(7.1)之间的R/S差异不明显,而山地草甸草原(5.1)与各类草地的R/S有明显差异。关于荒漠草原,一般认为在干旱胁迫的生长条件下R/S较高〔19-20〕,如王娓等〔4〕研究的荒漠草原的R/S中值为12.6,与之相比,本试验测定的结果明显偏低,这可能与取样深度较浅(0 30cm)有关,因此,在荒漠草原以0 30 cm地下根系生物量来估算的R/S,可能比实际值偏低。

5类草地R/S的季节变化变幅较大,大致呈反抛物线型,愈接近生长季始末其值愈大,R/S的最小值均出现在8月或9月下旬,这与耿浩林和张娜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8,21〕。本研究表明,植物的生长节律会主导生长季内R/S的变化,因为地上部生长易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季节变化较大,而地下部往往都是多年的累计值,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地上部生长对R/S的季节变化贡献要比地下部大。

R/S可能受草地类型、生境和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3〕,但在本研究中,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的R/S与同期各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表明R/S不受同期气象因子的影响,这与Wang和马文红等〔2-3〕在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研究结果相似;也有研究表明,R/S受温度和降水影响,如Mokany等〔1〕的研究发现,在全球尺度上,草地和灌丛的R/S随温度、降水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王娓等〔4〕对我国北方天然草地研究时发现,R/S随年降水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本研究中,若考虑水热条件的滞后效应,结果发现高寒草原的R/S随着上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R/S 随着上月潜在蒸散量的增加也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山地草甸和山地荒漠草原的R/S不受前期水热条件的影响。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关系,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必然对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同时产生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探讨R/S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时,除了分析气象因子外,还应分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的组成、植物生长特性、地上/地下生物量长期动态、土壤性质、放牧等因素对R/S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okany K,Raison R J,Prokushkin A S.Critical analysis of root:Shoot ratios in terrestrial biomes〔J〕.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6,12:84-96.

〔2〕Wang Liang,Niu Kechang,Yang Yuanhe,et al.Patterns of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China’s grasslands:Evi-

dence from individual-level observation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53(7):851-857.

〔3〕马文红,方精云.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6):774-778.〔Ma Wen-

hong,Fang Jingyun.R?S ratios of temperate steppe and the envi-

ronmental controls in Inner Mongolia〔J〕.Acta Scientiarum Natura-

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6,42(6):774-778.〕

〔4〕王娓,彭书时,方精云.中国北方天然草地的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08,25(1):90-97.〔Wang

Wei,Peng Shushi,Fang Jingyun.Biomas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rasslands and it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China〔J〕.

Arid Zone Research,2008,25(1):90-97.〕

〔5〕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等.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91-498.〔Piao Shi-

long,Fang Jingyun,He Jinsheng,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

land biomass in China〔J〕.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4,28

(4):491-498.〕

〔6〕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储量〔J〕.中国科学:D辑,2003,33(1):72-80.〔Li Kerang,Wang Shaoqiang,

Cao Mingkui.The vegetation and soil carbon storage in China〔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3,33(1):72-80.〕

〔7〕马文红,杨元合,贺金生,等.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科学:C辑,2008,38(1):84-92.〔Ma

Wenhong,Yang Yuanhe,He Jinsheng,et al.Relation of temperate

grassland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in Inner Mongolia〔J〕.Sci-

ence in China:Series C,2008,38(1):84-92.〕

〔8〕耿浩林,王玉辉,王风玉,等.恢复状态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植被根冠比动态及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08,28

(10):4629-4634.〔Geng Haolin,Wang Yuhui,Wang Fengyu,

et al.The dynamics of root-shoot ratio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

tive factors of recovering Leymus chinensis steppe vegetation in In-

ner Mongoli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10):4629-

4634.〕

〔9〕Fan J W,Wang K,Harris W,et al.Allocation of vegetation biomass across a climate-related gradient in th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

li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9,73:521-528.〔10〕Yang Y H,Fang J Y,Ma W H,et al.Large-scale pattern of biomass partitioning across China’s grasslands〔J〕.Global Ecology Biogeog-

raphy,2010,19:268-277.

〔11〕Yang Y H,Fang J Y,Ji C J,et al.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Tibetan grasslands〔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2009,20(1):177-184.

〔12〕胡自治,孙吉雄,李洋,等.甘肃天祝主要高山草地的生物量及光能转化率〔J〕.植物生态学报,1994,18(2):121-131.〔Hu

Zizhi,Sun Jixiong,Li Yang,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olar radiation for principal types of al-

pine grasslands in Tianzhu,Gansu Province〔J〕.Acta Phytoecologi-

ca Sinica,1994,18(2):121-131.〕

〔13〕沈禹颖,阎顺国,朱兴运,等.河西走廊几种盐化草地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分配

〔J〕.草业学报,1995,4(2):44-50.〔Shen Yuying,Yan Shun-

guo,Zhu Xingyun,et al.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saline pastures

in Hexi CorridorⅠ.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above and under-

ground biomass〔J〕.Acta Prataculturae Sincia,1995,4(2):44-

9201

6期黄德青等: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根冠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0.〕

〔14〕刘国彬.草地植物生物量研究概述〔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6(2):9-15.〔Liu Guobin.Research overview of grassland

plant biomass〔J〕.Foreign Animal Husbandry:Grassland and For-

age,1986(2):9-15.〕

〔15〕宇万太,于永强.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27-932.〔Yu Wantai,Yu Yongqiang.Ad-

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underground biomass〔J〕.Chinese Jour-

nal of Applied Eclology,2001,12(6):927-932.〕

〔16〕Allen R G,Smith M,Perrier A.An updat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J〕.ICID Bulletin,1994,43(2):35-

92.

〔17〕周兴民.中国嵩草草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1-167.〔Zhou Xingmin.The Kobresia Meadow of China〔M〕.Bei-

jing:Science Press,2001:131-167.〕〔18〕鄢燕,张建国,张锦华,等.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5,25(11):2818-2823.〔Yan Yan,Zhang

Jianguo,Zhang Jinhua,et al.The belowground biomass in alpine

grassland in Nakchu Prefecture of Tibet〔J〕.Acta Ecologica Sini-

ca,2005,25(11):2818-2823.〕

〔19〕Molyneux D E.Rooting pattern and water relations of three pasture grasses growing in drying soil〔J〕.Oecologia,1983,58:220-224.〔20〕Jackson R B,Canadell J,Ehleringer J R,et al.A global analysis of root distributions for terrestrial biomes〔J〕.Oecologia,1996,108:

389-411.

〔21〕张娜,梁一民.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地下/地上生物量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2,11(2):72-78.〔Zhang Na,Liang Yimin.

Studies on the below-ground/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 of natural

grassland in loess hilly region〔J〕.Acta Prataculturae Sincia,2002,11(2):72-78.〕

Study on Root-shoot Ratios of Natural Grassland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HUANG De-qing1,2,YU Lan3,ZHANG Yao-sheng1,ZHAO Xin-quan1

(1.Key Laboratory of Adap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Plateau Biota,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ning810001,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541002,China;

3.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Science,Guilin Medical College,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oot-shoot ratio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data of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biomasses of five types of natural grasslands and the synchronous meteorological data in northern slope of the Qilian Mountain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mass of five types of natural grasslands was in an order of mountain meadow>mountain steppe>mountain meadow steppe>alpine steppe>mountain-desert grasslands;difference of the biomass among the five types of natural grasslands was sig-nificantly except that among alpine steppe,mountain meadow steppe and mountain steppe(P<0.05);root-shoot ratios of alpine steppe,mountain meadow,mountain meadow steppe,mountain steppe and mountain-desert grass-lands were9.3,8.7,5.1,7.0and7.1respectively;there was a reverse-parabola-shaped seasonal variation in curves of root-shoot ratios of the five types of natural grasslands,bu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ir root-shoot ratios was different;root-shoot ratio of alpine stepp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previous month,the root-shoot ratios of mountain meadow steppe and mountain stepp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previous month,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oot-shoot ratios of mountain meadow and mountain-desert grasslands and the hydrological and sunshine factors in previous month.

Key words:natural grassland;biomass;root-shoot ratio;climatic factor;the Qilian Mountains 0301干旱区研究28卷

天津市部分区2018届高三质量调查(一) 文综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图1)为天津市某时刻气压场示意图,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打算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图2)在甲、乙、丙、丁四地进行风向的测定据此回答1-2题。 1.观测小组在甲点测风向时,风向标的金属箭头指向的方向是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2.在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中,此时最可能出现降水,并伴随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图3)为谷歌地球提供的我国北方某城市居民区(40°°N,117°E)卫星遥感影像,拍摄日期为某年的9月23日,读图回答3-4题。 3.判断该图拍摄的当地时间可能为 A.5:30 B.9:30 C.13:30 D.17:30 4.为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小区居民计划在楼顶铺设光伏发电设备,若光伏发电板可通过前后转动调节来提高发电效率,则发电板和水平地面的夹角最小约为 A.13.5° B.16.5° C.23.5° D.26.5° 在四川、贵州和重庆三省市交会处有面积超过130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其形态与华南湿润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截然不同,其岩图平面闭合度200-300度,直径50-1000米,高度10-400米,四周红色砂岩壁立,后壁有瀑布悬挂,底部有倒石堆或深潭,它就是环崖丹霞,有学者根据环崖丹霞的特点形象地将之命名为“红圈子”。下图(图4)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回答第5~6题。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2009年春季查螺培训方案 3月21日上午在市疾控中心召开15个查螺镇卫生所长会议,培训并部署春季查螺工作。 1.根据市血防工作要点所下达的查螺村数,按每村每回合不少于100个查螺工日,拟定本镇2009年血防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召开会议,建立镇政府血防领导小组,组织、培训查螺队伍,落实工日报酬,广播宣传发动,群众业余查螺,有奖报螺,学校开展血防“四个一”活动等。 2.利用有线广播进行宣传发动,内容包括查螺的意义、方法及报螺有奖的规定,由镇卫生所撰写提供广播稿。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继续实行群众性有奖报螺制度。在历史流行村的同一环境内,对首先发现钉螺者奖励1000元,在非流行村的奖励2000元,在非流行镇发现重大螺情者,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重奖。 3.分期分批开展查螺:金沙、二甲、平东、平潮、五接、开发区共6个镇(区)7个村4月1-10日完成;骑岸、四安、石港、刘桥4个镇共13个村4月11-20日完成;先锋、川姜、兴东、兴仁、西亭共5个镇8个村4月21-30日完成。 4.除平潮镇必须进行村自查、互查及镇复查3个回合,其余镇进行村自查及镇复查2个回合查螺,每回合用工均不低于100个工日。要10天内完成查螺,每村应根据具体情况组织20-30人的查螺队伍,分成2个大组,从不同村民小组同时开始,规定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各查一遍,即完成了2个回合查螺。

5.查螺前由卫生所人员分村进行培训,以钉螺标本教会查螺员准确识别钉螺,掌握查螺方法,携带绳子、查螺框子、镊子、钉螺袋和图账,按历史有螺环境每隔5米设1个机械框,历史无螺环境每隔10米设1个机械框,相邻2机械框之间抽查2~3个环境框的要求,实行机环结合法查螺。培训时要现场让查螺员识别钉螺,并有文字、照片记录。未参加培训的人(不在照片上的人),不得参加查螺。 7.每个查螺村由疾控中心人员设置3个条块假螺点,每条块设2个点,每点布放15~20只死钉螺,及时填写假螺点设置回收表,统计回收率。每发现1处假螺点,现场给予奖励50元。群众报螺或有组织查螺发现螺情后,镇卫生所应在当日到现场核实,确定为活钉螺后即刻向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并做好现场控制,严防人为造成钉螺扩散。 8.每天实际查螺不少于7小时。由带队查螺的乡村医生每天上午8:00、下午1:30点名考勤,记载出勤人数及累计查螺工日,卫生所长或防疫医生到现场核查人数后在指导员栏签字。每日下午5:30前将当日考勤情况以电子邮件发至(tzmbk@https://www.sodocs.net/doc/e118123737.html,)邮箱,经市疾控中心现场抽查证实后,作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算项目经费的依据。考勤表一式二份,乡村医生和防疫医生各执一份备查。 9.查螺环境登记表每日填写,乡村医生保管。防疫医生每天现场检查查螺环境登记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分村填写查螺进度汇报表。卫生所长、防疫医生在位在岗情况及考勤记录、查螺环境登记表、进度汇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将作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血地防工作平时检查内容列入考核记录。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 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钉螺的主要鉴别及调查方法 一、钉螺主要鉴别要点 1、大小,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4mm。 2、形状,呈宝塔状,螺塔一层一层有规律的逐步缩小。 3、螺旋,为5~8个。属右旋螺。 4、有唇脊,壳口外唇近边缘有一较厚的脊状突起。 5、颜色,光壳钉螺为棕红色;肋壳钉螺为淡黄色或黄棕色。 6、螺壳:坚硬,用手用力捏,不易碎。 7、有假眉,眼球后方皮下组织内,有淡黄色颗粒聚集成的眉弓(需要在解剖镜下观察)。 唇脊 脐孔

不同种的螺类的形态 钉螺和相似螺类的鉴别要点

二、钉螺调查 1、调查时间 一般在3-5月和9-11月。最佳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半月(南北因气候关系略有差异),此时杂草少,有利于尽早灭螺。 气候温和,钉螺活动力强,出现在土表的钉螺数量多。 2、调查环境 丘陵地带钉螺分布是随着水系自上而下地分布在各个不同地形的孳生环境中。钉螺常呈零星、分散的孤立小片或点状分布。钉螺孳生环境主要为洼地、草坡、菜地、田埂、小沟、池塘、水坝,堤埂、石芽等处。 3、调查方法 设框:隔一定距离设一检查点,每点为一框。调查河、沟、塘、田埂等一般按5-10米等距离设框;调查江湖洲滩、田地可采纵横系统抽样(棋盘式抽样)。 系统抽样法:等距离设框调查法,适合于钉螺多而散在性分布的环境。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调查点地域内的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及钉螺孳生的可疑环境进行螺情调查。 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等距离设框调查,若相邻两点(框)均未查到钉螺,可在两点之间的段,选择钉螺容易孳生的环境再抽查两个点(框)。 计算钉螺面积: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有螺的段,左右各延伸20m计算。 全面细查法:是对钉螺密度极低或复杂环境查螺的一种方法。调查为步步为框,地毯式全面细查。 要查清螺情必须追本溯源。要顺着水系开展调查。做到“三从”(从源头到下游,从平原到山上,从潮湿到积水)、“四追”(追头、追尾、追点、追面)。 查到可疑钉螺要进行鉴定,确定为钉螺时,要进行死、活螺鉴定和解剖检查有无感染钉螺。 4、做好个人防护(手套、镊子、雨鞋、草帽等) 5、做好查螺记录 图-历史螺区地形图 卡-每日每点查螺记录卡 账-每日各点查螺汇总

祁连山北麓生态 安全屏障保护治理对策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党校于生林 二0一四年五月

【摘要】祁连山北坡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是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山区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速,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对策研究,对于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退化;生态保护;对策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甘肃省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省,构筑国家生态屏障,“首要任务是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立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明确界定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一、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位于世界层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如果说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的“脊”,那么祁连山脉就是其“檐”,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在保障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方面举足轻重。 根据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中的解释: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对相邻环境或大尺度环境具有保护性作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一般就是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在空间上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不但与其所在区

地理知识整合 自然因素: 一、地理因素 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 母理论 人文因素: 人口城市交通运输经济科技政策 二、位置 ?经纬位置 ?海陆位置 ?行政区划位置 三、地形 ●地形特征的内容 海拔地势地形的种类与分布 ●山地的成因: 背斜成山向斜成山断块山火山 ?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构造理论 四、气候 ?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大气环流洋流 ?影响气温(热量)的因素: 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气候或天气洋流 冬季风(季风区)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地形气候或天气 ?旱灾多发的原因: 1.降水少,水资源缺乏 2.工农业、人口密集 3.水污染 ?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降水少 2.植被覆盖不良 3.风大且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防御措施。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六、水文 ?河流特征 1.水系特征: 补给形式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 2水文特征: 汛期与枯水期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 ?凌汛产生的条件 1 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现象 2 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洋流入海河流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纬度地形气象洋流 七、土壤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1.地形 2.降水 3.植被 4.人为原因 ?影响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植被) 2.人为原因 ?石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成土速度慢,土层贫瘠且薄,气候,植被) 2.人类活动植被破坏。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影响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②地下水位高 2.人为原因: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的灌溉;植被破坏 八、资源 ?沼泽形成的原因: 1.高纬度:气温低,蒸发量小或者低纬度:气候湿润,降水多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冻土广布,地表水难以下渗 ?影响河流水能资源的因素: 1.落差 2.流量 ?水电站建设的区位: 峡谷或盆地(容易蓄水,形成水库,且工程量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环境的承载量

1 实验十一、乌贼解剖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乌贼的外形及内部解剖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的一般结构特征,以及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 材料(一) 实验材料:乌贼浸制标本。 (二) 示范材料:枪乌贼、章鱼、乌贼血管注射解剖标本、田螺、钉螺、蜗牛、扁卷螺、椎实螺、鲍、红螺、毛石鳖、角贝等。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盘、蜡盘、大头针、吸水纸等。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 将市场买来的乌贼先在清水中冲洗干净,再用5一10%的福尔马林射人体内,最后保存在5一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如用拖网采集的,将采回的活乌贼养于海水内,用淡水或硫酸镁、1%铬酸进行麻醉,然后用上述方法进行注射和浸制。如需作血管注射,可将麻醉后的乌贼,用剪刀自腹部中线剪开,用洋红动物胶自动脉注入鳃中,然后保存在5一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 取1条,置于蜡盘中,背面向上(颜色较深),依次观察。身体从前向后分为头足部、颈部和躯干部。 五、观察 (一) 乌贼(sepia keulenta)的外形 取浸制的乌贼标本,放在蜡盘中,加入少许水,观察其外形。 1、头部(head) 椭圆形,顶端中央为口,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在头部的前方有五对腕(arm),内侧有许多吸盘

2 (suckers),其中以第四对特别长称触腕,有捕食作用。雄性左侧第四腕特化为生殖用腕,又称茎化腕。 2、颈部(neck) 为头之后较细小的部分。 3、躯干部(trunk) 卵圆形,背腹略扁平。两侧有一对狭窄的鳍。 ●颈后方的部分,呈囊状,背腹略扁。 ●外被富有肌肉的外套膜。腹面与内脏团,形成宽大的外套腔。外套膜边缘有狭长的肌肉质褶,称鳍。 贝壳退化,埋藏在背面外套膜内,石灰质,质地疏松 乌贼的外形 乌贼的解剖方法

专题突破练24环境保护 1.(2017·湖南师范附中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部博湖县境内,是新疆目前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显著,2005年以来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矿化度呈现升高趋势,鱼类种群和产量受强烈影响。下图为博斯腾湖周边地域图。 说明博斯腾湖水质恶化的原因。 ,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入湖污染物增多;城镇生活用水量加大,入湖水量减少;内陆淡水湖,周边农业灌溉取水量大,湖泊水位下降;气候变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湖水水量减小;水量减小,自净能力下降。 从人类活动看,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入湖污染物增多,水污染严重。从自净能力来看,周边用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导致自净能力降低,博斯腾湖水质恶化。 2.(2017·湖南长沙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2015年起,三亚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下图为该山体生态修复示意图。 试分析该废弃石灰岩矿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危害,并对该山体生态修复提出合理整改措施。?导学号30374061? :山体岩石裸露,影响整体景观;矿山地表破碎多碎石,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坡度大,土层薄(或多无土层覆盖),人为石漠化严重,植被少(或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溶洞进一步发育,造成山地和地表坍塌;矿山缺少植被覆盖,涵养水源能力丧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石灰岩大量溶蚀,造成地下水硬度增大,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气候的形成因素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了解气候形成的因子及各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建议 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下垫面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清单 一、太阳辐射 是________运动的最根本的能源,是形成________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产生的原因:________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的分布:(1)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2)中纬环流: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3)低纬环流:________气压带、信风带;(4)赤道低气压带。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其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 4.东亚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南亚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大气环流作用: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的调整和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它本身也是一种________现象。 三、下垫面 大气的直接________和________。 四、人类活动 改变________成分和________含量,改变地表状况。 参考答案 一、大气气候 二、高低纬度副热带高太阳直射点北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热量水分气候 三、热源水源 四、大气水汽 考点聚焦 影响气候的因素 【典型例题】 例题1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A.风带南移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2.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势 C.洋流D.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判读及冬季降水成因的判读来考查气候形成因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三大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地理因素在中国气候特征和气候分异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因素 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 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 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 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气候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研究多只涉及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要准确的预测将来气候的变化,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概述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目的通过对以前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并且总结概括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主要有流体动力学模式,评价温室效应的LLNL一ZD化学模式以及UIUC一ZD化学模式及以前应用最多的是全球环流模式(GCM)和现在使用较多的NCAR/RegCMZ区域气候模式,构造抬升变化的“构造—输入”模型。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因素;影响机制 1 引言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多年冻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泥石流和雪崩;北极和南极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那些存在于海冰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食肉动物;在许多由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径流量和早春最大溢流量增加;许多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变暖,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树木出新叶、鸟类迁徙和产蛋等春季特有现象出现时间提前;动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地区春季植被提前“返青”,变暖造成了生长季延长;高纬海洋中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人为碳排放的增多导致海洋更加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0.1个单位。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正在开始影响许多其他的自然和人类系统,山区的人居环境遭受冰川湖泊爆发洪水的风险加大;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更暖、更干的环境已经导致了生长期的缩短,并对农作物产生了有害影响;海平面升高和人类发展,都在造成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的损失,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损害。气候变化越剧烈,净影响就越趋向于负面,最脆弱的是那些位于海岸带和江河平原的地区、经济与气候敏感性资源联系密切的地区、极端天气事件易发的地区、特别是城市化发展快速的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通过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复杂联系,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地区和部门。气候变化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1】。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众多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将来气候的的预测,尽早提出应对的措施,减少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迄今为止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其中大气上界辐射变化的影响主要受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的控制,下垫面物理景观的变化主要涉及植被变化、冰雪覆盖变化、湿地和沙漠化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城市化热岛效应。 早期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式有热力学模式和流动力学模式。热力学模式不考虑或只以非常简化的方式考虑大气运动场对辐射收支的影响,它只能预报大气成分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能量平衡模式(EBM)和辐射—对流模式(RCM)都属于此类。流体动力学模式考虑了辐射场以及大气位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湖北钉螺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实验 (一)钉螺采集:作为水陆两栖螺类,钉螺喜欢在水中生活,成螺喜欢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活,幼螺喜欢在水中生活。采集钉螺地应注意到一些钉螺孽生地(如:江西九江星子,彭泽等地),采集时使用橡胶手套在江滩地区草丛中捡取钉螺近3000只左右成螺。带回途中要保持钉螺湿润。带回实验室后用清水冲洗3次后进行阴阳性鉴别。(将钉螺放在指形试管内,每管放60只钉螺,管内加水浸满。用尼龙纱罩盖好。在20~25度光照环境下放置4~8小时后,用金属耳蘸取上层清液做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观察到有尾蚴,再将该指形管中的钉螺均分成两组重复上述操作。最后找出阳性钉螺)。将阴性钉螺放用30cm×40cm×3.5cm 搪瓷盘培养钉螺,盘底铺6层草纸,保持湿润,上层加沙罩以免钉螺外爬,每天洒水2次。阳性钉螺单独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过程中定期丢去死的钉螺。 (二)毛蚴制备:1.将阳性钉螺放在20℃~25℃下,阳光下放置2天后的水中光照的条件下放置4h备用。 2.取两只小白鼠,有夹子将其固定。剪去腹部的毛备用。 3.用金属耳蘸取(1)中液面,将水滴点在玻片上,马上将其贴在小白鼠剪去毛的腹部,5min后拿掉玻片。将两感染后的小白鼠培养,冬季要将老鼠放于15℃以上的环境中,以防老鼠不测。阳性钉螺用血防-67药液灭杀。 4.自感染42d后,收集家鼠粪便,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或水洗

沉淀法检查虫卵,发现虫卵后便可解剖老鼠,分离出肠系膜静脉和肝脏,用清水冲洗分离新鲜虫卵。 5. 将虫卵放在经阳光照射2天的自来水中(渗透压接近12mOsm的水),ph控制在7.5~7.8,温度30℃左右,同时辅以光照。毛蚴孵出后会受向光性向上性的影响分布于水的表面。毛蚴在水中能存活15~94小时,孵出后经过时间愈久,感染钉螺的能力愈低。温度愈高活动越剧烈,死亡也越快,当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就主动侵入。 (三)、感染钉螺。在毛蚴孵化前一两天就可将培养的阴性钉螺进行筛选,在剩余钉螺中选活动性较强的2000只,将2000只钉螺再次进行尾蚴逸出法测试。确定无尾蚴后,将2000只钉螺分成两组,每组1000只,分别标以A、B。将钉螺放在直径为25cm平皿上,加入400ml清水备用。毛蚴孵化速度比较快,所以将虫卵孵化后就可将毛蚴与钉螺20:1的比例投放于A平皿中;B中不投放毛蚴,用清水代替投放。,控制温度在20℃―25℃,ph控制在7.5—7.8。,都在25℃光照生化培养箱培养4H。将多余的钉螺和尾蚴用血防-67药液灭杀。(阴性钉螺要再检是为了防止出现第一次检验时钉螺刚刚感染了毛蚴,却没有尾蚴的逸出) (四)钉螺培养:用两个30cm×40cm×3.5cm搪瓷盘分别标以A、B。内垫海绵,仍铺人工草纸,用脱氯自来水浸湿海绵和草纸,加少许浸泡后的兔饲料和泥土于草纸上,将两个平皿中的钉螺分别放入对应的搪瓷盆中,加盖纱网,置于25~30℃不同的生化培

研究报告(14~18)全球变化下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与保护 任小凤袁赵维俊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祁连山对于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祁连山出现生态系统稳定功能削弱、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典型表现为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土地退化及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森林水源涵养力下降和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势必会影响了祁连山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正常发挥。针对现阶段祁连山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祁连山;全球变化;生态安全屏障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甘)LK000067(2018)03-14-18-05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Safety Barrier in Qilian Mountain under Global Change Ren Xiaofeng,Zhao Weijun (Academy of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ests of Qilian Mountain in Gansu Province,Zhangye 734000,China )Abstract:Qilian Mount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s,Qilian Mountain has problems such as weakening of ecosystem stability,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and increased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t i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glacial retreat,increased threat of biodiversity,land degradation and increased soil erosion.Decrease in water conservation and reduction of rare biological resources.The in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function in the Qilian Mountains.Aiming at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Qilian Mountain at present,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Qilian Mountain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Qilian Mountain;global change;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收稿日期:2018-07-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425301、41461004)、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7JR5RG351)和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CTERN )共同资助作者简介:任小凤(1988-),女,甘肃张掖人,研究实习员,从森林生态 及全球变化研究。 通讯作者:赵维俊(1981-),男,甘肃靖远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 森林与土壤生态研究。2018年9月 第31卷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金堂地区灭螺方法的综合应用技术报告金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维娟马锐 前言 血吸虫病是人或其它多种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致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按其发病时间的长短、症状的轻重、体征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的生长、生育、生命、生活与生产。由于血吸虫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成虫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钉螺游入水中,遇到人畜即经皮肤(粘膜)钻入体内发育为成虫导致血吸虫病发生,如此循环反复,造成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由于钉螺在血吸虫生活史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与类型决定于钉螺的分布特征,特别是感染性钉螺的地理分布密切吻合。所以要控制血吸虫病,消灭钉螺是关键。 按照钉螺孳生地的特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自然地理类型分为湖沼型、水网型以及山丘型三大类。我县属于山丘型流行区。 山丘型流行区地势高低不平,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流行区有的分布在盆地(或称平坝)、有的在大小山坡或丘陵。钉螺一般沿水系自上而下呈不规则的散在分布,上游分布面积较局限,向下则逐渐扩大,有明显的单元性。也有一些钉螺

孳生环境与水系无关,自成一弧立螺点。土肥草密、潮湿温暖、水流较缓慢的小型灌溉沟渠及田壁是钉螺孳生的主要场所。这种复杂的环境是多年来我县血防灭螺工作的难题,也是钉螺面积消长的主要原因。 本课题就是针对金堂地区特点,开动脑筋,将灭螺方法综合应用,使金堂县成功地率先在四川省内实现血防传播阻断达标。 一、金堂县血防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血吸虫病流行主要分布在清江、官仓、赵镇、栖贤、三星5个乡镇的41个行政村(社区),分别占全县21个乡镇和230个行政村(社区)总数的23.8%、17.8%,流行村(社区)总人口约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3%。 我县开展血防工作至今已历时53年,截止2009年,全县历史累计病人28299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291人;历史累计血吸虫病牛5501头。 全县共有1061个历史有螺点,历史有螺面积2200774平方米。其中沟渠913处,1694043平方米,占历史有螺总面积的76.97%,田地94处,433460平方米,占历史有螺总面积的19.70%,塘库26处,35523平方米,林园6处,5500平方米,其他10处,10930平方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