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

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8)菩提:梵语,即“道”。译文: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说完就消失了。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原文: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9),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具威仪(10)于西明寺照律师,禀(11)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12),传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盘(13)大旨于福林寺素法师。注释:(9)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

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10)具威仪:言具威仪戒。

(11)禀:禀承,听命旨意。禀持犯指保持戒律。(12)律师:善说戒律的高僧。(13)涅盘:涅,指不生。盘,指不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译文:他十岁时到天水街亭镇崇福寺依附道悟禅师当沙弥,十七岁正式成为比丘,入安国寺诵经,在西明寺受具威仪戒于照律师,由于他禀承持戒升为律师,同时,安国寺素法师传授了唯识大义,福林寺法师传授了通涅盘大旨。原文: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囊括川注,逢原委(14)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15)于情田(16),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注释:(14)委:积聚。 (15) 株杌:[zhūwù]指欲望。

(16)情田:指心地。

译文:随之,他又梦见那个印度僧人用一个透明的器皿盛着舍利让他吃下,并且说:“佛教的教义都进了你的腹内。”从那以后,普天下的和尚说起经、律、论来没有高于他的,

柳公权玄秘塔碑全文及释文

转载▼

标签:

佛学

柳公权玄秘塔碑全文及释文

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休撰

谏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撰额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於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

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

荷如来之菩提,凿生

..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与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具威仪於西明寺照律师,禀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大义於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大旨于福林寺,崟(yin)法师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汝论无敌於天下。囊括川注,逢源会委,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辨与

无何谒文

..殊於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於太原,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於他等。复诏侍皇太子於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you)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

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干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

拱无事。诏和尚率

..缁属迎真骨於灵山,开法场於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盖参用真宗以毘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与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盘唯

..经论,处当仁传授宗王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於瑜伽,

契无生於悉地。日持诸部十余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

..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贵臣依慕豪族皆所,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与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

..,竟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於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得舍利三百余

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諡曰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八。

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余辈,或讲论玄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

於戏!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

承袭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大懼徽猷有时堙没,而今閤(ge)门使刘公,法缘.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休尝游其藩,备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

铭曰: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哀我生灵。出经破尘。

教纲高张。孰辩孰分有大法师。如从亲闻。

经律论藏。戒定慧学。深浅同源。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孰正孰驳有大法师。为作霜雹。

趣真则滞。涉俗则流。象狂猿轻。钩槛莫收。

柅制刀断。尚生疮疣。有大法师。绝念而游。

巨唐启运。大雄垂教。千载冥符。三乘迭耀

..。

宠重恩顾。显阐讃导。有大法师。逢时感召。

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会昌元年十二月廿(nian)八日建

刻玉册官邵建和并弟建初镌

现代文翻译:

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6),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欲荷如来之菩提(7),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8)。十七正度为比五。具威仪(9)于西明寺照律师(10);禀持犯(11)于崇福寺律师;传唯识大义(12)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13)大旨于福林寺法师。

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囊括川注,逢源会委,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赐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下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不大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14)。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15)迎真骨于灵山(16),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尔,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惟识、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17),契无生于悉地(18)。日持诸部,十余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径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19)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20),得舍利三百余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尽而灵骨珠圆。赐谥曰:

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八。门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余辈,或讲论玄言,或记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

于戏,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袭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大惧徽猷有时堙没。而今门使刘公,法缘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休尝游其藩,备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铭曰: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21),哀我生灵,出经破尘,教纲高张,孰辩孰兮。

有大法师,如从亲闻,经律论藏,戒定慧学,深浅同源,先后相觉,异宗偏义,孰正孰驳。

有大法师,为作霜雹,趣真则滞,涉俗则流,象狂猿轻,钩槛莫收,制刀断,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绝念而游,巨唐启运,大雄垂教,千载冥符,三乘迭。宠重恩顾,显阐导。

有大法师,逢时感召,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会昌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建。

刻玉册官邵建和并弟建初镌。

注释:

(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柳公权《金刚经》是长庆四年(824年)为右街僧录准公写的。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绘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十岁出家,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读为呜呼,感叹词。

(6)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颡:额头。颐:下巴。

(7)菩提———梵语,汉语中是“道”的意思。

(8)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9)具威仪———言具威仪戒,戒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10)律师———佛教称善说戒律的高僧为律师。

(11)禀持犯———保持戒律之谓也。

(12)传唯识大义———佛教认为:识即心识,大乘菩萨皆了却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意深妙,唯意缘知,这就是唯识大意。

(13)涅———梵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指不生。盘,指不灭。

(14)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指宪宗李纯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间,平息的各地节度军将之乱。

(15)缁属———指僧众,人多穿黑色。

(16)灵山———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是释迦牟尼传教的圣地。

(17)运三密于瑜伽———佛三密是说如来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议处。瑜伽,梵语,意为相应,约言之:“身与口协,口号意符,意与身合,三业相应。故曰瑜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业相协,与佛相契了。

(18)悉地———悉,遍也。悉地,遍地。碑文中悉字为别写。

(19)四相———生相,住相,异相,灭相。

(20)茶毗———梵语,意为焚烧。此处指按端甫的遗嘱火化。

(21)贤劫千佛,第四能仁———贤劫,佛教语,谓此劫中多贤人。释迦牟尼为贤劫中第四佛。“释迦”汉语译作能仁。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

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luò)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为此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

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时现时隐。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十分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住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课文总体分析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是压抑的。这期间他写了一组很有名的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绝弦(文言文) 附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出示: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春雨潇潇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霞光灼灼 一、导入初读 1、直接导入,简介:这是文言文,又称古文,相对而言,现在的文章叫做白话文。 2、自由读课文 3、反馈:你感觉古文读起来怎么样?(生:难懂、拗口、深奥) 师:读古文也要讲究节奏(出示节奏划分线) 师范读、生再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感悟 1、师: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板书:俞伯牙钟子期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2)再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用波浪线划出来。 2、交流,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名读“峨峨若泰山”。 钟子期的眼前会出现怎么样的高山呢? 指名读,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高山,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赞叹伯牙的词:善哉 (比较:“善鼓琴”与“善哉”中“善”字语义的不同) 还可以怎么说呢?(妙啊!棒啊!好啊!) 齐读这一句 (4)学习“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学法同第一句:你怎么体会?朗读,体会出琴声。 3、练习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接: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此处结合课始的练习,学习致用,非常巧妙。) 4、学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如何理解?(只要伯牙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 齐读。 5、资料补充: (大意):伯牙是宫廷乐师,听到无意义的赞美,偶遇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此时,伯牙……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6、配乐读课文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 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

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8)菩提:梵语,即“道”。 译文: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说完就消失了。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精彩赏析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全文五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探寻小溪的源头。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文章按发现小潭→观赏小潭→潭上气氛→离开小潭的顺序来写,也就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楚。 小石潭的全貌是: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中还有鱼游来游去。 文章开头交代发现小潭的过程: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文中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在这里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16。坻:水中高地。 17。屿:小岛。 18。嵁:不平的岩石。 19。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2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 为屿(y ǔ) ,为嵁(k ān) ,为岩。青树翠蔓(wàn) ,蒙络(luò) 摇缀,参(c ēn)差(c ī)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 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 ī)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 ī) 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 无人,凄神寒骨,悄(qi 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 古,余弟宗玄。隶(lì)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 我) 为此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

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 折), 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时现时隐。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十分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住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课文总体分析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是压抑的。这期间他写了一组很有名的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所描写的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文章写小石潭,由远而近,循声而入,先总写潭的全貌,再写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柳公权

柳公权 柳公权(778- 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 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 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 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 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 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 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 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 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 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人物生平 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柳公权、贺知章、王维等人皆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元。文化繁荣,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侍书生涯 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说课材料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

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8)菩提:梵语,即“道”。译文: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说完就消失了。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原文: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9),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具威仪(10)于西明寺照律师,禀(11)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12),传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通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源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鲜美,落英缤纷。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鲜嫩美丽,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走,想走到林子的。 林子的尽头是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到了,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

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

小石潭记_原文、注释、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也可为此“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 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鸣:发出声音。(倒装句:宾语前置)7.乐:意动用法,单字翻对……感到乐,句中则译为感到快乐。8取:这里指开辟。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10.见:看见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洌:清澈。1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13.近岸:靠近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磐石。1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许:表示数目不确定。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好像水都没有)。空:在空中19.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映现。彻:透过,穿过20.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21.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22.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2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 不见。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24.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交错。25.不可知:不能够知道。2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树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文解析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文解析及答案《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

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在这里,我们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 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玄秘塔碑原文及译文

玄秘塔碑全文: 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裴休撰。正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公權書、并篆額。 玄秘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於戲(戏)!為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舍此無以為丈夫也,背此無以為達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趙氏,世為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sǎng]深目,大頤[yí]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鍾。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歟? 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隸安國寺,具威儀於西明寺照律師,禀持犯於崇福寺昇律師,傳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通涅(不生)槃(不灭)大旨於福林寺崟[yín]法師。 復夢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囊括川注,逢源會委,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夫將欲伐株杌[zhūwù欲望]于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辯歟[yú欤]? 無何,謁[yè]文殊於清涼,眾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歲時賜施,異於他等。復詔侍皇太子于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繇是,天下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不大思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guǎn]蜀,瀦[zhū]蔡蕩鄆[yùn]。而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zī]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于秘殿,為人請福,親奉香燈。既爾,刑不殘,兵不黷[dú],赤子無愁聲,滄海無驚浪,蓋[gài盖]參用真宗以毗[pí辅助]大政之明効也。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 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淨眾者凡一十年。講涅槃、惟識、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身口意)於瑜伽[yúqié自我与梵相应],契無生於悉地(求的愿)。日持諸部,十余萬遍。指淨土為息肩之地,嚴金經(严金經)為報法之恩。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而方丈匡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嚮。薦(祭献)金寶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和尚即眾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低等),皆以誠接。議者以為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將欲駕撗海之大航,拯迷途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 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脅[xié胁]而滅[miè灭]。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彌鬱。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命荼毘,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jìn 烬]而靈骨珠圓。賜諡大達,塔曰玄祕。俗壽六十七,僧臘四十八。 弟子比丘比丘尼約千餘輩,或講論玄言,或紀綱大寺。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為達者。於戲!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襲弟子自約、義正、正言等,克荷先業,虔守遺風。大懼徽猷[huīyóu]有時堙[yīn]沒,而閤門劉公,法緣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為請,願播清塵。休嘗游其藩,備其事,隨喜讚歎,蓋無愧辭。銘曰: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哀我生靈。出經破塵。教網高張。孰辩孰分?有大法師。如從親聞。經律論藏。戒定慧學。深淺同源。先後相覺。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為作霜雹。趣真則滯。涉偽則流。象狂猿輕。鉤檻莫收。柅制刀斷。尚生瘡疣。有大法師。絕念而游。巨唐啟運。大雄垂教。千載冥符。三乘迭耀。寵重恩顧。顯闡讚導。有大法師。逢時感召。空門正闢。法宇方開。崢嶸棟宇。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6.坻:水中高地。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 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 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 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 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 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 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图文稿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 翻译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 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 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

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着,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8)菩提:梵语,即“道”。 译文: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说完就消失了。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 原文: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9),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具威仪(10)于西明寺照律师,禀(11)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12),传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盘(13)大旨于福林寺素法师。注释:(9)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10)具威仪:言具威仪戒。 (11)禀:禀承,听命旨意。禀持犯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音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音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音,欢迎阅读参考!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

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