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一、我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需要媒体提出质疑、传达心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电视人物访谈是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就预先设定的问题在演播室进行讨论,借助电视媒体将二人的讨论现场向大众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或舆论导向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中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开启之标志。经过近年来此类电视节目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00多个类似的新闻访谈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对话》、《小崔说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等,形成了各地电视收视的新景象。由于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较晚,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此类节目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节目缺乏个性、话题缺乏深度,现场缺乏互动、采访者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节目更具有可观性一直是学术界在讨论的话题,本文就电视新闻人采访中的访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进行探讨,望能给相关从业者以启示。

二、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做好情感互动的意义

(一)消除受访者心理障碍的力量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造成了受访者的复杂性,而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受访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障碍,此时便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最终要归于情感,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促进双方心灵上的沟通,促使对方心理上的转化,进而引发受访者交谈的愿望及兴趣。

(二)交谈的原动力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通俗点说就是人与人的人际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在向受访者传递某种信号,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受访者,这些信号会起到正面促进作用,采访过程往往会顺利一些,如果这些信号中有否定或质疑的声音往往会遇到受访者的抵制或不配合。受访者面对采访者时,只有当对方感觉到好感时才会有表达的愿望。所以,只有让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接近并得以有效沟通,才会使受访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这样对方就会愿意交谈,愿意说出心里话,只有记者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才有可能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三)最佳的访谈效果源于融洽的情感互动

采访的效果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的程度,而情感方面的因素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引领者,是节目的灵魂,如何让受访者快速消除对主持人在心理上的陌生感是关键环节。主持人要客观的分析受访者的心理,及时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只有采访的主客体之间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达成共识,让受访者不再把记者当做外人、生人看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情感互动,才有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人物采访,进而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三、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有效情感互动的技巧

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是开播时间最长的两档高端人物访谈节目,它们是当前访谈类节目中的佼佼者。两个节目的主持人以其自身的修养和魅力每次都能成功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进而被受访者所信任,使受访者能在聚光灯下说出外人不知道的心路历程,使节目长期以来稳居所在频道的王牌地位。下面以两个节目为例来探讨一下采访者与受访者如何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得到彼此的信任,使采访挖掘出人物背后的新闻。

(一)充足的访前准备是情感互动的前提。

访前准备分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方面。平时准备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在理论、政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临时准备主要指采访前的资料准备、采访提纲、访前心理准备等方面。采访前最主要的是临时准备。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曾经说过:“采访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能准备不足。”①很多记者的采访经验表明,采访成功与否与访前准备成正比,特别是电视新闻人物采访是现场直播,充足的访前准备尤为重要。访前准备包括明确采访目的、熟悉受访者资料、制作采访提纲和心理准备等四方面的内容。

1、明确采访目的和熟悉受访者资料是最基本的访前准备。

首先,明确采访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在采访之前,主持人要向受访者明确本次采访的目的、通过本次采访要向观众展示哪些内容以及通过采访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熟悉受采访资料。在采访过程中要快速的消除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做到知己知彼,使对方充分信任你,对你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并愿意和你谈,就要充分的研究采访者,熟悉受访者的各方面资料。除了要熟悉受访者的生平事迹、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性格、爱好、家庭、交友、语言表达情况等信息,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受访者所在行业的情况以及专业术语等信息。这样在采访过程中,就会避免主持人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受访者答起来没意思,观众看起来也没意思。充足的访前准备有助于采访者与受访者的沟通,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采访效率;更有助于采访者提出精彩问题和避免采访出现不当。资料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即采访一分钟要准备十分钟。如果出现以上这两种情况,这会拉开了采访双方情感上的距离,使采访陷入僵局。在当前的新闻报道,访前准备做的不够充分的例子不在少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时,不仅对他的个人资料了如指掌,对他所从事的医学专业术语也一一学习,使得他的采访没有停留在解释医学名词上,而是通过钟南山院士所从事的许多专业工作的一些细节展现,让观众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了解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工程院院士。

2、制作采访提纲是访前准备最关键的一环。

采访提纲是主持人实施采访的指南和纲领,采访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节目定位和采访主题展开的,是为采访主题服务的。提纲的设计跟主持人的风格是相符相成的。以《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来说,他以“质疑”闻名主持界,他的质疑是由许多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之间都有很强的逻辑性,都是围绕质疑服务的,是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是为解答质疑而设计的。《面对面》第31 期节目中,王志对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提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向对方提出质疑时,为了让对方更明确的回答问题,他用具体的事例让对方来分析说明,用对方对于细节部分的回答去印证他所提的问题。他正面的问题问一个,反面的问题问一个,再提几个侧面的问题或细节的问题,这样五六个问题加在一起,

他的质疑就很充分,同时随着对方的一一解答,质疑的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观众心中的疑问也应迎刃而解。要想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谈话前首先要把每一件要问的事情反复琢磨,反复思考,并将每一件事情的问题进行罗列,拟好提问顺序;其次还要考虑问这些问题时对方的情绪和心理是否能配合,如果不配合采取何种策略和手段进行弥补;第三还要判断访问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以及由此对采访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设计采访提纲条理要非常清晰,目的要非常明确,是为达成采访目的服务的,是访前准备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3、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访前准备最难的一环。

采访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做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非常重要的。采访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活动,采访者与受访者接触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起用。作为采访者,遇到的受访者可能是形形色色的,职位有高有低的,你从心理上有没有准备好与对方坐在同一个桌子前,与他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谈,这关系到节目是否成功。采访者的心理准备要考虑受访者的合作程度、采访可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想效果以及采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等三方面因素。不论是在采访在位的政府高官还是被判死刑的贪污犯,都要一视同仁,给人的感觉要不卑不亢、不远不近。“对方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政府高官,也可能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普通市民,对不同的人要用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遇到强势的人要适当的压一压,遇到比较弱势的人要适当的扶一扶,这样才能达到平等。”

②《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不论采访谁都给人以邻家姐妹的感觉,朴实、自然、温和,嘴上永远带着丝丝笑容,让人无法对她设防,自然而然的跟她站在了同一阵地里。她采访国际巨星成龙时,一声声甜甜的“成龙大哥”让成龙卸下心防,敞开心扉说出有关他私生活的众多敏感话题,让观众了解了巨星背后的苦衷。

访前的心理准备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时间积累的,不是今天说准备就能准备好的。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我个人在工作初期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平时跟一般的谈话对象怎么说都不紧张,可一旦对面坐的是身价上亿甚至几十亿的企业老总,自己心里就比较胆怯和自卑,往往准备的很充分但临场发挥却不好,虽然一再提醒自己,自已跟对方是跟平等的,但自己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就是不听自己的,最终留给受访者的印象是准备不充分,谈话气氛一下子就冷了很多,很难引起受访者的诉说欲。可见心理准备对记者来说非常重要,它不是单纯专业知识的灌输,而是必须经过自己实践这一关才能逐步克服掉心理障碍。

(二)合理运用印象管理是良好情感互动的基础。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③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许多资料证实,西方政界的首脑人物非常重视“印象管理”。记者采访,需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属于一种公众人物。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达成采访双方良好的情感互动,将采访气氛调节到和谐融洽,是十分必要的。采访实践中,有几种心理因素时常影响着记者“印象管理”的效果,记者必须对其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恰当的对策,保证采访的成功率。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采访心理学认为,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④

人们初次见面,习惯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言谈举止等外部表现,然后

根据观察到的印象给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表面的观察资料得出来的,但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因素,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研究中发现,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仅强烈而且持久。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有经验的记者十分重视自己在受访者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从仪表服饰、态度表情到第一句话,都做精心的设计和妥贴的安排。以此为采访双方的情感互动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有家报纸的记者曾因对“首因效应”缺乏必要的认识,采访连连碰壁。他受命去采访某高校一知名学者,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图书馆阅览室找到该学者。记者不顾阅览室安静的环境,十分兴奋地与学者高声寒喧,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对方连连皱眉,他也没察觉。学者当即表示“没空”,并婉言拒绝这位记者后来的多次约见。这次采访的失败,缘于记者给对方留下了极不好的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不良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知觉偏见,好像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了。

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掌握对方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相互交往。这种心理效应必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新闻采访中,晕轮效应在记者“印象管理”上的作用是持久和明显的。当记者和受访者第一次交往时,因为记者的不守时、不讲信用,使对方形成偏见,导致以后对该受访者的采访都会很被动,总得不到良好的配合。这也证明,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密切相关。记者在特定的采访情境中,要力争给对方留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此时所产生的晕轮效应是积极的,对以后的采访十分有利。

3、社会刻板印象。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一般来说,定型的产生是以过去有限的经验为基础的,源于对人的群体归类。如在人们的脑子里,知识分子书生气十足,工人粗犷豪放,会计师都精打细算,教授必然白发苍苍,这些都是社会刻板印象所产生的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对新闻采访的影响,弊大于利。许多记者的采访曾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得不到受访者的配合。新华社记者杨建业采访马寅初,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文革”期间新闻报道“假大空”,在人们脑子中留下了“记者喜欢说假话”的印象,这一心理效应给记者的采访设置了重重障碍。马老对所有的记者采访一律拒绝。杨建业采访遇阻后,没有退缩,仔细分析了马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没有见怪,反倒表现出真诚的理解。他暂不急于采访马老,而是先为马老平反奔走呼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上书中央。最后记者和马老成了好朋友。这一事例证明,社会刻板印象并不可怕,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对这种心理效应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尽可能有意识地避免。一旦遇上这种情况,只要策略得当,完全可以化解其负面影响,为采访成功奠定基础。

(三)现场的采访艺术是情感互动的进一步升华。

充足的访前准备和良好的印象管理是电视访谈类节目情感互动的基础性条件,而现场主持人的采访艺术决定着双方的情感互动是否能进一步加深,也是节目是否能成功完成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主持人在采访实践中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选准切入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所谓切入点:是指采访提问从哪个角度、哪个细节展开问话,也就是第一个

问题的提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切入点是打开受访者话匣子的第一步,如果第一个问题问得恰当,就能够一下子激起受访者的兴趣,那么采访就成功了一半。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主持人应该再三考虑选择用哪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受访者的心门,要避免出现老生常谈的尴尬局面,为受访者和观众开启一个与众不同的访谈之旅。

在切入点话题的选择上,应当是:较为新鲜,具有新颖性;有一定价值,具有重要性;能引起关注,具有相关性。采访中要善于把大问题具体化,引导受访者谈问题时步步深入。提问还要因人制宜。对性格开朗者,要注意引导;对好思严肃者,要富有逻辑性;对不善言语者,要由浅入深;对经常和记者打交道的人,要格外小心,一开口提问题就要让他觉得你是有阅历有知识的,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这样就使受访者动脑子思考,认真回答问题。否则,他有可能三言两语就把采访者打发走。一个好的切入点会为整个采访奠定成功的基础。一般来说,渐进式和迂回式的提问方式在节目的开头更容易让受访者接受,但优秀的主持人会根据个人的主持风格和受访者的性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切入方式。

陈鲁豫在《鲁豫有约》的访谈中关于切入点的选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采访杨钰莹的时候,杨钰莹跟赖文峰的感情很敏感,可这又是观众最感兴趣最想听的事,如果想要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个问题是无法绕开的,所以,陈鲁豫在节目一开始就用很新亲切、很自然地语调切入话题:“那段谈恋爱的日子,现在可以去回忆吗?比如说这是一段什么样的感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事中有一些是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⑤这种提问方式,让受访者感到是一种朋友之间善意的关心,没有犀利的语言,也没有开头就直指受访者的伤疤和痛处。她的这种提问方式,会让受访者不由自主的去回想那些过去的日子,自然而然的打开受访者的心理防线,成功开启访谈之旅。很多有争议的名人都愿意到《鲁豫有约》吐露心扉,他们来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因为陈鲁豫是他们熟悉和信赖的主持人。陈鲁豫的这种宽容不是无原则地肯定对方,她更是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找到对方的闪光点,使对方在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愿意谈及自己的痛处。

王志在《面对面》的访谈中,关于切入点的选择他有独到之处。有关姚明的那一期节目,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姚明是一个NBA的篮球明星,关于他的节目就应该谈篮球。但是王志通过翻看了大量有关姚明的报道后总结出了新的采访切入点。观众真正渴望了解的并不仅仅是他的篮球,而是由篮球所引发的他自身的变化,是在篮球这个背景下潜藏的东西。姚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姚明,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这些是大家真正希望了解的。王志先是从姚明身体上的变化——声音这一细节开始了姚明去NBA后的各种变化来开启访谈之门,这些变化即包括姚明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变化,也包括由他引发的家庭、经纪团队、国家队等的变化,由这些变化引出外界对他新身份的质疑和提问。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更多的是展现了姚明的内心世界,让大家了解他如何适应新环境和新身份带来的不同变化,如何应对外界对他的评说和质疑。通过王志的访谈,让观众看到了虽然身价提高了,技术进步了,但姚明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姚明,他依然热爱自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篮球事业,依然是我们大家所热爱的那个姚明。《面对面》抓住了与其它节目不同的切入点,成功的开启了姚明谈话的兴奋点,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姚明,不一样的精彩。

2、做一个会倾听的采访者

倾听是采访者必备的基本功,也是深入采访的前提。这一点可以说是优秀主持人的共性,不论是以“质疑”著称的王志,还是以“宽容”示人的陈鲁豫,他

们都多次强调自己是站在倾听者的位置来做访谈节目的。倾听是采访双方最有效的情感互动方式。

学会倾听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要素:首先,集中精力,理出受访者的讲话逻辑。新闻采访中最忌讳采访者心不在焉的听,采访者没有听受访者在说什么,而是在想着如何反驳受访者的话,这种倾听方式最容易导致采访双方情感互动的破裂。会倾听的采访者,不但在采访过程中要聚精会神的听受访者的谈话,还要在听的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的大脑对受访者的谈话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为下面的问题提供参考,与些同时,还要给予受访者语言或肢体语言上的鼓励,为采访双方的互动提情感支持。第二,善于运用移情。移情,又称“感情移入”,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它指的是不但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移情,是与受访者形成良好心理互动从而建立融洽关系的有效手段。采访者在倾听的同时要善于站在受访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谈话,要设身处地以受访者的身份进行倾听。第三,客观倾听。采访者在听的同时,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喜好,不能先入为主的对受访者的谈话进行判断。以免打击受访者的谈话兴趣,影响采访效果。第四,注意信息的完整性。与受访者交谈的过程也是采访者获取信息的过程,采访者不但要注意声音的信息更要注意受访者的面部或肢体语言,它能帮助采访者更好的理解受访者的真情实意。便于采访者总结受访者传递的信息,从而推动双方的情感互动。

《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将倾听艺术运用的淋漓尽致。她在节目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在全神贯注、用心地听。听的同时会给受访者适当的鼓励性回应,如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她常常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就静静地听受访者诉说,不打断,也不急躁,她的倾听使受访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受访者畅所欲言,使得观众为其肺腑之言所打动。陈鲁豫在每一次倾听之后,她通过获得的信息和灵感进行追问,最终使受访者说出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

3、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决定了采访双方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采访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信息的传递,还是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一次情感交流过程。一次成功的采访,采访者的提问水平不仅展现采访者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灵活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非常重要。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作为面对面的采访,提问方法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和两种类型。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得体。封闭式提问是指提出的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

开放式提问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短时间内缩短双方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是电视新闻人物开始采访最常用的提问方式。但由于问题的松散和自由,问题往往挖的不够彻底。封闭式提问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作答的提问,旨在缩小谈话范围,获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实,使采访集中于某个特定问题。封闭式提问将受访者可能的回答都包括在问题之中,易于回答,节省时间,但难以得到问句以外的信息材料,且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不利于真实情况的获得。采访中,封闭式提问是必要的,但不

宜多用。因为它限制了对受访者的内心探索,限制了自由表达。而且一连串的封闭式提问会使来访者变得被动、疑惑、沉默。单一的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都不适宜采访双方进行良好的情感互动,在实际应用中,采访者往往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即半开放半封闭式提问。既不能让受访者仅仅用“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句式来回答,也不能问题范围太大让受访者不知从何说起,这样有利于采访双方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互动。

采访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采访效果,采访者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技巧,如根据受访者的合作态度运用正面提问、迂回式提问、诱导式提问、追问、设问、借问等提问技巧。提问技巧的出色运用是采访双方情感互动进一步加深的最有力的方式。以《面对面》王志访问易中天为例,提问技巧被二人运用得淋漓尽致。采访实录见附录。

在这一小段采访中,王志首先用“业余”二字的文字解释向易中天提出宽松式的质疑:做为一名教师,他是否有不务正业的嫌疑。而易中天用学校的规定来回答提问,但是这个回答并没有得到王志的认可,他紧接着用有没有研究生这一闭合式问题来补充对易中天教师身份的质疑。易中天用退休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来回击,这时王志又用开放式问题将质疑转向了易中天是否是合格教师上,而易中天用上课人数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这时王志又用闭合式问题质疑上课人数是否沾了“百家讲坛”名气的光,当易中天否认时他又抛出为什么他会招致外人的非议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这种先是开放式问题再用闭合式问题认证的提问方式是王志问题设计的一大特色。可见在采访中闭合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追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要灵活运用、穿插使用,这样不仅能让受访者在一松一紧的提问氛围中从容应对采访,也让观众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感受别样的精彩和视觉享受。随着易中天对问题的精彩解答,王志把一个受人非议的公众人物解读出来,整个节目也因王志的提问而表现得十分精彩,很有看点。不但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志和易中天的情感交流也在提问和回答中得到了升华,很出色的完成了一次电视新闻人物的采访。

结论

综上所述,成功的电视新闻人物采访,采访双方有效的情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采访过程中,充足的访前准备和良好的印象管理是情感互动的基础,高超的提问技巧和采访艺术是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情感互动的加深和升华。良好的情感互动不但拉近了访者与受者的心理距离,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向观众展示了新闻人物背后的心路历程和事实真像,让观众更客观公正的了解人物背后的新闻和新闻背后的人物。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新闻采访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人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要想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心须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不能一味的抄袭和死般硬套。根据新闻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学识涵养来设计不同的采访提纲,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方法,成功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情感互动,在成功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也能让人物专访释放出人性的光辉。陈鲁豫和王志的主持风格和艺术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他们不但带动了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进步和发展,还带给观众很好的精神享受,当然更多得还是带给我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新角度。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情感的研究”心得体会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情感,疏导情绪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小学生尚处于蒙昧之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审美情感、思想情感、道德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各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积极而向上的情感。怎样更好的发挥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反所用于生活。“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请让音乐响起来吧。”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容易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使人心境平和、舒缓,激烈、快速和强劲的音乐使人心情激动、兴奋,而下行的旋律又会让人忧伤。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

情感,给他们一种熏,一种滋养,让他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的不断地受到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也最适合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情感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培养审美情感。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这首歌的MTV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下)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又如在《嘀哩嘀哩》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山林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有绿草,还有小黄鹂在嘀哩嘀哩的唱歌”。老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 注:推荐单位只能推荐本单位播出作品,合作作品由首发单位推荐。

新闻直播栏目《帮帮团》内容简介 《帮帮团》栏目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档每天直播90分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栏目分为《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调解有一套》三个大版块。其中《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共60分钟,为新闻直播类节目,《调解有一套》30分钟,为调解故事类节目。此次选送《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部分。 《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节目中,在保证新闻时效的前提下,又重点打造【今日关注】【维权时间】【第一调查】【寻找王】【公益进行时】等特色子版块。版块主题鲜明,使之有别于一般新闻节目,充分突出帮忙、公益、服务的自身定位。本期节目编排上有时效、有重点、有特色,导向正确,节奏得当。 在节目编排上,首先进入的是“今日关注”,让观众快速了解当日热点事件,时效性强,以短新闻为主。比如本期节目的“今日关注”版块,突出了3.15新闻报道以及农民购房新政。 紧接其后的是“法治一线”版块,该版块多以警方提供的现场真实执法视频内容为素材,由于视频内容均为事件发生时的第一现场,可看性强,并且起到了警示和宣传法治知识的作用,也是以短新闻为主。 在前两个子版块的短新闻之后,进入“维权时间”“庭审直击”版块。庭审直击,关注消费者状告京东商城庭审现场,以庭审现场的交锋,达到普法的作用。“维权时间”的口号是百姓权益维护到底,题材多为老百姓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遇到的维权难的问题。本期节目选择重点起底了收藏品投资黑幕,记者以知情人爆料,暗访实验的形式,对收藏品投资的内幕进行深度揭秘,并直接揭露出所谓的“收藏品鉴定专家”竟然是1年前被电视台曝光的山寨专家,节目用镜头说话,有说服力。 节目的后半个小时以“第一调查”版块和“寻找王”版块为主,“第一调查”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档大量使用暗访技术拍摄的深度调查节目。其宗旨是揭示事实真相,实施舆论监督。记者通过暗访体验,蹲守观察、走访摸排、卧底密拍、正面接触等的方式,用镜头了解事件的真实全貌。本期第一调查,重点选取了“香肠黑作坊内幕”及查处过程,记者以卧底、暗访的方式深度揭露社会问题,并配合部门予以打击,画面触目惊心,舆论监督效果明显,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传递正能量。 “寻找王”版块突出的情感线索,宗旨是寻找您生活中缺失的那一环。“寻找王”板块打出的是温情牌,记者寻找新闻事件中的情感故事,关怀其中的人物命运。本期节目选取“寻找车祸中与家人失联的女子”这一典型选题,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咨询法律专家意见,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最后的“公益进行时”版块,主要报道栏目进行的一些公益事件,体现正能量的内容,作为节目温暖温馨的收尾。

流行音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分析

8 图书档案与影视文体 音乐是一种带有旋律与节奏的语言,不同的音律能够表达出演唱者不同的情绪。流行音乐凭借着通俗易懂的特性被广泛的传唱,而流行音乐的演唱也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被群众所认知。 一、流行音乐演唱中情感把握的重要性(一)三要素间的辩证关系 巧、音色与情感表达,若想充分的保证音乐的艺术性与可鉴赏性,则三者缺一不可,且三者的配比必须恰到好处,若过于重视其中任何一方,都将导致配比失重,达不到音乐的和谐之美。比如,过于重视演唱技巧,将使歌曲缺乏情感,使人感觉枯燥乏味,有时甚至扭曲了歌曲的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而形成听众听觉上的误差。情感表达是音乐的灵魂,一旦演唱过程失去情感表达,则显得空洞、华而不实,因此必须重视三者间的配比关系,以实现曲调和谐[1]。 (二)演唱中声音表达的重要性 好的声音是一名优秀的演唱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演唱过程中,喜怒哀乐等情绪均需要演唱者利用声音来表达,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优秀唱功的同时,还能够合理掌控情绪,并通过观察了解不同情绪间声调的变化来控制演唱技巧。例如,演唱者通过尖锐的高分贝声音来描摹现实生活中的绝望、激动等情绪,不同的情感表达还能够展现出不同曲目的风格,例如流行音乐中的HIPHOP,在节奏韵律上的变化较快,因此演唱者采用说唱的方式通过词语的内涵与节奏的快慢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整体上给人一种狂躁、兴奋的感觉。由此可见,情感的表达对于音乐自身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协调流行音乐演唱与情感表达关系的技巧(一)练好基本功 演唱的基本功包括对肺活量的锻炼以及对气息的掌握,大的肺活量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加灵活的调节音调,而气息的合理运作可以帮助演唱者适当的控制节奏,使演唱过程张弛有度,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例如,在演唱李佳薇的《煎熬》时,高音的部分较多,演唱者一旦掌握不好气息,很可能导致破音、演唱效果不佳等,因此在唱高音部分时,演唱者需要调节气息,气沉丹田,收紧下巴,帮助颈部肌肉松弛,从而使气息成为表达感情的最好方式。 (二)理解歌曲 融入歌曲 想要表达好音乐传递出的能量,就需要对歌曲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对歌曲旋律、歌词、歌曲产生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了解,实现与歌曲的交流。歌曲打动人的点并不仅仅在于其悠扬的旋律,还包括了演唱者丰富的情感表达,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与音乐相融合时,会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幻象,从而能够真正的打动听者的心。 流行音乐之所以得此名称,是因为其音乐元素、创作手法等能够很好的反应时代主题。因此演唱者想要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意义,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进行解读,走进作者营造出的意境,通过亲身经历,实现对感情的表达。此外,音乐的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同于绘画,画完了就代表作品完成了,它是一个长期项目,需要编曲人、作词人、以及演唱者等共同来完成,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 摘要: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多变,可延伸性广,对于风格立意的标准高,发展呈现泛化趋势。流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情感表达上富有弹性,曲风可随意融合变化,演唱者可在演唱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不可缺失的,只有将情感与演唱相融合,才能真正的展现出歌曲的魅力。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流行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从唱法上寻求突破与创新,研究如何在演唱过程中寻求情感突破。 关键词:流行音乐;情感表达;演唱 间与精力,在演唱阶段,歌者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演唱,才能准确的掌握歌曲的情感。 例如,周杰伦的一首《听爸爸的话》,单看歌名会以为是表达父爱的歌曲,但看过歌词后才发现其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演唱者一旦没有事前研究,很容易导致情绪跑偏,从而使歌曲的音律充满诡异。 (三)结合肢体语言 实现情感升华 歌曲是具有鉴赏性的艺术品,当人们观赏时,很自然的会深究其情感价值,一个好的艺术品,能够使艺术与技术达到平衡,从而使自身的价值最大化。演唱者想要创造绝佳的歌曲,就需要在最初的创作基础上融入自身情感,通过对思想进行升华,来使音乐充满鲜明的个人色彩。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听者的注意,一个眼神、一次招手都能很好的实现对音乐良好的表达,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引起听者的共鸣。现代流行音乐多结合舞蹈动作,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利用肢体语言完成对音乐的表达,使听者在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能够伴随着旋律摆动,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者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例如,在去年非常火的音乐舞蹈《PPAP》中,演唱者通过肢体动作完美的呈现了对音乐内容的诠释,音乐及肢体动作的个性化使该曲目瞬间风靡全球,充分的显示出了流行音乐的时效性特征。 因此,歌者在进行演唱时,应结合不同音乐的特质,配合以不同的肢体动作,从而实现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诠释,形成个性化的演唱体系,促进对音乐思想表达的升华[2]。 (四)融合民族元素 实现通俗结合。流行唱法与其他唱法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将流行音乐的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将会形成新的曲目流派,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将会是一次新的尝试,其实这种唱法在很多歌曲中都有体现,例如:《天路》、《九儿》等,就将流行元素与民族唱法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使歌曲中充满浓郁的藏族特色与地区特点,从中也体现出了歌手对于民族情怀的一种表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流行音乐应当有效的与民俗音乐结合起来,五十六个民族,将会产生五十六种精神上的碰撞,从而为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盛宴,在流行音乐成长的同时,实现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的演唱需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还需要演唱者能够结合时代要求,对歌曲的内容多加丰富,将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演唱者对于音乐情感的纵向延伸,使歌曲的演唱更加动人,更加有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思涵.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的情感控制[J]. 当代音乐,2017,(05):59-60.[2]柏林. 情感控制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运用与技巧浅析[J]. 戏剧之家,2016,(18):99. 作者简介: 黑东阳(1996年—),男,回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石油学院艺术学院,学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流行音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分析 黑东阳 (哈尔滨石油学院艺术学院)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得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得重要手段之一.提咨询是记者采访中最要紧得猎取信息得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得基础上结合自己得亲躯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得预备工作 记者差不多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得预备工作,预备充分是采访中非常重要得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得战斗”,采访得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得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记者熟悉采访对象不是从和采访对象见面得那一刻开始得,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得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得. 其次要预备采访咨询题:采访前预备咨询题目得是能在有限得时刻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得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咨询题时,假如只是简单地咨询,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如何回答,回答得咨询题是不是你需要得,就会不得要领.预备采访咨询题最好是换位考虑,站在采访对象得角度检验一下记者预备得咨询题,看看你听到这些咨询题会如何回答,这些咨询题是不是记者所要得.Www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讲:我认为事前预备咨询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得咨询题,这是莫大得侮辱,他非常可能马上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得咨询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得,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如此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搜集与采访相关得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得人并不是读者关怀得重点,他们得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得.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得缘故、背景、社会妨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怀得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得,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因此,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得案头预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得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得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咨询技巧 记者提咨询技巧包括得内容非常多,提咨询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得要紧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存,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得.提咨询、追咨询、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得得时刻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咨询完成得.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咨询时机和提咨询方式.甚至提咨询时记者得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得关键. 2、穷追不舍:提咨询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得开端.如何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得采访目得,同时将咨询题咨询深咨询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咨询,不断地追咨询.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有意隐蔽语言动机,借不人得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得愿望.或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得好奇心、解谜欲,基本上采访提咨询得一种设疑. 采访提咨询得技巧,讲到底是记者得一种应变技巧.假如采访对象配合记者,记者所以快乐,能够顺着事先预备好得咨询题一个个咨询下去.假如采访对象对记者得提咨询不感兴趣,不情愿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得内容记者也不中意,提咨询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非常多变数,提咨询方法也非常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刻提咨询,什么时刻追咨询,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得.比如,采访对象不愿开口,可设计疑咨询,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得启发可补充提咨询,记者与采访对象观点不同,可设计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011476331.html,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作者:刘伟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0期 摘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技能,新闻采访的质量直接决定观众的观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目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主要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其中需要重视的注意事项,提升整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质量,为相关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注意事项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传统媒体形成产生较大的冲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新闻获取的主要途径,是媒体从业者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过程汇总,提升自身的采访技巧,保证这个采访过程的流畅度,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信息是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能。在采访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采访者心理素质良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采访过程产生尴尬,制作高质量的新闻素材。 1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注意事项 1.1 避免采访前准备工作不足 在实际新闻采访过程中,绝大部分没有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的情况都是由于没有做好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出现临时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处理,最终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人员需要首先对整个时间的原因、经过、发展过程以及当前情况进行了解,围绕问题为中心进行采访,流程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将信息正面的进行报道。如果遇到需要涉及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时,采访人员必须掌握充分基本知识,清晰完整的展示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出现主观情绪的带入使采访偏向其他方向。 1.2 避免采访偏离主题 提问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到相爱能够作用,电视新闻采访需要根据事情的重点内容进行访谈,根据事件的中心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将提问的质量提升,使问题能够反映到实际社会问题中,向受众传递获得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采访者没有掌握全面的采访技巧,缺乏新闻事件的了解深度,导致无法长期紧扣主题进行访谈,个人经验不够丰富。如果采访主题偏离,不仅浪费被采访者的时间,同时也没有获得有效信息,甚至被采访者无法了解采访者的意图,沟通环节出现问题。另外,本身这样的新闻质量不高,因此也很难广泛的传播,没有良好的社会价值。采访过程中必须在适合的时间抛出问题,采访者自身必须对事件有所了解,不可贸然提问。盲目的进行提问可能导致被采访者无法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的灵魂是情感,缺乏情感的歌唱是没有生命的、苍白的。本文以歌曲演唱中情感的含义为切入点,围绕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具体的运用及具体的作品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到演唱者在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感涵义;歌曲演唱;作品分析;情感表达 很多人在学习美声中都只在乎音色技巧,而忽略了音乐的关键灵魂所在---情感;没有达到声音与情感的统一,这样的歌声是达不到音乐艺术要求的。声乐主要就是通过声音的形式来传递情感,情感是其最为基础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如果演唱者只是拥有一副好嗓音、咬字清晰并掌握一些艺术技巧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生动完美展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声乐艺术形式的更好创造。 一、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歌唱中,情感表达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理方面的因素、生理机能方面的因素以及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等等。歌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自身的一些表现进而塑造歌曲中的人物艺术形象。所以,必须首要做到要了解声乐中所要体现的形象,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样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才是生动鲜明的。 歌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展现技巧的过程,并且注重的是技巧和情感两者间的结合。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情感与技巧两者紧密联系和影响,二者都是表现艺术的方式,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也正是演唱者所最终追求的目的。保证发声准确,再加以情感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这一样才能够真正表现歌曲的灵魂。 在声乐表演之中,将情感和演唱两者结合起来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将声乐与情感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表演才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才更加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共鸣。 二、情感在歌曲中的具体运用 (一)作者的情感 根据声乐演唱中的声音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就可以看出演唱者是否对该艺术有所把握。首先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跟作者的情感,声乐艺术要展现自身作为艺术的生命,就必须在艺术表达中融入情感,声乐艺术的精神体现,这也就充分体现了歌唱中情感融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要达到歌唱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要做到声音和情感的相互融合,在演唱的过程中使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音乐是人的感情的表达,声乐史用人声演奏的音乐,所以感情的表达最为直接。最直接的表演最自由且最易感染人的。 (二)歌唱者的情感 歌唱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歌唱的方式是通过嗓音进行歌唱,也就是利用发声力度、音色以及唱词等多个因素的变化来表现歌曲中情感信息的变化。而另外一种歌唱的方式在传递感情信息时,利用的是演唱者的表情和动作。第一种歌唱的方式首先需要歌唱者对歌曲本身的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然后再通过自身心理活动将其化作自身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从而刻画歌曲中人物的情感。第二种歌唱的方式演唱者通过自身唱歌的艺术动态形式将已内化的歌曲情感进行生动地表达。 (三)观众的情感――引起的共鸣 一首歌曲的演唱是否能够带动观众的思维涉及多个方面,唱歌考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心理上的调控,在歌唱中投入感情,这样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能够让观众也萌发一样的情愫。 唱歌,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将歌曲的内涵和灵魂唱进观众的心里。没有真挚情感的歌声也不可能达到与听众的心理共鸣。总之,一名优秀的歌唱者,不仅要注意声音技巧和歌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新闻学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张才山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专业知识: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名记者,广博的学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即使这样,记者也不是科研人员,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遇到难题。因此,记者要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弥补自己知识点的“盲区”,扫描记者基本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些可能闻所未闻的专业知识。发现报道中的“盲区”,尽量弄清那些似懂非懂的专业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为了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阅读欲望,充分熟悉专业知识,提前做好“课前预备”工作,本就应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即便是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请教提问来学习、了解。这样,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就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记者就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在新闻实践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观察社会动态,预测走势,未雨绸缪,驾驭局面。反之,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有效把握的解说,对于相关新闻的诠释,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更有甚者,会丧失其原意。 2、快速确定选题: 首先,新闻来源于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就是“福尔摩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很多现象,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只要深入其中,换个角度去看,便可挖掘其隐藏价值。 第二,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所以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应该做到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从空间角度来看,受众更倾向于接收熟悉的人和物、熟悉的地段发生的新故事。如果一条爆炸性新闻发生在自己身边,新鲜和刺激将会激发受众去关注、记录这些事。从时间角度来看,新闻发生时间离现在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及时发生的事情,对于受众来说,更值得去注意,即有更大的“爆炸性”。试想这是一条过时的新闻,已不再是脍炙人口的话题,若硬要让受众去接受他,反而成为累赘。因此,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外,有些特殊的新闻不仅要符合这一普遍规律,同时标准和要求将更高。 再者,每一个事实往往都遵循着“唯一性”原则,即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两个命题,可以是两种观点不同的看法,但绝不会出现“是”和“非”。 3、合理设计问题: 在准备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采访前必须有大纲,采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尽量从细节人手,所提问题最好是闭合性的提问。这些闭合性提问可以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最好分成若干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层次分明能给于被采访者和采访者一次成功的合作。切忌相互串题,这样会扰乱双方思路,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遇到意外情况,即对方回答不上来或者给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时,这时要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一些相对应的追问。 二、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谈谈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流

谈谈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流 发表时间:2011-03-22T09:20:31.340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第2期作者:王鹏宇[导读] 在教学中师生情感要得到沟通,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 【摘要】:在教学中师生情感要得到沟通,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起着“润物无声”的效果。【关键词】:感情融洽热心耐心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学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讲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这种没有情感的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逐步下降。新体育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中关注和尊重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引导他们学习,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这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育 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老师面对着阳光学生背对着阳光,又说了一句老师已经被晒习惯了,这些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有一次,在教跨越式跳高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再次把竹竿换成橡皮筋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再请其他女同学做示范,帮她从心理上克服障碍,她又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于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师生情感要得到沟通,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起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又可以增强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中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体育、追求体育目标,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第三,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顾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学生本身协调性比较差,学习新动作就比较慢,我们得慢慢来,当然,宽容也是一种教育,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使用以下常用方法和措施:①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充分多安排一些针对本课特点的游戏、韵律操等易接受的诱导辅助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即教学心理气氛,也保证教学形式的诙谐和趣味性,教学要求的严肃性和可行性。③在教学练习中多表扬,少批评,并带有鼓励性语言,如“很好”、“不错”、“有进步”、“真棒”、“再来一次”等,都会引起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从而喜爱上体育课。④教学过程时可多参与学生行列,使学生与教师在愉悦欢快的气氛中提高运动效果和成绩。⑤课余活动时多与学生聊天,接触了解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这样,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⑥对待学生应该是事无大小之分,要做到事事关心、多鼓励、少批评,强化感情教育。⑦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培优补差,发展学生的潜力,搞特长训练,因材施教。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十分注意情感的投入,注重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构,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不断创新。(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一、我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需要媒体提出质疑、传达心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电视人物访谈是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就预先设定的问题在演播室进行讨论,借助电视媒体将二人的讨论现场向大众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或舆论导向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中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开启之标志。经过近年来此类电视节目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00多个类似的新闻访谈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对话》、《小崔说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等,形成了各地电视收视的新景象。由于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较晚,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此类节目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节目缺乏个性、话题缺乏深度,现场缺乏互动、采访者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节目更具有可观性一直是学术界在讨论的话题,本文就电视新闻人采访中的访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进行探讨,望能给相关从业者以启示。 二、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做好情感互动的意义 (一)消除受访者心理障碍的力量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造成了受访者的复杂性,而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受访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障碍,此时便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最终要归于情感,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促进双方心灵上的沟通,促使对方心理上的转化,进而引发受访者交谈的愿望及兴趣。 (二)交谈的原动力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通俗点说就是人与人的人际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在向受访者传递某种信号,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受访者,这些信号会起到正面促进作用,采访过程往往会顺利一些,如果这些信号中有否定或质疑的声音往往会遇到受访者的抵制或不配合。受访者面对采访者时,只有当对方感觉到好感时才会有表达的愿望。所以,只有让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接近并得以有效沟通,才会使受访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这样对方就会愿意交谈,愿意说出心里话,只有记者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才有可能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三)最佳的访谈效果源于融洽的情感互动 采访的效果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的程度,而情感方面的因素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引领者,是节目的灵魂,如何让受访者快速消除对主持人在心理上的陌生感是关键环节。主持人要客观的分析受访者的心理,及时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只有采访的主客体之间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达成共识,让受访者不再把记者当做外人、生人看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情感互动,才有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人物采访,进而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浅谈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浅谈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歌唱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以人声作为“乐器”的表演艺术,它能够最深刻、最准确、最生动的反映人的感情。中国古代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声乐艺术不仅能使人精神上得到宣泄,同时它可以完善心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歌唱不仅包括对声音的训练,也包括对情感的训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忽视了情感,单单注重用发声技巧来表现作品,那么演唱出来的歌曲就会缺少感染力,难以打动观众。所以,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时,应先从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加上熟练的演唱技巧来完成对作品的表现。这样,我们所唱出的歌声才不至于苍白无力,才可能充满感情、充满生气,才可能打动听众。 歌曲情感的真实与美感是歌唱者的艺术生命,是歌唱者对生活情感的高度概括,加工和升华的产物。只有歌唱者牢牢把握住歌曲的内在情感,才能赋予歌曲以生命,才能点燃观众的激情,震撼观众的心。情感体验越深刻、丰富,把握歌曲越准确,演唱越真挚,感染力越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无论作曲家把乐谱写得多么的详尽,用了多少表情 术语,都没有办法完全记录出音乐内在的微妙变化,更没办法记下蕴 含在音乐作品中的种种情感和思绪。要使乐谱中潜藏的生动乐思得到发掘、丰富和补充,这一切都有赖于歌唱者的再创造。瓦乐特曾经说过:“演奏(唱)家的艺术处理和见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的传达该作

品”。因此,怎样分析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把握歌曲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然后确定演唱情绪、歌声音色、形体表演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准确把握歌曲的内涵任何一首歌曲都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特定的音乐风格,表现特定背景下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词与谱,借助音乐和文字,对歌曲仔细品味、细致琢磨,了解歌曲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歌曲的音调风格等。尽一切可能去熟悉和体验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环境,审美特征、思想追求等。并把自己置身于那个特定环境和场景中。只有对歌曲情感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音乐作品 的情感内涵,才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和精神特征。同样,歌者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深切感受那个时代爱国知识分子内心世界,才能表现出苦闷凄婉、茫茫而无处求的心态,才能感受到那种压抑、无处报国的苦闷心境。声乐不只是演唱技术,而更多的是歌唱文化。对歌曲的理解也不要仅局限于歌词表面上,应该深入到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里去。 2、体察品味音乐的律动,钱仁康教授在谈到音乐怎样表现人的情感问题时说“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人的情感变化在运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强与弱、紧张与松弛、激动与平静的两极分化。其中强与弱的变化体现为力度的要素,激动与平静的变化体现为速度

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

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 杨广华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情感交流的内涵,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我认为,应把握住课堂教学情感交流达成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师生心理状态、基本途径、形成的关键点和最终目的。四要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和影响,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实现情感交流。 一、师生心理状态。即师生心灵自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 何谓师生心灵自由?不是指漫无目的的联想或天马行空式的幻想,.而是指人的心理处于较开放的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接纳性和反思能力。在开放的心理状态下,师生双方对对方提出的要求能积极接纳、主动反应。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认同接纳的同时,也能自由质疑。师生的心灵越是相互开放,彼此之间的接纳程度越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感觉课堂就像顺水驾舟,只需轻轻点拨,就能顺利达到预定的目的地,有时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自由心灵”状态下的学生,暂时摒弃了求知以外的“私心杂念”,带着愉悦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思维、灵敏的反应、友好的合作态度进入学习当中,学习过程将不断出现思维的火花:认同、疑问、异议、讨论、争辩、升华等。这种心灵状态使得学生的思维如草原上脱疆的野马,或顺势而下的滔滔江河,只需适时点拨,便能驾轻就熟、百川入海。概括来讲,心灵自由指的就是学习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师生双方最大限度的彼此开放。也只有当师生双方心理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师生保持心灵的自由? 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缺乏平等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读书莫放“拦路虎”》一课中谈到“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有学生提出:“我要问老师,问爸爸妈妈。”教师没有听到预设的答案,马上把答案“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生字便去请教它。”强加于学生。这样,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对象,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地位,这显然是一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师生交流就不易于发生,或者师生交流常常是被动的、无效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是抗拒的。课堂上要产生情感交流,应该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本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心灵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情感交流的积极性,才能有情感交流的流畅。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安全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在师生的交往中,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由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否则,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9-08T18:27:20.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乌日古玛拉[导读]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为了确保新闻采访顺利进行,在新闻采访中不仅对新闻采访地理论知识进行掌握,新闻工作者也运用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顺利进行交流,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大大地促进采访者的效率和提高。本次论文也为新闻采访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更好地解决新闻采访中避免出现失误。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运用一、采访要多方准备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沟通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1第一时间到新闻现场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新闻采访中,为了拿到新的线索,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在场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避免出现信息流失,对信息流失加以保管,突破新闻采访的将至局面,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准确率。这表示运用最短的话语阐明内容,以便吸取广大观众的眼球。 2.2正面切入提问技巧在采访现场时,新闻采访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让采访者接受采访。由于性格的不同和方言的不同,为此新闻工作者制定简单而快乐的方法,首先,对性格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是外向的,直接正面切入提问技巧。但如果是内向的,从他/她们喜爱的问题入手,从问题中提炼出切入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把问题引入出来。然后,再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采访工作者换位思考,尊重采访者的感受,时不时对采访者提问出他/她生活中出现过的问题,尽量用普通的话语,从而解决一些问题,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对采访者的融洽交谈。 2.3迂回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面对拒绝采访和心理抵触的采访者,然而采访也没有得到有利的新闻线索,才适得起反。一旦采访者过于激动,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为了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采访中,可以运用迂回的办法,首先运用简单的话题进行采访,观察对采访者的言行举止,可以使采访者积极回答从中把重要的问题进行切入点,进一步引进话题。 2.4其他提问方式的结合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是日常采访中,还存在不必要的因素,如果提问时把握好灵活度,对今后的采访问题游刃有余。反之,对提问技巧运用不恰当,甚至对采访者进行反感。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工作的内容先整理或安排好。然后,在进行对采访者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重点问题要表达明确,从而采访也是新闻工作者对基本的要求和条件。新闻访也是一门技术,除了要重视提问技巧上,也要对语言符号进行巧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者的进度。语言符号也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表情、状态、手势,因此非语言传播是无秩序。非语言符号是存在语言符号的另一种传播媒介,是对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必要因素。通过新闻采访,为了避免出现非语言符号,要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提问,进一步与采访者进行心灵沟通,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行提升,促进新闻采访顺利开展。 三、要深入观察 “择而取之曰采,广而问之曰访”,即用眼睛去选择,用嘴巴去询问。穆青认为,记者的十八般武器中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他要求记者善于通过现场观察学会采“视觉”新闻,做“情景记者”。事实亦是这样,我们要做出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观察,全身心地体验,抓住具体生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新闻来源于生活。我们有些缺乏经验的电视记者,往往到达现场之后,不经思索举起摄像机就拍,其结果只是拍摄到一些司空见惯、信息量不大、毫无个性和冲击力的画面,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这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缺乏本质的了解,对生活缺乏深入观察和认识所导致的。 四、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以适应节目和新闻事件的需要。白岩松在介绍《时空连线》栏目精神的文章中提到:“这个栏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灵话多变,单视窗可以,双视窗可以,二视窗更可以。片子可长可短,中间插片子也可以……关键是需不需要和好不好看。”《时空连线》的灵活性机制也给它的记者充分的主动性:几内亚比绍大使被劫,主持人通过电话采访,然后把短片截开,用谈话来讲述整个过程。《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主持人改变过去文静温柔的女性特质,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不保留的提问,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风格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固有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本和范式,更要勇于突破自我。 五、掌握谈话的主动权采访对象总体上分为两类:健谈型和沉默型。对于前者,采访会较为容易。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使得谈话围绕主题展开。但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情绪激动,对记者的提问无限展开,滔滔不绝。这时作为现场的宏观驾驭者,必须适时注意将话题拉回,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对于沉默型对象的采访,较之前者略显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不配合记者提问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有的是保持低调,有的是因为工作忙不想被打扰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对症下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问不成,侧问,反问,摸清受访者心理,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用诱导式问题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拓展开。 六、有所采有所不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