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1.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城市地理学除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还可以应用于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其它领域,同时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城市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它在规划和设计城市时,除需要运用城市地理学知识外,还需要运用建筑学、自然地理学、力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

简述城市功能地域、行政地域、实体地域的涵义。

行政:即按照国家行政区划方案的规定由城市政府依照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地域范围。

实体:是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的以非农用地和非农经济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分布区域。

功能: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简述城市化内涵。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2.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人类学);3.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农业活动转换为非农业活动(经济学);4.地域空间变化过程—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地理学)。。

简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三个主要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早在1939 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它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杰斐逊分析了51 个国家(其中6 个国家为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列出了每个国家前三位城市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有28 个国家的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有18 个国家大于第二位城市三倍以上。杰斐逊认为这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并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杰斐逊解释道,一个国家在它的城市发展早期,无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都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为首都。杰斐逊的观察和发现对现代城市地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位城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使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

二、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 值)来表示。城市金字塔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简便方法。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效的,能够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头轻脚重”状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不同规模级的城市人口数量结构虽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但并不存在随

规模等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简述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l)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其特征如同一块石子落入水中后产生的波纹运动。以新事物的扩散为例,通常,当新事物刚出现时,只是为一小部分人所了解、掌握(图8-3)。然后,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新事物逐渐由已知者传播给他们的朋友、邻居、亲戚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将了解掌握这项新事物(图8-4)。这一扩散过程同传染病通过与病人的接触传播开来近似,故称之为传染扩散。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被削弱。采取传染扩散的例子很多,如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即为一例。又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也是一种传染扩散,而且由于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向外扩散过程中的波状现象特

别明显,形成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

(2)等级扩散

对人文现象的空间扩散来说,采取完美的传染扩散的方式是很少有的。因为在现象的扩散过程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例如,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收入等级有关,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 sion)。等级扩散的产生,在于某些新事物在最初被接受时具有较高的“门槛”,从而妨碍了它们迅速的传播,只能采取逐级向下扩散的过程(图8-5)。一般地说,等级扩散只

产生于人文现象扩散的场合,自然现象的扩散不采取这种方式。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Expansion-type Dif- fusion)。反之,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Relocation-type Diffusion)(图8-6 和图8-7)。

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简述城市化机制,结合李克强总理关于我国城镇化战略的讲话,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理解。

课堂2:(一)认识不足和存在偏差

1.相互攀比城镇化率的高低,出现了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倾向。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各地区不可能齐头并进,不宜在城镇化率上互相攀比;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增加城镇数量和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相互攀比城镇化率的高低,竞相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调整行政区划,片面追求城区和规划区的扩张;城镇拆迁规模过大;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搞了大量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形成了严重的债务。近来全国已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8%,还有不少中小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建设成为大城市”。

2.对城镇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重城市自身轻区域协调,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重扩大规模轻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重改善形象轻完善功能等问题较普遍。一些地方热衷于把城镇的公共设施投入用于行政办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视政绩效应和视觉效果,忽视城镇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需求。一些地方往往把推进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拆大建、城镇面貌短期内改观等成为了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体制和政策方面的缺陷和扭曲的激励,导致城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人口城镇化的目标被忽视。3.仍然以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考虑城镇发展。

对城镇化进入加速期政府职能调整的认识不到位和理论准备不充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规划。政府管理仍然未能从城乡统一协调、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角度谋划长远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了我国独特国情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未能从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状况出发,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就业环境和生存条件。

(二)规划体制不完善

1.规划体系不完善,存在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等问题。

一是与镇规划相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缺失和不衔接。最突出的问题是规划体制的部门分割妨碍了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建设部负责编制“城镇建设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国土资源部负责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三种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缺乏衔接。二是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导致城郊结合部建设较为混乱,产生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三是上位规划相对滞后,例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近30年时间里,省域层面的城镇体系规划至今尚未全部完成审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仍未批准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城镇空间布局混乱和城市无序竞争的局面。

2.规划科学性不强。

规划编制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缺少空间布局和产业支撑的统筹考虑,影响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水平不高,深度不够,影响了其指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一些规划编制违背国情、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以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要目的进行的以各类开发区为主的城镇发展,在经济活动聚集的同时忽略了人的聚集,为城镇长期健康发展设置了许多障碍。

3.规划执行的刚性不足。

《城市规划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强,体制不健全,配套法规不完善,执行力较差,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修编和调整程

序不规范,修改规划的成本过低,致使随意改变规划和违规建设在一些地方还较严重,使规划丧失了调控城市发展的刚性。缺乏人大等立法机构对规划编制的监督和公众的参与。(三)人口迁移体制的制约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制度上和政策上的不公平。以户籍为分界的不公平的社会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既脱离农村社区组织,又脱离家庭,同时又没有融入城市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大量农民工长期处在墟市的边缘,不被城市接纳乃至受到歧视或伤害,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定会累积很多矛盾。农民工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对城市普遍怀有一种疏离感和责任缺失心态。处理不好,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

(四)土地制度的不完善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产权的界定模糊。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明确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只能由中央政府代表行使,但地方政府代理和承担着城市土地开发的事权和义务,使中央政府土地所有权被虚化。再加上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客观上存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问题,使得城市政府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尽量多的占用土地或者“以地生财””,造成城市土地粗放使用。

2.现行征地制度的固有缺陷导致地方能以较低代价占用农村土地。

征地制度本身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例如征地补偿办法不合理,土地补偿费总体不高;征地程序不透明,农民参与度低;“公共利益”未加限定,造成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随意侵占和损害,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以较低代价取得土地,进而通过所谓“经营土地”获取差价收益。在多数城市,政府同旧城区居民、国有或地产管理机构去谈判来获得土地要比从农村获得土地代价昂贵和费时,政府更倾向于征用农村土地,对提升已有的城市土地的效率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城市粗放、低效率的发展格局。

另外,现存征地制度的不完备,也为一些地方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竞相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违规分拆批地、越权批地、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留下了空间。

3.现有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现有的法律缺乏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保护,农民缺乏完整的处置土地的权益。土地处置权的不完整,限制了人口的正常流动。与征地制度紧密联系,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迟迟难以突破,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后难以进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进行流转,土地利用率低下。

(五)财政体制不完善

1.城市财政来源的税收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城市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营业税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这种税种结构鼓励城市招商引资,做大总量,却不鼓励吸收外来居民。另外,由于很多城市建设资金不足,仅仅依靠现有税收等基本财政收入难以支持城市建设和。因而国有土地作为城市的最大资产,就被一些地方政府用来变卖以缓解财政压力。通过土地的“农转非”,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价出让,差价就可以成为各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

2.现行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管理亟待改进。

允许将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法定年限为70年)作为城市日常预算开支的做法,鼓励短期任职的政府官员出售长期资产(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往往多达30-50年)而获得短期收入,支付当期的日常开支,这就剥夺了后代人从这些资产中获益的机会。

(六)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不完善

1.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和体制,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高位”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城区。

较高行政级别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政策资源,从而在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等方面的竞争中具有更大的权力优势,挤占了中小城市发展的经济和政策资源,制约了中小城市的发展。这种模式不利于不同城市之间根据各自资源禀赋进行公平竞争,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特别不利于那些有潜力的中小城市发展壮大。各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基本处于自我扩张的阶段,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也自成体系。陈旧的等级化的城镇行政管理模式,限制了以市场力量推动形成合理布局的城镇区域。

2.考核机制设计不科学。

过去偏重以经济增长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使得地方政府注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忽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忽视城市有效管理,忽视城镇治理和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加之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往往使得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对文化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的建设性破坏等,很难得到制止。

四、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一)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和区域结构问题不合理,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要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

(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资源量会增加,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人口,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可以在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的,我们的改革需要进行顶层的设计和总体的规划,我们需要制定线路图和时间表,这样一个线路图和时间表在经营城镇化这个问题而言,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治国理政的一些思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是先工业后农民、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这样一种思维我们改变了。那么我们最主要的改变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2800个县城,这些县城主要是小城市,这些县城目前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大概十万人到十五万人左右,个别地区达到了二十万人。如果把这些县城做实做美了,这才是农民真正的精神家园,如果每个县域经济当中,有3到5个重点镇,能吸纳15万人左右,那么整个县域经济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这样可以在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农民拥有市民的权利能享有什么权利,必须从我们的城乡差距开始说起,除了简单的、直观的可以用货币化的衡量1:3.4以外,我们感到城乡差距最大的问题体现在差距在哪里,就是农民争取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医疗的权利、文化的权利等等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农民最关注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当中加以密切关注的,也正因为如此只有县城和重点镇,将近三万七千个小城镇,才是我们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家园。

(四)房地产与城镇化紧密相连,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等建设,解决好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规范发展住房市场,过快上涨,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

课堂3: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含:

以浙江省为例,内容有:…..

空间结构图是怎样的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 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 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绪论部分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的概念。 3 如何划分城市地域? 4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5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6 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部分 名词解释 ( 1 )城市化 ( 2 )逆城市化 ( 3 )假性城市化 ( 4 )过量城市化 ( 5 )隐性城市化 ( 6 )再城市化 ( 7 )景观型城市化 ( 8 )外延型城市化 ( 9 )飞地型城市化 ( 1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简述题 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 简述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过程与机制。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简述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简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论述题 如何测度城市化的水平? 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城市体系部分 名词解释 ( 1 )城市体系 ( 2 )城市职能 ( 3 )城市性质 ( 4 )乘数效应 ( 5 )互补性 ( 6 )等级扩散 ( 7 )传染扩散 ( 8 )中心地 ( 9 )城镇密度 ( 10 )基本经济活动 理论解释题 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中心地理论

生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用数学工式描述下列概念或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 引力模式 市场裂点 简述题 简述城市经济(非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 如何理解城市的规模分布? 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原理。 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 综合分析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综合应用题 以熟悉的地区为例,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城市地域结构部分 名词解释 城市地域 城市地域结构 CBD 社区 社会区

2014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37小题.每题1.0分,共37.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城市的内部结构有“经典三模式”之说,正确的“经典三模式”是( )。 A 霍依特的同心圆模式、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 B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依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C 麦吉的扇形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 D 霍依特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扇形模式、曼纳的多核心模式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关于城市化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城市化的概念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B 从城市化的转化主体看,城市化可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Ⅱ C 城市化是一个由乡村向城市转化的复杂过程,其复杂性在于转化的主体和转化的过程 D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从城市化的转化主体看,城市化应分为有形城市化和无形城市化。 第3题 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区不包括以下各项中的( )。 A 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

B 关中一线两带城市群 C 珠江三角洲地区 D 京津冀地区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假设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在10年内从20%上升到30%,用( )来表达这期间的城市化速度。 A 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B 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了10% C 城市化水平在10年里上升了一半 D 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曲线表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GNP增加一定数量(如100美元),需要相应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幅度应该属于 ( )。 A 较大 B 较小 C 与中后期一样 D 没有明显规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通过变数群的统计分析抽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主要因素的方法是( )。 A 景观分析法 B 城市填图方法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1.15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2、城镇体系 3.、邻里 4.基本经济活动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 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 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C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D )。 A.配弟 B.库茨涅兹 C.克拉克 D.佩鲁 1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的是( C )。 A.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B.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 2、大都市带, 3、过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5、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6、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8、B/N, 9、城市职能, 10、首位城市与首位度, 11、结节点与结节区域, 12、中心地与中心度, 13、城市经济影响区, 14、城镇体系, 15、均质性与均质地域, 16、CBD, 17、城市网络化, 18、城市化, 19、城市职能三要素, 20、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二、问答题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 哪些特点?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哪些主要方面? 2、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3、大都市带的形成应具备哪5个条件? 4、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城市化一词包括哪些方面的含义? 6、简述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 7、城市化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8、郊区城市化具有哪些特点? 9、当代世界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 10、世界上已经形成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11、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 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1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13、城市规模分布有哪几种类型?首位分布有哪些优缺点? 14、简述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及其来龙出脉。 15、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6、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与廖士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三、简答题 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 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一、填空题 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的。 4、在面积上,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的。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17、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中的市带县中的“市”是指(设区市?不设区市?)。 二、选择题 1、2010年,市南岗区总人口99.75万人,松北区人口19.51万人,以上两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65 km 2、745km2。松北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松浦街道和万宝镇同为松北区辖区,松浦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建设延伸到的镇级地域,但松北政府驻地建设并未延伸到万宝镇。万宝镇政府驻地的居委会建设延伸到a居委会,但并未延伸到b村,按照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以下属于市城镇人口的有()。 A南岗区全部人口 B 松北区全部人口 C 松北街道全部人口 D松浦街道全部人口E万宝镇全部人口 F a居委会人口G b村人口 2、我国1986年城镇建制改革的容有()。 A切块设市 B 整县改市C市带县D镇改市 3、下列关于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B.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答卷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 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人口容量 2、民俗 3、城市 4、逆城市化 5、中央商务区(CBD ) 6、人种 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 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 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 1) 2) 3) 4) 5) 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 ① ② ③ ④

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 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 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 1 ○ 2 ○ 3 ○ 4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理解: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任务:○1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4.我国城市地理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理论建设 ○2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 ○3要有发展的观点 ○4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 5.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b城市土地利用○c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思考: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 答: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和城镇: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①在产业构成上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②规模上区别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景观上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乡村,④物质构成上不同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上不同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 4.(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 5.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行政地域是为了管理 6.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而提出的城市地域的概念与建成区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题库1-2-10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题 库1-2-10

问题: [多选]关于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表述错误的是()。 A.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B.城市化进程趋于缓慢 C.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D.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E.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问题: [单选]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中,()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A.次要指标法 B.主要指标法 C.单项指标法 D.复合指标法 本题的考点是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主要指标法简单明了,通用性强,是目前城市化测度的主要方法。 2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问题: [多选]下列属于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方面是()。 A.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C.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D.城市内部组织研究 E.城市外部空间组织研究 https://www.sodocs.net/doc/f014079552.html,/ 手游

问题: [单选]利用历年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资料,通过复利公式,计算预测期限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属于城市化预测方法中的()。 A.时间趋势外推法 B.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 C.综合增长法 D.联合国法 本题的考点是城市化预测方法。城市化预测方法如下。 1综合增长法。该方法是利用历年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资料,通过复利公式,计算预测期限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2时间趋势外推法。又称时间相关回归法,采用历年城市人口或城市化水平和时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公式,并将预测期限的年份数值代入,从而预测发展水平。 3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该方法是用来处理城市人口数量与影响的变量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粮食商品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等的相关关系进行预测,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 4联合国法。联合国法是联合国用来预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