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8T15:48:45.5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作者:赵秀敏[导读]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合理有效中开展充当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中心小学250309 摘要: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合理有效中开展充当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一些教学目标不明确,表述内容笼统,教学照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设计趋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应该使用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目标清晰化,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同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分析,同时借助调研,对学情进行合理分析,逐渐凸显数学本质,彰显数学特色。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策略受传统小学教学模式的影响,逐渐降低的数学教学效率使课堂的氛围也失去了活跃性,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完全丧失了兴趣,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和抵触心理,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瓶颈,长时间得不到突破,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提升。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育界专家的争议,同时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已然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大难题。

一、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由于我国长时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已经被认定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逐渐被大众认定为知识的代表者,甚至被视为教育专业领域的权威象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自身所谓的权威形象,很难做到与学生平等耐心相处,最终导致了师生关系僵化,在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导致老师难以及时获得学习期间学生的疑惑问题的反馈,造成教学成效的滞后性,进一步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下降,数学教学质量持续下滑。

2.课堂互动性差。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课堂模式即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更多的是强调老师的单方面的授课过程,而忽略了当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接受内容的程度,出现教学信息接收滞后性。传统模式下的老师仅仅是对知识进行简化理解后的传达,而学生能否真正接收到知识却不能保证,学生也很难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这种模式下,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被动接收知识,不去思考和运用,最终造成数学教学整体水平下降。

3.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意识薄弱。目前来看,小学数学的教材依旧是理论抽象性和枯燥内容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单纯地采用应试模式的教学方法,直接将学生带到考试方面涉及的思路中去,同时借助大量做题来提高考试分数,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数和准确率,但真正意义上,小学生并没有接收到新的知识,最终造成,数学知识难以得到运用,违背了最初的学习目的即学以致用。

4.教科书分析照搬化。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作为教与学的重要沟通桥梁。但是有不少小学一线的教师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运用上,将教材的运用狭隘地理解为教科书。然而教材作为一个辅助工具,是有广泛的内容涉猎的,它不仅包括最初的教科书,还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和一些课外教学辅导资料。只是用来间接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材料。教师只有在依靠教科书的学习体系的前提下,接受更广泛的教学内容,借助更多的教材资料,系统的理解并传授数学知识,才能做出更优秀的教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注重教学期间的情境预设。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仍是以抽象性为主,教师应该针对一些抽象科学性强的理论知识,赋予生动形象的情景预设,通过采用规范又不失生动的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课程预备环节中,通过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动画人物将今天要讲的内容引到课堂中来,活跃了课堂的初始气氛,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2.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大部分数学教师习惯通过布置大量数学课后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将学生变为了一个只会机械性做题的工具,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数学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空间性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多媒体课件可以融合到动画之中,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知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简化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突出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特色。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数学本质,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活动充分地结合起来,多一些数学味,少一些形式化。教师设计的小学数学活动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活动,积累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归纳等都是带有数学特色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可将这些数学活动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精心的活动设计一定会带来精彩的教学效果。

4.科学安排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将使学生得到思维锻炼的契机。鉴于此,数学教师必须在课上实现对问题的科学安排,以此为学生构筑问题情境,使学生依托其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展开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探究。从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特点来看,其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此前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的梳理与回顾,同时亦会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所在。除此之外,受限于身处课堂的情形,学生无法直接同现实生活所接触,而数学教师为其设计的问题,将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展开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探究,并将使学生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倾注全力,最终到达数学知识的彼岸。

5.注重发掘学生课上表现的“闪光点”。新课改强调了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数学教师十分注重同学生进行课上知识交流与互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已经较好地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这些知识点的创新应用,尽管想法并不成熟,但数学教师应当把握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总之,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及专业性和复杂性相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性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更是整个小学数学教育领域获得长久发展的目标,对于教育行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相关教学人员必须对提升教学有效性予以高度重视,杜绝形式主义,将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化作整体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学习素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化和规范化。参考文献

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活动课教学(Activities)。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活动课程同必修课程一样,成为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的两大支柱。而活动课与数学课相整合又应该具有鲜明的新课程特色,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大家也默认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开放性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生活化”、“活动化”和“个性化”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对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广大数学教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实验教材使得教师对数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们的课堂开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数学教学中一直都存在科学化与人文化如何统一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问题;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如何统一问题;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如何统一问题等等,这些困惑的核心是思考如何以人的发展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数学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课题组认为研究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和谐的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我们确立“活动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也正是立足于此。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而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忽视学生本体的教学模式所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建构开放式、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3、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教育认知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与特征;发现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4、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实践活动的意义。传导生活就是学习,数学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

2020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2020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为了摸清教师们的数学专业水平、实际教学能力及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课题组设计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我校的30名数学教师和128名学生进行了数学能力测评,现统计分析如下。 一、教师的教学现状 1、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有37.7%的教师凭经验备课,40.5%的教师照抄相关教学设计备课,仅有21.8%的教师是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和背景材料,根据学生实际有创意地备课。有的教师的课前准备往往是应付性的,教案是现成照抄的,并且在教案中

例题和习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所以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所指不明确,中心不突出,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答不对问题。总之,不少教师既不能领会编者意图,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有的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数学问题,教学费时低效。 2、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呆板。 通过调查发现,有27.8%的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学生在已有旧知识、旧经验等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层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入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教师一味地讲,一味地问,一味地填,

一味地灌,这不是教学。学生一味地听,一味地答,一味地收,一味地装。这也不是学习。还有许多教师不能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所以课堂上教师只得讲得多、演得多,看得是结果是否正确,听得是是否有大呼隆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师包办包揽中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应试”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许堡小学:苟多霞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现代数学教育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的数学教学,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在考虑数学生自身特征的同时,也应依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农村小学数学老师更应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教学方针和教学要求,提升班级课程授教的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办事。现就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小学数学班级课程授教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由于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所局限,农村小学的教学具有基础设施不完备,老师素质水平略低,小学生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基础差,各方面的能力不强等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几点的难题。 1、还是以“教教材”为最终目的,没有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及实践基础等)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去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层层

推进达到学习目的。大多数老师现在还是以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课堂常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没有生机和活力。更有甚者,下课时间到了,还因书上一道题没讲仍在继续,既影响学生的课间活动,又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的达成,好多老师现在还是把基础知识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有一定的理解,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却落不到实处。例如,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各自的算法后,老师只对简便易操作的一般性算法给予肯定,而对有些学生想出的较复杂的算法置之不理,甚至不让其发表看法;在测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后,只让测量准确的学生汇报结果,对测量误差较大的学生直接否定。这些看上去是小问题,实际上老师这些小小的举动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3、课堂还是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出现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或者是老师提出问题而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又自己回答问题的现象;再或者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启发性。经常会听到年轻教师整节课都只有“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毫无意义的问话。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新课教学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到学校来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自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研究的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研究的调查报告 太阳城小学杜丽荣 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类型及特点探索具体的操作措施建立一种灵活、开放、积极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让学生人人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因此怎样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操作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的有些现象令人担忧。 一、教师演示代替学生操作。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只提供毫无生气的形式结构又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素材更苦于找不到现在的人手一套的学具我们的教师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只有自己制作一些教具边讲解边演示。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把圆柱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时若没有学具学生是很难完成此项操作任务的就只能教师在课外准备好一套教具然后演示给学生看了。 二、为了操作而操作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逐步认识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也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但由于观念尚未彻底改变教学中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由教师讲解算理、算法看着蛮热闹效果达不到学生纯粹是操作工操作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后就直接给出“圆的周长是直经的3倍多一点”然后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 ∏d或C2∏r。学生虽然动手了但得出规律时不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结果

而学生也没有真正自主参与。 三、操作与观察、思维分离。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一般只注意操作的载体追求结果看不到数学的本质而教师也忽略操作中的引导往往把操作、观察、思维完全割裂开来使操作活动事倍功半。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棱的特征》时不能简单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长相等而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几条棱的长短怎样然后提出问题1、可分成几组每组有几根2、同桌动手拆一拆分一分相互说出各自发现的秘密。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在动手探究中也得到了发展。 四、操作与言语发展不同步。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爱动手摆弄学具经摸索找到了结果。但要让他们说说操作过程或相互交流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那就费劲了结结巴巴的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更加困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其实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第32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年会上有80以上的课有学生操作和实践活动10节展示课100有学生操作和实践活动。然而目前对这个问题只是停留在提出部分的实践措施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动手实践仅仅是走过场 1、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拖堂的现象时有发生。 2、教师充当“指挥官”。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课堂现状观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课堂现状观察报告 一、研究设计 (一)确立课堂观察点。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课堂中的问题贯穿于整节课,有“问”必有“答”,“问”决定“答”,“答”影响“问”,因此,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思维展开的关键!我校是一所3年的新学校,数学教师16个,其中5名特岗教师,且是初、高中教师,4名选聘中学教师,数学教师平均年龄32 岁。总体年轻化,学历高,有较好的专业理论,但不能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课堂;小学教材不熟、小学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还存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进行问题分解,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两方面分解出课堂观察点。 1、教师问题的提出。教师问题的提出主要从有效性问题、低效性问题及无效性问题作为一级观察点,而在有效问题中,具体设计了三个二级观察点: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有铺垫性的问题、目标指向性强的问题;低效问题,具体设计了四个二级观察点:过难的问题、过易的问题、目标指向性不清的问题、无意义重复的问题。 2、问题的解决。课堂中问题的解决主要从学生回答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为3个一级观察点,而在一级观察点学生回答方式又具体分为5个二级观察点:集体回答;指名回答;自由答;探究的问题,无自主学习的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探究后汇报;教师理答方式具体分为8个观察点:探究的问题,学生讨论尚未得出结论,教师自答;学生能自己回答或需学生探究的问题而教师直接回答;没有解答;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作答;对学生的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追问;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鼓励学生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新寨小学朱发兰 摘要:农村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决定和影响着农村学生以后数学科目的学习发展方向。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基本能力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育教学任务,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养成教育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教于农村,从事二十余载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以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和农村小学生对数学科目学习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信心百倍,激情高涨;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加倍努力,不断创新;只有开展了扎实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兴趣决定着习惯的养成,习惯制约着训练的效果,训练促进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三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只有紧紧抓住这三条线,才能更好地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基本思维能力。以下是本人根据这二十余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和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从农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搞好数学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小学生学习不竭的精神动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农村社会氛围的影响和知识视野的限制,对数学科目的认识不全面,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科目的学习素养,因为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他们将来成才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应通过观察、个别谈话、测试等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的基本情况,更要彻底了解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教学。 其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99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为了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包括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信息技术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陈旧,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脱轨。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原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不仅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趋势[1]。其次,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角度来看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语道,名师才能出高徒。同样的,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目前还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教育资源上的共享与沟通,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二、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创新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摒弃落后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通过教学研讨和教学反思来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用情境教学法、小组互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或顾客进行买卖交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注重趣味性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 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 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 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 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 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 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 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 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只有将因 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 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本学年度我们数学组拟定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 二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 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解决学生个 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 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2. 解决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智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 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 (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 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注重逻辑思维的数学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从现今的一些课堂现状以及观察到的课堂提问实例中我发现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低效甚至无效。本文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行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具体审视,找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来提出相关解决对策。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影响,反思课堂教学目的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mathematics classroom focus on logical thinking,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rom the current instance of some class status and the observed classroom questioning I found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of inefficient or invalid. This paper studies deeply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specific look a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and its analysis, aiming at specific problems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topic, we can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to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to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understanding 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reflection on the real mean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questioning research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这就充分说明了在教学中只有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多向交流,学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对于教学对话而言,提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性指引必须具备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用创新的视角认知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提问无论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还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为什么会这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颜海萍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凸显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0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在我市启动,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教学面貌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活动丰富了,教学手段多样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强了等。然而,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许多困惑与问题也随之产生。教学中生活味浓了数学味少了;合作探究多了,练习少了,预习没了,作业错误率高了;活动多了,独立思考少了;表扬多了,批评少了甚至没有了;学生体验多了,教学进度跟不上;学生个性发展了学习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系列的问题成了数学教师的必答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对教学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策略,如备课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反馈、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究出一套适合新课程小学数学最优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选择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反馈方法的确立、教学成绩的评定等因素。课题中所说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新课程理念去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教学理念,又包含解决这类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基本理念与具体方法之间,既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学方法的经验提升。 从理论层面上思考,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要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方法策略上探索,要构建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展个性的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数学 摘要: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是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课余时间贪玩,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监督。因此,我们要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尤其在数学方面的学习上产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概念的教学,注重合作意识,注重基础的训练,优化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使我们的教学能促进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 农村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而农村学生的家长大部分都忙于工作,农忙时可能连孩子吃饭都顾不上,无暇监督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情况,导致农村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他们来说,数学知识是基础,是为他们在小学高年级以至初高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农村,不少家庭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是薄弱的:学生入学年龄大,没有经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不重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到高年级时学习成绩跟不上,辍学等严重后果。 我曾经咨询过一位老教师,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这样一名学生。 这名学生入学时的年龄是9岁,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在身边。只有姥姥一个人照顾她。入学前没有接受过幼儿园、学前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连最基本的数数都不会,更不要谈什么学习方法了。入学后,她总是“高人一等”,个子高,年龄大,考试的不及格次数高,同学们都笑话她笨。到了三四年级时,才勉强学会了乘法口诀,但是,因为在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她已经无法赶上其他同学的学习步伐,成绩只能徘徊在末尾,她更加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到了小学毕业之后,当别的同学都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中学的校门,她却早已辍学在家了。 这个不幸的例子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只有有了主动性才能更好的挥主体作用,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0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 考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变的更加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但是表面的鲜活、生动,并不代表新课改本质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82-01 新一轮的课改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变的更加丰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起来。但是表面的鲜活、生动,并不代表新课改本质的实现。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意愿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无法脱离既定的教案是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课件、准备测量工具等等。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太顾及教案要求,就无法按照课堂上发生的情景进

行及时的调整,忽略了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问题。 2、教学探索流于形式 如今大多数课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说探索合作化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但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彻底的改变教学效果低效的状况。 3、问题设置枯燥简单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为了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经常不厌其烦的向学生追问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有逻辑性,师生的双向交互和非常积极。但仔细琢磨,实质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提问,提问的大多数问题基本是“对不对”、“是样吗”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给学生带来思考的空间不大,学生仅是机械的作答,算是对教师提问的一种回应。 4、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合理 低效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合理。虽然目前小学数学课都采用这种法师进行课堂授课,但盲目的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的使用反而与课堂教学情境想背离,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 二、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