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4)

3.1诊断 (4)

3.2评估 (5)

4.治疗与预防 (6)

4.1心理治疗 (6)

4.2药物治疗 (6)

4.3预防 (6)

参考文献 (7)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 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PTSD,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8%。女性创伤暴露率为51.2%, PTSD 的患病率为10.4% ;男性创伤暴露率为60.7% , PTSD的患病率为5.0%。

一般说来,不同的人群或个体,不同应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险性亦不相同。调查发现,经历过满足诊断标准的创伤性事件的人,患有P'TSD的比率如下:强奸,32%;其他性攻击,31% ;躯体攻击,39%;家人或朋友被杀,22 %;其他犯罪的受害者,26 %;非犯罪类的创伤(天灾人祸,事故,受伤等等),

9%(Gilliland & James, 1998)。

我国军队医务工作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军人PTSD患病率为0,485%,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0.484%, 0.58%,0.84%和0.227 %,特殊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人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军人P'TSD 横断面调查的结果(王, 崔, &陈, 1996)。

目前,我国由自然灾难和突发事故引起的心理创伤已引起心理学界重视。有些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数据,如张本等(张, 王, &孙, 2001)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徐唯等的研究表明,特大爆炸事故后P'TSD 的发生率高达78.6%。

1.3临床表现

PTSD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组(Nietzel & Wakefield, 1996):第一组为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人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第二组为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和情感麻木;第三组为高度警觉的症状,如,惊跳反应和过度警觉。

2.致病因素

2.1创伤事件

PTSD最初起源于战争创伤后,其原因通常为异乎寻常的战斗事件。后来战争创伤的概念扩展到其他事件,如,大的灾难、躯体的攻击、暴力性侵害等。成为病因的压力可以是来自躯体的或情感的,可以是单独的或重复的,范围可以从自然灾害、事故到刑事暴力、虐待、战争,这种压力既可以是直接经历,如,被打伤,也可以是间接经历(Nolen, 2005),如亲眼目睹他人死亡或受伤。而有关症状可以立即出现,也可以延迟发作,如在事件发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出现(Butcher, Mineka, Hooley, & others, 2004)。还有一些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痛苦,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时也会出现PTSD。近年来个体的主观反应和发生在所爱之人身上的事件也可成为PTSD的应激源。此外,在目击或抢救该事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PTSD 的应急源(Yehuda, Halligan, & Bierer, 2001)。DSM一W对应激源重新定义后增加了体验到的应激事件的数目,许多医学事件,如,孕妇生产、流产、患癌症或住院等也可导致PTSD。还有一些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痛苦,在没有特殊事件发

生时也会出现PTSD。

2.2易感因素

常见的易感因素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与既往史,家庭社会因素,性格内向及有神经质倾向,职业特征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马, 王, &谭, 2004)。

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障碍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三倍(Xian et al., 2000)。在双胞胎研究中,PTSD患者的同胞较创伤后未患PTSD的同胞PTSD发病率增高(True et al., 1993)。

童年期创伤使PTSD的发病率增高(Baker & Shalhoub-Kevorkian, 1999)。创伤来自家庭、同龄伙伴及社会,其中家庭暴力是PTSD重要的、普遍的易感因素,它可以导致受害儿童发生PTSD或使该儿童在以后成为PTSD的高危个体。

病前某些人格障碍,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均可妨碍人们成功应对创伤而导致PTSD。病前患其他焦虑谱系障碍的人对PTSD高度易感。对创伤曾有相似经历的人也易患PTSD(Mayou, Bryant, & Ehlers, 2014)。

另外,研究表明,消防、公安、执法、灾难营救、维和人员、危机干预工作者,司及急诊医务人员(徐&张, 2005)易患创后应激障碍。

3.诊断与评估

3.1诊断

随着有关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也经历了相当大的修改。PTSD的诊断标准首次出现在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Mental Disorders, DSM-III, 1980)中,并将其列为焦虑障碍的一种,其主导情绪为恐惧和害怕。1987年的DSM一111一R和1994年出版的DSM一W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扩充。1993年PTSD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勤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首次使用这一名称,并把它纳入应激相关障碍。

创伤事件后个体出现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人性的回忆和梦魔)、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与情感麻木)、高度警觉三种主要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而且带来了明显的痛苦,或者造成个体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可被视为满足PTSD诊断标准(David, n.d.)。

急性应激性障碍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Nolen, 2005)是一种建立在分离症状基础上的诊断,该障碍患者具有下列独立的症状中的三到四项症状:感觉麻木、感觉分离、或缺乏情感反应;对环境的知觉减弱(如茫然);感到事物不真实;感到自己不真实;以及对创伤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遗忘。

急性应激性障碍与PTSD的区别在于创伤事件后发病的时间以及病程持续时间,急性应激性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后四周内,至少持续2天,但不超过4周。个体一旦脱离创伤性情境,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如:对其应激表示理解、同情,让其描述发生了什么及他们的反应,便能得到康复。

急性应激性障碍的主要症状与PTSD的预测因素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从防治的角度来看,可以促使有可能发展成PTSD者就医,利于促进对PTSD的早期识别,也可以预测是否会发生迟发性PTSD。

3.2评估

PTSD的评估不同于其他心理障碍的评估,它是个事后评估(David, n.d.),评估的是非常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以及导致个体产生的某些主观反应。评估的两个主要目的是:进行诊断和制订治疗计划。另外,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估利于诊断出症状的全部内容和形式,进而确定PTSD的共病情况。因为PTSD往往有其他的心理障碍共病,最常见的为抑郁和物质滥用。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就应该及时根据事件类型,结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对受害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态以及应对方式进行全面评估。早期的评估可以紧急判断创伤的可能性。

评估的第一步是要确定病史中的主要创伤性事件(Weathers, Ruscio, & Keane, 1999),包括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发生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评估创伤性事件可用的量表有:创伤应激评估表(Traumatic Stress Schedule)、创伤性事件问卷(Traumatic Events Questionnaire)、创伤后应激诊断量表(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agnos-tic Scale)、战争暴露量表(Combat ExposureScale)、潜在应激事件访谈量表(The PotentialStressful Events Interview) , PTSD临床监测量表(The DSM-W version of

the Clinician-AdministeredPTSD Scale)。

国内学者在参考国外有关文献和评定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刘, 马, &刘, 1998)。

4.治疗与预防

4.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PTSD的重要方法,比精神药物治疗更为有效。干预过程中依据正常化、协同化、个性化原则,干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对一的面谈、电话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应激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系统脱敏疗法、延长暴露(prolong exposure, PE)和视觉暴露治疗、认知加工治疗(Cognitive ProcessingTherapy, CPT)、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uation and Reprocessing, EDMR)

4.2药物治疗

PTSD的药物治疗能缓解某些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体验,通常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措施,增加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目前主要是使用选择性5-经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回避症状。在我国还尝试性应用了中西药结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结果显示起效快,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高。另外,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创伤事件发生后,应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4.3预防

早期干预的目标应针对不同的个体、社区、文化需要和特征而制订,精神卫生人员应被纳人到重大事故或灾难处理小组中,使精神卫生服务整合到灾难处理的计划之中。对职业卫生领域PTSD关键在于预防,主要措施在于加强安全教育和保护,防患于未然。完善职业环境的组织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个体及群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对创伤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力也是其中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Baker, A., &Shalhoub-Kevorkian, N. (1999). Effects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traumas on children: the Palestinian cas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9(8), 935–950. Breslau, N. (2001). The epidemi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what is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docs.net/doc/f4221247.html,/psycinfo/2001-11162-003

Butcher, J. N., Mineka, S., Hooley, J. M., & others.(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Pearson Boston, MA.

David, B. H. (n.d.).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三版).

Gilliland, B. E., & James, R. K. (1998).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Allyn& Bacon.

Mayou, R., Bryant, B., & Ehlers, A. (2014).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outcomes one year after a motor vehicle accident.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docs.net/doc/f4221247.html,/doi/10.1176/appi.ajp.158.8.1231 Nietzel, M. T., & Wakefield, J. C. (199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CONTEMPORARY PSYCHOLOGY, 41, 642–651.

Nolen, s. (2005).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True, W. R., Rice, J., Eisen, S. A., Heath, A. C., Goldberg, J., Lyons, M. J., & Nowak, J.

(1993). A twin stud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iabilit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0(4), 257–264. Weathers, F. W., Ruscio, A. M., & Keane, T. M. (1999).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nine

scoring rules for the Clinician-Administer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cale.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1(2), 124.

Xian, H., Chantarujikapong, S. I., Scherrer, J. F., Eisen, S. A., Lyons, M. J., Goldberg, J., … True, W. R. (2000).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lcohol and drug dependence in twin pairs.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61(1), 95–102.

Yehuda, R., Halligan, S. L., &Bierer, L. M. (2001). Relationship of parental trauma exposure and PTSD to PTSD,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offspring.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35(5), 261–270.

刘贤臣, 马登岱, &刘连启. (1998).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7), 93–96.

张本, 王学义, &孙贺祥. (2001). 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 (33), 111–114.

徐勇, &张克让. (2005). SARS患者、疫区公众PTSD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3), 210–212.

王焕林, 崔庶, &陈继军. (1996). 中国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神经科杂志, (29), 69–72.

马磊, 王家同, &谭庆荣. (2004). 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5(14), 257–258.

(完整版)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_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得分:检查者:

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评分标准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案例

一个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与分析【美龄案例】 求助者的资料 一、1、求助者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程XX,男,15岁,1988年8月生于XX。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汉族,联系电话:66XXXX82。 (2)家庭状况:父亲程XX,初中文化,农民打工者,在城市无住房,经济收入较低。兄妹三人,求助者排行老大。 (3)学习记录:从小学起,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常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爱踢足球,喜欢参加同学间的活动。 (6)自我描述:是个乖学生,不惹是生非。近两年知道父母辛苦不易,主观上努力学习报答父母,学习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都属一般,成人意识比较明显,近期理想把学习成绩提上班级前十名,远期抱负是当一个大企业家,拥有跨国财团。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因是长子长孙,长相最帅,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自认为是名好学生。去年6月,初中升高中

考试,自觉平时成绩不错,考重点高中有把握。但考后实际分数与自己估分相差二十多分,以至考重点高中落榜。为此,他上重点高中掏了高价。心理受到极大挫伤,情绪十分低落,内心痛苦,自认为给父母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自责自怨、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有些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去年8月至今,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无继往病史及家族遗传史。 5、社会功能 与人交往没有明显变化,学习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二、咨询记录 时间:2004年6月25日上午9:30分 地点:美龄咨询室 电话预约后,一位15岁男孩由姑妈陪同一起来到咨询室。该男生长相英俊,衣着得体,表情自然,举止大方,懂礼貌(简略礼貌接待及对心理咨询性质和保密原则的介绍过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而言之:PTSD 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是统一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重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心理失平衡状态又称危机,给予及时处理或干预,即为危机干预,如对2002年5月7日大连空难的善后处理。换言之,危机干预是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纠正情绪失衡状态。理论上讲,PTSD的危机干预可以预防疾病发生、缓解精神和躯体症状、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旨在对此作一简要综述,以明确目前PTSD研究现状、危机干预的主要方法、效果及其不足。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女性约是男性的 2倍。德国研究结果为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仅为1.3%,而阿尔及利亚研究结果显示高达37.4%,同时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达 19%。 一般说来,不同的人群或个体,不同应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险性亦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后,无论受伤与否,约25%的儿童会患PTSD,且缺乏父母关爱的青少年受伤更易罹患本病。幼年遭受躯体或性虐待,10~55%的患者成年后患PTSD,50~75%儿童PTSD患者症状会一直延续到成年。青少年罪犯中,PTSD的患病率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其中,女性是男性的2倍。Brimes 对8名空难幸存者研究发现,按DSM-Ⅳ诊断标准,创伤后一周有4名患急性应激障碍,一个月后3名患PTSD,且2名共病抑郁障碍。另一项对海湾战争的3000住院士兵研究发现,有13%的士兵患有PTSD。 Goenjian等调查了1988年美国斯巴达克地区地震后的582名受灾者,74%患PTSD,22%患抑郁障碍。Conlon 等研究40名交通事故后有轻微外伤的住院患者,一周后约75%患者主诉有强烈的精神痛苦,3个月后19%诊断为PTSD,时点患病率为9%,著者同时指出,交通事故后患者地早期精神痛苦严重程度、老龄、外伤严重程度等是PTSD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共病问题】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Wilfred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PTSD可以共病焦虑、抑郁、物质依赖等多种精神疾患,也可以共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例如Roca等报道,对129名主诉记忆障碍的PTSD 士兵(DSM-Ⅳ诊断标准)用临床询问量表(韦氏智力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简明症状量表以及分离体验量表)分别检验患者的智能、记忆以及主观记忆方面的能力下降情况。结果发现:患者的记忆评分与智商、语言记忆指数等无相关,而与抑郁量表及简明症状量表等显著相关。提示PTSD患者主诉记忆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标准 注:下述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人、青少年和6岁以上儿童。对于6岁及以下儿童,参见下述相应的诊断标准。 A. 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 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4.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 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注:6岁以上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一方面来表达。 2. 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 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 4. 接触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 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 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 回避或尽量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 2. 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 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 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 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5. 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 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 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E.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 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By心理学院 案例 某女,26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程度。1999年5月20日上午因家务事与婆婆吵架后,在自家门口生气,邻居张某见到后说:“快来看,这一家多热闹”,病人骂了她一句,进而与之吵打,后被人拉开。之后很气愤、哭泣,于第二天出现呆坐,双眼呆滞,自语,内容零乱,有时说“飞呀飞”等,双手乱舞,以急性应激障碍收住院,入院后夜眠差,哭泣,常想被打经过,担心害怕,见别的病人争吵则紧张、恐惧,尽量回避。给予镇静及心理疏导治疗34天,疗效显著而出院。出院后夜眠差,经常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与别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有时显得急躁、不安,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等。在家服药效果差,故住院治疗。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触好,应答切题,情绪低,哭泣。自诉提及被打经过即心慌,心烦,恐惧,夜里常做恶梦、内容多与被打有关。认为自己冤枉。未发现思维联想及内容障碍,问及为何不与人交往时,则称心里烦,没有心情。愿意接受治疗。 (一)诊断过程 症状及标准(括号前为患者症状,括号内为DSM-4诊断标准) 经历过和婆婆吵架和邻居吵打事件,气愤和哭泣(创伤事件) 担心受怕,见别人吵架而紧张恐惧、回避(极度的害怕、恐惧) 反复多次想起被打经过(创伤事件持续地重现) 经常出与被打相关的梦(关于创伤事件的反复而痛苦的梦魇) 双眼呆滞、自言自语、内容凌乱、双手乱舞(行动上或者感觉上好像创伤事件再次发生)自诉自己被打经过时即心慌、心烦、恐惧(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强烈的心理痛苦) 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生理反应。) 与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与人交往没心情和心烦(对创伤关联刺激的持续回避:回避有关创伤事件的想法、感觉或谈论;与别人分离或者疏远的感觉;情感范围受到限制)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对一般事物普遍的反应麻木: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显著减少)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Wilfred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此病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临床表现 1. 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2.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 3. 持续回避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迟钝。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诊断 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入伍等)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EMDR: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 2011年4月11日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个心理治疗方法的英文全称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往往被人们简称为:EMDR。EMDR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EMDR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对EMDR 做一简要介绍。 一、EMDR及其发展简史 1987 年,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她自己随意的眼球运动能使自己负性的、使人心烦意乱思想的强烈程度减轻。这一发现启发Shapiro创建EMDR心理疗法。之后,Francine Shapiro开始探索把EMDR的方法用在治疗越战老兵和遭受躯体、性攻击受害者中PTSD患者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EMDR 这个新的治疗办法在减轻PTSD患者的恶梦、创伤性闪回、闯入性负性思维、和回避行为的表现程度方面显示出比较好的疗效。 Shapiro[2]认为EMDR 是"由一个模式,一套原则,治疗程序和协议组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帮助接近和处理来访者的创伤性记忆,而且通过对来访者情绪痛苦的脱敏、相关认知的重新建构、和伴随的生理警觉性的降低,使创伤性记忆得到适应性的处理。Shapiro[3]主张EMDR开创了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新的范式(a new paradigm)。由于EMDR要求来访者短暂地暴露于相关的创伤性记忆内容和能诱发痛苦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外界和内心的迹象,以及它的结构性的治疗协议等特点,所以EMDR是一种显然完全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 自从1989年Francine Shapiro发表了她的最初研究成果以后,全世界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对EMDR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让眼球运动,而且在PTSD患者专注于一个记忆内容的同时,让他听一种音调或感觉手的节拍运动都可以使患者与该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情绪、思维、感觉和行为发生快速的适应性变化。1991 年制订出了EMDR的培训标准,1995年由Francine Shapiro编写的专业教科书出版,2001年该教科书再版发行。 二、PTSD症状精神病理基础和EMDR治疗机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EMDR的治疗机理是什么,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的具体工作机理是什么。 然而,已经有证据说明[1],人类具备一种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an innate 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作为人类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研究认为当一个人感觉非常心烦和痛苦的时候,他的大脑是不能象正常时那样处理信息的。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那些能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创伤性事件和经历创伤时反复出现的情景(recurring situation)使当事人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发生"凝结"和"阻滞"。随后,那些创伤性体验的内心和外界的象征或迹象不断地触发与当事人首次曾经历创伤时一样强烈的视觉、听觉、味觉、思维、身体感觉(生理)或情绪上的重复再体验(reexperiencing),导致了PTSD症状的出现。诸如此类的没有被当事人适应性处理的创伤性记忆可能对当事人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对他人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一种非常深刻的负性影响。在这些未能被适应性处理的的创伤性经验影响下,当事人的行为往往会变的非常的不灵活和局限,以便避免痛苦再体验现象的反复发生。这就是PTSD症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小周哥∣谈如何对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

小周哥∣谈如何对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儿童进行心 理干预 儿童PTSD症状与成人PTSD的核心症状类似,但又具有一些独特特征,与成人相比,儿童PTSD出现较多的是重现创伤感受、警觉性过高、强烈的生理反应、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而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麻木与回避。由于创伤事件的性质不同,儿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学前儿童的反应通常是急躁、呆滞、睡眠失调、畏惧夜晚、发展退化、粘人;学龄儿童则表现为拒绝上学、出现攻击行为、退缩、注意力下降、成绩下降、胃痛、头痛等;而青春前期的儿童则可能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问题行为、分离症状、丧失现实感以及物质滥用,甚至产生自杀念头。[1]10岁儿童处于学龄儿童与青春前期阶段,因此,干预者应遵循正常化、协同化、个性化原则,并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当事人进行认真具体的评估,来选择适宜的干预技术或治疗方法。一、PTSD儿童危机干预的开展:干预的开展,需要干预者利用评估、倾听和行动三项基本技术,根据不同的创伤事件,危机干预的开展可大概参照以下要点: ①建立和谐的关系。干预者通过主动接触、关怀、理解,从

而与干预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这对干预进一步开展有意义。 ②介绍自己和目的。进一步与干预对象沟通,促进他们的倾诉。 ③倾听。干预者利用各种倾听技术,认真、投入地,用当事人的感受去共情、理解干预对象。 ④协助宣泄负面情绪。重在引导干预对象宣泄受压抑的情绪,使他们得到情绪上的支持,产生心理重构的认同,激发面对灾难的新思维。 ⑤重塑认知与意义。重新认知危机事件(如死亡与生命意义教育),让儿童理解危机,分享讨论其感受,杜绝不切实际 的担忧和幻想,发现生活的意义,引导儿童认识到危机后积极意义的一面,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的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⑥建立正常的生活。帮助干预对象建立正常的活动,例如回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 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求干预者要置身于干预对象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本着共情、真诚、接纳的基本素养,尊重他们,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与之交谈。二、PTSD儿童干预技术 和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干预儿童PTSD的技术与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加工、心理疏泄法、焦虑管理法、游戏疗法等。因创伤事件、现实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变态心理学》作业 年级:2006级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该病可能与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有关。 一外因对 PTSD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1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 ,并随时与社会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因而其健康和疾病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落后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动荡、淫秽的艺术作品以及移民、都市化等无不对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影、电视是一种融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 ,无疑较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关于吸毒后种种飘飘欲仙感觉的描写 ,以及偶像人物不断爆出的吸毒事件 ,成为一部分人模仿的对象 ,尤其迎合了部分 PTSD 患者急于摆脱症状困扰的心态。 2 PTSD 症状群 : PTSD 患者的闯入症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状态是令人痛苦的体验 , PTSD - 酒依赖共病患者及 PTSD - 可卡因依赖共病患者面对创伤记忆的暗示 ,均表现出强烈的渴求 ,希望尽快减轻痛苦体验。因而反复出现再次体验症状时病人会不断增加精神活性物质用量。1992 年 Mcfall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用密西根州酒瘾筛查测验和药物滥用筛查测验评估患 PTSD 的战争退伍军人 , PTSD 症状群可能与物质滥用类型有特殊联系。对社区女性进行物质滥用调查也有类似发现 ,PTSD 的过度警觉症状与酒依赖的严重性相关。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导语:跟同学朋友瞎侃,经常会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跟同学朋友瞎侃时,经常会装作脆弱的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实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类疾病,且会受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态度、信念等(不包括神经症、生理和行为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可病程。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三种:急性心因性反应 急性心因性反应,也叫做急性应激反应,患者多是在受到强烈精神刺激之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表现有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及抑制等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失眠、易激怒、注意集中困难,高度警觉和惊跳反应,运动不安等症状。一般而言,本症的病程较短,基本上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且预后较为良好(注意:在一个月内未缓解者,一般不做此诊断。) 适应障碍 作为一种慢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就比较好理解点,其实就是指患者因为适应能力不良(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的病症。本症的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以抑郁情绪较常见,例如,患者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等;另外,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走向明天。灾后那40天,赵梅一直生活在“过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异常(精)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异常 Curr Opin Psychiatry,22009;22:19-24 记忆症状(如创伤性经历的闪回)是PTSD诊断的核心症状之一,因此研究者试图发现,与PTSD相关的认知异常是否对恰当观念的形成、预防和治疗PTSD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总体认知功能 1项纳入2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暴露在创伤情景的对照组相比,PTSD患者的言语记忆测量评分降低显著,而视觉记忆测量评分降低较少。Johnsen和Burriss在患有PTSD 的退伍军人和难民中亦发现其言语记忆和总体智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arslow 和Jorm 采用大样本纵向研究设计,以判断认知损害是否为PTSD的易患因素或后果,结果显示,在创伤情境暴露下出现PTSD症状的人,其之前的认知测验成绩(主要通过口头测验的评估方式)较低。1项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认知功能偏低与PTSD的发生呈正相关。不过,有1项研究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反,并未发现PTSD患者言语记忆与对照组的差异,但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并且存在方法学的不足。简而言之,这些研究结论均提示认知功能受损是PTSD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且可能先于PTSD存在。另外,PTSD患者的言语记忆受损似乎与信息编码障碍有关,而非信息的注意、保存和提取过程的障碍。 Jelinek 等对有过创伤情境暴露的个体(患或未患PTSD)进行调查,让他们详细描述创伤经历,并在描述前后分别测试其工作记忆。结果发现,讨论创伤经历对记忆评分并无显著影响,提示PTSD患者的工作记忆受损并非是创伤记忆激活的附带现象。 注意偏向性 PTSD患者往往存在对创伤相关刺激源的注意偏向性。有2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创伤相关刺激源是否可以导致患者注意增强(如对这些刺激源的更易觉察)和注意干扰(如转移对这些刺激源的注意力较为困难),结果Vythilingham 等人的研究提示,PTSD患者较对照组既存在注意增强也存在注意干扰,但Pineles等人所做的非对照研究却未观察到注意增强的现象。 看法和信念 一般认为,个体的既往观念、经历与经验,以及对创伤相关的负性看法(如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信任、自己很无能等)一般与PTSD的症状密切相关。有11项研究就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发现PTSD疾病严重程度与创伤相关的负性看法相关,特别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负性认知。前瞻性纵向研究提示,创伤发生之前或之后立即出现的负性认知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 Elwood 等要求有人际创伤和无创伤的个体观看模棱两可的电影片段,即可能为正面的、完全负面的,或者是中性结果的,同时让受试者根据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回答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1] 症状 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易受惊吓,缺乏安全感和自卑等。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历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历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病理病因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临床表现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主要症状如下: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件都引起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李永德 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其他对大量越战退伍军人的双生子研究也表明PTSD有显著的遗传率。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有研究发现PTSD与多巴胺受体D2 Taq I 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相关。另外,有研究表明与未患PTSD的双生子相比,患有PTSD的退伍军人和他们未暴露于创伤事件的双生子兄弟均有海马体积减小。此外,有精神障碍、酒及物质依

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 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治疗 作者:心理咨询师代宝义2009年6月电视台记者请美龄老师给一个小女孩做心理调整。他们准备为这个小女孩拍一个专题,借此给小女孩以心理援助并呼吁社会对创伤性应激障碍治疗的关注。 小女孩名字叫SS,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父母和哥哥均在南方打工,一个月前被一中年男子带领5名14至16岁的男孩轮奷。遂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SS 对着父母和哥哥又哭又喊,浑身发抖,认人不清,一连几天大小便失禁,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来到省城一家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采取全封闭治疗,治疗过程中用十分强硬的方法把她捆在床上,强行输液,给服用大量镇静剂,三天后SS的精神平静了一些,意识恢复,但一想起那令她发指的情形,仍然控制不住情绪会大喊大叫,浑身发抖。 她哥哥在爱心电视媒体的帮助下给她看了美龄老师的照片,告诉她美龄老师可以给她做心理帮助,请她跟美龄老师通电话,电话中她告诉美龄老师,医生们同样让他感到可怕,医院象个地狱,医生都是可怕的魔鬼,她讨厌他们,恨他们。她觉得这世上没有安全的地方。实际上这是医院的传统治疗模式给了她第二次心理伤害――医源性心理创伤。 当SS要求出院时,医生们又告诉她,如果在她没完全好之前出院,如果再复发,就更麻烦。家人很怕她再次复发,尽管知道SS的问题不是器质性精神病,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敢出院。医生们一

再告诫不要提那令她伤痛的事,但如果她不提起那件事,就不能给刑警提供有效笔录,犯罪份子就得不到相应法律制裁,消遥法外。另外如果她内心的创伤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在心里面留下很深的阴影,一旦他回想起这件事情就会很不舒服,复发的可能性很大! 针对这样的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该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不少人在一瞬间丧失了亲人,一瞬间成了残疾。在那一瞬间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了抚慰灾难中广大人民受创伤的心灵,美龄老师发起组织了首批心理咨询师自愿前往灾区服务,其他很多有爱心的心理咨询师也陆续参与其中,国家也积极组织了大批的心理工作者前往灾区提供心理援助。有效及时的心理援助让大家尽快走出灾难后心理创伤,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的灾后重建中,重建美好家园。 美龄老师在12天的心理援助中,在北川中学和绵阳市九州体育馆,为几千名灾民、学生和抗震救灾的一线人民子弟兵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援助。美龄老师从灾区回来后,还一直和很多人保持着联系。其中有一个一直和美龄老师保持联系的19岁男孩,在美龄老师的激励下,积极投身到灾后重建中,不但重建了自己的温馨家园,而且凭借自己的拼搏和智慧赚取了不菲的经济收入(09年1月份在与美龄老师沟通中,他告诉美龄老师,他做建材已经获益几十万元)。 由此可鉴,对于创伤性应激障碍,最有效的方案首选心理咨询调整,因为归根结底虽然创伤性应激障碍是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并伴有情绪

相关主题